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 ——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中国文学网

合集下载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三代女性的叛逆抗争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三代女性的叛逆抗争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三代女性的叛逆抗争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这三位女性角色,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形象,她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背景中,展现出了各自特有的叛逆抗争精神。

她们的故事,不仅揭示了古代女性的命运,更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种种矛盾和困境。

通过对她们的分析,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她们的命运,更可以理解古代女性的叛逆抗争精神,以及对社会和道德的挑战。

崔莺莺,是出自元曲《西厢记》中的女主角,她是一位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女性,她的故事充满了悲剧色彩。

崔莺莺原本是一个出身低微的女子,但她却拥有一颗坚强的心,她不愿意被束缚在封建礼教和婚姻之中,她渴望自由和爱情。

在崔莺莺的故事中,她不顾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与杜丽娘私奔,并最终因为这段不被社会认可的爱情而以悲剧收场。

崔莺莺的叛逆抗争,表现在她对传统礼教和封建婚姻的不屈不挠,她用自己的叛逆行为,捍卫了自己的爱情和尊严,她生动地展现了古代女性的叛逆意识和对自由的追求。

杜丽娘,是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窦娥冤》中的女主角,她的故事更是令人心碎。

杜丽娘原本是一位美丽善良的女子,但她却受到了丧失父亲和被从父弟弟的欺凌,最终被害致死。

在杜丽娘的故事中,她没有选择妥协和逃避,而是选择了抗争和反抗,她用自己的叛逆行为,对抗了不公正的待遇,捍卫了自己的尊严和权益。

杜丽娘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古代女性的命运和困境,也展现了古代女性的叛逆精神和抗争意识。

这三位女性角色,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但她们的故事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她们都是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女性,她们都受到了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的束缚,她们都面临着种种困境和挑战。

她们都没有选择屈服和妥协,而是选择了叛逆抗争,以自己的方式捍卫了尊严和自由。

她们的故事,反映了古代女性的命运和悲剧,也展现了她们的叛逆精神和抗争意识。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三代女性的叛逆抗争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三代女性的叛逆抗争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三代女性的叛逆抗争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分别代表了明清时期的三个不同的女性形象,她们在各自的故事里展现出了不同形式的叛逆抗争。

这三个女性形象,虽然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但她们身上所承载的对抗压迫、追求自由和尊严的精神,却是永恒不变的。

本文将通过分析她们的故事,探讨她们的叛逆抗争,以及这种抗争对于当时社会的影响。

崔莺莺生活在明代的中国,她是一位极具才情的女性,然而却被束缚在封建礼教下。

崔莺莺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的小说《警世通言》中的人物,她以聪明漂亮而著称。

在故事中,她的丈夫因为她的美貌将她关在家中,并且对她采取了严苛的管教。

崔莺莺并没有因此就顺从于命运,她以其精湛的歌舞表演技艺,成功地吸引了一位官员的注意,最终获得了自由。

她的叛逆抗争无疑给了当时的女性以鼓舞,让她们明白,即便是处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只要勇敢抗争,也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而与崔莺莺相比,杜丽娘则生活在清代的中国。

她是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一个形象,她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悲惨命运。

杜丽娘原本是一个贵族家庭的千金小姐,但她却被迫嫁给了一个早逝的丈夫的哥哥,成为了一个继室。

在她的整个婚姻生活中,她都受到了丈夫家族的排挤和歧视,然而她依然保持着她的尊严和骄傲。

她不断地展现出她的智慧与才情,在《红楼梦》中她以沉默、冷静的态度逐渐获得了她的尊重和地位。

杜丽娘的故事揭示了当时中国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她的叛逆抗争也启发了不少当时的女性开始反抗封建礼教的观念,追求自己的尊严和自由。

而在《红楼梦》中,也有另一个形象——林黛玉。

林黛玉是清代中国古典小说中一个最为经典的女性形象,她的叛逆抗争也尤为引人注目。

林黛玉是一个极具文学才情的女性,她深受贾宝玉的宠爱,却最终因为种种原因而堕入了悲惨的境地。

在整个故事中,她表现出对于生活的不屈不挠和对于命运的反抗。

她并不愿意成为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她希望能够获得与男性平等的地位和权利。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三代女性的叛逆抗争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三代女性的叛逆抗争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三代女性的叛逆抗争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是中国文学经典《红楼梦》中的三位女性角色。

