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茶园管理技术规范
高效茶园示范基地建设技术规范

高效茶园示范基地建设技术规范高效茶园要求达到亩平产茶100kg,产值5000元,产品达到无公害质量要求,具有明显的示范带动作用,特制定本技术规范。
一、园地建设(一)茶园建设高效茶园要求保留自然植被和植树造林,植被覆盖率应达到80%以上。
配套完善道路、排蓄灌水利系统,以及防护林带基础设施建设,营造适宜茶树生长的优越环境。
园地范围内的沟、渠等水利系统设置,应与道路网紧密配合,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做到小雨不出园,中雨、大雨时能蓄能排。
有条件的应建立茶园喷灌系统,保证茶树生长具有适宜的水肥条件。
茶树种植前应施足底肥,按常规双条植种植,大行距1.5米,列距33厘米,株距30厘米,坡地茶园应等高条植,有利于水土保持和生产的持续发展。
(二)低产茶园改造1、树冠改造。
通过不同程度的修剪和培养进行更新。
修剪时间(包括深修剪、重修剪与台刈等),以茶树养分积累多和经济效益为主要依据,一般在春茶后进行。
并同时进行茶园深耕施肥,促进根系的更新与新梢生长,培养“优化型”树冠。
2、园地改造。
主要采用补植缺丛,整修梯坎、挑培客土或深耕、铺草、施肥等措施改良土壤,要求亩施土杂肥2—3吨或饼肥200—250公斤;因地制宜地修建园道、排蓄水沟(池)和植树造林,改善茶树的生态环境。
部分树势衰老、品种混杂的低产茶园,则宜“改植换种”,重新规划种植无性系良种茶树。
(三)茶园生物多样性1、茶园规划、园地开垦或老茶场改造时,在山顶、山坡梯田之间应保留一定数量的自然植被。
并有计划地在基地周边的上风口营造防护林带,在道路、沟渠、工厂、房舍等周边空地种草植树,保持茶园基地较高水平的生物多样性。
2、在茶园(幼龄和台刈改造园)及周边空地内适当种植一些绿肥或矮杆经济作物,如花生、豆类、生姜等。
3、在低山基地茶园中应适当栽植遮荫树,以增加土壤肥力、减少水土流失与风蚀,改善小气候,促进益虫生存,提高茶叶质量。
4、茶农开展畜禽(如猪、羊、鸡等)养殖,养殖的种类与数量应从实际出发,并尽量按有机农业方式饲养,以此积蓄栏粪肥,为茶园提供有机肥源。
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栽植管理技术

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栽植管理技术发展高标准无性系良种茶园,只要科学栽植和管理,成园后亩产值完全可达4000元以上,亩纯收入可达2000元以上。
一、栽植技术
1、按照标准茶园建设要求,确定茶园大行距为1.5米,小行距为30公分,
2、开好种植沟:要求种植沟宽和深分别为40公分和30公分,然后按每亩施饼肥150公斤或者生物有机肥100公斤,再盖土10公分厚待栽茶苗。
3、茶苗栽植时,注意大小苗分开栽,要使茶苗根系舒展开,不可把茶苗拢在一起栽,然后填入细土,用小锄头压紧,再分次填入细土并压紧,土填到插穗口,用手提不能带出茶苗为好。
4、茶苗栽植前用黄泥浆沾根,栽后要浇定根水。
二、定型修剪技术
第一次定型修剪在茶苗活棵后立即进行,用小手剪剪除茶苗根颈处20公分以上部分,要注意保留2-3片叶片和下部分枝,15公分以下小苗暂时可以不修剪;第二次定型修剪,在离地面30-40公分即在第一次的剪口上提高15-20公分;第三次定型修剪则是在第二次的剪口上再提高20公分,定型修剪一定要注意保留分枝。
三、栽后一定要注意抗旱保苗,清沟排水,适量追施化肥或沼液。
四、栽后前二年可间作黄豆或绿肥等作物,但间作经济作物不能太密。
种植茶树的技术管理规定

一、目的和意义为规范茶树种植技术,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促进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管理规定。
二、适用范围本管理规定适用于茶树种植、管理、加工、销售全过程的各个环节。
三、种植技术要求1. 选地与规划(1)茶园应选择海拔500-1200米之间、坡度30度以下的缓坡地、山地和丘陵,土壤以黄壤、黄棕壤等酸性土壤为宜。
(2)茶园规划应遵循因地制宜、合理利用的原则,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气候、水源等因素,确保茶园生态平衡。
