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韵之《离骚》

合集下载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最新文档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最新文档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西汉时代出现的一部伟大的巨作,它记载了上至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天汉年间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著作之一。

《史记》作为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充分肯定了它的艺术成就。

一、史家绝唱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形式。

《史记》一百三十篇,除去书、表外,本纪、世家、列传中有大量的人物传记,这些篇章无疑是《史记》中最主要的部分。

《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主体,创立不同于前人的史书编纂形式,也为后世传记文学以及各种以人为中心的文学样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史记》以前的历史散文,重点在于记事,人物几乎沦为事件的附庸。

在某个人物的书中是否出现,何时出现,完全取决于作者所要记载的事件,“以事取人”的倾向十分明显。

与此相反,《史记》人物传记恰恰是“以人取事”,事件必须服从于作者写人的需要。

《史记》采取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形式,不仅是一个史料选择角度的改变、叙述重心转移的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伟大思想家深邃的眼光。

《史记》以前的历史散文,或编年记事,或分以国别,受到时间、空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难照顾到人物活动的连贯性和人物经历的完整性。

《史记》开创纪传一体,以人物为中心,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组织文章,可以从容不迫地描写人物某个阶段乃至一生的经历,为充分展示人物形象,表现人物个性创造了条件。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过去的著作也已有所积累。

在《左传》中,可以看到若干有一定个性的人物形象;到了《战国策》,人物的描写更为细致,性格也更为鲜明。

但由于它们以历史事件为本位,人物的描写只是片断地散见于叙事之中,缺乏完整性。

另外,像《晏子春秋》专写一人之事,也很值得注意。

不过,它也只是把晏子的许多故事结集在一起,相互之间没有内在的联系。

总之,在汉代以前,还没有出现完整的人物传记,人物形象的刻画,总的说来也还比较简略。

《史记》在这样的基础上,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把中国文学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提高到一个划时代的新高度。

无韵之离骚是什么意思

无韵之离骚是什么意思

无韵之离骚是什么意思
““无韵之离骚”的意思是:不押韵的《离骚》。

这句话出自鲁迅,原文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是鲁迅对《离骚》的赞誉。

《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史记》和《离骚》是中国文学的杰作。

这两句话常用来形容某人或某篇文章的文学造诣很高
扩展资料
司马迁(前145年---前90年),字子长,一说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书名,司马迁将书稿给东方朔看过,东方朔佩服不已,将其命名为《太史公书》,后世称《太史公书》为《史记》,这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史记》原本乃各国史书的通称,司马迁的著述也正是参考战国时期各国史记所作。

但后来因为《太史公书》的影响,大约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成为此书专名。

司马迁完成《史记》后,知道该书不被当世所容,故预先将副本存之名山,流传后世。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1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游历 游览
1.他打算去(
游历
)西藏。
2.星期天,爸爸带我去( 泰山。

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 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每当他累
了,倦了,他都会想起父亲的话——
你千万不要忘记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为了年少的梦想,为了完成 父亲的遗愿,司马迁义无反 顾地专心编写史书,不料一 场飞来横祸降临了,默读课 文第三自然段,想想他遇到 了什么?
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 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 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 帝,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 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 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 “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 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 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 这部史书!”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 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 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 行工整的隶字。
在本段中,“飞来横祸”指的是 。
当时李陵出兵攻打匈奴,因寡 不敌众,被迫投降,消息传到朝 廷,汉武帝非常生气。当时司马 迁想到李陵一贯的为人,便仗义 执言,称李陵投降有一定的客观 原因。汉武帝便迁怒于司马迁, 对之动用了酷刑,这就是历史上 有名的“李陵事件”。
横祸是意外到来的祸 患。灾祸是自然或人 为的伤害。司马迁受 酷刑是意外的祸患, 所以用横祸恰当。
摆脱个人的耻辱和痛苦没有完成《史记》 而死。在司马迁看来这比鸿毛还轻。
那为什么而死就重于泰山了呢?
心中装着责任,为了有价值的事而死。 所以他一次又一次勉励自己,我一定 要活下去,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 的决心非常大。

