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对汉语和汉文化的影响
用粤语解读古文,体现粤语的独特地位

⽤粤语解读古⽂,体现粤语的独特地位杜甫:「朱门酒⾁臭,路有冻死⾻」的【冻死】,正是⼴东话。
⼴东话⽇常例⼦如~好冻、冻冰冰。
普通话唔系⽤「冻」系⽤「冷」。
李⽩:「举头望明⽉,低头思故乡」的【望】字,正是⼴东话。
冻⼴东话⽇常例⼦如~望住前⾯、唔好四围望、望乜嘢?普通话唔系⽤「望」系⽤「看」。
杜甫:「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的【隔篱】,正是⼴东话。
⼴东话⽇常例⼦如~我就住喺你隔篱、隔篱邻舍、搬过隔篱屋。
普通话唔系⽤「隔篱」系⽤「隔壁」或「邻居」。
李煜的「问君能有⼏多愁?恰似⼀江春⽔向东流」的【⼏多】,正是⼴东话。
⼴东话⽇常例⼦如~⼏多钱?⼏多个?普通话唔系⽤「⼏多」系⽤「多少」。
粤语,有着千⼏年深厚历史⽂化基础,系传承中华古代⽂明的载体,推普冇问题,但倡议废粤、贬粤、打压粤语;绝对是破坏中华⽂化传承的⽂盲⾏为。
还有,敬告各位,唐诗真系要⽤粤语来读先⾄啱,如果⾃⼰不懂粤语;冇⽂化就算了,千万别随便乱说别⼈讲粤语是冇⽂化,真系会失礼死⼈。
睇你趯得去边度 = 看你能逃到哪⾥去。
《诗经.⼩雅.巧⾔》:「跃跃(通趯)毚兔,遇⽝获之。
」《⼴东俗语考》﹕「趯⾳疔⼊声。
急⾛为趯。
⾛路为趯路。
⼜⽈趯起。
『⼴韵』⾳逖。
跳貌。
『诗』趯趯⾩螽。
『传』跃也。
急⾛者其⾜如跳也。
」「⾛⾛笛笛」对于⽣活节奏急促的⾹港⼈来说,差不多是每天的指定动作。
换做书⾯语,「⾛⾛笛笛」即是「⾛来⾛去」,「四围笛」即是「四处奔波」。
在⽇常的⼝语中,「笛」有⾛动不定的意思。
很多⼈以为「笛」⽆字可写,那是不对的。
「笛」的本字应该是「趯」。
「趯」字的来源可谓相当古雅。
《说⽂解字》云:「趯,踊也。
」⼜云:「踊,跳也。
」「趯」的本义是跳跃。
《诗经》的《召南‧草⾍》和《⼩雅‧出车》均有「喓喓草⾍,趯趯⾩螽」⼀句。
《⽑诗传》谓:「趯趯,跃也。
」《⼴雅‧释训》亦云:「趯趯,跳也。
」「趯趯⾩螽」所指的就是螽斯跳上跳下的样⼦。
「趯」⼜通「跃」。
《诗经.⼩雅.巧⾔》:「跃跃毚兔,遇⽝获之。
七大汉语方言

七大汉语方言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它是中国的官方语言,也被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华人所使用。
汉语其中包括了众多的方言,每一种方言都有着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特点。
在这众多的方言中,有七大汉语方言是最具代表性的,它们分别是普通话、粤语、闽南语、客家话、上海话、吴语和湘语。
这些方言分布在中国的不同地区,对人们的生活、文化和交流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这七大汉语方言的起源与发展进行探讨。
普通话普通话是中国的国家通用语言,它基于北京官话,是现代汉语的标准发音。
普通话的基础可以追溯到清朝的古典北京话,当时的北京话已经成为文官和功臣之间日常交往的标准语言。
在清朝以后,北京话成为了民间的通用语言,并在现代汉语标准化的过程中被普遍采用。
在1920年代至19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通话,建立了国语推广会等组织,用以推广普通话。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普通话成为中国的国家通用语言。
在1980年代,国家实施了普通话推广计划,普通话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
粤语粤语是中国南部广东省、香港、澳门等地区的方言,它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粤语支的一种。
据考证,粤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西南部地区,随着历史的演变,粤语逐渐形成了今天的特有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特点。
粤语在广东省和香港地区非常普遍,而且在海外的华人社区也有着广泛的使用。
粤语有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它是广东省和香港地区的语言之一,与普通话不同,粤语在这些地区有着重要的地位。
同时,粤语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较多的方言之一。