2. 品种选择(1)选用抗逆性强、优质、高产、适制性好、商品性好、适合市场需求的品种。
(2)80%采用无性系苗木,良种覆盖率达到100%。
3. 种植技术(1)采用单行或双行条栽的方式种植,行距1.2-1.8米。
(2)种植前挖种植沟,施足底肥,施用农家有机肥。
(3)采用深沟浅种法,茶苗定植时根系蘸黄泥浆,扶正茶苗、填细土,分层压紧根际土壤至泥门,浇足定根水。
4. 土壤耕作(1)根据茶园类型、土壤和气候条件,合理采用浅耕、中耕、深耕和免耕等耕作技术。
(2)避免土壤板结,改善土壤通透性,促进肥力改善。
(3)定期中耕除草,春茶前与春茶采摘结束后分别中耕除草一次,结合茶园施有机基肥改土效果最好。
5. 水肥管理(1)应用节水灌溉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2)加强养分综合管理,有机肥与化肥配合,基肥和追肥配合,按需施肥。
四、病虫害防治1. 配备至少1名植保人员,负责制定防治方案。
2. 定期检查茶园,发现病虫害及时防治。
3. 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方法,确保茶叶品质。
五、加工与销售1. 茶叶加工应符合国家标准,确保茶叶品质。
2. 茶叶销售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消费者权益。
六、监督管理1. 各级农业部门应加强对茶树种植、管理、加工、销售全过程的监督检查。
2. 茶农应自觉遵守本管理规定,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3. 对违反本管理规定的单位和个人,将依法予以查处。
七、附则本管理规定由XX市农业局负责解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茶园示范基地管理制度

茶园示范基地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茶园示范基地的管理,保障茶园示范基地的正常运作和发展,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茶园示范基地的管理工作,对茶园示范基地内的茶叶种植、养护、生产流程以及管理体系进行规范。
第三条茶园示范基地管理制度应当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遵循科学种植原则,保护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第四条茶园示范基地管理应当坚持科学研究和实践相结合,注重技术推广和培训,提高农民种植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
第五条茶园示范基地管理应当遵循“绿色、生态、有机、循环”的种植理念,积极推动绿色农业发展。
第六条茶园示范基地管理应当注重人才培养,建立健全的管理团队,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第七条茶园示范基地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保障生产过程中的安全。
第二章茶园示范基地申报与评审管理第八条茶园示范基地的申报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政策规定,申报人需提供相关资料并提交至有关部门进行评审。
第九条茶园示范基地评审应当遵循科学性、先进性、规范性、可操作性的原则,评审结果应当公开透明。
第十条茶园示范基地的管理机构必须建立健全管理团队,制定详细的管理计划和方案,以确保茶园示范基地的有效管理。
第十一条茶园示范基地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管理档案,定期对茶园进行检查、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
第十二条茶园示范基地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对茶园示范基地的管理工作进行评估,依据评估结果进行奖惩。
