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学案1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蒸馏和萃取含答案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蒸馏和萃取含答案

第二课时 蒸馏和萃取[课标要求]1.掌握蒸馏和萃取操作的基本方法。

2.掌握蒸馏和萃取操作所适用的物质。

3.通过蒸馏和萃取操作进一步掌握分离提纯的基本方法,建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想。

1.蒸馏原理 利用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沸点不同,除去液态混合物中易挥发、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的方法;蒸馏法可用于分离互溶而沸点相差较多的液体混合物。

2.蒸馏的装置及主要仪器写出下图中仪器名称3.蒸馏水的制取1.蒸馏用来分离相互溶解的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

蒸馏时温度计的水银球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2.萃取时选择的萃取剂和溶质不反应,与原溶剂互不相溶,且溶质在萃取剂中的溶解度远大于在原溶剂中的溶解度。

3.分液时下层液体从下口流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4.检验Cl -的试剂是稀硝酸和AgNO 3溶液。

蒸 馏[特别提醒] 用AgNO 3溶液检验自来水中的Cl -时要用稀HNO 3酸化而不能使用盐酸和硫酸酸化。

1.(1)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装置与常用蒸馏装置相比,少了温度计。

是什么原因呢?(2)为什么冷却水通入方向与被冷凝蒸气流向相反?提示:(1)温度计的作用是控温和显示加热范围。

因为制蒸馏水是除去溶解在水中的难挥发性杂质,蒸馏出水,水的沸点恒定为100 ℃,故不需要温度计。

(2)冷却水通入方向与被冷凝蒸气流向相反,是为了使馏出物充分冷却。

2.蒸馏实验中,为什么要使用温度计?应如何放置温度计?提示:在蒸馏实验中,温度计用来测量蒸气的温度,所以温度计的水银球应位于蒸馏烧瓶支管口处。

3.某溶液中加入AgNO 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l -吗?提示:不一定;原溶液中也可能含有CO 2-3等杂质离子。

