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成语与汉民族文化
成语的来源

4、成语与文学艺术:
•“烘云托月”
——作画的一种技法。比喻从侧 面加以点染或描写,从而衬托主 要事物的一种表现手法。 •“入木三分” ——形容书法笔力遒劲,功力深 厚。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 ——我国古曲的曲目。 文学、绘画、音乐、书法等都是汉民族精神文化中不可缺少的 组成部分,汉语言中有大量反映各种不同艺术形式的成语,从 中可以比较系统、完整地了解它们的基本面貌。
5、成语与教育:
因材施教 青出于蓝
循序渐进
言传身教
这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语言以 其珍贵的精神营养成为中华民 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6、成语与爱情
► “一见钟情”、
“浓情蜜 意”、“山盟海誓” ► —青年男女热恋时的甜蜜与 美好 ► “纸短情长”、“魂牵梦萦” ► —离别后的思念及痛苦; ► “月下老人” 的传说 ► 人们借有尽的文字传达无尽 的情思,寄托对爱情的美好 愿望。
•猜一小会儿 夸父逐日
精卫填海
刻舟求剑
自相矛盾
负 荆 请 罪
卧 薪 尝 胆
乐不思蜀
望梅止渴
刘 禅
立 地 成 佛
功 德 无 量
一、成语的来源 1.神话传说:夸父追日 精卫填海 2.寓言故事:刻舟求剑 自相矛盾 3.历史故事:负荆请罪 卧薪尝胆 4.文人作品:乐不思蜀 望梅止渴 5.外来文化:功德无量 立地成佛
►连
谓式 复句紧缩型的成语的结构关系几乎 与复句关系的分类同样多,各种类型的复句关系 都有与之相应的成语(并列关系不再赘述)。 ► 请看下面的举例说明: ► 1、承接关系。画龙点睛 落井下石 一见钟情 浅尝辄止 刻舟求剑 画蛇添足 2、让步关系。死不瞑目 插翅难逃 罄竹难书 百读不厌 百口莫辩 3、递进关系。得寸进尺 得陇望蜀 信而有征 听其言观其行 4、转折关系。虽死犹生 明知故犯 不劳而获 具体而微 阳奉阴违
成语与礼俗

二、教学目标:1、学生课前收集与礼俗有关的成语,使其在汉语成语方面的知识得到丰富,同时也进一步了解汉语成语的特点,明白成语中沉淀着丰富、生动的民族文化内涵。
2、通过课堂讲解、课后的运用,学生进一步了解汉语成语与汉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1、指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任务安排要具体,要落实到每一个学生,力求使每位学生都在课前准备中有所学习有所收获。
2、梳理成语中蕴含的文化现象,并能灵活运用,激发他们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
探究成语与文化间的关系第一教时教学过程:一、资源共享(学生展示,教师补充)1、对成语的认识:成语凝聚了汉语的精华,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短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汉语成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
我们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见中华文化的全豹。
2、成语与礼俗:在我国,与礼俗有关的词语不计其数,表现形式丰富多彩,而在礼俗语海里,数量最多、应用范围最广的当数成语。
据统计,《成语词典》中就收录了500余条与礼俗有关的成语。
这些礼俗成语兼有历史和文化的双重价值其源头大多是中国古代历史著作,比如《史记》《左传》《后汉书》及诸子著作,也有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如《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等。
在这些成语中,汉民族的礼俗观、礼俗风貌、礼俗制度等都有迹可寻。
3、举例说明:如:反映着古代服饰礼仪制度成语以其结构精致、信息容量大的特点,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服饰成语兼有历史和文物的双重价值,在这些成语中,汉民族的古代服饰样式、着装观念、服饰礼仪制度等都能得到反映。
比如成语“圣主垂衣”,表现出在黄帝尧舜时期就开始出现了衣裳,不再是像原始社会的人们一样以树叶遮体或以草裙围体,从而结束了史前那种半遮半掩的围披状态;“胡服骑射”则反映了汉民族服饰与外民族服饰交流、融合的史实。
而“广袖高髻”反映了汉时长安城里妇女流行梳高髻和宽大的衣袖的风气;而“风鬟雾鬓”中的“雾鬓”即“蝉鬓”,指面颊两旁近耳朵的发薄如蝉翼,梳理蝉鬓,不仅需要一定的技巧,还需要借助梳妆用品。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问题

义 , 如引 中义 、 比喻 义 、附加义 等 。
