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词角度比较林黛玉与薛宝钗
林黛玉和薛宝钗诗词

林黛玉和薛宝钗诗词
哎呀呀,说起林黛玉和薛宝钗,那可真是里两颗璀璨的明珠啊!
林黛玉的诗词,那真真是情感的细腻流露呀!就好比那“花谢花飞
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你听听,这是多么凄美的表达呀!(就像
我们在伤心时,那心底深处最柔软的痛被轻轻触碰。
)她的诗总是带
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仿佛是在诉说着自己的心事。
像“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简直就是把她内心的哀愁展现得淋漓尽致呀!
(这不就像是我们有时候心里的那份惆怅,找不到出口,只能通过文
字来倾诉。
)
再看看薛宝钗,她的诗词则多了一份大气和沉稳。
“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哇塞,这是何等的豪迈呀!(就如同我们在追求梦想时,那股勇往直前的劲儿。
)她的诗中常常透露出一种理智和冷静,不似
林黛玉那般情绪化。
有一次,姐妹们聚在一起作诗,林黛玉那是才思泉涌,一首接一首,让众人都惊叹不已。
薛宝钗呢,则是在一旁静静地思考,然后缓缓吟
出自己的诗句,也是赢得了大家的赞赏。
(这就好像是一场精彩的比赛,两人各展风采。
)
林黛玉和薛宝钗的诗词,一个像那潺潺的溪流,细腻而婉转;一个
像那巍峨的高山,大气而磅礴。
(这不正是我们生活中两种不同的美吗?)她们俩用诗词展现出了各自独特的魅力,真的是让人陶醉其中
呀!我觉得她们的诗词都是中不可或缺的珍宝,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欣赏。
红楼梦之薛宝钗、林黛玉比较

薛宝钗、林黛玉比较
到纵美叹世终山空俺都 底然中人外不中对只道 意是不间仙忘高着念是 难齐足 姝 士 木金 平眉今 寂 晶 石玉 举方 寞 莹 前良 案信 林 雪 盟姻
薛宝钗介绍
薛宝钗,小说《红楼梦》中人 物,金陵十二钗之一,薛姨妈 之女,贾宝玉的姨表姐,被誉 为“群芳之冠”。薛宝钗容貌 美丽,肌骨莹润,举止娴雅, 热衷于“仕途经济” ,恪守封 建妇德,得到贾府上下的夸赞。 在贾母、王夫人等的一手操办 下,薛宝钗与贾宝玉成婚。由 于双方没有共同的理想与志趣, 贾宝玉又无法忘怀知音林黛玉, 婚后不久即出家为僧。薛宝钗 只好独守空闺,抱恨终身。
薛宝钗、林黛玉性格比较
林黛玉是一个美丽而聪慧的少女,她任情率性,保持 了自然的性情,保存了较多的自我。她孤高自许,在 那人际关系冷漠的封建大家庭里,曲高和寡。她并没 有为了争取婚姻的成功而屈服于环境,也没有适应家 长的需要去劝告宝玉走仕途经济的道路。 她我行我素,用尖刻的话语揭露着虚伪和庸俗,以高 傲的性格与环境对抗,以诗人的才华去抒发对自己命 运的悲剧感受。她为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和纯洁的爱 情而付出全部的生命。她内心世界的矛盾和她与生俱 来的感伤气质,病弱之躯结合在一起。
林黛玉介绍
林黛玉,小说《红楼梦》中的 女主角之一。她是老太君贾母 的外孙女,字颦颦(本无字, 宝黛初见时贾宝玉所赠),海 棠诗社别号潇湘妃子。姑苏人 氏,荣府千金贾敏与巡盐御史 林如海之女。原为太虚幻境中 绛珠仙草,为报答神瑛侍者灌 溉之恩而转世。自幼体弱多病、 多愁善感,因母亲早亡,寄住 在贾府,后父亲病故,家道中 落,从此过上了寄人篱下的生 活。林黛玉生得倾城容貌,兼 有旷世诗才,名列“金陵十二 钗”正册之首。作为一个极具 美学含义的小说人物,林黛玉 已经成为形容女子多愁善感、 多病、身体虚弱、爱哭的代纯真,见之以诚。她尊重 自己,也尊重别人。她对待紫鹃,亲如姐妹, 情同骨肉,诚挚的友情感人至深。香菱学诗, 向黛玉请教,黛玉却热诚相接,并说:“既 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纯真透明如一泓 清泉。
从诗词看薛宝钗的女性身份意识

从诗词看薛宝钗的女性身份意识薛宝钗是曹雪芹创作的经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女性角色,她是贾宝玉的表妹,凭借着聪明才智和出色的美貌,成为了《红楼梦》中最受人喜爱的角色之一。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形象凸显了中国古代女性的独特身份意识,她的聪明才智和坚定意志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魅力和坚强的女性形象。
