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与骨代谢指标的相关研究

合集下载

骨代谢指标在骨质疏松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骨代谢指标在骨质疏松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关键 词 :老年性 骨质 疏松 ;骨 密度 ;骨代 谢生 化指标 : 中医老 年医 学; 中医疏 松 医学 ;中西 医老年 医学 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0.03.156 文章 编号 :1672.2779 (2010)-03—0182.O1
J I C骨 质疏 松 在老年 人群 中较 为常见 ,其 临床 特征具 有骨 量减 少 ,骨 质微
表1 骨量 减少 组和骨 质疏 松组BALP ̄f lTRAP-5b的 比较
在 男性患 者 中,骨质 疏松 组8ALP水 平较 骨量 减 少组高 ,差异 有统 计学 意 义 (P<O.01):骨 质疏松 组TRAP~5b较骨 量减 少 组高 ,差异有 统计 学 意 义 (P<O.O1)。表 明老年 男性 随着骨 密度 的降低 ,BALP  ̄ITRAP一5b 水平 增 高,成 骨细胞 和破骨 细 胞活性 增强 。见表 2。 3 讨 论
一 观结 构退 变 ,骨 强度 下 降和骨质 脆性 增加 ,易 于发 生骨折 ,严 重影 响老年
哼人群唧的 生 活质量 。本 文 旨在观察 老年 人骨 质疏 松和骨 生化代 谢指 标变 化情 匡 况 , 探讨其 在骨 质疏松 诊 断中 的作用
1 资料 与方 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老年病科2006年4月至2008年5月7o岁以上住院病人,排 除影 响骨代 谢 的急慢性 疾病 病人 ,共 取得样 本6O例 ,其 中男性4O例 ,女性 2O例 ,平均 年龄 (78.16± 10.8)岁 。 1.2 方法 1.2.i 比较方法根据测定的Tscore值将 患者分为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 。 1.2.2 骨密 度测定 采用法 国DMS公司 生产 的x线 双能 骨密度 测定 仪 (DEXA) 测 定受 试者 腰椎 骨密 度 (BID)。 1.2.3 骨代 谢指标 测定 收集所 有受 试者 的血清 ,采 用酶联 免 疫法 (ELISA) 分别 测定骨 源性碱 性磷 酸酶 (BALP)和 抗酒石 酸酸 性磷 酸酶一5b(TRAP一5b) 的水平 。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对BALP及TRAP一5b 的比较 采用SPSS l 1.0统 计 软件 作两样 本均 数 的t检验 。 2 结果

骨质疏松的最新研究进展有哪些

骨质疏松的最新研究进展有哪些

骨质疏松的最新研究进展有哪些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其特征是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导致骨骼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因此,对骨质疏松的研究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热点之一。

近年来,在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等方面都取得了许多新的进展。

一、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1、遗传因素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骨质疏松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已经发现了多个与骨质疏松相关的基因位点,如 LRP5、ESR1、VDR 等。

这些基因的变异可能影响骨代谢的过程,如骨形成、骨吸收和骨重塑等,从而增加骨质疏松的发病风险。

2、激素调节激素在维持骨代谢平衡中起着关键作用。

雌激素、甲状旁腺激素(PTH)、维生素 D 等激素的异常变化与骨质疏松的发生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骨吸收增加,骨形成减少,从而容易发生骨质疏松。

此外,PTH 和维生素 D 对骨代谢的调节作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阐明,为骨质疏松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3、细胞因子和信号通路多种细胞因子和信号通路参与了骨质疏松的发病过程。

例如,RANKL/RANK/OPG 信号通路在骨吸收的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

RANKL 与破骨细胞前体细胞表面的 RANK 受体结合,促进破骨细胞的分化和活化,而骨保护素(OPG)则可以与 RANKL 结合,抑制破骨细胞的生成。

此外,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在骨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异常调节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

4、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慢性炎症反应也与骨质疏松的发病有关。

氧化应激产生的活性氧物质可以损伤骨细胞,影响骨代谢。

慢性炎症状态下,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等的释放增加,促进骨吸收,抑制骨形成,从而导致骨量减少。

二、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1、骨密度测量技术双能 X 线吸收测定法(DXA)是目前诊断骨质疏松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骨质疏松症的病理生理研究

骨质疏松症的病理生理研究

骨质疏松症的病理生理研究骨质疏松症是指骨组织中的矿物质含量和密度减少,骨力学性能降低,在外界作用下易于断裂,产生各种骨折,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之一。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症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因此,研究骨质疏松症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及相关治疗方法成为了国内外学者的共同关注点。

一、骨质疏松症的病理生理特点1. 骨组织的微观结构改变正常成年人的骨结构是井然有序的,骨小梁均匀,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组织则呈现出微观结构混乱,骨小梁疏松断裂,骨小梁骨间物质的构成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这种微观结构改变是导致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2. 骨质减少患者的骨质含量减少,主要表现为骨密度降低,以致患者的骨强度降低,容易发生骨折。

