分析崔莺莺与杜丽娘形象的异同_崔莺莺和杜丽娘形象比较

合集下载

杜丽娘与崔莺莺的形象比较

杜丽娘与崔莺莺的形象比较

杜丽娘与崔莺莺的形象比较LELE was finally revis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杜丽娘与崔莺莺的形象比较摘要:情,人间永恒的话题,自古多少人为之倾倒,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就有以“多情”与“至情”著称的这两号女性人物——崔莺莺与杜丽娘,她们愿与封建礼教做斗争,以此维护自己的爱情。

本文,将从此二人的生活背景、内在性格和爱情活动出发,浅析一下这两个人物形象之间存在的一些异同。

关键字:形象生活背景内在性格爱情活动异同自古“多情”是《西厢记》之崔莺莺,自古“至情”属《牡丹亭》中杜丽娘,此两位女性是中国文学史上反抗礼教的典型,她们的形象深刻留在读者心中,让人感叹不已。

同事为情抗争,但是具体的抗争内容又不尽相同。

下面,我将从生活背景、内在性格特征和具体爱情活动多方面来探析一下崔莺莺、杜丽娘这两位“情娘”之间存在的异同点。

一.“情娘”之客观生活背景读完《西厢记》与《牡丹亭》,你会不自觉地发现崔莺莺、杜丽娘两人在社会背景与家庭背景上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共同点。

她们一个出身相国府、一个出身太守府,都是大家的千金,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同时也集父母之期望于一身。

她们日常的生活都受到了父母的严格管教,她们的活动范围往往受到封建礼教的约束,用现代的话语说,她们有着“豪门的悲哀”。

这就是崔、李两人在客观生活背景上的共同点。

但是,相似不代表一致。

毕竟《西厢记》、《牡丹亭》两部著作的作者生活的年代不同,其所写著作所体现的生活背景自然有差异。

客观上讲,杜丽娘所受礼教限制相对更大。

看崔莺莺,她至少还有出门的机会,虽然那是为父亲尽孝,但是她的母亲对她在红娘的陪同下去一些地方并没有任何意见。

而杜丽娘呢?她十六年都在闺帏,她精通琴棋书画,擅长女工,可以说它是杜家培养出的最出色的、最值得骄傲的才女,但是她的生活何其枯燥,这是现代女性绝不能容忍的。

她十六年来,见过的男性只有父亲与老师,整天“培养”自己,连小憩一下都会被母亲以伦理礼教教育,脚甚至都未踏至过自家的院子,她的少女情怀不断被压抑。

花开两朵 芬芳各异─《西厢记》中崔莺莺与《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比较

花开两朵 芬芳各异─《西厢记》中崔莺莺与《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比较

花开两朵芬芳各异─《西厢记》中崔莺莺与《牡丹亭》中杜丽娘形象比较《西厢记》与《牡丹亭》是中国古典戏曲中的两大经典,它们在情节、人物塑造、艺术手法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而其中的两位女主角——崔莺莺和杜丽娘更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虽然她们都是公元十六世纪明代的杰出女性,但是在人物性格、情感经历、表演技巧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点,以下将分别从这几个方面来谈论崔莺莺和杜丽娘这两位经典女性形象的比较。

首先,人物性格上的比较。

崔莺莺是一位开朗、直率、大胆的女孩子,对于爱情也是勇于追求的。

在与张生的爱情故事中就表现出了她的积极性和果断性,她不惜冒险和违背礼法为了和自己心爱的人在一起。

相反,杜丽娘则是一位温柔、优雅、敏感的女子,她对待爱情也是踌躇不定,内心充满着矛盾和难以抉择的感觉。

在杜丽娘与柳梦梅的比较中,她则更体现出了一位内心深处自卑和虚荣心的女子,尽管深爱秦香莲,但她因为觉得自己无法胜任美好的感情,最终选择了放弃。

其次,情感经历上的比较。

崔莺莺的情感经历比较单纯,她与张生之间的爱情纯粹而又深厚。

她更注重的是和张生在一起的感觉和幸福的未来,而不是社会地位和名声的因素。

而杜丽娘则有着更加复杂和曲折的人生经历了。

她不但经历了与秦香莲的悲剧式的爱情,也被生命杀机所笼罩。

她为了秦香莲的爱情,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而在她后来幻化成的牡丹花中,最终实现了爱情与生命的终极融合。