本文将通过诗词这一角度来探讨薛宝钗的女性身份意识,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经典角色。
我们来看一组与薛宝钗相关的诗词,这些诗词可以为我们提供更深入的了解。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被描述为“银牙玉臼”的美貌女子,她一改传统模特,勇敢、敢爱敢恨,是女性形象的鲜明,坚定的代表。
在乾隆初年,诗人蒋士铨将薛宝钗与其他美女相比,写道:“钗放南庭,如来举首,凤栖梧,倚栏袅。
”这首诗中的“如来举首”、“凤栖梧”等意象都是和薛宝钗的美貌相联系的。
值得一提的是,蒋士铨是一位充满浪漫情怀、对女性充满崇敬和赞美的诗人。
在他的诗作中,薛宝钗似乎成为了他的心目中的女神,这也从侧面彰显了薛宝钗的卓然品格和引人关注的美貌。
从薛宝钗的诗词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她对家庭和情感的执着与忠诚。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展现了一个忠诚、善良的女性形象。
在她家族的光荣衰败中,她始终忠诚不渝,尽心尽力地维护家族的尊严和传统。
在她与贾宝玉之间的情感纠葛中,她也表现出了对感情的忠诚与坚持。
在一首《贾皇府月夜怀贾菟去世之作》中,她写道:“尊前获首项,谁谓时势恶。
能苦恵乾坤,又在不测期。
痛乐几处,空参差。
半铺书带兴,吉署香醅。
百转恨风驹,千里思泣珠。
“她赞叹贾菟的才华,感叹时势和命运的变幻莫测,表现出了她对感情的执着和忠诚。
薛宝钗是一个充满魅力和坚强的女性形象。
她的诗词表现了她在面对感情和命运的选择时的坚强与坚定,展现了她独立自主、聪慧伶俐的一面,也彰显了她对家庭和情感的执着与忠诚。
通过诗词这一角度,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薛宝钗的女性身份意识,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红楼梦》中这一经典女性形象的魅力所在。
红楼梦诗词研究——黛钗诗词对比

红楼梦曲
〔第二支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 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 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 案,到底意难平! 〔第三支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 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 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 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咏菊花诗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蛩病可相思?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 菊梦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诗解
宝钗诗全是自写身份,讽刺时事。只以品行为先,才技为末。纤巧流荡 之词、绮靡秾艳之语一洗皆尽,非不能也,屑而不为也。】 看他清洁自厉,终不肯作一轻浮语。】 看他讽刺宝林二人着手。】 看他收到自己身上来,是何等身份。】
且不说花,且说看花的人,起得突然别致。妙极!料定他自与别人不 同。】 【原作“借得梅花一线魂,从诸本改。】 虚敲旁比,真逸才也。且不脱落自己。】
柳絮词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
球。漂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拾谁 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 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 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从诗词中体味宝钗、黛玉