1.蒸馏实验的操作步骤(1)检查蒸馏装置的气密性。

(2)向蒸馏烧瓶中加入待分离或提纯的液体混合物,并加入几粒碎瓷片。

(3)向冷凝管中通入冷却水。

(4)给蒸馏烧瓶加热。

(5)收集馏分。

(6)停止加热,拆卸装置。

2022届高考数学大一轮总复习(人教新课标文科)配套学案1 集合的概念和运算

2022届高考数学大一轮总复习(人教新课标文科)配套学案1 集合的概念和运算

第一章 集合与常用规律用语学案1 集合的概念与运算 导学目标:1.能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2.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3.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洁集合的并集与交集.4.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5.能使用韦恩(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自主梳理1.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是属于或不属于关系,用符号∈或∉表示. 3.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区间法. 4.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对任意的x ∈A ,都有x ∈B ,则A ⊆B (或B ⊇A ).若A ⊆B ,且在B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x ∈B ,但x ∉A ,则A B (或B A ). 若A ⊆B 且B ⊆A ,则A =B . 5.集合的运算及性质设集合A ,B ,则A ∩B ={x |x ∈A 且x ∈B },A ∪B ={x |x ∈A 或x ∈B }. 设全集为U ,则∁U A ={x |x ∈U 且x ∉A }. A ∩∅=∅,A ∩B ⊆A ,A ∩B ⊆B , A ∩B =A ⇔A ⊆B .A ∪∅=A ,A ∪B ⊇A ,A ∪B ⊇B , A ∪B =B ⇔A ⊆B .A ∩∁U A =∅;A ∪∁U A =U . 自我检测 1.(2021·长沙模拟)下列集合表示同一集合的是( ) A .M ={(3,2)},N ={(2,3)}B .M ={(x ,y )|x +y =1},N ={y |x +y =1}C .M ={4,5},N ={5,4}D .M ={1,2},N ={(1,2)} 答案 C 2.(2009·辽宁)已知集合M ={x |-3<x ≤5},N ={x |-5<x <5},则M ∩N 等于( ) A .{x |-5<x <5} B .{x |-3<x <5} C .{x |-5<x ≤5} D .{x |-3<x ≤5} 答案 B解析 画数轴,找出两个区间的公共部分即得M ∩N ={x |-3<x <5}.3.(2022·湖北)设集合A ={(x ,y )|x 24+y 216=1},B ={(x ,y )|y =3x },则A ∩B 的子集的个数是( )A .4B .3C .2D .1 答案 A解析 易知椭圆x 24+y 216=1与函数y =3x 的图象有两个交点,所以A ∩B 包含两个元素,故A ∩B 的子集个数是4个.4.(2022·潍坊五校联考)集合M ={y |y =x 2-1,x ∈R },集合N ={x |y =9-x 2,x ∈R },则M ∩N 等于( )A .{t |0≤t ≤3}B .{t |-1≤t ≤3}C .{(-2,1),(2,1)}D .∅ 答案 B解析 ∵y =x 2-1≥-1,∴M =[-1,+∞). 又∵y =9-x 2,∴9-x 2≥0.∴N =[-3,3].∴M ∩N =[-1,3]. 5.(2021·福州模拟)已知集合A ={1,3,a },B ={1,a 2-a +1},且B ⊆A ,则a =________. 答案 -1或2解析 由a 2-a +1=3,∴a =-1或a =2,经检验符合.由a 2-a +1=a ,得a =1,但集合中有相同元素,舍去,故a =-1或2.探究点一 集合的基本概念例1 (2021·沈阳模拟)若a ,b ∈R ,集合{1,a +b ,a }={0,ba,b },求b -a 的值.解题导引 解决该类问题的基本方法为:利用集合中元素的特点,列出方程组求解,但解出后应留意检验,看所得结果是否符合元素的互异性.解 由{1,a +b ,a }={0,ba,b }可知a ≠0,则只能a +b =0,则有以下对应关系:⎩⎪⎨⎪⎧a +b =0,ba =a ,b =1①或⎩⎪⎨⎪⎧a +b =0,b =a ,b a =1.②由①得⎩⎪⎨⎪⎧a =-1,b =1,符合题意;②无解.∴b -a =2.变式迁移1 设集合A ={1,a ,b },B ={a ,a 2,ab },且A =B ,求实数a ,b . 解 由元素的互异性知, a ≠1,b ≠1,a ≠0,又由A =B ,得⎩⎪⎨⎪⎧ a 2=1,ab =b ,或⎩⎪⎨⎪⎧a 2=b ,ab =1,解得a =-1,b =0. 探究点二 集合间的关系例2 设集合M ={x |x =5-4a +a 2,a ∈R },N ={y |y =4b 2+4b +2,b ∈R },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 A .M =N B .M N C .M N D .M ∈N解题导引 一般地,对于较为简单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集合,要推断它们之间的关系,应先确定集合中元素的形式是数还是点或其他,属性如何.然后将所给集合化简整理,弄清每个集合中的元素个数或范围,再推断它们之间的关系.答案 A。

2022-2021学年高二物理鲁科版选修3-1学案:第1章 第1讲 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

2022-2021学年高二物理鲁科版选修3-1学案:第1章 第1讲 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