最后,在表演技巧上的比较。

戏曲表演是这两个经典形象所必需的,相对应于人物性格和情感经历的塑造,演员的演技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崔莺莺和杜丽娘在表演技巧上的区别也比较明显,崔莺莺是个更加活泼有趣的角色,演员需要更好地展现她的前卫思想和豪爽个性,而杜丽娘因为她的敏感性格,需要演员在表演时更加细腻而不失深度。

总之,崔莺莺与杜丽娘都是中国戏曲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形象,虽然她们的性格、情感历程和表演特点都有所不同,但都充满了独特的魅力和气质,对于研究中国古典文化和艺术形态的人来说,也是非常值得深入探究和借鉴的。

简析崔莺莺与杜丽娘的形象差异的原因

简析崔莺莺与杜丽娘的形象差异的原因

简析崔莺莺和杜丽娘形象差异的成因汉语言文学刘路路指导老师杨峰老师摘要:《西厢记》与《牡丹亭》都是反映封建男女追求自由爱情,冲破封建礼教束缚的杰出作品,这两部作品分别塑造了至情至爱的崔莺莺和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杜丽娘两位女性形象。

在这相似的背景下,两部作品中的女主角却表现出了不同的性格特质。

《西厢记》中崔莺莺的爱情是含蓄内敛的、被动的,而《牡丹亭》中杜丽娘对爱情的追求则是无所畏惧的、主动大胆的。

总的来说,她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诠释爱情,唱响了一曲反对封建礼教的赞歌。

关键词:崔莺莺杜丽娘反抗个性差异成因《西厢记》中崔莺莺的叛逆,不仅要触动她所属的那个阶级,而且她要背叛所属的那个阶级的观念。

莺莺是勇敢的,虽然也有软弱,使得她在叛逆的过程中有时显得犹豫摇摆,半推半就,所以她的胜利是双重的。

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为情“生可以死,死可以生”,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并最终冲破封建社会礼教的篱笆,不仅实现了有情人终成眷属,更使“情”得到了升华,所以说她比崔莺莺更彻底,更主动大胆。

因此,对于两位女性的这种形象,本文主要从生活环境,陪伴丫鬟的影响,追求爱情的方式,反抗的对象的力度不同以及对名利的态度的不同等方面来分析。

一·她们的生活环境的不同崔莺莺和杜丽娘都生活在有着森严的封建礼教的特殊的家庭环境里,所以具她们的叛逆性格与封建礼教的束缚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崔莺莺,父亲为她定下婚约,母亲处处用“女规”来严加管束,可正值青春春妙龄的她却并不满足于这种生活,一度处于幽怨之中,如“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

但是莺莺于普救寺在红娘的陪伴下却有一些自由,这是作品赋予她的“特权”,这种设置使得莺莺有着不同的内心节奏,一方面渴望追求爱情,另一方面又不愿承认,扭扭捏捏,引人发笑。

其实对于崔老夫人来说,崔父的去世,家庭没落,莺莺的婚姻可以说是挽救家庭命运的砝码,却被张生的出现阻拦,莺莺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中,自主意识的产生势必不会按照崔老夫人的安排生活,因此在这种环境下,莺莺性格的双重性并不令人感到奇怪,反而她的性格双重性在以后故事的发展中起到了很好地推动作用这。

论崔莺莺和杜丽娘性格的差异

论崔莺莺和杜丽娘性格的差异

,
应怜 长叹

在道场上
,

,
她 敢于用
” 。
泪 眼偷 瞧

张生
,
,
并 赞扬 他 是
,
外像 儿 风 流

,
青 春年 少
内性 而滞

儿聪 明
:
冠世才学

这时
着 迷 似 地爱 上 了 莺 莺 的 张 生 坐 卧不 稳
,
也 放 弃了 进 京 赶 考 的 前 程
,
留在普 救寺 娘说
” 。
热 烈 的 爱 情 使 莺 莺 食 不甘 味
,
傻角
J