临床上通常是根据骨密度的降低程度和原骨密度的比较来进行骨质疏松的分级。

3. 骨代谢紊乱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出现了骨代谢紊乱。

骨小梁和骨质的形成和吸收的平衡发生了改变,大量骨细胞死亡导致骨代谢失衡。

不仅骨形态发生改变,而且骨骼功能也下降。

患者的骨质疏松程度往往与骨代谢率有关。

二、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1. 遗传因素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多与遗传易感性相关。

目前通过基因分析已经明确了骨质疏松症重要致病基因的位置。

2. 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环境因素,如经常接触辐射,吸烟,过量饮酒等都可能影响到骨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功能,增加骨折的风险。

生活习惯,如不锻炼、不规律的饮食、缺乏维生素D和钙等,也增加了骨质疏松症的发病风险。

3. 激素水平激素对骨代谢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各种原因导致血液中激素水平的改变,也可能成为骨质疏松症发生的原因之一。

例如,女性在绝经后激素水平下降,容易发生骨质疏松。

三、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方法1. 基础治疗通过“食疗、药疗、运动疗法”的综合治疗,调整生活方式,改善生活习惯,进一步减轻患者的症状和影响。

借助口服钙剂、维生素D等保持钙、磷、镁等微量元素的平衡,有利于骨的形成和骨密度的维持。

骨代谢指标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骨代谢指标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骨代谢指标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诊疗中的应用价值饶华春,郭庆昕,庄跃玲,粘少硕,谢天佑 (泉州市正骨医院,福建 泉州 362000)[摘 要] 目的:对骨代谢生化指标[TPINP㊁β-Crossl㊁25-(OH)D]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诊疗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㊂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139例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20例作为对照组㊂对两组性别㊁年龄㊁骨密度(BMD)值对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影响进行对照㊂根据骨密度t值不同,分为骨质疏松组(OP组)与非骨质疏松组(非OP组),分析骨质疏松性骨折与骨代谢指标的关系㊂结果:研究组男性㊁女性血清TPINP㊁β-Cross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25-(OH)D水平低于对照组;随着年龄增长,血清TPINP㊁β-Crossl 水平均呈下降的趋势,25-(OH)D水平升降幅度不明显;OP组BMD值低于非OP组,非OP组BMD值低于正常对照组,女性TPINP㊁β-Crossl水平高于男性,25-(OH)D水平低于男性㊂结论: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血清骨代谢水平与其性别㊁年龄及BMD值有一定的相关性,根据体检者BMD及血清TPINP㊁β-Crossl的水平,可预估受检者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可能性,并做好预防跌倒工作㊂[关键词] TPINP;β-Crossl;25-(OH)D;骨密度;骨质疏松;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骨质疏松的临床特征主要为低骨量以及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从而引发患者出现骨脆性增加的全身性代谢性疾病㊂调查显示,我国女性老年群体中骨质疏松症发生几率达到90%以上㊂骨质疏松病理最早发生于脊柱松质骨,会出现椎体形态㊁脊柱曲度以及力学特征变化,最为明显的则为胸腰段脊柱,尤其是在老年群体中是腰背痛的主要引发因素,对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直接影响㊂但是椎体变形以及压缩性骨折的发生㊁发病较为隐匿,为临床诊断提供了一定难度,临床确诊率仅为25%㊂在近些年来,通过骨代谢指标可以实现对骨折转换率有效性的灵敏评估,在临床上应用也具备简便㊁无创以及快速应用特点,通过对患者骨代谢指标的检测,可以实现对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早期诊断㊁预防以及治疗,从而降低患者的重度椎体畸形发生率㊂本次研究则选取我院诊断为胸㊁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中的139例,分析骨代谢指标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诊疗中的应用价值,为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诊疗提供相关意见,现报告如下㊂1 资料与试剂1.1 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经临床诊断为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139例住院患者(50岁<年龄≤90岁)为本研究的观察组,其中男32例,女107例;同时选择我院同时期健康体检人员120例为健康对照,其中男26例,女94例㊂纳入标准:①符合以上诊断标准;②年龄在50岁以上㊁90岁以下的中老年患者;③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研究㊂排除标准:①不符合以上诊断标准;②某些内分泌疾病(如库欣病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㊁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㊁Pagets病㊁糖尿病)引起的继发性骨质疏松;③因骨肿瘤㊁骨结核引起的病理性骨折者;④半年内用过影响骨代谢生化指标的药物,如雌激素㊁降钙素㊁氟化物㊁抗癫痫药物等;⑤有严重的肝肾功能异常或心肌疾病者;⑥体内有金属置物㊂两组年龄㊁性别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㊂本次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㊂1.2 