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与汉民族文化心理

合集下载

汉民族文化心理对中国学生英语词汇习得之影响

汉民族文化心理对中国学生英语词汇习得之影响

随着 中国与世界逐步接轨 , 跨文 化交 际已经 日渐成 为我 们 每个人所必须面对 的一 个现实 。 中国人想 流畅地 跟英语 国家的人士交流 , 仅要 学 习英 语这 门语 言 , 不 更重要 的是要 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这一点已经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重 视, 但是, 就在我们日益重视外国文化的同时, 却忽视了中国 文化本身。语言作为文化 的一部 分 , 是一种特 殊的文化现 也 象。因此 , 作为英语 学 习者 , 我们既要 重视 学 习英语 国家文 化, 又不能忽视本 民族文化。但很遗憾 , 目前在课堂广泛使 用的各种英语 教材极少介 绍与中国文化相关的 内容 。 语言与文化背景 语言是文化 的载体 , 它是人们在长期 的社会生 活实践 中 逐步形成的。世界 上每 一种语 言都 是在特 定 国家和地 区 的 特定的社会历史 环境 中产生 和发展起 来 的 , 因此 , 可 以 我们 从 每一种语 言看出使用该 语言 的 国家和 地 区在 不 同的社会 历史时期中所 特有 的文化 现象 。例 如 : 英语 词汇 中 , 现美 发 洲新 大 陆 初 期 的 “ hn sg ig , 9世 纪 欧 洲 的 “ ais T a k i n ” 1 v L de i t 等等; fs . r” 汉语 中, 放和 文革时 期 的 “ 五类 、 老九 ” 解 黑 臭 、 改革开放时期 的“ 一国两制”2 世 纪的“ 、 O 跃上新 台 阶” 等 , 等 这些都是在特定 的社 会历史 环境 中产 生的 。如 果把汉 语 中 的“ 黑五类” “ 、 四人帮 ” “ 、 月饼 ” 译成 英语 “ l kF e ” 直 Ba i s , c v “h ago o r , Mon ck ” 虽 然 这些 词都 很 简单 、 t G n f u ” “ o ae , e F 常 见, 但实际上外 国人看 了却 是只知 其形 不解 其意 , 因为 他们 不了解有关的文 化背景及 中国人 的心理 意识。 同样 , 我们学 习英语也会遇到类似 的问题 。例如 :Y ua , de , lcy “ o r i ed a u k e n dg” o. 这句话 , 如果按字 面 翻译 成汉 语就是 : 你 真是一 条幸 “ 运 的狗 。这在汉语 中完全是~句骂人的话 , 常不礼貌 。在 ” 非 中国 ,狗” 一词通常是贬 义的 , “ 这 如我们常 说“ 狗” “ 走 , 狗腿 子 ”“ ,狗仗人 势” 等 , 是用来 形容 人们 所鄙 视 的人 的词 等 都 汇 。可是 , 在英语 中这句 话 的意思 是 : 你真 是个 幸运 儿 。这 里 的“ ” 狗 非但没有骂人 的意思 , 而且 还有 一种亲 昵的感觉 。 在西方 国家“ 是家庭的成员之一 , 狗” 他们认 为狗是人类 最忠 实 的朋友 , 对人类 是善意 的。这 是个 很 简单 的一个例 子 , 却 显示 了在不同的文化 中, 虽是同样 一个词却 有着完全不 同的 意义。因此 , 我们要 想掌 握 和运 用一 种语 言 , 就必 须了解 产 生这种语 言的社 会 背景 , 习 这个 社 会 的文化 和历史 。否 学 则, 就无法正确 掌握 和运用这 种语 言。 广义的文化定义包 含两 个方 面 : 物质 方面 和精神 方面 。