司马迁史记励志故事优秀8篇

司马迁史记励志故事优秀8篇

司马迁史记励志故事优秀8篇司马迁及史记篇一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

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鲁迅称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

“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司马迁史记励志故事篇二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二十岁时满怀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采集传说。

这为后来编写《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

其父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天汉二年(前99),李陵出击匈奴,乒败投降,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下狱受腐刑。

后获赦出狱,为中书令,发愤著书,最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和润饰。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和传记文学巨著,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除《史记》外,司马迁作赋八篇,又撰《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修史的抱负。

司马迁史记励志故事篇三五年级时,老师给我们上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之后,我非常想了解司马迁和他的故事。

可是没有时间。

暑假终于到了,我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

我去图书馆借了一本《司马迁的故事》,然后回家细细地从头到尾阅读了一遍。

这本书让我了解了司马迁从出生到逝世发生的事情。

司马迁出生在龙门,从小生性好奇,很有志向也很好学。

司马迁9岁时,通读《诗》和《书》,10岁时,能诵读《左传》、《春秋》、《国语》等古代史籍,还拜孔安国和董仲舒为师。

司马迁成年之后,四处游历,立志要编写一部史书。

之后数年,发生了许多的事情。

在“封禅”的路上,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去世了。

司马谈临终时拉着儿子的手嘱咐他一定要帮自己把这400多年来,应该列入史册的人物都记载下来。

解“无韵之离骚”

解“无韵之离骚”

“无韵之离骚”解——09级外汉班孙晨《史记》是我国古代一部伟大的历史和文学巨作。

鲁迅在其《汉文学史纲要》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我认为“史家之绝唱”是对《史记》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中的重要贡献而言。

而“无韵之离骚”则大多是对《史记》在文学性方面地位的肯定。

所以欲解“无韵之离骚”,应从《史记》的文学性入手,与《离骚》篇予以比较,从而找出其相同之处,此乃要紧之处。

第一、《史记》开创了传记文学的先河,与《离骚》在文学上地位同等。

(诗史创造、散文史创造)。

《史记》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

虽说司马迁《史记》是一部及专题的历史著作,但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深厚,其艺术手段特别高妙。

往往某种极其复杂的事实,他都措置的非常妥贴,秩序井然,再加以视线远,见识高,文字生动,笔力洗炼,感情充沛,信手写来,莫不词气纵横,形象明快,使人“惊呼击节,不自知其所以然”。

(《容斋随笔·史记简妙处》)再加上《史记》具有作者浓郁的抒情成分,这使《史记》具有了诗史的特点朱熹《楚辞集注》卷一说道:“然《诗》之兴多而比赋少,《骚》则兴少而比赋多”。

这是就《离骚》内容而言。

戴志钧也在《也谈<离骚>的整体结构和求女、问卜、降神的问题》(《中州学刊》1987年第3期)和《论离骚的形象体系和抒情层次》(《论骚二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91-111页)提出一个中心链条、两部分和三个抒情层次的观点。

一个中心就是对美政不能实现的忧愤的基调。

具体表现为对楚王的忧怨,对党人的忧愤,对兰惠变质的忧哀。

两部分就是前一部分写抒情主人公现实政治斗争经历和不幸遭遇,以实为主,以虚为辅;第二部分则是写抒情主人公政治斗争失败后的心灵矛盾、理想追求和幻灭,以虚为主,以实为辅。

综上可以看出,《离骚》虽为骚体诗歌,但其也有历史传记的某些印记。

可以说《离骚》为屈原为自己做的传记。

但唯一与《史记》不同的是,《离骚》毕竟是骚体诗,有自己作为诗歌的韵律。

多角度分析理解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评价

多角度分析理解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评价

多角度分析理解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评价一、“史家之绝唱”1.对于《史记》,赵翼称为“史家之极则”,鲁迅视为“史家之绝唱”。