已 拨 动 了她 的 心 弦
此 时 张 生 和 莺 莺 虽 然还 没 有搭 心 薄的 胆 子更 大 了
但 在 二 人 心 里 确 实已 播 下 了 爱 清 的 种 子
为 了 这 份爱情
她 敢于
乘 月 色潜 出与 张 生联 吟

” ,
,
大胆 地 道 出
“ ,Βιβλιοθήκη :“兰 闺久寂 寞
,
无 事度 芳春 ; 料 得 行 吟者
,

( 莺 茸 引 红 娘 捻 花枝 上 云 ) 红 娘

俺 去佛 殿 上耍
去来
,
… …
( 红 云 ) 那壁有 沐
,
,
咱 家 去来
子旦 回 顾 觑 末 下
) 别 小 看这 惊
,
鸿一 瞥
这一 舞 台 动 作 包 括 了 多 少 潜 台 词

这 意 味 着 莺 莺 忘 记 了 十 几 年 来 老 夫 人 的 家教
” 。 、
她 开始 怨 红 娘

杜丽娘与崔莺莺形象比较

杜丽娘与崔莺莺形象比较

杜丽娘与崔莺莺形象比较•相关推荐杜丽娘与崔莺莺形象比较杜丽娘与崔莺莺形象比较摘要:《西厢记》和《牡丹亭》都是我国古典戏曲的杰出作品,讲述的都是富家千金勇于追求爱情的故事,《西厢记》里的崔莺莺和《牡丹亭》里的杜丽娘两人都天生丽质,从小接受封建礼教,但面对爱情时,她们大胆悖逆封建礼教,成为反抗礼教压迫、执着追求情爱的先驱者。

本文分析比较这两位女性形象,让读者对她们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崔莺莺杜丽娘形象比较崔莺莺是一位“相国小姐,侯门千金”,是一位封建礼教下标准的大家闺秀——“针黹女工,诗词书算,无不能者”。

自从父亲死后,她的母亲一心守节,想帮女儿找到一位良婿,认为崔莺莺最好的归宿是嫁给一位门当户对的男子。

但崔莺莺内心是苦闷的,她对她的婚姻存在隐隐的不满,却又无可奈何。

遇到张生之后,两人互生情愫,但多年的封建礼教让她十分矛盾,纠结,想爱而又不敢大胆地去爱,但对爱情又是那么渴望,最后她一步步说服自己,管他什么“父母之命”,管他什么“媒妁之言”, 在确定了自己想要的爱情后,她就飞蛾扑火般义无反顾。

在追求自主爱情的道路上,崔莺莺既要和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作斗争,又要同自己的礼教观念作斗争。

最终冲破礼教束缚与张生结合了。

也正是封建礼教的枷锁迫使莺莺反抗,成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

杜丽娘是家中独女,父母对她从小管教严厉,对她的宠爱也无以复加,这样的家庭环境生活养成了她的娇痴柔顺和单纯中稍带叛逆的.个性。

杜丽娘十六年来每日囚禁在自己的闺房里,有天她终于羞答答地在春香的扶持下到空无一人的花园中游玩,绚丽春色让她感到人生空虚,叹道:“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宫之客?”表现了她内心深处对爱情的渴求。

但从小在她周围的只有严厉的父母,年幼不懂事的丫环和只会教她“无邪”的老师。

她无法在现实生活中遇见一男子,更别说与他一见钟情了。

于是,她在梦中与持柳书生相爱,这个梦是她全部生命寄托所在。

梦醒后却无依无靠,面对的仍是冰冷的现实,她忧郁成疾,憔悴而死。

崔莺莺和杜丽娘形象比较

崔莺莺和杜丽娘形象比较

崔莺莺和杜丽娘形象比较(毕业论文之一)[原创2006-05-20 19:18:08 ] 发表者: yeqing962587内容摘要:《西厢记》与《牡丹亭》是中国戏曲艺苑里的两朵奇葩,它们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牵动着历代读者的心;同时,不朽的爱情命题也铸就了它们人物形象的不朽,其中又分别以崔莺莺和杜丽娘最为突出。

但到目前为止关于这两个人物形象比较研究还比较少,更多的还是停留在独立分析或者是一种涉及性的研究,从而也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缺憾。