汉英新词语与汉英民族的文化心理

汉英新词语与汉英民族的文化心理
多 多 的新 词 语 , 光 十 色 地 折 射 出 新 时 期 的 方 方 面 五 面 现 代 英 语 词 汇 与 现 代 西 方 社 会 的 现 实 生 活 一 样 . 是 丰 富 多 采 的 . 每 天 都 在 产 生 着 反 映 新 事 物 的 新 它
: 键 词 汉语 : 语 { 词 语 ; 化 心 理 美 英 新 文
[ 圈分类号]H0 5 中 3
[ 文献标识 码]A
: 文章 编号 ]10 —7 3 2 0 ) l04 —5 0 81 6 ( 02 0 0 40
Cu t r lM e t lt s Re e t d i e l g s s lu a n a iy a f c e n N o o im l
a t m p s t x o n h t t e l n u g ,a h a re fc lu e n v t b y b a s t e i rn s o h u — t e t O e p u d t a h a g a e s t e c r i ro u t r ,i e i l e r h mp i t f e c l a t t r 1 e t l y o h a i n t a s s i u a n a i ft e n to h tH e t m t . Ke r s Ch n s ;En l h:n o o i ms;c lu a n a iy y wo d : i e e gi s e lg s ut r l me t l t
处 于 文 化 结 构 深 层 的 文 化 心 理 2 0世 纪 8 0年 代 以 来 , 国社 会 在 政 治 、 济 、 化 等 方 面 发 生 r翻 天 中 经 文
界 上 近 四分 之 一 人 V使 用 的 语 言 , 沿 着 改 革 开 放 I 也

汉字与文化论文

汉字与文化论文

汉字与文化小论文中文1138班卢月竞 29号汉字是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所传承下来的一种不可多得的文化。

它记载着我国历史发展的全部过程。

在它发展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有上古原始社会的象形文字-甲骨文-钟鼎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印证了中国的全部发展过程。

汉字与文化的关系关于文化的定义历来都是众说纷纭,但是我们从其实质来看,基本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文化,从广义上讲,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而从狭义上说,它只着眼于精神方面,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民族心态、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等。

这里所涉及到的文化是作比较宽泛的理解的。

何九盈先生在《汉字文化学》中指出:“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又服务于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它自身又是文化的一部分。

”汉字作为自源文字,是汉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它是汉文化的产物。

先有汉文化,然后才有汉字,但它又服务于汉文化,对促进汉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另外汉字就像一面镜子一样照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的图景,通过现代的汉字形体等我们可推测出古代汉字的形体,而由于我国创字之处都是象形字,故通过这些汉字的古形体我们能多多少少的看到古人生活的影子,汉字的形体保留并折射出来我国先辈门的生活,而在这些折射出中能看到的生活是方方面面的,比如通过汉字我们可以看到古人饮食的习惯,服饰的样子,婚姻状况,宗法制度,甚至是古人们的平时的起居生活等等。

罗常培先生说过:“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

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类的各项活动和一切社会交流,都是依靠语言传授,有了文字以后,人类的观念活动、言语活动可以借助文字这样的物质形式表现出来,成为肉眼看得见的生动形象,巩固了人类一代又一代创造出来的思维成果。

可以说各种民族文字都是该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也不例外,它是汉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浅析汉民族传统思维方式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浅析汉民族传统思维方式对汉语词汇的影响

浅析汉民族传统思维方式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摘要:汉民族传统思维方式作为汉民族文化要素之一,以其迥异与西方的特色深刻影响了汉语词汇的各个方面,包括词汇音节结构、复合词、造词法、词义发展等方面。

关键词:汉民族传统思维方式汉语词汇一个民族的语言和其文化之间有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民族思维方式作为民族文化要素之一,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认知世界的独特方式”[1],它深刻影响着民族语言的形成和发展。

汉族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其独具特色、迥异与西方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对汉语词汇的构词类型、词义发展等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讲求和谐对称的思维方式对词汇音节结构的影响汉民族传统思维方式中,讲求和谐对称是非常突出的一方面,对汉语词汇的影响突出表现在汉语音节的结构形式上,主要是汉语双音节词不断增加和四字成语的存在。

据程湘清先生的统计,《论语》中单音节词占总词数的74.9%,复音词占总词数25.1%;《孟子》中单音节词占总词数的71%,复音词占总词数的29%。

这说明当时语言中单音节词占多数,而这一时期又是双音节大增的时期。

到了周秦时代,双音复合词大量产生,并且还出现了很多双音单纯词。

之后,双音节词的产生越来越多,从口语中逐渐进入书面语中,到了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已经占多数。

《普通话三千常用词表》收词1621个,其中双音节以上的词有1379个,占85%,可见双音节已经是汉语词汇的主要音节结构形式。

此外,四字成语是汉语词汇的一大特色,这种四字格可使音节整齐匀称,对仗严谨,平仄相间,平稳和谐,如“风和日丽”、“财大气粗”、“春暖花开”等等。

四平八稳的音节形式,代表形成一个融合的意义内容,充分体现了汉语追求和谐对称的思维方式。

(二)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方式对复合词的影响汉民族对于事物间的内在联系,采取的是注重其对立面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方式,在汉语词汇中的偏义复合词和偏正式合成词都有明显体现。

