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消渴教案
《内经》论消渴》课件

中医药治疗消渴的研究进展
中药治疗
中医药在治疗消渴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辨证施治 ,针对不同证型的患者采用不同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能 够显著改善症状、降低血糖。
非药物治疗
除了药物治疗外,中医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如针灸、推拿、 气功等也被广泛应用于消渴病的治疗,且取得了一定的疗 效。
临床研究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消渴病的临床研究不断深入,涉及的 病种范围不断扩大,为中医药治疗消渴病提供了更多依据 。
多尿
小便频数量多,甚至出现低血 糖时尿糖阳性。
形体消瘦
由于体内津液大量消耗,导致 体重下降。
02
CATALOGUE
《内经》论消渴的病机
脏腑功能失调
肾脏功能失调
01
肾为水脏,主水液代谢,肾虚则水液代谢失常,导致津液输布
异常,引发消渴。
肺脏功能失调
02
肺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肺虚则通调水道功能减弱,导致
津液输布异常,引发消渴。
肝脏功能失调
03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疏泄失常则气机不畅,影响津液输布
,引发消渴。
气血津液代谢异常
1 2
气虚
气虚则津液输布无力,导致津液停滞,引发消渴 。
血虚
血虚则津液生成不足,导致津液亏虚,引发消渴 。
3
津液亏虚
津液亏虚则口渴多饮,尿多而甜。
病机传变规律
由表及里
消渴初期病在肺、胃,随着病情 发展,病邪由表入里,深入脏腑 。
展望与思考
深入研究病因
针对消渴病的病因,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其发病机制,为预防和治 疗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优化治疗方案
在现有治疗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降低副作用。
消渴病学习ppt课件

精
9
病因
3、情志失调 急躁易怒,长期郁怒伤肝,肝气不舒,或
劳心竭虑,忧思伤脾,郁久化火,火热内燔, 消耗阴液而发为消渴病。
4、劳欲过度 过度劳累,房事不节,肾精亏损,虚火内
生,最终致肺燥胃热,阴液耗伤,真阴虚损。
精
10
二、病机关键
精
17
二、鉴别诊断
1.口渴症
口渴症是指口渴饮水的一个临床症状,可出现于多种 疾病过程中,尤以外感热病为多见。不伴多饮、多尿、多 食症状。
2.瘿病 瘿病中气郁化火、阴虚火旺的类型,以情绪激动,多
食易饥,形体日渐消瘦,心悸,眼突,颈部一侧或两侧肿 大为特征。其中的多食易饥、消瘦,类似消渴病的中消, 但眼球突出,颈前生长肿物则与消渴有别。
(二)辨燥热与阴伤标本主次 发病初起——燥热为主,兼有阴虚; 病程较长—— 阴虚燥热互见;
病久—— 阴虚为主,或兼燥热;
后期—— 阴阳两虚精 ,或肾阳虚衰。
21
二、治疗原则
1.以养阴生津,清热润燥为其治疗大法
2.病久 阴伤及气(阳),益气养阴
阴阳两虚 ,温阳补肾 3. 兼顾
上消--润肺--宣润其肺,兼清其胃 中消--清胃--宜清其胃,兼滋其肾 下消--滋肾--宜滋其肾,兼补其肺
精
22
消渴证治
精
23
【辨证论治】
n 1.气阴两虚证
n 【症状】咽干口燥,倦怠乏力;多食易饮, 口渴喜饮,气短懒言,五心烦热,心悸失眠, 溲赤便秘,舌红少津液,苔薄或花剥,脉细 数无力,或细而弦。
n 【病机】元气亏虚,阴液内耗。
n 【治法】益气养阴,润燥生津。
n 【方药】麦味地黄汤或七味白术散加减 人参、 黄芪、麦冬、五味子、熟地山药、泽泻、牡 丹皮、山茱萸、葛根、天冬、天花粉等
消渴.优秀精选PPT

治法:健脾益气,生津止渴。 主方:七味白术散。 组成:葛根,木香,藿香,四君子汤
病例4
