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意思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是中国文学史上两篇著名的文学名篇。
其中,"史家之绝唱" 指的是《史记》,而"无韵之离骚" 指的是《离骚》。
这两篇作品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代表,分别是史书和诗歌的经典之作。
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将对《史记》和《离骚》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评析。
一、《史记》:史家之绝唱《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一。
它由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创作,成书于公元前109年至公元前91年间,共分为十二篇,包含了从夏朝到汉朝初年的历史内容。
《史记》以纪传体为主,结合了编年体、演义体和论说体,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史记》不仅记录了当时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况,还包含了大量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资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司马迁在《史记》中不仅进行了客观的历史记载,还注重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评价和总结,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看法和观点。
《史记》的文风庄重严谨,语言简练明晰,融汇了当时的文学艺术成就,使其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杰作。
它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被誉为"史家之绝唱"。
在《史记》中,司马迁力图还原历史真相,深刻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政治的腐败,通过对先人的颂扬和警示,体现了儒家的思想和道德观念。
二、《离骚》:无韵之离骚《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歌之作,是屈原的代表作品。
屈原是中国春秋时期的著名爱国诗人和政治家,在他的一生中,为国家的兴衰和人民的疾苦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离骚》是屈原流亡途中创作的一篇长诗,共十九章,被誉为"无韵之离骚"。
《离骚》的内容主要表达了屈原对祖国沦陷和人民苦难的忧虑和愤慨,展现了他对国家复兴和民众幸福的美好愿景。
诗中以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表现了屈原坚定的爱国热忱和不屈的精神气概。
他借用丰富的寓言和象征手法,描绘了广阔的山川河流,蕴含了深邃的哲理和情感,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无韵之离骚是什么意思

无韵之离骚是什么意思
““无韵之离骚”的意思是:不押韵的《离骚》。
这句话出自鲁迅,原文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是鲁迅对《离骚》的赞誉。
《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史记》和《离骚》是中国文学的杰作。
这两句话常用来形容某人或某篇文章的文学造诣很高
扩展资料
司马迁(前145年---前90年),字子长,一说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他完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书名,司马迁将书稿给东方朔看过,东方朔佩服不已,将其命名为《太史公书》,后世称《太史公书》为《史记》,这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史记》原本乃各国史书的通称,司马迁的著述也正是参考战国时期各国史记所作。
但后来因为《太史公书》的影响,大约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成为此书专名。
司马迁完成《史记》后,知道该书不被当世所容,故预先将副本存之名山,流传后世。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评价的理解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评价的理解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意思是史家独一无二的文章,没有韵的《离骚》。
这是鲁迅
对司马迁《史记》的评价,是一个相当高的评价。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在我国古代
文学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书写了高洁的志向和人格。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开创了中国的浪漫主义文学。
司马迁的《史记》是以记录史实为根本,加之他写的栩栩如生,故也有相当高的文学
价值,不仅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有力依据,同时也在文学界有着很高的地位。
对于后代文学的人物形象以及性格描绘等方面都起著了较好的指导作用,所以鲁迅说
道它就是没韵的古诗,可知把《史记》提及了一个相当的低的地位。
多角度分析理解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评价

多角度分析理解鲁迅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一评价一、“史家之绝唱”1.对于《史记》,赵翼称为“史家之极则”,鲁迅视为“史家之绝唱”。
谓之“极则”,可能包含体例和书法;谓之“绝唱”,则可能概指其中的实录精神和批判精神。
2.《史记》的实录精神,素为后人称道。
《汉书.司马迁传》说学者“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史记》的实录,首先得之于史料的真实性和叙述的科学性。
司马迁因职务之便,大量阅读了前代典籍,据《汉书.司马迁传》所述:“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迄于天汉。
”司马迁还参考了皇室所藏文献,如《曹相国世家》之战功报捷,《樊哙列传》之斩首,俘虏人数,皆得之于皇室档案。
《史记》的材料,还有得之于调查受访者,如“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
”(《游侠列传》)。
司马迁的几次出游,更为取材提供了实地调查的机会,如“吾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春申君列传》)。
在文献不足,信息不通的古代社会,司马迁能如此勉励而为,殊非易事。
而且司马迁对由上述渠道获取的材料,态度更是审慎的。
如,司马迁对传说中的黄帝,尤其慎重。
他参酌诸书,实地调查,采访长老,撰成《皇帝纪》,措辞犹留有余地。
其撰写《三代世表》《孔子世家》等,态度亦大抵如此。
《史记》的实录,最重要的还在“不虚美,不隐恶”。
刘知几说:“史有三长,才,学,识。
世罕兼之,故史者少。
”但史识而外,倘无史胆,也是不能做到“善恶必书”的。
司马迁著史,意在以古鉴今。
他对史料的分析,处理过程中,始终贯穿着自己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寄寓了自己的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
因此史家必备的才学识胆在司马迁身上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实录精神与批判精神才能在《史记》中并存。
3.《史记》的批判锋芒,首先在于并不回避汉代的最高统治者。
《高祖本纪》既写刘邦统一天下的功绩,也写他好酒贪色,奸诈圆滑的市井无赖嘴脸,更写他背信弃义,冷酷自私的本质。
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

