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 三年级语文下册 第10课 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10 纸的发明教案

合集下载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0 纸的发明(教案+反思+课时练习及答案)

(最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0 纸的发明(教案+反思+课时练习及答案)

10 纸的发明教学导航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三课时
课堂小结课堂小结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发明发现发觉
2.技术伟大记录书册保存欧洲
3.保存不在大约吃药社会杜鹃经验洗脸
4.(1)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其习俗有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等。

(2)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

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其习俗有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

(3)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4)端午节: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

“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纪念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

(5)中秋节: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

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

中秋节还要吃月饼。

:
(6)重阳节:阴历九月初九。

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阴月阳日,故名“重阳”。

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代、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教学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教学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教学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教学反思第1篇】在造纸术发明以前,甲骨、竹简和绢帛是古代用来供书写、记载的材料。

但是甲骨、竹简都比较笨重,秦始皇一天光阅读奏章,就要整整一车;绢帛虽然轻便,但是成本非常昂贵,也不适于书写。

到了汉代,由于西汉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甲骨和竹简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了,从而促使了书写工具的改进——纸被发明出来了。

造纸是一项重要的化学工艺,纸的发明是中国在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上,所做出的一项十分宝贵的贡献,是中国史上的一项重大的成就,对中国历史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纸的发明过程及历史意义。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引导学生学习《纸的发明》时,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遇到疑难,小组合作、探究,自行解决问题。

这样,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讨论中学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辩,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

2、在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并对课文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我又适时地引导学生深入把握作者纸的发明过程进行讨论;由于课前学生对课文进行了反复的诵读,所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的非常透彻,这让我看到了学生的巨大潜能。

3、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学富五车”的意思。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领悟本文的中心思想。

原来的问题过于注重结果,却忽略了方法与过程,修改后则使这两者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了。

切忌设问不等于问答案,而是问能力。

能力训练,开发潜能,是设问的最终目的。

4、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纸的知识,办一张手抄报。

二、成功之处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1、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明理。

多角度地体验性朗读,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升华了他们的情感体验。

2、采用体验性阅读教学,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进行体验,唤醒了他们的创造潜能,促进了他们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了他们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十课《纸的发明》教案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十课《纸的发明》教案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十课《纸的发明》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纸张的原料来源和制作过程。

2.掌握古人发明纸张的方法及其重要性。

3.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对纸张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了解古人发明纸张的方法及其重要性。

2.掌握对纸张的认识。

3.较好地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对纸张的信息。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一)教材分析这一单元的主要教材是第十课《纸的发明》。

教材主要介绍了纸的制作历程,并介绍了古人发明纸的重要性。

在课文中,通过描写纸张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引导学生们对于纸张的认识。

同时,导入了课文中的几个生字,需要要求学生掌握。

(二)教学方法1.导入新知:通过问题引入2.整体阅读教材:引导学生以整体性的思维方法进行阅读,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能力。

3.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展开思考、交流,培养协作精神。

4.语文讲解:教授知识点,例如生字、古诗文、词汇等,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5.作文训练: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书面表达能力。

四、教学步骤(一)导入1.出示图片,让学生以整体性的思维方法进行思考,找到图片中的问题与答案。

2.总结学生得到的结果,引入新知。

(二)整体阅读教材1.学生独立阅读教材。

2.引导学生进行课文整体性阅读,并理解纸的历史与文化背景。

3.回过头来,再次看图片中所展示的,对于纸张的认识是否会更多?(三)小组讨论1.小组内探讨古人发明纸的方法及其重要性。

2.组内交流,讨论出多个方面的论断,引导学生探究原因。

(四)语文讲解1.生字讲解:① silk (丝绸)② hemp (麻)③ bamboo (竹)2.古诗文介绍:① 杜甫《丹青壁》② 白居易《赋得受制在建康大明宫》(五)作文训练1.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书面表达,写一篇文章。

2.文章要求:简洁明了,通顺流畅,突出高峰。

五、教学评价1.针对学生的课堂笔记、课堂表现、语文练习、阅读等同多个方面进行评价。

2.学生的发表意见与交流互动将会作为评价的重要因素。

10《纸的发明》教案-2022-2023学年语文三年级下册(部编版)

10《纸的发明》教案-2022-2023学年语文三年级下册(部编版)

10《纸的发明》教案-2022-2023学年语文三年级下册(部编版)一、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为语文三年级下册《小学生阅读第七册》第十课《纸的发明》,主要讲述了纸的发明历史和经过。

本课教材内容生动,涵盖广泛,有助于启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明,了解人类发展史。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掌握纸的发明历史和来源;②了解古代写作方式,明白纸的出现对人类进步的巨大推动。

