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与骨密度

合集下载

骨密度分级标准

骨密度分级标准

骨密度分级标准
骨密度分级标准通常用于评估骨质疏松症的严重程度。

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了一套用于评估骨质疏松症的骨密度T值分级标准。

这些标准基于骨密度测量结果,将骨密度与一个标准(T分数)相比较,该标准是基于年轻健康成年人的平均骨密度。

WHO 的骨密度T值分级标准如下:
1.正常:
T分数大于-1:骨密度处于正常范围。

2.骨质疏松症(轻度):
T分数介于-1 到-2.5 之间:骨质疏松症的轻度阶段,被称为骨量减少。

3.骨质疏松症(中度):
T分数小于-2.5:骨质疏松症的中度阶段,被称为骨量减少。

4.严重骨质疏松症:
T分数小于-2.5,并且伴有骨折:被视为严重骨质疏松症。

这些标准提供了评估骨质疏松症严重程度的方法,T分数越低,代表骨密度降低的程度越严重。

这些评估通常是通过骨密度扫描(DEXA扫描)等方法进行测量得出的。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骨密度,其他因素如骨质疏松症家族史、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等也可能影响骨折风险和病情的发展。

因此,医生通常会综合考虑多个因素来评估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和严重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骨密度的单位和范围-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骨密度的单位和范围-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骨密度的单位和范围-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骨密度是指骨骼中的矿物质和蛋白质含量相对较高,使骨骼具备抵抗断裂的能力。

它是评估骨骼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骨密度的单位和范围是在测量和评估骨骼健康时常用的概念。

骨密度通常以克/厘米^3(g/cm^3)或毫克/毫升(mg/ml)为单位进行测量。

这些单位表示在一定体积的骨骼组织中所含的矿物质和蛋白质的质量或浓度。

骨密度的测量可以通过使用骨密度仪器,如双能X线吸收法(DEXA)来完成。

这种技术通过向身体发送两种不同能量的X射线,并测量它们在骨骼中的吸收量来确定骨密度。

骨密度的范围是指在特定人群中认为是正常的骨密度数值范围。

正常骨密度的定义是根据性别、年龄和种族等因素而定。

一般来说,骨密度数值高于标准差的一定范围被认为是正常的,而低于该范围则可能表示骨质疏松或骨质疏松的风险增加。

虽然骨密度的单位和范围是评估骨骼健康的重要指标,但它并不是唯一的标准。

其他因素,如骨质结构和骨骼强度,也需要考虑在内。

因此,在进行骨密度测量和评估时,医生通常会结合其他临床指标来综合判断个体的骨骼健康状况。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编写: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讨论: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通过对骨密度的概述,介绍本文的背景和相关问题。

同时,还会阐述文章的主要结构和目的。

第二部分是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三个小节。

第一小节将详细讲解骨密度的定义,包括其含义和重要性。

第二小节将探讨骨密度的测量单位,介绍目前常用的测量方法和单位,以及各种测量方法的优缺点。

最后,第三小节将介绍骨密度的范围,即正常骨密度的范围以及异常骨密度对健康的影响。

最后一部分是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并提出几个重要的结论。

结论部分将强调骨密度的重要性,以及持续关注和保护骨密度对于预防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的重要意义。

通过以上的结构安排,本文将全面介绍骨密度的单位和范围,为读者提供相关知识和参考信息。

一个数值 判断骨密度

一个数值 判断骨密度

一个数值判断骨密度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与心脏病、癌症、脑血管病同等严重的疾病,一旦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生活质量会大幅下降。

一个数值判断骨密度目前,双能X射线吸收法骨密度测量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公认的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