谓之“极则”,可能包含体例和书法;谓之“绝唱”,则可能概指其中的实录精神和批判精神。

2.《史记》的实录精神,素为后人称道。

《汉书.司马迁传》说学者“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史记》的实录,首先得之于史料的真实性和叙述的科学性。

司马迁因职务之便,大量阅读了前代典籍,据《汉书.司马迁传》所述:“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迄于天汉。

”司马迁还参考了皇室所藏文献,如《曹相国世家》之战功报捷,《樊哙列传》之斩首,俘虏人数,皆得之于皇室档案。

《史记》的材料,还有得之于调查受访者,如“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

”(《游侠列传》)。

司马迁的几次出游,更为取材提供了实地调查的机会,如“吾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春申君列传》)。

在文献不足,信息不通的古代社会,司马迁能如此勉励而为,殊非易事。

而且司马迁对由上述渠道获取的材料,态度更是审慎的。

如,司马迁对传说中的黄帝,尤其慎重。

他参酌诸书,实地调查,采访长老,撰成《皇帝纪》,措辞犹留有余地。

其撰写《三代世表》《孔子世家》等,态度亦大抵如此。

《史记》的实录,最重要的还在“不虚美,不隐恶”。

刘知几说:“史有三长,才,学,识。

世罕兼之,故史者少。

”但史识而外,倘无史胆,也是不能做到“善恶必书”的。

司马迁著史,意在以古鉴今。

他对史料的分析,处理过程中,始终贯穿着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寄寓了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

因此史家必备的才学识胆在司马迁身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实录精神与批判精神才能在《史记》中并存。

3.《史记》的批判锋芒,首先在于并不回避汉代的最高统治者。

《高祖本纪》既写刘邦统一天下的功绩,也写他好酒贪色,奸诈圆滑的市井无赖嘴脸,更写他背信弃义,冷酷自私的本质。

无韵之离骚

无韵之离骚
2. 也不仅在于生动地刻画了数以百计的文臣、武将、帝王、游侠、骚人、处士,个个栩栩如生, 跃然纸上。
3. 尤其在于以克制、含蓄的笔法,表达了深沉的感情和强烈的爱憎。通篇没有雕琢的形容词,也 极少激昂慷慨的议论,而在那貌似平淡的叙事之中,却蕴藏着极大的感染力。千载之下,仍然 能使读者不知不觉跟着作者去爱、去恨,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思考
• 为何一开始作者找不到太史公的奇气,后来是怎样找到的? • 太史公“奇气”的要义或者说具体内容有哪些?请同学圈画出关键性语句。
文章中的一些关联词,它们可以清楚地显示作者的思维路径,揭示内容要点。
1、这“奇”,不仅在于以极其简洁、凝练的文字囊括了广袤的空间和绵远的时间——纵横万里, 上下千年。
4. 以独特的省略来表达他对汉武帝的怨怼。这省略,这沉默,远胜过一篇洋洋洒洒的檄文,可以 收“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效。这,又是太史公文章“奇”之所在。
5. 当然,为项羽立《本纪》,把当朝开国皇帝手下败将写成悲壮的英雄,这也是太史公一大奇笔 ,关于这点,论者已经很多。可惜后世修官史的再无此襟怀。
• 五大奇气中,最主要讨论的是哪一大“奇气”?作者又是怎么证明这一点的呢? 寓深沉于平淡。通过《李将军列传》中的典型事例加以分析。
• ⑴奇气:雄奇的气势或气象。 • ⑵汪洋恣肆:文章言论气势豪放,潇洒自如。 • ⑶隽(juàn)永:(言语、诗文)意味深长。 • ⑷风雨如晦:晦,黑暗。白天刮风下雨,天暗如夜。形容政治黑暗,社会不安。 • ⑸郁结:忧思烦冤纠结不散。 • ⑹刻薄寡恩:形容极为冷酷。 • ⑺怨谤:怨恨非议。 • ⑻众寡悬殊:形容双方人力的多少相差极大。 • ⑼为(wè¡)虎作伥(chāng):比喻给恶人当帮凶. • (10)鏖(áo)战:激烈地战斗;竭力苦战