2.能力目标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能高效率并确定主旨;②思考能力:通过阅读中提问,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语言运用能力:学生能够使用之前学习的语言知识感悟文章主旨。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文明的进程,培养学生珍惜纸张资源,重视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①教育学生了解纸这一文明产物的来源和发展史;②培养学生珍惜纸质资源,重视环保意识。

2.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教材,提高学生对纸张的认知,巩固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理解。

四、教学策略1.基于任务的学习通过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探究,学生将在互动中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2.学生中心的教学法引导学生在教学的过程中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

五、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5分钟)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引入:①教师给学生展示各种不同材质的书写工具,包括石刻、甲骨、竹简、帛书等,引导学生注意不同材质的书写工具,了解历史上书写的发展历程;②中外的该如何滴墨成文是一个话题,可以让学生畅谈自己拥有的各种不同书写工具,掌握不同的书写方法。

2.自主学习(15分钟)在自主学习中,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布置以下问题:①“纸是怎么诞生的?为什么能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物资之一?”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不同纸张有哪些种类?它们各具特点吗?”③“了解一下古代印刷史,探究印刷和纸张的关系。

”3.展示和分析(10分钟)要求学生及时把分组讨论得出的结论展示出来,老师及时进行点评,提醒同学突出关键词并且对于直接细节不进行关注。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0课《纸的发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0课《纸的发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欧、蔡”等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便”,会写“术、剪”等9个字,会写“发明、改进”等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方式,学习纸的发明过程,提高学生的信息整理和概括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纸的发明过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习生字、词语,书写规范。

3. 梳理纸的发明过程,学习用流程图的方式介绍纸的制作过程。

4. 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纸的发明过程。

2. 教学难点:通过纸的发明过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卡片等。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神话故事,引入造纸术的发明。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梳理纸的发明过程。

4. 课堂展示:学生代表上台展示小组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学习生字、词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生字、词语,书写规范。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7.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纸的发明2. 课文结构:古代→东汉时期→现代3. 纸的发明过程:原料→制作→改进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语。

2. 用自己的话复述纸的发明过程。

3. 搜集有关纸的发明和传播的资料,办一期手抄报。

八、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纸的发明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2. 加强对学生的书写指导,提高书写质量。

3. 在课堂展示环节,关注学生的参与度,鼓励更多学生大胆发言。

4. 课后作业设计具有针对性,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总之,本节课通过学习纸的发明过程,让学生了解到纸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珍惜纸张、节约资源的意识。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纸的发明》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纸的发明》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10課《紙的發明》知識點一、四大發明四大發明是我們國家最偉大的文化成果。

包括:造紙術、指南針、火藥、活字印刷術。

二、人物介紹蔡倫,字敬仲,桂陽郡宋陽(今湖南宋陽)人,生於東漢永平四年(西元61年),卒於建光元年(西元121年)。

蔡倫從小隨父輩種田,聰明伶俐,討人喜歡。

永樂十八年(西元75年)蔡倫被選入宮,時約15歲。

他讀書識字,成績優異,西元88年,侍幼帝(和帝)左右,參與國家機密大事,秩俸二千石,地位與九卿等同。

中國曆宦官干預國政,也正由此開始。

在此期間,他總結西漢以來造紙經驗,改進造紙工藝,利用樹皮、碎布(麻布)、麻頭、魚網等原料精製出優質紙張,由他監製的紙被稱為“蔡侯紙”。

他對我國古代科學技術“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有著巨大貢獻,被紙工奉為造紙鼻祖、“紙神”。

建光元年(西元121年)自盡而亡。

三、生字組詞術shù(算術、術語、武術)偉wěi(偉大、雄偉、偉人)錄lù(錄取、錄音、錄用)冊cè(上冊、史冊、紀念冊)保bǎo(保護、保存、保證)存cún(存心、存在、存錢)約yuē(約會、大約、節約)驗yàn(驗算、驗血、經驗)阿ā(阿姨、阿爸、阿婆)歐ōu(歐洲、姓歐、歐元)洲zhōu(亞洲、非洲、大洋洲)社shè(社會、報社、社團)四、破音字累:lèi(累壞)lěi(積累)léi(果實累累)鮮:xiān(鮮花)xiǎn(朝鮮)重:zhòng(重量)chóng(重複)五、近義詞笨重—沉重輕便—簡便粗糙—粗陋吸收—吸取改進—改善促進—推動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六、反義詞文明—野蠻貢獻—索取笨重—輕巧粗糙—光滑促進—阻止七、理解詞語學富五車:形容讀書多,學問大。