在双能X射线吸收法骨密度测量报告中,只要看懂一个数值就可以判断是否患有骨质疏松。

骨密度仪会根据病人测出的骨密度数据,自动算出T值和Z值。

T值是诊断骨质疏松症最有意义的指标。

Z值主要应用于儿童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并可反映出成人骨质疏松的严重程度。

WHO对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是根据T值进行诊断。

当T值大于-1为正常;当T 值在-1至-2.5之间为骨量减少(低骨量);当T值小于-2.5即为骨质疏松;T值在-2.5以下,并有脆性骨折(即从站立高度跌倒的骨折,非外力撞击造成的骨折)为严重骨质疏松。

在解读骨密度报告单时,当看到测量部位中,腰椎1~4、股骨颈、大粗隆、全髋,这四个部位中有一个部位的骨密度T值小于-2.5,即可诊断为骨质疏松症。

WHO曾检查了大量脆性骨折病人的骨密度,发现这些人群有65%以上的病人的骨密度T 值均低于-2.5,所以当T值小于-2.5时,可诊断骨质疏松,即可以预测骨折的风险。

另外,不同制造厂商所生产的骨密度仪所测得的骨密度值是不可比的。

即初诊在哪台仪器做骨密度测量,复诊时还要在那台仪器上做骨密度检查。

也就是说,当您第一次在哪家医院做的骨密度检查,第二次随访也应该在同一家医院做骨密度检查,这样数据比较才能是有意义的。

骨密度检查的注意事项主要有:1.妊娠、哺乳期的妇女不建议做骨密度检查;2.做了造影检查、核医学检查的病人,至少三天后再做骨密度检查;3.了解病人体内腰椎和髋部有无人工假体,如一侧髋部有假体就做健康一侧的髋部骨密度检查。

骨密度测量还要做好随访:1.理想状况下,治疗后的前两年,每年追踪一次;2.稳定后可延长间隔,每两年一次;3.在骨快速丢失状况,如糖皮质激素治疗时,可缩短随访间隔,治疗后每6个月追踪一次。

骨密度低不等于骨质疏松

骨密度低不等于骨质疏松

龙源期刊网
骨密度低不等于骨质疏松
作者:李晔
来源:《养生保健指南》2019年第06期
查骨密度时,会用一个叫DXA双能的仪器对脊柱和髋部的骨骼进行测量,测量后会得到一个数值-T值,根据T值的范围将骨量划分为骨量正常、骨量减少以及骨质疏松三种。

T值大于一1.0属于骨量正常:在-1.0—-2.5之间属于骨量减少:≤-2.5才是骨质疏松。

所以,检查发现骨密度低,不一定是骨质疏松。

另外,很多体检机构查骨密度时会查手腕、手指以及脚后跟,实际上查这些位置得到的结果并不准确。

检查骨密度确定是骨質疏松后,还需要查一些骨转换的指标,比如血钙、尿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等。

通过这些检查结果可以找出骨质疏松的病因,进而对症治疗。

很多人都知道,得了骨质疏松要补钙,但这并不完全正确。

如果同时患有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等是不能吃钙片补钙的,否则会加重病情。

如果患者没有结石病史,可以补钙,还要配合使用促进钙吸收的药物,比如活性维生素D。

得了骨质疏松,患者要及时到医院就诊,由医生根据个人的不同情况决定治疗方案。

骨密度检查的意义

骨密度检查的意义

骨密度检测的意义骨密度是反应骨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反映骨质疏松程度,预测骨折危险性的重要依据。

骨密度全称“骨骼矿物质密度”,是骨骼质量的重要标志,反映骨质疏松程度。

骨密度高低可作为预测骨折几率的重要依据。

骨质疏松症为骨质代谢性疾病,当骨质流失过快或合成异常时,则骨质会有疏松现象,尤其是长期卧床病人、植物状态患者均易发生骨质疏松症。

若不及时干预,极易出现病理性骨折或在微细碰撞时发生骨折。

孕产妇、中年女性、绝经后妇女、老年男性、儿童以及缺少运动、长期饮酒和喜好饮用碳酸饮料的人,均易受到骨质疏松症的袭扰。

骨密度仪会根据患者资料自动算出T值和Z值数据。

T值是将检查所得到骨密度(BMD)与正常年轻人群的BMD相比,以得出高出(+)或低于(-)年轻人的标准差(SD)数,是诊断骨质疏松症最有意义的数值。

Z值是将检查所测得的BMD与正常同龄人群的BMD比较而得出的值。

虽然Z值对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意义不大,但是可以反映骨质疏松的严重程度。

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据骨密度水平的测量结果(BMD)与健康年轻人数据两者之间的标准差(SD),定出以下4项指标。