她们作为三代女性,展现了不同年代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叛逆抗争。

崔莺莺是《红楼梦》中第一代女性角色,她是荣府的媳妇,同时也是贾府的丫鬟。

崔莺莺机智聪明,性格活泼开朗,不甘于被命运束缚,在封建礼教约束下,她勇敢追求自己的幸福。

她与贾蓉私定终身,不考虑社会地位和家族利益的束缚,表达了对传统封建礼教的不满。

崔莺莺以自己的努力和才智,成功地脱离了贫寒的命运,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杜丽娘是《红楼梦》中第二代女性角色,她是贾政的嫡福晋。

杜丽娘受到了封建礼教的压迫和束缚,但她并不甘心接受被动的命运。

她独立自主,有自己的主见和追求。

在面对封建社会的压力和阻力时,杜丽娘勇敢地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她积极参与家族的事务,力图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权力和地位。

在她的努力下,她成为了贾府中的重要人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第三代女性角色,她是贾府的贾母之外唯一嫡母贾母的孙女。

林黛玉是一个敏感又独立自主的女性,她拥有独立的思想和深厚的文化素养,对封建礼教的束缚和虚伪的世态糅杂心怀反感。

林黛玉坚持自己的个性,不愿意向世俗的规范妥协。

她以诗词歌赋表达内心的激情和不满,在诗中吐露出对命运的抗争和对生活的追求。

她在不公平的环境中表达自我,成为了女性反抗的象征。

这三位女性角色的互相呼应和衬托,展现了三代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不同叛逆抗争。

她们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传统封建礼教的不满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

她们在压抑的环境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成功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这三位角色使得《红楼梦》这部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同时也为后世的女性树立了榜样,鼓舞着广大女性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和人生价值。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三代女性的叛逆抗争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三代女性的叛逆抗争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三代女性的叛逆抗争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三位女性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着极高的知名度。

她们都是叛逆的代表,以她们的独立个性和抗争精神,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人心中的传世经典。

本文将从三位女性形象的背景、性格特征和抗争过程三个方面,详细探讨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三代女性的叛逆抗争。

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的背景都具有特殊性。

崔莺莺是明代元朝人,她的家境贫寒,父母双亡,靠自己做小姐为生。

杜丽娘是明代晚期的人物,她的家庭出身并不富裕,但她具有过人的才艺,被称为才女。

林黛玉则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创作的角色,她是贾家的宝玉的表亲,出身显赫。

这三位女性形象的性格特征也有相似之处。

崔莺莺有着独立而坚强的个性,她对爱情、事业都追求,不愿嫁给他人。

杜丽娘则是一个具有强烈反叛精神的女子,她不愿意嫁给当时社会认可的优秀男子,而是追求自由和真实的爱情。

林黛玉是一个感情丰富而敏感的女子,她的反叛主要体现在对传统的道德规范的质疑和追求自由爱情的坚持上。

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都进行了艰苦的抗争。

崔莺莺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在财富和名声上取得了成功,但却在感情上遭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杜丽娘在面对世俗的压力和舆论的指责时,坚守自己的信念,与真爱相伴度过了一生。

林黛玉则在红楼梦的情节中被迫离开贾府,最终因为病逝而与宝玉告别。

三位女性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了抗争,有的取得了成功,有的失败了,但她们都不曾放弃,坚持着希望和信念。

这三位女性形象的存在,反映了中国古代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抗争与追求。

她们都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压力,但她们的勇敢和坚持给了后世的女性以启示。

她们代表了古代女性在追求自由与平等方面的不懈努力,在传统的束缚下发出了属于自己的声音。

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三位女性形象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展示了叛逆抗争的精神。

