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时期苏联对犹太人的政策 高 麦 爱 (

合集下载

为什么俄罗斯会有很多犹太人?

为什么俄罗斯会有很多犹太人?

俄罗斯的犹太民族属于外来民族。

公元初罗马帝国占领了巴勒斯坦后,犹太人被迫四处流散。

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其中一部分就流散到了今天的俄罗斯,并一度达到相当的数量。

在最近不到10年间,俄罗斯犹太人的数量明显下降。

根据俄罗斯国家统计委员会的资料,1989年俄罗斯犹太人总数为55.1万,是1979年的78.6%,到1994年初下降到39.4万人。

考虑到此后离境的人数,俄罗斯有关专家认为,到1995年底犹太人总数降至36万多人,还有人认为,截止1996年1月,犹太人总数为34万多人。

俄罗斯犹太人老龄化现象也比较严重,其平均年龄为52.8岁,而俄罗斯其他民族的平均年龄不超过40岁(摩尔多瓦族除外,其平均年龄为44.8岁)P.雷夫金娜:《当今俄罗斯的犹太人》,载〔俄〕《社会科学与当代》, 1996年第5期。

可见,犹太族是俄罗斯最“老”的民族。

基于对俄罗斯犹太民族的人口数量和年龄构成的分析,一些人口学家认为,俄罗斯的犹太人正走向消亡的边缘同上。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即同化和移民。

从80年代末起,俄罗斯的犹太人就处于移民的活跃状态中。

如果说1986年从苏联离境的犹太人仅有914人,那么,到1990年则达到20.13万人,1991年为18.6万人。

1992年,犹太人的移民高峰才逐渐平息下去,移民逐渐减少。

【内容提要】在最近10年中,俄罗斯的犹太人数量明显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因素,即同化和移民。

同化是长期历史过程的结果,尽管犹太人同化程度很深,但在1989~1991年仍形成了移民高峰,此后移民数量不断减少。

同化和移民的继续是否会导致俄罗斯犹太人的消亡,对此还需做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俄罗斯犹太人同化移民【作者简介】张玉霞,1965年生,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师。

(兰州730070俄罗斯的犹太民族属于外来民族。

公元初罗马帝国占领了巴勒斯坦后,犹太人被迫四处流散。

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其中一部分就流散到了今天的俄罗斯,并一度达到相当的数量。

简论苏联的犹太人问题_张建华

简论苏联的犹太人问题_张建华

简论苏联的犹太人问题3张建华[内容提要] 犹太民族作为世界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其命运是悲剧性的。

在长期的流亡和迁徙过程中,他们的足迹几乎踏遍世界各地。

沙皇俄国是一个地域横跨欧洲和亚洲的大殖民帝国,在这个被列宁称为“各民族人民的监狱”的大帝国中,犹太人的处境是极其悲惨的。

苏联同样是一个多民族的联邦制国家,由于苏联政府在民族政策上的严重失误,苏联犹太人的际遇是有失公平和公正的,因而导致20世纪70年代后在苏联犹太人中间产生了较大的离心倾向。

[关键词] 苏联 犹太人问题[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6505(2003)022*******3本文为教育部十五社科规划项目“民族主义与20世纪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以苏联东欧为中心”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民族问题以及犹太人问题是沙皇俄国留给苏联政府和各民族的一份沉重的历史遗产。

俄国境内的犹太人作为一个民族群体的出现最早大约是在公元14世纪初。

当时由于西欧各国政府加强了对犹太人的迫害和驱赶,犹太人大批东迁,最初定居于中欧和东欧的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立陶宛等地区,随后又向俄国版图内的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地区迁移。

17世纪,波兰政府采取了鼓励外来移民的政策,尤其鼓励文化教育水平较高并拥有各种技艺的犹太人,因此犹太人在该时期的移民数量获得较大幅度的增长,而犹太人的居住区往往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

18世纪60年代后,在俄国女沙皇叶卡特琳娜二世统治期间,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国政府联合瓜分了波兰,波兰的大部分领土和西乌克兰纳入俄国的版图,原波兰领土上的犹太人也随之处于俄国的统治之下。

