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血小板功能及其临床应用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血小板功能及其临床应用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血小板功能及其临床应用血小板功能的检测包括测定血小板粘附、聚集和活化的能力。

然而,在血小板相关疾病的诊断中,检测血小板功能的方法常常是有争议的。

这通常是由于方法本身的原因造成的[1],譬如,静脉阻滞、抗凝剂选择、离心,甚至标本处理不当等因素,都可导致医源性血小板激活,影响临床诊断的价值。

这就要求建立一种灵敏、精确、快速、简便,最好可用于临床常规检测血小板功能测定方法。

关键词:血小板临床应用流式细胞术血小板功能的检测包括测定血小板粘附、聚集和活化的能力。

然而,在血小板相关疾病的诊断中,检测血小板功能的方法常常是有争议的。

这通常是由于方法本身的原因造成的[1],譬如,静脉阻滞、抗凝剂选择、离心,甚至标本处理不当等因素,都可导致医源性血小板激活,影响临床诊断的价值。

这就要求建立一种灵敏、精确、快速、简便,最好可用于临床常规检测血小板功能测定方法。

由于血小板的活化程度可由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水平的高低来判断,近年来,文献报道利用流式细胞术,特别是全血法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表达[2]。

该技术能灵敏、特异地检测血液中活化血小板,并评价其功能。

现就全血法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功能的方法及临床应用现状和潜力进行综述。

一、全血法流式细胞术1.方法学:流式细胞仪能快速测定大量个体细胞的特性。

样品中欲分析的细胞预先进行荧光标记,然后由压缩氮经硅管送达标本室,再以5 000~10 000个细胞/秒的速率逐个射入光敏感区。

在适当波长的激发光作用下,被特殊染色的细胞发射出一定量的荧光脉冲讯号。

探测器收集每个细胞的荧光讯号和光散射,然后传入计算机进行分析。

传统的流式细胞术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表达,常用的样本是经洗涤的血小板或富含血小板的血浆。

由于血小板极易活化激惹,样本经离心、洗涤等步骤,容易人为地导致体外血小板激活,影响临床诊断价值。

为此,Shatti等[2]引入了全血法流式细胞术。

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中的应用研究【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检测,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花生四烯酸(AA)诱导,二磷酸腺苷(ADP)诱导,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血小板聚集率、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观察组疾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检测后的血小板聚集率降低。

结论: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在缺血性脑血管病防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缺血性脑血管;实际应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致病因素较多,且机制较为复杂。

该病的进展一般需要经历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变化和血流动力学改变三阶段[1]。

而这三阶段多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老年疾病有紧密联系,因而该病多发于中老年群体,而我国已逐步迈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口不断增加,且饮食结构也不断变化,缺血性脑卒中致残率、病死率均很高,目前治疗方法包括抗凝、溶栓、降纤和抗血小板聚集等相关手段[2]。

该病由于病情发展迅速,具有较高致死率和致残率等特点,且患者即使存活也会留有神经系统功能损伤,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危害。

目前的治疗方式主要分为内科及外科治疗,内科治疗又分为三个阶段的治疗,超早期、急性期和慢性期治疗,外科治疗主要是指介入性血管内局部溶栓治疗和手术治疗,介入性血管内局部溶栓治疗,可恢复缺血组织的供血,最大程度的恢复缺血组织的活性,抑制脑梗死区域继续扩大,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可能性很高,但必须是在超早期(发病时间在3~6 h内)治疗阶段[3]。

因此,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防治非常重要,对于不可逆性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若能及早诊断并接受治疗,将会极大的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及生存率,对于广大患者而言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准确计数血小板方法学研究进展

