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教案
《前方》教案设计:从小说到电影

《前方》教案设计:从小说到电影从小说到电影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小说《前方》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2.了解小说改编成电影的过程,并比较小说和电影的异同;
3.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评价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小说《前方》的主题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2.小说改编成电影的过程,以及比较小说和电影的异同。
三、教学内容
1.小说《前方》
(1)了解小说的作者和出版情况;
(2)介绍小说的背景和基本情节;
(3)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
2.电影《前方》
(1)了解电影的导演和演员阵容;
(2)介绍电影的拍摄情况和改编情况;
(3)比较小说和电影的异同,分析电影中的艺术特点。
四、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加以互动和提问;
2.观看电影片段,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五、教学步骤
1.介绍小说《前方》的作者和出版情况,并引入小说的主题思想;
2.介绍小说的基本情节,引导学生分析小说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点;
3.播放电影片段,了解电影的导演和演员阵容,并介绍电影的拍摄情况和改编情况;
4.分析电影中的艺术特点,包括画面、音效、剧情表现等方面,比较小说和电影的异同;
5.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探讨小说和电影对于主题思想的表达及艺术特点的塑造是否相似、失落和转化。
6.个人写一篇关于《前方》小说和电影的比较分析文章,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和批评。
六、教学手段
1.多媒体(电脑、投影仪、音响、电影片段)
2.课件
3.电子文献。
《前方》教案

编制人:杜静审核人:高亮
【教学目标】
1.了解摄影散文的一些特点,体会联想这一创作手法的具体运用。
2.解读文中内涵深刻的句子。
3.了解和探索“精神家园”的内涵。
【重点难点】
1.解读文中内涵深刻的句子。
2.了解和探索“精神家园”的内涵。
【教学过程】
导入:
每到五一、十一长假还有中秋、春节,全国各地的车站都会人满为患,为什么呢?中国人的传统,每逢佳节倍思亲,届时只要是中国人,不管你在天涯海角还是在天南海北,都要不远万里,乘飞机坐轮船,赶回家;节后又浩浩荡荡的奔赴各地。这样浩浩荡荡的行动不是法律的约定,而是咱们几千年来的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这来去匆匆的人们是一种怎样的心理路程呢?这里面又包涵了怎样的人文内涵呢?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曹文轩的《前方》来探讨一下。
2.为什么“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3.人的“悲剧性”具体内容是什么?请用文本中的语言回答。
五、精讲点拨。
1.作者为什么说:“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2.第三段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目的是什么?
3.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关系如何?这里的“家”和“旷野”做何理解?
摄影散文一般由摄影照片切入,然后由这个画面展开联想,最后再回到照片上来。文中的摄影画面展示一辆破旧简陋的汽车,车中是几位神态各异的旅客,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男子,他手托下的是巴,望向窗外,眼中流露出处于艰难旅途中的人的惶惑与茫然。
二、走近作者。
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农村,并在农村生活了20年。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毕业留校任教。后来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在是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他的主要作品是:《忧郁的田园》、《暮色笼罩下的祠堂》、《红葫芦》、《蔷薇谷》、《少年》、《埋在雪下的小屋》、《追随永恒》、《三角地》、《山羊不吃天堂草》、《红瓦》(长篇小说);还有一些学术性的著作,像《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思维论》、《曹文轩儿童文学论文集》等。
区分左右、前后、上下——确定位置的教案