到20世纪初,世界上的犹太人约半数居住在俄罗斯帝国境内,1897年的俄国人口统计资料表明,俄国境内的犹太居民人数为522万人。

①沙皇政府以及各级统治者对犹太人始终是采取限制、压制和迫害的政策。

沙皇伊凡四世统治时期曾发布诏书驱赶犹太人出俄国,禁止犹太人在俄国居住。

在17世纪中期,莫斯科公国的军队就多次攻入波兰和立陶宛,大量屠杀当地的犹太人,或者劫持数万的犹太人到莫斯科公国境内,强迫犹太人改宗东正教,使犹太人沦为奴隶。

从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案看斯大林时期苏联犹太人的命运

从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案看斯大林时期苏联犹太人的命运

从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案看斯大林时期苏联犹太人的命运内容摘要:二战时期,苏联成立的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在动员苏联以及世界其他各地的犹太人同德国法西斯斗争的过程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战后初期,随着它存在的主要使命的终结和国际局势的变化,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被苏联政府抠上了一些莫须有的罪名而遭取缔。

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的主要领导人和积极分子被处决,造成了苏联历史上的一大冤案。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大俄罗斯主义盛行的社会环境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下,苏联犹太人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和悲惨处境。

关键词: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民族主义、民族同化公元前罗马帝国占领了巴基斯坦后,犹太人被迫四处流散,其中的+一部分到达了今天的俄罗斯。

但是,历史上俄罗斯国内的反犹浪潮不断,即使是在苏联时期,由于政府在民族政策上的严重失误,苏联犹太人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苏联政府和领导人始终把犹太人视为潜在的不忠诚的对象,但也是一笔随时可以动用的“政治资源”,一旦政策失误和国际国内局势变化,他们也就成了“替罪羊”,二战时期成立的犹太人法西斯委员会就是很好的例证。

这样一个在二战时期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反法西斯斗争的最后胜利作出重要贡献的组织,在战后初期即被扣上一些莫须有的罪名而遭到取缔,其主要成员以叛国罪的罪名处死。

本文试图通过对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成立后的一些活动、它案发的原因的探究,以此从一个侧面来说明斯大林时期苏联犹太人的历史命运(一)1940年,世界第二次大战爆发,许多欧洲国家和人民遭到了德国法西斯的奴役和屠杀,希特勒灭绝犹太民族的计划更使散居欧洲各国的犹太人遭受了灭顶之灾,整个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问题,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战争初期,由于苏联方面准备不足和军事指挥错误等一系列的原因,苏军节节败退,大片领土被德军攻占,这些土地上的人民尤其是犹太人也惨遭德军铁蹄的蹂躏。

在这种危急关头,苏联人民很快动员起来,以其全部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反法西斯斗争中去。

浅议俄罗斯犹太人政策(17世纪——1953年)

浅议俄罗斯犹太人政策(17世纪——1953年)

浅议俄罗斯犹太人政策(17世纪——1953年)摘要:17世纪起犹太人开始有规模地涌入俄罗斯,在俄罗斯人口中所占比重甚高。

沙俄时代,因为宗教文化等冲突,政府一直采取反犹政策,因而俄罗斯“犹太问题”开始显现。

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虽然对犹太人的政策有一定的放松,但随着国际冷战趋势加强,两个阵营对立加剧,苏联兴起了反犹主义浪潮,对犹太人进行了一系列压制迫害。

沙俄时代以来,俄罗斯为了解决“犹太问题”出台的政策却衍生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影响,对俄罗斯的发展,乃至世界政局产生了冲击。

关键词:俄国犹太人政策;反犹主义;犹太移民17世纪中叶,因为俄波签订《安德鲁索沃条约》,犹太人首次大量出现在俄罗斯。

18世纪下半叶,由于瓜分波兰,大约100万的波兰犹太人被并入了俄罗斯帝国。

到19世纪末,俄国犹太人的数量已经增加至500多万,约占总人口的4%。

随后一个多世纪,沙俄政府一直采取反犹政策,采取措施限制和干扰犹太人,因此也导致了严重的“犹太问题”。

直到苏联时期,俄罗斯政府的犹太政策依然无法很好解决问题。

因而引发的犹太人革命,犹太人多次大规模移民,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等对俄罗斯产生了众多影响。