准确计数血小板方法学研究进展

文 章 编 号 :0 63 3 (0 2 0 —1 10 10 70 2 0 ) 30 3 —2 小 虹 细胞 等 分 开 ( 只能 提 示 可 能 有土 血 小板 存 在 ) 致 使 许 多大 , 血 小 板被 当作 蔓 细胞 而 来 计 ^ 血 小 板 总 教 中 , 而 使 血 小 板 计 从 数 结 果偏 低 。 由此 可 见 , 想在 日常 用 的 血 液分 析倪 上 , 一 般 方 法 , 妥 用 达 到 准 确 计 数 血 小 板 是 可 能 的 , 必须 另 辟壤 轻 。 目前 已报 道 的准 确 计 数 血 小 板 的 方 法 , 体 上 有 两 太 类 太 是 免 疫 学 方 法 , 用 黄 光标 记 的 抗 血 小 板抗 体 , 异 地 着 染 即 特 血 小 板 , 流 式 细 胞 倪 ( C ) 特 定 的 血 j 析 仪 上 计 数 血 在 FM 或 蔓分 小 板 。 s 是 用 二 维 擞 光 散 射 (w - i n in l ae ih c t - t o dme s a l rl ts t o s g o-
维普资讯
垦l堕堂l 外 堕盛生塑些 皇桂驻学分册 20 年第 2 卷第 3 02 3 鞋
1 31
壤警 魏
血 液 学 与 临 床 ・
准 确 计 数 血 小 板 方 法 学 研 究 进 展
朱 忠 勇 ( 京 军 区福 州 总 医 院 全 军 医 学检 验 中心 , 京 3 0 2 ) 南 南 5 0 5

tr测 定 法 , 血 小 板 与 N P 分 开 , 到 准 确 计 数 , 分 进 于 e) 将 P s 达 现

1 免 疫 学 测 定 法
丰 法 早 在 18 9 8年 印 由 Autr 出 , 最 近 几 年 才 酥 八研 l 提 e 但 究 并 见 谙 实 用 。 D c eh f( 9 5 和 Maz o f 1 9 )s 应 用 i ro 1 9 ) k t r (98Z d f Z 黄 光 标记 抗 血 小 板膜 耱 蛋 白抗 体 , F M 法 计 数 血 小扳 { a 用 C D- vs 19 ) G 2 0 ) Har o ( 00 等 进 一 步 完 善 了这 一 i 99 , i( 00 和 ( L l r sn 2 0 ) i 方 法 所用 的 单 抗 , 期 是 抗 C 1或 C 4 b 近 来 多 用 抗 早 D{ D2, C 6 , 种 单 抗 效 果 相 同 F M 方 法 都 比 较 复 杂 , 般 是 先 D 1三 C 一 在 流 式 细 胞 仪 上 计 数 着 染 荧 光 的 血 小 板 和 计 数 红 细胞 , 求 出 先 血 小 板/ 细 胞 之 比值 ( 虹 下称 血 小 板 比 率 ) 再 用 普 通 血 液 分 析 , 仪 计 数 同一 忠 者 的 红 细胞 数 。 然 后 以 血 小板 比 率 × 缸 细 胞 数 血 小扳 数 。 Dc eh f 且 改 用 已知 其 j 的 荧 光 徽 球 代 苦 i ro ! k T 农度 虹 细 胞 , 求 出血 小板 / 光 徽 球 之 比值 , 乘 以黄 光 徽 球 的 浓 先 黄 再 度, 即得 到 血 小 板 数口 。上 进 方 法 都 比茕 麻 烦 , 光 徽 球 价 格 ] 荧

浅谈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

浅谈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

板流 体测定 仪,仪器绘制成聚集 曲线 ,以观察体外血 小 板聚集变化 。
1 _ 散射性粒子检测法 .3 3
该技术足将半 导体激 光 ( 波长
1 血块收缩试验 ( R m块收缩时有相应 的血清 . 1 C T)
析 出 ,计 算 占 原有 血 量 的 分 数 。
65 7 m)通过聚光镜折射成宽度约 5 m 的带状光束 ,照 0u 射 到 装 有 P P 的 比色 杯 ,采 用 显微镜 的接 物 镜 ,使 血 小 R
九 处 候脉 部位 的脉 象连 一 点 儿模 糊 印象 都没 有 。 曾无有 “
以上用例 ,副词 “ 曾”均 与否定词连用,结合上下文 来看 ,都是加强否定语气 。但句子语气委婉舒缓 ,并不强 硬。 若一律解释为 “ 竟然” 与文意和词气不符, , 则不甚妥。 因此 《 伤寒论 ・ 》“ 序 曾不 留神医药 ”宜释 为 “ 并不 重视医药 ” 在众 多的教参 中, 。 由胡忆 肖、 舒怀主编的 《 医
板 发 }的散 射 局 限 在一 个 狭 小 的 范 围 内测 定 , } { 通过 测 得 聚 集 块 的人 小及 生 成 数量 这 两 个 指标 来 评 价 其凝 聚 功 能 。 1 . 全血 电 阻 抗 法 使 用 全 血 血 小板 聚 集仪 ,通 过记 .4 3
j '