某男,45岁,确诊2型糖尿病6年。 某日开始觉眼睑、双下肢浮肿,逐渐 加重,尿渐少,疲倦,手脚不温,遂 住院。PE:水肿Ⅱ。,辅查:尿分析 白蛋白5g/L ↑,血白蛋白23g/l↓,肝
肾功能正常。 10
病例5 刘某,男,35岁,右足趾红肿溃烂3天 。 患者有1型糖尿病史近20年,一直坚持用胰岛素
2.瘿病:瘿病中气郁化火、阴虚火旺的类 型,以情绪激动,多食易饥,形体日渐消 瘦,心悸,眼突,颈部一侧或两侧肿大为 特征。其中的多食易饥、消瘦,类似消渴 病的中消,但眼球突出,颈前生长肿物则 与消渴有别。
3.干燥症:口干、目涩无泪为主症,伴 有关节酸痛。无三多一少症状。
12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病位―――上消、中消、下消
积热内蕴
消谷耗液
消
忧郁恼怒 肝气郁结
渴
思虑过度 郁久化火 消灼肺胃阴津
房室不节 劳欲过度
肾精亏损 虚火内生→上燔肺胃 固渴病日久常见变证: 痈疽---燥热内结,血络不畅,蕴毒成痈 白内障、雀盲、耳聋---精血不能上承 肺痨---肺燥阴伤,痨虫侵入 水肿---脾肾阳衰,水湿内聚 血瘀证---阴虚阳亢,痰瘀阻络, (胸痹,心悸,眩晕,中风,肢麻) 厥脱—虚阳上浮,阴阳离决,四肢厥冷 消渴病日久病机转化: • 阴损及阳,阴阳俱虚 • 病久入络,血脉瘀滞
三、久病失治血,变糖证百,出 尿蛋白,胰岛素抗体,胰岛素、C肽测定
水蛭-莪术
3.消渴的治电疗原解则是质什么:? 血酮,血气分析
燥热在肺----肺燥津伤----多饮
消渴健康教育

消渴健康教育消渴,也称为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血糖水平升高。
为了提高公众对消渴的认识和预防控制能力,进行消渴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消渴的病因、症状、预防控制措施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一、病因消渴的病因主要与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是导致消渴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个体患病的风险将会增加。
环境因素如高盐饮食、高脂肪饮食、缺乏运动等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此外,长期的压力和精神紧张也会导致消渴的发生。
二、症状消渴的症状主要包括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乏力、视力模糊、感染易发等。
由于血糖水平升高,肾脏排尿功能受损,导致尿量增多和口渴感增强。
由于胰岛素的分泌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不敏感,导致血糖无法正常进入细胞,从而引起饥饿感增强和体重下降。
此外,高血糖还会对眼睛、肾脏、神经系统等器官造成损害,导致视力模糊、肾功能衰竭和神经病变等并发症。
三、预防控制预防和控制消渴的关键在于改变生活方式和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首先,要保持适量的体重,避免肥胖。
其次,要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跑步、游泳等,帮助降低血糖水平。
此外,注意饮食结构,控制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入量,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的摄入。
此外,减少盐的摄入,戒烟限酒也是预防消渴的重要措施。
最后,定期进行体检,包括血糖检测、尿糖检测等,及早发现和控制病情。
四、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在日常生活中,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定期测量血糖水平,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胰岛素注射或口服药物的使用。