第1讲静电现象及其微观解释[目标定位] 1.了解电荷及静电现象的产生.2.了解静电的应用及防护.3.把握电荷守恒定律并能解答相应问题.一、静电的产生1.使物体带电的三种方式: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2.静电感应:导体因受四周带电体的影响而带电的现象叫做静电感应.利用静电感应使物体带电的方式叫感应起电.3.电荷:物理学规定: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二、原子结构与电荷守恒1.原子结构: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微粒组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质子组成.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物体不显电性.2.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毁灭,只能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不变.这个规律叫做电荷守恒定律.3.物体带电的本质:电子的转移.想一想摩擦起电的物体所带的电荷是哪里来的?答案摩擦起电的电荷是相互摩擦的物体间电子的转移造成的.三、静电的应用与防护1.静电的应用:激光打印机、静电喷雾、静电除尘、静电杀菌等.2.防止静电危害的方法之一是:尽快把静电导走.想一想油罐车车尾为什么拖着一条长长的铁链?答案由于运输过程中油和油罐摩擦产生了静电,通过一条铁链可以将电荷导走,避开引起爆炸事故.一、三种起电方式1.摩擦起电: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一些束缚不紧的电子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于是原来呈电中性的物体由于得到电子而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则带正电.2.感应起电: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之间相互吸引或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号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同号电荷.3.接触起电:当导体与带电导体接触时,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使导体带上与带电体相同性质的电荷.4.三种起电方式的实质都是自由电子的转移.例1绝缘细线上端固定,下端挂一轻质小球a,a的表面镀有铝膜;在a的旁边有一绝缘金属球b,开头时a、b都不带电,如图1所示,现使b带电,则()图1A.b将吸引a,吸住后不放开B.b先吸引a,接触后又把a排斥开C.a、b之间不发生相互作用D.b 马上把a排斥开答案 B解析b球带电后,使a产生静电感应,感应的结果是a靠近b的一侧消灭与b异种的感应电荷,远离b的一侧消灭与b同种的感应电荷.虽然a上的感应电荷等量异号,但由于异种电荷离b更近,所以b对a的电场力为引力.当b吸引a使两者接触后,由于接触带电,b、a又带上同种电荷,有斥力作用,因而又把a排斥开,所以B项正确.借题发挥(1)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所以两物体吸引不肯定是由于带有异种电荷.也可能是由于其中一个是轻小物体.(2) 在处理带电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时,需特殊留意带电物体具有吸引不带电的轻小物体的特性,所以当两物体相互吸引时,其可能状况是一个带电,另一个不带电,也可能是两物体带异种电荷.针对训练如图2所示,A、B为相互接触的用绝缘支柱支持的金属导体,起初它们不带电,在它们的下部贴有金属箔片,C是带正电的小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2A.把C移近导体A时,A、B上的金属箔片都张开B.把C移近导体A,先把A、B分开,然后移去C,A、B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C.先把C移走,再把A、B分开,A、B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D.先把A、B分开,再把C移走,然后重新让A、B接触,A上的金属箔片张开,而B上的金属箔片闭合答案AB解析虽然A、B起初都不带电,但带正电的导体C对A、B内的电荷有力的作用,使A、B中的自由电子向左移动,使得A端积累了负电荷,B端带正电荷,其下部贴有的金属箔片分别带上了与A、B同种的电荷,所以金属箔片都张开,A正确.C只要始终在A、B四周,先把A、B分开,A、B上的电荷因受C的作用力不行能中和,因而A、B仍带等量异种的感应电荷,此时再移走C,A、B所带电荷量不变,金属箔片仍张开,B正确.但假如先移走C,A、B上的感应电荷会马上中和,不再带电,所以箔片都不会张开,C错.先把A、B 分开,再移走C,A、B仍旧带电,但重新让A、B接触后,A、B上的感应电荷会完全中和,箔片都不会张开,D错.故选A、B.二、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1.三种起电方式的本质都是电子的转移,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不变留意(1)电中性的物体内部也有电荷的存在,只是电荷量的代数和为零,对外不显电性;(2)电荷的中和是指带等量异号电荷的两物体接触时,经过电子的转移,最终达到电中性的过程.2.接触带电时电荷量的安排与导体的外形、大小有关,当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球接触后,电荷将平均安排,即最终两个球肯定带等量的同种电荷.若两个球原先带同号电荷,电荷量相加后均分;若两个球原先带异号电荷,则电荷先中和再均分.