检测试剂与仪器:①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检测试剂盒[罗氏诊断产品(上海)有限公司];②β-胶原特殊序列检测试剂盒[罗氏诊断产品(上海)有限公司];③25羟基维生素D [25⁃(OH)D]检测试剂盒[罗氏诊断产品(上海)有限公司]㊂检测仪器使用如下:①美国HOLOGIC010-0575双能X线骨密度仪;②罗氏Cobase601㊂1.3 检测方法1.3.1 基础资料采集:制定表格,然后进行一般资料采集,采集的主要内容有性别㊁年龄㊁骨密度(BMD)㊁骨代谢生化指标[TPINP㊁β-Crossl㊁25-(OH)D]㊂1.3.2 骨密度(BMD)检测方法:骨密度(BMD)由我院放射科工作人员采用美国HOLOGIC公司010-0575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L1~4)骨密度,检测腰椎骨密度时患者取仰卧位,摘除身上所有的金属物,扫描系统自患者身体平面上方垂直于脊柱依次检测L1~4椎体的骨密度㊂1.3.3 骨转换标志物检测方法:患者入院后于次日凌晨(空腹8小时后)由医务人员采集促凝管静脉血,由我院检验科使用罗氏Cobase601电化学发光仪(ECLIA)测定血清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INP)㊁β-胶原特殊序列(β-Crossl)㊁25羟基维生素D[25-(OH)D]㊂1.3.4 分组:①按照性别不同:将研究组和对照组分为男性与女性两组,其中研究组男32例,女107例;对照组男26例,女94例㊂②按照年龄不同:将研究组与对照组进一步分组,其中研究组139例,按年龄分为A1组㊁A2组㊁A3组㊁A4组共四组;对照组120例,按年龄分为B1组㊁B2组㊁B3组㊁B4组共四组(见表1)㊂③按照骨密度T值不同:将研究组分为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伴骨质疏松组(OP组,T-Score≤-2.5SD)和胸腰椎压缩性骨折非骨质疏松组(非OP组,T-Score>-2.5SD)㊂OP组共112例,其中男22例,女90例;非OP组共27例,其中男10例,女17例㊂见表1㊂表1 两组根据不同年龄㊁性别分组情况(例)组别例数51~60岁男性女性61~70岁男性女性71~80岁男性女性81~90岁男性女性研究组1396①15①7②48②13③28③6④16④对照组1206⑤18⑤15⑥30⑥12⑦24⑦3⑧12⑧ 注:研究组设为A组,①为A1组,②为A2组,③为A3组,④为A4组;对照组设为B组,⑤为B1组,⑥为B2组,⑦为B3组,⑧为B4组1.4 诊断标准1.4.1 胸㊁腰椎压缩性骨折:是指前屈伤力造成椎体前半部(前柱)压缩,脊椎后部的椎弓(后柱)正常,少数有牵拉伤力的损伤㊂椎体常呈楔形改变,是常见的脊椎骨折类型[1]㊂1.4.2 骨密度:采用美国HOLOGIC公司010-0575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胸㊁腰椎骨密度㊂参照中华医学会编著的‘临床诊疗指南-骨质疏松症和骨矿盐疾病分册“推荐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诊断标准:基于DEXA测定骨密度值低于同性别㊁同种健康成人的骨峰值不足1个标准差(T-Score ≥-1.0SD)属正常骨量;降低1~2.5个标准差(-1.0SD>T-Score>-2.5SD)为骨量减少;降低程度≥同性别㊁同种健康成人骨峰值的2.5个标准差(T-Score≤-2.5SD)为骨质疏松㊂1.5 观察指标:采用罗氏Cobase601电化学发光仪测定血清总I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INP)㊁β-胶原特殊序列(β-Crossl)㊁25羟基维生素D[25-(OH)D]㊂1.6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均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 结果2.1 两组不同性别对骨代谢指标的影响比较:研究组中男性患者的TPINP含量㊁β-Crossl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男性患者的25-(OH)D 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㊂研究组中女性患者的女性观察组TPINP含量㊁β-Crossl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女性患者的25-(OH)D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见表3㊂表2 两组男性血清TPINP㊁β-Crossl㊁25-(OH)D比较(x±s,ng/ml)组别例数TPINPβ-Crossl25-(OH)D研究组3255.15±24.020.53±0.2628.69±3.75对照组2643.90±8.020.42±0.1529.69±9.94F值6.445.676.04P值0.0150.020.02表3 两组女性血清TPINP㊁β-Crossl㊁25-(OH)D比较(x±s,ng/ml)组别例数TPINPβ-Crossl25-(OH)D研究组10760.13±24.870.71±0.3824.83±8.87对照组9442.48±9.420.40±0.1226.47±3.77F值15.5033.1018.91P值<0.05<0.05<0.052.2 不同年龄分组下血清TPINP㊁β-Crossl㊁25-(OH)D水平变化:A1组与B1组比较,仅β-Cross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PINP㊁25-(OH)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2组㊁B2组比较,TPINP㊁β-Crossl㊁25-(OH)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3组与B3组比较,TPINP㊁β-Crossl㊁25-(OH)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4组与B4组比较, TPIN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β-Crossl㊁25-(OH)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见表4㊂表4 不同年龄分组下血清TPINP㊁β-Crossl㊁25-(OH)D比较(x±s,ng/ml)组别例数(男/女)TPINPβ-Crossl25-(OH)D A1组6/1562.98±25.790.82±0.37①26.16±6.21 B1组6/1849.14±10.960.50±0.1228.37±7.35 A2组7/4860.69±24.99①0.73±0.35①25.41±9.81①B2组15/3044.87±8.020.40±0.1627.31±2.05 