17世纪中叶,犹太人首次大量出现在俄罗斯。

1654年乌克兰领土被俄罗斯吞并,境内大量犹太人被沙俄政府控制。

1677年俄波签订《安德鲁索沃条约》,该条约允许在敌对期间被俄国人俘虏的犹太人留在俄国境内,因而俄国犹太人的数量大幅增长。

18世纪下半叶,由于瓜分波兰,大约100万的波兰犹太人被并入了俄罗斯。

到19世纪末,这一数字已增至500多万,约占总人口的4%。

尽管犹太人的数量不断增加,沙皇对其的敌意从未消失,一直采取反犹措施。

沙俄政府早期压迫犹太人从宗教入手。

1742年,伊丽莎白一世下令将犹太人驱逐出俄罗斯帝国时,只允许信奉东正教的犹太人留下来。

尼古拉一世统治时利用物质鼓励犹太人皈依东正教。

1835年,政府通过《犹太残疾人宪章》禁止犹太人使用希伯来语;禁止建造犹太教堂等。

2023年海南省中考历史真题含解析

2023年海南省中考历史真题含解析

2023年海南省中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60分,共20题,每小题3分,每题只有一个最佳选项)1.(3分)江西吴城遗址是长江以南地区最早发现的商代遗址,打破了“商文化不过长江”的论断。

该遗址属于()A.文献史料B.图像史料C.实物史料D.口述史料2.(3分)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民族迎来了第一次精神觉醒。

有学者认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较早自觉地直接地思考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问题的人,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无为而治B.为政以德C.兼爱非攻D.以法治国3.(3分)东晋东誉初年,江南粮荒严重,但南北劳动人民两支生产大军,用无比坚韧的力量战胜了自然,使江南农业发展迈进一大步,这表明江南农业发展得益于()A.自然环境优越B.生产工具改进C.高产作物引进D.农民辛勤劳动4.(3分)海南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贸易中转站,为加强管理,元朝中央政府设立()A.星州都督府B.琼州府学C.海北海南博易提举司D.海南卫指挥使司5.(3分)1944年3月19日,郭沫若在重庆《新华日报》上发表《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主要讲述明朝的灭亡及其原因,以供后人借鉴。

此文主要是纪念()A.戚继光抗倭B.努尔哈赤建立后金C.李自成起义D.清军入关6.(3分)《耕织图》于南宋问世,经明清两朝帝王不断修订,至清末700余年间,各种版本层出不穷,这种现象反映了()A.南宋《耕织图》广受欢迎B.明清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C.明清时期绘画风格有变化D.清代《耕织图》版本很多7.(3分)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饱经磨难的近代时期。

下列组合搭配准确的是()A.鸦片战争——《北京条约》——协定关税B.第二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割香港岛C.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允许设厂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增开天津商埠8.(3分)张謇在创办大生纱厂时,为股东规定了8%的利率,结果从1895年筹建到1899年投产,共支付利息白银17000余两,占纱厂开办费的58%。

斯大林时期苏联对犹太人的政策_高麦爱

斯大林时期苏联对犹太人的政策_高麦爱

斯大林时期苏联对犹太人的政策高麦爱(淮阴师范学院 历史与社会学系,江苏 淮安,223001)摘 要:斯大林在其统治的不同时期对苏联境内犹太民族实行不同的政策)))同化、压制、利用、消灭。

这些政策的实施,客观上加强了苏联犹太人的民族意识,但伤害了犹太人的民族感情,使他们对苏维埃政府失去信任。

关键词:斯大林时期;犹太人;同化;压制;利用;消灭 中图分类号:K5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44(2003)03-00%%-%%收稿日期:2001-11-05作者简介:高麦爱(1974-),女,甘肃庄浪人,淮阴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教师,兰州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亚史研究。

苏联建立之初,以列宁为首的领导层对少数民族包括犹太人采取了一定程度的民族自决原则。

30年代初,斯大林以民族自决与工业化、集体化路线相悖为由取消了这一原则。

由于犹太民族在俄国历史上遭遇的特殊性,斯大林时期苏联对犹政策较之其它民族又具有独特性,大致经历了同化、压制、利用、消灭几个不同阶段。

本文就斯大林时期苏联对犹太人的政策进行探讨。

一、同化政策从1925年斯大林执政到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0协定签署之前,斯大林对犹太民族采用拉拢手段,实质上是以同化为主要目标,使其有利于苏联的一体化建设。

