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学案

合集下载

学案1:1.1 中学序曲

学案1:1.1 中学序曲

中学序曲学习目标:1、了解自己学习环境的变化,热爱新的学习环境。

2、知道中学生活对我们来说意味着新的开始、新的机会,也是新的挑战。

3、认识到初中学习生活是给我们成长的礼物,从而能够满怀信心地迎接初中生活。

重点:正确认识中学时代难点:中学带给我们成长的礼物预习案(学法指导:①独学——仔细阅读课本内容,划出重点内容;②对学——找出课本中不懂或难懂的知识点;③结合课本及生活实际举例,并派代表展示,10分钟)一、新的起点1、你初中生活有哪些期待?2、你觉得初中生活与小学生活相比有哪些变化?(可从多方面说起)3、你如何看待中学时代?二、成长的礼物仔细阅读课本5-9页,总结中学生活带给我们成长的礼物有哪些?探究案(学法指导:群学——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探究案中的各小题,并总结出自己的答案,小组成员依次展示,20分钟)判断:初中生活无非是小学生活的延续,没有什么新奇的。

(要求说明理由)训练案(学法指导:独学——学生自学完成训练案,并由每组4号学生展示成果,展示过程中需说明理由,5分钟)1、陈景润中学时代的老师,在上数学课时讲解“哥德巴赫猜想”的意义与价值,激起了陈景润的求知欲,使他数十年始终如一日地攀登这一数学高峰,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说明中学时代对陈景润来说()A.使他的身心不断发展B.使他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C.为他的一生奠定重要基础D.使他的生活体验日益丰富2、习近平参观林肯中学时说:“教育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这里就关系到一个人,他的一生是否能扣好人生的第一个纽扣的问题。

读书时代、中学时代这是一个黄金期,青春岂能长少年?所以要珍惜时光。

”这启示我们()A.珍视当下,把握机遇,从点滴做起,为美好明天付出不懈的努力B.珍惜当下,把握机遇,从大事做起,为美好明天付出不懈的努力C.珍惜中学时光,努力学习,从点滴做起,实现人生的全部价值D.珍惜中学时光,努力学习,从大事做起,实现人生的全部价值课后作业1、总结本课所学内容,构建知识框架2、理解并记忆正确认识中学时代3、结合实际,写出几件初中阶段自己要完成的事。

1.1.1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学案

1.1.1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学案

1.1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学案一、明确目标:考点点击☆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货币的本质1.商品2.物物交换的困难和一般等价物的产生3.货币的含义□货币的基本职能4.价值尺度5.流通手段6.其他职能□纸币7.优点和含义8.纸币的发行规律9.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二、立足基础:知识梳理(一)货币的本质1.商品是用于的产品。

2.一般等价物含义: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3.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充当的商品,其本质是_________。

(二)货币的基本职能1.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 ________,它是货币 ____的表现。

2.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五种职能。

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是和。

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叫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叫做,它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上的货币。

4.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5.一般说来,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的货币。

支付手段是随着________的出现而产生的。

(三)纸币1.纸币是由(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为限度。

2.纸币(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__________成正比,与__________成反比。

三、运筹帷幄:网络构建四、巩固提高:能力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关于一般等价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B 、是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C 、在各地都是一样的D 、作为媒介与货币的职能有共同之处2.原始社会人们有时用2只羊换一把斧子,这种交换表示的是( )A 、偶然的物物交换B 、扩大的物物交换C 、一般等价物的出现D 、两只羊是一把斧子的交换价值3.在商店中一台电脑标价为8000,这8000元 ( )①观念中的货币②是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③是这台电脑的价值④是这台电脑的价格A 、①B 、①②C 、①④D 、②④4.国家之所以无权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1科学是……学案(1)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1科学是……学案(1)

1.1科学是……学案课堂导学学习目标:1、初步了解科学是什么。

2、从科学家的经历中了解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

二、知识链接:观看科学成果与当今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图片。

导学过程:导学流程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时间分配揭示任务交流讨论:1)讨论“什么是科学?”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发表自己的看法。

2)只有科学家那里才有科学吗?你有没有做过下面这些小朋友做的事情?(看书中图片)想一想,你为什么想做这些事情?(1)引导学生看课本第2页插图,开阔一下视野。

(2)提问:图上的人在做什么?让学生说一说插图的内容,教师适当地加以补充说明。

(3)、师生小结: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学生活动:3分钟教师活动:1分钟展开活动1、琴纳和牛痘的故事。