正常:骨密度在年轻人平均值的1SD内(+1~-1SD)低骨密度:骨密度低于年轻人平均值1~2.5SD(-1~-2.5SD)骨质疏松症:骨密度低于年轻人平均值2.5SD(低于-2.5SD)严重骨质疏松症:骨密度低于年轻人平均值2.5SD,伴有一处或多处骨质疏松性骨折。

儿童骨密度检查的意义儿童骨密度测评是一个综合多个学科复杂专业问题,从骨矿物质的积累和骨的生长发育、均衡营养等方面来说,属于儿科学的研究范畴,因为儿童生长期内骨骼发育不良而影响身高的发育或将来成人后的形体的美观,是父母最不愿意看到的,通过对骨密度测评确定孩子当生长发育过程中成骨原料的吸收与摄取状况,分析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的内外因素,以便及时制定有针对性营养、运动锻炼计划,确保孩子在骨骼生长发育的优势,特别是关于需不需要补钙,如何补钙,是解决摄入的问题还是吸收的问题,通过精确的测评和专业分析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骨质疏松的影像学与骨密度诊断专家共识》(2020)要点

《骨质疏松的影像学与骨密度诊断专家共识》(2020)要点

《骨质疏松的影像学与骨密度诊断专家共识》(2020)要点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密度减低,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点的全身性疾病。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骨质疏松症日益引起大家的重视。

我国采用双能X线吸收仪(DXA)测量骨密度的大样本流行病调查显示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男性和女性年龄标准化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分别为6.46%和29.13%,目前我国现有男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超过1 000万,女性超过4 000万。

骨质疏松性骨折(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临床后果,好发于脊柱、髋部和腕部等,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造成严重的社会医疗负担,威胁人民健康。

X 线平片、CT、MRI和核医学等影像检查结果以及DXA、定量CT(QCT)等骨密度测量结果是骨质疏松症的诊断、风险预测和疗效评价的主要依据。

目前我国各医疗机构中骨密度测量设备分散在不同的科室,缺乏系统的检查规范和诊断专家共识,影响学术发展和患者就诊体验。

一、骨质疏松症定义及分类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质量受损及骨强度降低,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

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型)、老年骨质疏松症(型)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青少年型)。

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指由任何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和(或)药物及其他明确病因导致的骨质疏松。

本专家共识主要适用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

二、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及临床表现骨质疏松症多发生于绝经后女性及老年男性,骨丢失本身没有症状,发生骨折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主要有疼痛、身高降低、驼背、活动受限及呼吸系统受累等。

由于骨质疏松早期无症状,因此更加需要对个体的骨质疏松症发病风险进行评估,并根据风险高低进行分层管理。

目前已有多种风险评估方法,常用的有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提出的“一分钟骨质疏松症风险评估”以及骨折风险评价工具,如骨折风险评价(FRAX),后者综合考虑了骨密度、年龄、身高、体重和骨质疏松危险因子等参数,可直接登录其网站自行评估(https:///FRAX/tool. aspx?country=2)。