闽南语闽南语是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省福州、厦门、泉州等地区的方言,它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闽语支的一种。
闽南语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海南岛及其周边地区,它集中在福建南部和广东东部的一带,并且广泛分布在东南亚的海外华人社区。
闽南语有着与普通话截然不同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特点,是福建省和东南亚地区的重要方言之一。
客家话客家话是中国南部地区客家人所使用的方言,它属于汉藏语系汉语族官话支的一种。
粤语中的古汉语文化

浅谈粤语中的古汉语现象曾不止一次听人说起,粤语与古汉语有颇多相似之处,更有人说,粤语就是古代通用语言,虽然这个说法略为荒诞,却也道出了粤语比现时的现代汉语更为接近古汉语的事实。
一、平仄古代诗词、对联写作讲究平仄,但部分诗词、对联用今日的普通话读来,却并不符合平仄规律,例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平平仄仄平平仄),学海无涯苦作舟(平仄平平仄仄平)。
按照对仗规则,学字本应为仄声,若是用普通话朗读,学字却是阳平。
但是,如果我们用粤语朗读,这副对联就符合对仗的规则,因为“学”在粤语中为入声。
又如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孤城。
用普通话朗读,应为: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并不整齐。
但用粤语朗读,则为: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对仗严格工整。
这样的例子还能在对平仄格式规定更为细致、多样的词中找到,如:《渔歌子》: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以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为例:渔歌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用普通话朗读时,“西”字应为平,但在粤语中,“西”字为仄;“流”在现代汉语中为平,在粤语中为仄。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粤方言的声调的确更接近古代声调。
现代汉语共有四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而粤语共有九声六调: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阳入。
不难发现,粤语比现代汉语多了入声,而中古四声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其中平声为平,上、去、入三声为仄。
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语言由繁到简的演变,入声韵逐渐消失。
下面一首小诗,反映的就是方言中塞音韵尾、合口鼻音韵尾的消失:戏妻族语不正唐·胡曾呼十却为石,呼针将作真,忽然云雨至,总道是天因。
另据明代《中原音韵》揭示,当时已发生的声调变化是: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
所以现代汉语是缺少入声的,而南方方言,包括粤语、客家话、潮汕话却大多完整保留了入声的塞音韵尾和合口韵尾,因而用南方方言朗读古诗,能更容易发现和体会韵律。
粤语的发展和由来,比你想象的更复杂

粤语的发展和由来,比你想象的更复杂一、广东的历史一、广东的历史外省的人大多数不了解广东人的组成及来源,也不知道为何叫做“广东”,更会有些外省人会奇怪,为何秦汉时期的“百越之地”、少数民族众多的广东,现在除了在粤北的深山上有一个“瑶族”外,其余地区全是清一色的汉人?外省的人大多数不了解广东人的组成及来源,也不知道为何叫做“广东”,更会有些外省人会奇怪,为何秦汉时期的“百越之地”、少数民族众多的广东,现在除了在粤北的深山上有一个“瑶族”外,其余地区全是清一色的汉人?为何韶关南雄县的“珠矶巷”及肇庆封开县这两处相距甚远的地方都被称为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为何韶关南雄县的“珠矶巷”及肇庆封开县这两处相距甚远的地方都被称为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为何近代史上只有广东人大规模地迁徙外国,并诞生了孙中山这样改变中国历史的人,以及“辛亥革命”这样改变中国历史的转折?这些都涉及到汉民族发展历史上的众多重大事件,并且是一环扣一环地一直发展到如今!以下详细讲述!为何近代史上只有广东人大规模地迁徙外国,并诞生了孙中山这样改变中国历史的人,以及“辛亥革命”这样改变中国历史的转折?这些都涉及到汉民族发展历史上的众多重大事件,并且是一环扣一环地一直发展到如今!以下详细讲述!广东、广西在秦朝统一中国之前,并不属于中原政权,被称为“百越”,但也没有形成“国家”,全是刀耕火种的少数民族氏族部落。