例2一带负电绝缘金属小球放在潮湿的空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发觉该小球上的电荷几乎不存在了,这说明()A.小球上原有的负电荷渐渐消逝了B.在此现象中,电荷不守恒C.小球上负电荷削减的主要缘由是潮湿的空气将电子导走了D.该现象是由于电子的转移引起的,仍旧遵循电荷守恒定律答案CD解析绝缘金属小球上的电荷量削减是由于电子通过空气导电转移到外界,使小球上的电荷量削减,但这些电子并没有消逝,就小球和整个外界组成的系统而言,其电荷总量保持不变,因此C、D选项正确.例3半径相同的两金属小球A、B带有相同的电荷量,相隔肯定的距离,今让第三个半径相同的不带电金属小球C,先后与A、B接触后移开.(1)若A、B两球带同种电荷,接触后两球的电荷量大小之比为多大;(2)若A、B两球带异种电荷,接触后两球的电荷量大小之比为多大.答案(1)2∶3(2)2∶1解析(1)设A、B带同种电荷且电荷量均为q,则A、C接触后,A、C所带电荷量为q A=q C=12q.C与B球接触后,B、C所带电荷量为:q B=q C′=q+12q2=34q.故A、B所带电荷量大小之比为q Aq B=12q34q=23.(2)设q A=+q,q B=-q.则C与A接触后,A、C所带电荷量为q A′=q C=+12q.C与B接触后,B、C所带电荷量为q B′=q C′=12q-q2=-14q,故A、B所带电荷量大小之比为q A′q B′=12q14q=21.借题发挥(1)相同的金属球带同种电荷时,接触时总电荷量平分.(2)相同的金属球带异种电荷时,接触时电荷中和后将剩余电荷平分.三、静电的应用与防护1.静电的危害:雷鸣闪电造成人畜伤亡,静电火花引发的爆炸和火灾,静电放电导致电子设备的故障,以及工业中的一些静电危害等.2.防止静电危害的措施有:①尽快导走多余电荷,避开静电积累;②调整空气的湿度;③易燃易爆环境中保持良好的通风、消退静电火花的引爆条件.例4下列措施利用了静电的是()A.油罐车的油罐有条铁链搭到地上B.农药喷洒飞机喷洒的农药雾滴带正电C.家用电器如洗衣机接有地线D.手机一般都装有天线答案 B解析 油罐车的油罐有条铁链搭到地上,目的是把油罐车产生的静电导到地下,保证油罐车的平安,家用电器也一样,A 、C 错误.农药喷洒飞机喷洒的农药雾滴带正电,而叶子上都带有负电,农药不会被风吹走,B 正确.手机接有天线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接收信号,D 错误.对物体带电本质的理解1.如图3所示,用起电机使金属球A 带上正电荷,并靠近验电器B ,则( )图3A.验电器金箔不张开,由于球A 没有和验电器B 接触B.验电器金箔张开,由于整个验电器都感应出了正电荷C.验电器金箔张开,由于整个验电器都感应出了负电荷D.验电器金箔张开,由于验电器的下部箔片感应出了正电荷 答案 D解析 相对于金属球来讲,金属箔片是距离带电体A 较远的一端,依据静电感应规律可知,验电器的两金属箔片都带上了正电荷,而同种电荷相斥,所以金属箔片张开,即D 正确. 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2.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绝缘金属小球A 、B ,分别带有电荷量为Q A =6.4×10-9C 、Q B =-3.2×10-9C ,让两个绝缘金属小球接触,在接触过程中,电子如何转移并转移了多少个电子? 答案 电子由B 球转移到了A 球,转移了3.0×1010个电子解析 当两小球接触时,带电荷量少的负电荷先被中和,剩余的正电荷再重新安排.由于两小球相同,剩余正电荷必均分,即接触后两小球带电荷量Q A ′=Q B ′=Q A +Q B 2=6.4×10-9-3.2×10-92C =1.6×10-9C.在接触过程中,电子由B 球转移到A 球,不仅将自身电荷中和,且连续转移,使B 球带Q B ′的正电,这样,共转移的电子电荷量为ΔQ B =Q B ′-Q B =[1.6×10-9-(-3.2×10-9)]C =4.8×10-9C.转移的电子数n =ΔQ B e =4.8×10-9C1.6×10-19C=3.0×1010(个). 静电的应用与防护3.特地用来运输柴油、汽油的油罐车,在它的尾部都装有一条拖在地上的铁链,对它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让铁链与路面摩擦产生静电,使油罐车积累肯定的静电荷B.让铁链发出声音,以引起其他车辆的留意C.由于罐体与油摩擦产生了静电,罐体上的静电被铁链导入大地,从而避开了火花放电D.由于罐体与油摩擦产生了静电,铁链将油的静电导入大地,从而避开了火花放电 答案 C解析 在运输柴油、汽油时,由于上下左右颠簸摇摆,造成油和油罐摩擦而产生静电,所以在油罐车尾部装一条拖在地上的铁链能将静电导入大地从而避开静电的积累.题组一 对起电的三种方式的理解1.关于摩擦起电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摩擦起电现象使原来没有电子和质子的物体中产生电子和质子B.两种不同材料的绝缘体相互摩擦后,同时带上等量异种电荷C.摩擦起电,可能是由于摩擦导致质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而形成的D.丝绸摩擦玻璃棒时,电子从玻璃棒上转移到丝绸上,玻璃棒因质子数多于电子数而显正电 答案 BD解析 摩擦起电实质是由于两个物体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约束力量不同,因而电子可以在物体间转移,若一个物体失去电子,其质子数就会比电子数多,我们说它带正电.若一个物体得到电子,其质子数就会比电子数少,我们说它带负电.使物体带电并不是制造出电荷.2.如图1所示,将带电棒移近两个不带电的导体球,甲、乙两个导体球开头时相互接触且对地绝缘.下述几种方法中能使两球都带电的是( )图1A.先把两球分开,再移走棒B.先移走棒,再把两球分开C.先将棒接触一下其中的一球,再把两球分开D.棒的电荷量不变,两导体球不能带电答案AC解析感应起电应遵从以下几个步骤:(1)两导体彼此接触;(2)带电体移近两导体;(3)先分开两导体,再移走带电体.由此可知,A项可以使两球都带电;带电体与非带电体接触,电荷发生转移,使物体带电,C项可以使两球都带电.