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调动了多种表达方式的“无韵之离骚”
无韵之《离骚》

第2自然段:揭示太史公笔法的艺术价值——
“在那貌似平淡的叙事中,却蕴藏着极大的感 染力”,确立本文论说中心。
“奇气”一:以极其简洁、凝练的文字囊括了广
袤的空间和绵远的时间——纵横万里,上下千年; “奇气”二:生动地刻画了数以百计的文臣、武 将、帝王、游侠、骚人、处士,个个栩栩如生, 跃然纸上。
司马迁《报任安书》:“盖西伯拘而演
《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 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 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 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 《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 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 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笔法:写作(及书法、绘画)等的技法、特
定是非”
司马迁著史的是非标准,来自他强烈的爱憎
情感。
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
为文,故能如茅坤所言:“读《游侠传》即欲轻 生,读《屈原贾谊传》即欲流涕,读《庄周》 《鲁仲连传》即欲遗世,读《李广传》即欲立斗, 读《石建传》即欲俯躬,读《信陵》《平原君传》 即欲养士”也。
一句话书评
色。 小议:从小处着眼进行评论。 本文的体裁是一篇书评。
一篇优秀的书评要能够①体现评论者对评论对象
的准确把握;②体现评论者独到的视角和真知灼 见。 书评要兼顾述与评,做到“叙、引、感、议”相 结合。
叙:铺陈直叙,不事雕琢。引:尽心筛选,以一当十。
感:感从身受,以意逆志。议:小处入笔,理当辞切。
第一次:随伐吴楚 夺敌帅旗
结果: “还,赏不行”
再一次:百骑入敌 灭敌射手
故布疑兵 安然脱险 结果:没有记功 还有一次:无奈被俘 智勇脱困 结果:“当斩,赎为庶人” 最后结局:东道难行 迷道误期 结果:“引刀自刭” 续写李陵:杰出将才 被迫降敌 结果:“李氏名败”
《离骚》的语言分析

《离骚》的语言分析《离骚》不仅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文学领域,而且是中国诗赋方面永远不可企及的典范。
下面是《离骚》的语言分析,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
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带香草喻保持修洁等。
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
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来,是照应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来形容“情”的。
所以虽然没有用“如”、“似”、“若”之类字眼,也未加说明,却喻意自明。
其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
自屈原以来,“香草美人”就已经成为了高洁人格的象征。
(有柳宗元的“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再次,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最后,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 “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 “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 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离骚》不仅是中国文学的奇珍,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从屈原在当时社会中的身份来说,他是一位政治家,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诗人”;但以他的巨大的创作成就来说,他又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诗经》中也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作品,但它基本上是群众性集体性的创作,个性的表现甚少。
而屈原的创作,却是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以他全部生命的热情打上了鲜明的个性烙印。
这标志了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一个。
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诗人。
他关心国家和人民,直到今天仍作为坚定的爱国者受到高度评价。
虽然他的爱国和忠君联系在一起,在这一点上,他并不能背离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但同时也要看到,屈原又具有较为强烈的自我意识。
史家之绝唱_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_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先生对《史记》的赞誉。
“史家之绝唱”是从史学的方面对《史记》进行评价:《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从时间上讲,它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迄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演变。
除了记述历朝帝王将相外,还包括农民起义者、学者、游侠、刺客、医生、商人、妇女等,覆盖社会的每一个阶层。
从内容上讲,《史记》更是包罗万象,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天文、地理、民族、医学、宗教等学科,是一部完整的大百科全书,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集大成之作。
他运用了多种方法去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征。
作者在写作人物传记时,尽力避免一般地梗概地叙述,而是抓住主要事件,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活动,使人物性格突出。
在语言运用上也有极大的创造。
从文学角度看,其最大的特色就是善于用符合人物身分的口语来表现人物的神情态度和性格特点。
《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真实纪录/总结历史发展及经验教训以垂戒后世君臣。
司马迁作为史官,接过父亲的衣钵,继承史官家族优良传统-秉笔直书,对君主的功过给予客观评价,体现了他作为史官的使命感与忠君思想。
这种精神为历代史学家所推崇,成为撰著历史的最基本要求。
影响了后世史书的创作。
“无韵之离骚”是从文学的方面对《史记》的评价:就是指《史记》具有深厚的怨愤之情,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他在《报任安书》中的表白,告诉我们,效法左丘明、孔子著述,这伟大的事业本身就使司马迁处于一种激情中。
李陵之祸的打击,不但没有熄灭他的激情,反使他在屈辱中得到激励,在悲愤中奋起。
司马迁发愤著史,著史以寄情,无疑注定了《史记》将成为一部充满作者感情的文学巨著。
这种感情在书中诸多历史人物身上产生了共鸣。
如:屈原,项羽、李广等等。
文中充满了对奸佞、酷吏的尖刻讽刺,对刺客、游侠的倾心赞颂。
这些都明显带有司马迁强烈的主观色彩,从而使整部《史记》成为一首与离骚相似,用生命谱写的饱含血泪的悲愤诗。
屈原《离骚》详解