本文将分四个部分对崔、杜二人进行对比考察,笔者认为,主人公对性别主体独立性的认识与由此而产生的女性主义光辉始终贯穿着整个剧情的发展,但这种女性主义又因人物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由于《牡丹亭》所采用的方式和作者的创作意图较《西厢记》更显成熟与极端,文本的反封建礼教程度更为彻底和明确。

由此,作为意义承载体的关键性人物(崔莺莺和杜丽娘)也对应地显现出符合文本内容和意义的女性主义光辉。

关键词:崔莺莺杜丽娘女性主义封建礼教Abstract: "Western Chamber" and " Peony Pavilion " are two rare and beautiful flowers in the Chinese drama skill Yuenli, their winding moving plot are affecting all previous dynasties reader's hearts,At the same time, the immortal love proposition also cast on their character images immortality, respectively were most prominent by Cui Yingying and Du Liniang. But,so far the comparison research about these two people's images is not enough, more pauses in the independent analysis or involving research, thus also has left behind the very big disappointment to the readers. This article will be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o contrast and inspect, the author believed, the leading character's sex main body independent understanding and the feminine principle glory are always passing through the entire plot development, but this feminine principle is different, because the character is not the same. Because " Peony Pavilion " uses the way and the author's creation intention is more extreme then "Western Chamber",the text antifeudal Confucianism degree is maturely thorougher and explicit. From this, The crucial character receives the carrier which as the significance (Cui Yingying and Du Liniang) also corresponds appears conforms to the text content and the significance feminine principle glory.Key Words: Cui Yingying Du Liniang Feminism feudal Feudal ethics引言假使只把《西厢记》与《牡丹亭》当作单纯的爱情故事来解读,那么崔莺莺与杜丽娘这两个人物形象也就丧失了她们最具魅力的一面——女性主义。

崔莺莺与杜丽娘之形象比较

崔莺莺与杜丽娘之形象比较

崔莺莺与杜丽娘之形象比较《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是中国古代戏曲家用生命点燃的人物形象,她们精美隽永,温婉可人。

由于时代与所处环境等的不同,她们的形象也有其各自特点。

形象字典中有一解释为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激发人们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神情面貌和性格特征。

从这两方面看,崔莺莺与杜丽娘都有其相似和不同之处。

首先她们都具有相似的家庭出身,同样受封建教育,在爱情问题上,有着相似的反抗性格。

崔莺莺是相国小姐,杜丽娘是太守的千金,在这样的官府门第里,她们受到的是封建礼制的教育,其爱情受到封建家长的百般阻挠。

崔莺莺父亲已死,崔夫人“治家严肃”,为了不使“女孩子折了气分”,又派了个红娘“行监坐守”,为了“门当户对”不招“白衣女婿”,企图赖掉已答应的婚事,苛刻的要求只有张生考上状元方肯将女儿婚配,极力维护封建礼教与尽力做好一位称职的母亲,以图阻止女儿的自由爱情。

杜丽娘年虽及笄,但未论婚配,父亲杜宝对其管教极严。

她未越闺房一步,就连家中有个花园也不晓得,为了“他日到人家,知书达礼,父母光辉”,杜宝请了个六十岁还“从不晓得伤个春”的迂腐老儒生陈最良来教授“后妃之德”。

后来柳梦梅中了状元,杜宝还不肯承认这桩婚姻,不认女婿,认为男女之情是“妖孽”之事,“必须奏闻灭除”。

崔莺莺与杜丽娘在追求自己的爱情中,那抗争与叛逆的思想深处,仍是以一个封建体制中名门闺秀的身份来要求自己的,她们绝不是戴不凡先生所说的“离经叛道的反封建形象”,那样的话,崔莺莺便不会一次又一次地使“假意儿”、“乖性儿”、“闹简”、“赖简”,把张生折腾得生不如死;杜丽娘也不会郁郁寡欢、因梦而死,还魂后又拼命地为自己的婚姻寻求合法化的外衣。

尽管内心的反抗情绪多么高涨,内心仍是极力地压制这一情绪,表面上仍然保持着大家闺秀的矜持与体面。

这是时代带给她们的局限性,也是她们形象的相似点。

其次杜丽娘和崔莺莺的性格较为接近,她俩的出身大致相同,皆为大家闺秀、名门淑媛,知书达礼,温顺动人。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

