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4
学年苏教版语文教案:必修四第4专题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

课题第五课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思考● 教学目标1.熟悉文章内容,理清思路,准确把握文章中的观点。
2.通过北京城墙存废的讨论,学习有关政策,确立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观念。
3.了解本文作者梁思成的事迹。
学习讨论综述文稿的写法。
4.学会在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而敏捷地应对和辩驳。
5.感受粱思成先生的远见卓识和儒雅风范。
● 重点、难点文章作为综述性的文体,对各种观点都进行了简要的记录和适当评价,因此,了解文章大意,提炼辩论要点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
教学难点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辩驳。
揣摩《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懂得辩论中观点明确、陈述明晰、谈吐文雅的重要性,并能够指导自己的实践。
● 设计思想《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属于“走进语言现场”专题的“交锋时刻”板块。
由于本专题的学习方式为活动体验,教材在设计上强调实践性。
目的是在交流表达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
本课的教学适宜采用活动形式展开。
教学的第一步应该是让学生梳理文章中的观点,要注意让学生明确地提炼正方反方的观点,做好资料卡片;同时,要有意识地培养能够准确把握口语交流传递信息的能力。
继续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
另外,本文在写作上有鲜明的特色,问题讨论综述,需要对不同观点的双方意见及理由充分了解,并简要记述,不能遗留和曲解任何一方的观点。
作者在这一点上记录即简洁有明确,很具特色。
在此基础上,作者才可以简要的综述评论。
讨论问题的时候,应该掌握立论和驳论的一些技巧,观点鲜明,理由充分,论证严密而有技巧。
作品在这方面特别注意,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事例比比皆是。
基于以上两个原因,学习写作,学习倾听,学习概括提炼观点依然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 教学资源1.资料辑录。
梁思成教授1901年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原籍为广东省新会县,1915~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高中语文 第四专题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内容拓展 苏教版必修4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作者档案】梁思成简介梁思成(1901—1972),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中国古建筑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新中国成立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广东省新会人,生于日本东京,其父梁启超。
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
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2月获学士学位,当年6月获硕士学位。
1927年7月~1928年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
1928年3月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
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
1931~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
l94l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
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ll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
l947年1月~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
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及民盟中央常委等职。
历任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中国建筑科学院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科学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可以将中国的传统建筑形式,用类似语言翻译的方法转化到西方建筑的结构体系上,形成带有中国特色的新建筑。
他和夫人林徽因一起实地测绘调研中国古代建筑,并对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中国建筑史学奠定了基础。