其次,合理安排饮食,避免过度饮食和暴饮暴食。
饮食应以低脂、低盐、高纤维为主,避免高糖和高脂肪食物的摄入。
此外,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此外,定期进行眼科、肾脏和神经系统的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总结起来,消渴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通过消渴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公众对消渴的认识和预防控制能力。
中医学课件-消渴

第二十一、概述
1、病證特徵: 消渴是以多飲、多食、多尿、
身體消瘦或尿有甜味的病症。
返回本節 返回目錄
下篇:內科病證 第二十一節 消 渴 一、概述
2.鑒別診斷: (1)口渴症 口渴症是指口渴飲水的一個臨床 症狀,可出現於多種疾病過程中,尤以外感熱 病為多見。但這類口渴各隨其所患病證的不同 而出現相應的臨床症狀;不伴見多食、多尿、 尿甜、消瘦等消渴的特點。 (2)癭病:其中氣鬱化火、陰虛火旺的類型, 以情緒激動,多食易饑、消瘦,類似消渴病的 中消,但眼球突出,頸前生長腫物則與消渴有 別,且無消渴病的多飲、多尿、尿甜等症。
返回本節 返回目錄
返回本節 返回目錄
下篇:內科病證 第二十一節 消 渴 一、概述
3.現代醫學範圍 西醫的糖尿病、尿崩症,可參考本節 辨證論治。
返回本節 返回目錄
下篇:內科病證 第二十一節 消 渴
二、病因病機
飲食不節 過食肥甘 嗜食無度
積 熱 傷 津
情志失調 氣鬱化火
鬱 火 傷
陰
肺燥 上消
陰虛燥熱
胃熱 中消 腎虛 下消
陰
勞欲過度
虛
素體陰虛
火
旺
氣陰兩傷 陰陽俱虛
血瘀
返回本節 返回目錄
多飲 多食 多尿 消瘦 尿甜
變證百出
下篇:內科病證 第二十一節 消 渴
三、辨證論治
1.辨上、中、下三消之主次: 上——口渴喜飲; 中——消穀善饑; 下——小便頻數。
返回本節 返回目錄
下篇:內科病證 第二十一節 消 渴 三、辨證論治
2.治療原則: 應從養陰入手,燥熱較甚時佐以
清熱,陰損及陽者陰陽並補。
返回本節 返回目錄
消渴 PPT课件

四、診斷
(一)病史:有消渴病的家族史可供診斷參 考。
(二)證候特徵:口渴,多飲,多食易饑, 尿頻量多,形體消瘦或尿有甜味。
(三)臨床特點及併發症:初起可“三多” 症狀不著,病久常併發眩暈、肺癆、胸痹心痛、 中風、雀目、瘡癰等。嚴重者可見煩渴,頭痛, 嘔吐,腹痛,呼吸短促,甚至昏迷厥脫危象。
四、診斷
(二)瘡癤、癰疽 1.病初熱毒傷營 治法:清熱解毒,消散癰腫。 方藥:五味消毒飲。
七、其他療法
2.氣陰兩虛,脈絡瘀阻,蘊毒成膿 治法:益氣解毒排膿 方藥:黃芪六一散合犀黃丸。
3.肺癆、水腫、中風:可參考有關章 節辯證論治。
八、預後轉歸
(一)消渴病陰虛燥熱,日久可陰損及陽, 致陰陽兩虛,出現多種併發證:肺癆、白內 障、雀目、耳聾、瘡癤、癰疽、中風偏癱、 水腫等。
(四)實驗室檢查:查空腹、餐後2小 時血糖和尿糖,尿比重,作葡萄糖耐量試 驗等檢查有助於確診,必要時可查尿酮體, 血尿素氮,肌酐,二氧化碳結合力及血鉀、 鈉、鈣、氯化物等。
五、鑒別診斷
(一)口渴症 口渴症是指口渴飲水的一個臨床症狀, 可出現於多種疾病過程中,尤以外感熱病為 多見。 但這類口渴各隨其所患病證的不同而出 現相應的臨床症狀;不伴見多食,多尿,尿 甜,消瘦等消渴的特點。
消渴以口渴,多飲,多食易饑,尿 頻量多,形體消瘦或尿有甜味為其證候 特徵。
三、病因病機
稟賦不足(陰虛體質)— 內因
過食肥甘
醇酒厚味 脾失健運,積熱內蘊→化燥傷津,消穀耗液
辛辣香燥
憂鬱惱怒 肝氣鬱結→鬱久化火→消灼肺胃陰津
消渴
思慮過度
房室不節虛火內生→上燔肺胃腎精虧損勞欲過度
固攝無權
三、病因病機
病位:主要在肺、胃、腎,尤以腎為關鍵。 病性:虛實夾雜 消渴病日久,易發生以下兩種病變: (一)陰損及陽,陰陽俱虛。 (二)病久入絡,血脈瘀滯。
消渴长春中医药大学PPT课件

一般病初以燥热多见;病程迁延者,则以 阴虚或气阴两虚为主兼有燥热;
或日久病重阴损及阳,则可见阴阳两虚之 证。
瘀血作为标证之一,常兼夹于消渴的病程
中。
.
