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礼_与_理_的叛逆_兼论崔莺莺与杜丽娘的抗争形象_罗建新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三代女性的叛逆抗争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三代女性的叛逆抗争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这三位女性角色,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形象,她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背景中,展现出了各自特有的叛逆抗争精神。
她们的故事,不仅揭示了古代女性的命运,更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种种矛盾和困境。
通过对她们的分析,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她们的命运,更可以理解古代女性的叛逆抗争精神,以及对社会和道德的挑战。
崔莺莺,是出自元曲《西厢记》中的女主角,她是一位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女性,她的故事充满了悲剧色彩。
崔莺莺原本是一个出身低微的女子,但她却拥有一颗坚强的心,她不愿意被束缚在封建礼教和婚姻之中,她渴望自由和爱情。
在崔莺莺的故事中,她不顾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与杜丽娘私奔,并最终因为这段不被社会认可的爱情而以悲剧收场。
崔莺莺的叛逆抗争,表现在她对传统礼教和封建婚姻的不屈不挠,她用自己的叛逆行为,捍卫了自己的爱情和尊严,她生动地展现了古代女性的叛逆意识和对自由的追求。
杜丽娘,是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窦娥冤》中的女主角,她的故事更是令人心碎。
杜丽娘原本是一位美丽善良的女子,但她却受到了丧失父亲和被从父弟弟的欺凌,最终被害致死。
在杜丽娘的故事中,她没有选择妥协和逃避,而是选择了抗争和反抗,她用自己的叛逆行为,对抗了不公正的待遇,捍卫了自己的尊严和权益。
杜丽娘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古代女性的命运和困境,也展现了古代女性的叛逆精神和抗争意识。
这三位女性角色,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但她们的故事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她们都是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女性,她们都受到了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的束缚,她们都面临着种种困境和挑战。
她们都没有选择屈服和妥协,而是选择了叛逆抗争,以自己的方式捍卫了尊严和自由。
她们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女性的命运和悲剧,也展现了她们的叛逆精神和抗争意识。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三代女性的叛逆抗争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三代女性的叛逆抗争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分别代表了明清时期的三个不同的女性形象,她们在各自的故事里展现出了不同形式的叛逆抗争。
这三个女性形象,虽然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但她们身上所承载的对抗压迫、追求自由和尊严的精神,却是永恒不变的。
本文将通过分析她们的故事,探讨她们的叛逆抗争,以及这种抗争对于当时社会的影响。
崔莺莺生活在明代的中国,她是一位极具才情的女性,然而却被束缚在封建礼教下。
崔莺莺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小说《警世通言》中的人物,她以聪明漂亮而著称。
在故事中,她的丈夫因为她的美貌将她关在家中,并且对她采取了严苛的管教。
崔莺莺并没有因此就顺从于命运,她以其精湛的歌舞表演技艺,成功地吸引了一位官员的注意,最终获得了自由。
她的叛逆抗争无疑给了当时的女性以鼓舞,让她们明白,即便是处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只要勇敢抗争,也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而与崔莺莺相比,杜丽娘则生活在清代的中国。