(1)老师讲故事(2)你能按照上面的提示,复述一遍琴纳的故事吗?学生复述故事。

(3)搜集资料,找出其他科学家在研究活动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理解科学是什么。

学生汇报。

提问:从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琴纳是个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医生。

在故事的开始部分,他有什么发现?(学生交流)(1)正因为有了这个新发现,他想到并提出了什么问题?此后,(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提出问题—寻找可能的原因—做试验证明—试验成功了他又分别做了些什么事情?(3)教师讲解并演示活动方法,学生尝试操作。

(4)要求学生边做边观察,然后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

(5)提问:有谁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学生活动:25分钟教师活动:5分钟总结升华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总结提升:学生活动:3分钟当堂检测《资源》一、二题。

巡视,指导学生活动:3分钟。

1.1学案(1)

1.1学案(1)

第一课第一框我们向往公平设计人:初三政治组审核人:李爱萍2013-9-1【学习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公平意识,积极参与良好合作,自觉追求和维护社会公平。

2、能力目标:在社会生活中,与人进行良好的合作,提高自己与比人合作的能力。

3、知识目标:理解公平的含义,知道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1、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的重要性2、理解公平的含义【课前预习案】1.我的学习我做主——自主预习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3-8页,正文部分要精读,把相关问题在课本上适当的圈、点、勾、划、写、悟。

(1)如何理解公平的含义?(2)公平对于合作有什么作用?(3)社会公平的主要表现是什么?(4)维护社会公平对于社会稳定有什么作用?(5)维护社会公平对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是什么?2. 阅读教材P6—P7,根据你自己的生活感受,请谈谈你知道的我国社会公平的表现有哪些、我国政府维护社会公平的措施有哪些?【课内探究案】环节一:情景分析(突破难点-公平的含义)唐僧师徒一行到达西天后,如来准备论功行赏。

1.师徒四人的“功”分别是什么?怎样理解“功”和“赏”?两者应该是什么关系?2.你认为如来怎样行赏才公平,为什么?3.在取经路上,师徒四人形成的是什么关系?如来和观音商量了很久。

最终,如来和观音定下了一个方案:唐僧、孙悟空都成了佛,沙僧成了罗汉,猪八戒猪被封为“净坛使者”。

1、你觉得这个方案公平吗?为什么2、请你用一句简单的话概括你认为什么是公平?环节二:生活探究一次学校进行板报比赛,班主任让学习委员李伟负责此事,他当即表示一定完成任务。

放学后,他却说自己不舒服,把工作推给了其他同学后一走了之。

由于其他同学的认真工作,板报评比获得了一等奖,李伟因此也获得了优秀宣传员的称号,受到学校大会的表彰。

(1)你觉得李伟受到表彰对其他同学公平吗?为什么?(2)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什么后果。

(3)这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环节三:合作探究刚刚结束的两会,许多人大代表指出: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现象相当严重,已成为全国性问题。

1.1 勾股定理学案

1.1 勾股定理学案

1.1 探索勾股定理(1)一、课前预习1、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边长为5时,面积为多少?2、三角形两边分别是2,5第三边是c ,求第三边的取值范围.3、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3、4求则第三边斜边的取值范围,斜边与这两条直角边的长度之间还有什么关系?二、新课学习 1、观察下面两幅图:2、填表:A 的面积(单位面积) B 的面积(单位面积) C 的面积(单位面积)左图 右图(3)你是怎样得到正方形C 的面积的? 【小结】求面积常用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能发现各图中三个正方形的面积之间有何关系吗?【结论】:以_______三角形两_______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______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AB CC BA思考:(1)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 、b ,斜边长为c ,则你能用直角三角形的边长a 、b 、c 来表示上图中正方形的面积吗?(2)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吗?★【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 、b ,斜边长为c ,那么_________________ 即_______三角形两_____边的______和等于斜边的_______. 几何语言:∵在△ABC 中,∠____=900∴____2+____2=____2三、典型例题及练习:例1、如图所示,一棵大树在一次强烈台风中于离地面9m 处折断倒下,树顶落在离树根12m 处. 大树在折断之前高多少? 解:∵在△ABC 中,∠____ =900 ∴____2+____2=____2 即92 +122=AB 2∴AB 2=____ ∴AB =____∴大树在折断之前高 。