第三章茶园示范基地生产管理第十三条茶园示范基地生产管理应当遵循种植与管理规范,保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
第十四条茶园示范基地生产管理应当充分考虑生态环境问题,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措施,保护当地自然资源。
第十五条茶园示范基地生产管理应当注重科技创新,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
第十六条茶园示范基地生产管理应当建立健全农药、化肥使用、施肥、灌溉等管理规定,保证生产过程中的绿色环保。
第十七条茶园示范基地生产管理应当严格遵守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保证生产出的茶叶质量安全达标。
茶园的各种管理制度

茶园的各种管理制度一、茶园的基本管理1. 土地选择和准备:茶园的土壤要求疏松肥沃、排水良好,适宜的pH值和含水量。
在选择土地时要避免冷湿、阴暗的地方,要选择阳光充足、空气流通良好的地方。
在种植前需要对土地进行翻耕、平整、施肥等准备工作。
2. 品种选择: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合的茶树品种。
常见的茶树品种有大叶种、小叶种、乌龙茶、红茶等。
在选择品种时要综合考虑生长周期、耐病虫害性等因素。
3. 茶园的布局: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布局茶树的种植密度、行距等参数,以便于管理和采摘。
4. 施肥管理:茶树需要充分的营养供应才能生长茂盛,提高产量和品质。
根据土壤的情况和茶树的生长需求,合理施用有机肥、化肥等。
5. 灌溉管理:根据气温和降水情况,合理安排灌溉,保持茶树的水分供应充足。
6. 病虫害防治:定期对茶园进行病虫害调查,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保持茶树的健康生长。
7. 茶园的清理和修剪:定期清理茶园的杂草和残枝,修剪茶树,保持茶园的整洁和通风畅通。
二、茶园的采摘管理1. 采摘时间:根据不同的茶树品种和茶叶类型,合理选择采摘时间。
一般来说,春季为茶树生长的旺季,是采摘新芽的最佳时机。
2. 采摘方法:采摘时要选择成熟的嫩芽,避免伤及茶树,保持采摘的速度和力度均匀。
3. 采摘工具:选择适合的采摘工具,如手动剪刀、手工采摘篮等,避免使用损坏茶叶的工具。
4. 采摘规范:严格按照采摘规范操作,保持茶叶的品质和产量。
5. 采摘员的培训:为采摘员提供专业的培训,提高其采摘技术和认知水平。
三、茶园的加工管理1. 采摘后处理:采摘完成后,要及时将茶叶送到加工厂进行加工处理,避免茶叶过长时间暴晒和受潮。
2. 加工方法:根据茶叶的类型和市场需求,选择合适的加工方法,包括晒青、揉捻、杀青、干燥等步骤。
3. 加工设备的维护:定期检查和维护加工设备,确保加工设备的正常运转,保证茶叶的质量。
4. 加工环境的卫生管理:保持加工场所的整洁和卫生,避免外界杂质的污染。
标准茶园建设技术规程

标准茶园建设技术规程引言标准茶园建设技术规程是为了指导茶园的规范化建设而制定的。
茶园的规范化建设对于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档将介绍标准茶园建设的关键要点,包括选址、土壤改良、种植模式选择、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内容。
选址茶园的选址是茶叶种植的第一步。
选址应遵循以下原则:1.充足的光照:茶树需要充足的阳光才能进行光合作用,提高茶叶品质。
因此,选址应优先选择阳光充足的地方。
2.适宜的海拔高度:茶树对海拔高度有一定要求,一般在海拔600米至1200米之间为宜。
3.良好的排水条件:茶树对排水要求较高,不能过度积水。
选址时应选择具有良好排水条件的地方。
土壤改良茶树对土壤要求较高,因此,进行土壤改良是茶园建设的重要环节。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土壤改良方法:1.翻耕:通过翻耕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