| l | 羲 l 誊

_
. :
l l
◆l 1 l
_ l | l
孬 钨 黑 旗
塔哈 哿 育南甍 区妇产t 、 涣 医院
文 章编 号 :1 7 —7 9 ( 0 O 0 -0 60 6 22 7 2 1 )一50 9 — 2

[】杨树 达. 3 词诠 [ J 京 : M]L 中华 书局 , 5 : . 1 46 9 0

血小板生物学研究进展

血小板生物学研究进展

血小板生物学研究进展血小板是血液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细胞,它们主要的功能是在血管受损时,通过凝血过程将伤口封闭并停止出血,同时也能够参与和调节许多其他的生理过程。

因此,探究血小板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血小板生物学研究的历史和最新进展,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血小板的发现与研究历史血小板最早是在19世纪末由意大利的医生贝兹曼(Giulio Bizzozero)和俄国的科学家费尔德(Max Schultze)等人观察到的。

当时,他们发现在骨髓和外周血液中存在着一种小而暗红的细胞,这些细胞和凝血过程密切相关。

后来,经过更深入的研究,人们发现这些小细胞并非是单一类型,而是由多种细胞形成的。

其中,血小板是最重要的一种,它们目前被认为是体内凝血的第一响应者。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科学家们对血小板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探究了它们的形成、激活、凝血等过程,并发现了许多新的功能和作用。

这些研究结果不仅对于认识和治疗许多疾病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开发新的药物和治疗手段。

二、血小板的形成和激活过程血小板是从骨髓中的大型细胞——巨核细胞中分化而来的。

在巨核细胞分化过程中,经历了多个细胞核倍增和细胞质分裂的过程,最终生成数百个血小板释放到血液中。

血小板的激活过程十分复杂,在血管受损或其他刺激下,血小板会迅速聚集成团来形成血栓,进而阻止出血。

血小板的激活需要多种信号通路的共同作用,包括血栓素A 2 、ADP、血小板活化因子、血小板激活因子和血小板凝集素等。

三、血小板的功能和作用除了在凝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之外,血小板还参与了多种其他的生理过程。

例如,它们参与了肿瘤细胞入侵、血管新生、组织修复和代谢调控等方面。

近年来,科学家们通过基因编辑、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技术手段,深入探究了血小板分子机制、信号通路、代谢途径和细胞相互作用等方面,发现了许多新的功能和作用。

例如,血小板在肝脏的负荷状态下可以促进糖原合成和转运,提供代谢支持;在糖尿病患者中,血小板的功能发生了变化,加剧了血管并发症的病理过程。

常用抗血小板药物抵抗机制及血小板功能检测的研究进展

常用抗血小板药物抵抗机制及血小板功能检测的研究进展
A2,
PLA2)被 激 活,继 而 释 放 出 花 生 四 烯 酸 (
a
r
a
ch
i
-
非选择性环氧合酶(
c
l
ooxygena
s
e,
COX)的 抑 制 剂,
yc
它不可逆转地抑制血小板内 COX1 的合成,而 COX阻止血小板聚 集 激 动 剂 TXA2 的 产 生 来 抑 制 血 小 板