A3组13/2857.12±27.22①0.60±0.34①26.04±10.51①B3组12/2436.40±4.900.35±0.7726.58±2.12 A4组6/1653.54±17.710.49±0.35①26.84±8.94①B4组3/1241.79±5.960.38±0.0925.75±2.07 注:与相应B组比较,①P<0.052.3 不同性别㊁不同骨密度与对照组BMD值比较:男性OP 组与对照组相比,TPINP㊁β-Crossl㊁25-(OH)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非OP组与对照组相比,TPINP和β-Cross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OH)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见表5㊂女性OP组与对照组相比, TPINP㊁β-Crossl㊁25-(OH)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女性非OP组与对照组相比,TPINP㊁β-Crossl㊁25-(OH)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见表6㊂表5 男性不同骨密度组与对照组TPINP㊁β-Crossl㊁25-(OH)D 比较(x ±s ,ng /ml)指标OP 组(n =22)非OP 组(n =10)对照组(n =26)F 1值P 1值F 2值P 2值TPINP 57.77±20.6541.74±14.8843.90±8.024.78<0.052.89>0.05β-Crossl0.62±0.270.41±0.150.42±0.154.82<0.050.13>0.0525-(OH)D30.68±9.7331.30±11.3728.69±3.754.93<0.058.85<0.05 注:F 1㊁P 1为OP 组与对照组对比;F 2㊁P 2为非OP 组与对照组比较表6 女性不同骨密度组与对照组TPINP㊁β-Crossl㊁25-(OH)D 比较(x ±s ,ng /ml)指标OP 组(n =90)非OP 组(n =17)对照组(n =94)F 1值P 1值F 2值P 2值TPINP 65.45±37.5954.91±19.2842.48±9.429.58<0.058.52<0.05β-Crossl0.76±0.490.67±0.310.40±0.1224.28<0.0511.47<0.0525-(OH)D25.03±9.3824.99±5.9226.46±3.7722.40<0.055.46<0.05 注:F 1㊁P 1为OP 组与对照组对比;F 2㊁P 2为非OP 组与对照组比较2.4 男性与女性不同骨密度分组BMD 值:男女性别间不同骨密度BMD 值见图1㊂图1 男性与女性不同骨密度分组BMD 值3 讨论 本研究所选用的三个骨代谢指标TPINP㊁β-Crossl㊁25-(OH)D 中,TPINP 是骨形成的标致物,用于评估成骨细胞的活性;β-Crossl 是骨破坏的标志物,用于评估破骨细胞的活性;25-(OH)D 调节人体钙磷的吸收[2-3]㊂在本研究中,按性别分组,不管是男性组还是女性组,骨折组较对照组TPINP㊁β-Crossl 水平均明显升高㊂当人体发生骨折时,骨小梁微结构被破坏,会刺激人体产生成骨因子,提高成骨细胞的活性,修复破坏的骨质结构,TPINP㊁β-Crossl 水平升高;按年龄分组,骨折组中β-Crossl 在各年龄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β-Crossl 水平均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下降的趋势,原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骨形成与骨吸收活性均呈现下降趋势;骨折组TPINP 在年龄区间60~70岁和70~80岁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在年龄区间50~60岁和80~90岁与正常对照组比,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按骨密度分组,男性㊁女性OP 组TPINP㊁β-Crossl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OP 组TPINP㊁β-Crossl 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骨质疏松患者的骨代谢转换率高于正常人[4]㊂按性别分组,研究组男性㊁女性25-(OH)D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男性25-(OH)D 水平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户外活动日晒时间比女性长㊁男性饮食结构与女性有所差别有关;按年龄分组,两组25-(OH)D 在50~60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5-(OH)D 按BMD 值分组比较,男女性OP 组㊁非OP 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提示血清25-(OH)D 可作为预测OP 性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5-6]㊂因此及时补充足量的维生素D 有助于降低骨折的发生率㊂根据以上分析,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血清骨代谢水平与其性别㊁年龄及BMD 值有一定的相关性,根据体检者BMD 及血清TPINP㊁β-Crossl㊁25-(OH)D 的水平,可预估患者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可能性[7-8],并做好预防跌倒工作㊂但由于该检查费用较高,在临床上推广应用仍有一定的困难,还需做大量的工作㊂本研究因为检测成本较高,收集样本较为困难,因此可能存在样本量不足的问题,数据可能不够具有代表性,尚需加大样本量作进一步研究㊂4 参考文献[1] 高 飞,乔巨峰,高 锋,等.骨代谢指标在骨质疏松患者椎体变形中的意义[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24):3803-3807.[2] 陈德才,廖二元,徐 苓,等.骨代谢生化标志物临床应用指南[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15,8(4):283-293.[3] 王 覃,陈德才.‘骨代谢生化标志物临床应用指南“解读[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33):4151-4152.[4] 陈 伟,张红梅,张 静,等.骨质疏松症骨生化指标检测分析[J].医学综述,2016,22(14):2846-2848.[5] 郑煜晖,吴世强,庄华峰.