广东、广西在秦朝统一中国之前,并不属于中原政权,被称为“百越”,但也没有形成“国家”,全是刀耕火种的少数民族氏族部落。
因为有位于广东与湖南交界处的“岭南山脉”的阻隔,在战国时期即使是离广东最近的“楚国”(现湖南)也没能统治百越。
因为有位于广东与湖南交界处的“岭南山脉”的阻隔,在战国时期即使是离广东最近的“楚国”(现湖南)也没能统治百越。
百越地图百越地图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误判了形势,认为中原已经永远降服了。
于是将军队分为两大部分,一支北上抗击匈奴,另一支号称50万人的大军则在由后来自立为“南越王”的大将“赵佗”(现河北地区人)率领下,南下征服百越。
粤语对汉语和汉文化的影响

粤语对汉语和汉文化的影响Happy First, written on the morning of August 16, 2022论二十世纪末粤语对汉语和汉文化的影响汤志祥0.0.导言0.10.1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不仅是在经济、科技、生活方面有着明显的进步;而且在思想、文化、观念上也同时出现了巨大变革..那场经历了二十年的“改革开放“一方面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引发了意识形态和语言生活从量到质的跳跃性变化..0.20.2 语言是最能反映社会发展的宏观变迁和微观步伐的..作为人类社会所有信息的表达和传承者;语言四大要素中一直处于动态状况的词汇和语义最能折射出一个社会及其文明程度的每一点进步和每一滴成果..从这一点说;研究语言状况;尤其是它的词汇系统和语义系统的变化;就是研究一个社会和它的历史进程;而探求一个社会的文化发展;也必须考察其语言生活..毫无疑问;我们从词语和语义的的“代沟”中可以找寻到的时代发展的印记以及文化变迁的轨迹..0.30.3 粤语对汉语及汉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明显的影响是中国“改革开放”时代一大特点..作为中国七大方言一说是十大方言11中的一员;粤语;尤其是粤语词语22;从来都没有今天这样能够被全国人民所熟悉;被各地传媒所钟爱;被权威辞[1]十大方言:指在传统划分的北方、吴、湘、赣、客、闽、粤七大方1书所采用..而从另一个层面来说;随着粤语“北上”⑴的强劲势头;一种迥然不同的文化形态和社会氛围也悄悄地在改变着这个时代的氛围.. 1.本世纪末粤语对汉语和汉文化的影响 1 ——外延和规模1.1 1.1 在汉语和汉文化发展的历史上;北方方言和华夏文化一直占着主导的地位..打从有文字甲骨记载的殷商开始;贯穿着中华民族共同语和中华文化形成过程的整个发展路向;无论是从语言的“雅言”商周——“凡语”、“通语”两汉——“官话”明清——“国语”民国到“普通话” ;还是从文学的诗经周春秋——史记西汉——“诗”、“变文”唐——“词”、“话本”宋——“杂剧”金元——到“小说”、“戏曲” ;明清;亦或是从儒学道统的“孔子”、“孟子”及其诸子百家先秦到程朱理学宋;都是以建都北方的各主要朝代的京畿语言、道德伦理和社会风俗为代表的..北方话一直是汉语的基础方言;中原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的滥觞和圭臬;儒家哲学一直是国人的思想典范和行为准则..即使到了宋代;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逐渐超过了黄河流域;但传承了几千年的“大一统”的局面和以北方文化为主线的格局;并没有什么发生什么根本性的变化..辛亥革命后;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南方;在经济、文化和生活水平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民国政府在南京建都;江浙财团的崛起、外国租界的出现和海派文化的兴盛;曾经使得南方吴楚文化或者说是代表新兴资本主义言外再加上晋语、徽语和平话。
粤语文言文

粤语文言文
粤语文言文,是指在粤语地区使用的一种文言文风格的语言表达方式。
粤语,又称广东话、广府话,是一种汉藏语系汉语族的声调语言,中国七大方言之一,也是汉族广府民系的母语。