在 第 二语 言 的学 习 中, 目的语 的 习惯用 语 向来 是教 学 的重 点 与难 点 。汉语 的 熟语 ,包 括成 语 、惯 用语 、歇 后语 、 谚语等 ,其 中成 语是 最重 要 的一 种 。成语 不仅 包 含着 丰富 的文 化 内涵 ,还 具 有 深 厚 的历 史文化 价 值 。成语 传承 至 今 ,为大 众喜 爱 ,广泛 地应 用于 汉语 的 书面语 和 口语 中,所 以 ,成语 也就 必然 成 为对 外汉 语 教学 中 的一 部分 ,尤 其是 留学 牛进 入 中高 级阶 段 的学 习后 ,随 着 汉语 水平 的提 高和 交 际 范 围的扩 大 ,他们 会有 意识 地 自觉 使用 汉 语成 语 。但 是 由于汉 语成 语在 结 构 、语法 与语 义等 方 面 的独特 性 质 ,使得 留学 生在理 解和 使用 汉语 成语 时经 常出现偏 误 。 周青 、王美玲 ( 0 9 2 0 )认 为, 目前 国 内绝 大 部分 对外 汉语 教 材 ,对 成语 的 处理采 用 “ 语—— 拼 音— —外 文翻 译 ” 的模式 , 成 这样 就 容 易形成 一种 中外文 词汇 对等 的错 误观 念 。对 外汉 语教 学 是 第二 语 言教 学 。成年 外 国留学 生在 学 习汉 语之 前 ,母语 的语 言 系 统和 文化 系 统早 已在 大脑 中根 深 蒂固 了 。但足 由于成语 具有 强 烈 的文 化色 彩 ,而 文化 又具 有鲜 明的 民族性 ,我 们很 难再 另外 一 种 语言 中找 到与它 完全 对应 等值 的词语 。 魏庭新 (0 7 2 0 )在 北 京 语 言文化 人学 汉 语 学 院 和速 成学 院 中 ,对 学 习过 一年 以上 汉 语 的留学 生作 了问卷 调查 ,并对 数 十篇 二年级 以上 留学生 作文 中成语 的运 用进 行 了偏 误分 析 ,把 留学 在成 语方 面 的偏误 进 行 了分类 :一 足对 成 语意 义 的理解 把握 不准 确 ,二是 对句 法功 能 不清 楚 ,j 是不理 解 成语 的 固定搭 配 ,网 是 误用 “ 用 ”。 活 用 平 时积 累 的审美 经验 和 艺术 修养 ,结 合 材料 的优 化使 用来 实现 画面 的均衡 感 、秩序 感 、节 奏 感、力 度感 。 新 信 息新 知识 的J‘ 传播 可 以提升 学 生 的想象 力与 创造 力 , 泛 新材 料新 技 术 的开发应 用 为其 提供 了更加 丰 富的表 现手 法 ,因此
成语的文化内涵

目录内容摘要: (1)关键字: (1)Abstract: (1)Key Words: (1)引言 (2)一.成语的历史由来及特征 (3)(一)成语的历史由来 (3)(二)成语的特征 (4)二成语文化初探 (5)(一)成语的独特审美特性 (5)(二)成语包罗万象的百科性 (7)三成语的文化意蕴 (7)(一)精神文化 (7)(二)物质文化 (8)(三)制度文化 (9)参考文献 (11)内容摘要: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近几年汉语言研究的热门问题,成语作为汉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息息相关。
对于成语的文化内涵的研究也是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研究,成语中所表达的内容及其文化都是经历了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是对中国文化最为直观简洁的描述。
此外,研究成语的文化内涵对于汉语言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拟从成语的起源、成语的文化特征及成语的文化意蕴三部分出发,通过举例分析阐述成语的文化内涵。
关键字:成语文化内涵汉语言结构Abstract: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is a hot issue in recent years. The idio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language. It is the carrier of national culture. The idiom is inseparable and closely related to Chinese culture. So the study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idiom is equal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culture, as expressed in the contents of idioms and culture is experiencing a long-term historical accumulation and form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is the most intuitive and concise description. In addition, the study of cultural connotation idiom Chinese