【跟踪练习】:1、如下图,今年的冰雪灾害中,一棵大树在离地面3米处折断,树的顶端落在离树杆底部4米处,那么这棵树折断之前的高度是 米.弦股勾ACBabc2、求图形中未知正方形的面积:3、若△ABC 中,∠C =90°,(1)若a =5,b =12,则c =________;(2)若a =6,c =10,则b =________;(3)若a ∶b =3∶4,c =10,则a =________,b =________.4.如图,阴影部分是一个半圆,则阴影部分的面积为多少?5.底边长6cm ,底边上的高为4cm 的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多少?6.如图所示的图形中,所有的四边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其中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为7cm ,则正方形A ,B ,C ,D 的面积的和是_________cm 2.1.1 探索勾股定理(2)一、课前复习: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几何语言:在△ABC 中,∵∠____ =900∴____2+____2=____22、在直角三角形ABC 中, ∠C =900,BC =12,CA =5,AB = ______.3、 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长为40,斜边长为41,那么另一条直角边的长为______.?2251002572577cmDACB二、典型例题:例1、飞机在空中水平飞行,某一时刻刚好飞到一个男孩子头顶上方4000米处,过了20秒,飞机距离这个男孩子头顶5000米,飞机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例2、受台风麦莎影响,一棵高18m 的大树断裂,树的顶部落在离树根底部6米处,这棵树折断后有多高?(提示:方程思想)三、课堂练习:1.某农舍的大门是一个木制的矩形栅栏,它的高为2m ,宽为1.5m ,现需要在相对的顶点间用一块木棒加固,木板的长为多少?2.我方侦查员小王在距离东西向公路400米处侦察,发现一辆敌方汽车在公路上疾驶,他赶紧拿出红外测距仪,测得汽车与他相距400米,10秒后,汽车与他相距500米,你能帮小王计算敌方汽车的速度吗?6米5000m4000mC B A500m400m C B A“路”4m3m3、一棵9m 高的树被风折断,树顶落在离树根3m 之处,若要查看断痕,要从树底开始爬多高?4.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13cm ,底边长为10cm ,则面积为( ). A .30cm 2 B .130cm 2 C .120cm 2 D .60cm 25、轮船从海中岛A 出发,先向北航行9km ,又往西航行9km ,由于遇到冰山,只好又向南航行4km ,再向西航行6km ,再折向北航行2km ,最后又向西航行9km ,到达目的地B ,求AB 两地间的距离.6、如图学校有一块长方形花铺,有极少数人为了避开 拐角走“捷径”,在花铺内走出了一条“路”.他们仅仅 少走了 步路(假设2步为1米),却踩伤了花 草.7、一个25m 长的梯子AB ,斜靠在一竖直的墙AO 上,这时的AO 距离为24m ,如果梯子的顶端A 沿墙下滑4m ,那么梯子底端B 也外移4m 吗?A BOCD3米9km AB9km 4km6km9km 2km8、△ABC中,∠C=900,AC=6,BC=8,沿AD折叠,使C点与AB边上的E点重合,求CD的长。

1.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学案(含答案)

1.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学案(含答案)

1.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案(含答案)第一节第一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1.结合相关示意图,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2.结合相关示意图,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速度。

3.理解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一.地球的自转1概念地球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

2运动特点特点自转轴地轴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北半球纬度越高,北极星相对地平线的高度越高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周期太阳日24时恒星日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速度角速度约为15/h,除极点外都相等线速度由赤道至两极递减判断1我们所说的一天就是一个恒星日。

2纬度越低,自转速度越快。

二.地球的公转1概念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1回归年为365日5时48分46秒;1恒星年为365日6时9分10秒,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

4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5速度位置时间速度A点近日点1月初线速度较快,角速度较快B点远日点7月初线速度较慢,角速度较慢思考北半球夏半年的日数是186天,冬半年的日数是179天。

造成这种日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答案北半球夏半年,地球运动至离太阳较远的位置,地球公转速度较慢,天数较多;北半球冬半年,地球运动至离太阳较近的位置,地球公转速度较快,天数较少。

三.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概念1赤道平面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

2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

3黄赤交角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存在一个交角,叫黄赤交角,目前是2326。

2影响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1移动规律北半球2周期1回归年,即365日5时48分46秒。

判断1黄赤交角的度数决定了回归线的度数。

2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的度数。

3夏至日时,我们感觉天气较热,是因为此时地球距太阳较近。

探究点一地球自转的特点毛泽东同志一生共创作了100多首诗词,“关注人民群众生活,以人民为主体”是毛泽东诗词的核心理念。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1.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学案

