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生物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第三节生物群落的演替阶段性检测苏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关于群落的演替的知识点

高中生物关于群落的演替的知识点

【导语】在⽣物的学习中,学⽣会学习到很多的知识点,下⾯将为⼤家带来关于⽣物的结构的知识点的介绍,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群落演替的定义 群落演替是指群落随时间的推移,⼀定区域内⼀个群落被另⼀个群落所替代的过程。

⼆、群落演替的原因 ①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和动物的活动性。

②群落内部环境变化③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

④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

⑤⼈类的活动。

三、群落演替的类型 群落的演替按发⽣的基质状况可分为两类: 1、初⽣演替 (1)概念:在⼀个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发⽣的演替。

(发⽣于以前没有植被覆盖过的原⽣*地上的群落演替叫做初⽣演替。

) (2)过程: ①旱⽣演替:*岩阶段→地⾐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阶段→森林阶段 ②⽔⽣演替:沉⽔植物→浮⽔植物→挺⽔植物→湿⽣草本植物→灌丛、疏林植物→乔⽊。

(3)特点:演替缓慢。

2、次⽣演替 (1)概念:在次⽣*地(原群落被破坏、有植物繁殖体)上发⽣的演替。

原来有过植被覆盖,以后由于某种原因原有植被消灭了,这样的*地叫做次⽣*地。

次⽣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还保留了植物的种⼦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发⽣的演替。

如⽕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上进⾏的演替。

(2)过程:弃耕农⽥→⼀年⽣杂草→多年⽣杂草→灌⽊→乔⽊ (3)特点:演替快速。

特别提醒:⼈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然的演替速度和⽅向进⾏。

四、群落演替的特征 ①⽅向:⼀定的⽅向性。

②能量:总⽣产量增加,净⽣产量逐渐减低,群落有机总量增加。

③结构:营养结构复杂,物种多样性增⾼,稳定性增强。

④⽣活史:⽣物个体增⼤,⽣活周期变短,⽣态位变窄。

⑤物质循环:开放转为封闭,交换速度变慢。

苏教版生物-教材目录((高中必修123选修123共6册)

苏教版生物-教材目录((高中必修123选修123共6册)

苏教版生物-教材目录((高中必修123选修123共6册)====================================================== 高中生物学教科书(苏教版)必修1-----------------------------------第一章生物科学和我们第一节身边的生物科学第二节生物科学的学习过程第二章细胞的化学组成第一节细胞中的原子和分子第二节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第三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第一节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第二节细胞的类型和结构第三节物质的跨膜运输第四章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第一节ATP和酶第二节光合作用第三节细胞呼吸第五章细胞分裂、分化和衰亡第一节细胞增殖第二节细胞分化、衰亡和凋亡第三节关注癌症==============================================高中生物学教科书(苏教版)必修2--------------------------------------第一章生物科学和我们第一节身边的生物科学第二节生物科学的学习过程第二章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第一节减数分裂第二节有性生殖第三章遗传和染色体第一节基因的分离定律第二节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第三节染色体变异及其应用第四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一节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第二节DNA的结构和DNA的复制第三节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第四节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第五节关注人类遗传病第五章生物的进化第一节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第二节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 高中生物学教科书(苏教版)必修3-----------------------------------第一章生物科学和我们第一节身边的生物科学第二节生物科学的学习过程第二章生物个体的稳态第一节人体的稳态第二节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三节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四节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第一节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第二节生物群落的构成第三节生物群落的演替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第一节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稳态第五章人与环境第一节人类影响环境第二节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

苏教版高中生物目录

苏教版高中生物目录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部分目录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一章生命科学和我们1、身边的生物科学2、生物科学的学习过程第二章细胞的化学组成1、细胞中的原子和分子2、细胞中的生物大分子第三章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2、细胞的类型和结构3、物质的跨膜运输第四章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1、ATP和酶2、光合作用3、细胞呼吸第五章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和凋1、细胞增殖2、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3、关注癌症必修二遗传与进化第一章生物科学和我们1、身边的生物科学2、生物科学的学习过程第二章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1、细胞的减数分裂2、有性生殖第三章遗传和染色体1、基因的分离定律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3、染色体变异及其应用第四章遗传的分子基础1、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2、DNA的结构和DNA的复制3、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4、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5、关注人类遗传病第五章生物的进化1、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2、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生物科学和我们1、身边的生物科学2、生物科学的学习过程第二章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人体的稳态2、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3、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4、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1、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2、生物群落的构成3、生物群落的演替第四章生态系统的稳态1、生态系统和生物圈2、生态系统的稳态第五章人与环境1、人类影响环境2、创造人与自然和和谐。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