屈原《离骚》详解屈原《离骚》详解《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屈原《离骚》详解,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屈原《离骚》详解《离骚》在艺术上,也有极高的造诣和独特的风格。
可分为下面几个方面:一、《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在楚辞出现以前,中国诗歌还基本上属于群众性的创作。
我们知道《诗经》绝大部分属于民歌作品,是无名氏作品,经过口耳相传,由集体创作出来的。
一般说,最早的民歌,内容也比较单纯,句式和篇幅比较短。
由于是集体创作,虽也有闪耀作者个性的作品,但是像屈原这样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在他作品上打下了异常鲜明个性烙印的,却还没有。
《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国激情,具有崇高政治理想和高洁人格的伟大诗人的塑像。
正是这样,诗人屈原本身,就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个伟大的艺术形象,成为不朽的爱国诗人的典型,因而对后世发生无限的感召力。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伟大诗人,其作品在中国文学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在屈原出现以前,中国的诗歌还基本上属于民歌的时代,只有当屈原出现以后,中国文学史上才开始出现诗人,出现了集中反映诗人个性的诗篇。
二、《离骚》是一篇积极浪漫主义作品。
它吸取和发展了我国古代人民口头创作——古代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它的特点不是按照事物本来样子去描写现实,而是更多地表现作者由于受现实的刺激而迸发出来的激情,对理想的强烈的追求和反抗现实的叛逆精神。
按照篇章结构,前半部分是着重对诗人自己生活经历和遭遇的描写。
我们可以看到四组矛盾对立的形式。
第一组,“内美”、“修能”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的光阴流逝的矛盾,展示出他热切的人生追求。
第二组,三后、尧舜的“纯粹”、“耿介”,与桀、纣“猖披”美丑善恶的矛盾,表现出他的政治理想。
屈原《离骚》原文、译文及赏析(权威完整版)

屈原《离骚》原文、译文及赏析(权威完整版)《离骚》赏析(褚斌杰)屈原是诗国的一颗巨星,远在众星之前,它出现在我国诗歌史上,成为无数后继者所仰慕的风范。
他的不朽之作──《离骚》,震古烁今,千百年来深深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成为我国诗歌史以至世界诗史上,最为激动人心而具有“永久的魅力”的篇章。
伟大、优秀的艺术,自有其永恒的生命力,自是美的无尽藏。
歌德说:“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
”是的,多少年来人们读《离骚》,人们认识它,分析它,开掘它,只要是一个态度严肃者,真正的渴求者,似乎都不曾空手而返过。
它给人以“真”的启迪,“善”的激励,“美”的享受。
它是那样完美而丰富,古老而常新,“逸响伟辞,卓绝一世”,“衣被词人,非一代也。
”“离骚者,犹离忧也”,这是司马迁对《离骚》题义的解释。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这是他对诗篇创作动力的说明,也是对长诗《离骚》感情基调的诠释。
屈原为了振兴邦国,实行“美政”,“竭忠尽智,以事其君”,但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遭谗远逝。
他满怀“存君兴国”之志,却唤不醒昏庸之主,眼看楚国兵挫地削,危亡无日,自己却竟被疏失位,救国无门。
这对于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志士来说,能无怨乎?诗中有云:“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又云:“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揽茹蕙以掩涕兮,霑余襟之浪浪”,最后说:“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离骚》正是诗人蕴藏着满腔爱国激情,饱含着血泪写成的一首悲伤怨愤之歌,读之令人摧肝裂胆,撼人心魄。
《离骚》一诗素称难读,这除了南楚的方言、历史、神话、风物带来的某些理解上的障碍之外,主要由于全诗感情回环激荡,反反复复,脉络不易掌握。
诚然,《离骚》是一首规模宏伟的长诗,凡二千四百七十七言,三百七十三句(从洪氏说删去“曰黄昏以为期,恙中道而改路”二句),它既是一首自叙传性的长篇政治抒情诗,而又带有某些神话色彩和事件叙写以及情节因素。
语文教学的点线面——《李将军列传》之“无韵之离骚”参读