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1.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学案

2020-2021学年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三册1.1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学案一、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1.1 mo l水中含有水分子的数量就达6.02×1023个,这足以表明,组成物体的分子是大量的。

2.用放大几亿倍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物质表面原子的排列。

二、分子的热运动(一)扩散现象1.定义:不同种物质能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2.产生原因:扩散现象不是外界作用,也不是化学反应,而是物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产生的。

3.应用:生产半导体器件时,需要在纯净半导体材料中掺入其他元素,在高温条件下通过分子的扩散来完成。

(二)布朗运动1.定义:悬浮微粒的无规则运动叫作布朗运动,是英国植物学家布朗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

2.产生布朗运动的原因: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对固体微小颗粒各个方向撞击作用的不平衡性。

3.影响布朗运动的因素:(1)微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

(2)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激烈。

(三)热运动1.定义:分子这种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叫作热运动。

2.温度是分子热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

温度越高,扩散得就越快;温度越高,悬浮颗粒的布朗运动就越明显。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思考气体很容易被压缩,为什么液体和固体不容易被压缩呢?提示:气体分子之间存在很大的间隙,分子间的作用力小;液体和固体分子之间的间隙很小,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大。

1.分子间有空隙:(1)气体很容易被压缩,表明气体分子间有很大的空隙。

(2)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减少,说明液体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

(3)压在一起的金块和铅块,各自的分子能扩散到对方的内部,说明固体分子之间有空隙。

2.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分子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大量分子能聚集在一起形成固体或液体,说明分子间存在着引力;用力压缩物体,物体内要产生反抗压缩的作用力,说明分子间存在着斥力。

3.分子力与分子间距离变化的关系:(1)r0的意义:分子间距离r=r0时,引力与斥力大小相等,分子力为零,所以分子间距离等于r0(数量级为10-10 m)的位置叫平衡位置。

1.1集合的概念学案

1.1集合的概念学案


堂 巩 5.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

(1)方程组23xx- +32yy= =184 的解集;
(2)所有的正方形; (3)抛物线 y=x2 上的所有点组成的集合.
编者:徐 磊
使用日期: 8 月 24 日
课后作业
说明:内容用 5 号宋体字打印。
( 高一数学 )学案
编者:徐 磊
使用日期: 8 月 24 日
2. 由 1,3,0,5,︱-3 ︳这些数组成的一个集合中有 5 个元素,这种说法正确吗?
学学 习习 重难 点点
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2.选择恰当的方法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3. 高一(5)班的全体同学组成一个集合,调整座位后这个集合有没有变化?
1、集合的概念
课 前 备 2、集合的表示方法 学
生 互
(6)地球上的四大洋。

2、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非负整数(自然数集)
思考:上述每个问题都由若干个对象组成,每组对象的全体都能组成集合吗?我们把研究的 集
、实数集
.
、正整数集
、整数集
、有理数
对象统称为元素,元素分别是什么?
练习 2. 用符号“∈”或“∉”填空.
(1)2___N;(2) 2 _____Q;(3)0___{0};(4)b_____{a,b,c};(5) 0______N+. 例 1 已知集合 A 是由三个元素 a-2,2a2+5a,12 组成的,且-3∈A,求 a.
1..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3)所有正方形;
如果 a 是集合 A 中的元素,就说 a 属于集合 A,记作 a___A;如果 a 不是集合 A 中的元素,就
(4)到直线 l 的距离等于定长 d 的所有的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本无底,前进莫彷徨长春二中地理学案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人口增长类型决定于A.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总数B.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社会生产力C.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D.人口迁入率、人口迁出率、社会生产力2.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取决于A.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两方面B.死亡率的高低C.自然增长率的高低D.出生率的高低3.“我国农村传统上愿意多生孩子,并且愿意要男孩。

”揭示了人口发展受到的影响因素是A.宗教习俗 B.国家政策C.文化传统 D.初婚年龄4.中国每年新增人口数量庞大,原因正确的是A.人口出生率高 B.人口死亡率低C.外来移民人数多 D.人口基数大读“人口增长模式与总人口变化示意图”,完成各题。