斯大林执政初期,一反先前之姿态,声称/应该用75%的注意力去反对大国沙文主义,用25%的注意力去反对地方民族主义0[1]。

当时苏联党政机关中许多要员是犹太人。

其中有斯大林的反对派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等,也有斯大林的忠实/大臣0卡冈诺维奇,李维诺夫,迈赫利斯等。

斯大林的秘书室里也有两个犹太人。

据苏联官方统计,在当时的中央委员会里,犹太人约占25%[2];俄罗斯历史学家爱德华#拉津斯基也说:/斯大林当然不喜欢犹太人,但是他从来不简单地以个人的好恶行事。

0[3]30年代初,斯大林开始推行集体化、工业化运动。

在这一运动中,他非常需要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苏维埃民族。

简论苏联政府对其境内犹太人的政策和态度

简论苏联政府对其境内犹太人的政策和态度

5世界民族62007年第3期简论苏联政府对其境内犹太人的政策和态度张倩红葛淑珍内容提要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俄国犹太人的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苏联建立后,列宁的民族平等理论更是给了犹太人以极大的鼓舞。

但是,由于根深蒂固的反犹传统的影响,苏联犹太人并没有完全享受平等,歧视与迫害时有发生。

从列宁时代到戈尔巴乔夫时期,随着国家领导人的更替,苏联政府的对犹政策和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无论是对境内犹太人还是苏联社会都产生了连锁反应。

关键词苏联政府犹太人列宁斯大林反犹主义苏联是由100多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其民族政策是否得当,与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十月革命掀开了俄国犹太人历史上新的一页,大批犹太人以火一般的热情投身于革命与建设事业。

但由于种种原因,布尔什维克党所宣传的民族平等理念并没有在犹太人身上完全体现。

近年来,关于苏联犹太人问题,国内学者发表了一些文章,¹但有关苏联政府对其境内犹太人的政策问题缺乏系统的专题研究。

本文旨在梳理从列宁时代到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政府对其境内犹太人的政策与态度,并兼谈犹太人对苏联社会的贡献。

一、列宁时期列宁时期的苏联政府采取民族平等政策,其境内的犹太人获得了解放。

1.犹太人对十月革命的贡献。

列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领导俄国人民在沙皇专制制度的废墟上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政权,为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巨大努力。

而俄国犹太人对苏维埃革命的胜利同样功不可没。

俄国犹太人在沙皇专制统治下的卑微社会地位和悲惨遭遇造就了他们改变民族命运的决心以及对革命的向往和热情,犹太人是俄国最早参加社会民主主义运动的民族。

1895年犹太人马尔托夫(J.M artov)同列宁合作,建立/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0,领导俄国的工人运动,为建立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奠定了组织基础;1900年底,两人又在国外秘¹例如,杨申:5论苏联犹太人6,载5外国问题研究6,1981年第3期;高慧群:5苏联犹太人今昔6,载5东欧中亚研究6,1992年第4期;白坚:5略论斯大林晚年的反犹主义倾向6,载5苏联历史问题6,1988年第3期;赵克仁:5试析前苏联对以色列建国前后态度和政策的演变6,载5西亚非洲6,1993年第4期;张建华:5简论苏联的犹太人问题6,载5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6,2003年第2期;毛远臻:5时代变迁中命运沉浮的苏联犹太人)))试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战后初期苏联政府对境内犹太人的政策6,载5首都师范大学学报6(社会科学版),2005年增刊,等等。

关于共济会历史真相大揭秘

关于共济会历史真相大揭秘

关于共济会历史真相大揭秘共济会是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组织,其成员活动于社会各行业和领域,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共济会历史真相,欢迎阅读!共济会历史真相自1991年苏联解体至今,已20年,许多深藏幕后的历史秘密逐渐浮出了水面。

历史证明,恐怖阴谋确实存在!在苏联体系解体的过程中,一直存在神秘的隐形共济会之手的有力操纵。

在沙皇时代,俄罗斯一直由共济会13家族之一的诺曼夫家族统治,直到末代沙皇出卖了共济会秘密并公开反对共济会,此时暗藏在俄罗斯贵族中的会员多此企图暗杀沙皇未成功(包括列宁的父亲和哥哥),直到列宁将沙皇统治推翻为止。