一
远 图 。惟 昔李将 军 , 节 出皇都 。总戎扫 大漠 , 按 一战擒
单于。常怀感激心 , 愿效纵横谟。倚剑欲谁语 , 关河空 郁纡 。” 等等 , 透露出“ 时危见臣节 , 世乱识忠 良” 的忠 勇与愤慨。 更有不少诗歌嗟叹“ 李广难封” 的不平 。杜甫《 曲 江三 章 章 五 句》 三 : 自断 此生 休 问 天 , 曲 幸 有桑 其 “ 杜 麻田, 故将移住南山边 。 短衣匹马随李广 , 看射猛虎终 残年。” 李嘉佑《 送马将军奏事毕归滑州使幕》“ :还嗟 李广未封侯 。” 苏洞《 雨中花 ・ 夜行船》 “ :叹天生李广 , 才气无双 , 不得封侯 。” 刘省斋《 沁园春》 “ :行藏事 , 笑
后 汉 以 马 邑城 诱 单 于 , 大 军伏 马 邑 旁谷 , 广 使 而 为骁骑 将 军 , 属护 军将 军 。是 时 , 于 觉之 , , 领 单 去 汉军
皆无 功 。其后 四 岁 , 以卫尉 为 将 军 , 广 出雁 门击 匈奴 。 匈奴 兵 多 , 败 广 军 , 破 生得 广 。单 于素 闻 广 贤 , 日 : 令
汉 家烟 尘在 东北 , 汉将辞 家破 残贼 。
万里边关 , 千年征战 , 征人至今未还 , 他们唯一的 呼唤便是飞将军的现身。 有他在 , 便可以不战而胜 , 不 战 而和 , 战而拒 敌 于 国门之 外 。 么 , 不 那 也就 无 需这 么 多的征人长年 累月地戍守边关了。 显然 , 这与《 李将 军
能, 不断超越 自我 , 不断创造人间奇迹 。请看原文 : 广 出猎 , 草 中石 , 见 以为虎 而射 之 , 中石 没镞 , 视
之石 也 。 因复 更射之 , 终不 能复入 石 矣。 广所居 郡 闻有
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

释义:史家独一无二的文章,没有韵的《离骚d。
这是鲁迅对司马迁《史记》的评价,是一个相当高的评价。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书写了高洁的志向和人格。
屈原是我国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开创了中国的浪漫主义文学。
而司马迁的《史记》是以记录史实为根本,加之他写的栩栩如生,故也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不仅是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有力依据,同时也在文学界有着很高的地位。
对于后代文学的人物形象以及性格描写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所以鲁迅说它是没有韵的离骚,可见把《史记》提到了一个相当的高的地位。
扩展资料:
《史记》开创了中国史书无数的先河,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中国“二十四史”之首,上到上古传说的黄帝时代,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三千年的历史。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
作者是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字子长,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写古今通史的愿望没有实现,临终要司马迁完成其夙愿。
后来,司马迁继任父亲太史令之职,开始写《史记》,历十余年而完成。
此书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约3000年的历史。
全书共130篇,有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计526500字。
鲁迅对史记的评价