她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一个形象,她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悲惨命运。
杜丽娘原本是一个贵族家庭的千金小姐,但她却被迫嫁给了一个早逝的丈夫的哥哥,成为了一个继室。
在她的整个婚姻生活中,她都受到了丈夫家族的排挤和歧视,然而她依然保持着她的尊严和骄傲。
她不断地展现出她的智慧与才情,在《红楼梦》中她以沉默、冷静的态度逐渐获得了她的尊重和地位。
杜丽娘的故事揭示了当时中国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她的叛逆抗争也启发了不少当时的女性开始反抗封建礼教的观念,追求自己的尊严和自由。
而在《红楼梦》中,也有另一个形象——林黛玉。
林黛玉是清代中国古典小说中一个最为经典的女性形象,她的叛逆抗争也尤为引人注目。
林黛玉是一个极具文学才情的女性,她深受贾宝玉的宠爱,却最终因为种种原因而堕入了悲惨的境地。
在整个故事中,她表现出对于生活的不屈不挠和对于命运的反抗。
她并不愿意成为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她希望能够获得与男性平等的地位和权利。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三代女性的叛逆抗争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三代女性的叛逆抗争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是中国文学经典《红楼梦》中的三位女性角色。
她们作为三代女性,展现了不同年代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叛逆抗争。
崔莺莺是《红楼梦》中第一代女性角色,她是荣府的媳妇,同时也是贾府的丫鬟。
崔莺莺机智聪明,性格活泼开朗,不甘于被命运束缚,在封建礼教约束下,她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
她与贾蓉私定终身,不考虑社会地位和家族利益的束缚,表达了对传统封建礼教的不满。
崔莺莺以自己的努力和才智,成功地脱离了贫寒的命运,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杜丽娘是《红楼梦》中第二代女性角色,她是贾政的嫡福晋。
杜丽娘受到了封建礼教的压迫和束缚,但她并不甘心接受被动的命运。
她独立自主,有自己的主见和追求。
在面对封建社会的压力和阻力时,杜丽娘勇敢地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她积极参与家族的事务,力图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权力和地位。
在她的努力下,她成为了贾府中的重要人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第三代女性角色,她是贾府的贾母之外唯一嫡母贾母的孙女。
林黛玉是一个敏感又独立自主的女性,她拥有独立的思想和深厚的文化素养,对封建礼教的束缚和虚伪的世态糅杂心怀反感。
林黛玉坚持自己的个性,不愿意向世俗的规范妥协。
她以诗词歌赋表达内心的激情和不满,在诗中吐露出对命运的抗争和对生活的追求。
她在不公平的环境中表达自我,成为了女性反抗的象征。
这三位女性角色的互相呼应和衬托,展现了三代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不同叛逆抗争。
她们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传统封建礼教的不满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
她们在压抑的环境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三位角色使得《红楼梦》这部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同时也为后世的女性树立了榜样,鼓舞着广大女性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和人生价值。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三代女性的叛逆抗争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三代女性的叛逆抗争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三位女性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着极高的知名度。