要: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是广泛用于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r
cu
t
aneousco
r
ona
r
n
t
e
r
pe
yi
ven
t
i
on,
PCI)术后的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但是人群对两周 药 物 的 临 床 反 应 不 同,部 分 患 者 凝 效 果 欠 佳 或 无 效,
称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抵抗”。由于两 种 药 物 作 用 机 制 不 同,由 此 临 床 开 展 的 血 小 板 聚 集 的 检 测 方 法 繁 杂,
血管扩张剂刺激的磷蛋白 (
va
sod
i
l
a
t
o
rs
t
imu
l
a
t
ed
血流动力学改变是导致血 小 板 血 栓 形 成 的 主 要 原 因。
血栓形成过 程 中 血 小 板 磷 脂 膜 铺 开 为 凝 血 过 程 提 供
反应 界 面,继 而 血 小 板 分 泌 二 磷 酸 腺 苷 (
adeno
s
i
ne
d
i
COX)和 血 栓 素 合
成酶 产 生 新 一 代 的 TXA2。 TXA2 与 血 栓 素 受 体

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进展及临床意义赵益明(教授博士)苏州大学医学院、卫生部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一、血栓性疾病的危害及血小板功能的关系血栓性疾病(如心梗、脑梗等)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已成为目前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

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起关键作用,也是动脉血栓的主要成份。

在医学临床实践中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等)是血栓性疾病治疗和预防的主要措施。

科学研究也证实血小板功能异常(可以表现为聚集率增高或聚集率降低)时发生血栓性疾病和出血性疾病的风险增加。

因此,要维护机体处于健康状态,避免血栓或出血性疾病的发生,需要控制血小板功能处于合理的功能状态范围内。

二、抗血小板药物个体差异与血小板功能检测的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目前是临床对血栓性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的有效的和重要的“核心措施”。

1985年时任美国卫生与民众服务部部长马格丽特. 赫克勒(Margaret Heckler)就向全美中老年人推荐:每天服用一片阿司匹林预防血栓性疾病。

阿司匹林的抗血栓机理主要是通过抑制机体中血小板的功能实现预防血栓的目的。

但专家们的研究发现,机体对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的反应差异很大。

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对抗血小板药物个体差异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基本认为约有30%的个体在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会出现无反应性(无效),相关研究也证实同时还有约10%的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后会出现出血,其中严重出血约达到1.6%。

尽管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总体利大于弊,但这些研究均证实机体对抗血小板药物存在十分明显的的个体差异,而且在抗血小板药物无效的患者中发生血栓或再次发生血栓的几率大大高于抗血小板药物有效的患者,这种差异可高达5倍,即抗血小板药物无效的个体发生或再次发生血栓性疾病的风险几率是抗血小板药物有效个体的5倍!因此,如果及时检测出抗血小板药物无效的患者以及用药过量或不适的患者,抗血栓的预防、治疗效率将得到大大提高!而由于以往检测技术困难及相关专业知识普及的原因,目前95%以上的高风险人群及血栓病患者都没有得到血小板功能检测,无法及时发现抗血小板预防、治疗无效及受到不利影响的群体,其治疗或预防的效果只能靠临床观察总结甚至听天由命。

三种凝血功能检测方法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比较

三种凝血功能检测方法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比较

三种凝血功能检测方法在临床输血中的应用比较摘要:目的:比对三种常用的凝血功能检测方法。

方法:选择2018年4月-2019年10月我院接诊的并接受血小板以及血浆输注治疗的患者55例,采用传统凝血项、血弹力图以及Sonoclot检测。

结果:参数R、ACT、PT、APTT、INR等等反映出了凝血因子的活性有着一定的相关性,参数MA、TP、PLT等反映出血小板的凝血功能具有相关性,P<0.05。

结论:三种检测结果的一致性较差,因而在进行凝血功能检测时,需要综合三类方法的优势合理进行判断,保障患者输血治疗进程的顺利推进。

关键词:凝血功能;临床输血;检测在医学临床研究中显示,红细胞、血小板以及血浆是整个输血治疗中所用到的主要的血液输注成分,血液制品的价格较为昂贵,且来源也相对较为紧缺,在临床治疗中,经常会出现供不应求的这一现象,除此之外,患者在接受输血治疗的过程中会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延误了最佳的治疗进程[1]。

而在部分学者的研究中指出,要想有效降低患者在输血治疗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就需要展开凝血功能的评估工作。