language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This paper from the origin of cultural implication idiom, idioms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 parts of the idiom of view, the analysis set forth by way of example idiom cultural connotations.Key Words:Idiom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Chinese language Structure引言谈及文化,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语言,语言即是一种文化,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语言的出现首先是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的载体,当然也包括文化信息。
文言文演变的成语以及故事

文言文演变的成语以及故事成语是汉语语言的瑰宝,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带您走进文言文的演变历程,探寻一些著名成语的起源及其背后的故事。
一、文言文与成语的渊源文言文,作为古代汉民族的书面语言,有着悠久的历史。
在文言文的发展过程中,许多经典的篇章、故事和寓言逐渐演变成了今天的成语。
这些成语简洁明了,寓意深刻,成为汉语表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文言文演变的成语及其故事1.狐假虎威出自《战国策·齐策二》:“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子无敢食我也。
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虎以为然,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故事背景:战国时期,一个狐狸借助老虎的威势欺骗其他动物。
后来,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依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人。
2.亡羊补牢出自《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故事背景:战国时期,一个人丢失了一只羊,邻居劝他修好羊圈,以防再次丢失。
后来,这个成语用来比喻出了问题以后,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再次发生。
3.推己及人出自《论语·卫灵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故事背景: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以自己的心意去体谅别人,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4.画龙点睛出自《晋书·顾恺之传》:“顾恺之画龙,点睛便飞去。
”故事背景:东晋时期,画家顾恺之擅长画龙,他画的龙只要点上眼睛,就显得栩栩如生,仿佛要飞走。
后来,这个成语用来比喻文章或谈话中关键的一笔,使内容生动有力。
5.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
’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故事背景:秦朝时期,赵高为了试探大臣们对自己的忠诚,故意指着鹿说是马。
后来,这个成语用来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三、结语文言文演变的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背后的故事不仅具有趣味性,更能让我们从中汲取智慧。
成语是中国特有的语言现象

成语是中国特有的语言现象成语是中国特有的语言现象,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成语,比如: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欢天喜地、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等等,但我们又经常将成语用错,这是因为我们对成语的不了解。
《中国成语大会》让我们对成语文化有了新的认识,通过比赛的方式,使我们了解全面的了解成语文化。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
并常常附带有感情色彩,包括贬义和褒义,当然,也有中性的。
成语多数为4个字,也存有3字的以及4字以上的成语,有的成语甚至就是分为两部分,中间存有逗号分隔。