她们都是叛逆的代表,以她们的独立个性和抗争精神,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人心中的传世经典。
本文将从三位女性形象的背景、性格特征和抗争过程三个方面,详细探讨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三代女性的叛逆抗争。
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的背景都具有特殊性。
崔莺莺是明代元朝人,她的家境贫寒,父母双亡,靠自己做小姐为生。
杜丽娘是明代晚期的人物,她的家庭出身并不富裕,但她具有过人的才艺,被称为才女。
林黛玉则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创作的角色,她是贾家的宝玉的表亲,出身显赫。
这三位女性形象的性格特征也有相似之处。
崔莺莺有着独立而坚强的个性,她对爱情、事业都追求,不愿嫁给他人。
杜丽娘则是一个具有强烈反叛精神的女子,她不愿意嫁给当时社会认可的优秀男子,而是追求自由和真实的爱情。
林黛玉是一个感情丰富而敏感的女子,她的反叛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的道德规范的质疑和追求自由爱情的坚持上。
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都进行了艰苦的抗争。
崔莺莺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在财富和名声上取得了成功,但却在感情上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杜丽娘在面对世俗的压力和舆论的指责时,坚守自己的信念,与真爱相伴度过了一生。
林黛玉则在红楼梦的情节中被迫离开贾府,最终因为病逝而与宝玉告别。
三位女性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了抗争,有的取得了成功,有的失败了,但她们都不曾放弃,坚持着希望和信念。
这三位女性形象的存在,反映了中国古代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抗争与追求。
她们都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压力,但她们的勇敢和坚持给了后世的女性以启示。
她们代表了古代女性在追求自由与平等方面的不懈努力,在传统的束缚下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声音。
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三位女性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展示了叛逆抗争的精神。
她们背负着不同的背景和经历,却都展现了独立个性和坚持追求真爱的精神。
她们的抗争既是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否定,也是对女性权益的争取。
分析崔莺莺与杜丽娘形象的异同_崔莺莺和杜丽娘形象比较

分析崔莺莺与杜丽娘形象的异同_崔莺莺和杜丽娘形象比较崔莺莺和杜丽娘形象比较教育科学学院 095应用心理学孙超逸 09153113在我国古典戏剧文学中,有许多富有魅力的女子形象,崔莺莺和杜丽娘是其中比较光彩夺目的两个。
崔莺莺和杜丽娘分别是《西厢记》和《牡丹亭》中的主角,她们都出身于名门望族,从小就接受着严格正统的封建教育。
她们通过自己对礼教的反叛,对爱情的追求,最终“有情的终成了眷属”。
由于所处的时代、环境不同,她们追求爱情、幸福的方式也各异。
本文就此分析、比较了崔莺莺和杜丽娘在反抗礼教、追求自由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异同,进而有助于我们了解两位女子形象所产生的文化背景和时代意义。
一、崔莺莺、杜丽娘形象的相同点1、出身教育崔莺莺和杜丽娘一个是相府的小姐,一个是南安太守的女儿。
同样高贵的家庭出身,同样的美丽多情,同样有着高深的文艺修养。
崔莺莺能诗善文,杜丽娘擅长丹青。
但一个受到“治家严肃”的崔老夫人按照封建道德标准的严格管束,一个受到按照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要求严格训练出来的官僚父亲的严格管制,以致她们平时连闺房门都不能出。
杜丽娘甚至在官衙里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没有到过。
她们就是这样生活在有着森严的封建礼教的特殊家庭环境里。
2、反抗性格《西厢记》在杂剧的第一本“月下联吟”这一场,崔莺莺就向张生吟出了“兰闺深寂寞,无计度芳春。