她们背负着不同的背景和经历,却都展现了独立个性和坚持追求真爱的精神。

她们的抗争既是对传统道德观念的否定,也是对女性权益的争取。

一曲追求自由爱情的青春颂歌—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爱情观之比

一曲追求自由爱情的青春颂歌—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爱情观之比

一曲追求自由爱情的青春颂歌-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爱情观之比摘要:本文对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3位女性在爱情道路上不同层次的追求和体验进行比较和讨论,反映封建时代不同阶段的女性,为了追求真正自由美好的爱情,与残酷而不合理的封建礼教作斗争的艰难和执着。

与此同时,通过对其进行比较分析,抨击了千百年来禁锢、广大女性的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观念,并对当代女性在爱情婚姻面前,应该采取何种态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ﻭ关键词:爱情观封建礼教叛逆觉醒ﻭAbstract:Thistext through pare thepursue and experience of three women Cui YingYing,Dug andLinDaiyu in love roadfrom different aspect,has reflected womenin feudal era,in orderto pursuethereally free and beautiful love,Do difficult and persistentstruggle with the cruel and unreasonable feudal Confucian. In the meanwhile , t hroughcarryingonparative analysis to it,hecon demned feudal Confucian and feudal ral concept of confing the masses of women for lotsand lots ofyears , and about thelove and marriage to contemrarywoman ,he shownones ownview to the attitude that shouldbetaken.Key words:Love viewFeudal ConfucianRebelagainst Realize the truthﻭ。

从《西厢记》的崔莺莺到《牡丹亭》中杜丽娘直到《红楼梦》的林黛玉看情的内容和发展

从《西厢记》的崔莺莺到《牡丹亭》中杜丽娘直到《红楼梦》的林黛玉看情的内容和发展

从《西厢记》的崔莺莺到《牡丹亭》中杜丽娘直到《红楼梦》的林黛玉看情的内容和发展从《西厢记》的崔莺莺到《牡丹亭》中杜丽娘再到《红楼梦》的林黛玉,这些经典文学作品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关于情感和爱情的丰富内容和发展过程。

通过比较这三位女性角色的情感表达和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情感在古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并且这些作品也对于我们理解古代女性的情感体验和社会地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首先,崔莺莺是《西厢记》中的女主角,她是一个聪明、活泼和独立的女子。

崔莺莺对待爱情积极而坦诚,她对故事中的悲剧感到痛苦。

她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勇气,与赵飞燕一起策划并实施了逃跑计划。

虽然最终的结局并不如她所愿,她却展示了一个追求爱情和幸福的女性的勇气和决心。

杜丽娘是《牡丹亭》中的女主角,她的情感表达更加细腻和深沉。

她是一个感性而痴情的女子,对于与她分离的相思之情深感痛苦。

杜丽娘的情感表达主要通过诗歌和音乐来表现,她常常借助这些艺术形式来诉说内心的痛苦和渴望。

杜丽娘虽然最终和她所爱的人团聚,但在这个过程中也经历了种种磨难和考验,这显示了她对于爱情的忠诚和牺牲。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复杂而多面的角色。

她是一个敏感、聪明而才艺出众的女子,但她也是一个充满矛盾和悲剧色彩的人物。

林黛玉的情感表达主要体现在对爱情和友情的追求和执着上。

她对于自己的感情深情而专一,在与贾宝玉的相思之间,她经历了无数的忧伤和痛苦。

不幸的是,她最终没有能够与贾宝玉团聚,并且在悲伤与病痛中走向了死亡。

林黛玉最终成为《红楼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悲剧人物之一,她不仅代表了爱情的美好和纯洁,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对于女性命运和社会地位的一种反思和表达。

这三位女性角色尽管在不同的作品中,但她们对于爱情和情感的追求却具有相似之处。

她们都是追求真爱和幸福的女性,她们勇敢地面对和追求自己的感情。

她们的情感表达也展示了古代女性的内在世界和情感状态。

同时,这些作品也通过这些女性角色的情感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情感和爱情的制约和约束。

一曲追求自由爱情的青春颂歌—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爱情观之比较

一曲追求自由爱情的青春颂歌—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爱情观之比较

一曲追求自由爱情的青春颂歌—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爱情观之比较自由爱情是青春中最勇敢、最纯粹、最美好的一段经历。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都是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人物,她们各自追求自由爱情的故事启示人们,爱情不分贵贱,不受束缚,需要勇气去追求。