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骨代谢指标㊁骨密度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7,37(23):5920-5922.[6] 谢 勇.骨代谢标志物在老年骨质疏松症诊疗中的分析[J].黑龙江科学,2016,7(1):18-23.[7] 朱传美.骨代谢指标物在骨质疏松症诊疗中的应用进展[J].华西医学,2015,30(8):1567-1570.[8] 林朝迪,杨梓华,陈明辉.补肾壮骨汤辅助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Leptin水平㊁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医临床研究,2019,11(18):128-129+144.[收稿日期:2020-03-05 编校:王丽娜]发散式冲击波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吴一凡1,康银阁2 [1.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广东 深圳 518000;2.深圳市盐田区人民医院,广东 深圳 518000][摘 要] 目的:探讨发散式冲击波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㊂方法:纳入2018年6月~2019年8月骨科颈型颈椎病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㊂两组均采用中药离子导入结合颈部牵引治疗,观察组另加2次/周冲击波治疗㊂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采用VAS评分评估颈肩背部疼痛㊁NDI指数量表评估颈椎功能障碍改善情况㊂结果:对照组㊁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0%㊁95%,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VAS㊁NDI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㊁NDI评分相比,观察组评分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㊂结论:联合冲击波能更快㊁更有效治疗颈型颈椎病,且疗效显著优于单纯中药透药结合牵引疗法㊂[关键词] 冲击波;颈型颈椎病;临床疗效 颈椎病是目前临床中多发病㊁常见病,其中颈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早期㊁最常见的类型[1],又称韧带关节囊型颈椎病㊂有研究称颈型颈椎病是轻型颈椎病,但是随着人们工作方式㊁生活习惯的改变,颈型颈椎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且越来越年轻化[2]㊂颈型颈椎病临床表现以颈项部疼痛㊁活动受限为主,后期导致头晕㊁恶心等㊂颈型颈椎病此型属于颈椎病发病的早期,临床上最为常见,也是治疗的最佳阶段[3]㊂近年来,大量研究冲击波结合中医综合治理神经根型颈椎病取得一定疗效,冲击波在骨骼肌肉系统疾病中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其对于颈肩部软组织痉挛疼痛的缓解作用也为人们所熟知㊂本研究中药离子导入结合牵引疗法联合发散式冲击波的疗效进行观察,以探讨颈型颈椎病的最佳治疗方案,现报告如下㊂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纳入2018年6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颈型颈椎病患者40例,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㊂诊断标准:经MRI㊁CT扫描确诊为颈椎病,且患者符合相关诊断标准[4]:具有头㊁肩㊁颈项部疼痛及相应压痛点,X线片上无明显颈椎退行性改变,但观察其生理曲度有明显的改变,颈椎稳定性下降,存在不明显的骨质增生㊂其中对照组男13例,女7例,平均(39.91±5.10)岁,平均病程(1.68±1.02)年;左侧8例,右侧6例,双侧6例㊂治疗组男11例,女9例,平均(37.28±4.95)岁,平均病程(2.13±1.87)年;左侧5例,右侧7例,双侧8例㊂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完整,病程㊁颈椎痛类型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㊂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相关标准;②年龄20~75岁;③此次发病尚未采用其他相关治疗者;④无冲击波治疗禁忌证者;⑤自愿参与本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研究经过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㊂排除标准:①排除其他型颈椎病;②严重脏器衰竭㊁心脑血管疾病等;③抑郁症等患者,不能配合数据采集者;④其他出血性疾病史者㊂1.2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中药离子导入结合牵引疗法治疗,以压痛点为中心,将正清风痛宁注射液2ml注入海绵垫片中,放入离子导入治疗仪,每次离子导入治疗30min,结合颈椎悬吊牵引15min㊂1次/d,5次/周,治疗2周㊂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予发散式冲击波治疗:首先颈肩部标记压痛点,每次治疗选取不超过4个压痛点;冲击波治疗频率㊁能级等参数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本次对患者体质㊁肌肉等情况进行全面评估,最终确定冲击治疗的能级㊁频率分别为1.0~2bar㊁5~10Hz,在患者每个压痛点上至少需进行1000次冲击治疗,单次治疗时间≥20min;治疗期间医生必须和患者保持紧密沟通,若患者出现不耐受情况立即调整脉冲仪器参数,或立即停止冲击治疗;每周治疗2次,共治疗2周,共4次[5-6]㊂1.3 观察指标:①疗效评估:根据相关标准对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7]:治愈:患者VAS㊁NDI评分下降至正常人范围,且患者颈椎疼痛㊁活动受限等症状完全消失;显效:VAS㊁NDI评分非常接近正常范围,疼痛㊁活动受限等症状大幅缓解;有效:患者VAS㊁NDI评分有所下降,各种临床症状稍有缓解,有好转趋势;无效:较之治疗前,患者症状并无明显变化㊂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㊂②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10分为VAS评分上限,。