在犹太人直接统治俄罗斯的时代(即苏联建国到斯大林被心脏病死亡期间),俄罗斯及其他加盟共和国一直是由犹太其产国际负责管理运营,该组织由共济会大东方会所(又称巴比伦会所)分裂而来,在美国(犹太人通过共济会暗中控制)和苏联(犹太人抛开其产国际直接领导)的同时支持下,1948年以色列建立,在苏联的500多万犹太人开始大量向以色列移民,到现在只剩不到150万人还留在俄罗斯(大部分在彼得堡),1993年,苏联的解体标志着犹太人不再亲自掌控俄罗斯。

俄罗斯历史学家О.А.普拉托诺夫在《俄罗斯荆棘之冠:共济会历史1731-1995年》一书中,从世界共济会秘密组织在苏联境内外的活动入手,曝光共济会对苏联解体进程中的催化性作用。

一些苏共领袖与共济会建立联系,并非始于80年代改革时期,而是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60和70年代。

戈尔巴乔夫与共济会的最初联系,可能是发生在他在意大利休假时期。

А.Н.雅科夫列夫与共济会的联系是他在美国和加拿大出任大使的期间。

但关于戈尔巴乔夫共济会身份最有分量的证明,是关于他与世界共济会高层代表的密切接触,和1992年所披露的戈尔巴乔夫是共济会最高国际机构“彼得伯格俱乐部(三边委员会)”的成员。

据西方透露,戈尔巴乔夫和三边委员会联系的中间人是著名的犹太金融家、共济会高级会员、以色列特工机构“摩萨德”的著名间谍索罗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斯大林时期苏联对犹太人的政策高麦爱(淮阴师范学院 历史与社会学系,江苏 淮安,223001) 摘 要:斯大林在其统治的不同时期对苏联境内犹太民族实行不同的政策———同化、压制、利用、消灭。

这些政策的实施,客观上加强了苏联犹太人的民族意识,但伤害了犹太人的民族感情,使他们对苏维埃政府失去信任。

关键词:斯大林时期;犹太人;同化;压制;利用;消灭 中图分类号:K 5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8444(2003)03200%%2%%收稿日期:2001211205作者简介:高麦爱(19742),女,甘肃庄浪人,淮阴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学系教师,兰州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亚史研究。

苏联建立之初,以列宁为首的领导层对少数民族包括犹太人采取了一定程度的民族自决原则。

30年代初,斯大林以民族自决与工业化、集体化路线相悖为由取消了这一原则。

由于犹太民族在俄国历史上遭遇的特殊性,斯大林时期苏联对犹政策较之其它民族又具有独特性,大致经历了同化、压制、利用、消灭几个不同阶段。

本文就斯大林时期苏联对犹太人的政策进行探讨。

一、同化政策从1925年斯大林执政到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协定签署之前,斯大林对犹太民族采用拉拢手段,实质上是以同化为主要目标,使其有利于苏联的一体化建设。

斯大林执政初期,一反先前之姿态,声称“应该用75%的注意力去反对大国沙文主义,用25%的注意力去反对地方民族主义”[1]。

当时苏联党政机关中许多要员是犹太人。

其中有斯大林的反对派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等,也有斯大林的忠实“大臣”卡冈诺维奇,李维诺夫,迈赫利斯等。

斯大林的秘书室里也有两个犹太人。

据苏联官方统计,在当时的中央委员会里,犹太人约占25%[2];俄罗斯历史学家爱德华・拉津斯基也说:“斯大林当然不喜欢犹太人,但是他从来不简单地以个人的好恶行事。

”[3]30年代初,斯大林开始推行集体化、工业化运动。

在这一运动中,他非常需要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苏维埃民族。

他要采取措施使每一个民族为苏联的集体化、工业化运动尽职尽责。

这一时期苏联犹太人的经历集中体现了这一政策的实质。

德国借《复国长老议定书》攻击新生的苏维埃政府是“犹太人的政府”,共产国际是“犹太人征服世界的机构”,来煽动国际反苏情绪。

[4]《复国长老议定书》被传到许多国家,从而使得反犹主义带有世界普遍性。

斯大林正是利用了这一形势来拉拢苏联犹太人的。

另一方面,斯大林也要安排由于旧式经济的破坏而失业的大批犹太人。

苏联政府于1928年3月宣布远东的比罗比詹应成为“犹太人自治区”,1934年5月,又宣布此地为“犹太自治州”。

1931年,斯大林接受美国犹太建信社记者采访时称:反犹运动是与苏维埃制度完全敌对的现象。

[2]直到苏德签订《秘密协定》前,斯大林对其境内犹太人的这一政策上并无大的变动。

犹太人原有的一些经济活动和宗教习俗在这一过程中遭到破坏,“乡村里贫穷的犹太人———神职人员、小商人和工匠被斥为‘多余的人’”[4]。

一切独立的犹太人政党、出版、教育和1832003.3第25卷哲学社会科学版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宗教机构都被取缔。