江苏省沭阳县潼阳中学高中语文必修四苏教版教案 :第

科目: 高二语文主备人: 备课日期:
筑的结构体系上,
《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中国建筑史学奠定了基础。
建国后,梁思成在建筑创作理论上提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强调新建筑要对传统形式有所继承。
因提倡新建筑运作大屋顶等传统形式和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
表了当时多数建筑师的思想和政府的希望,直到今天依然对中国建筑界有很大影响。
梁思成主要作品有
提出完整保存北京
对
可是,拆除派的声音越来越大,梁思成不得不为之一搏。
他抱病写下了本文,发表于版的《新建设》杂志,系统阐述
①在北京城墙的存废的问题上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反驳
布置。
苏教版语文高一《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教学设计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设计指导思想《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处于“走进语言现场”这一专题之中,本专题的学习方式为活动体验,在设计上强调实践性,指导学生“走进语言现场”,在交流表达的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
因此,学习本文时将课堂交给学生,采用辩论的形式展开活动。
因此,课前的准备工作尤其重要,我提前印发材料,让学生了解辩论的基本规范等材料和“学生听众参与情况记录表”;明确正反方的代表人员,布置学生充分预习,提炼观点,准备好资料卡片;强调其他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听众的倾听能力;此外,由于开展本次活动旨在让学生能够在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而敏捷地应对和辩驳,让学生学会倾听,能够准确把握口语交流传递的信息,加上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本次的辩论没有专门设规则评委及点评嘉宾,只是在辩论结束后,教师作适当点评和总结,让学生体会、感受梁思成先生的远见卓识、儒雅风范。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活动体验,不断提高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
2.学生能够在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而敏捷地应对和辩驳。
3.学生善于倾听,能够准确把握口语交流传递的信息。
教学重点和难点1.学生能够在讨论或辩论中积极主动地发言,恰当而敏捷地应对和辩驳。
2.学生善于倾听,能够准确把握口语交流传递的信息。
3.学生能够感受梁思成先生的远见卓识和儒雅风范。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1.印发有关辩论的基本规范等材料和“学生听众参与情况记录表”。
2.每个小组推荐2人,明确正方“保存派”和反方“拆除派”的代表,小组的其他成员一起帮助自己组的代表准备好相关论据和材料(以文本为基础)。
3.通过查阅课外书籍或网络,搜集证明己方观点的相关论据和材料,要求学生认真填写“学生听众参与情况记录表”。
二、背景导入20世纪50年代,成为新中国首都的北京开始规划城市建设方案,对于北京城墙的处理意见,当时主要分为两派:一是坚决主张拆除城墙的“拆除派”;一是以梁思成为代表,坚决主张保存城墙的“保存派”。
高中语文《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学案1 苏教版必修4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梁思成※学习导航【学习目标】1、学习作者有理、有据、有节、有情的辩驳艺术。
2、体会作者在辩驳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见识、智慧和气度风范。
【学法建议】设计活动方案,指导学生主动发言,恰当地应对辩驳。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梁思成,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
广东省新会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
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2月获学士学位,当年6月获硕士学位。
1927年7月~1928年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
1928年归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后参加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国建筑史。
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
1972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
梁思成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可以将中国的传统建筑形式,用类似语言翻译的方法转化到西方建筑的结构体系上,形成带有中国特色的新建筑。
他和夫人林徽因一起实地测绘调研中国古代建筑,并对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中国建筑史学奠定了基础。