骨质疏松症之骨密度骨今中外

骨质疏松症之骨密度骨今中外

• QCT在CT图像上勾画的松质骨感兴趣区不受脊柱退 行性变、血管钙化、口服对比剂和含钙或其他矿 物质的食物或添加剂的影响。
• 由于脊柱松质骨的代谢活性约为皮质骨的8倍,因 此,QCT测得的与年龄相关或治疗相关的骨密度变 化比DXA测得的整个椎体(皮质骨松质骨)的骨密 度变化更加敏感。
• QCT各机器间的一致性:如果使用同一品牌 QCT产品,各机器间测量结果具有很好的一 致性。有较好的可比性。
3.骨密度测定及评估注意事项
• 腰椎侧位、股骨近端Ward区、转子区骨密度不能用于诊断 。
• 建议使用同一台设备,同时监测的扫描条件、感兴趣区应 与以前保持一致。
• 时间间隔:开始后可每年检测一次。在BMD稳定后可以适 当延长间隔,2年监测1次,特殊病例如糖皮质激素引起的 骨质疏松等可以每6个月监测1次。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干预的疗效监测与评估专家意见,中华 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J],2015,8(1):1-5.
• 治疗开始后可每年检测1次BMD,在BMD达到 稳定后可以适当延长间隔,例如2年监测1 次。对于特殊病例,如糖皮质激素引起的 骨质疏松等可以每6个月监测1次。
• 在含松质骨成分越多的部位BMD提高越为明 显,典型的BMD升高程度依次为腰椎>全髋 ﹥股骨颈﹥前臂远端,治疗开始后的前612个月升高最快,随后趋于缓慢。
程晓光,王亮,曾强,等.中国定量CT(QCT)骨质疏松症诊断指南 (2018).中国骨质疏松杂志[J],2019,25(6):733-736.
• 仅需在CT扫描机的基础上简单配备一套QCT 体模和分析软件即可开展QCT骨密度测量检 查,因此,QCT骨密度测量技术适合我国国 情,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原发性甲旁亢
图片引用自河南省骨科医院叶进主任

【课题申报】骨质疏松的骨密度测量

【课题申报】骨质疏松的骨密度测量

骨质疏松的骨密度测量《骨质疏松的骨密度测量》课题申报一、课题背景及意义骨质疏松是一种常见的骨骼疾病,主要表现为骨量减少和骨微结构破坏,导致骨骼的脆弱性增强,易发生骨折。

据统计,全球超过1亿人口患有骨质疏松,而中国在患病人数和发病率上均居高位。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骨质疏松相关的健康问题备受关注。

骨密度是评估骨质疏松程度和骨折风险的重要指标。

目前常用的骨密度测量技术包括双能X线吸收法(DXA)、计算机断层扫描法(CT)和核磁共振成像法(MRI)等。

然而,由于骨质疏松的病程和发展过程复杂多样,现有的骨密度测量技术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误差、不适用于特定人群、辐射剂量过大等。

因此,开展针对骨质疏松的骨密度测量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

本课题旨在深入研究骨质疏松的骨密度测量技术,探索新的测量方法和手段,提高骨密度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早期发现和干预骨质疏松提供科学依据,降低骨折风险,并为后续临床治疗和康复提供有力支持。

二、研究内容(一)探索新的骨密度测量技术1. 研究并优化DXA、CT和MRI等常用骨密度测量技术的仪器装备和软件算法,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基于光学原理和成像技术,开展非接触式骨密度测量方法的研究,消除传统测量方法中的一些局限性,如辐射剂量过大、不适合特定人群等。

(二)确定并建立骨质疏松的骨密度测量评价指标体系1. 针对不同年龄、性别和身体条件的人群,进行大规模调查和观察,收集相关临床数据和骨密度测量结果,分析不同指标与骨质疏松程度的关系。

2. 通过统计学方法,筛选出对骨质疏松诊断、预测和干预具有重要意义的评价指标,建立骨密度测量评价指标体系。

(三)开展骨密度测量和相关研究的临床应用1.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开展骨密度测量和相关研究,掌握骨密度变化的规律和趋势。

2. 结合临床医学实践,研究骨密度与骨质疏松发展过程、骨折发生风险的关系,为骨质疏松的早期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质疏松与骨密度由于世界人口的老龄化,发生骨质疏松与骨质减少,即使在发达国家也是常见的代谢性骨病.它是一种全身性的骨骼疾病,其特点是骨质减少,骨组织的细微结构被破坏,使骨的脆性增加,骨折的危险性增加。