崔莺莺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小角色,她个性开朗、潇洒自若,不拘小节。

她与刘姥爷的故事是一段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自由奔放的传奇爱情。

崔莺莺不愿被束缚,不愿过拘泥于尘世的平凡生活。

她爱自由,追求自由,但是这样的追求也让她失掉了爱情。

她一直在追求自己的真爱,并且付出了很多,但是却没有得到心中所爱的人。

她没有人愿意娶,只好单身一生,虽然很孤独,但是她没有放弃。

她曾说过:“此身始终是自家身。

有意无意,两个人有缘无缘,犯不着冤枉自己。

”她坚持自己的信仰,不后悔,不放弃,一直追求自己心中的自由与爱情。

杜丽娘的生活写照了清朝初年青年女性的困境和命运。

她本是一位名门闺秀,有着优雅的气质和才华,但是家境破落,被迫卖身入宫。

在宫中,她深受宫闱之苦,最后得到了一位心地善良的皇帝的宠爱。

虽然杜丽娘没有获得自由,但是她在爱情中找到了一份温暖。

杜丽娘认为女性在爱情中应该顺应自己的内心,发自内心的去爱与被爱才是最珍贵的。

她教育自己的女儿:“视情别爱,自尊不失,心怀天地,重情重义。

”她不将命运归咎于爱情,而是选择自己去追求那份真爱。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一个经典人物,她既是才情出众的女子,又是一个追求自由的女子。

她厌恶众生的假面具,为了守护自己内心的自由,不乏仁慈宽厚的性情。

她崇尚自由,但是,她注重的是精神的自由,而不是肉体的自由。

她认为女子应该有自己的志趣,自己的人生价值,女性与男性一样应该有追求自由的权利。

她在爱情中也追求自由,不为世俗地位而追求爱情。

她为自由而奋斗,为真爱而不后悔。

总的来说,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都是自由爱情的追求者。

她们各有所长,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实现了自己追求自由爱情的理想。

崔莺莺放弃婚姻,一心追求自己内心的自由;杜丽娘在命运的压迫下,最终获得了真爱;林黛玉在自我价值的捍卫中,坚守自由的精神。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三代女性的叛逆抗争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三代女性的叛逆抗争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三代女性的叛逆抗争
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是中国文学名著《红楼梦》中三位女性角色。

她们的形象
各具特点,通过她们的塑造,作者曹雪芹展示了三代女性的叛逆抗争。

崔莺莺是一位来自富贵人家的女子。

她有着美丽的容貌和妖娆的身躯,但却被社会所
限制,无法自主决定自己的命运。

她的父亲崔进宝是纳妾合法的例子,而她却因为出身的
不同而备受歧视。

无论她多么努力地追求自己的幸福,最终仍然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用自己的坚持和努力,向社会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和智慧。

杜丽娘是一位出身于贫寒之家的女子。

她没有家族的背景,也没有丰富的财富,但她
却有着无限的梦想和奋斗的精神。

她不甘于贫困的命运,积极寻找机会改变自己的生活。

她不仅学习文化知识,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她用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攀上了社会的巅峰,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林黛玉是一位纨绔子弟,性格独立而敏感。

她对于社会的偏见和束缚有着强烈的反抗
意识。

她以自由自在和独立的精神,摆脱了家族和世俗的桎梏。

她崇尚真实和美好的情感,拒绝虚伪和世俗的追逐。

她追求爱情和自由,并且为了守护自己珍视的东西,不惜与世界
为敌。

通过这三位女性的形象,曹雪芹展示了三代女性的叛逆抗争。

她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
智慧,不仅在家族中获得了地位和权力,也改变了社会对于女性的偏见和束缚。

她们是自
由和独立的代表,用自己坚持的信念和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和价值。

她们的形象不仅是
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对于女性权益的呼唤和宣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中国文学网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三个女性形象,她们的叛逆爱情,宛如三颗璀璨的明星,划出了妇女运动的爱情轨迹。