建国后,梁思成在建筑创作理论上提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强调新建筑要对传统形式有所继承。
20世纪50年代,梁思成因提倡新建筑运作大屋顶等传统形式和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
梁思成的这些理论观点,实际上代表了当时多数建筑师的思想和政府的希望,直到今天依然对中国建筑界有很大影响。
梁思成主要作品有吉林大学礼堂和教学楼、仁立公司门面、北京大学女生宿舍、人民英雄纪念碑、鉴真和尚纪念堂等。
2、背景知识:20世纪50年代,成为新中国首都的北京开始规划城市建设方案,当时的意见主要分为两派:一是以苏联专家为代表,提出以旧城为基础进行扩建,以天安门为中心、沿长安街建设政府机构;另一派,以梁思成与陈占祥先生为代表,提出完整保存北京古城,另在古城之外建设行政中心区的方案。
历史选择了前者,历史也让今天的北京为当初的选择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4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本课话题——保护文化遗产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它不只是一堆平凡叠积的砖堆,它是举世无匹的大胆的建筑纪念物,磊拓嵯峨,意味深厚的艺术创造。
无论是它壮硕的品质,或是它轩昂的外像,或是那样年年历尽风雨甘辛,同北京人民共甘苦的象征意味,总都要引起后人复杂的情感的。
这一幅城墙之上的画卷,时时提醒我们要善待老祖宗留下的家业,让历史文物成为人类共同的财富。
跨入21世纪的北京城,正朝着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前进。
在为北京城所取得的巨大变化赞叹的同时,人们也不得不为那失去的老北京城垣风采而抱憾。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2015年7月4日,在德国波恩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我国由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和贵州海龙屯遗址三部分组成的“土司遗址”通过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到48项,继续稳居世界第二位,中国政府在文化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努力在全世界得到了肯定。
“土司”是13~20世纪中国国家职官体系中,由中央政权委任西南多族群聚居地区族群首领世袭管理其辖区的职官制度。
土司遗址是这种制度的珍贵物证。
既真实保存了土司制度废毁后的遗存信息;而且翔实地记载了各土司家族在13~20世纪的世系和发展历程,为土司制度在当地的兴衰和土司城的营建提供了珍贵的历史信息。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我们必须继承一切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
——毛泽东2.书是世界宝贵财富,是国家和历史的优秀遗产。
——梭罗3.我们的历史是一份无比珍贵的遗产,是值得我们自豪的。
——吴晗4.人类的创新之举是极其困难的,因此便把已有的形式视为神圣的遗产。
——蒙森5.从城市保护的角度看,文物与文化不是一个概念。
——冯骥才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防御.( ) 弊.害( ) 狭隘.( )嘈.杂( ) 胸襟.( ) 气魄.( )壮硕.( ) 轩.昂( ) 嵯.峨( )砖窑.( ) 焚.毁( ) 颐.和园( ) 【答案】 yù bì ài cáo jīn pò shuò xuān cuó yáo fén yí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蔓⎩⎪⎨⎪⎧蔓.延( )瓜蔓.( ) (2)拓⎩⎪⎨⎪⎧拓.展( )拓.片( ) (3)刹⎩⎪⎨⎪⎧什刹.海( )刹.车( ) (4)铺⎩⎪⎨⎪⎧茶店铺.( )铺.平( ) 2.语境辨析法(5)邻居家养的狗突然发狂,一口咬住主人的脖颈.( ),伤口逼近颈.( )部动静脉,差点要了主人的命。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教案

关于北京城墙存废问题的讨论一、导入20世纪50年代,成为新中国首都的北京开始规划城市建设方案,对于北京城墙的处理意见,当时主要分为两派:一是坚决主张拆除城墙的“拆除派”;一是以梁思成为代表,坚决主张保存城墙的“保存派”。
梁思成曾在1957年写下这样一段话——“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
对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你又有怎样的看法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语言现场”。
二、基础知识1、作者简介:梁思成,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
广东省新会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
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2月获学士学位,当年6月获硕士学位。
1927年7月~1928年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
1928年归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后参加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国建筑史。