它可以使除头颅外的任何部位的骨骼发生骨折。

已知骨组织的强度有75%~85%与骨密度(BMD)有关。

随着年龄的老化,周身各骨骼的BMD均呈逐渐下降趋势,股骨颈的BMD在20~90岁之间,女性要下降58%,男性要下降39%;股骨粗隆间区(intertrochanteric region)则分别下降53%及35%。

BMD下降到一定程度,易于发生骨折。

最常见的骨折部位是前臂远端(Colles'骨折)、胸椎和腰椎压缩性骨折和近端股骨骨折(股骨颈居多)。

随年龄的增加,骨折发生率相应增加(就各人种而言,白人、黄人远高于黑人骨质疏松的发生率)。

Colles'骨折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1.5,椎骨压缩性骨折为1∶7,股骨颈骨折为1∶2。

股骨颈骨折而致死亡者占15%~20%,如要恢复到骨折前的功能,一般需12个月的时间,有些则致终身残疾。

骨峰值与骨重建骨骼内矿物质含量是决定是否易发生骨质疏松的基础,而成人后的骨峰值(Peak adult bone mass)的高低,是年长后是否易发生骨质疏松的重要因素,同样随着年龄的增长或其他导致骨矿物质丢失的速度加快等因素均与骨质疏松的发病有着密切关系。

在人的一生中,骨骼不断进行着新陈代谢,通过骨重建(bone remodeling)使新骨代替旧骨,保持骨骼的"年青化"。

这种代谢更新,称为骨转换(turnover),每单位骨转换如呈负值,造成骨矿丢失,称为高转换,许多继发性骨质疏松,都是由于各种病因造成骨的高转换引起。

骨质疏松的病因骨质疏松与骨质减少有着多种致病因素,其中包括遗传、生活方式、营养状况、疾病及药物等,见表1。

表1. 常见的骨质疏松与骨质减少的原因遗传疾病生活方式药物营养白人、黄人神经性厌食吸烟甲状腺激素不能耐受奶制品家族史甲亢甲亢少活动或过分活动引起无月经肾上腺皮质激素长期低钙饮食体形小甲旁亢绝经早抗凝药物素食者柯兴氏病未生育化疗酗酒I型糖尿病月经初潮迟抗惊厥药物持续高蛋白饮食类风湿骨质疏松的分型按照骨转换可以分为高转换型骨质疏松或低转换型骨质疏松,按病因分型可以分为原发性或继发性骨质疏松,原发性骨质疏松又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为绝经后早期骨丢失,丢失的骨骼主要为小梁骨及少量的皮质骨,Ⅰ型引起的骨折,多为Colles'骨折及压缩性椎骨骨折;Ⅱ型为老年性骨质疏松,由于老年肾功能减退,1α(OH)D3的合成功能下降,引起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使皮质骨丢失,Ⅱ型骨质疏松多见股骨颈骨折。

另一种见于年青人的骨质疏松,称特发性骨质疏松,常原因不明,很少见。

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骨质疏松引起的症状常以腰背痛为主,周身骨骼疼痛,双下肢乏力,不能自己卧下和起床,卧平后翻身骨骼疼痛难忍,但也有些病人并无症状,直到发生骨折后方得到明确诊断。

由骨质疏松引起的各个部位的骨折常出现愈合迟缓或骨不连,应注意有无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或骨软化症的存在。

骨质疏松引起的多个椎体骨折,患者却无急性症状,这种情况多见于老年人。

如发生急性症状,此时有剧烈腰背疼痛,可能涉及到下肢,活动受限,一般不需手术介入,但在短期内应保持静息,采用腰带支持一年以上,急性症状一般在4~6周消散,如骨痛持续不止,应想到其他病因。