高中生物群落的演替
自养性演替:光合作用所固定的生物量积累越来越多,例如 由裸岩→地衣→苔藓→草本→灌木→乔木的演替过程。 异养性演替:如出现在有机污染的水体,由于细菌和真菌分 解作用特别强,有机物质是随演替而减少的。
植物群落的演替类型 原生演替
旱生演替系列 ①地衣植物阶段 ②苔藓植物阶段 ③草本植物阶段 ④灌木植物阶段 ⑤乔木植物阶段
1.最少有两种因素在小路周边的杂草分布 中起作用:
一是人的践踏,从耐践踏而言,车前草最 强,狼尾草次之,狗尾草最弱;
二是植物之间的竞争,在远离人践踏的地 方,茎秆较高的狗尾草优先获得阳光,车 前草等处在劣势。
2.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 止了,在路周边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 植物,逐步成为优势植物。于是,就会 出现“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景 象。
群落的演替类型
按基质的性质划分(C.F.Cooper,1913)可分为:
(1)水生演替(hydrorarch succession)演替开始 于水生环境中,但普通都发展到陆地群落。如淡水湖或池塘 中水生群落向中生群落的转变过程。
(2)旱生演替(xerarch succession)演替从干旱缺 水的基质上开始。如裸露的岩石表面上生物群落的形成过程。
生物入侵
水葫芦(凤眼莲)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 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封山育林、治理沙漠、管理草原。
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我国已实施大规模退耕还林、退田还湖、 退牧还草等重要政策,并从2003年1月起开 始实施《退耕还林条例》。
首先,湖泊中的浮游植物和动物死 后沉入水底,加上湖岸冲刷下来的 矿物质颗 粒,日积月累,湖底逐 步升高,湖水逐步变浅。此时某些 浮叶植物和浮叶根生植物,如莲、 荇莱等出现。这些植物的叶盖满水 面,阳光不能透入水底,因而水下 植物不能生存而逐步消失。浮叶根 生植物普通都是较大的。它们的根 埋在土中,它们死后沉入水底,这 些都促成湖底进一步升高。某些直 立扎根的水生植物如芦苇、菖蒲、 泽泻等也于此时逐步出现。湖底上 升之后,湖泊变成高低不平的沼泽, 于是多个耐湿的草本植物生长出来, 接着灌木、乔木陆续长出。

生物苏教版必修3课件:第三章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共35张PPT)

生物苏教版必修3课件:第三章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共35张PPT)

解析:选A。在原生演替过程中,生物总量是
逐渐增加的。先驱物种一般是较为低等的植物,
但某个阶段的生物种类数量在演替到这个阶段
时逐渐增加,由此阶段向另一个阶段演替时逐
渐减少。必须指出,演替能否达到顶极群落
(树林或森林)又决定于气候条件。
影响群落演替的因素
1.内部因素 (1)种内关系 ①种内互助:同一物种内部存在互相帮助,会 提高本物种的生存能力,在与其他物种的竞争 中会提高其优势地位,如蚂蚁、蜜蜂。 ②种内斗争:同一物种内部也会因食物、生存 空间等限制因素而发生斗争,种群数量增长的S 型曲线就能说明这一问题。
(1)火烧后的森林原有植被虽已被破坏,但由于原
有土壤条件、原始物种等的存在,因而该种群的
恢复过程应为次生演替。
(2)演替能否恢复到原始群落由多种因素制约,如
环境条件、变化程度,原始物种是否存在等,若 改变,则难以恢复。
(3)群落演替的总趋势是物种多样性增加。 (4)弃耕农田保留有原有土壤条件和部分原有物 种,属于次生演替;在保留有土壤条件的情况下 首先生长的植物应是草本植物;如果条件允许演
例2
【尝试解答】 【解析】
D
过度放牧、毁林开荒和围湖造田都可
导致生物群落结构简单化、生产力下降等,这些 属于逆行演替。而退耕还湖则会导致进展演替。
跟踪训练 (2011 年新疆伊犁高二检测)下列有关人类 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人类的许多活动影响群落的演替 B.人类可建立人工群落,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 人为控制下 C.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某 些自然因素 D.人类的活动对群落的演替均是具有破坏性的
思考感悟 2.是否所有的群落最终都可以演替为森林阶段? 试举例说明。