《西厢记》与《牡丹亭》女主人公形象比较《西厢记》与《牡丹亭》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备受推崇的两部爱情剧作品,其女主人公形象也都被认为是具有典型性和鲜明个性的代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和《牡丹亭》中的杜丽娘进行比较,探讨她们在文学创作中的形象差异与共性。

我们从两位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入手。

在《西厢记》中,崔莺莺是一个聪明伶俐、机智灵巧的女子,她机智过人,善于察言观色,敢爱敢恨,对爱情充满激情。

与之相比,在《牡丹亭》中,杜丽娘则是一个温柔贤淑、纯洁忠诚的女子,她虽然也对感情深情款款,但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柔媚婉约的气质。

两位女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在性格上有着明显的对比,崔莺莺更显得奔放活泼,而杜丽娘更显得温婉柔情。

我们从两位女主人公对待爱情的态度比较。

崔莺莺在《西厢记》中对爱情是毫不犹豫的,她愿意为了与张生相爱而毅然决然地违背礼法,甚至一心投入到她们的感情之中,毫不犹豫地和张生私奔。

在《牡丹亭》中,杜丽娘对爱情的态度则更具牺牲精神,她不愿意破坏婚姻和家庭,最终选择了断然离别,以此守护自己的清白。

两位女主人公对待爱情的态度各有千秋,崔莺莺更加激情奔放,而杜丽娘更加深情忠贞。

我们在比较两位女主人公形象的同时也不得不关注到她们所展现出的女性形象。

崔莺莺和杜丽娘分别体现了中国古代妇女形象的两个侧面:崔莺莺代表了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自主、自由的个性,在她身上可以看到古代妇女精神独立和自主追求幸福的特质;而杜丽娘则代表了顺从、贤良、忠贞的传统妇女形象,她所表现出的忠贞和牺牲更符合中国古代传统观念中对女性的要求。

两位女主人公形象代表了中国古代妇女形象的两种不同侧面,各自体现了中国古代妇女的身份认同与生活态度。

虽然《西厢记》与《牡丹亭》中的女主人公形象有着明显的差异,但在她们的性格、态度、人生际遇和所体现的女性形象上却都饱含着中国古代妇女的坚韧、执着和忠贞。

这也正是她们形象吸引人的地方,也是她们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中不朽的艺术形象的原因所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崔莺莺与杜丽娘形象的异同_崔莺莺和杜丽娘形象比较崔莺莺和杜丽娘形象比较教育科学学院 095应用心理学孙超逸 09153113在我国古典戏剧文学中,有许多富有魅力的女子形象,崔莺莺和杜丽娘是其中比较光彩夺目的两个。

崔莺莺和杜丽娘分别是《西厢记》和《牡丹亭》中的主角,她们都出身于名门望族,从小就接受着严格正统的封建教育。

她们通过自己对礼教的反叛,对爱情的追求,最终“有情的终成了眷属”。

由于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她们追求爱情、幸福的方式也各异。

本文就此分析、比较了崔莺莺和杜丽娘在反抗礼教、追求自由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异同,进而有助于我们了解两位女子形象所产生的文化背景和时代意义。

一、崔莺莺、杜丽娘形象的相同点1、出身教育崔莺莺和杜丽娘一个是相府的小姐,一个是南安太守的女儿。

同样高贵的家庭出身,同样的美丽多情,同样有着高深的文艺修养。

崔莺莺能诗善文,杜丽娘擅长丹青。

但一个受到“治家严肃”的崔老夫人按照封建道德标准的严格管束,一个受到按照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严格训练出来的官僚父亲的严格管制,以致她们平时连闺房门都不能出。

杜丽娘甚至在官衙里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没有到过。

她们就是这样生活在有着森严的封建礼教的特殊家庭环境里。

2、反抗性格《西厢记》在杂剧的第一本“月下联吟”这一场,崔莺莺就向张生吟出了“兰闺深寂寞,无计度芳春。

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的诗,表达了自己对眼前礼教拘束下空虚孤寂生活的不满,且敢于把这种不满传达给隔壁那一位素昧平生的秀才,这是相当大胆的。