2.施肥:根据土壤养分缺乏的情况,合理施入有机肥和无机肥,以提供茶树生长所需的养分。
3.调节土壤酸碱度:根据土壤PH值测试结果,合理调节土壤的酸碱度。
茶树通常适合酸性土壤。
种植模式选择茶园的种植模式选择对于茶叶产量和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目前常见的茶园种植模式有以下几种:1.单行种植:适用于平坦地形,茶树间留有足够的空间,有利于茶树光照和通风。
2.排列种植:适用于山坡地形,茶树按照不同的排列方式种植,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斜坡土地。
3.复合种植:将茶树与其他农作物或果树进行结合种植,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施肥茶树对养分的需求较高,因此,合理施肥可以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施肥方法:1.底肥:在茶树种植前,施入有机肥或磷肥,以提供养分供茶树生长初期使用。
2.追肥:在茶树生长期间,根据茶树的生长情况,适时追加有机肥或氮、磷、钾肥,以满足茶树的需求。
3.叶面追肥:在茶树生长期间,适时喷施叶面肥,补充茶树缺乏的养分。
灌溉灌溉是茶园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合理的灌溉能够提高茶树的抗逆性和茶叶品质。
标准茶园创建规范

茶园基础设施建设
以水土保持为中心,重点规划道路及排灌系统 1、道路网设置 •大中型茶场以总部为中心,与各区、片、块有 道路相通。规模较小的茶场,设置支道、步道和 地头道。 •防护林、隔离沟、主干道作为区的分界线,独 立的地形或支道可作为片的分界线,片内可用人 行道划分成若干地块。
块:0.35-1.0公顷为宜,茶行长度为50米左右,排下35-50行茶行
– 主干道:60hm2以上,要设立;茶园交通要道; 贯穿全场每个作业区(若原有公路贯穿全场,则 不必重建),路宽6~8米,可供拖拉机、汽车行 驶。纵向坡度小于6 °,转弯处的曲率半径不小 于15米。
– 主干道两边应设水沟,种植常绿乔木行道树;
– 支道:根据地形、地势和茶园面积大小设置;作 为茶园划分片的界线;供园内小型机具行驶,宽 3-4m,每隔300-400m设置一条。与茶行平行。
包括保水、供水和排水三个方面。结合规划道路网, 把沟、渠、塘、池、库及机埠等水利设施统一安排, 要沟渠相通,渠塘相连。
茶园蓄、排、灌系统
合理的沟渠系统要求: • 平地或低洼茶园应以排水为主,坡地及
梯级茶园应以蓄水为主,蓄排结合。做 到“平地或低洼茶园不渍水。坡地、梯级 茶园小雨、中雨水不出园,大雨、暴雨水 不冲园。遇旱需水水进园。
• 山腰设有横向操作道的茶园,路的上方应设立 横水沟。坡地茶园横水沟要以此为起点,向上 向下按一定距离设置,形成水利网。
• 纵水沟:纵水沟其主要作用是排除园内多余的 水分。设在各片茶园之间、道路两旁,或一片 茶园中地形特低的集水线处,与截洪沟、横水 沟、隔离沟相连接。通常宽40~50cm、沟深 20~30cm。
灌水系统 :我国茶园灌溉方式,目前主要有地 面浇灌、流灌、喷灌和滴灌4种。
茶园业管理制度

茶园业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茶园业的经营活动,保护茶园资源,促进茶叶产业的发展,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茶园业种植者、经营者及相关管理部门,包括茶园的规划、建设、管理和经营活动。
第三条茶园业管理应遵循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茶园业可持续发展。
第四条茶园业管理应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精细经营和质量优先的原则。
第二章茶园规划与建设第五条茶园规划应充分考虑土地资源、气候条件、水资源、市场需求及生态环境等因素。
第六条茶园规划应确定种植茶叶的品种和数量,合理布局茶园的结构和功能,确保生产的稳定和质量。
第七条茶园建设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环保要求,选址、选材、设计、施工等均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
