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设计及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课件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表达了对贫苦劳动人 民的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的愤恨之情。
子衿
知识备查
作品简介
《郑风》为《诗经》国风中的内容,十五国风之一。为 先秦时代郑地民间民歌。郑,古国名,姬姓。
主要内容为周宣王二十二年封其弟姬友于郑,是为郑桓 公。春秋时代郑国的统治区大致包括今河南的中部和河南省 邻省的一些地方。“郑风”就是这个区域的诗。《诗经》是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 响,成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初读诗歌
小结:这也是我们第12课学过的《诗经》中常见 的表达方式——重章叠句,即同一诗章重复,只变换 少数几个字来表达动作的进程和情感的变化。“重章 叠句”可以强调某种感情,营造特殊的意境。
品读诗歌
结合课下注释,说说这两首诗歌分别表达了怎样的 思想感情。 《式微》描写了劳役者在野外冒霜露、踩泥水,
式微
知识备查
作品简介
《邶风》,邶国之风也。是《诗经》十五国风之 一,共十九篇,为邶地民歌。 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 北省。周灭殷商后,周武王“以商治商”,封纣王之 子武庚于今汤阴县城邶城村,号邶国。《诗经》中的 《邶风》即为产生、采集、流传于邶国大地的古老而 至今仍荡人心弦的诗篇。《邶风》作品包括《柏舟》 《绿衣》《燕燕》《二子乘舟》等十九首。
课外古诗词诵读
新课导入
“四书五经”中的《诗经》在我国文学史 上有着崇高的地位,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灿 烂的明珠。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 的殿堂,欣赏其韵味,感受其魅力。
《式微》《子衿》
初读诗歌
自由朗读这两首诗歌,读准 字音,读出节奏。
初读诗歌
读准字音
邶风(bèi) · 挑兮(tāo) ·
第6单元 《课外古诗词诵读》-2024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综合备课资源(统编版)(精品课件)

创作背景
卜算子,词牌名。定慧院,一作“定惠院”, 在黄州东南。苏轼初到黄州,一家人寓居定慧 院中。这首词即描写了词人深夜独自漫步时的 所见所感。
朗读指导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
鸿影。
xǐng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
洲冷。
词意速通
上片写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开头两句营造了一种 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渲染出一种孤高 寂寞的境界,为“幽人”“孤鸿”的出场做铺垫。
后两句先是描写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重重的“幽 人”形象,随即又引出“孤鸿”这一形象。这两句 中的人、鸟形象极富象征意味,“孤鸿”的掠影更 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使其孤独的形象更具 体可感。
的友人的担忧;王诗主要劝勉朋友不要因离别而伤感, 要心胸豁达,坦然待之。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走近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 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苏 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与欧阳修并称 “欧苏”;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与 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善书,“宋四 家”之一。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 钟磬音。 译文: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 心中俗念消失。各种声响在此时全部消散,只 剩下回荡在山林中的钟磬音。
诗词主旨
诗人抒写清晨游破山寺后禅院的观感,描写了 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抒发了诗人 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情怀。
诗词赏析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孤蓬
送友人 (比喻)
夕阳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4首-知识点总结(式微、子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①式微【劳役者的悲歌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背弃暴政的决心】《邶风·式微》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
近现代学者多认为此诗是苦于劳役的人发出的怨词,表达了服役之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归的怨愤。
全诗采用设问等修辞手法,情感表达宛转而富有情致,重章换字,韵律和谐,用词精巧,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役之人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背弃暴政的决心。
【创作背景】关于《邶风·式微》的主旨,近现代学者多认为这是人民苦于劳役,对国君发出的怨词。
《毛诗序》说是黎侯为狄所逐,流亡于卫,其臣作此劝他归国。
刘向《列女传·贞顺篇》说是卫侯之女嫁黎国庄公,却不为其所纳,有人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并赋此诗以明志。
【原文赏析】式微,式微!胡不归⑶?微君之故⑷,胡为乎中露⑸!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⑹,胡为乎泥中![1]⑴邶(bèi)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十九首。
邶,周朝国名,在今河南汤阴南。
⑵式:作语助词。
微:幽暗。
这里指天将黑。
⑶胡:为什么。
⑷微:非,要不是。
故:事,事情。
⑸乎:于,在。
中露:露中。
倒文以协韵。
⑹躬:身体。
一说通“穷”,困穷。
[2-3] [4]翻译: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赏析】《邶风·式微》诗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的设问句起调,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
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75页课外古诗词 阅读鉴赏题背诵 考点汇总(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75页四首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题背诵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课外古诗词诵读目录《式微》《子衿》《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式微《诗经·邶风》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式微》注释①式: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微:幽暗不明。
②胡:为什么。
③微:非,不是。
故:为了某事。
④中露:露中,露水之中。
1.内容主旨:本诗描写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
诗抓住天色将晚这一瞬间的感触,一连串的疑问、质问,表达了强烈的感情。
有对亲人泥水霜露中的关切,有对“君”的行为的怨怒。
2.“式微式微,胡不归?”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意简要分析。
设问的修辞手法,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不是有疑而问,而是故意设问,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方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达到了“不言怨而怨自深”的效果。