关于浅论汉语言的民族性

关于浅论汉语言的民族性

关于浅论汉语言的民族性汉语言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语言,是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特征和精神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至今,汉语言已经发展了几千年,形成了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

汉语言的民族性表现在很多方面,下面我来从词汇、语音、语法和文化等四个方面进行浅论。

一、词汇汉语言的词汇丰富多彩,涵盖面广泛,具有极强的文化内涵。

汉语言的词汇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汉字、音译和意译。

其中,汉字是汉语言最独特的组成部分,汉字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和历史信息。

例如,“天”字代表着宇宙、自然、道德等含义,而“人”字则代表着人类、社会、文化等含义。

此外,汉语言还有大量的形象类比词汇,如“柳暗花明”、“如雷贯耳”、“人山人海”等,这些词汇不仅丰富了汉语言的表现形式,更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语音汉语言的语音也是其独特的民族性表现之一。

汉语言的发音非常复杂,有四个声调,而且在不同的语境中,同一个音节的音素可能会有多种发音方式。

例如,“shi”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读作“sh í”、“shì”、“shǐ”、“shī”四种发音。

这种独特的语音结构不仅能够表达不同的语义,更激发了中华民族细腻、缜密的思维特点。

三、语法汉语言的语法也是其民族性的重要表现。

汉语言的语法是一种主谓宾的结构,而且不像其他语言那样有像素级的语法规则。

汉语言的语法主要依靠上下文和语境来理解和表达含义。

例如,“我喜欢唱歌”和“唱歌我喜欢”虽然语法上不同,但是含义是一样的。

这种表达方式具有民族性的特征,在传统文化中也有很好的体现。

例如,传统的“成语”和“谚语”中,往往利用简短的语句表达深刻的道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和思维方式。

四、文化最后,汉语言的民族性还体现在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上。

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汉语言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和反映。

例如,汉语中的“伦理道德”、“礼仪义节”等词汇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黄土高原”、“长江三角洲”等地理词汇则体现了中华大地的壮美与灿烂。

汉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

汉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

浅谈汉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摘要: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可分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蕴。

汉语是汉文化的载体,它深深地印上了汉民族悠久而多姿多采的文化历史的印记,学习汉语必须把握汉文化。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作为语言中最活泼,最具生命力且最能体现时代和社会变化的一个要素,它能反映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

本文简要的介绍了汉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词汇;文化;关系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62-02语言和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蕴。

任何民族语言都负荷着该民族深厚的文化内蕴。

各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经过历史的积淀而结晶在词汇层面上。

一个民族语言的词汇系统能够最直接最敏感地反映出该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

从另一方面说,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往往制约着该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对语言的词汇影响更深。

十九世纪德国心理学家冯特曾指出:“一个民族的词汇本身就能揭示这个民族的心理素质。

”因此可以说,任何民族的语言词汇系统及其构成成分,都会受其民族文化的制约和影响。

一、词汇能反映文化汉语是汉文化的载体,它深深地印上了汉民族悠久而多姿所采的文化历史的印记,学习汉语同样必须把握汉文化。

要想把握好汉文化,在具有初步的汉语基础知识之后,应注重学习最能反映汉文化特征的汉语文化词语。

文化词语总是同民族的文化背景、心理素质、习俗民情、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是词汇中最活跃的部分。

汉语的背景是中国文化,因此词语的生成、演变、派生、组合等往往可以从文化上找到理据。

例如汉语中的对偶性的形成,尤其汉语词汇的对称结构和音节的偶化,与汉民族传统的辩证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汉民族自远古时代就产生了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辩证观念,这种辩证观念孕育了汉民族凡事讲成双成对,重视均衡和谐的心理特点,并对汉语的构词特点有极大影响。