第八条茶园建设应考虑到防灾减灾、保护生态、绿化美化等因素,确保茶园的整体形象和生态效益。
第三章茶园管理第九条茶园管理应建立科学、规范的操作制度,确保茶园的生产、质量和经营的良好运行。
第十条茶园管理应定期进行茶叶的生产检测和质量检验,对不合格茶叶进行处理并防止流入市场。
第十一条茶园管理应加强对茶园的环境监测和治理,确保茶园的生态环境良好。
第十二条茶园管理应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制度,确保茶园的生产安全和员工的身体健康。
第四章茶园经营第十三条茶园经营应进行市场调研,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和动态,制定合理的经营策略和计划。
第十四条茶园经营应进行产品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提高产品知名度和竞争力。
第十五条茶园经营应注重质量管理和售后服务,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满意度。
第十六条茶园经营应遵循市场规律,做好市场营销和管理,确保茶叶销售和经营业绩。
第五章茶园监督与评价第十七条茶园监督应建立健全的监督管理体系,加强茶园的监督和管理。
第十八条茶园监督应加强对茶园生产、管理、经营等环节的监督,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和处理。
第十九条茶园监督应加强对茶叶质量和市场行为的监督,促进茶叶的优质和有序销售。
第六章茶园扶持与支持第二十条政府应加大对茶园业的政策支持,提高茶园种植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阳富硒茶业投资有限公司
新建园技术规范
起草单位:武汉安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执行时间:
选择园地
茶园应远离工业区、城镇、交通主干道,园区附近及上风口、河道上游无污染源,土壤理化性状良好,pH值4.5-6.5,茶园环境条件应符合无公害食品产地的生态环境标准。
首先选择地形平坦,土层深厚,成片集中的土地建立丰产茶园。
其次,选择缓坡地带或坡度在30°~40°的坡地建立坡地茶园,也可建成丰产茶园。
再次,充分利用山地、坡台地,经开垦后建成概念上的大茶园。
土层厚度1米以上不含石灰石有机质含量1%-2%以上,通气性、透水性或蓄水性能好的砂质壤土,酸碱度PH值4.5~6.5;年雨量在1500mm以上;年平均温度在18-25℃。
做好“园、林、水、路”的合理规划。
整个茶区符合“戴绿帽、束绿带、穿绿鞋”,尽可能保留原有植被。
开沟建成等高梯地茶园,种植沟深0.6米,宽1.5-2米。
台面外高内低,内侧开设蓄水竹节沟,山顶、山箐及道路两侧修建排水沟,排水沟要与蓄水沟相连接,并在连接处挖积沙坑,实现抗涝排水,保持水土作用。
茶园绿化
树种选择:因地制宜,选择适宜本地栽种的速生优质树种,以深根、不与茶树争夺水肥、无共同病虫害、枝叶疏密适中的果树、经济树种为佳。
茶园中覆荫树种选择:合欢、银杏、山苍子、天竺桂、油茶、桂花、等;在空地及道路两旁的行道树可选:香樟、香椿、苦楝、桂花、罗汉松、山茶花、杉木等,乔灌结合种植;防护林和山顶可选:杨梅、香樟、罗汉松、杉木、楠木等树种。
生态位配置:在以茶为主体的茶园复合生态系统,建设上、中、下三层结构,即树木-茶树-绿肥植物(矮杆)。
茶园内覆荫树每亩种植乔木树8-10株,约30米茶行一株,错落有致栽培;茶园道路、沟渠两旁种植绿化树,每3-5米种植1株或适当密植。
绿化树管理:加强对防护林、行道树、覆荫树的肥培管理,提高成活率。
当覆荫树树冠和根系过于庞大,应及时进行适当整枝、修剪,使其保持适宜的遮荫面积,为茶树创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保持茶树的正常生长。
道路水利
适当拓宽茶园主干道和支道。
主干道要便于农用车辆通行,利于运送茶园农资、鲜叶,支道不低于1.5米,形成方便的茶园交通网络。
主要建设排蓄水系统,做到有水能蓄、涝时能排、旱时能灌。
排蓄水系统根据茶园地形地势设置排水沟,在茶园上方开挖防洪沟,拦截山洪,引入排洪沟;茶园内侧开竹节沟蓄水,园区选择靠近水源或雨水汇集较多的地段,根据地形、水源和灌溉面积配套建设蓄水池、小水窖,铺设管道或开挖水渠,实现茶园水利,