普及:普遍推廣,使大眾化。

粗糙:不精細;不光滑。

傳承:傳授和繼承。

促進:促使前進;推動使發展。

八、詞語積累(形容知識淵博的詞語)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博學多才見多識廣滿腹經綸才華橫溢博覽群書博古通今九、概括段落意思第1自然段:總說造紙術的意義;第2自然段:早在幾千年造紙方法發明以前人們將文字先是刻在龜甲獸骨上,後來刻在竹片木片上,再後來寫在帛上;第3自然段:西漢時代懂得用麻造紙;第4自然段:東漢時代,蔡倫改進造紙術;第5自然段:後來造紙術傳到了全世界,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的的發展。

【新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0 纸的发明(教案+反思+课时练习及答案)

【新版】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0 纸的发明(教案+反思+课时练习及答案)

10 纸的发明教学导航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三课时
课堂小结课堂小结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发明发现发觉
2.技术伟大记录书册保存欧洲
3.保存不在大约吃药社会杜鹃经验洗脸
4.(1)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其习俗有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等。

(2)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

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其习俗有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

(3)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4)端午节: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

“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纪念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

(5)中秋节: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

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

中秋节还要吃月饼。

:
(6)重阳节:阴历九月初九。

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阴月阳日,故名“重阳”。

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代、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0 纸的发明(教案+反思+课时练习及答案)新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0 纸的发明(教案+反思+课时练习及答案)新版

10 纸的发明教学导航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三课时
课堂小结课堂小结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1.发明发现发觉
2.技术伟大记录书册保存欧洲
3.保存不在大约吃药社会杜鹃经验洗脸
4.(1)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其习俗有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等。

(2)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

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

其习俗有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

(3)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4)端午节: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

“人们在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纪念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

(5)中秋节: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

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

中秋节还要吃月饼。

:
(6)重阳节:阴历九月初九。

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阴月阳日,故名“重阳”。

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代、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纸的发明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本课“创、携”等13个字,其中两个多音字“累、鲜”,会写“术、伟”等12个字,理解相应的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纸的发明过程。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诵读,通过品读,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纸的发明过程。 2.展开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体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为做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教学

重点 从纸的发明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

教学 难点 帮助学生理清纸的发明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会认本课“创、携”等13个字,其中两个多音字“累、鲜”,会写“术、

伟”等12个字,理解相应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播放动画,交代任务。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知道纸的哪些知识? (有书写纸、包装纸、餐巾纸、卫生纸……) (课件出示2:各种用途的纸)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情导入,使学生兴趣浓厚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纸的发明过程的文章——《纸的发明》,看看我们又会有什么收获。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纸的发明) 看到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学生质疑,师总结如下: (1)纸是谁发明的? (2)纸的发明经过怎样一个漫长的过程?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要求:(课件出示3)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在文中框出生字,给生字表里的生字注音。 2.标出理解、不理解的词句。 3.标出小节号,并作读后感悟的批注。 4.想想文中写了纸的什么故事? (一) 学生按初读要求自主预习。 (二) 预习反馈: 1. 出示带有认读生字的词语 (课件出示4) 创.造 携.带 蔡伦.. 朝鲜. 欧洲.. 社.会 积累. 保存. 制.造 2.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开火车读,并说出识字方法。 (课件出示5) 3.教师适时归纳 (1)正音。平舌音“蔡、存”,翘舌音:“制、创、洲、社”;前鼻音:“伦、鲜 ”。 另外,“鲜、累”是多音字,“鲜”在这里读“xiăn”,还有一个读音是“xiān”,组词为“鲜花”;“累”在这里读“lěi”,还有一个音是“lèi”,组词“劳累”。 (2)识记字形。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吗? 形声字结构特点:创 伦 洲 蔡 熟字带生字:隽一携 区一欧 土一社 4.巩固记忆。男女对读、分组比赛读、齐读。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师:大家能不能理清楚这篇课文的脉络,把握住作者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主识字,自主预习,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的思路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再去认真读课文。 2.小组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课文共五个自然段,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划分段落如下:(课件出示6) 第一部分(1自然段):造纸术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之一。(总) 第二部分(2~4自然段):纸的发明过程。(分) 第三部分(5自然段):造纸术影响了全世界。(总) (板书:伟大贡献之一 发明过程 影响了全世界) 4.小结:文章叙述,脉络清晰,层层深入,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这篇文章。 四、规范写字,书写指导 (课件出示7)(课件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 术 伟 录 册 保 存 约 验 阿 欧 洲 社 1. 如何识记这些生字? 熟字加部件(偏旁):“木+丶=术”,“呆+亻=保”“州+氵=洲”“土+礻=社” 减一减:“绿-纟=录”“药-艹=约”“啊-口=阿”“删-刂=册” 形近字比较:苇一伟 有一存 脸一验 1.观察生字的位置和本身的结构,书写这些生字时要注意什么? 2.练习写字,教师指导 (1)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册”横在横中线上,右边的部分稍高一些。 “验”:“马”当偏旁时 ,底下的一横变成提。 “洲”右边的部分,三个点的方向不一样,左边的点朝左下,右边的两点都朝右下。中间的竖稍短,右边的竖稍长。 (2)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3)小结:书写美观、正确的,请为自己再加上两颗星。没有得到星的同学可要加油了! 【设计意图:以自然段为单位把课文拆分,在概括段落的内容的同时理清课文的顺序。】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最习惯的方法认识汉字,并提供平台让孩子当小老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小组活动:做一个折纸玩具,和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折成的。要求条理清晰地说出自己每一部都做了什么。