何况她当时热孝在身,又在佛门净地,充分体现了莺莺大胆的叛逆性格。

当老夫人苛求张生“挣揣一个状元回来”时,崔莺莺却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认为“只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坐两下里”不如“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牡丹亭》中杜丽娘梦中与柳梦梅的结合是她美好的思想感情的热烈迸发,也是她冲破封建道德的束缚,追求生活、追求解放,把心头的压抑和不满变为叛逆行动的表现。

她因情而病,因病而死,在阴间里找到了自己的“梦中情人”后才得以还魂复生。

还魂后的杜丽娘叛逆性格继续发展,她当面据理反驳父亲,并最终争得了皇帝的认可。

这样两个敢于违抗父母之命,无视封建礼教和道德观念的典型女性形象便跃然纸上。

3、大团圆结局《西厢记》和《牡丹亭》的女主人公都以“大团圆”的喜剧收尾,张生《荣归》,“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柳梦梅得中状元,皇帝传旨,杜宝认可女儿的婚事,合家终得团圆。

这种“才子佳人”大团圆的模式反映了人们追求婚姻自由和向往爱情幸福的美好愿望,也反映了古代文学作品奖善惩恶的教化功能。

二、崔莺莺、杜丽娘形象的不同点1、形象分析《西厢记》中崔莺莺是一个严格的现实主义艺术形象。

一方面她对于男女自由恋爱有一种本能的渴望,希望有人爱自己,自己也去爱别人,就其内心而言,她对张生的爱是很主动、大胆的,敢于突破禁区。

另一方面,作为相国家的小姐,在“小梅香服侍得勤,老夫人拘系得紧”的情况下,她又时时顾及自己的身份,有时显得心口不一、言行不一、优柔寡断,需要红娘从旁助一臂之力。

因此,她有着“乖性儿”和“假意儿”。

莺莺的内心是热情而灵动的,但由于其出身及教养的影响,她丰富的内心世界都被外表的矜持和娴静所掩盖。

惯于虚假掩饰的莺莺,在张生出现之后,便常于不经意间,在“假”的背后透出那么点“真”来。

而其“多抱怨”,正是其丰富感情的自然流露。

对爱情的热烈向往和与张生走近的愿望一次次落空,使她产生难以抑制的不满和怨恨。

这种不满发泄的对象首当其冲的是在她身边走动最多的红娘:“但出闺门,影儿般不离身。

”其次是对老夫人:“俺娘也好没意思,这些时直恁般提防着人。

”外表平静的莺莺,内心却扬着巨大的波澜。

用红娘的话说:“对人前巧语花言,没人处便想张生,背地里愁眉泪眼。

”《牡丹亭》杜丽娘是一个浪漫主义的艺术形象。

一个敢于大胆追求爱情及幸福婚姻的勇敢女性。

杜丽娘是杜宝唯一的女儿,父母对她的管教是严厉的,但对她的宠爱也是无以复加的,优裕平静的生活养成了她的娇痴柔顺和单纯中稍带叛逆的个性。

为了爱情“生可以死,死可以生”,充满了强烈的反叛精神。

不仅如此,复生以后的杜丽娘还一鼓作气,让自己的非法叛逆婚姻得到家长和社会的承认,应该说她性格中的反叛性更强。

正因为她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她终于复活了,在现实世界中找到了她梦中的情人。

正如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乎。

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

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2、时代背景《西厢记》产生的元代是一个“整个社会思想失去重心和平衡的混沌时代”。

(彭茵《元代两性文化探析》)元代初期,由于刚刚脱离奴隶社会形态,蒙古族统治者尚未确立严密的礼法制度。

对中原文化不理解和持排斥态度的元蒙贵族又未能主动接受在中原占据统治地位几千年的儒学思想体系。

在对思想的钳制和禁锢方面失于严密。

朱元璋在总结元亡教训时指出“耽于逸乐,循至灭亡,其失在于纵驰。

”(朱元璋《典故纪闻》卷二)传统纲常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削弱。

“昔全源氏之南迁也,河朔土崩,天理荡然,人纪为之大挠,谁复维持之者!”(刘因《翟节妇诗序》见《静修先生文集》卷二)元代文化政策的相对宽松,为大量反映现实的作品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西厢记》这样为历代统治者所禁毁的作品就是在这样的时代大背景下产生的,而且是“天下夺魁”。