今天,我们进一步比较分析她们叛逆爱情的异同、发展和传递关系,也许对我们认识古代女性追求爱情的坎坷历程有所助益。

一、急剧变化的时代从爱情萌生的时代看,崔莺莺所处的元代,一方面民族压迫政策在客观上强化了“门第观念”,使魏晋以来的封建等级婚姻制进一步畸形发展。

在《西厢记》中,老夫人极力维护“相国家谱”的清白,“三辈子不招白衣女婿”,就是这个原因;另一方面由于蒙古统治阶级对汉民族文化比较隔膜,统治阶级崇信佛道,更有甚于儒教。

儒家的独尊地位和它的思想统治比较历代都受到了严重的削弱,造成了思想界相对松动和活跃的局面,这些都有助于崔莺莺叛逆思想的萌生。

另外,元初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废除了科举,当时有“九儒十丐”之说,文人的社会地位降至最底层,他们不得不混迹于教坊勾栏,嘲风弄月,创作了大量有关爱情、婚姻的杂剧,使俗文学登上了大雅之堂,社会风习为之一变。

这种时代因素,势必会给当时门第已明显败落的崔莺莺提供“非礼”的契机,启发了她的叛逆爱情思想。

在《西厢记》中,崔莺莺、张君瑞一见钟情的地点就在普救寺,爱情酬答的情诗,也都受到当时社会风习的影响。

杜丽娘和崔莺莺都是贵族千金,教养和经历颇为相似,但杜丽娘所处的环境更为令人窒息:明代的统治者大力推崇程朱理学,皇帝后妃亲自编写提倡贞操节烈的妇女道德教科书,大肆旌表所谓的贞妇烈女,以束缚和愚弄广大妇女。

由此可见,明代的妇女在精神和肉体上所受到的压迫和摧残更为严重。

这种理学统治的强化,使杜丽娘根本不能像崔莺莺那样邂逅青年男子。

因此,杜丽娘的爱情只能靠自己的本能觉醒,靠自己灵与肉的不懈追求,因而,她的反抗比崔莺莺更加主动、坚决、彻底,性格也更为坚强。

晚杜丽娘一百多年的林黛玉,正处于封建社会发展到烂熟的时期。

一方面封建统治阶级到了运终数尽、无可挽回的地步;另一方面,为了维护他们摇摇欲坠的统治,他们更加穷凶极恶。

贵族、大地主大量兼并土地,垄断商业和手工业,进行高利贷剥削,农村失去土地的人口游离出来,社会阶级分化更加加剧,高利贷和商业资本大大活跃,农产商品化的过程不断加快,城市工商业进一步发展起来。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在封建经济内部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已经萌芽,新兴的市民力量有了发展,市民思想明显抬头了。

林黛玉的思想就有这种市民思想的因子。

但这种与封建思想相对立的市民思想的基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对封建经济具有很强的依附性,不能脱离封建经济的母体而独立存在。

因此,林黛玉的这种思想只能是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表现在林黛玉的性格中,就有了多愁伤感的一面。

从她们的家庭因素来看,崔莺莺、杜丽娘的父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她们的爱情,但可以说,他们的主观动机并不坏,只是以传统礼教来尽上辈的职责,没有理解女儿的苦心罢了。

天伦之乐,母女情长还是有的。

另外,崔莺莺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离不开红娘的穿针引线、热情鼓励,否则别说是结成夫妻,连互通情愫也不可能;《牡丹亭》中,天真的春香虽不如红娘,但对杜丽娘的青春觉醒也有所启发,而林黛玉却双亲俱亡,寄人篱下,贾府正如探春所言:“一个个像乌眼鸡一样,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

”难怪林黛玉发出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沉痛控诉。

林黛玉正是在这种恶劣的环境里,培植了自己爱情的幼苗。

从崔莺莺到杜丽娘再到林黛玉,她们所处的环境越来越恶劣,正因为如此,她们爱情的底气也愈来愈足,叛逆性也越来越强。

二、逐步深化的爱情内涵崔莺莺、杜丽娘和林黛玉,她们都具有反对封建婚姻,追求自由爱情的共性;但表现出来的爱情内涵却又有别。

我们可以从作品中的矛盾冲突入手,来研究这个问题。

在《西厢记》中,最主要的矛盾发生在崔莺莺和崔老夫人之间。

崔老夫人要女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行”,甚至要红娘“行监坐守”,使礼教的枷锁牢固的禁锢女儿的身心。