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
”的诗,表达了自己对眼前礼教拘束下空虚孤寂生活的不满,且敢于把这种不满传达给隔壁那一位素昧平生的秀才,这是相当大胆的。
何况她当时热孝在身,又在佛门净地,充分体现了莺莺大胆的叛逆性格。
当老夫人苛求张生“挣揣一个状元回来”时,崔莺莺却把爱情看得高于一切,认为“只为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坐两下里”不如“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牡丹亭》中杜丽娘梦中与柳梦梅的结合是她美好的思想感情的热烈迸发,也是她冲破封建道德的束缚,追求生活、追求解放,把心头的压抑和不满变为叛逆行动的表现。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三代女性的叛逆抗争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三代女性的叛逆抗争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三位代表性女性人物,她们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以不同的方式展现出了对传统束缚的叛逆和对抗争的渴望。
崔莺莺是明代文学大师杨慎的作品《西游记》中的人物。
她原本是妓女出身,但她聪明机智,天赋异禀,不满现状,渴望改变命运。
她通过卖艺、智胜魔王等方式展现出了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并最终赢得了自由和尊严。
崔莺莺的叛逆抗争,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对命运的不满以及他们渴望改变的愿望。
杜丽娘是元代文学家关汉卿的作品《汉宫秋》中的人物。
故事发生在北宋年间,她是开封府的女囚,因发现王安石的奸谋而被入狱。
杜丽娘在狱中坚强不屈,不顾生死,勇敢地为正义而斗争。
她的抗争精神引起了其他囚犯的共鸣,并最终导致了王安石的失败。
杜丽娘的叛逆抗争表达了对正义的追求和对压迫的反抗,凸显了她勇敢坚定、拒绝妥协的精神。
林黛玉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中的人物。
她是贾府的贵族女孩,聪明、敏感,有着独立思考和创造力。
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她无法实现自己的志向和人生追求。
林黛玉在不断的追求真理、自由与平等的过程中,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不满和对婚姻制度的反抗。
她痛苦地领悟到自己的命运注定是悲剧,但她仍然选择了追求真实和自由的道路。
这三位女性的叛逆抗争体现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女性的心声。
崔莺莺的叛逆抗争标志着明代社会底层人民对改变命运的渴望,杜丽娘的抗争精神体现了宋代人民对正义的追求,林黛玉的反抗展现了清代女性对封建礼教的不满。
她们的叛逆和抗争为后来的女性提供了启示和激励,激发了她们对平等、自由、自主的追求,也对现代女性权益的争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三代女性的叛逆抗争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三代女性的叛逆抗争在《红楼梦》中,以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三位女性为代表,展现了三代女性的叛逆抗争。
这三位女性均身处尊贵的家族,但她们都不甘于依从、退缩和保守,以自我敢于追求的姿态活出了自己的生命。
首先是崔莺莺,她是贾母的外孙女,长相美貌,性格独立,思想开放。
在那个封建礼教束缚严格的时代,崔莺莺的言行举止显得十分前卫。
她不愿意嫁给贾琏,也不愿做贾母的带珠宝的人妻,而是追求自己的自由和尊严。
她喜欢自由自在地穿着男装,到处游历,展示着自己的勇气和独立品质。
她领悟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价值与意义,更是加入“女儿国”的队伍,为自由和平等而不懈努力。
其次是杜丽娘,她是王熙凤的异母姐,也是贾家的几位女性中为数不多的通识才女。
她善于学习书法、诗歌、音乐等文艺知识,并常与男性谈论政治经济等时事议题,彰显出她的智慧与才学。
然而,她在家族里地位较低,又因出身卑微,引来了诸多不公正待遇和排挤。
但杜丽娘并未屈服于困难的重压,在吸取新知识的同时,努力呈现自己的价值。
她对旧传统观念的反叛,带着对自由与平等的追求,成为传统小说中女性中的精神领袖。