汉字与汉语文化

汉字与汉语文化

宇所不能做到的 。如“ 宇 , ” 意符 , 花” 花” “ 是 跟“ 所代 表 的语 紊在意义上有联 系 , 到 卜 我们 就能肯 定该字 与植 物有关 看 斗” 系。“ 是音 符 , “ 所 代表 的语素在 语音 上有联 系 。从 化” 跟 花” 现代信息论的观 点来说 , 字字形 信息是 二维 的。这 种音义 汉 二维 的文字 , 对于表音文 字而言 , 相 字形 传达的信息 相对 比较 丰富 , 对于理解 语义 和快速 阅读非 常有 利。对 汉字 形 声宇造 宇方法的选择与依帻 , 可以说是 汉 民族长 于形 象思维模 式 、 心 理特征的反映。华夏 民族 长于形 象思维 、 重视 巨象 的特 点 由
维普资讯
20 02年 3月 第 1 期
连 云港师 范高 等专 科学 校学 报 Ju l f i y ' n eces oee omao La m gTahrClg n  ̄ l
Mac , 0 2 rh 2 0
No. 1
文章编 号 : 0 — 70 ∞)l OO 一 1 9 7 4 0 O — O8 位 0 c
关键词 : 字; 汉 语音 ; ;语 言文字法》 语义 《
中围分类 号 : C 1 Iy  ̄2 文献标识码 : A
东 汉许慎《 说文解字 》 收宇 95 个 , 33 到宋《 广韵》 收宇 21 64 9
个, 再到 《 康熙字典 》 收字 40 3 , 字的总规 模呈 现的是 增 74 个 汉 长 的趋 势。】 然而 , 现代汉语 常用字却 仅有 努0 , 0宇 现代汉 语 通用 宇也仅有 6O 个左右 , OO 怎样理解汉字 的这种 由少 到多, 又 由多到 少的过程 变化 , 怎样认 识汉字 的特 点和 在新世纪 的 地 位, 并使之发 扬光大 , 成为现代语言学 研究者的重要课题。 文字是语言 和社会经济发 展到 一定 阶段 的产 物 , 字 是 文 随语言 而变化 的。汉字是汉 民族 在长期社 会实践 中逐渐创 造 出来的 , 际上 , 察历代字 典所 收之 宇 , 字历 史发展 过 程 实 考 汉 中总宇 量的增加 , 不是说历 代人们 使用 的汉 字数 目不 断 增 并 加, 如果不考 虑一个宇在 历史 形成演变 中的各种形态 , 同宇 异 体属 同一宇 , 不考虑文字在形 成后发生 的变 异 , 也就 是说 不 考

浅析汉语汉字的特点和文化功能

浅析汉语汉字的特点和文化功能

浅析汉语汉字的特点和文化功能内容摘要:语言是文化的基石,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征,包含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更蕴藏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汉语与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与中国的文化亲密相关,只有透彻理解汉语汉字的特点和文化功能,才能更全面的认识中国的源远文化。

关键词:汉语汉字文化特点功能汉语是汉藏语系中最古老的一种语言,其始创于公元前黄帝在世的时代,成熟于公元二十世纪后期,汉语是世界上的语言中孤立语的一个代表,是结合国指定的七种语言之一,使用的人口多,范围广,历史悠久。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而汉语是汉民族长期使用的语言,是我们国家各民族之间交往使用的主要语言,也是世界上主要的语言之一。

1汉语及其特点汉语即中文、汉文,属汉藏语系分析语,有腔调,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最丰富、最兴旺的一种语言。

在中国,除汉族使用汉语外,其他少数民族也使用汉语。

在全球上,据结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会说汉语的人大约有16亿,居世界人口数量使用语言第一〔占世界人口使用语言五分之一〕、使用广泛度居世界第二〔英语广泛度第一,有5000多万外国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

汉语具有以下三种特点:1.1语音特点汉语是一字一音的“单音节语〞,每一个音节都是由声母和韵母加腔调组的,如“农〔nong〕业(ye)技(ji)术〔shu〕推(tui)广(guang)〞这几个字中n、y、j、sh、t、g是声母,ong、e、i、u、ui、uang是韵母,再添上阴平、阳平、上、去四个腔调后成为单音节。

腔调,就是声音上下升降的各种形状,汉语普通话共有4个腔调,即阴平声、阳平声、上声和去声,除这些腔调外,还有轻声,但它不算正式腔调。

单读汉字时不读轻声,常常是双音词的第二个音节才有可能读轻声,例如“虫子〞、“蒜头〞。

因此腔调是汉语的主要特点之一,它们在语言中起着区分意义的作用。

如“鸡〞与“饥〞同音又同声,但它们代表的意义完全不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3第26卷第4期绥化学院学报2006年7月 Vol.26 No.4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 J ul.2006
汉语与汉民族文化心理
闫晶淼
(绥化学院中文系 黑龙江绥化 152061)
摘 要:汉语是汉民族共同创造和使用的一种语言,在其产生、发展和变革的过程中深深地带上了汉民族文化心理的烙印,汉民族传统的思维心理、文化心理已不自觉地渗透到汉语中。