粤语发源于古代中原雅言,具有完整的九声六调,较完美地保留古汉语特征。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粤语地区的不同时期文化都与中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粤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保留了一些古汉语的特点。
这些特点在粤语文言文中得到了体现。
粤语文言文常常使用一些古汉语词汇和句式,使得表达更加简洁、有力,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文学韵味。
粤语文言文的使用在广东、香港、澳门等粤语地区较为普遍,尤其在一些正式的场合或者文学创作中。
粤语文言文不仅体现在书写上,也体现在口语表达中,例如在一些传统的广东话成语和俗语中,就能找到古汉语的影子。
虽然现代汉语文言文已经不像古代那样广泛使用,但粤语文言文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依然在粤语地区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传承着粤语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文学传统。
广州文化的介绍

广州文化的介绍粤语,是汉藏语系汉语族中一种声调语言。
从狭义来说,指广府片粤方言,也就是通行于广东省中部、西北和广西东部的粤语。
广州话,也称为粤语、广府话、广州话、广东话、老广话等,属汉藏语系汉语族中的一种声调语言。
根据最新出版的《中国语言地图集》,广州话属于粤语勾漏片,粤语勾漏片分布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的中部、西北部、西南部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的粤方言岛。
粤语使用人口5000万,是广东省使用人口最多的汉语方言,也是汉语八大方言之一,在广东省乃至海外华人社区有重要影响力。
特别是在节假日的时候,有很多人都会选择去外面旅游,而不是在家里。
然而他们对广州的美食却情有独钟,所以经常会在一些特殊的日子里前往广州品尝美食。
所以呢,现在就让我带你们一起走进这个美丽的城市吧!羊城-简介广州别称羊城、花城。
它位于中国南部、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北缘,濒临南中国海。
广州是岭南文化分支广府文化的发源地和兴盛地之一,其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历代人文荟萃,素有“千年商都”之称。
地处亚热带沿海,北回归线从其南部穿过,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常青,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历史上被称为“楚庭”。
广州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明清时期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大港,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载:“广州之名,肇于五羊,城以五羊名。
”据考古发掘证实,在距今一万年前,广州先民就在今越秀区及其附近繁衍生息,秦朝以前为南越人聚居地。
秦末赵陀建南越国,定都番禺(今广州),并开凿了通向岭南的灵渠,广州已成为中原文化与南越文化交流的重要交汇点。
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后设南海郡。
汉代粤语地区的经济和文化高度发达。
传统习俗:广州的民间习俗多种多样,最受欢迎的就数“行彩桥”了。
一般来说“行彩桥”的那天,孩子们喜欢到河边或桥上嬉戏,还有不少成群结队的青年男女也喜欢到河边或桥上去谈情说爱,希望能够遇上意中人。
粤语 唐诗宋词

粤语唐诗宋词【原创版】目录1.粤语与唐诗宋词的关系2.粤语的发展历程3.粤语对唐诗宋词的影响4.粤语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应用正文粤语,又称广东话,是一种汉藏语系的汉语方言,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广东、广西、香港和澳门地区。
粤语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
在这个历史悠久的方言中,唐诗宋词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在粤语的发展和传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粤语的发展历程可谓是漫长而曲折。