3.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之情。
4.《式微》中借女子之口道出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的怨言的句子是: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子衿《诗经·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①?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②,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注:①嗣音:传音讯。
②挑兮达兮:独自来回走动的样子。
1.内容主旨: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表现了这位热恋中的女子焦急不安、情深意切的真挚感情。
2.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具有怎样的特点?全诗采用倒叙手法。
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重章复沓的特点。
3.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后一句有什么含义?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
可望穿秋水,不见人影。
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最后一句的含义是: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梳理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知识梳理《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文学常识长仕宦不得意,来往山水名胜,长期过着漫游生活。
2、《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题壁诗,曾入选《唐诗三百参考译文早晨,当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
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唱经礼佛的地方掩映在花草树林中山光的明净使鸟儿欢悦,深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
万物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
名句默写3、《题破山寺后禅院》中描写幽静的竹林,小径,繁茂的花草树木共同构思考探究:1、请你赏析“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2、你认为“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小试牛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五、六两句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
(2)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
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以有声衬无声,突出禅院的安静。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
“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
“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
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
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2)(后四首)知识点

33.部编版语文八下古诗词诵读(2)知识点习题《题破山寺后禅院》【文学常识】1.作者:常建,唐代诗人。
2.体裁:题壁诗;律诗;写景抒情诗。
【原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译诗】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大的林木。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中景色使鸟怡然自得,潭中影像使人心中俗念消失。
各种声音都已经沉寂,只听到那悠长的钟磬的声音。
【字词积累】1.字音:曲qū径禅房chán 万籁lài 钟磬qìng2.重点词:悦:使……欢悦。
空:使……消失。
人心:指人的世俗之心。
万籁:指各种声响。
【诗歌理解】这首诗描写清晨破山寺后禅院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了诗人淡泊宁静的隐逸情怀。
【成语积累】曲径通幽:意思是弯曲的小路通到风景美丽的地方。
形容景色雅致深幽。
万籁俱寂: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
【填空练习】1.诗中以静写动、以动衬静的句子是:(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2.诗中与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3.诗中最能营造静谧祥和氛围的句子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4.诗的最后两句隐含的一个成语是(万籁俱寂),由这两句,我们很容易想起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5.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天光、山色、澄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的句子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描写佛寺禅院曲径幽静、花木掩映的著名诗句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真题练习】1.有人说,这首诗尾联“万籁此都寂”与“但余钟磬音”是矛盾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2.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你认为“潭影空人心”一句中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3. 与“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在表现手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一项是( )A.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桃之夭夭, 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 宜其家人。
译文:七月的桃树茂盛美如画,浓密的叶子闪闪发 光华。花也似的姑娘要出嫁,祝福你全家和睦无 涯!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 诵读》
第二课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走近作者
王勃(约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万 荣)人,唐代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 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也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暗 讽豪门世族之作,风格较为清新。代表作有《滕王阁 序》等。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岔路口
泪沾手巾,形 容落泪之多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恋爱中的青年男女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 共沾巾。
译文:四海之内有你这个知己,纵然远在天涯 也如近在身边。我们不要在分别的岔路口,像 恋爱中的青年男女那样泪沾手巾。
诗词主旨
这是一首送别诗。全诗表达了与知己的惜别之 意,抒发了对朋友远行的留恋、慰勉之情,体现 出诗人高远旷达的志趣。
积累拓展
桃夭
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 宜其室家。
译文:三月的桃树茂盛美如画,枝头上绽开粉红的 花。花也似的姑娘要出嫁,祝福你建立一个和美的 家!
桃之夭夭, 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 宜其室家。
译文:五月的桃树茂盛美如画,枝头上累累桃子肥 又大。花也似的姑娘要出嫁,祝福你建立一个幸福 的家!