鲁迅对史记的评价

鲁迅对史记的评价

鲁迅对史记的评价鲁迅先生对司马迁的《史记》的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史家之绝唱”是说司马迁的《史记》打破了史学记录的传统规范。

关于鲁迅的这个评价,很多人将其认定为鲁迅对《史记》的高度认可。

但实际上,这句话的前后各有一部分内容,需要完整地来看。

“史家之绝唱”出自《汉文学史纲要》,原文是这么说的: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

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

这里很明显能看出,鲁迅所说的“史家之绝唱”并不是说《史记》的史学价值,而是说《史记》在记录史事的时候有所创新,前人所未有,后世也罕见。

司马迁早年有过游学天下的经历,搜集到了很多风俗、传闻以及一些较为隐秘的史事。

比如“荆轲刺秦”的真实场景,就是他根据当事人侍医夏无且对别人的口述来描绘的。

而这些经历是他为之后“子承父业”做的准备,其生活的年代里汉承秦制的现象依旧严重,受此影响一般史官是家族传承的官职,司马迁的父亲是史官,所以司马迁以后的仕途注定也会是“太史令”。

史官记录史事是有一定规范的,比如《春秋》就是典型的史书,各国的《春秋》样貌应该都差不多,以简洁的语言记录下发生的重大事情,真实性是第一位的,史官不能表露明显的态度。

在这样的规范影响下,孔子也只是以“春秋笔法”来表明自身的喜恶,比如“克”、“弑”等带有贬义性词语的应用。

司马迁写《史记》不一样,它打破了当时史书体例的规定,所以鲁迅才说它“背《春秋》之义”。

他认为《史记》记录历史的方式无视了之前的规范,也没有在字句上进行过多的雕琢,这些都是不合时代的。

而在《史记》之后的大多数正史里,因为“官修”的性质,在体例、文辞等诸多方面都要比《史记》更为谨慎,也陷入了另一种统一的规范当中,就没有《史记》这样打破传统史学的震撼力。

也就是说,之前传统史学的规范被《史记》打破了,而《史记》又成为了新的规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优质的作品能打破它。