从最初的古越语,到受到中原汉语的影响,逐渐演变为今天的粤语。
特别是在唐宋时期,随着大量中原人士的南迁,粤语受到了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其中就包括唐诗宋词。
这些优美的诗词作品在粤语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和传承,丰富了粤语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
粤语对唐诗宋词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由于粤语的音韵结构与古汉语较为接近,很多唐诗宋词在粤语中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它们的韵律美。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以及宋代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这些诗词在粤语中朗读,其韵律和意境能够得到更好的展现。
在现代社会中,粤语依然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香港和澳门,粤语是官方语言之一,同时在广东、广西等地区,粤语也是人们日常生活和交流的主要语言。
在粤语中,唐诗宋词依然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成为人们传承古典文化、提升审美品位的重要途径。
此外,粤语歌曲、电影、电视剧等艺术形式,也使得唐诗宋词的魅力得以传承和发扬。
总之,粤语与唐诗宋词之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紧密的联系。
在粤语的发展历程中,唐诗宋词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养分;而粤语则将唐诗宋词的韵律美和意境得以传承和发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二十世纪末粤语对汉语和汉文化的影响汤志祥0.0.导言0.10.1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不仅是在经济、科技、生活方面有着明显的进步,而且在思想、文化、观念上也同时出现了巨大变革。
那场经历了二十年的“改革开放“一方面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也极大地引发了意识形态和语言生活从量到质的跳跃性变化。
0.20.2语言是最能反映社会发展的宏观变迁和微观步伐的。
作为人类社会所有信息的表达和传承者,语言四大要素中一直处于动态状况的词汇和语义最能折射出一个社会及其文明程度的每一点进步和每一滴成果。
从这一点说,研究语言状况,尤其是它的词汇系统和语义系统的变化,就是研究一个社会和它的历史进程;而探求一个社会的文化发展,也必须考察其语言生活。
毫无疑问,我们从词语和语义的的“代沟”中可以找寻到的时代发展的印记以及文化变迁的轨迹。
0.30.3粤语对汉语及汉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明显的影响是中国“改革开放”时代一大特点。
作为中国七大方言(一说是十大方言1[1])中的一员,粤语,尤其是粤语词语2[2],从来都没有今天这样能够被全国人民所熟悉,被各地传媒所钟爱,被权威辞书所采用。
而从另一个层面来说,随着粤语“北上”⑴的强劲势头,一种迥然不同的文化形态和社会氛围也悄悄地在改变着这个时代的氛围。
1.本世纪末粤语对汉语和汉文化的影响(1) ——外延和规模1.1 1.1在汉语和汉文化发展的历史上,北方方言和华夏文化一直占着主导的地位。
打从有文字(甲骨)记载的殷商开始,贯穿着中华民族共同语和中华文化形成过程的整个发展路向,无论是从语言的“雅言”(商周)——“凡语”、“通语”(两汉)——“官话”(明清)——“国语”(民国)到“普通话”,还是从文学的《诗经》(周春秋)——《史记》(西汉)——“诗”、“变文”(唐)——“词”、“话本”(宋)——“杂剧”(金元)——到“小说”、“戏曲”,(明清),亦或是从儒学道统的“孔子”、“孟子”及其诸子百家(先秦)到程朱理学(宋),都是以建都北方的各主要朝代的京畿语言、道德伦理和社会风俗为代表的。
北方话一直是汉语的基础方言;中原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的滥觞和圭臬;儒家哲学一直是国人的思想典范和行为准则。