最后是林黛玉,她出身于红家,美丽动人、聪慧善解人意,但非常敏感,经常被别人冷落透明。
她对家族内部对钱财与婚姻的追求看得很清楚,却又难以置身事外。
她对自己的美貌与才华甚至怀有自我厌恶的情绪,这种压抑心态导致她的精神逐渐崩溃。
然而,她并没有因此停下脚步,而是在那个封建社会中,挑战了传统的家族观念,救济了百姓,用自己的言行每天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
作为女性,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都是自我敢于追求与坚守自我的典范。
她们在家族、社会中面对不同的压力和困境,却都能坚持自我,独立自主地掌握自己的命运,不断发掘自己的潜力,展现出女性崇高坚韧的一面。
这种对权利和自由的向往,对平等和尊严的渴求,对生命自我价值的追求,是三代女性在封建礼教束缚的时代中展开的悲壮抗争。
她们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三代女性的叛逆抗争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三代女性的叛逆抗争
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是中国文学名著《红楼梦》中三位女性角色。
她们的形象
各具特点,通过她们的塑造,作者曹雪芹展示了三代女性的叛逆抗争。
崔莺莺是一位来自富贵人家的女子。
她有着美丽的容貌和妖娆的身躯,但却被社会所
限制,无法自主决定自己的命运。
她的父亲崔进宝是纳妾合法的例子,而她却因为出身的
不同而备受歧视。
无论她多么努力地追求自己的幸福,最终仍然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她
用自己的坚持和努力,向社会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和智慧。
杜丽娘是一位出身于贫寒之家的女子。
她没有家族的背景,也没有丰富的财富,但她
却有着无限的梦想和奋斗的精神。
她不甘于贫困的命运,积极寻找机会改变自己的生活。
她不仅学习文化知识,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她用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攀上了社会的巅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林黛玉是一位纨绔子弟,性格独立而敏感。
她对于社会的偏见和束缚有着强烈的反抗
意识。
她以自由自在和独立的精神,摆脱了家族和世俗的桎梏。
她崇尚真实和美好的情感,拒绝虚伪和世俗的追逐。
她追求爱情和自由,并且为了守护自己珍视的东西,不惜与世界
为敌。
通过这三位女性的形象,曹雪芹展示了三代女性的叛逆抗争。
她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
智慧,不仅在家族中获得了地位和权力,也改变了社会对于女性的偏见和束缚。
她们是自
由和独立的代表,用自己坚持的信念和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和价值。
她们的形象不仅是
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对于女性权益的呼唤和宣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戒 、妇道等像一重重枷 锁紧套 在她身上 。 父亲请 来秀才 教
她读书 , 希望女儿能在“ 后妃之 德” 的经典 学习中 成为符 合 “ 非礼而行” , 在经过“ 闹简” 、“ 赖简” 、“ 酬简” 这一 系列夹 杂 社会规范的淑女 。 然而 , 古 老的恋 歌却唤 起了她 那潜伏 于 着自我思想斗争的波折后 , 莺莺 做出了 在封建社 会大伤 风 心的爱情 ,“ 关了 的雎 鸠 , 尚然 有洲 之兴 , 何 以人 而不 如 鸟 乎? ” 因此 , 她违背了“ 凡少年 女子 , 最不宜 艳妆戏 游空冷 无 人之处” 的 家训 , 到 花园 中游 玩 。 花园 的美 唤醒 了杜 丽 娘 的青春意识 , 而春 香 的无 心 之语 “ 是 花 都放 了 , 那 牡 丹 还 早” 更让她幽怨 横生 ,“ 原 来姹 紫嫣 红开 遍 , 似 这般 都付 与 化的婚前以身相许的举动 , 向封 建礼教 发出了最 猛烈的 挑 战。 莺莺对“ 礼” 的 反 抗还 表现 为她 以个 人情 感为 婚姻 基 点 , 藐视家世利益与功 名富贵 而追求 专一爱 情 。 老夫人 用 封建礼教调教女 儿的 最终 目的 还是 想通 过封 建宗 法制 的
②