今天,我们分析这种语言,无论是在语音、文字上,还是在词汇、语法上,无不充满着鲜明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心理。

关键词:汉语;民族文化心理;民族精神
中图分类号:H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99(2006)04-0107-02
语言在其产生、发展和变化中,一直受到文化心理的制约和影响,语言被看作是民族文化的模式和构成民族文化的符号系统。

语言与文化有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一种语言的发生、扩布、流传总是与相应的文化的发生、扩布和流传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一致,一种语言的式威与消亡也意味着一种文化的式威与消亡。

”[1](p24)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民族语言就是民族文化心理的模式体现,是民族文化心理的天然“图腾”。

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充满了民族文化特征,体现了整个民族的世界观。

这是因为语言始终植根于与之同生共长的民族大众之中,与该民族产生了血肉相依的关系,因此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因素定会渗透到民族语言中,我们也就可以通过对民族语言的分析来认识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心理。

一、语音和汉民族文化心理
人类的发音器官能发出的音素有上百种,而每一民族语言只选用其中的几十个作为该语言语音体系的构成要素,这几十个音如何组合,组合以后的总体面貌怎样,往往显示出很强的民族性,音和音的组合过程也是民族文化心理的累积过程。

汉语的语音面貌从上古到现代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汉语的音节由声母和韵母两部分拼合而成,再配上一个富于升降抑扬的声调变化,音节结构中元音占优势。

其中声母和韵母的配合显示出严整的规律性,各种语音要素在构成聚合时又表现出对称性的分布特点。

这种语音结构和汉民族的辨证思维有很大关系。

我国古代的世界观认为:“有限的声母韵母两两组合,再加上声调,可构成上千个音节,表示不可计数的意义。

中国古代学者根据汉语音节结构的这种特点,又把汉语音节分成阴声阳声、阴调阳调、平声仄声、舒声促声等等两两相对的类别。

汉语的语音结构最容易纳入表格,显示出井然有序的情况。

”[1](P125)同时汉民族崇尚均衡对称,追求和谐统一的民族文化心理也尽现其中。

汉语语音在运用过程中,更是追求一种和谐优美的节奏韵律。

汉语中元音占优势的音节结构首先就赋予汉语一种音乐美,再加上使用时讲究平仄对仗,讲究声调和韵律的互相配合,使汉语读起来铿锵有声,跌宕多姿。

如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诗音节与音节之间平仄交错,读起来抑扬顿挫,富于节奏美。

我国古人的诗作多是如此。

而把崇尚均衡对称的民族文化心理表现得最充分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体文。

骈体文更是讲究骈偶对称,押韵和谐,多用对偶句,以四字、六字句为主。

二、文字和汉民族文化心理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它是汉族人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来的。

汉字的创制和发展,含蕴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深深地融入了汉民族的文化心理意识。

仓颉造字的传说,首先就反映了先民对汉字的一种崇拜意识及其对汉字神异魅力的解释,给汉字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汉字各方面特征的形成,实际就是汉民族文化心态、观念意识
701
[作者简介]闫晶淼(1972-),女,绥化学院中文系讲师,南京师范大学硕士。

[收稿日期]2006-04-30
的产物。

最能体现汉民族文化心理和思维特征,最契合汉民族文化精神的莫过于汉字的形体结构。

汉字在构形上表现出均衡对称的特点。

绝大多数汉字的形体,相互对称,相互平衡,匀称而整齐,反映了汉民族以平衡对称为美的审美观念。

讲究空间对称,是汉民族文化精神的基本原则。

如,口、日、火、天、木、皿等独体字都是对称图形,而汉字中大量的合体字更是体现了这一特点,如召、岩、轴、眼、期、蝉等字里面包含着对称图形。

另有一些汉字,由三个相同的字符组成,而构造这些字时三个相同的字形总是呈上一下二的“品”字形,如:“卉、众、森、淼、晶、磊、鑫”等等,这些字的构形一方面符合平衡对称的要求,同时,也正贯彻了汉民族文化精神中的稳健原则。

因此,汉字从产生之初,一直固守着表意文字的特性,汉字形体本身浓缩着汉民族的文化内涵,蕴藏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识、伦理思想、哲学思想等。