从诗词中体味钗、黛的性情赏海棠薛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冷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自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海棠诗社”社长李纨评论林、薛二人之诗时说:“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把薛宝钗的诗推为诸人之冠。
的确,薛宝钗借花自喻,极写了豪门千金端庄矜持的仪态,合乎“含蓄浑厚”。
诗的开头第一句即体现其“含蓄浑厚”的风格特色。
次联咏花之句却隐喻着薛宝钗的结局。
所谓“招来冰雪魂”,也是借花喻人。
于花则是如冰雪般洁净;于人却是喻凄冷孤寂之处境。
薛宝钗寡居的命运,此中得到透露。
结联两句更表现出薛宝钗“装愚守拙”,以夺取宝二奶奶宝座的心机。
咏白海棠林黛玉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对林黛玉的《咏白海棠》,李纨的评语是:最是“风流别致”。
但李又认为,“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
黛玉的海棠诗,塑造了不同于薛宝钗诗中的海棠形象,显示了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首句写看花人。
三、四句直写白海棠的白净,而是它白净如梨蕊,这就在白净的颜色上突出了其高贵品格。
五、六句紧承上联,以比喻笔法继续写白海棠的高洁白净。
“秋闺怨女拭啼痕”同是比喻,感情却有变化,带有愁戚伤感的感情色彩。
是林黛玉乖僻孤傲、多愁善感性格的流露。
最后两句,笔墨重又回到写看花人,写来情景交融,娇羞默默。
倦倚西风、欲诉衷肠的既可是花,也可是人,看花人与白海棠完全融为一体。
它从形神两方面写出看花人亦作者的内心世界,把她寄人篱下、无处倾诉衷肠的感伤情绪刻画得极为深刻。
林黛玉的这首诗不仅是风流别致的,亦是含蓄浑厚的,只不过白海棠形象的内涵是林黛玉鄙弃世俗、纯洁坚贞、乖僻孤傲的性格。
柳絮词唐多令林黛玉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
一团团逐对成毬。
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咏白海棠林黛玉薛宝钗作诗对比

咏白海棠林黛玉薛宝钗作诗对比
白海棠:
温婉如水,花瓣洁白如雪。
枝条挺拔似玉,荡漾着清新沁人的气息。
蕊心藏于深处,婴儿般纯洁无暇。
她是春天里的骄傲,绽放在花海中央。
林黛玉:
柔情似水,眼波流转如泪。
秀丽的容颜难掩忧愁,闹市里孤寂地行走。
心怀痛苦,思绪悲凉。
她是忧郁的代表,寻找自己的归途。
薛宝钗:
端庄如月,风姿婉约如诗。
宝贵的家族地位,给她负重的责任。
她尽职尽责,言谈举止谨慎。
她是优雅的化身,沉稳地行走在人生起伏之间。
三位女子各有特点,白海棠散发着清新的气息,代表着无邪和纯真;林黛玉则是忧郁沉重的形象,代表着内心的痛苦和苦闷;而薛宝钗则展现出端庄大方的特质,代表着成熟和稳重。
他们在作品中形成了鲜明对比,各自展示出不同的个性和命运。
红楼梦钗黛合一论【浅析《红楼梦》诗词中钗黛的性格差异】

红楼梦钗黛合一论【浅析《红楼梦》诗词中钗黛的性格差异】说到《红楼梦》中的诗词作品,人们很自然地联想起林黛玉和薛宝钗。
她们是小说所塑造的众多女性形象中最光彩照人的两个。
同时她们与贾宝玉之间的爱情纠葛也是小说的故事主体。
二人同生活在贾府的红墙绿瓦之中,却走着不同的生命轨迹,最终也走向了不同的人生结局。
然而,两个人纵然有着万般的不同,但在曹雪芹的笔下,却都是聪慧过人的才女,这点从二人的共同爱好――作诗之中就可以体现出来。
通过比较二者的诗歌,我们便可以了解两个形象个体的差异。
本文就《红楼梦》中较有代表性的诗词分析一下钗黛性格的异同。
一、从《大观园题咏》看钗黛不同的志趣和追求薛宝钗所作的是《凝晖钟瑞》:“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
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
文风已著宸游夕,孝化应隆归省时。
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
”前四句是通过赞美大观园来颂扬元妃,诗的一开头便用了元妃刚刚写完的题诗《大观园绝句》中末句“芳园应赐大观名”的前两字。
而“修篁时待凤来仪”则是语意双关的承上启下,把元妃归省比做凤凰降临栖息,既赞美了大观园,又不失颂扬元妃之意。
接下来的两句则是直接的颂圣,说明由于元妃的归省使得大观园内赋诗的风气更加浓郁,孝悌的教化也更加的隆盛了。