骨代谢指标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中的价值探讨

骨代谢指标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中的价值探讨

骨代谢指标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中的价值探讨阙琦宏;万双林;马彦【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总1型胶原氨基酸延长肽(t-P1NP)、N-端骨钙素(N-MID)、B-胶原特殊序列(B-CTX)、25-羟基维生素D(25-OH-VD)的变化及其相关性。

方法选择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75例为骨质疏松症组,选择同期无骨质疏松者48例为无骨质疏松组,严格控制各项可能影响采样标本变异的因素后,比较两组患者血清中的t-P1NP、N-MID 、B-CTX 、25-OH-VD水平和组内不同性别各项指标水平。

并对骨质疏松组血清t-P1NP、N-MID、B-CTX与25-OH-VD的相关性进行比较。

结果骨质疏松症组25-OH-VD的水平明显低于无骨质疏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P<0.05),但骨质疏松症组血清中t-P1NP、N-MID 、B-CTX水平与无骨质疏松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91、0.82、1.13,P均>0.05)。

在骨质疏松症组中,男性骨密度明显高于女性,女性血清N-MID水平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39、2.92,P<0.05),女性与男性在t-P1NP、B-CTX、25-OH-VD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19、-0.84、0.07,P均>0.05)。

骨质疏松症组的血清t-P1NP、N-MID 、B-CTX与25-OH-VD无明显相关性(r 分别=-0.04、-0.16、-0.14,P均>0.05)。

结论血清t-P1NP、N-MID、B-CTX 的检测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诊断价值有限,25-OH-VD可能与保护骨质的作用有关。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hange of the serum total N-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 I procollagen (t-PINP), N-terminal osteocalcin (N-MID), B collagen specific sequences(B-crosslaps, B-CTX) and 25-hydroxyl vitamin D(25-OH-D) in primary osteoporosis patients and relationship among them. Methods A total of 75 cases of primary osteoporo-sis(OP) and 48cases without osteoporosis(N-OP) were selected. The variable factors may affect the sample specimen were strictly controlled, and then the serum t-P1NP, N-MID, B-CTX, 25-OH-VD level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s well as compared in different gender in the each group. The correlation of t-P1NP, N-MID, B-CTX and 25-OH-VD in the OP group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level of the serum 25-OH-VD in OP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N-OP group(t=-2.93, P<0.05). But the t-P1NP, N-MID,B-CTX level in serum between two groups had no statistic difference(t=0.91,0.82,1.13, P>0.05). In the OP group,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in mal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female and serum N-MID level in femal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male (t=3.39, 2.92, P<0.05). The t-P1NP, B-CTX ,25-OH-VD between different gender was not statistically different(t=0.19,-0.84,0.07, P>0.05). In OP group, the serum t-P1NP, N-MID, B-CTX and 25-OH-VD were not obvious related (r=-0.04,-0.16, -0.14,P>0.05). Conclu-sion The serum levels of t-P1NP, N-MID, B-CTX have limited clinical value to the diagnosis of primary osteoporosis. 25-OH-VD may be associated with osseous protec-tion.【期刊名称】《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3页(P144-146)【关键词】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总I型胶原氨基酸延长肽;B-胶原特殊序列;N-端骨钙素;25-羟基维生素D【作者】阙琦宏;万双林;马彦【作者单位】323400 浙江松阳,松阳县中医医院骨科; 浙江大学医学院骨外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骨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骨科【正文语种】中文[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hange of the serum total N-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 I procollagen(t-PINP),N-terminal osteocalcin(N-MID),B collagen specific sequences(B-crosslaps,B-CTX)and 25-hydroxyl vitamin D(25-OH-D)in primary osteoporosis patients and relationship among them.Methods A total of 75 cases of primary osteoporosis(OP)and 48 cases without osteoporosis(N-OP)were selected.The variable factors may affect the sample specimen were strictly controlled,and then the serum t-P1NP,N-MID,B-CTX,25-OH-VD level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as well as compared in different gender in the each group.The correlation of t-P1NP,N-MID,B-CTX and 25-OH-VD in the OP group were analyzed.Results The level of the serum 25-OH-VD in OP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N-OP group (t=-2.93,P<0.05).But the t-P1NP,N-MID,B-CTX level in serum between two groups had no statistic difference (t=0.91,0.82,1.13,P>0.05).In the OP group,bone mineral density(BMD)in mal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female and serum N-MID level in femal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male(t=3.39,2.92,P<0.05).The t-P1NP,BCTX,25-OH-VD between different gender was not statistically different (t=0.19,-0.84,0.07,P>0.05).In OP group,the serum t-P1NP,N-MID,B-CTX and 25-OH-VD were not obvious related (r=-0.04,-0.16,-0.14,P>0.05).Conclusion The serum levels of t-P1NP,N-MID,B-CTX have limited clinical value to the diagnosis of primary osteoporosis. 25-OH-VD may be associated with osseous protection.[Key words]primary osteoporosis;t-P1NP;B-crosslaps;N-MID;25-OH-VD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减低、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以及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代谢性疾病[1]。

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血清DPP-4、UA、P、25(OH)D3水平变化及其与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

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血清DPP-4、UA、P、25(OH)D3水平变化及其与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

绝经后女性由于体内雌激素分泌降低,可导致低估骨量、骨结构组织出现损伤,骨质疏松发生率较高,不仅可导致患者出现骨骼疼痛、骨骼变形等情况,还易增加骨折发生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1-2]。

二肽基肽酶-4(DPP-4)属于一种外肽酶,近年来的报道显示,DPP-4抑制剂可通过较多途径增加骨密度,从而减少骨质疏松发生风险,但对于骨代谢的影响机制尚处于探讨阶段[3]。