三、词汇与汉民族文化心理
语言是一个个词按照有关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造出种种句子进行交际的。

词汇是语言各要素中最易受时代和社会感染的,词汇自它产生的那一刻起,便包含着深刻而丰富的文化信息。

词汇往往反映社会发展和语言发展的状况,也标志着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词汇是人类认识成果的反映和体现,因而总是反映着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的心理特点。

汉语在构词上的特点是以复合法构词,双音节词占优势,表现出汉民族崇尚和谐均衡的审美心态。

另外,汉民族形象思维能力发达,构词时重意合,合成词的意义往往不是各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如领袖≠领+袖,聪明≠聪+明等。

汉民族的形象思维能力也使得汉民族在使用汉语的过程中创造出很多新鲜、活泼、形象生动的词语,如“墙头草”、“铁饭碗”、“马后炮”、“排山倒海”、
“狐假虎威”等,使得汉语具有通俗简明、形象生动的民族特点。

此外,由于汉民族有过长期的封建统治的历史,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尊卑分明、贵贱有序的观念,这种观念表现在词语结构上,就是当两端对举的方式构成复合词时,往往需按照“先尊后卑”的次序加以排列,如“天地、君臣、父子、男女、老少、长幼”等词语,前一部分所指的都是“尊者,主导者”,后一成分所指的都是“卑者,服从者”。

汉语复合词构成成分的这种尊卑、优劣的先后顺序明显地体现了汉民族在言语表述中的价值取向。

长期的民族文化积淀也使一部分汉语词获得了一定的文化义。

如梅花,具有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精神以及清雅高洁的形象,被人们用来象征坚贞不屈的志士,它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向来为中国人民所尊崇。

而竹因其挺拔且空中有节,所以常用来象征正直、坚毅、有气节。

牡丹被誉为“国色天香”,象征富贵、幸福。

万年青历来被人们看作吉祥长寿的象征,常常在保健食品或长寿药物的包装上,用作引人注目的商标。

这一类的词语还有很多,不胜枚举,从其蕴含的文化意义可以折射出汉民族在生活方面向往幸福平安、健康长寿,在道德方面崇尚坚毅、纯洁、高雅的高尚情操和宁
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体现了汉民族的观念和心态。

四、语法和汉民族文化心理
语法是组词造句的结构规则,是从大量的语言事实中抽象概括出来的结构规则,也是使用同一种语言的全体成员要共同遵守的语言规则。

因此,语法的抽象过程,往往带上民族思维方式的印记。

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往往造就不同的语法特征。

由于汉民族重意合的整体思维特征,使得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语序和虚词成为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

如清朝大将曾国藩打了败仗,事实上是屡战屡败,而上报给皇上的奏疏却写上“屡败屡战”,不但没有获罪,反而受到了封赏。

可见,词序不同,造成的语义不同,产生的后果也不尽相同。

“来客人了”、和“客人来了”语序造成了结构上的细微差别,也造成了语义上的细微差别。

汉语语法注重联想,以达意为止,不尚形式完整,重视意向组合,汉语中很多句子的含义需要通过意合去领悟。

如“他有病没来上班”,虽没有表示原因的词,却能看出原因来;“酽酽的沏了一杯茶”,“酽酽”虽放在动词前,却是在说茶是酽酽的;“王冕七岁上死了父亲”,“父亲”一词虽处在宾语的位置上,却是“死”这个动作的发出者。

这些含义光靠形式上的组合是无法获得的,必须经过再次整理和重新组合才能得到准确的理解。

而汉语这种”意象丰满”的特点,特别适合诗歌艺术形象的营造。

特别是在古典诗词中,不用或少用虚词和人称代词是突出意象的重要手段。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全部都用实词,语意凝练,意象超远,全部意象融合成一幅整体性的画面。

而把这种意合特点发挥到极致的,就是“回文诗”的创作。

如,
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
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

途路阻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

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合父忆儿。

顺读是夫忆妻,倒读是妻忆夫。

这种现象也只有汉语才可能产生。

不同的民族由于文化历史不尽相同,所具有的民族文化心理也不尽相同,这些差异性主要反映在言语和言语行为中。

民族语言实际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展,语言始终是富有民族共性的精神表现,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风俗习惯、文学艺术都会在语言中表现出来。

我们在运用语言时,既要有一定的创新和规范,也要兼顾语言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心理特征,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2]曹丽环.从汉语汉字看汉民族的贵和心理[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3).
[3]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钟伟东]
8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