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
1972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
梁思成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可以将中国的传统建筑形式,用类似语言翻译的方法转化到西方建筑的结构体系上,形成带有中国特色的新建筑。
他和夫人林徽因一起实地测绘调研中国古代建筑,并对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中国建筑史学奠定了基础。
建国后,梁思成在建筑创作理论上提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强调新建筑要对传统形式有所继承。
20世纪50年代,梁思成因提倡新建筑运作大屋顶等传统形式和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
梁思成的这些理论观点,实际上代表了当时多数建筑师的思想和政府的希望,直到今天依然对中国建筑界有很大影响。
梁思成主要作品有吉林大学礼堂和教学楼、仁立公司门面、北京大学女生宿舍、人民英雄纪念碑、鉴真和尚纪念堂等。
2、背景知识:20世纪50年代,成为新中国首都的北京开始规划城市建设方案,当时的意见主要分为两派:一是以苏联专家为代表,提出以旧城为基础进行扩建,以天安门为中心、沿长安街建设政府机构;另一派,以梁思成与陈占祥先生为代表,提出完整保存北京古城,另在古城之外建设行政中心区的方案。
2012年暑假总动员语文:4.3.1《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教案1(苏教版必修4)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教案【学习目标】1、学习作者有理、有据、有节、有情的辩驳艺术。
2、体会作者在辩驳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见识、智慧和气度风范。
【学法建议】设计活动方案,指导学生主动发言,恰当地应对辩驳。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梁思成,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
广东省新会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
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2月获学士学位,当年6月获硕士学位。
1927年7月~1928年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
1928年归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后参加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国建筑史。
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
1972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
梁思成热爱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可以将中国的传统建筑形式,用类似语言翻译的方法转化到西方建筑的结构体系上,形成带有中国特色的新建筑。
他和夫人林徽因一起实地测绘调研中国古代建筑,并对宋《营造法式》和清《工部工程做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中国建筑史学奠定了基础。
建国后,梁思成在建筑创作理论上提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强调新建筑要对传统形式有所继承。
20世纪50年代,梁思成因提倡新建筑运作大屋顶等传统形式和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
梁思成的这些理论观点,实际上代表了当时多数建筑师的思想和政府的希望,直到今天依然对中国建筑界有很大影响。
梁思成主要作品有吉林大学礼堂和教学楼、仁立公司门面、北京大学女生宿舍、人民英雄纪念碑、鉴真和尚纪念堂等。
2、背景知识:20世纪50年代,成为新中国首都的北京开始规划城市建设方案,当时的意见主要分为两派:一是以苏联专家为代表,提出以旧城为基础进行扩建,以天安门为中心、沿长安街建设政府机构;另一派,以梁思成与陈占祥先生为代表,提出完整保存北京古城,另在古城之外建设行政中心区的方案。
历史选择了前者,历史也让今天的北京为当初的选择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1.了解关于北京城墙历史争论的相关背景,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培养爱护祖国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
2.学习并掌握辩论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培养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学习本文善抓对方漏洞,层层批驳的艺术技巧,并能运用这种技巧进行片段习作。
1.连线作者梁思成(1901—1972),著名的建筑教育家,古建筑文物保护与研究专家,建筑史学家。
著有《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梁思成文集四卷》等。
2.探寻背景20世纪50年代,成为新中国首都的北京开始规划城市建设方案,当时的意见主要分为两派:一派是以苏联专家为代表,提出以旧城为基础进行扩建,以天安门为中心、沿长安街建设政府机构;另一派是以梁思成与陈占祥先生为代表,提出完整保存北京古城,另在古城之外建设行政中心区的方案。