由此可见,对凝血功能的评估工作极为重要,为有效推进患者的治疗进展,保障患者在治疗期间的生命安全,以下我院对三种常见的凝血功能检测方法做研究:1.资料与方法1.1资料选择我院接诊的患者55例,为顺利推进研究进展,需要医护人员做好对患者临床资料的收集、核对工作,确保全体患者均符合研究纳入标准,能够正常参与到研究中来[2]。

经过调查显示,男性患者有33例,均龄在(73.24±13.52)岁,女性患者22例,均龄为(72.13±12.71)岁,患有肺部感染、冠心病、胃癌等等疾病,在年龄、生命体征、病症程度方面均不存在重大差异,P>0.05,对最终的研究结果不会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在正式展开研究之前,医护人员需为患者讲述本次研究的注意事项,让患者能够更多地了解相关事宜,在研究中积极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刘侃,张虹.CA125、D-二聚体在卵巢癌中的应用价值[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1,38(4):297-301.[7] 李翠英.CA125的结构、功能以及在卵巢肿瘤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3,8(32):250-252.[8] 李彩文.血清CA125在妇产科疾病诊治中的研究进展[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9):1951-1952.[9] CohenJG,WhiteM,CruzA,et al .In2014,canwedobetterthanCA125intheearlydetectionofovariancancer?[J].WorldJBiolChem,2014,5(3):286-300.[10] 周娟.血清CA125动态变化对判断上皮性卵巢癌的疗效及预后价值[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54(2):38-40.[11] RustinGJ,MarplesM,NelstropAE,et al .UseofCA-125todefineprogressionofovariancancerinpatientswithpersistentlyelevatedlevels[J].JClinOncol,2001,19(20):4054-4057.[12] 吴京,林珊娜,卓静.动态监测血清CA125对上皮性卵巢癌疗效及预后评估[J].河北医学,2012,18(10):1374-1376.[13] VorgiasG,IavazzoC,SawopoulosP,et al .CanthepreoperativeCa-125levelpredictoptimalcytoreductioninpatientswithadvancedovariancarcinoma?Asingleinstitutioncohortstudy[J].GynecolOncol,2009,112(1):11-15.[14] 臧翊辰,陈爱平,丁朝,等.卵巢癌新辅助化疗患者CA125水平对临床结局的预测分析[J].现代妇产科进展,2015,24(3):217-219.[15] LokshinAE.Thequestforovariancancerscreeningbiomarkers:areweontherightroad?[J].IntJGynecolCancer,2012,22(Suppl1):S35-40.[16] 涂彬彬,吴令英,李宁.血清肿瘤标志物诊断早期卵巢癌的相关研究进展[J].癌症进展,2014,12(4):346-354.[17] SchummerM,NgWV,BumgarnerRE,et al .Comparativehybrid-izationofanarrayof21,500ovariancDNAsforthediscoveryofgenesoverexpressedinovariancarcinomas[J].Gene,1999,238(2):375-385.[18] FerraroS,BragaF,LanzoniM,et al .Serumhumanepididymispro-tein4vscarbohydrateantigen125forovariancancerdiagnosis:asystematicreview[J].JClinPathol,2013,66(4):273-281.[19] HasanbegovicL,AlicelebicS,SljivoN.Comparisonofspecificovariantumormarkersbyelecsysanalyzer2010[J].ActaInformMed,2015,23(2):86-89.[20] 刘歆,齐元富.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卵巢癌的诊断价值[J].肿瘤基础与临床,2014,27(5):455-457.[21] 侯娟娟,虎淑妍,刘婷婷,等.血清肿瘤标志物在卵巢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4,38(8):1101-1104,1107.[22] 刘君,宋静慧,杨有莲.联合检测肿瘤标志物在卵巢癌中的应用[J].医学综述,2012,18(6):871-873.[23] 张丽丽,邵淑丽,武燕.OPN和B7-H 4在上皮性卵巢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J].癌症,2010,29(1):25-29.[24] 张旭,史小荣.联合检测肿瘤标志物在卵巢癌诊断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0):21-24,31.[25] MooreRG,BrownAK,MillerMC,et al .Theuseofmultiplenoveltumorbiomarkersforthedetectionofovariancarcinomainpatientswithapelvicmass[J].GynecolOncol,2008,108(2):402-408.[26] 伍雪梅,姜红微,吴琳琳,等.肿瘤标志物联检在卵巢癌早期诊断中的研究[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54(4):51-53.[27] 冯先华,郗娟.CA125、CA153、CA199和CEA联合检测在上皮性卵巢癌中的诊断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14):1846-1847,1850.[28] 杨波,贾佳,石冬梅,等.血清CA125和OPN联检在卵巢癌患者中的诊断价值[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9):1742-1744.收稿日期:2015-12-01 修回日期:2016-06-03 编辑:郑雪常用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研究进展许盛松△(综述),张俊峰※(审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心内科,上海201999)△在读研究生 ※通讯作者E-mail:jfzhang_dr@163.com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84(2016)15-3003-04doi:10.3969/j.issn.1006-2084.2016.15.027摘要: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基本原因,抗血小板治疗是防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基石。