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评价:
鲁迅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之所以说《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是因为鲁迅认为《史记》收集了前所未有的海量的史料,并且能够科学地对这些资料进行分类编纂。
尤其是《史记》的编纂,脱离了以往史书对史料的简单罗列,而是以生动的笔触塑造出丰富的历史形象,具体地描绘了波澜壮阔的历史风貌,独创性地建立了纪传体这一文学体裁,从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一部最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史作。
鲁迅之所以说《史记》是“无韵之离骚,这是他在称赞《史记》在文学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具体来说,《史记》独创了以描摹人物为中心的人物传记文体,这一点为我国传记文学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可以说是对中国传记文学写作的杰出贡献。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这是鲁迅评价《史记》的话,“史家之绝唱”是评价《史记》的史学价值,说它是历史著作中的“绝唱”;“无韵之离骚”是评价《史记》的文学价值,说它可以和屈原的《离骚》媲美。
《史记》的文采历来为我国文学界所称颂,它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
司马迁像一个出色的画家,以他那十分传神的画笔,为我们勾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像;又像一位善于捕捉瞬间的雕塑家,以他那锋利的刻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风采各异的雕像。
在《史记》这座人物画廊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历史上那些有作为的王侯将相的英姿,也可以看到妙计藏身的士人食客、百家争鸣的先秦诸子、“为知己者死”的刺客、已诺必诚的游侠、富比王侯的商人大贾,以及医卜、俳优等各种人物的风采,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上的启迪。
司马迁创造性地把文、史熔铸于一炉,为我们写下了一部形象的历史。
所以,鲁迅先生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释义:史家独一无二的文章,没有韵的《离骚》。
这是鲁迅对司马迁《史记》的评价,是一个相当高的评价。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书写了高洁的志向和人格。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开创了中国的浪漫主义文学。
而司马迁的《史记》是以记录史实为根本,加之他写的栩栩如生,故也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不仅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有力依据,同时也在文学界有着很高的地位。
对于后代文学的人物形象以及性格描写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所以鲁迅说它是没有韵的离骚,可见把《史记》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的地位。
《史记》开创了中国史书无数的先河,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中国“二十四史”之首,上到上古传说的黄帝时代,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三千年的历史。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
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字子长,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
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历十余年而完成。
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

释义:史家独一无二的文章,没有韵的《离骚d。
这是鲁迅对司马迁《史记》的评价,是一个相当高的评价。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书写了高洁的志向和人格。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开创了中国的浪漫主义文学。
而司马迁的《史记》是以记录史实为根本,加之他写的栩栩如生,故也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不仅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有力依据,同时也在文学界有着很高的地位。
对于后代文学的人物形象以及性格描写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所以鲁迅说它是没有韵的离骚,可见把《史记》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的地位。
扩展资料:
《史记》开创了中国史书无数的先河,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中国“二十四史”之首,上到上古传说的黄帝时代,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三千年的历史。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
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字子长,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
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历十余年而完成。
此书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约3000年的历史。
全书共130篇,有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计526500字。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关于鲁迅论《史记》的一点思考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关于鲁迅论《史记》的一点思考《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著作,也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史,在我国历史学界一直以来享有盛名,对后世的史学家记录历史产生重大的影响。
不过今天在这里并不对《史记》的后世影响和历史地位做太多概述,只讨论一个问题。
鲁迅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价《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则评价一直被后人广为引用,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对《史记》的高度赞誉,至此《史记》又获得了一个殊荣。
只不过现在仔细想来,鲁迅先生的这句评价也是很有意思的。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我们都知道,《史记》是一部史书,而《离骚》则是文学作品。
史书要求的是绝对的客观公正,因为历史注重的就是过去的再现。
而文学则注重情感的表述,难免会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更不用说这《离骚》是在屈原悲愤哀怮下的情感爆发之作。
所以仔细考虑这句评价,真的是有很多可以琢磨之处。
那么,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把历史的代表与文学的代表放在一起呢?换句话说,史家绝唱与无韵离骚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要讨论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回归这两本作品本身。
先从这两部作品的结构来看:因为《史记》的篇幅过长所以我们列出几篇作为代表即可。
(1)先说开篇。
在《史记》的“五帝本纪”中,开篇写道: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率先点明了黄帝的名字和身世,让读者对其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知道了他的称呼。
而在《离骚》的开篇: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这句话翻译过来是: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我已经去世的父亲字伯庸。
还是开篇的最后一句: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这句话的意思是:父亲给我起名叫“正则”,我的字是“灵均”。
与《史记》一样,《离骚》在开篇也是率先点明作品主人公的身份,让读者知道这篇文章描写的是谁。
因为《史记》篇幅过长,为了提高说服力,避免偶然性,我这里在列几个《史记》中的记录:(1)周后稷,名弃。
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
姜原为帝喾元妃。
(2)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