四字成章的结构、高度浓缩的寓意、古今同用的历史以及其内容所表现的中国价值观,使成语成为民族文化中最珍贵的遗产。
看看了一期《中国成语大赛》,我无可奈何地为那些整体表现出色的才俊欢呼,那真是博古通今,才华横溢。
即便我手追捧《现代汉语辞典》和《汉语成语辞典》,也无法望其项背,更何况必须的很短的时间里描绘出成语大意,还要使伙伴能够确切地认知,最快地猜到,由此可见他们的知识面之甚广。
他们就是源自全国各地的高才生,更存有一13岁的超女何欣航,不禁想问他们就是怎么忘记那么多的?我不晓得他们的赛制,与否存有大体范围提示信息,但就这灵巧程度使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汗颜。
从央视这几次活动认为,他们就是想要阐扬中华文化,使更多的人体会中国语言的独有魅力。
例如之前《中国汉字拼读大赛》,《客从何来》重蹈覆辙现在的《中国成语大赛》,这使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存有了全新的重新认识。
桑泰语文的角度来看,这些作法太迫切需要了,我们的语文教育慢使中华语言的魅力死去了。
现行体制下的语文教育不仅使学生喜欢,也使教师一头雾水,无人知晓该教导学生些什么,只是从如何做题的角度去教方法,这能体会到汉语的独有魅力吗?我不希望像数理化那样的在全国范围内再搞什么语文大赛,要是能多有这样的提高全民兴趣的活动还是很有必要的。
成语中的玉文化

成语文化考查学院人文社科学院班级09文秘姓名黄华学号09080106成语与玉文化语言是汉文化的表征,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认识自然和社会中所创造的灿烂文化,包括衣食住行,知识艺术,无不在汉语中得到广泛而深刻的反应,而且首先体现在汉语词汇层面上。
作为词汇重要组成成员之一的汉语成语,更是汉民族文化的精华,最富有汉民族的文化特征。
这些极富于生命力的成语,就像语言中的活化石,为我们研究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素材。
我在这里就包罗万象的成语中挑选了其中关于玉方面的成语,以此来展示成语是怎样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载体的。
中华民族从古之至今崇玉、爱玉,玉的历史在中国极为的悠久,距今已万年的历史了,玉器在中国光辉的历史文化中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几千年来,东方的这个古老的民族对玉怀着一种极为特殊的情感,我们这里主要从成语的角度上发掘、探索它。
(一)玉是财富的象征翻开成语字典,成语中用玉来比喻财富的举不胜举。
如:堆金积玉、金玉满堂,古人常常将金、玉连在一起来代指财富,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玉有着天然的特质,它的质地细腻、光泽晶莹、硬度结实,所以人们认为玉石是日月的精华,是上天赐予的神物,所以被认为是稀世珍宝。
早在先秦时期,玉就具有货币这一功能,“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币为下币”,可以看出玉的货币价值与黄金饼并驾齐驱,甚至还高出黄金,由此可见拥有了玉就等于拥有了财富,玉成了财富的象征显然是理所当然的事。
(二)玉是高贵品德的象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随着人们对玉逐步深入的认识,渐渐地人们开始将玉与人相结合,赋予了它众多的人文内涵。
古今流传下来的成语就很好地反映了古人以玉比德的思想观念。
如成语“浑金璞玉”用未金经提炼的金、未经琢磨的玉来比喻人品的纯真、质朴。
“冰清玉洁”用来形容品行高洁的人。
“冰壶秋月”利用玉的结白,月的皎洁比喻品德的高尚、心灵的纯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体现了君子宁做玉被砸碎,也不愿做瓦器而苟活。
成语中还要一类与玉相关的成语,如“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用来形容外表像金玉一样华美,里面却是一团乱棉。
关于牛的成语典故

关于牛的成语典故,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它具有数量庞大、言简意赅等特点,是汉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瑰宝。
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牛的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关于牛的成语典故篇一:九牛一毛出自于太史公。
汉朝名将李陵带后讨伐匈奴,不幸战败投降。
汉武帝听说后大骂李陵叛国。
司马迁认为李陵不是真心投降,而是在等待立功赎罪的机会,汉武帝听到不同意见非常生气,把司马迁关入大牢,处以残酷的腐刑。
司马迁本想自杀,但又想到自己只是一个地位低微的人。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之一毛,与蝼蚁何异。