故正确选项为A、C.3.A和B都是不带电的物体,它们相互摩擦后A带负电荷1.6×10-10C,下列推断中正确的是()A.在摩擦前A和B的内部电荷量为零B.摩擦的过程中电子从A转移到了BC.A在摩擦过程中肯定得到了1×109个电子D.A在摩擦过程中肯定失去了1.6×10-19C电子答案AC解析依据电荷守恒定律及电子带负电可知,选项A、C正确.4.悬挂在绝缘细线下的两个轻质小球,表面镀有金属薄膜,由于电荷的相互作用而靠近或远离,分别如图2甲、乙所示,则()图2A.甲图中两球肯定带异种电荷B.乙图中两球肯定带同种电荷C.甲图中两球至少有一个带电D.乙图中两球只有一个带电答案BC解析题目中的小球都是镀有金属薄膜的轻质小球,带电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所以可以推断出题图甲的现象可以是两个带异种电荷的小球,也可以是一个小球带电而另一个小球不带电;两个小球由于相互排斥而消灭题图乙中的现象,则必需都带电且是同种电荷.5.用金属箔做成一个不带电的圆环,放在干燥的绝缘桌面上.小明同学用绝缘材料做的笔套与头发摩擦后,将笔套自上向下渐渐靠近圆环,当距离约为0.5cm时圆环被吸引到笔套上,如图3所示.对上述现象的推断与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3A.由于笔套绝缘,所以摩擦不能使笔套带电B.笔套靠近圆环时,圆环上、下部感应出异号电荷C.圆环被吸引到笔套的过程中,圆环所受静电力的合力大于圆环的重力D.笔套遇到圆环后,笔套所带的电荷马上被全部中和答案BC解析笔套与头发摩擦后,能够吸引圆环,说明笔套上带了电荷,即摩擦使笔套带电,选项A错误;笔套靠近圆环时,由于静电感应,会使圆环上、下部感应出异号电荷,选项B正确;圆环被吸引到笔套的过程中,是由于圆环所受静电力的合力大于圆环所受的重力,故选项C正确;笔套遇到圆环后,笔套上的部分电荷转移到圆环上,使圆环带上性质相同的电荷,选项D错误.6.如图4所示,是一个带正电的验电器,当一个金属球A靠近验电器上的金属小球B时,验电器中金属箔片的张角减小,则()图4A.金属球A可能不带电B.金属球A肯定带正电C.金属球A可能带负电D.金属球A肯定带负电答案AC解析验电器上的金属箔片和金属球都带有正电荷,金属箔片之所以张开,是由于箔片上的正电荷相互排斥造成的.当验电器金属箔片的张角减小时,说明箔片上的正电荷肯定比原来削减了,由于金属球A只是靠近验电器而没有与验电器上的金属球B发生接触,要考虑感应起电的影响.当金属球A靠近时,验电器的金属球B、金属杆包括金属箔片整体相当于一个导体,金属球A离金属球B较近,而离金属箔片较远.假如金属球A带正电,验电器上的正电荷肯定向远处移动,则金属箔片上的电荷量不会削减,所以选项B是错误的.假如金属球A带负电,验电器上的正电荷会由于引力作用向近端移动,造成金属箔片上的电荷量削减,所以选项C是正确的.假如金属球A不带电,由于受到金属球B上正电荷的影响,金属球A上靠近B的部分也会由于静电力的作用消灭负电荷,而这些负电荷反过来会使得验电器上的正电荷向金属球B移动,效果与金属球A带负电荷一样.所以选项A也是正确的,选项D是错误的.题组二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7.把两个完全相同的小球接触后分开,两球相互排斥,则两球原来的电荷状况不行能是()A.一个小球原来带电,另一个小球原来不带电B.两个小球原来分别带等量异种电荷C.两个小球原来分别带同种电荷D.两个小球原来分别带不等量异种电荷答案 B解析两个完全相同的小球接触后相互排斥,说明原来两球所带电荷量的代数和不等于零.若原来两小球分别带有等量的异种电荷,则接触后将发生中和,两球均不带电,不会发生排斥作用,故选项B正确.8.如图5导体A带5q的正电荷,另一完全相同的导体B带q的负电荷,将两导体接触一会儿后再分开,则B 导体的电荷量为()图5A.-qB.qC.2qD.4q答案 C解析相同带电体接触后,电荷量先中和,后平分.9.如图6所示,通过调整把握电子枪产生的电子束,使其每秒有104个电子到达收集电子的金属瓶,经过一段时间,金属瓶上带有-8×10-12C的电荷量,求:图6(1)金属瓶上收集到多少个电子;(2)试验的时间为多长.答案(1)5×107个(2)5000s 解析(1)金属瓶上收集的电子数目为:N=Qe=-8×10-12C-1.6×10-19C=5×107(个).(2)试验的时间:t=5×1071×104s=5000s.10.多少个电子的电荷量等于-32.0μC?干燥的天气中,一个人脱了鞋在地毯上行走,身上聚集了-48.0μC的净电荷.此人身上有多少个净剩余电子?(电子电荷量e=-1.6×10-19C,1μC=10-6C)答案 2.0×1014个 3.0×1014个解析n1=Q1e=-32.0×10-6C-1.6×10-19C=2.0×1014(个).人身上聚集的电子个数n2=Q2e=-48.0×10-6C-1.6×10-19C=3.0×1014(个).题组三静电的应用与防护11.电视机的玻璃荧光屏表面经常有很多灰尘,这主要是由于()A.灰尘的自然积累B.玻璃有极强的吸附灰尘的力量C.电视机工作时,屏表面温度较高而吸附灰尘D.电视机工作时,屏表面有静电而吸附灰尘答案 D解析应明确该现象是一种静电现象,即电视机工作时,屏表面由于有静电而吸附灰尘,即D正确.12.在下列措施中,哪些能将产生的静电尽快导走()A.飞机轮子上搭地线B.印染车间保持湿度C.复印图片D.电工钳柄装有绝缘套答案AB解析飞机在飞行中与空气摩擦时,飞机外表面聚集了大量静电荷,降落时会对地面人员带来危害及火灾隐患.因此飞机降落时要准时导走机身聚集的静电,实行的措施是在轮胎上安装地线或用导电橡胶制造轮胎;在印染工作车间也同样简洁产生静电,静电给车间带来火灾隐患,为防止火灾发生,其中平安措施之一就是车间保持湿度,从而通过潮湿的空气准时导走静电;在复印图片环节中,则需要应用静电;电工钳柄装有绝缘套是防止导电,保持电工的平安.。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必修1 第1章 第1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1学案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必修1 第1章 第1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1学案