春妙龄的她却并不满足于既 定的生 活道路 , 一度 处于幽 怨 之中 ,“ 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 , 门掩重关萧寺中 ; 花落水流 红 , 闲愁万种 , 无语怨东风” ④ 。 佛殿上与 张生的邂 逅 , 点 燃 了她的爱情之火 。 此后 , 莺莺乘 月色与 张生联 吟 : “ 兰闺 寂 寞久 , 无事 度芳春 , 料得行 吟者 , 应怜长叹人” ; 在道场 夸赞 他: “ 外像儿风流 , 青春 年少 ; 内性 儿聪明 , 冠世 才学” , 心 中 充满无限爱恋 。 然而 , 莺 莺毕竟 是在封 建礼法调 教下长 大 的 , 尽管她渴望 爱情 , 但却 不敢 轻易 流露 , 心 中充 满 矛盾 。 在“ 闹简” 中 , 莺莺看到张生信时“ 将简帖儿拈 , 把妆盒儿按 , 开拆封皮孜孜看 , 颠来倒 去不害 心烦” , 但看着看 着就对 红 娘发起脾气 : “ 小贱人 , 这东西 哪里将 来的 ? 我是 相国的 小 姐 , 谁敢将这简帖儿 来戏弄 我 ? 我几 曾惯看这 等东西 ? 告 过夫人 , 打下你个小贱人下截来” 。 可当红娘故意说要去告 知老夫人时 , 她忙又拉住红娘 说情 : “ 我逗 你耍 来” 。 而“ 赖 简” 更将莺莺的此种心 理表现 得淋漓 尽致 。 她掷 简密约 张 生: “ 待月西厢下 , 迎风 半户开 , 隔 墙花影动 , 疑 是玉人 来” 。 可当张生依约而来时 , 她又翻了脸 , “ 你是何等之人 , 我在这 里烧香 , 你无故至此 , 若夫人闻知 , 有何理说 ?”“ 先生虽有活 人之恩 , 恩则当报 , 既为兄妹 , 何生此心 ? 万一夫人知之 , 先 生何以自安 ? 今后再勿如此 , 若更为之 , 与足下决不干休” 。 她既要 打破 礼教枷 锁 , 追求 自由爱 情 , 又要 遵从潜 意识 的 礼法约定并维护贵族小姐 的体面 , 处 在两难 的境地里 。 但 她最终 战胜 自我 , 反叛 性格 得到进 一步 发展 : 她违 背礼 法 约定 , 与张生无媒而合 , 对封 建婚姻 理念作 了大胆 的挑战 ; 在老夫人逼令张生上京赶考 时 , 莺莺更 将个体幸 福置于 功 名之上 , 要求张生 : “ 此一行得官不得官 , 疾早便回来” , 在叛
“ 礼”与“ 理”的叛逆
— — —兼论崔莺莺与杜丽娘的抗争形象
*
罗建新
( 西华师范大 学 文学院 , 四川 南充 637002) 摘 要 : 《 西厢记》 中的崔莺莺与《 牡丹亭》 中的杜丽 娘都是冲破 封建束缚 , 追求自 由爱情的 抗争形象 。 但二 者 的反抗对象有所不同 : 崔莺莺的反叛行为是对 封建礼教的抗争 , 而杜丽娘更多的是对扭曲的“ 存天理 , 灭人欲” 的理学之叛逆 。 这种差异昭显出杜丽娘形象所体现出的人性解放与觉醒之时代精神 。 关键词 : 崔莺莺 ; 杜丽娘 ; 礼教 ; 理学 ; 叛逆 中图分类号 : I207 .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4 -0297( 2007) 06 -0062 -0历来备 受 推崇 , 而剧 中的女 主人 公崔莺 莺与 杜丽 娘 , 也屡是 人们 瞩 目之焦点 。 千载而 下 , 诸 多学 者皆 从不 同层 面进 行 研究 , 阐述出诸多匠心之见 。 而这其中 , 崔 、杜二人的“ 抗争” 形象 又是学界尤其关注的问题 , 如有学 者曾指 出 : “ 崔 杜二人 都 以` 情' 反` 理' , 大胆 冲破 封建 礼教 , 以 ` 至情' 超越 传统 意 识” ① ; 亦有学人认 为二 人是“ 中国 古代 反封 建礼教 的光 辉 典范”
⑤
63
线引 , 向东邻通个殷勤” , 甚至还与张生隔墙联吟 ; 在丧期未 满之时与张生生出段风流韵 事 ; 于庄严 清净的佛 殿暗送 秋 波; 甚 至在 追荐先 考的 道场 上 , 也不是 在毕 恭毕敬 地追 思 父亲 , 而是在 和张 生“ 好 生顾 盼” 。 老夫 人赖 婚后 , 她更 是
, 接 触不 到任何 陌生 男性 , 而 礼法 、家 规 、女
, 更 有 时 贤对 她 们 冠 之以 “ 女 性 意 识 的 自 觉 觉 醒
者” ③之 称谓 。 凡 此种种 , 不一而 足 。 显然 , 学界皆认 为崔 、 杜二人是具有反抗性格之女性 , 其“ 抗 争” 形象与 意义更 成 为学者褒誉《 西厢记》 与《 牡丹 亭》 的一个 重要因 素 。 然而 , 在论及二人所“ 抗争” 的具 体对象 及其 蕴含时 , 学 界却多 以 “ 反礼教” 笼统言之 。 实际上 , 同是作为“ 叛逆” 形象而存在的 崔莺莺与杜丽娘 , 其反叛的对象是有差异的 。 崔莺莺的反抗 主要是对传统礼教的等级制度与 门第观念等伦理纲 常的挑 战 , 而杜丽娘更多的是对为当时统治阶层所改塑过的程朱理 学的“ 灭人欲” 观念之叛逆 。 显然 , 后者更多地体现出个性解 放与人的觉醒的时代风貌 , 其反叛意义更为昭著 。 在考察崔 、杜 二人 叛逆 形象 的不 同蕴 涵 时 , 从文 本 出 发审视其形象特征当是不可或缺的前奏 。
作者简介 : 罗 建新( 1979 -), 男 , 河南 商城人 , 西华师范 大学文学院 讲师 , 上海大学 文学院博士 研究生 , 主要从 事先 秦两汉文学研究 。
罗建新 : “ 礼” 与“ 理” 的叛逆