BMD的测定可预示骨折的危险性,与正常值相比较,每降低一个标准差,骨折的危险性即增加2~3倍,测定远端桡骨的BMD,腰椎的BMD,股骨颈的BMD 分别是预示腕部骨折,腰椎骨折和股骨颈骨折的最佳部位。

各部位的BMD 是不相同的,至少需测定两个部位的BMD 才能较可靠的进行诊断,腰椎和股骨颈的BMD 的相关系数为0.6。

骨密度测定的指征为了充分发挥测定BMD 的价值,以下病情具有测定指征。

1. 雌激素缺乏(特别在自然绝经早、卵巢切除后、长期无月经、围绝经期、准备用HRT前);2. 椎骨畸形,多次轻外伤引起骨折,X线片见及骨质疏松;3. 长期应用皮质激素治疗(>5mg/日);4. 各种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神经性厌食、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柯兴氏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胃术后、性功能下降、骨髓瘤、酗酒);5. 治疗后效果监测。

骨密度的测定骨矿物质的检查一开始即与放射线具有不解之缘,在早期阶段应用X线作为放射源,以后又采用了放射性核素作为放射源,并以计算机协助进行定量,它的检查体系与现行的核医学诊断体系极其相似,也可以说骨矿物质检查与核医学有着密切关系。

骨矿物质的定量检查是诊断骨质疏松最重要、最直接、最有价值的环节,同时对骨质疏松的预后及疗效评价也有重要意义,其测定原理是根据射线被骨矿物质吸收以后测定未吸收的射线量,如同核医学中穿透扫描(transmission scan),骨矿物质愈多,经过组织吸收以后剩余的射线的量愈少。

测量骨矿物质根据不同的方法,可以对中轴骨骼(如脊柱)、体周骨骼(如桡骨)以及全身骨骼进行定量,现分述沿用的各种测定骨矿物质的有关方法。

常用X光吸收法(Radiograph,RA)此法应用很早、简便、经济、易于实行,现在从普通X线骨骼片能观察到患者是否有骨质疏松存在。

不过常用的X线摄片诊断骨质丢失是不敏感的,只有在骨矿物质丢失到30%~50%时方能发现有疾病存在,因此失去早期诊断价值。

应用光密度的原理测量X线片上所显示骨骼的透光度,并用一已知厚度的参考对照物质,在曝光时间同时曝光,作初步定量比较,其结果与骨灰化后的结果相似,现在又加用了计算机技术,增加了它的准确性。

另一种简便的方法是对第二指骨中段摄片后,分析中点部位骨宽度及皮质骨的宽度,如髓腔直径等于或大于皮质的总宽度,则说明有明显的骨质丢失。

单光子吸收仪(Single Photon Absorptiometry,SPA)SPA是最先应用于骨质疏松诊断的具有定量数据的方法,最初应用的放射源为125I(T1/2为60天,γ射线能量为28KeV ),连接一个闪烁探头,在感兴趣的骨骼上进行通过测定,因为125I 的半衰期短,要经常更换放射源,以后改用半衰期为432年241Am(γ射线能量为59.3KeV),其测定部位取桡骨中段的远端,检查时射线通过桡骨及软组织,软组织对射线的衰减会影响测量的结果,为了准确,在测定部位应用水袋或将测定的手臂浸于水中以减少软组织的影响,这样所取得结果与骨矿物质的含量呈比例关系,如将这些结果与性别、年龄相匹配,确定正常值,便可作为诊断的依据。

前臂骨骼形态并不规则,其中皮质骨与松质骨在不同部位含量也不相同,可能由于先后检查放置部位不同而引起重复性不佳,这是取前臂中段作为测量部位(主要为皮质骨)的原因之一。

此外,SPA测定的准确性还可因脂肪使射线衰减而影响结果,脂肪与水、肌肉组织不同,呈不规则地包围在骨骼周围,为了克服脂肪对测定结果的影响,常需作一些校正。

现在以单一能量为40kVp的X射线为光源的X线吸收仪已经推广,它称为单能X线吸收仪(Single X-ray absorptiometry,SXA),它与SPA功能相同,仅是放射源不同。