犹太人赖以生存的传统经济也被破坏了。

到1939年,苏联犹太人71%是国营企业和社会团体的工人和职员,仅有16%是手艺人,6%是农民。

[2]尽管苏联在20世纪20—30年代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对其境内犹太人存在不利的方面,但这并不意味着苏联政府的反犹,而是促使其快速同化。

这一政策有利于苏维埃政府的工农业发展,为二战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犹太民族在集体化、工业化的过程中很快地适应了形势的要求。

1939年,苏联犹太人都市化程度达87%,他们大多从事技术劳动。

同化政策在客观上给了犹太人一次发展和锻炼的机会,使他们成为苏联“职业最先进的民族”。

二、利用政策从1939年8月“苏德互不侵犯协定”签定到1941年6月德国入侵苏联,苏联政府短暂地对其境内的犹太人实施了压制政策。

斯大林与希特勒签署的《苏德互不侵犯协定》使苏联犹太人成为牺牲品。

早在斯大林与希特勒媾和的初期,当时党内领导人的更替已经体现出对犹太人的压制政策:苏联驻柏林大使犹太人雅可夫・苏里茨被召回,而换上了俄罗斯人梅列卡洛夫。

李维诺夫于1939年3月5日被撤换,米・莫・卡冈洛维奇被免除了部长职务,别的犹太族官员也被悄悄地从显著的职位上排除掉了。

反犹主义思潮在苏联逐渐泛滥,德国的入侵就使斯大林中断了压制政策。

德国进攻苏联后,苏联政府对犹太人又转而采取了利用政策,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1948年底。

这种利用政策与先前的同化政策有本质上的区别,而与苏联战后的外交政策密切相联。

这一时期,斯大林已开始强制其它非俄罗斯民族进行迁移,以防止他们与敌人联合,而惟独对犹太人优厚有加,打出了亲犹招牌以吸引国际上犹太人和同情犹太人的势力的援助。

被撤职的李维诺夫又被任命为驻美大使。

苏联政府在1942年2月成立了“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

当时苏联的许多著名的文艺工作者都参加了这一委员会。

“他们当时的任务是去美国向富有的犹太人讨钱,但更主要的是制造舆论,尽早开辟第二战场”[3],以减轻苏联的压力。

这一系列的活动使苏联赢得了美国的物质帮助。

“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在战时的所作所为为苏联扭转战局、击败纳粹起了重要作用。