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所以鲁迅才会对司马迁的《史记》给出了“史家之绝唱”的评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自然段:揭示太史公笔法的艺术价值——
“在那貌似平淡的叙事中,却蕴藏着极大的感 染力”,确立本文论说中心。
“奇气”一:以极其简洁、凝练的文字囊括了广
袤的空间和绵远的时间——纵横万里,上下千年; “奇气”二:生动地刻画了数以百计的文臣、武 将、帝王、游侠、骚人、处士,个个栩栩如生, 跃然纸上。
司马迁《报任安书》:“盖西伯拘而演
《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 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 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 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 《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 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 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笔法:写作(及书法、绘画)等的技法、特
定是非”
司马迁著史的是非标准,来自他强烈的爱憎
情感。
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
为文,故能如茅坤所言:“读《游侠传》即欲轻 生,读《屈原贾谊传》即欲流涕,读《庄周》 《鲁仲连传》即欲遗世,读《李广传》即欲立斗, 读《石建传》即欲俯躬,读《信陵》《平原君传》 即欲养士”也。
一句话书评
色。 小议:从小处着眼进行评论。 本文的体裁是一篇书评。
一篇优秀的书评要能够①体现评论者对评论对象
的准确把握;②体现评论者独到的视角和真知灼 见。 书评要兼顾述与评,做到“叙、引、感、议”相 结合。
叙:铺陈直叙,不事雕琢。引:尽心筛选,以一当十。
感:感从身受,以意逆志。议:小处入笔,理当辞切。
第一次:随伐吴楚 夺敌帅旗
结果: “还,赏不行”
再一次:百骑入敌 灭敌射手
故布疑兵 安然脱险 结果:没有记功 还有一次:无奈被俘 智勇脱困 结果:“当斩,赎为庶人” 最后结局:东道难行 迷道误期 结果:“引刀自刭” 续写李陵:杰出将才 被迫降敌 结果:“李氏名败”
太史公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艰阻为炉,用
意志作锤,锻炼出钢铁心。
《浮士德》——善良的人在追求中纵然迷惘,
却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
《安徒生童话》——只要你是天鹅蛋,就是
生在养鸡场里也没有关系。
“无韵之《离骚》”是就其文学价值而言的。
屈原遭谗被逐,最终怀石投江。他为抒愤懑、遣牢骚,
遂作《离骚》。《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中写道:“信 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 盖自怨生也。” 《离骚》自叙身世、品德、理想,抒发了自己遭谗被 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廷 日非。 《史记》注重表现人物命运的巨大变化,通过逼真的 场景、尖锐的矛盾冲突,揭示出人性的复杂性。善于 描写人物外貌、神情、对话,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 性格,展现其内心世界。 司马迁把自己的理想、志向、爱憎寄托于笔下的人物, 像《离骚》那样表露出浓郁的怨愤不平之情。
书评与读后感的异同:
同:都属于议论文范畴,表述作者的某
种思想见解,对某一作品进行论说。 异:读后感着眼于“感”,有感而发, 所论述的问题比书评宽泛,形式也更为 多样灵活; 书评着眼于“评”,必须针对并紧密围 绕书的内容、形式,评论其思想、艺术 成就或社会、文化意义,范围有所限制, 角度有所集中。
第16-17段:
“奇气”四:以独特的省略来表达他对汉
武帝的怨怼。这省略,这沉默,远胜过一 篇洋洋洒洒的檄文,可以收“此时无声胜 有声”之效。
第18段:
“奇气”五:把当朝开国皇帝手下败将写
成悲壮的英雄。
第19-20自然段: 赞扬太史公著史的实录精神和批判意识。
“始终坚持对刘家天下的独立见解” “不阿世,不迎俗,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以荣辱
“奇气”三:以克制、含蓄的笔法,
表达了深沉的感情和强烈的爱憎。
第3-15自然段: 以《李将军列传》为例进行分析
第3自然段:司马迁写作《李将军列传》的原
因:把种种复杂的感情通过为李陵祖父李广 立传抒发出来。
第4自然段:作者通过精心选择的事例,刻画出
李广的鲜明性格;而且处处使他的英雄事迹和他 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自然形成对比,在人物形象 一步步完整和深化的同时,李广一生的悲剧也一 步步推向高潮。
阅读文章的前两段,找出本文的中心句。
第1自然段:结合自身经验,体会到了太史公
发愤著书的“奇气”所在。
“从小”:心向往之
“后来”:真正感受、终于找到
“那强压在字里行间的满腔悲愤之情”
“意有所郁结”、“以舒其愤”
“那个时候”:“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时期,
作者不仅感受到许多正直的人受到打击、迫害, 更看到自己的父亲乃至无数忠诚于国家和民族的 知识分子遭到无情迫害的事实。
无韵之《离骚》
——太史公笔法小议
课文题解
鲁迅评价司马迁及《史记》时说:“恨为弄臣,寄
心楮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虽背《春 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矣”。
“史家之绝唱”是就其史学价值而言的。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字
子长。在其父司马谈去世后,继任太史令。但他因为 李陵辩解一事,触怒汉武帝,下狱治罪,被处宫刑。 他忍受着精神上的屈辱和肉体上的折磨,深入思考人 生,确立了不屈服于君主淫威的相对独立的批判性的 写作立场。 司马迁写《史记》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 变,成一家之言”。《史记》扩大了史学的研究领域, 并忠于历史真实,以信史闻名于世。 《史记》创立了“纪传体”这一以人物为经、以时间 为纬的编纂体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