5.阶段I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是()A.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B.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C. 低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D.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6.阶段Ⅱ总人口的变化特点是()A.迅速下降B.保持不变C.迅速增长D.缓慢增长7.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处于()A. 阶段IB. 阶段ⅡC. 阶段ⅢD. 阶段Ⅳ8.人口增长模式归根结底取决于( )A.人口出生率B.人口死亡率C.社会生产力D.人口总数清代华北大旱,赤地千里,河北及山东的饥民,大批出山海关,移民至东北。

据此完成。

9.清代,华北饥民大批“闯关东”,主要原因之一是东北地区 ( )A.制造业高度发达B.畜牧业水平高C.大量征兵抗战D.有大量可开垦的土地10.当华北人口大批移民东北时,东北人口金字塔最可能接近于下图中的( )下图示意我国的人口红利期及人口负债期。

图中抚养比是指少儿人口(0~14岁)及老年人口(65岁以上)之和与劳动年龄人口(15岁~64岁)之比,就业比是指劳动年龄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1.在人口红利期,我国A.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比重大 B.劳动年龄人口不断增加C.人口增长缓慢,抚养比下降 D.老龄化严重,就业比上升12.进入人口负债期,我国应①适时调整生育政策②渐进式推迟退休年龄③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④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13.从全球范围看,决定人口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是A.出生率 B.死亡率C.自然增长率 D.人口迁移14.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较低,关于其原因的正确叙述是:A.发达国家的宗教一般都反对人口增殖B.早婚之风盛行,初婚年龄偏低C.崇尚多育多子、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D.婚姻关系不稳定,晚婚、不婚、不育现象多读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学习本无底,前进莫彷徨长春二中地理学案15.该国人口达到顶峰的时间为A.1 B.2C.3 D.416.我国“黑河—腾冲”以西的地区面积占全国的53%,人口只占6.3%,下列关于其成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西部地区气候干燥,生态脆弱B.西部地区地形复杂,多高山高原C.西部地区经济文化落后,交通不便D.西部地区人口出生率低,人口迁出量大17.浙江省是2014年全国率先放开“单独二胎”政策的省份。

下图为不考虑“单独二胎”实施情况下浙江省三项常住人口统计及预测数据,其中抚养比是指总体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

在不考虑“单独二胎”实施情况下,2013~2020年()A.人口总扶养比先降后升 B.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先升后降C.人口总抚养比增长先慢后快 D.总人口最大峰值在2016年18.下图为“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②时是经济水平最高的时期B.③到⑤期间,人口的数量不断减少C.④时人口变化幅度最小,人口总量稳定D .①到⑤期间,④时人口问题最不突出2015年12月21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草案)》。

草案废除了独生子女政策,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

结合图a 和图b ,回答问题。

19.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的主要依据是A .人口数量持续减少B .人口老龄化加剧C .劳动力严重不足D .环境压力加大20.图b 中,能够反映我国2010年人口年龄构成的是A .①点B .②点C .③点D .④点21.读下图A 、B 两国的人口金字塔图,回答问题。

(10分)(1)儿童占有较高的人口百分比的是____ 国;如该国人口继续保持这样的增长速度,20年后,该国面临的困难问题主要有 、 等,该国采取的人口措施应该有 等。

(2)B 国人口增长类型属于_______型,若干年后该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对社会影响是 、 等。

该国可以采取 , 等人口措施。

图a 4060406040600-14岁图b参考答案1.C【解析】试题分析:人口增长类型决定于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C对。

人口总数、社会生产力不能决定出生率等三率的高低,人口迁入率、人口迁出率影响的是人口机械增长的大小,A、B、D错。

【考点定位】人口增长类型的决定因素。

2.A【解析】试题分析: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取决于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两方面,人口机械增长即人口迁移导致的人口数量变化,A对。

死亡率的高低,出生率的高低,只影响人口自然增长,B、D错。

自然增长率的高低,是受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决定的,不包括人口机械增长,C错。

【考点定位】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因素。

3.C【解析】试题分析:“我国农村传统上愿意多生孩子,并且愿意要男孩。

”受到的影响因素是文化传统,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C对。

与宗教习俗、国家政策、初婚年龄无关,A、B、D错。

考点: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影响人口发展的因素。

4.D【解析】试题分析:中国人口增长模式是现代型,人口出生率低,A错。

人口死亡率低,不是新增人口数量庞大的原因,B错。

对全国来说,外来移民影响小,C错。

但中国每年新增人口数量庞大,主要原因是人口基数大,D对。

考点:我国人口增长模式,人口特点。

5.D6.C7.D【解析】试题分析:5.仔细读图,可以判断出阶段I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选D。