崔老夫人如此处心积虑,用封建礼教调教好女儿,其最终的目的,还是想通过封建宗法制的“父母之命”,把崔莺莺许配给一个“门当户对”的名门望族,以维护封建家族的利益。

正如恩格斯所言:“结婚是一种政治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工具,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决非个人的意愿。

”但事与愿违,崔莺莺却竭力反对父母包办婚姻,要求郎才女貌的结合。

她与张生佛殿相逢后,就“非礼而视”,接着隔墙联吟,更是“非礼而听”,“非礼而言”。

老夫人赖婚后,她骂母亲是“狠毒娘”,对封建家长表示强烈的不满。

最后终于“非礼而行”,与张生私自结成夫妻。

由此看来,《西厢记》中的矛盾冲突,表面上是家庭内部的母女冲突,实质上是礼教卫道者和追求自由爱情的反礼教青年之间的矛盾冲突。

——即“情”与“礼”之间的矛盾冲突。

这个外在的“情”“礼”矛盾,与崔莺莺内在的“情”“礼”矛盾——青年女子内心的情感要求与无形的礼教藩篱之间的矛盾——内外交流,相辅相成,都是生活化了的“以情抗礼”,这种“以情抗礼”的爱情内涵,作者又以舞台上的胜利,给仍然生活在压抑中的人们一种心理的满足。

虽然这种胜利不得不以矛盾双方的妥协为代价,以张生中进士然后完婚的陈旧的大团圆模式来完成,但毕竟张扬了受压抑“情”的权力,对封建礼教某些方面形成有力的冲击。

在《牡丹亭》中,似乎并不存在与杜丽娘相对立的反面人物,杜丽娘的梦中之爱,以及死而复生与柳梦梅结合,都不曾遭到父母的反对和干涉,杜宝对他们婚姻事实的反对,出现于全剧的结尾。

然而,作品又确确实实写出了封建意识作为一种社会势力对杜丽娘的压制,使人感受到她在一张看不见的罗网中挣扎。

杜丽娘的父母一个是国家栋梁,为官清廉正直,一个是典型的贤妻良母,他们决不是坏人,作为封建常规道路上的成功者,他们以自己的“爱”给予女儿深重的压迫;杜丽娘的塾师陈最良,是个考白了头发的老秀才,作为封建常规道路上的失败者,也只是拿社会教导自己的东西来教导杜丽娘,同样给予杜丽娘深重的压迫。

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把杜丽娘当作一个可以塑造的“物”,而决非有个性的“人”。

作者如此描写杜丽娘所处的环境、周围人物,深刻揭示了她面临的对手不是某个人、某个家庭,而是由这些人物所代表的整个正统意识和正统社会势力。

杜丽娘这个有情的人与无情的世界就这样无形而尖锐的对立着。

而进一步抗争的结果,这种人与环境的矛盾便必然转化为“情”与“理”的矛盾,在明代理学思想强化的特定时代,汤显祖认为“情”是指生命的欲望,生命活力的自然和真实的状态,“理”是指使社会生活构成秩序的是非准则。

“理”具有制约性,而“情”具有活跃性,两者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汤显祖“以情抗理”的理想,即杜丽娘所追求的“天然之情”,追求人性与人的本能被体认,在晚明的黑暗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

因此,杜丽娘的现实结局只能是含恨而死,以杜丽娘之死作为全剧的结局,未始没有深刻的批判性,但汤显祖的创作目的并不在此。

在写出压制力量强大的同时,他还要写出反抗力量的强大,从而,使生命自由意志与陈腐的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达到尖锐的程度。