31
九、辨证论治-辨证要点
3.辨本症与并发症 多饮、多食、
多尿及消瘦为消渴病的基本临床表
现。随着病情的进展,其并发症就
逐渐显现,常见的并发症有眼疾、
37
九、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2、阴精亏虚
主症:尿频量多,浊如脂膏,口干欲饮,形 体消瘦。
兼次症:五心烦热,骨蒸潮热,头晕耳鸣, 腰膝疫软,乏力,遗精失眠盗汗,皮肤干燥, 瘙痒。
舌象:舌质红,舌体瘦而干,苔少或薄白。 脉象:细或细数。
.
38
九、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治法:滋补肝肾,益精养血。
方药:六味地黄丸。宜于消渴病阴精亏耗者长 期服用。
在病名方面,根据病机及症状的不同,将消渴 分为消瘅、肺消、膈消、消中等。
在病因方面,《内经》认为五脏不足、情志失 调、过食肥甘是消渴的主要病因,强调了体质 因素在消渴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而胃肠热结,耗伤津液是其主要病机。
.
4
一、概述-沿革
《金匮要略》有专篇对消渴的证治进行阐述, 立有白虎加人参汤、肾气丸等有效方剂,至今 为临床医家所推崇。
.
5
一、概述-沿革
《诸病源候论·消渴候》主张“先行一百二百步, 多者千步,然后食之”,初步认识到体育疗法 对治疗消渴的意义。并对本病的并发症有所记 述,认为“其病变多发痈疽”。
《外台秘要·消渴消中门》引《古今录验方》曰: “渴而饮水多,小便数,无脂似麸片甜者,皆 是消渴病也”。又引祠部李郎中云:“消渴 者,……每发即小便至甜”。对消渴病的临床 特点有更深的认识。
中医内科学消渴培训课件

中医内学消渴
45
⑶下消
①肾阴亏虚证 ②阴阳两虚证
中医内科学消渴
46
①肾阴亏虚证
主症: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甜. 兼次症: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
干燥,瘙痒. 舌象:舌红苔少. 脉象:脉细数. 证机概要:肾阴亏虚,肾失固摄.
中医内科学消渴
47
治法:滋阴固肾.
代表方:六味地黄丸加减.
❖“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中医内科学消渴
6
《诸病源候论·消渴候》:初步认识到体育 疗法对治疗消渴de意义,并对其并发症有所 论述.
❖“先行一百二百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
❖“其病变多发痈疽.”
❖“其久病变成发痈疽,或成水疾.”
中医内科学消渴
7
《外台秘要·消渴消中门》:最先记载消渴 尿甜de发现,对消渴de临床特点作了明确de 论述.
❖“饮食服饵失宜,肠胃干涸,而气液不得宣平, 或耗乱精神,过违其度,或因大病阴气损而血液 衰虚,阳气悍而燥热郁甚.”
❖“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 燥热之甚,济人身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结, 津液生而不枯,气血利而不涩,则病日已.”
中医内科学消渴
10
《证治要诀·消渴》:治疗注重益气,对三 消预后及并发症有新de发现.