区分左右、前后、上下——确定位置的教案:1.学生能够理解基本的位置概念,如左右、前后、上下。
2.学生能够使用这些位置概念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3.学生能够根据位置概念描述一个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
教学内容:本课主要介绍如何通过区分左右、前后、上下来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
首先我们需要引导学生认识这些位置概念,然后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这些概念的运用。
一、左右在介绍左右的概念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抬起自己的左手和右手,然后再让他们用手指着自己的左边和右边。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慢慢理解左右的概念。
接下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触摸等方式来区分一个物体的左右方位,例如:桌子的左边是什么,右边是什么?二、前后在介绍前后的概念时,我们可以用身体的前后来让学生理解这个概念。
我们可以让学生站在一个桌子前面,然后询问他们此时的前方是什么,后方是什么?让学生借助视觉和触觉体验前后的概念。
接下来,我们可以让学生用眼睛观察一个物体的前后方位,例如:门的前方是什么,后方是什么?三、上下在介绍上下的概念时,我们可以利用身体的上下位置让学生理解这个概念。
我们可以让学生站在一两个桌子的旁边,然后让他们比较自己和桌面的位置,从而形象地理解上下的概念。
接下来,我们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个物体的上下位置,例如:书的上方是什么,下方是什么?四、场景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理解和运用这些位置概念,还要让他们能够将这些概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我们可以让学生观察一些常见场景,例如:超市、教室、公园等,并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来描述这些场景中物体的位置。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应用这些位置概念,进一步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五、综合运用在教学结束时,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综合运用,例如:让学生描述一个球在空中运动的位置,让学生描述一个人在教室里的位置等等。
通过这些综合运用,让学生用所学位置概念来表达物体或人在空间中的位置,同时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前方》教案

巩固练习
总结词:选择题 总结词:简答题
详细描述:设计选择题,考察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让学生通过选择题的形式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详细描述:设计简答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回答问题 ,进一步巩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小结作业
01
02
03
04
总结词:总结全文
详细描述:总结全文,强调文 章的主题和重点内容,帮助学
详细描述:详细介绍《前方》一文的作者、背景和文章结 构,让学生对全文有整体把握。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总结词:深入分析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详细描述: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 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总结词:拓展延伸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详细描述: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前方”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这一概 念。
生梳理思路。
总结词:布置作业
详细描述:布置相关作业,如 读后感、小作文等,让学生在 实际操作中加深对“前方”的
理解。
05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评价方式
作业评估
布置相关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 知识的吸收和应用能力。
学生自评与互评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 价,促进他们的自我反思和相互 学习。
01
课堂观察
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评估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 握程度。
02
03
对于表现不佳的学生,加强辅导 和督促,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 。
04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4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01
总结词:激发兴趣
02
详细描述: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关于“前方” 的含义,激发学生对本课主题的兴趣。
《前方》教案

《前方》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摄影散文,知道其特点。
2.理清文章脉络,理解重点字词句,把握文章主旨。
3.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虚实结合、反弹琵琶【教学重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以此更好地理解文章。
【教学难点】写作手法:虚实结合、反弹琵琶【教学过程】一、由《前方》照片导入印度是一个人口大国,流动人口非常多。
一位印度摄影师拍摄了这幅照片题目就叫《前方》。
请大家认真看这幅照片,你看到了什么?由这幅照片你又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来说一下。
曹文轩看到这幅画面后也想到了很多,于是他就写了《前方》这篇文章。
(板书:题目、作者)这篇文章是一种新兴的文体,称之为“摄影散文”。
所谓“摄影散文”,顾名思义,一摄影二散文。
它兼有摄影和散文两大优势。
我们知道,摄影最大的优势就是视觉上的直观性,具有冲击力,而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自由,可以自由地展开联想。
所以摄影散文就把两者的长处有机地结合起来,两者融为一体。
《前方》就是这样一篇“摄影散文”。
(投影)二、整体感知,清文章思路摄影散文一般由摄影照片切入,然后由这个画面展开联想,最后再回到照片上来。
《前方》是否也采用了这个思路,我们一起看。
请大家小声朗读课文,并思考本文思路。
明确:文章第一段由这幅画面切入;第二段开始展开联想,写他的感想、感触;最后一段,文章又回到了这幅照片上来。
三、文本研读在联想的这一部分中,曹文轩由这幅画面想到了什么内容?也就是说提出了哪几个核心的观点?找好后,小组商量讨论一下,回头派代表回答。
(自由发言)师小结:曹文轩由这幅画面想到了的内容: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人的悲剧性实质。
探讨三个问题1.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为什么人有“离家的欲望”?明确:迁徙的习性;外界的诱惑;无奈的选择;前方的诱惑。
这里的“前方”还是一个单纯的空间概念吗?明确:“前方”是理想,理想的召唤,精神的目的地。
2.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①路连接着家和前方。
“路”是人生的征途,是人生之路,是追求理想的过程。
《前方》教学思路教案教学设计