这种强烈的反抗在现实中是缺乏可能的,因此,汤显祖就托之于幻想,托之于浪漫的虚构,给了“情”以神力,能起死回生。

于是,一切现实中不能实现的理想都在虚幻的世界中寻得了寄托。

“情”终于战胜了灭绝人性的“理”,个性解放的潮流终于战胜了程朱理学。

汤显祖在《题辞》中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这表明作者并非追求情节的离奇,而是要通过离奇的情节来表现人们追求自由与幸福的意志无论如何也不能被抹杀,它终究要得到一种实现。

文学的本质功能之一,是以创造自身生活的方式提出生活方向,汤显祖“以情抗理”的巨大创造,明显给俗世中的人们一种启发,一种精神的食粮或反抗的酵母。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崔莺莺的“以情抗礼”与杜丽娘的“以情抗理”,两者的“情”并非一致。

崔莺莺的“情”更多的是男女之间一种互相爱慕的情感情愫;杜丽娘的“情”,更多的则是一种本能的情欲,一种天然的原始的生命冲动。

肯定人的欲望存在和存在的合理性,是《牡丹亭》空前的时代特点,也是杜丽娘形象独特性和进步性的意义所在。

虽然崔、杜两人的“情”的确有所不同,但她们似乎都是爱情至上主义者,斗争的最终归宿仅仅是爱情。

只要获得自己的爱情,她们就会对封建势力感激涕零。

崔莺莺最后的局部妥协,让张生去科试;杜丽娘在虚幻的世界里,“以情抗理”,义无返顾。

当故事回到俗世,作者又无法找到现实的方式完成杜丽娘的人生理想,不得不借用皇帝下旨完婚的俗套。

这些说明,“为爱而爱”正是崔、杜两人的致命弱点。

鲁迅先生说:“人必先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林黛玉的爱情就明显具有更多的社会内容。

从黛玉爱情这方面来看,黛玉追求的不只是爱情自由,更重要的是个性的自由,人格的平等。

用她自己的话说:“我为的是我的心!”她“癖性喜洁”,反对的不只是封建婚姻制度,更重要的,她厌恶那整个污浊的社会,尽管悲苦和不幸如影随形,但她不象杜丽娘那样,只要实现自己的自由,就可向封建家长妥协。

爱情自由只是林黛玉人生理想的一部分,即使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她也不愿向封建势力屈服,而苟且取得。

何以见得呢?宝玉曾对史湘云说:“林姑娘从来不说这些混帐话(指‘仕途经济’)否则,我也要和她生分了。

”不说“混帐话”,这意味着宝黛的爱情是以政治道路上的叛逆为基础的。

钗黛之间在爱情上的纠纷,实质反映了她们思想上的冲突。

钗黛之间的矛盾,不仅反映为一般的从性爱对象上争夺贾宝玉,更主要的是在政治道路上争夺贾宝玉。

说到底,就是要宝玉走什么路,做什么人的问题。

可以说,假如在人生道路上,宝黛没有共同的叛逆意识,也就没有他们逐日深化的纯真爱情。

从作者描写宝黛的爱情意图来看,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批判了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文化教育、伦理道德、宗教迷信、婚姻恋爱等几乎所有的上层建筑。

其目的就是要揭示封建社会全面崩溃,必然衰亡的历史趋势;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曹雪芹以宝黛的爱情为线索,赋予它更多的社会内容。

因为爱情、婚姻、家庭密不可分,而中国的家庭制度又与政治制度相交融。

封建的“三纲”之说,为封建宗法家族制基础上的专制主义统治提供了理论根据,它以父子、夫妇这种家庭关系为依据,以封建宗法制下的家庭制度为基础,以君亲、忠孝为连接的纽带,以移孝作忠为目的,通过移孝作忠的情感转移,实现家庭政治化和国家家族化。

家庭制度的内在控制和国家制度的外在控制,使社会的稳定性大大加强。

曹雪芹洞察入微,以如椽巨笔深入细致的描写宝黛的爱情,揭示封建制度下爱情婚姻制度的腐朽,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否定封建社会的婚姻家庭制度,来动摇封建国家制度的根本,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说黛玉的爱情内涵具有更多的社会内容,含有更多的底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