作品以严格的现实主义创作出崔莺莺这一生动的艺术形象,莺莺对张生的顾盼之情、“非礼”举止和在追求爱情上表现出的大胆和顾虑颇为真实可信。

作品中热情歌颂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以女主人公莺莺的选择来对抗传统的“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封建婚姻和门当户对的封建门阀制。

《牡丹亭》创作的明代,统治者一开始就在总结前朝灭亡教训的基础上,加强了文化思想上的统治,用程朱理学规范知识分子的思想。

“使天下之人读其书,由其教,行其道”以“维人心,扶世教” 。

明代文网森严,屡屡兴起文字狱,迫害那些心怀芥蒂的文人,使他们在创作中顾虑重重,免触时忌,惧怕因文字而罹祸。

明中后期经济进一步发展繁荣,带来社会意识的巨大变革。

汤显祖作为以“情”反“理”的信奉者、实践者和传播者,以《牡丹亭》扩大了“情”的影响。

在《牡丹亭》题词中道:“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宣扬“真情至性”,反对理学对人们身心的束缚。

作品以浓郁的浪漫主义创作出了杜丽娘这一艺术形象,通过“梦境”与“冥界”的巧妙处理,使丽娘越出“现实与世间对她的人身与精神约束,成全一个无限自由的空间与境界”,(孙绍先《浪漫艺术装点的“性梦”》从而大胆获取美满的爱情。

这样既逃脱了森严的道德检查,又获得了主流道德原则的原谅。

作者在篇首题词中又道:“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黄淑素《牡丹记评》中也道:“丽娘妙在死去三年,又得复生。

后之人能死,不能生”。

都指明了杜丽娘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

杜丽娘与束缚她的社会环境的矛盾,表现了“情”与“理”的尖锐对立。

3、个体生活环境差异《西厢记》中崔莺莺随同母亲送父亲亡灵柩至博陵安葬,因路途有阻,不能前进,来到河中府,寄宿在普救寺。

而青年才子张生,因为官的父亲早丧,母亲也去世,变书剑飘零,游于四方,上京赴考路过河中府,顺便瞻仰普救寺。

这就为莺莺与张生的邂逅,一见钟情,为相知相爱提供了适宜的环境。

《牡丹亭》中杜丽娘所处的环境更为令人窒息,她根本不能像崔莺莺那样邂逅青年男子。

她的父母严格要求女儿,“只合香闺坐,拈花剪朵”,“刺绣余闲,有架上图书,可以寓目”,却不许读与妇德不相干的书,不许闲眠,不许游园,不许向人前轻一笑,连裙衩绣上双双飞鸟,也要加以警惕和防范。

在他们想来,这都是对女儿真心实意的爱护,其实却害了女儿。

她的家庭,无形就是精神的牢笼。

因此,杜丽娘的爱情只能靠自己的本能觉醒,在梦中去追寻,靠自己灵与肉的不懈追求,因而,她的反抗比崔莺莺更加主动、坚决、彻底,性格也更为坚强。

通过上面的分析,尽管崔莺莺和杜丽娘是不同时代的两个女性形象,但他们都是中国艺苑里两位光彩照人的女性叛逆形象。

她们处于中古封建统治时期,深受礼教的束缚。

她们都是年轻的女性,渴望性和欲,同时她们又都是贵族千金。

因此,一切人的欲望对她们来说都是渺茫的,为了争取自己的爱情,她们只得反抗。

崔莺莺、杜丽娘二位贵族小姐作为叛逆的女性,一定会有其相同与差异的一面。

综上可以看出,崔莺莺和杜丽娘的深刻意义在于对封建婚姻的批判和理想爱情的追求。

读崔莺莺,她的爱情是半推半就的古典式,也是现实中女性的反应,所以让人可亲。

读杜丽娘,她由爱而死,由死而生的爱情追求让人心惊,毕竟是理想化的形象,虽然可爱,但离我们还是有距离的。

她们的爱情虽然曲折,却又以大团圆结尾,也迎合了人们的心理。

通过对这两位女子形象的分析比较,使我们对二者有了更为准确的把握和清晰的认识,对于两部名著及产生名著的时代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从而增强了我们现代人对古典名著的浓厚兴趣。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