《前方》教学思路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材第十二章《空间几何》中的《前方》一节。
详细内容包括: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前方的定义,前方与坐标轴的关系,前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前方的定义及其性质。
2. 能够运用前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了解前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前方与坐标轴的关系,前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前方的定义,前方的基本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空间直角坐标系模型,前方相关实例。
2. 学具:直尺,量角器,坐标系图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组空间直角坐标系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前方在坐标系中的位置。
2. 知识讲解:a. 介绍前方的定义,通过模型演示和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前方的概念。
3. 例题讲解:讲解前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空间物体定位、三维图形的绘制等。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与前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
六、板书设计1. 《前方》2. 定义: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前方是指与坐标轴正方向相同的区域。
3. 性质:前方与坐标轴的关系,前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 例题:展示前方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如空间物体定位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画出空间直角坐标系,并标出前方区域。
2. 答案:a. 前方区域为:x轴正方向、y轴正方向、z轴正方向。
b. 点B的坐标范围为:x>2,y>3,z>4。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前方定义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前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掌握情况。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前方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如航空航天、建筑等领域。
鼓励学生开展课后研究,提高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
前方教育课教案

前方教育课教案
简介
本教案旨在为前方教育课提供一个教学框架和指导。
前方教育课是一门培养学生前瞻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学生将研究如何预测未来趋势、解读趋势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并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 培养学生的前瞻性思维能力
- 培养学生对未来趋势的敏感性和分析能力
-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单元:未来趋势分析的基本概念
- 未来趋势的定义和特点
- 常见的未来趋势分析方法和工具
- 实例分析:过去趋势的预测与实际发展的比较
第二单元:未来趋势对社会的影响
- 技术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 经济、政治和环境等领域的未来趋势分析
- 案例研究:未来趋势对不同产业的影响
第三单元:前瞻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
- 前瞻性思维的培养方法和技巧
- 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和技巧
- 团队合作与创新
教学方法
- 授课与案例分析结合,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 小组讨论和辩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 项目实践和实地调研,加强学生对未来趋势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评估方式
- 平时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等
- 个人报告:学生针对特定未来趋势进行研究和分析,撰写报告并进行口头展示
- 团队项目:学生组成小组,针对特定问题进行团队合作和解决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参考资料
- 未来学导论,作者:彼得·施瓦茨
以上是《前方教育课教案》的概要,具体内容和细节将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前方》教案教学设计