双能射线吸收仪(dual enerny absorptiometry,DEA)中轴骨骼以及近段股骨不能浸在水中进行测量,这些骨骼的周围含有不同的肌肉和脂肪,腹腔内的气体以及可能存在的动脉硬化,SPA或SXA由于射线性能以及仪器结构等因素不能测定这些部位,更重要的是这些部位含有的小梁骨比桡骨等长骨丰富,而骨质疏松首先表现为小梁骨的丢失,DEA具有测定小梁骨丰富的腰椎及近端髋骨的功能,更具有临床价值。

所谓DEA是指有两种能量的射线,且能在体表进行扫描的吸收仪,分为DPA及DXA(或DEXA)两种。

双光子吸收仪(dual photon absorptiometry,DPA)DPA是放射性核素发射的两种能量的光子作为放射源,常用的放射性核素为153Gd(153钆),T1/2为242天,安装量为1.0-1.5居里,它能释放两种能量的光子,分别为44KeV及100KeV,应用两种能量的射线可将骨骼及软组织对射线的吸收量进行校正而计算出骨骼的吸收量,它在测量脊柱及股骨时约需15-20分钟。

由于153Gd的放射性逐日衰变,在计算骨密度时需加一校正因素,并需常更换放射源,这费用很昂贵,限制了它的推广应用,1988年应用了双能量X 线作为放射源的骨矿物质的测量仪器以后,DPA即渐被替代。

双能X线吸收仪(duel energy X-ray absoptiometr,DXA或DEXA)它是以X 线球管发射的X 线作为放射源的骨密度仪,而X线是多能量的射线谱,要使多能X线成为需要的双能X线,可采用稀有元素作为K层边缘滤过器或采用脉冲高度分析仪(PHA)。

DXA 的优点是应用市电产生X线不受放射源衰变的影响,而且是双能X线的光束强度高于153Gd,缩短了扫描时间,如采用扇形束(fan beam)光源扫描,腰椎股骨上端的扫描可在45-90秒或更短时间内完成,同时改善了空间分辨率,可使检查的精确性更高。

DXA检查通常以腰椎1、2、3、4的测定结果(更常用的是腰椎2、3、4)及近端股骨的股骨颈(neck)、股骨粗隆(trochanter)、股骨粗隆内侧(interochanter)及Ward氏三角区的测定结果作为诊断依据,DPA及DXA均能作全身扫描,可以得到几组骨骼的骨密度的数据,如头颅、颈椎、左右上肢、左右肋骨、胸腰椎、骨盆等。

DXA的扫描可由设计的不同,分为单束光源(Single beam或pencil beam)及扇形光源(fan beam)两种,前者只有一个探测器,接受通过身体的一束光源;后者具有多个探测器,能同时接受通过身体不同部位的多束光源,因此后者具有一次通过腰椎或股骨检查部位的优点,提高了检查速度。

但由于扇形光束在被检查部位的双侧边缘可使图像变形,现今又应用了狭角的扇形光束(prodigy fan beam),它也是应用多个探测器接受通过身体的多束光源,其范围较窄,不造成图像变形,辐射剂量也较低,但需作横向扫描。

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世界卫生组织对骨质疏松的诊断提出以下标准:所测定的T值不低于年轻成人平均值1个标准差(SD)为正常。

骨质减少:所测得的T值低于正常年轻成人平均值1.0SD,但不越过2.5SD。

骨质疏松:所测得的T值低于正常年轻成人平均值2.5SD。

严重骨质疏松:所测得的T值低于正常年轻成人平均值2.5SD,并有一次或多次脆性骨折。

我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诊断标准学科组提出了以峰值骨量(M)为依据作为诊断标准:正常M -1SD骨量减少M -1~ -2SD骨质疏松M -2SD或以上严重骨质疏松M -2SD或以上伴有1或多处骨折关于诊断标准,在我国还存在着不同的意见,这有待于更多的实践来验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