诗意速通
何,为什么 (如果)不是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君主
露中,在露水中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身体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部编版八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

部编版八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式微一、注释式微:天黑了。
式,语气助词。
微,昏暗。
胡:何,为什么。
微:非,这里有“若非”的意思。
君:这里指贵族统治者。
中露:即露中,露水中。
躬:身体。
二、译文天黑了,天黑了,为何还不回家?若非不是为了你们,哪会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何还不回家?若非为了养活你们,哪会在泥中?三、问题归纳1.这首诗以设问起笔,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这首诗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
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论的故意设问。
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
2.这首诗在句式方面有何特点?有何作用?这首诗重章换字,押韵和谐,凝练的语言,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感强,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
子衿一、注释子衿(jīn):你的衣领。
衿,衣领。
悠悠:深思的样子。
宁(nìng):岂,难道。
嗣:继续。
佩:指佩玉的绶带。
挑兮达(tà)兮:即挑达,往来相见的样子。
城阙:城门两边的高台。
二、译文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然我没去找你,你岂能不继续通音信?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思念。
纵然我没去找你,你岂能不来?往来相见多少次,在城门高台上张望。
一天没和你见面,好像三个月一样。
三、问题归纳1.“青青子衿”至“子宁不来”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这八句对仗工整,以排比的手法写出了对方服饰给主人公留下的深刻印象,进而用反问句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的无比思念之情。
2.全文虽寥寥几十字,人物形象却十分鲜明,为什么会达到如此效果?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画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信、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
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象,可谓字少而意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设计及知识点梳理诵读设计第1课时《式微》《子衿》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把握这两首诗的内容及其思想感情。
(重点)2.学习《诗经》中赋、比、兴的创作手法及其章法节奏的特点;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难点)3.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重点)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四书五经之一的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两首《式微》《子衿》多媒体出示《诗经》知识链接。
《式微》出自《诗经.邶风》,是一首先秦时代的诗歌。
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式微《诗经·邶风》式微式微,胡不归?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式微式微,胡不归?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式微:天黑了。
式:语气助词。
微:昏暗。
微君:(如果)不是君主。
微:(如果)不是。
中露:即露中,露水中。
躬:身体。
主旨内容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堪称“饥者歌其食,芳者歌其事”的经典之作。
重点赏析重章换字,押韵和谐。
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
体现了《诗经》精巧凝练的语言,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感强。
《式微》诗短短32个字,就包含了三言、四言和五言等多种变化,工整与灵活相整合,参差错落,能极力地表达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起伏。
而其句式的选择又是随着诗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而灵活变化的,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总之,《式微》运用语言的艺术,非但韵律和谐优美,而且用词精巧。
子衿古今对译子衿《诗经·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我来回踱着步子呵,在这高高城楼上啊。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天不见你的面呵,好像已有三月长啊!子:男子的美称。
衿:衣领。
悠悠:深思的样子。
宁(nìnɡ):岂,难道。
嗣(sì)音:继续通音信。
嗣:继续。
挑(tāo)兮达(tà)兮:即挑达,往来相见的样子。
城阙:城门两边的高台。
主旨归纳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表现了这位热恋中的女子焦急不安、情深意切的真挚感情。
重点赏析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眼前。
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画心理活动,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信、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
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象,可谓字少而意多。
末尾的内心独白,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
板书:式微:劳动人民遭受压迫苦不堪言子衿:对恋人的焦灼思念作业:背诵并默写第2课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目标:理解诗歌内容熟读成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学会赏析重点: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难点: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提高诵读和欣赏的能力。
教学过程:1、出示作者名片王勃(649-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万荣)人,初唐四杰之一。
他很小的时候就写得一手好文辞,有“神童”之称。
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序》等。
2、感知整体内容,古今对译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三秦辅卫着长安,风烟望五津。
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
与君离别意,离别时,不由得生出无限的感慨,同是宦游人。
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
海内存知己,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天涯若比邻。
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
无为在歧路,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儿女共沾巾。
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少府:县尉的别称。