VS
教学手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和图片等辅助教学 。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通过提问导入,引导学 生思考人生方向和价值
。
讲授新课
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 生理解文章主题。
巩固练习
通过阅读练习和思考题 ,巩固所学知识。
归纳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引导学生反思和总结。
教学效果评价与反馈
评价方式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和 考试等。
05
教学反思与改进
反思内容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本次课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 标?
反思内容
教学内容与进度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合理?
课程进度是否适中,有无过快或过慢的情况?
反思内容
教学方法与手段 是否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
这些方法是否有效,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并积极参与?
重点讲解
对文章中的重点语句、词汇进行深入讲解,如“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但关键 处仅有几步”等,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用词和表达意图。
课堂互动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文章中的 某些观点或问题进行讨论,如“ 你如何理解‘前方’的含义?” 等,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角色扮演
让学生扮演文章中的某些角色, 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更 加深入地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和情 节。
《前方》教案教学设计
汇报人:
2024-01-03
• 教学目标 • 教学内容与步骤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评价与反馈 • 教学反思与改进 • 教案设计总结
0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01
掌握《前方》的文学常识、作者 生平、创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书:
家(乡)精神家园
(脚下的)路
人生的路
离家……前方……苦旅……精神家园
小结:文章虚实结合,从现实中的家、路出发,扣住心灵远游、寻找精神家园来写,表明人在寻找精神家园时的漂泊感和对理想的追求。
三、比较阅读《乡土情结》与《前方》中有关离家的部分。
课外作业
写一篇关于家乡的文章。
教学反思
学生对家园的概念还比较模糊,对精神的归宿还理解不透。
二、文本研读
A.理清文章思路
①找出文中表明作者立意的一句话,作者又是如何围绕它展开叙述的?
明确:“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愿望。”(特点反弹琵琶)(第二节)
第三节:人类祖先在没有“家的意识和家的形式之前”就在无休止地迁徙。
第四节:写人类有了家后远行的欲望没有寂灭。
第五节: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一:外面世界的诱惑。
二、课上学生展示自己通过网络等手段查阅到的有关作者情况的介绍。
教师补充作者简介:曹文轩,
1954年1月,曹文轩生于江苏盐城农村,并在农村生活了20年。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毕业留校任教。后来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在是北京大学教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他的主要作品是:《忧郁的田园》、《暮色笼罩下的祠堂》、《红葫芦》、《蔷薇谷》、《少年》、《埋在雪下的小屋》、《追随永恒》、《三角地》、《山羊不吃天堂草》(长篇小说)、《红瓦》(长篇小说);还有一些学术性的著作,像《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思维论》、《曹文轩儿童文学论文集》等。
③文章第一节和最后一节的关系如何?
明确:第一节由摄影作品入手,猜测画面上人物的目的,说明“归家”和“远行”都是“在路上”,都与离家有关。结尾再次猜测摄影作品“前方”中人们的命运,扣住文章的写作缘由。首尾呼应,从浅层次的生活经历入手,上升到深层次的人生哲理的发问。
B.词语的语境含义
随着作者从摄影作品、日常生活场景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的反复转换,文中的关键词语时常具有特殊含义。这些词语有“路”“家”“旅途”“前方”等。
第六节: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二: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或“他容不得家”)。
第七节:交代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之三:理想的诱惑,点出了“前方”,前方在这儿更多的不是空间上的概念,而是理想的召唤。
第八节:回到摄影作品上来。由“前方”到“路”到“汽车”,完成了从联想到摄影作品的思维过程。
②哪几节开始,作者转入对人生的思考?
四队中学教案纸(备课人:__李兴海________学科:__语文________)
备课
时间
10.17
教学
课题前方教学计划1教学课时
1
教学
目标
1.在与文本对话、评点的基础上,体悟文章的立意,并比较与前两篇文章立意上的区别;
2.了解文章虚实结合的写法,找出自己认为内涵深刻的句子进行解读。
教学重点
难点
1.立意上的反弹琵琶;2.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过程
预习字词:
迁徙(xǐ)袭(xí)击按捺(nà)不住憔悴(qiáo cuì)
颠簸(bǒ)惶(huáng)惑温馨(xīn)
一、导入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表达的手段也在发展变化,过去,传媒是非常单调的,现在,人们不仅有文字印刷,还有围绕图像、声音创造出的广播、摄影、电影、电视、电脑、互联网,而且,这些传媒手段又不断融合、交叉,形成新的综合的表达手段和表达样式,如广播剧、电视散文、电视电影等等。摄影散文也是其中的一种。摄影散文是一种新兴的文体,顾名思义,它是由摄影和文字构成的。《前方》是一篇“摄影散文”。摄影画面展示的是一辆破旧简陋的汽车,车中是几位神态各异的旅客,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男子,他手托下巴,望向窗外,眼中流露出处于艰难旅程中的人的惶惑与茫然。
明确:9-11节。
第九节由“路”着手,着眼于“路”与“家”和“前方”的关系,日常的生活场景转入对人生(命运与内心世界)的思考。
第十节:论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第十一节:论述人处于走向前方与惦念家乡的矛盾中。(“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离乡与思乡似乎是个永恒的矛盾,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