”司马迁坚定了要活下去的信念,含辛茹苦写成了《史记》这部伟大的世著,留芳千古。
关于牛的成语典故篇二:牛衣对泣牛衣对泣说的是西汉时有个叫王章的人,家徒四壁,生活十分清苦。
这年冬天,天气寒冷,王章夫妻只得在地上铺一层厚厚的草作床,身上盖的是乱麻和草编成的“牛衣”。
有一次,王章得重病,失去了生存的信心,躺在牛衣中哭起来。
他一面哭,一面和妻子诀别。
他妻子是个坚强、贤惠的女人,劝慰丈夫说:“我们虽然很穷,只要你养好身体,发愤,目前的困境是可以改变的,为什么要这样绝望呢?”王章听后,很受感动,决心生存下去。
在妻子的照顾下,他的身体果然一天天好起来。
终于功成名就,汉元帝时官至左曹中郎将,汉成帝时又从司隶校尉选拔为京兆尹。
“牛衣对泣”这一成语,用来形容生活贫穷和困苦与牛有关的成语及典故与牛有关的成语及典故。
关于牛的成语典故篇三:对牛弹琴春秋时期,鲁国有个著名的音乐家,名字叫公明仪。
他对音乐有极深的造诣(yì),善于弹琴。
他的琴声优美动听,人们听到如此美妙的琴声之后往往如醉如痴。
有一年的春天,他带着琴来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xù)的春风将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让他心情非常舒畅。
他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头大公牛正在吃草。
他兴致勃发,突发奇想要为这头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拨动琴弦,对着这头公牛弹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成语与汉民族文化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李大农 汉语成语数量庞大,形式完整,内容精练。迄今为止,已有不少专着和论文对成语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拟从一个新的角度,即把语言现象与文化现象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的角度,着力阐述汉语成语与汉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
研究语言不能不研究文化。因为语言是一个社会集体共同的历史遗产,是约定俗成的社会习惯的产物。在语言的诸多要素中,语汇又是最能反映文化的一部分。成语是语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和一般语词相比,汉语成语本身又有两个非常显着的特点。第一,成语是人们长期沿用、有某种历史源流的古老词语,一条成语从产生到定型,要走过一段漫长的历史道路,要经过语言历史上多次的筛选与锤炼。这些能存活在现代汉语词汇中的成语,就象语言中的活化石,为我们研究语言事实上蕴含的文化内涵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素材。第二,成语具有固定的结构形式与组成成分,有特定的语义内涵,在语法功能上相当于一个定型的词组甚至短句,这就使得一条成语比一条普通的词语包容更大的信息量。因此,整个成语系统也就比一般语汇更能完整地表现出汉民族的文化内涵。因为语汇的信息量越大,其文化的负载量也就越大。
汉语成语的文化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成语的形式。比如汉语成语大多采用四字格的形式,并且较普遍地使用表示虚指意义的数词。在内部结构上,成语大多以单音词为主,各成分之间讲究对称。从语音上看,成语内部各成分讲究平仄、重叠、叠用等等,这些形式上的特点与汉语的历史、汉文化的制约是分不开的。但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打算讨论成语在形式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特征,本文打算阐述的是第二个方面,即成语内容上的文化特色。 汉语成语反映中国文化,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的层次去考察。因为文化概念本身,就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文化也确实具有不同的层面。汉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根深叶茂,成就辉煌,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个性。汉民族的文化,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这三个基本内容。汉语成语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汉民族文化的基本内容,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体系。