2020_2021学年高中生物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第三节生物群落的演替课件苏教版必修3.pptx

2020_2021学年高中生物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第三节生物群落的演替课件苏教版必修3.pptx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
刷基础
题型2 演替类型的判断
4.群落的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 B )
A.影响因素不同
B.初始条件不同
C.产生的植物种群不同 D.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
解析
在从来没有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开始的演替为 初生演替,如光裸的岩地上长出森林的演替,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的演替等均属于初 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 地方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上的演替、过量砍伐的森林上的演替、弃 耕农田上的演替均属于次生演替。由此可以看出,群落的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 是初始条件不同,故选B。
A.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B.演替过程中群落结构不变 C.人为因素引发了该演替 D.弃耕地中有种子等繁殖体
解析
弃耕地中保留了土壤条件和有生存力的孢子和种子等繁殖体,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演替属于 次生演替,A、D正确;由“某森林曾被开垦用于种植农作物,后因产量不高而弃耕,若干 年后又恢复到森林”可知,该演替是人为因素引发的,C正确;弃耕地演替为森林的过程中, 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增加,群落中的食物链增加,群落的结构逐渐复杂,B错误。
解析 地衣首先在裸岩上定居,地衣能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的过程,为苔藓植物的 生长创造条件,接着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最后是相对稳定的森林阶段,A正确。
第三节 生物群落的演替
刷基础
2.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 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解析
甲地因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但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 他繁殖体,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植被彻底消失, 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所以甲地的演替速度要比乙地的演替速度快。 由于甲地发生次 生演替,乙地发生初生演替,因此短期内甲地群落的垂直结构比乙地复杂,A正确。在初生 演替中,土壤中有机物含量会先增多,后保持稳定,B正确。 随着时间延长,甲、乙两地物 种丰富度逐渐增大,C正确。甲、乙两地是否发展为森林群落取决于环境条件,D错误。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群落的演替共21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群落的演替共21页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群落的演替
1、纪律是管理关以成功。
3、道德行为训练,不是通过语言影响 ,而是 让儿童 练习良 好道德 行为, 克服懒 惰、轻 率、不 守纪律 、颓废 等不良 行为。 4、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房里没有水。 ——夸 美纽斯
5、教导儿童服从真理、服从集体,养 成儿童 自觉的 纪律性 ,这是 儿童道 德教育 最重要 的部分 。—— 陈鹤琴

高中生物必修3第3章生物群落的演替

高中生物必修3第3章生物群落的演替

1、光裸的岩地上首先定居的生物为什么 不是苔藓和草本植物,而是地衣?
☆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 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 岩中获取养分。
2、地衣阶段为苔藓的生长提供了怎样的基础? 为什么苔藓能够取代地衣?
☆通过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 壤,并积累起了有机物,这为苔藓的生长提供 了条件。而苔藓生长后,由于其植株高于地衣 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处于优势地位,其结果是 逐渐取代了地衣。
、建造水库等,可都使生物群落的面貌改变 。 正面影响:通过培育森林、管理草原、治理 沙漠等,使群落在人类的干预下,按照不同 于自然发生的进程发生演替。
二、群落演替的影响因素
内因
种内关系 种间关系
其动态变化是群 落演替的催化剂
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 是群落演替的动力
外因
自然因素 气温的大幅度变化、 洪水、干旱等
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 生的演替。 过程:裸岩→地衣→苔藓→草本→灌木→乔木 →森林 例如:裸岩、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 演替。
裸岩上的演替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9