尿酸(UA)是嘌呤代谢的终产物,既往多用于辅助诊断痛风、高尿酸血症、肾炎等疾病,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发现,其在骨质疏松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也有着重要参与[4]。

孕酮(P)不仅可调节女性内分泌过程,且在维持骨骼健康过程中也占据着关键作用。

25羟维生素D3[25(OH)D3]主要反映机体维生素D水平,而维生素D在维持钙磷代谢平衡、调节骨密度(BMD)方面中起着关键作用[5]。

因此,本研究主要观察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血清DPP-4、UA、P、25(OH)D3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与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2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作为观察组。

纳入标准:(1)符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17)》[6]诊断标准;(2)绝经年限≥1年;(3)年龄45~65岁。

排除标准:(1)近6个月内服用过钙剂、维生素D、双膦酸盐、糖皮质激素等对骨代谢有影响的药物;(2)合并对骨代谢有影响的其余疾病;(3)合并自身免疫系统疾病、血液功能异常等;(4)合并其余组织器官功能障碍;(5)合并恶性肿瘤;(6)合并痛风、泌尿系统结石等;(7)近1年内接受过骨转换治疗。

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体检的300名健康绝经女性作为对照组,该组受检者经血尿常规、性激素检查、骨密度检查等结果均显示正常。

两组受检者的年龄、绝经年限、身体质量指数(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骨代谢标志物在骨质疏松诊疗中的应用指南

骨代谢标志物在骨质疏松诊疗中的应用指南

参考内容
引言
骨代谢生化标志物在评估骨骼健康、诊断骨骼疾病以及监测治疗效果等方面具 有重要价值。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些标志物的实用价值,提高临床医生的诊断效 率和准确度,制定骨代谢生化标志物临床应用指南显得尤为必要。
研究现状
骨代谢生化标志物主要包括骨形成标志物(如骨钙素、骨碱性磷酸酶等)和骨 吸收标志物(如Ⅰ型胶原降解产物、CrossLaps等)。目前,这些标志物在临 床上的应用已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然而,它们在特定情况下的敏感性和特异 性存在差异,因此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些标志物十分重要。
(3)联合其他检查:在某些情况下,仅靠骨密度和骨代谢标志物检查可能无法 明确诊断骨质疏松症。此时,可以考虑进行骨骼X线检查、CT、磁共振等其他 影像学检查以辅助诊断。
结论
骨代谢标志物在骨质疏松诊疗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它们不仅有助于评估骨质 疏松症的发生风险、诊断病情、指导治疗及评估疗效,还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 现其他影响骨代谢的疾病。通过联合检测骨密度和骨代谢标志物、不同疾病状 态下骨代谢标志物的变化以及综合病史、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等方法,可 以提高骨质疏松诊疗的效率和准确性。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重视骨代谢标 志物的应用,将其作为评估骨质疏松症病情的重要工具之一。
骨代谢标志物在骨质疏松诊疗中 的应用
1、骨密度和骨代谢标志物的关 系
骨密度是反映骨质疏松症病情的重要指标,而骨代谢标志物则可间接反映骨密 度变化趋势。在骨质疏松症的早期,骨吸收标志物水平已经升高,而骨形成标 志物水平正常,说明此时成骨细胞活性受到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随着病 情进展,骨形成标志物水平也逐渐升高,提示成骨细胞活性代偿性增强,试图 维持正常骨密度。因此,联合检测骨密度和骨代谢标志物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估 骨质疏松症的病情。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骨代谢与骨密度的相关性分析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骨代谢与骨密度的相关性分析