糖尿病
中医内科学消渴
17
【病因病机】
一、病因:
①禀赋不足 ②饮食失节 ③情志失调 ④劳逸失调
中医内科学消渴
18
①禀赋不足
先
天 禀
精 气
肾 不
精 亏
消
赋 不
不 足
藏 精
液 竭
渴
足
中医内科学消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中医学院 中医内科学 课程教案(首页)
课程名称:中医内科学 年级:97级 专业、层次:中医本科
授课时间:2001年3月27日、4月2日 任课教师(职称):唐爱华(副教授)
授课题目(章节):第七章.第四节(消渴)P301 教具:多媒体教室
基本教材:王永炎.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7
教学目的:
1.熟悉消渴的证候特征;
2.熟悉消渴的发生与阴虚、燥热、血瘀的关系;
3.掌握消渴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4.掌握消渴各个证型的辨证施治;
5.了解消渴的预后及转归;
6.了解与消渴相关的西医疾病。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1)消渴的证候特征;
(2)消渴的发生与阴虚、燥热、血瘀的关系;
(3)四个证型的辨证论治。
2.难点:对消渴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制作课件,利用多媒体教室投影,注意启发式教学。结合临床病
例进行教学。
教学安排:2个课时:(1)概说;证候特征;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30分钟。
(2)辨证论治60分钟。
课程作业或思考题:1.消渴的主要证候特征有哪些?
2.消渴的病因有哪几点?其发病机理如何?
3.四个证型的治法以及代表方药是什么?
教研室主任意见:
广西中医学院 中医内科学 课程教案(续页一)
时间 分配 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教学方法
与手段
8分钟 2分钟 15分钟 3分钟 主要内容:概述 证候特征 病因病机 诊断要点 鉴别诊断 辨证论治 小结 复习思考题 一、概述
(一)定义:1.讲述消渴的主要临床表现;
2.介绍消渴的危害性;
3.介绍别名。
(二)源流:简介有代表性的医籍、医家对消渴的论述;重
点介绍《内经》对消渴病因病机的认识,《外台秘要》对消渴临床
特点和《证治准绳》对消渴的临床分类的论述,以及这些理论观
点对本病认识和治疗的指导意义。
(三)范围:介绍与消渴相关的西医内科疾病。
二、证候特征
介绍本病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
主要临床表现。
三、病因病机
(一)病因:1.禀赋不足;2.饮食不节;3.情志失调;4.劳
欲过度。
(二)病机:阴津亏损,燥热偏胜。
重点讲述消渴的发生与阴虚、燥热、血瘀的关系。
提问:1.消渴病位主要在哪些脏腑?各脏腑之间相互有何影
响?
2.消渴的病性如何?
3.消渴日久,可出现哪几种病机演变?
四、诊断要点
根据临床表现、并发症及家族史、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
利用多
媒体教
室投影
课件进
行教学
广西中医学院 中医内科学 课程教案(续页二)
时间 分配 教学重点、内容和步骤 板书提要、课堂提问、举例要点 教学方法
与手段
2分钟 60分钟 五、鉴别诊断 与口渴症、瘿病进行鉴别。 六、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部位:分上、中、下三消,从肺、胃、肾三脏进行辨证。 2.辨标本: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3.辨本证与并发症:消渴病本证的基本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而易发生诸多并发症则为本病的另一特点。 (二)治疗原则 清热润燥,养阴生津。 (三)分证论治 1.着重讲述四个证型的症状特点、治法、方药以及临床应用。 2.介绍针对消渴病常见并发症的其他疗法。 3.介绍近年本病中医药治疗、研究情况。 七、转归预后 (一)消渴病日久可阴损及阳,致阴阳两虚,出现多种并发证。 (二)消渴病如注意早期检查,早期发现,长期坚持治疗,及早防治各种并发症,则预后良好。 八、预防与调摄 (一)控制饮食,忌甜食,定时定量进餐。 (二)保持情志平和。 (三)生活有规律。 九、结语 十、复习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