最后则是用自贬的方法,间接说明元妃的文笔非凡,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拟的。
在诗歌中,薛宝钗堆砌了大量的歌功颂德的辞藻,有意粉饰庄严肃穆的气氛,以及诚惶诚恐的心情。
“文风已著宸游夕,孝化应隆归省时”更是她浸透了封建正统思想,一心待选“才人”的自我表白。
可以看出她的诗从遣词用典到构章立意都是以盛唐时代那些有名的应制诗为楷模的,对她来说,歌功颂德、宣扬孝化之风,完全是发自内心的。
而林黛玉的《世外仙源》和她代宝玉所作的《杏帘在望》表面上虽然也是应景颂扬之辞,但诗中对景物的描绘,语言淡雅脱俗,格调清新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态。
先看《世外仙源》:“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
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
从诗词角度比较林黛玉与薛宝钗

从诗词角度比较林黛玉与薛宝钗——细品《红楼梦》《红楼梦》是一首传唱久远的诗篇,哀怨惆怅,经久不息。
有人甚至说《红楼梦》就是一部诗话了的小说,到处都充满着诗意!《红楼梦》中的诗词对于人物形象的丰富起了很大的作用。
通过诗词描写,人物从诗中站立起来,更加鲜活真实。
《红楼梦》中的诗词对于两位女主人翁的塑造更是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通过读诗咏词就可以窥见二人的性格特征以及思想心理,诗词为我们打开了解读人物的另一扇窗口。
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形象如何通过宝玉之口,我们可以看出。
贾宝玉在《咏白海棠》中有这样一句诗:“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这句话看是咏白海棠,实际上却包含了对薛宝钗和林黛玉的评价。
贾宝玉曾把薛宝钗比作杨贵妃,这里也应是如此,诗中的西子当是指林黛玉,在第三回赞林黛玉的诗中也有这样一句“病如西施胜三分”,所以二人应是一胖一瘦,一丰满一羸弱。
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结局如何,文中在第五回已给予了暗示,第五回的正册判词之一“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是为林黛玉和薛宝钗合做,一方面说明薛宝钗虽然最终得到了贾宝玉的人,但是却没得到贾宝玉的心,因为“玉带林中挂”,他的心仍然在林黛玉身上,金钗(薛宝钗)最终受到冷遇。
另一方面,也说明“无论宝钗之德,还是黛玉之才,都不能使他们避过悲惨的下场,因为一个是‘玉带林中挂’(香消玉殒),一个是‘金钗雪里埋’(守活寡)”,这也是曹雪芹给他们命运的一个安排。
在《红楼梦》曲中,也同样预示了这样一个结局,“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意为宝玉最终娶了薛宝钗(雪即薛宝钗),但是宝玉终究忘不了林黛玉。
同时,也暗示了林黛玉的结局是香消玉殒(世外仙姝暗指她已死)。
《红楼梦》中的诗词究竟是怎样对林黛玉薛宝钗的形象进行展开的呢首先,得从总体上来把握。
在第六十三回中,怡红院众丫头为宝玉设宴庆生,行花名酒令。
宝钗先抽,抽到的是牡丹,题着“艳贯群芳”,下面又有携着的小字,“任是无情也动人”,牡丹为花王,又是象征富贵之花,雍容大雅,与宝钗雍容大度的性格、大家闺秀的身份都很相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诗词角度比较林黛玉与薛宝钗——细品《红楼梦》《红楼梦》是一首传唱久远的诗篇,哀怨惆怅,经久不息。
有人甚至说《红楼梦》就是一部诗话了的小说,到处都充满着诗意!《红楼梦》中的诗词对于人物形象的丰富起了很大的作用。
通过诗词描写,人物从诗中站立起来,更加鲜活真实。
《红楼梦》中的诗词对于两位女主人翁的塑造更是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通过读诗咏词就可以窥见二人的性格特征以及思想心理,诗词为我们打开了解读人物的另一扇窗口。
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形象如何?通过宝玉之口,我们可以看出。
贾宝玉在《咏白海棠》中有这样一句诗:“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这句话看是咏白海棠,实际上却包含了对薛宝钗和林黛玉的评价。