然而,同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在不同个体可产生不同的抗血小板效应,抗血小板药物低反应者血栓事件可能增加,而抗血小板药物高反应者出血风险加大。

因此,通过检测血小板功能以预测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及评估出血风险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血小板;血小板功能检测;快速检测方法;光学比浊法;血栓弹力图ResearchProgressofAvailablePlateletFunctionTests XU Sheng-song,ZHANGJun -feng.(Department ofCardiology,ShanghaiNO .9People ′sHospital ,ShanghaiJiaotongUniversity,Shanghai201999,China )Abstract:Plateletaggregationplaysapivotalroleinacutecoronarysyndrome(ACS)andadversecardi-ovasculareventsafter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therapy.Antiplatelettherapyisthecorner-stoneofpreventionandtreatmentofcoronaryarterialdisease.However,anantiplateletagentmayproducedif-ferenteffectsindifferentindividuals:highon-treatmentplateletreactivitymayleadtotheoccurrenceofbleeding,lowon-treatmentplateletreactivitycanincreasetheriskofthromboticevents.Therefore,detectingplateletfunctiontopredicttheriskofadversecardiovasculareventshasgreatclinicalsignificance.Keywords:Platelet;Plateletfunctiontests;Point-of-caretesting;Opticalturbiditymethod;Throm-boelastography 目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术后患者临床上常规应用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但部分患者仍会发生血栓事件,研究者对此进行研究后将其归因为抗血小板药物低反应(抵抗)或治疗后血小板高反应性[1]。

近来有研究表明,新型抗血小板药物(如替格瑞洛)的应用能进一步降低血栓事件发生率,但也可能导致出血并发症风险增加[2]。

因而,为了评估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及出血风险,研究者开发出多种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并逐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现就常用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光学比浊法光学比浊法(lighttransmissionaggregometry,前监测抗血小板药物疗效较常用的方法。

其检测原理是:将血液通过离心方法获得富含血小板的血浆,采用不同浓度的一系列血小板受体诱导剂(花生四烯酸、腺苷二磷酸、肾上腺素)刺激富含血小板的血浆后,由于血小板聚集、沉淀,血浆浊度下降,经光源照射,其透光率增加,从而测定激活血小板间的聚集程度[3]。

Gum等[4]研究326例稳定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嘱患者服用阿司匹林325mg/d,采用LTA检测血小板功能,并将0.5mg/mL花生四烯酸诱导的平均血小板聚集率≥20%和10μmol/L腺苷二磷酸诱导的平均血小板聚集率≥70%定义为阿司匹林抵抗;结果发现,17例(5.2%)患者阿司匹林抵抗,309例(94.8%)患者阿司匹林反应正常,且阿司匹林抵抗患者2年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是阿司匹林反应正常患者的3倍(HR=3.12,95%CI1.10~8.90,P=0.03)。

有学者对804例PCI术后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服用氯吡格雷600mg后行LTA检测,并将10μmol/L腺苷二磷酸诱导的平均血小板聚集率≥70%定义为氯吡格雷反应低下;结果发现,105例(13%)患者氯吡格雷反应低下,且与氯吡格雷反应正常患者相比,其PCI术后6个月支架内血栓风险增加3倍(8.6%比2.3%,P<0.00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