裸岩阶段 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草本植物阶段 灌木阶段 森林阶段(乔木阶段)
乔木(树林)
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较
类型 内容
初生演替 无→有→多
起点
次生演替 (有)少→多
速度时间 影响因素 实例
群落演替发生的条件(一)
入侵和定居 植物的入侵和定居是群落形成的首
要条件,也是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基础 。 入侵:植物繁殖体(包括种子、果实等 )的传播。 1. 定居:植物繁殖体开始发芽、生长和繁 殖的过程。
2.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了, 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 为优势植物。于是,就会出现“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的景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生物群落的演替阶段性检测(时间:45分钟分值:9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种群是生态研究的一个重要单位,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B.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数量可以大于最大值即K值C.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阶段D.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中,种群增长速率在各阶段是不同的,在种群数量为K/2时增长速率最大解析:选D。

种群是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作用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并非只包括成熟个体。

K值是环境容纳量,合理密植不能超过此值;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是稳定型种群的年龄结构特点。

2.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肯定偏小的是()A.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振荡试管C.调查土壤里的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所有个体解析:选C。

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的计算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中被标志的个体数,故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数值会偏大,A错误;没有振荡试管,则试管中酵母菌分布不均匀,所以吸取的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可能偏大,也可能偏小,B错误;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则掉落到试管中的土壤小动物会减少,C正确;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只统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若四边都统计,明显数值偏大,D错误。

3.如图是种群增长的坐标曲线图,下列关于曲线含义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曲线Ⅰ表示种群的“J”型增长模型B.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增长需持续投放饲料等C.曲线Ⅱ可以表示“温带落叶植物叶片内叶绿素的含量随叶季节性生长的变化”D.曲线Ⅱ若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随时间的变化,其中在a~b段老年人的数量比例较小。

我国人口老龄化比例不断升高,目前我国人口变化处于c~d段解析:选D。

曲线Ⅰ种群数量连续增长,无K值,因此曲线Ⅰ表示种群的“J”型增长模型,A正确。

因人工鱼塘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不足以满足鱼类的需求,故需持续投放饲料保证鱼正常的能量需求,B正确。

温带落叶植物在个别器官或整株植物的整个生长过程中,随着季节的变化,生长速度也表现出“慢—快—慢”的基本规律,即开始时生长缓慢,以后逐渐加快,达到最高点,然后生长速度又减慢以至停止;植物衰老时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光合色素减少甚至丧失,因此可用曲线Ⅱ表示“温带落叶植物叶片内叶绿素的含量随叶季节性生长的变化”,C正确。

曲线Ⅱ若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在a~b段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所以该时期老年人的数量比例较小;虽然我国人口老龄化比例不断升高,但目前我国人口变化处于b~c段,D错误。

4.如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d处波动可能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B.“竭泽而渔”会使鱼的数量下降至b以下,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半的老鼠,可能效果适得其反D.c处种群个体数量不再上升的原因与环境容纳量无关解析:选D。

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而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种群数量减少,A正确;当鱼的数量降至b以下时,会导致其出生率下降,繁殖率降低进而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B正确;杀死一半的老鼠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另外生存个体可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效果适得其反,C正确;c处种群个体数量不再上升的原因有食物、空间、天敌等因素的影响,即与环境容纳量相关,D错误。

5.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根据不同坡度,分别采取保护性耕作、经济林种植和封山育林对其进行了治理。

陡坡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其典型物种①、②、③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图所示。

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c点后,该群落中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一定是乔木B.图中ab阶段,物种②种群密度上升的原因主要是迁入率大于迁出率C.图中bc阶段,物种②比物种①更能耐受弱光环境D.图中O a阶段,群落中不存在分层现象解析:选C。

c点后,该群落如果能演替为森林阶段,最终占主导地位的植被类型是乔木,但山坡水资源较短缺,不一定会演替为森林,故A错误。

图中ab阶段,物种②种群密度上升的原因主要是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故B错误。

图中bc阶段,因为物种③成为优势种群,对原来的物种②和①遮光较多而物种②比物种①种群密度高,说明物种②比物种①更能耐受弱光环境,故C正确。

图中O a阶段,群落物种丰富度虽然简单,但仍然存在分层现象,故D错误。

6.在放有5 mL培养液的培养瓶中放入少量酵母菌菌种,然后每隔一天统计一次酵母菌的数量。

经过反复实验,得出如图所示的结果。

对这一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A.在第1~5 d酵母菌的生长呈现出“S”型增长B.酵母菌种群在第4 d增长速率达到最大C.在第4 d至第6 d中,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D.该瓶内酵母菌种群的K值为400解析:选B。