贾宝玉曾把薛宝钗比作杨贵妃,这里也应是如此,诗中的西子当是指林黛玉,在第三回赞林黛玉的诗中也有这样一句“病如西施胜三分”,所以二人应是一胖一瘦,一丰满一羸弱。
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结局如何,文中在第五回已给予了暗示,第五回的正册判词之一“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是为林黛玉和薛宝钗合做,一方面说明薛宝钗虽然最终得到了贾宝玉的人,但是却没得到贾宝玉的心,因为“玉带林中挂”,他的心仍然在林黛玉身上,金钗(薛宝钗)最终受到冷遇。
另一方面,也说明“无论宝钗之德,还是黛玉之才,都不能使他们避过悲惨的下场,因为一个是‘玉带林中挂’(香消玉殒),一个是‘金钗雪里埋’(守活寡)”,这也是曹雪芹给他们命运的一个安排。
在《红楼梦》曲中,也同样预示了这样一个结局,“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意为宝玉最终娶了薛宝钗(雪即薛宝钗),但是宝玉终究忘不了林黛玉。
同时,也暗示了林黛玉的结局是香消玉殒(世外仙姝暗指她已死)。
《红楼梦》中的诗词究竟是怎样对林黛玉薛宝钗的形象进行展开的呢?首先,得从总体上来把握。
在第六十三回中,怡红院众丫头为宝玉设宴庆生,行花名酒令。
宝钗先抽,抽到的是牡丹,题着“艳贯群芳”,下面又有携着的小字,“任是无情也动人”,牡丹为花王,又是象征富贵之花,雍容大雅,与宝钗雍容大度的性格、大家闺秀的身份都很相称。
但同时,牡丹虽为花王,也只是一朵世俗的花王罢了,凡一切世故者总是缺少浪漫的真情,这也正合了下语中的“无情”,虽则是动人,但是也“冻人”,奇冷无比,缺少温情。
无怪乎在《红楼梦》曲中说宝钗是“山中高士晶莹雪(薛)”,她真正是一位冷美人!也无怪乎贾宝玉形容薛宝钗是“出浴太真冰作影”,既形容她的美,也暗示她的“冷”!也无怪乎她服的丸子也叫做“冷香丸”了,只有这样的名字才配得上这样一位“冷美人”!林黛玉这时抽的是芙蓉,题的是“风露清愁”,下面的诗句是“莫怨东风当自嗟”。
芙蓉是仙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萧逸之花,象征着清丽脱俗,与林黛玉漫天才气、诗意人生、孤高自傲的性格以及理想主义的倾向有着很大的相同。
正因为如此,只有高雅之士才会赏识她,一般人难以接近,也难以了解她的美,这也就是自伤自怜的原因了,所以只能空“自嗟”。
同时,题字中的“愁“和诗中的“怨”字也正好说明她是多愁善感、忧绪满怀的,这也就不难理解她多嗔多怒、多情多泪的性格了。
现实中的一点芝麻绿豆的事,也能触动她的哀思。
所以她在葬花时苦吟“花谢花飞霜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伤花因而自伤;所以她在看见桃花时,伤悼“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让人不忍听闻;所以她在看见秋景时,感叹“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悄然落泪。
这样一个“泪美人”,任谁也心碎!具体来说,薛宝钗和林黛玉这两个人物形象到底有哪些不同呢?这里着重从二人所作的同题或同内容的诗词中进行比较。
在第三十七回“秋霜斋偶结海棠社,蘅芜君夜拟菊花题”中,诸人以“咏白海棠”为题,限“门、盆、魂、痕、昏”韵,各做了一首诗,其中,薛宝钗和林黛玉的诗胜出。
薛宝钗做的是“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林黛玉作的是“半卷湘帘半卷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李纨认为宝钗诗是“含蓄丰厚”,林黛玉诗是“风流别致”,在脂砚斋评本中脂砚斋主认为“逸才仙品固让颦儿(黛玉),温雅沉着终是宝钗。
”诗品孰好孰坏,姑且不论,单看二人的性格以及思想。
脂砚斋主在评薛宝钗的诗时,在首句后指出,“宝钗诗全是自写身份,讽刺时事。
只以品行为先,才技为末。
纤巧流荡之词,绮蘼秾艳之语,一洗皆尽,屑而不为也。
”在“淡极”句后,脂砚斋主批道“好极!高情巨眼能几人哉?正如一鸟不鸣山更幽也”。
所以这首诗无处不是与薛宝钗的身份和性格相符的。
这首诗整个描绘的就是一个遵守礼教的大家闺秀的形象,深处闺阁之中,端庄娴雅、不好嬉戏、矜持自重、温雅沉着,以品行为先、才技为末。
酒令事件后立即在背后对黛玉提出善意的告诫,大观园出了“绣春囊”事件,她立即借口母亲有病搬出大观园等等,都是她“珍重芳姿”的表现。
而“淡极始知花更艳”一句更是表明她对自己内在和外在的美都充满了矜持和自信,第五回里说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即是旁证。