联系文化来研究成语,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际的运用价值。在理论上,我们可以用用各自具体的研究成果来证明语言、社会和文化需要共同研究的理论的正确性。这一点,萨丕尔在着名的《语言论—一言语研究导论》中就曾指出:“语言的内容,不用说,是和文化有密切关系的”,“语言的词汇多多少少忠实地反映出它所服务的文化,从这种意义上说,语言史和文化史沿着平行的路线前进,是完全正确的”。“人类学家惯于凭种族、语言和文化这三个纲目来研究人”。我们的研究,可以证明把语言沿流和文化沿流当作两个不能比较也没有关系的过程的旧的语言学研究体系是不正确、不完善的。对文化现象的深入考察,必须借助于语言研究,反过来说,对语言做进一步的研究,就不能离开对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探索。这样,我们的工作就为汉语文化语言学奠定了基础。在实际运用上,我们对语言与文化的研究做得细致和深入,至少可以有两点好处:一是可以使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更深刻地了解自己民族成语的历史,抓住民族文化的特点和精髓;二是可以帮助外国人,特别是正在学习和研究汉语的人,从文化的角度更好地理解并掌握中国的成语,为外国人扫除学习汉语的文化障碍,为东西方语言与文化的沟通作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拟从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这两个层次出发,探讨成语中的文化内涵。 (一)汉语成语与汉民族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的范畴比较广,它包含汉族人的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所谓观念文化、制度文化是指汉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特有的心理结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以及在观念文化影响下,在历史上形成的各种政治、经济、法律、教育制度等等。
1.汉语成语对儒学的集中体现 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因为儒家思想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处于统治地位。它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总的来说,儒学提供了丰富的人生经验与智慧,凝结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心理素质。有些成语所表现的思想在今天看来也是很有进步意义的。如“大义灭亲”、“当仁不让”、“自强不息”、“见义勇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有些成语表明了儒家文化中关于人的品德修养和处理原则方面的见解,如“哀矜勿喜”“不夷不惠”“不忮不求”“恭而有礼”“观过知仁”“见贤思齐”“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等。有些成语闪耀着儒家文化中深刻的哲学内涵的火花,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等等。
2、汉语成语对道、佛两种文化的体现 道、佛两家学说也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无为而治”、“清净无为”、“绝圣弃智”、“安危相易,祸福相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等成语都是道家出世的思想和独具特色的哲学思辩能力的反映。与佛教有关的成语多达两百条。“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劫难逃”、“勇猛精进”等成语是佛教教义与理论的直接表达,“聚沙成塔”,“醍醐灌顶”等成语表现了佛教故事。更多的成语来自于 佛教着作,比如与《五灯会元》有关的成语就有八十余条,其中常见的成语有“叶落归根”、“逢场作戏”、“雪上加霜”、“抛砖引玉”、“龙蛇混杂”、“单刀直入”、“敲骨吸髓”、“拖泥带水”、“看风使舵”、“随波逐流”和“水涨船高”等。
3、成语对汉族制度文化的全面展示 在历史的长期发展中,汉民族形成了完整系统的制度,这些制度包括宫廷及民间交往中的礼仪制度和习俗、官制、外交制度、家庭宗法制度、婚姻制度、兵制、教育科举制度、法律制度、丧葬制度、典籍制度、天文历法制度等等。以及民间的一些风俗、迷信、禁忌等。以下择要举例说明。