拆除派的声音越来越大,梁思成不得不为之一搏。
他抱病写下了《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的讨论》,发表在1950年5月7日出版的《新建设》杂志上。
1.识字注音(1)重点字狭隘.(ài) 蔷薇..(qiánɡ wēi) 远眺.(tiào) 嵯峨..(cuó é) 什刹.海(chà) 甃.(zhòu) 颐.和园(yí) 鸟瞰.(kàn) (2)多音字蔓⎩⎪⎨⎪⎧ 蔓延 màn 藤蔓 wàn 拓⎩⎪⎨⎪⎧ 拓展 tuò 拓片 tà 颈⎩⎪⎨⎪⎧ 瓶颈 jǐnɡ 脖颈 ɡěnɡ2.字形辨认⎩⎪⎨⎪⎧ 鳖 鱼鳖 蹩 蹩脚 憋 憋闷 弊 弊病⎩⎪⎨⎪⎧ 滋 滋长 兹 今兹 嗞 嗞嗞响 ⎩⎪⎨⎪⎧ 梗 梗概 埂 田埂 哽 哽咽⎩⎪⎨⎪⎧ 滥 泛滥 槛 门槛 ⎩⎪⎨⎪⎧ 慎 慎重 嗔 嗔笑 缜 缜密 3.词语释义(1)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道事物的一方面不知道另一方面。
(2)一举两得:做一件事情,得到两种收获。
(3)庸人自扰:泛指本来没有问题而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
(4)见树不见林:比喻只见部分不见整体或目光短浅。
4.词义辨析(1)阻碍·妨碍同:都是动词,都有“使不顺利”的意思。
异:“阻碍”为使不能顺利通过或发展,含有“阻挡”之意。
还可作为名词使用。
“妨碍”为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含有“造成不利影响”的意思。
判断正误:①记者调查发现,清理道路不合理收费,各地阻碍..重重。
(√)②安全审查制度的建立不会改变中国的外资政策,也不妨碍..外资的进入。
(√)(2)蔓延·曼延同:都是动词,都有“向前延伸”的意思。
异:“蔓延”形容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四周扩展,引申为传播、散布,常用于贬义。
“曼延”指连绵不断,也可用作形容词,中性词。
判断正误:①避险情绪正在市场发酵,一旦今天亚洲股市开盘出现大跌,情绪就会如同瘟疫般在全球蔓延..。
(√)②一条曲曲折折的羊肠小路,沿着河流,向森林深处曼延..。
(√)(3)宏伟·雄伟同:都是形容词,都有“雄壮、伟大”的意思。
异:“宏伟”侧重于宏大,多用于规模、计划等抽象事物,也可用于建筑、结构等具体事物。
“雄伟”侧重于雄壮,多用于有气势的自然景物、建筑物等,也可用于气魄、事业等抽象事物。
判断正误:①新区明确提出了打造“两区一城”的雄伟..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得紧紧依靠各个领域内的人才。
(×)②这里有宏伟..的美洲杉树、喷火的火山、壮丽的山洞、巍峨的山峰、起伏的山脉、恬静的湖沼、蜿蜒的江河和多荫的水涯:宇宙间真没有一样东西比此更好。
(×)1.针对“封建遗迹”说,梁思成是如何反驳的?提示:梁思成先指出这种看法的偏差幼稚;再用“故宫”和“天安门”两处典型的“封建遗迹”来反问,置对手于无法还手的境地;又用“一切建筑体形的遗物都是古代多少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杰作”,关键是为谁所用来阐说事理,指出北京城墙是“我们人民所承继来的北京发展史在体形上的遗产”;进而引述北京城墙形成的历史,无可辩驳地论证了北京城墙是“精神壮丽的杰作”“艺术创造”“国宝”“人类的文物遗迹”,发出“岂可随便把它毁掉”的疾呼。
这样,通过批驳有力地证明了北京城墙应保存的主张。
2.梁思成先生是怎样把自己的情感融入理性的辩驳当中的?提示:梁思成先生的辩驳在理性当中渗入了浓烈的情感,他动情地歌赞:北京城墙“是一件气魄雄伟、精神壮丽的杰作”,它的结构“朴质无华”,它的体形“单纯壮硕”,它的外像宏伟“轩昂”,“它不只是一堆平凡叠积的砖堆,它是举世无匹的大胆的建筑纪念物”,它是“磊拓嵯峨,意味深厚的艺术创造”,“它是我们的国宝,也是世界人类的文物遗迹”。
对这样珍贵的历史遗产,梁思成痛心地疾呼:“我们岂可随便把它毁掉!”有了这一番入理动情的辩驳,主张拆除一方的理由就显得“偏差幼稚”了。
1.文中主张保存者是如何看待古城墙的功用问题的?提示:(1)城墙并不阻碍城市的发展,而且把它保留下来与发展北京为现代城市不但没有抵触,反而有利。
如果发展它的现代作用,它的存在会丰富北京城人民大众的生活(立体公园、军事功用),将永远地成为我们可贵的环境。
(2)城墙不会阻碍交通。
可以通过现代道路系统的设计,合理控制车流。
(3)城墙不应是封建遗迹,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作,是我们的民族纪念文物。
2.北京城墙的存废为什么会成为历史上争论的焦点?其问题的根源体现在哪里?提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其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应是全国人民乃至世界关注的焦点。
北京作为古都,文化底蕴丰厚,任何古迹的变动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大话题。
北京的故宫、天安门、颐和园、胡同都已为世人瞩目,城墙虽没有以上古迹那么受人关注,但由于其长期以来形成的历史价值和内涵也引起了各方的争论。
随着北京的发展,北京城墙应如何定位、处理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文中争辩双方也围绕着它的现实用处和历史意义展开激烈争论。
是简单地将其拆除还是保存下来?从主张保存者对主张拆除者的论点的反驳中,我们看到了北京城墙不是简单的一堆砖堆,而是承继着中华的历史和文明,带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所以存废成为人们争论的问题焦点。
3.作者并没有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而是摆出主张废除和主张保存城墙的双方的观点。