L O U} i n g - j i n d ,Z H A NG Y i - f a n 2 ,L I U J i a n g 1 ,DO NG Ke
《 1 .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N u c l e a r Me d i c i n e ,  ̄ n h u a C e n t r a l H o s p i t l a ,f i n h u a Z h e j i ng a 3 2 1 0 0 0 ,C h i n a , . 2 . D e p a r t m e n t f o Nu c l e r a Me d i c i n e , Ru i j i n Ho s p i t a l ,S h ng a h a i J i a o t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S c h o o l f o Me d i c i n e , S h a n g h a i 2 0 0 0 2 5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Ob j e c t i v e :T o s t u d y t h e c o r r e l a t i o n b e t w e e n b o n e m e t a b o l i s m t h r o u g h r a d i o n u c l i d e b o n e i ma g i n g a n d b o n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m i n e r a l d e n s i t y( B MD )b y b o n e d e n s i t y s c a n n i n g t o p r o v i d e v a l u a b l e i n f o r ma t i o n a b o u t t h e s t a t u s o f o s t e o p o r o s i s .Me t h o d s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骨质疏松;骨密度羟基维生素D
[中图分类号] R58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19-0080-03
骨质疏松症可导致胸腰段椎体变形,是众多老年退行性疾病之一。在人口老龄化的社会背景下,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呈与日俱增的趋势,但临床上对患者骨密度变化的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价相对滞后。骨代谢标志物主要包括血清骨钙素(OC)、甲状旁腺激素(PTH)、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25羟基维生素D[25(OH)D]等[1],这类指标可反映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活性以及骨代谢转换水平,其研究进展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不同性别人群为研究对象,探究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与骨代谢指标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旨在研究骨代谢标志物在不同人群中随骨量、生理情况改变与骨密度间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3统计学分析
用SPSS22.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所得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P
2结果
2.1不同人群骨代谢标志物与骨密度的结果
骨质疏松组与骨量低下组P1NP、OC、腰椎BMD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骨质疏松组与骨量低下组比较,OC、腰椎BM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1NP)为成骨细胞合成释放的前胶原纤维在细胞外的分解产物,在血清中的含量可以反映Ⅰ型胶原合成速度及骨转换状况,升高提示近期骨转换活跃,新骨合成速度加快,较其他指标更能反映新骨形成的特异和敏感。P1NP升高常见于骨折后新骨形成期以及幼儿快速生长发育的过程。本研究显示P1NP在骨质疏松组以及骨量低下组较为低下,与正常人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此结论一致。但P1NP在骨量低下组与骨质疏松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得知本研究对象中骨转换状况无明显差异。
25(OH)D是胆固醇衍生物的一种,有调节血钙、血磷的作用,广泛参与体内各细胞代谢的各个阶段、生长发育、分化增殖以及凋亡,尤其是与骨细胞代谢尤为密切。同时25(OH)D对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人体无法自体合成25(OH)D,必须从外界获得,例如饮食摄入或日照经皮肤转化或口服添加剂补充。它经体内加工后形成具有生物活性的1,25(OH)2D3,但1,25(OH)2D3在体内占比低,半衰期短,很难准确测定,所以25(OH)D成为体内维生素测定的最佳指标。25(OH)D的吸收受到胃肠道情况、个人饮食习惯、年龄、表皮温度、肤色、人种以及肝肾健康与否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国际营养状况维生素D的七级分类法:①严重维生素D缺乏375 nmol/L[7],我国血清25(OH)D正常值(27.5~125)nmol/L。本研究中血清25(OH)D的水平在各个组别中均无统计学差异,考虑可能与患者日照时长、个人因素以及身体状况不一等众多因素有关,也可能是研究对象数量小,对结果造成偏差。
1.2方法
1.2.1现场调查首先与相关患者进行知情同意告知,然后进行数据采集,收集内容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吸烟史、酗酒史、是否曾有脆性骨折、是否有过腰椎、股骨手术以及体内是否仍有内置物天体内存在、是否绝经以及绝经时间等相关资料。受检者必须在空腹、脱鞋、穿轻便衣服情况下测定体重和身高。年龄以周岁为计量单位。绝经年限以年为计量单位。
1.2.3骨代谢指标测定研究对象均为抽血前夜间禁饮食8 h以上,于次日清晨空腹采取肘静脉采血5 mL,置于抗凝管中,离心取上层血清,分装后置于-40℃冰箱,后统一应用OC、PTH、PINP各试剂盒(上海桥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国)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验,通过全自动生化仪(型号LST003,北京)应用HPLC-MS/MS法测定25-羟基维生素D含量。
2.2女性不同状况骨代谢标志物与骨密度的结果
绝经与未绝经女性比较,P1NP、OC、腰椎BM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骨矿含量作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指标,而骨密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宏观地反映骨矿物含量,因此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所得的骨密度值是国际学术界公认的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2]。但是X线骨密度仪测量存在一些弊端,如骨质疏松早期易漏诊、误诊;机体照射损伤;适用人群局限等。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常见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绝经5~10年内发生的骨质疏松症)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7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生的骨质疏松症)[2]。骨代谢标志物为成骨细胞或破骨细胞分泌,利用骨代谢各项指标评价骨质疏松症各阶段的进展情况优于骨密度[3],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活性以及骨代谢转换水平高低,因此骨代谢标志物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4,5],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工作中[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内分泌科门诊2014年6~12月接诊的骨质疏松症患者64例与骨量低下患者113例。从健康体检人群中选取对照组75例,男女不限。所有研究人群中,女237例(绝经女性138例,未绝经女性99例)。入选对象均年满18岁,且无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或低下、Cushing's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无风湿免疫类疾病,无血液及肾功能不全等疾病,无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雌激素以及雌激素类似物、利尿剂等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史,无髋关节置换或腰椎手术内置物体内存在者。
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与骨代谢指标的相关研究
作者:杨彦霞董进
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15年第19期
[摘要]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与骨代谢指标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内分泌科门诊2014年6~12月间骨质疏松症患者64例、骨量低下患者113例以及健康对照组75例,男女不限。在所有研究对象中选取女性237例,其中已绝经女性138例,未绝经女性99例,检测各组骨密度、骨代谢指标等相关因素进行比较。结果骨质疏松组与骨量低下组P1NP、OC、腰椎BMD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1.2.2骨密度测定骨密度由专业人员测定,机器精准定位,尽可能地排除人为操作造成的偏差。检查前1周禁止服用可能会影响测试结果的药物,并去除身上所有的金属饰物和含有金属的衣物。患者取仰卧位,抬高下肢放置于腰椎检查垫上,选取L2~L4腰椎后前位检测。检测统一用美国Hologic公司生产的Discovery-Wi型号的双X线骨密度仪检测。所有测试结果用该公司配备的软件进行分析,以g/cm2为单位,并逐一记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