以才技为末,在第四十二回薛宝钗告诫林黛玉时说,“所以咱们女孩子家不识字的倒好……你我只该做些针编纺绩的事才是……”即是佐证。
在林黛玉的诗中,我们进一步领略到了黛玉的才情,诗绪飞扬、诗风飘逸,所以脂砚斋主在评黛玉的诗时,说道“虚敲傍比,真逸才也,且不脱落自己”。
这里的“不脱落自己”仍是与林黛玉自己的身份性格相匹配,我们从她的诗中又看到了一朵哀怨的噙着清泪的芙蓉花。
黛玉由于孤芳自赏,与人群隔离,就善于接近自然,体验自然。
“她向外的人世接触圈子越来越小,内心的发展越来越抽象、越深细,于是养成了一种别人所不能琢磨得到的意境生活。
”这样她才能写出“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这样飘逸隽秀的诗句来。
而全诗的着眼点仍是一“怨”字,再一次与自己的身世、寄人篱下的生活联系起来,同时将无人依托的苦闷宣泄出来。
而最后一句“娇羞默默同谁诉”更是将无人了解她的心思的郁闷一股脑儿地倾倒出来。
通过两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是含蓄丰厚,一个是风流别致;一个是浑厚稳重,一个是多愁善感;一个是藏愚守拙,一个是锋芒毕露。
再来比较另外两首同题的咏絮词,在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诸人以柳絮为题,各作了一首柳絮词。
林黛玉作的是《唐多令》:“粉坠百花洲,香残燕子楼。
一团团逐对成球。
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众人看了,俱点头感叹,说:“太作悲了,好是固然好的。
”薛宝钗作的是《临江仙》,“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蜂团蝶阵乱纷纷。
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史湘云在看了第一句后,“先笑道:‘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
’”众人在看了这首词后,“都说:‘果然翻得好气力,自然是这首为尊。
缠绵悲戚,让潇湘妃子(林黛玉)’”。
其实,这两首词透露了薛宝钗和林黛玉的爱情观,林黛玉是“一团团逐对成球”,追求的是轰轰烈烈的爱情,只求今生今世与所爱的人在一起,管它什么世俗偏见,管它什么封建礼仪,管它什么女子德行!这就是特别重视感情的林黛玉。
薛宝钗是“任他随聚随分”,爱情于她并不那么重要,跟谁在一起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取得较好的社会地位,能否让她的德行为世人所认可!所以,黛玉要的是宝玉的感情,宝钗要的却是宝玉夫人的地位。
其结果也真如两首词:黛玉得到了宝玉的感情,宝钗得到了宝玉夫人的地位!但是结果却又是极其感伤的,黛玉得到了宝玉的感情,但过早去世,宝钗得到了宝玉夫人的地位,却没法抓住宝玉的心,最终落得个守活寡的下场。
另外,这两首词也表现了两人的根本不同,林黛玉的词表明她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永远生活在诗意的境界里,看到落花会流泪,听到秋风会悲戚,看到柳絮会感伤。
自然中的一事一物都能触动她的哀思!明知道前路艰险,还是拼命去追求。
而宝钗则是一位现实功利主义者,“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始终想着荣华富贵,始终做着宝夫人的梦,始终打着她的如意算盘,幻想着有一天能够凭借王熙凤或贾母的力量登上宝夫人的宝座。
另外,她的现实功利主义还表现在:善于把握现实利益的她总是竭力控制自己的感情,她永远以平静的态度、精细的方法处理着一切。
两相比较,我们发觉,“宝钗在作人,黛玉在作诗;宝钗在解决婚姻,黛玉在进行恋爱;宝钗把握着现实,黛玉沉酣于意境;宝钗有计划地适应社会规则,黛玉在自然地表现自己的灵性。
”于是时代迎合了宝钗,扼杀了违反现实的黛玉。
综上所述,林黛玉与薛宝钗,一个是宦家遗下的孤女,一个是皇家大商人的千金;一个是率直重情的“泪美人”,一个是深沉理智的“冰美人”;一个是飘散着诗意的理想主义者,一个是追求功利的现实主义者;一个博学多识,一个冰雪聪明;一个孤芳自赏,一个广得人缘;一个成为叛逆者的榜样,一个是为人妻遵守“妇道”的榜样。
两个人的性格和人生完全是背道相驰的。
参考书目:[1]《脂本汇校石头记》,郑庆山校,作家出版社。
[2]《红楼梦诗词赏析》,于振中、雷子著,延边大学出版社。
[3]《脂砚斋批评本》,岳麓书社。
[4]《红楼梦人物论》,王昆仑著,北京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