板书内容 10 纸的发明 伟大贡献之一 发明过程 影响了全世界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教学中,本文首先“学习生字词,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通过课件展示比较难读的以及与课文理解有直接帮助的字词,在指读当中发现不正确的字词读音,随即把它们进行正音。然后“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且在朗读的过程中思考课文段落大意,从而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从而实现由初读到品读的过渡。 不足之处: 放手给学生,必定造成学生思维的异常活跃,如何让学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序地教学,是今后应该注意到的。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生反复诵读,通过品读,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纸的发明过程。

2.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为做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课件出示9) 钟 创造 携带 蔡伦 朝鲜 欧洲 社会 造纸术 伟大 记录 一册 保存 2. 指名朗读课文,开火车读。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纸的发明》,看看造纸术的发明经过一个怎样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板书:纸的发明) 【设计意图:复习导

入,出示字词,朗读课文,引入课题,温故而知新。】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谈话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造纸术是我国发明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2.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自读课文,画句子 A、读通课文,划出课文中所讲的有关纸的知识,记一记。 B、自读课文,划出你不知道的知识。 C、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到有关纸的发展的过程。 学生读文,边读边画出问题的答案。 3.了解纸的发展过程(课件出示10:练习1) A、完成课后练习1 B、在完成课后练习1的基础上,按照这样的顺序来说一说纸的发展过程。 C、在完成课后练习1的基础上,结合课文加上自己的补充来介绍纸的发展过程。 三、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1.学习课文2、3自然段。

我们先要来讲的内容就是在纸发明以前人们是用什么来当纸的?先请大家读一读课文2、3自然段。 小组讨论交流,展示交流: 生1:古时候,纸没有发明之前,我们的祖先把字刻在龟甲或兽骨上,或把字刻在青铜器上。 生2:书是用竹片、木片做的,很笨重。 生3:后来人们就把字写在帛上,这样就轻便了,

【设计意图: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并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很好地完成了阅读教学。】

可是这样的书价钱太贵,很少有人用,不能普及。 生4:西汉时期,人们懂得了用麻造纸,但是麻纸比较粗糙,不好书写。(板书:竹片: 笨重 帛:轻便、太贵 麻纸:粗糙) 自说--同桌互说一指名说 2.学习第4自然段 (1)东汉的蔡伦是怎么制造出纸的?(课件出示11) “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张既轻便又好用的纸。” 试着用“既……又……”造句。 (2)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 生:因为这种纸“既轻便又好用”。 生:因为这种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 (板书:蔡伦纸:既轻便又好用价格又便宜) (3)蔡伦真了不起呀,我们都很佩服他。让我们用赞叹而又自豪的语气读读第4自然段。 3.学习第1、4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读1、4自然段。 (1)这两个自然段在行文结构上是什么关系?(一个总起,一个总括。是前后呼应的关系。) (2)为什么说“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伟大贡献之一?” 这个问题在最后一段能找到答案: 因为造纸术的发明和传播,“极大的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全世界。” 。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体会蔡伦的发明是很了不起的,从而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 )分钟

四、拓展运用,读写训练 1.把收集到各种新型的纸张,选择一种进行自我介绍。 2.写一段号召大家节约用纸的话。 造纸需要大量的树皮,如果大量砍伐树木肯定会破坏环境,现在请你写一段让大家节约用纸的话。 【设计意图:总结全文,提炼主题,写话训练,加深理解,升华了主题,训练了写作能力。】

板书 内容

10纸的发明 竹片: 笨重 帛:轻便、太贵 不能普及 麻纸:粗糙 蔡伦纸:既轻便又好用、价格又便宜 传承下来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除了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外,在主要内容的把握上,还通过主要内容填空、理清课文的条理,从而为品读课文奠定基础。在对比阅读蔡伦发明的纸和他之前的那些纸,了解蔡伦纸发明的伟大,以及被传承普及的原因,从而自然产生民族自豪感和由衷的赞叹之情。 教师在最后又设计了写话训练,这样就有效地加深学生对文章把握,并训练了表达能力。 不足之处: 今后的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善于表扬鼓励学生,让学生不断进步,对语文产生兴趣。

备课素材 备课素材 【写作背景】 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文明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