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提示:(1)采用辩论的方式,显然比单一的论述更活泼一些,更生动一些。
(2)辩论中对相异的观点的争论,能让双方的观点及论据充分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更容易辨清孰是孰非。
(3)在双方唇枪舌剑的交锋中所表现的“火药味”,更容易激发读者的情绪,使读者的思想为之震动,精神为之振奋,情绪为之激昂,表现出一种积极的“参与争辩”的意识,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有专家提出,圆明园有必要复建部分景观,并且申报世界遗产。
面对历史创伤的回忆,究竟应该保持废墟还是重新修建?有关提议一经披露即引起社会各界热烈讨论。
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提示:观点一:正面激励更重要。
人们的进取心不能只靠耻辱来激励,更需要从正面来感染。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圆明园的旧貌越来越淡漠,只能通过书本描述和废墟现状发挥想像,圆明园的恢宏气象只能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不可能真正感受到先辈们的智慧和民族荣光,对圆明园被付之一炬的耻辱感也会相对淡化。
重修圆明园,以真实的辉煌激励后来人,感染力会更强。
观点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重建实为不妥之举!在“国耻”教育方面,废墟作用不可估量,它提醒国人时刻保持警醒。
就让我们永远把残破的圆明园当作血红的创口,提醒国人我们民族曾有的痛吧!重建这笔资金不如用来帮助那些失学儿童、贫困家庭,及缓解科研项目缺少资金的燃眉之急。
观点三:一部毁坏的经典,更像一个悲剧,而这个悲剧最能唤起人们对历史的反思,把这个记忆留下来,它会让后辈们明白该怎么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家园,这远比浪费人力金钱重建一个虚浮的摆设更有价值!1.手法灵活,论证充分。
梁思成以其作为科学家的广阔的视野、严密的推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举重若轻,对对方的观点逐一反驳,或援引外国的正例反例,或详举史实,或归谬演算,论证游刃有余、严密充分。
文章感情洋溢,对北京城墙的自然价值和艺术价值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2.采用问答的方式,深入浅出地阐释主张保存的理由。
文中运用了五个问答句,问题之间相互联系,回答上紧扣问题,深入论证说明道理。
论证中大量地运用反问、举例子、打比方等方法,形象有力地阐明了北京城墙应该保留的观点。
导练目标层层剖析法层层剖析法就是如层层剥笋,逐一剖析,步步深入,即一层比一层接近论点,一层比一层深入分析的论证方法。
这种论证方法能使中心论点得到深刻透彻的论证。
北京古城墙的“废”与“留”不是一个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明白的问题,不同立场的人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单纯地强调某一点很容易被对方抓住漏洞而难以立论。
本文作者巧妙地从最根本的话题开始,层层设疑,主动找出论述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一一加以解释,逐步缩小论述范围,最后水到渠成,使对方无可辩驳。
请运用层进法写一篇议论性短文。
300~400字。
创意激活怎样逐层深入?一是要紧扣中心论点分层论证;二是要设几个分论点,一层比一层深入,让分论点之间呈递进态势;三是要表现思考的深入。
如果思想浮于浅层,即使排列了几个递进的分论点,也达不到深入说理的境界;只有想得深刻,才能真正做到逐层深入地把理说透。
范例展示谈坚持人们都希望实现自己长远的理想,这就需要不懈的努力,因为坚持就是胜利。
坚持是对极限的挑战,是对心血和汗水的慷慨挥洒,是对理想的执着,是不到长城不止步的豪迈。
如果没有坚持,红军怎能爬雪山,过草地,将两万五千里踩在脚下?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成功往往就诞生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爱迪生发明蓄电池历时十年,进行了五万次实验,才取得了成功。
这就是坚持的力量。
坚持需要七擒孟获的韧性,需要六出祁山的不坠之志,需要耐得住寂寞的孤独,更需要知其不可为而为的大智大勇。
当然,坚持不是固守,更不是画地为牢。
试想,如果蔡伦在造纸的多次失败之后,仍坚持原来的做法,而不是大胆地改进原料,那么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华夏发明恐怕只是“三大发明”了。
远方的诱惑是我们之所以忙碌,之所以奋斗,之所以拼搏的所在。
当我们遇到困难、遭受挫折的时候,当我们汗流浃背、精疲力竭的时候,我们应该在心中默念一声:再坚持一下。
话题集锦(1)梁思成认为:主张拆除城墙的观点是“有偏见的,片面的,狭隘的,也缺乏实际的计算的;由全面城市计划的观点看来,都是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见树不见林的”。
本材料适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的写作。
提示:①看问题必须全面;②规划要从于长远;③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2)梁思成说:“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征,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