提高茶园抗旱抗涝能力。
宽窄行错窝移载
宽窄行错窝移载。
一般单株移载:窝距15~18cm,小行40cm,大行110cm。
仅供参考,各地应根据实际建园计划实施。
大小苗分级移栽
大小苗分级移栽便于平衡管理,由于茶苗大小苗长势不一致,混合移栽会相互遮蔽,小苗、弱苗被遮蔽后,茶园茶树长势不一致会严重影响茶园成园和产量。
栽植手法
先将种植沟内土壤浇湿,然后将茶苗置于种植沟中。
栽种时左手拇指与食指夹住茶苗,右手把茶苗根系分散平放在挖好的窝内,然后用细土覆盖茶苗根系至茶苗根颈部;分层将土填实。
当填土至不露须根时,用手轻提茶苗,使根系自然舒展,茶苗根系与周边泥土充分接触,再适当加细土压实。
定根水
栽植茶苗后,一定要及时浇灌定根水,这一次用水很重要。
用水量视土壤墒情而定,一般情况下,每窝半瓢水(约500ml),浇水后,土壤与茶苗根系充分接触,既保证了茶苗生长所需水分,又有利根系生长。
定根水一般用自然水或清淡粪水,千万不能用化肥兑水。
茶行覆盖
稻草(秸秆、杂草)覆盖土壤保茶苗成活用稻草、秸秆以及杂草覆盖保土壤墒情、温度、预防杂草生长等都有积极意义。
方法是用收割各类粮食作物后的稻草、秸秆以及杂草,平铺在新植茶园土壤表面。
用量多少视材料和铺面而定。
一般情况下,小行及茶行两边20cm内应全铺,厚度6~10cm。
移栽后若连续晴天,一般隔5~7天浇水一次,每次浇水要浇透,使根部土壤全部湿润。
定型修剪
定型修剪新植茶园3年内严禁以采代剪方式管理茶园。
为了快速建立丰产、高产茶园,新植茶园必须进行三次定型修剪。
定植好茶苗后,当年对茶苗进行第一次定型修剪。
方法是:对茶苗木质化高于20cm的茶苗剪去离地面20cm处以上的枝芽,用枝剪刀修剪。
当茶苗新梢长至离第一剪口有15cm以上的红梗时,进行第二次定型修剪。
方法是剪去离第一剪口13cm以上的枝芽,用枝剪刀修剪。
当茶树新梢生长至离第二剪口12cm以上的红梗时,进行第三次定型修剪。
方法是剪去离第二剪口10cm以上的枝芽,一般用平剪修剪。
每次修剪后及时喷施马上丰+中药提取液,浓度为1套对10桶水,均匀喷雾,修复伤口,促进早发壮发,减少病虫害。
套种遮荫
对裸露、光秃的茶园梯壁种植爬地兰、圆叶决明、三叶草、黄花菜等护坡绿肥作物,当覆盖梯壁后,通过割刈作为茶园绿肥或牲畜饲料。
茶园内间作种植矮杆草本类经济作物,达到茶园绿化覆盖度85%以上。
新植茶园3年内可利用大行种植玉米或大豆、绿豆等豆科作物,既能起到遮荫、保水、控草的作用,又能培肥地力、弥补新茶园收益不足。
肥水管理
新植茶苗3年内或未能进入投产采摘的茶园,称为幼林茶园。
幼林茶园的肥水管理主要是保持土壤墒情适度,重施、基施有机肥,少施勤施追肥,氮、磷、钾配合施用。
第1年秋季新植的茶苗在新根及幼芽枝生长期间,在干旱情况下用自然水或清淡粪水保持土壤水分,促根、芽新发,6个月内不施重肥,严禁施用化肥。
以后用低浓度的沼液或粪水按多次追施、每次少施的原则,管理茶园。
10月底可以根据冬季管理施用茶树专用肥40-60公斤。
第二年按照成林茶园减半施用茶树专用肥。
病虫草害防治
幼林茶园病虫草害防治,以人工除草防治草害为主,从而破坏病虫害栖息场所。
虫害主要有茶小绿叶蝉、茶毛虫等,主要采用生物物理方法防治,生态园用安茶生中药提取液定期喷施以促进健壮生长,减少病虫害发生。
越夏管理
坡地茶园上方和园内加设横沟,保持水土。
伏旱季节采用行间铺草、浅耕保水、灌溉等办法进行抗旱。
当土壤含水率低于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时进行灌溉。
低洼积水地块,开设排水沟,使地面径流不能在低洼处滞留。
越冬管理
新建茶园宜选择良好的地形,采用抗寒良种,营造防护林带,深垦施肥。
越冬期冻害预防,可根据情况,增施有机肥、增厚活土层;夏秋留养,以成叶越冬;在寒冷季节来临前,统一叶面喷施防霜冻组合,同时进行行间铺草或在秋季套种绿肥。
晚霜冻预防,可在晚霜来临前,统一叶面喷施防霜冻组合,同时用稻草、杂草等覆盖茶树蓬面;受冻后按照受冻害的情况冻害部位以下2cm进行修剪,并及时喷施马上丰+中药提取液促进伤口愈合。
受冻后进行修剪的茶树,春茶应留叶采摘,以培养树冠。
档案管理
统一印发生产档案本,对农事活动和农业投入品名称、用法用量等进行建档管理,档案保存时间2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