“折冲尊俎”,原意是指在会盟谈判席上制人取胜。“尊俎”,指古代的酒器和放肉的祭器,它们是谈判中必备的物品,这是外交谈判制度的折射。歃血为盟”是古代诸侯订立盟约时的一种仪式,即用手指蘸着牲畜的血涂于口旁,以表示信守誓约,这是一种庄重的仪式。“束帛加璧”,指用帛五匹再加上璧玉作为礼物,这是古代聘请或探问时奉送对方的最贵重的物品。“三跪九叩”指的是臣民对帝王所行的最隆重的宫廷礼节。“尊卑有序”、“夫贵妻荣”、“光宗耀祖”这类成语是宗法制度的直接表现。“父慈子孝”、“承欢膝下”、“兄友弟恭”、“扇枕温席”等成语是对家庭成员之间亲密关系的描绘,这种亲密关系正是汉人所十分看重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是维护家庭秩序的基础,因而也是制度的体现。由于汉民族家庭关系中的核心是男子,所以在表现制度的成语中,必然以“夫唱妇随”为主基调。与此同时,汉文化也注重婚姻的持久稳定与美满幸福。因此,也产生了不少象“伉俪情深”、“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故剑情深”、“白头偕老”、“比翼双飞”、“鸾凤和鸣”这样的成语。“十恶不赦”、“朋坐族诛”、“明正典刑”、“五马分尸”、“法外施仁”等是古代法律制度的记录。汉文化十分重视教育与科举制度,强调人只有“尊师重道”、“发愤忘食”地学习,才能“金榜题名”、“学而 优则仕”。因此不少成语描写人们刻苦求学,如“程门立雪”、“焚膏继晷”、“皓首穷经”、“黄卷青灯”、“凿壁偷光”、“磨穿铁砚”、“囊莹映雪”“韦编三绝”、“悬梁刺骨”等。不少成语是教与学两方面经验的总结。作为学生,要“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作为教师,要“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诲人不倦”,同时还要“为人师表”,注重“言传身教”,这样才能“教学相长”。
4、汉语成语对汉民族的文学、绘画、音乐、舞蹈、戏曲、书法等艺术形式的全面反映。 文学、绘画、音乐、舞蹈、戏曲、书法等都是汉民族精神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必然产生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文学与艺术内容也必然反映到成语当中去,尽管有些成语的语义到今天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究其原意,不少是与以上各方面有直接的关系。
比如“按部就班”这条成语,原指写文章时结构安排得当,选词造句合乎规范;“尺幅千里”指图画或诗文篇幅短小,但内容却极其丰富,意境非常深远;“烘云托月”原指作画时渲染云彩来衬托月亮的一种技法,后来比喻绘画或作文时从侧面加以点染或描写,从而突出主体或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郊寒岛瘦”是对诗作的某种意境与风格的概括,“骈四俪六”是指盛行于六朝时期的骈体文多用四言、六言的句子对偶排比;“一字一珠”比喻唱歌吐词清楚,婉转圆润,也比喻诗文写得精粹;“八音迭奏”指古代汉人把乐器分为八类,它们轮番演奏,器乐齐全,场面盛大;“粉墨登场”指传统戏曲中演员用粉、墨化装后登台表演;“鸾飘凤泊”形容书法的笔势盘屈飘散;“剑拔弩张”、“入木三分”,形容书法挺拔雄健,功力深厚。诸如此类的成语,确实不胜枚举。
(二)汉语成语与汉民族的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比,是比较具体直观的,是汉人长期生产与生活经验的积累。与精神文化那种深层次的文化相比,物质文化是一种中层次的文化,也是一种表层文化。不少成语直接反映了汉人的生活方式与生活内容,成语的选材必然集中于汉人所熟悉的事物,山川地理与园林、宫室建筑、服饰饮食,以及各种各样的器物、动物等等,都是汉文化中所固有的,它们反映了汉民族物质文化的发展水平。
与饮食有关的成语为数不少,如“茶饭无心”、“粗茶淡饭”、“酒足饭饱”、“酒囊饭袋”等等,成语中常常“茶”与“饭”并举,“酒”与“饭”并举,这是汉民族独有的茶文化与酒文化的反映。烹饪文化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有“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样的体现饮食观念的成语。象“炮凤烹龙”、“千里莼羹”这样的成语直接记录了两种菜名,前者指鲜美的宫廷大菜,后者指一种地方风味名菜。“五味俱全”的原义则是指调味齐全适宜。
反映服饰文化的成语中,有不少表现了不同地位身份的人所特有的服饰。帝王后妃和贵族命妇的服饰是“凤冠霞帔”、“珠围翠绕”,古代儒生的装束则是“褒衣博带”、“圆冠方领”,朝庭命官是“顶冠束带”、“象简乌纱”,志在山林的隐逸之士则“葛巾野服”、“芒鞋竹杖”,当了帝王,则必“黄袍加身”,普通的劳动妇女也只能是“荆钗布裙”。因为服饰是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的外在表现,古代在服饰上有种种严格的规定,用以显示官位品阶和社会地位的不同,所以汉语中出现这样丰富的与服饰有关的成语也就不足为怪了。
成语中反映宫室建筑文化极具民族特色,如“碧瓦朱甍”指绿色的屋瓦,红色的屋脊,形容建筑物的华丽美观,也表现了汉人建筑设计和审美情趣上的总体风格。“层台累榭”形容房屋建筑高下相间、错落有致,“雕梁画栋”形容房屋内部装饰得富丽堂皇,“钩心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