即使到了宋代,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逐渐超过了黄河流域,但1[1]十大方言:指在传统划分的北方、吴、湘、赣、客、闽、粤七大方言外再加上晋语、徽语和平话。
2[2]本文的粤语词语主要指通行于穗港澳三地的词语。
其中很大一部分原来通行于香港地区。
下文称之为“粤港词语”。
传承了几千年的“大一统”的局面和以北方文化为主线的格局,并没有什么发生什么根本性的变化。
辛亥革命后,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南方,在经济、文化和生活水平上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民国政府在南京建都,江浙财团的崛起、外国租界的出现和海派文化的兴盛,曾经使得南方吴楚文化或者说是代表新兴资本主义的城市文化引领风骚于一时。
二三十年代相当发达的的沪上电影、广播、报刊、小说以及吴越戏曲、市民说唱等都显示出当时的国语具有明显的南方口音和方言语句的特点,另外,国语中还吸收了一些上海话的词语3[3]也给那个时代民族共同语打上了鲜明的印记。
但相比较而言,那个时代吴语、江淮官话和吴越文化对整个民族的所产生的影响,不论是在深度、广度上还是在外延和内涵上都不无法与当代粤语对整个汉语、汉文化的辐射面和渗透力相比拟。
1.2 1.2自七十年代末开始的二十年“改革开放”,对当今中国人来说,是一场翻天覆地的社会大变革。
由于当时的四个试验场——“经济特区”都建在广东和福建,而广州、深圳又为其翘首。
天时、地利使得得风气之先而又具有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的珠江三角洲,一下子由昔日相对比较落后的南方边陲摇身一变而为思想最开放,行动最迅速,经济最活跃,成果最显著的开放前沿。
改革开放的大潮由南而北扑面而来。
先富起来的百粤大地使得“南风窗”吹来的炽热之风卷起了全国性的改革浪潮。
而随之而来的是:粤语竟然一时间扶摇直上,成为炙手可热的语言。
自八十年代初一出反映特区风貌的现代剧带出了“炒鱿鱼”一语,一出《霍元甲》电视剧唱红了一支粤语主题歌。
自此一大批粤港词语就像旋风一样席卷中华大地。
一夜之间“先生”、“小姐”代替了“同志”和“师傅”;“巴士”、“的士”也取代了“公共汽车”和“出租汽车”;“结账”一词不知何时已经让位给“埋单”;“大哥大”、“拷机”日益成为身份的象征;“按揭”、“物业”等词不断出现在报刊和广告的标题;“扮靓”、“搞掂”也逐渐为人们所乐用;“劲歌”、“金曲”则天天萦绕耳边,挥之不去;“吃生猛海鲜”、“唱卡拉OK”俨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总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粤语(主要是以港澳词语为代表的粤语词语,以下称之为粤港词语)从来没有这样堂而皇之地进入千家万户的生活;“四大天王”和他们的情歌,港产电视剧也前所未有地成为成千上万“追星族”、“追戏族”所至爱;粤风、粤俗更是史无前例地走俏于大江南北。
然而从深层一点去考察说,粤语、粤文化的“北上”却还反映出一种新的生活形态、生活观念和社会文化正在神州大地上孕育和传播。
1.3 1.3在过往二十年里,到底有多少粤港词语在汉语普通话中流传呢?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著名语言学家陈章太教授说,有六七百个⑵之多(包括一小部分台湾词语)。
而另一位社会语言学家陈建民教授的统计的结果是:进入汉语普通话的香港词语有600个(其中香港汉语词547个,香港粤语词53个)⑶。
光从这两位知名学者的统计的数字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今天粤语(粤港词语)给普通话造成的影响,就其数量和规模来说,远远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和国内的任何地方方言。
其情况完全空前的。
根据笔者对七十年代末以来普通话吸收港台词语(其中主要是香港粤语词语,下同)分层次、分类性、分阶段的统计研究,如果就其在国内报刊书籍使用层面,即书面引用所使用3[3]如:名堂、把戏、瘪三、垃圾、蹩脚、尴尬、货色、龌龊、识相、搭界、晓得、亭子间、触霉头等。
的层次看,国内社会书面语已经使用过或者使用着的港台词语的数量已达到687个4[4]。
而再就其内部性质和类型,可分为下列四类:1、“新用词语”(汉语原来并没有的词语):比如:大哥大、电子表、豪宅、洁具、薯条、麦香鸡、投保、竞饮、会所、连锁店、包二奶等。
2、“同义词语”(与普通话有相同或相近语义的词语。
):比如:“置业—购房”、“写字楼—办公楼”、“随身听—袖珍放音机”、“电脑—电子计算机”、“警署—派出所”、“品牌—牌子”、“楼花—期房”、“品质—质量”等。
3、“旧词语”(重新恢复使用的词语):比如:公务员、董事会、董事长、董事、股市、股东、股票、证券、交易所、买办、经理、老板等。