逆的道路上迈出了更为坚定的步伐 。 杜丽娘也处在 森严 的封 建家 庭环 境中 , 她 整日 “ 长 向 花阴课女工”
一、 叛逆的崔莺莺与杜丽娘
在《 西厢记》 与《 牡丹亭》 中 , 与同时代的其他女性相比 , 崔 、杜二人更多的是以反叛姿态出现的 。 崔莺莺自幼生活在礼教 观念盛 行的封建 家庭中 , 父 亲 为她定下婚约 , 母 亲 处处 用“ 女规 ” 来严 加管 束 , 可 正值 青
* 收稿日期 : 2007 -07 -02
断井颓垣 , 良辰美景 奈何天 , 赏 心乐 事谁家 院 ! ” 她 惋惜 的 “ 父母之命” 把莺莺许配给“ 门当户 对” 的名 门望族 , 以维 护 不是三月残春 , 而是眼看 青春转 瞬即逝 去 , 她却无能 为力 , 封建家族利益 。 正 如 恩格 斯在《 家 庭 、私有 制 和国 家的 起 不由感到生存的荒芜和生命 的空虚 , “ 吾生于 宦族 , 长在 名 门 , 年已及笄 , 不 得早 成佳 配 , 诚为 虚度 青春 , 光 阴如 过 隙 耳 , 可惜妾身颜 色如 花 , 岂料 命如 一 叶乎 ? ” 自然 界的 勃 勃 生机唤起了 她 的情 爱 , 可 已 经觉 醒 的青 春 热 情却 无 处 宣 泄 , 她只好在梦境中大胆接受“ 执柳书生” 的爱情 。 最终 , 杜 丽娘为追求这份令 她无 限向 往但 在 现实 生活 中根 本却 无 法得到的 爱情 抑 郁而 亡 。 可她 的 感 情至 此 并 没 有结 束 。 她的死 , 并不只是生命的 完结 , 而是 摆脱现实 束缚 、追求 理 想爱情的 开始 。 死后 的 杜 丽娘 依 然 念念 不 忘 这 份情 感 , “ 怎能勾月落重生灯再红” 。 她变得热情 、奔放 、大胆 、主动 。 面对情人 , 她 真诚 率直 地表 白爱 情 : “ 看 上你 年 少多 情 , 迤 逗俺睡魂难贴” 。 而 在她 的感 召下 , 柳 梦梅 与她 共订 了 白 头之约 。 在一 个 没有 封 建束 缚 的 世界 里 , 她终 于 自 媒 自 婚 , 实现了现实世界中 根本无 法完成的 爱情理 想 。 但杜 丽 娘并不满足于人鬼之间虚幻 的恋情 , 她要 的是现 实世界 中 的幸福爱情生 活 , 她 的 “ 至 情” 最终 为 自己 争 取到 复 活 机 会 。 复生后 , 她的性格又得 到进一 步的发 展 , 面 对皇帝 “ 不 待父母 之命 , 媒妁 之言 , 则 国人父 母皆 贱之” 的 责难 , 她 侃 侃答道 : “ 真乃无媒而嫁 ? 保 亲的是 母丧门 , 送亲 的是女 夜 叉! ” 当父 亲拒 不认 她做 女儿 时 , 她 断然 回答 : “ 叫 俺回 杜 家 , 赸了柳衙 , 便做了你杜鹃 花 , 也 叫不转 子规红 泪洒” , 充 分体露出个体决绝的抗争之情 。 源》 一书中所说的那样 : “ 结婚是一种政治行为 , 是一种借新 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 会 , 起决定 作用的是 家世的 利 益 , 而不是个人的意愿” 。 莺莺与郑恒的婚约体现的正是这 种家世利益 , 而她 对这 种以 利益 为纽 带的 婚姻 不屑 一顾 。 作为一 个相 国千金 , 和 书剑 飘零的 书生 相爱 , 其本 身就 是 对以门第 、财产和权势 为条件 的择婚 标准的 违忤 。 而且 她 对张生从一见钟情到私订终 生 , 始终都 没有考虑 过家庭 出 身和财产 ,“ 不 恋豪杰 , 不羡骄奢 , 自愿 的生则同 袭 , 死 则同 穴” 。 不仅如此 , 即便在母亲将张生考取状元作为迎娶她的 条件时 , 她对之也是 不满的 。 在 她看来 , 功 名不过是 “ 蜗 角 虚名 , 蝇头小 利” ; 她 关心 的不 是张 生 能否 金榜 题名 , 而 是 “ 到京师服水土 , 趁程途节饮食 , 顺时自保揣身体 , 荒村雨露 宜眠早 , 野店风 霜要 起迟 , 鞍 马秋 风里 , 最难 调护 , 最要 扶 持” 。 莺莺这深切的爱情正是反封建礼教最好的证 明 。 与崔莺莺不 同 , 杜 丽娘的爱 情历程中没 有一个由 家庭 包办的对象而成为她争取自 由的障 碍 。 在《 牡丹 亭》 里 , 我 们看不到有与杜丽娘相对立 的反面 人物 , 杜丽娘 的梦中 之 爱 , 以及死而复生与柳 梦梅结 合 , 都 不曾遭 到父母 的干涉 , 杜宝对他们婚 姻事 实的 反对 , 也 只是 出现 在全 剧的 结尾 。 但作者又确确实 实写 出了 封建 意识 作为 一种 社会 势力 对 杜丽娘的压制 , 使人感受 到她在 一张看 不见的罗 网中苦 苦 挣扎 。 杜丽娘生活在 与外 界隔 绝的 朱门 深 宅中 , 她 的 父母 , 一个是国家栋梁 , 为官 清廉正 直 , 一 个是典 型的贤 妻良母 。 作为封建社会常规道路上的成 功者 , 他们以 自己的 “ 爱” 给 予女儿 最大 的情感 压迫 , 而 老师陈 最良 除经书 外 , 就不 知 人生为何 ,“ 靠天也六十来岁 , 从不晓得伤个春 , 从不曾游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