酵母菌种群在第4 d时,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种群数量不再继续增加,而是在K值处上下波动。

7.如图为同一地区甲、乙两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t0~t1乙种群所含的能量一定大于甲种群B.t1~t2甲、乙曲线峰值代表种群K值C.t2~t3乙种群数量主要受内部因素调节D.t3~t4甲种群呈“S”型增长解析:选D。

t0~t1乙种群数量多于甲种群,但所含的能量不一定大于甲种群,A项错误;t1~t2乙曲线峰值和峰谷的中间值表示乙种群的K值,而甲种群的K值在t3~t4,B项错误;t2~t3乙种群数量主要受外界因素调节,例如甲乙两种群间的竞争,C项错误;t3~t4甲种群的数量先增加后达到相对稳定,因此呈“S”型增长,D项正确。

8.某种群的年龄结构如图甲所示,增长曲线如图乙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甲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B.图甲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在t2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C.图甲的年龄结构是增长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D.图甲的年龄结构是稳定型,在t1时期很可能属于这种年龄结构解析:选C。

图甲为某种群的年龄结构,其中幼年个体明显多于老年个体,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因此该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图乙是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曲线,在t0~t1时期,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渐增大,此阶段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在t1时期,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在t1~t2时期,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渐减小,但种群数量仍在增大,此阶段种群的年龄结构仍为增长型;在t2时期,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种群数量到达最大值,此时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9.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错误的是()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由强到弱C.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D.b种群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解析:选ABD。

从图中可以看出,两个物种进入该生态系统后,开始都表现出了增长的现象,一段时间后,a种群的数量变化表现为“S”型增长,其原因是受自身密度的制约,b种群增长到一定数量后,逐渐减少,最后全部死亡。

所以两个种群之间可能是竞争关系,但竞争强度是由弱到强再到弱。

10.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合理配置,保证了它们在单位空间中更充分的利用自然环境条件。

下面的分析正确的是()A.引起藻类植物在海洋水域中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生态因素是阳光B.引起森林群落在垂直结构上出现分层现象的主要生态因素是水分C.生物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也很普遍,动物分层主要与食物及栖息场所有关D.群落中动物分层现象与植物的分层现象无关解析:选AC。

引起藻类植物在海洋水域中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生态因素是阳光,水域越深,光线越弱,藻类植物细胞内的叶绿素含量就越少;引起森林群落在垂直结构上出现分层现象的主要生态因素是阳光;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决定了动物的分层现象。

11.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优势是由光和营养物质这两种资源的相对利用有效性决定的。

下图显示了一块弃耕地上优势物种从A到E的取代顺序。

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A.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优势物种对土壤营养物质的要求、对光的需求有区别B.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空间结构随之变化C.若第4年发生火灾,其后的演替时间和过程与初生演替相同D.该群落演替过程中,环境影响生物演替,生物演替不会影响环境解析:选CD。

群落演替过程中,不同优势物种对土壤营养物质的要求、对光的需求是有区别的,A项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空间结构会随之变化,B项正确;发生火灾后,由于初始条件不同,会发生次生演替,但由于次生演替是在原有土壤基本保留的条件下进行的,因此速度快、时间短,与初生演替不同,C项错误;该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D项错误。

三、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40分)12.(13分)(2018·河北波峰中学期中)研究人员对某牧场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1)冷蒿是该牧场的优势种,用样方法调查冷蒿的种群密度时,可以采用的取样方法有、。

(2)调查中发现该牧场还生长着披碱草、针茅、黑麦等多种牧草,所有这些牧草(填“能”或“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判断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图为该牧场中的长爪沙鼠数量的调查结果,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调查长爪沙鼠的种群密度:在1 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72只,标记并放归;几天后第二次捕获了60只,其中有9只带有标记,则其种群密度是只/hm2。

若被标记的动物更容易被天敌捕食,则长爪沙鼠种群密度的估算值比实际值。

(1)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2)不能生物群落应包含该区域内的全部生物(3)答案:逐渐增加处于幼年期的个体数量较多,处于老年期的个体数量较少(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4)480 大(偏大)13.(13分)如图甲表示某森林植物的景观,图乙表示物种数与面积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