4、“变义词语”(增义、增变性或变色词语):比如:推出:(新义)开始提供、供应;品质:(新义)物品的质量;强暴:(新词性)动词;写真(新词性)名词等。
以上四种词语各自所有的数量和所占比例分别是⑷:在国内报刊中所使用港台词语的数量和比例相比较而言,四类词语的相对比例大致为7 :2 :0.5 :0.5 , 也就是14 :4 :1 :1。
换句话说,四类词语中,以第一类的“新用词语”为数最多,大约占有七成。
而第二类的词语占了约两成。
这两类词语相加,占了百分之九十的比例。
这充分说明:“引进”是的主流类别。
而在高一等层面——权威辞书选用层次,已经被《现代汉语词典》补订本和修订本⑸分别收录的港台词语总数已经达到 141 个。
这些词条的四种内部分类各自的数量和比例为:现代汉语词典所收录的港台词语的数量和比例4[4]极少量为台湾词语,绝大多数是香港词语。
5[5]比如:炒鱿鱼、打工、牛仔裤、肉感、货柜、警讯、投诉、代沟、评估、热点、休闲、性感等6[6]比如:巴士—公共汽车,芳龄—年龄、国立—国营、抢手—射击手、嘉宾—贵客等。
7[7]比如:业主、炮制、公立、国父、饭局、金奖等。
8[8]比如:变态:(新义)指人的心理、心理的不正常状态(跟“常态”相对);监制:监制摄影(影片、电视片)等。
四类相比较,其相对比例大致为5 :2 :1.5 :1 。
换句话说,也是以第一类的“新用词语”为数最多,占有一半强。
而第二类的词语也占了两成以上。
这两类词语相加起来,占了总数百分之七十五的比例。
这充分说明:权威汉语词典也认可了“引进”的新用粤港词语。
以上两个层面的记录和统计说明:在过往的二十年里,粤港词语可以说是“大举进入”汉语普通话。
其数量和规模都是以前的任何时期,任何方言所不能比拟的。
2.本世纪末粤语对汉语和汉文化的影响(2) ——内涵和范畴词语及其语义是人们把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通过判断和推力,形成概念,再凝聚在语言上的主观性载体。
一般来说,新词语、新词义代表新概念,新词语、新词义的产生说明新事物诞生;而旧词语、旧词义反映旧事物;旧词语复活或者旧词义翻新可以看作旧事物延续或发展;如果新旧词语混用,则至少说明新旧观念、新旧事物正在交锋、交融和交织。
2.1 2.1如果是从义类及其类型分去考察粤港词语,我们又就能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到汉语如何透过引用粤港词语去反映过往二十年中出现的新的社会形态和新的生活方式。
自七十年代开始,国家已经把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因而由经济改革而引起的社会变动是十分巨大和明显的。
我们可以从以下金融、经济方面方面粤港词语的使用清晰地看到这些变化的情况。
在九十年代初伴随着经济发展,国家需要开发新的资本市场,因此消失了近四十多年的证券市场在国内金融市场上重新出现。
自此一大批有关股市的粤港词语籍此进入汉语。
比如:上市、大市、大盘、牛市、熊市、高企、低企、企稳、坚挺、疲软、高水、低水、扯高、见顶、追高、杀跌、洗筹、抢盘、减仓、斩仓、增磅、减磅、放盘、洗盘等;房地产的重新活跃曾是内地经济发展的一大热点。
由于新形势下的房地产业引进了新的操作机制,由此也带来的一些粤港词语,如:买楼、供楼、物业、豪宅、楼市、楼宇、楼盘、楼花、楼龄、置业、按揭、业主、房主、屋主、首期、投标、招标、中标、竞投、竞标、拍卖、写字楼、商住楼、缩水楼、烂尾楼、地产商、发展商等;发展经济首要的关键点之一是要大力拓展交通。
有关交通运输的粤港词语是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比如:巴士、的士、大巴、小巴、冷巴、房车、跑车、货柜、咪表、车位、拒载、供车、私家车、货柜车、泥头车、直通车、双层巴、专线巴、手动波、自动波、左车太车、飞翔船、穿梭巴士等;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人们收入的增加,使得国内人们的生活起了很大的变化。
我们可以从下面有关电器和多方面粤港的生活用语用词中看出每一步细微的进步。
现在已经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家用电器和新式家具的名词反映出来新时期生活现代化的家居生活。
比如:洁具、厨具、电脑、大哥大、电子表、电子琴、微波炉、油烟机、吸尘器、抽湿机、传真机、洗衣机、call机、CD、CD机、VCD、VCD机、DVD、HI –FI、冷柜、酒柜、组合柜、免提电话、录音电话、卫星电视、私家泳池等;还有一大批词语描绘出当今人们的全新生活内容的,这些以前想象不出的物品名称真切地反映出八十年代后国人的生活质量已经大大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