之:到,往。
蜀州:今四川崇州。
城阙:指长安。
辅:辅卫。
三秦:指关中地区。
项羽灭秦后,把秦故地分封给秦国的三名降将,故称“三秦”。
五津:指岷江上的五个渡口,即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这里代指蜀山。
宦游:出外做官。
海内:全国各地。
古人认为陆地的四周都为大海所包围,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比邻:近邻。
无为:无须,不必。
歧路:岔路口。
沾巾:泪贴手巾,指挥泪告别。
主旨归纳这首诗通过写与好友分别的情景,慰勉友人勿在离别时悲伤,表现了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胸怀。
重点赏析这首诗是送别的名作。
诗意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
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
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情,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板书:心意相通远隔天涯也如近在咫尺乐观胸襟真挚情谊作业:背诵并默写第3课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教学目标:理解诗歌内容熟读成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3.学会赏析重点: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难点: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提高诵读和欣赏的能力。
教学过程:1、出示作者名片孟浩然(689—740),唐代著名诗人。
襄阳(今属湖北)人,唐代诗人,世称“孟襄阳”。
和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代表作有《过故人庄》《春晓》等。
古今对译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秋水大涨,几乎与岸平,涵虚混太清。
水天含混迷茫,水与天空浑然一体。
气蒸云梦泽,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茫茫,波撼岳阳城。
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欲济无舟楫,我想渡湖却没有船只,端居耻圣明。
闲居在家,却又因有负太平盛世而感到羞愧。
坐观垂钓者,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徒有羡鱼情。
只能白白地产生羡鱼之情了。
张丞相:指张九龄(678—740),唐玄宗时为相。
涵虚:指水映天空。
虚:天空。
混太清:与天空浑然一体。
太清:天空。
云梦泽:古代大湖,在洞庭湖北面。
撼:撼动。
济:渡。
端居:闲居、平常家居。
圣明:指太平盛世。
坐观:坐视,旁观。
主旨归纳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诗人通过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曲折地表达了希望张九龄给予援引之意,表现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赏析作为投赠之作,诗人却没有直说。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首先点明时令,时值“八月”,湖水泛溢,可见当年秋汛汹涌,一个“平”字,可见湖水涨漫,已溢出堤岸,造成湖水与湖岸相平的景象。
一个“蒸”字,一个“撼”字,力重千钧,自然的湖泊一下子具有了自觉的意识,静态的景物由此取得了飞扬的动势,足见其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和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诗歌后面四句,转入抒情。
“欲济无舟楫”,触景兴怀,就近设喻。
诗人面对浩浩湖水,想到自己满怀壮志,却无人知赏,不禁悲从中来。
“端居耻圣明”,意谓在这个伟大光明的太平盛世,自己却是闲居无聊。
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志,说明自己心向神往出仕求官,却找不到门路。
最后两句,诗人借了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创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
“钓鱼者”暗指当政掌权的人物,其实是专指张丞相而言。
板书设计:临渊羡鱼渴望援引作业:背诵并默写知识点梳理式微一、注释式微:天黑了。
式,语气助词。
微,昏暗。
胡:何,为什么。
微:非,这里有“若非”的意思。
君:这里指贵族统治者。
中露:即露中,露水中。
躬:身体。
二、译文天黑了,天黑了,为何还不回家?若非不是为了你们,哪会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何还不回家?若非为了养活你们,哪会在泥中?三、问题归纳1.这首诗以设问起笔,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这首诗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
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论的故意设问。
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
2.这首诗在句式方面有何特点?有何作用?这首诗重章换字,押韵和谐,凝练的语言,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感强,体现了一唱三叹、余味无穷的特色。
子衿一、注释子衿(jīn):你的衣领。
衿,衣领。
悠悠:深思的样子。
宁(nìng):岂,难道。
嗣:继续。
佩:指佩玉的绶带。
挑兮达(tà)兮:即挑达,往来相见的样子。
城阙:城门两边的高台。
二、译文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然我没去找你,你岂能不继续通音信?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思念。
纵然我没去找你,你岂能不来?往来相见多少次,在城门高台上张望。
一天没和你见面,好像三个月一样。
三、问题归纳1.“青青子衿”至“子宁不来”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这八句对仗工整,以排比的手法写出了对方服饰给主人公留下的深刻印象,进而用反问句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恋人的无比思念之情。
2.全文虽寥寥几十字,人物形象却十分鲜明,为什么会达到如此效果?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画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信、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
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象,可谓字少而意多。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注释少府:县尉的别称。
城阙:指长安。
意:心情,心绪。
海内:四海之内。
知己:知心的朋友。
天涯:天边,指极远的地方。
无为:无须,不必。
歧路:岔路口。
儿女:这里指恋爱中的青年男女。
二、译文(即将告别)由三秦大地辅卫着的长安城,遥望蜀州,只见风烟迷茫。
与你离别的心情(相同),我们都是远离家乡,出外做官的人。
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海角,也像近邻。
我们不要在离别的岔路口,像那些恋爱中的青年男女一样都挥泪告别。
三、问题归纳1.此诗中既表现作者旷达胸襟又表现友情不为地域所隔的诗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下列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这是一首送别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劝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
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宕开,代之以豁达乐观的感情,表现了诗人不平凡的胸怀和抱负,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D.“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承上作结:同为宦游之人,虽别而如比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