鲁迅对史记的评价鲁迅先生对司马迁的《史记》的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史家之绝唱”是说司马迁的《史记》打破了史学记录的传统规范。
关于鲁迅的这个评价,很多人将其认定为鲁迅对《史记》的高度认可。
但实际上,这句话的前后各有一部分内容,需要完整地来看。
“史家之绝唱”出自《汉文学史纲要》,原文是这么说的: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
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
这里很明显能看出,鲁迅所说的“史家之绝唱”并不是说《史记》的史学价值,而是说《史记》在记录史事的时候有所创新,前人所未有,后世也罕见。
司马迁早年有过游学天下的经历,搜集到了很多风俗、传闻以及一些较为隐秘的史事。
比如“荆轲刺秦”的真实场景,就是他根据当事人侍医夏无且对别人的口述来描绘的。
而这些经历是他为之后“子承父业”做的准备,其生活的年代里汉承秦制的现象依旧严重,受此影响一般史官是家族传承的官职,司马迁的父亲是史官,所以司马迁以后的仕途注定也会是“太史令”。
史官记录史事是有一定规范的,比如《春秋》就是典型的史书,各国的《春秋》样貌应该都差不多,以简洁的语言记录下发生的重大事情,真实性是第一位的,史官不能表露明显的态度。
在这样的规范影响下,孔子也只是以“春秋笔法”来表明自身的喜恶,比如“克”、“弑”等带有贬义性词语的应用。
司马迁写《史记》不一样,它打破了当时史书体例的规定,所以鲁迅才说它“背《春秋》之义”。
他认为《史记》记录历史的方式无视了之前的规范,也没有在字句上进行过多的雕琢,这些都是不合时代的。
而在《史记》之后的大多数正史里,因为“官修”的性质,在体例、文辞等诸多方面都要比《史记》更为谨慎,也陷入了另一种统一的规范当中,就没有《史记》这样打破传统史学的震撼力。
也就是说,之前传统史学的规范被《史记》打破了,而《史记》又成为了新的规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优质的作品能打破它。
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所以鲁迅才会对司马迁的《史记》给出了“史家之绝唱”的评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篇调动了多种表达方式的“无韵之离骚”
作者:慕文俊
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1年第01期
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一篇表现手法迥异的人物传记,那就是选自《屈原贾生列传》中的《屈原列传》。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史记》中的众多传记基本都是运用叙述描写的方式完成的,而且突出了正面叙写,但《屈原列传》则不同,主要表现在运用了较多的侧面叙写和抒议的方式。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一,屈原在司马迁之前的历史上影响并不大,史料记载少而不详,最可靠的材料恐怕只有屈原的诗篇了。
给这样一位伟大诗人作传难度是相当大的。
屈原只是一位爱国诗人,也是一位失意的政治家。
所谓失意,就难有成就,也就是难有事迹可表。
用传记的常式去写肯定捉襟见肘。
其二,从屈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屈原确实是一位可歌可泣令人同情敬佩的高洁之士,不让他名垂青史,在司马迁看来是说不过去的。
其三,从《屈原列传》看,司马迁倾注了太多的感情和心力。
这大概与他对屈原、贾谊的同情与惺惺相惜有关。
因为屈原、贾谊跟自己的遭遇毕竟太相似了,写他们不能不说里面有司马迁的个人情绪寄托,这从文中的抒议文字很明显可以看出来。
下面我们具体看看这篇传记。
全文共12段,其中1、2、10、11四段是正面叙述的,4、5、6、7、12五段为侧面表现,3、8、9三段以议论抒情为主,从这个比重可看出表现手法的多样。
正面表现是人物传记的常式,有一说一有二说二,这里不必赘言。
而侧面表现则是一种比较虚的手法,但与实的正面叙写结合起来则可以收到虚实相生的效果。
那司马迁是怎样以虚生实的呢?他叙述楚国每况愈下的历史,就是要告诉读者,楚国离开了屈原才会这样。
也就是说他把楚国的兴衰与屈原的个人荣辱捆绑在一起了,即屈原在位则楚国兴,屈原罢黜则楚国衰——外交失策,军事失利,土地被削割,而这一切恰恰是在离开屈原的日子里发生的。
这种对比性的表现不但没有使表现力有所减弱,反而有增强之势。
试想,一个辅国的大夫的个人荣辱竟关系社稷的存亡,他的人格与才能还有谁能与之相比呢?
再来说说抒议。
议论的一般功能就是揭示实质,提升思想。
《屈原列传》也是这样。
通过议论,司马迁认为屈原的人格节操可以“与日月争光”,这在一部《史记》中几人能够?而且这种议论又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如对《离骚》的解读,就用了大量的事理分析和情理推测,饱含激情,有强烈的抒情性。
作者似乎就是屈原的知己,又似乎就是屈原本人,对于一个连生卒年代都不详,事件发生的时间又极其模糊的屈原,作者何以能这样感同身受地去表现呢?我想,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则是最好的答案——“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通过《屈原列传》,人们了解了屈原和他的诗作,了解了他的拳拳忠君之心、爱国之志,了解了他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痛苦心境,也了解了他高远的志向和清高洁的人格精神,同时也了解了司马迁。
(作者单位:镇原县孟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