6.看图中总人口的变化曲线可知,阶段Ⅱ总人口的变化特点是迅速增长,选C。

7.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增长模式处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阶段Ⅳ,选D。

考点:人口增长模式的发展变化特点及区域分布状况。

8.C【解析】试题分析:人口增长模式直接取决于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但是人口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取决于社会生产力;而与人口总数无关。

故选C。

考点:人口的数量变化9.D10.A【解析】试题分析:9.清代,华北饥民大批“闯关东”,主要原因之一是东北地区地广人稀,有大量可开垦的土地,能够解决温饱问题,改善生活环境。

10.根据材料与所学的历史知识可知,当年闯关东的主要是以男性的青壮年为主,结果必然导致关东地区的青壮年男性的比重偏大,故选A。

考点:人口迁移11.B12.D【解析】试题分析:11.人口红利期指的是劳动年龄人口与总人口之比比较大。

A、C、D都是人口负债期的表现,不对。

但任何时候,年龄会随时间而变化,所以选B。

12.进入人口负债期,由于青壮年劳动力不足,社会负担加重,我国应适时调整生育政策、渐进式推迟退休年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选D。

考点:本题组考查人口的数量变化、人口结构和人口问题(人口年龄、性别结构,人口老龄化问题)。

13.C【解析】试题分析:从全球范围看,决定人口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是自然增长率。

考点:自然增长率14.D【解析】试题分析:发达国家人民生活水平高,就更注重精神生活,他们把更多时间花在工作和休闲上,生育年龄普遍偏高,而且这一代的中青年的观念的转变,很多人都为了享受生活不愿意生孩子。

A项宗教一般都不反对人口增殖;错误;B项发达国家一般晚婚晚育,错误;C项崇尚多育多子、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一般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高的原因,错误。

故选D项。

考点:本题考查人口增长。

15.D16.D【解析】试题分析:15.读图可知,图中1、2、3时间段内人口自然增长率都大于零,说明人口增长呈增加趋势,当4时间点上,人口增长由大于零变为等于零,以后将小于零,人口将要减少,故在4点处人口达到最大值,故选D。

16.我国“黑河—腾冲”以西的地区面积占全国的53%,人口只占6.3%,说明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

西部地区气候干燥,生态脆弱,A对。

西部地区地形复杂,多高山高原,B对。

西部地区经济文化落后,交通不便,C对。

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生育观念落后,人口出生率高,人口迁出量小,D错。

故选D。

【考点定位】人口密度与环境17.C【解析】试题分析:据图中曲线可知,少年人口抚养比先降后升,老年人口抚养比处于较快的上升阶段,二者相叠加的结果为上升,说明人口总抚养比处于一直上升,故A错;图中没有总人口数量,无法推算出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变化,故B项错误;根据图中数据显示,人口总抚养比一直是增长的,且增长状况是先慢后快,故C项正确;据图中可知2016年为劳动年龄人口最大值,而不是总人口的最大峰值,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旨在考查人口数量的变化18.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图中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折线可知,②时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说明该时期人们追求“多子多福、人多劳动力多”等,经济水平应该较为低下的时期,故排除选项A;④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而且达到最低,说明人口减少幅度达到最大,人口总量减少,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故排除选项C、D;③到⑤期间,人口自然增长率均为负值,人口的数量不断减少,故选项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人口的数量变化、人口结构和人口问题。

19.B20.A【解析】试题分析:19.我国计划生育政策调整主要是针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的现象而提出的。

20.根据图a中2010年中国各年龄段的人口数据可知,2010年0-14岁为16.60%,15—64岁为74.53%,65岁以上为8.87%,据此可知符合这三个数据的是图b中的①点,选A。

考点:本题组考查人口结构和人口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

21.(1)A国,社会压力大/环境压力大,人均资源减少或者影响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安定等。

计划生育。

(2)现代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或兵源不足,社会负担加重。

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解析】试题分析:(1)“人口金字塔图”是表示人口年龄、性别结构的一种特殊的条形图,是近几年高考出现有一定的频率的地理图形,复习时常常作为重点难点对待。

横轴一般表示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左半部分代表男性,右半部分代表女性。

纵轴表示年龄组,每一层代表一个年龄组,上部代表老年人,下部代表少年儿童,中间为青壮年。

据图可知:A国图上尖下宽,呈山形,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老年人口比重小,属于年轻型,由于育龄人群比重高,因此未来人口迅速增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