战时,苏联有许多犹太人参加了反对纳粹的战争。

“在该国未被占领地区的200多万犹太人中,大约有50万人在部队服役。

其中,在战场上阵亡的犹太人大概将近20万。

100多名犹太人获得‘苏联英雄’称号这种最高军事嘉奖。

从民族来看,他们的受奖人数占第四位。

”[5]但是“按居民数的百分比来算,犹太人则占第一位”[6]。

这一事实说明苏联犹太人将国家的存亡与自己的命运紧紧地融为一体。

战后初期,斯大林仍想借犹太民族运动将英国势力赶出巴勒斯坦。

因此,他支持以色列的建立。

1947年11月29日,苏联加入了联合国并支持分割巴勒斯坦的决定。

当时犹太人仍对苏联政府充满信任。

尽管犹太人努力地融入苏联的“主流”社会,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另外一种命运。

三、消灭政策从1948年底直到1953年斯大林去世,苏联政府对犹太人实行了更为残忍的消灭政策。

伴随着美国出台的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世界进入冷战时期。

而苏联抓住中东、抓住以色列的梦想也被打破了。

以色列已经倒向了西方阵营。

而苏联国内的犹太人仍然支持以色列。

这是斯大林所不允许的。

他害怕内外的“犹太复国主义者”相互勾结,将苏联国土也划出一部分建立犹太人的国家。

斯大林开始彻底地反对苏联犹太复国主义者的运动。

这场反犹运动的主要事件是审判苏联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的所有成员。

苏联政府当时指控这个委员会同美国一起准备在克里米亚建立起犹太人前哨阵地。

斯大林对犹策略也就由此变为消灭政策。

“反世界主义者”一开始,就有数千人被囚禁或死在集中营里。

这一运动很快发展到各学科领域,“大学里的青年人把一种像猎人急切想打到猎物的心情注入到这场象大屠杀的运动中”[7]。

许多犹太族作家、文学家、演员以“为外国服务和企图使克里米亚的犹太人脱离苏联”的叛国罪名于1952年被枪决。

1950年8月的“斯大林汽车制造厂”案件中,一批医生、工作人员(大多为犹太人)被捕并于1950年11月被枪决。

1952年,苏联在布拉格也进行了同样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许多被告“被吊死在屠户用的肉钩上,享受的是希特勒处283Journal of H u aiyin T 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 V ol.253,2003决人犯的绞刑”[8]。

反犹运动到1953年初已达到全民性的高潮。

1953年1月的“克里姆林宫医生阴谋案”使成千上万的犹太专家从医疗机构、研究所、医院及高等院校中被赶走。

到斯大林去世时,“甚至在党的区委书记中,恐怕也很难找到一个犹太人”[9]。

对于斯大林为何要大规模的屠杀犹太人,学术界也有不同的看法。

拉津斯基认为斯大林想发动一场使世界苏维埃化的第三次世界大战,而以犹太人做靶子来激怒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

[3]这种说法经不起推敲。

二战刚结束,苏联国内人才匮乏,军事上落后于西方。

斯大林非常清楚地看到,他所面对的敌人无论从各方面来看,都要比他强大。

所以这种以反犹为借口发动战争的观点并不可取。

另有一些学者认为斯大林搞这一场反犹运动是想将犹太人问题“最终解决”。

但斯大林至始至终没有像希特勒那样明目张胆地提出对所有犹太人施刑的口号,而是讨伐那些“复国主义者”。

笔者认为,二战后,斯大林的地位看似牢固,实则暗藏威胁。

斯大林反犹政策的背景是复杂的,与其老年的多疑、固执与狡诈的个人心理因素有一定联系,也与当时他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

斯大林要建立一个“顺民”的国家,而犹太人在全球分布的广泛性的特点与他们自身具备的强烈生存意识也刺激了斯大林的怀疑心理。

虽然同化政策加速了苏维埃工农业的发展,给犹太民族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却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犹太人的感情,也违背了民族团结、民族融合的原则;战争时期的对犹政策曾使犹太民族感到苏联仍是他们的保护所,但这一政策在战后却迅速转变为反犹政策,其最严重的后果是使犹太人产生一种离心的倾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埋下了苏联解体的种子。

参考文献:[1][苏]伊凡・麦斯特连柯.苏共各个时期的民族政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02.[2][美]泽夫・卡茨.苏联主要民族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513;534;497.[3][俄]爱德华・拉津斯基.斯大林秘闻[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658;573;659.[4][美]罗伯特・M・塞尔茨.犹太的思想[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650;643.[5][荷]H・斯希普尔.苏联大批犹太人向以色列迁移[J].民族译丛,1992,(3).[6][苏]莉・沙图诺夫斯卡娅.克里姆林宫内幕[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77.[7][苏]弗・索洛维约夫,艾・克列皮科娃.在克里姆林宫的高墙后面[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7.204.[8][南]卡尔洛・希塔伊奈尔.劫后余生———古拉格归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99.[9][美]欧文・豪.父辈的世界[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750.USSR’s Policies to the Jewish at Stalin2timesG AO Mai2ai(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S ociology,Huaiyin T eachers C ollege,Jiangsu Huaian223001,China)Abstract:At each of S talin ruling periods,USSR had s ome particular policies to the Jewish in domestic areas such as assimilating,sup2 pressing,capitalizing and killing.Objectively speaking,these policies strengthened national consciousness of the Jewish inland,howev2er,hurt their national affection and lost their con fidence to USSR g overnment.K ey w ords:S talin2times;the Jewish;assimilate;suppress;capitalize;kill责任编辑:仇海燕3832003.3第25卷哲学社会科学版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