第1章走近细胞第1节从生物圈到细胞[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举例说明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

2.阐述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3.认同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1.生命观念——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由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单位,可知病毒不具备细胞结构,因而不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2.科学思维——归纳与概括:由动物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归纳出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并注意分析不同生物生命层次上的差异。

3.社会责任——能根据病毒的结构和代谢特点解释病毒的培养方法。

一、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1.生命活动与大分子的关系(1)1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2细胞。

2.各类生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生物类型举例与细胞的关系结论非细胞生物病毒HIV、SARS病毒无细胞结构,必须依6生命活动离赖3活细胞才能生活不开细胞细胞单细胞生物细菌、草履虫、变形虫等依赖4单个细胞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生物多细胞生物动物、植物等依赖5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生命活动3.生命活动的基础(连线)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1.写出图中各序号所对应的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名称。

7细胞;8组织;9系统;10种群;11群落;12生物圈。

213a(填序号)14f(填序号)。

315a和个体(填序号和名称)层次,一棵丁香树不具有“个体层次”以下的16c(填序号)层次。

4.相互关系:各生命系统层层相依,又各自有特定的17组成、结构和18功能。

1.正误判断(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完成其生命活动。

(√)(2)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可在含有机物的培养基上培养。

(×)(3)除病毒外,所有生物构成了生物圈这一结构层次。

(×)(4)细胞是一切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5)多细胞生物体内存在各种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的细胞。

(√)(6)一切生命活动都是在细胞内或细胞的参与下完成的。

(√)(7)草履虫由单个细胞构成,既对应于生命系统的细胞层次,又是个体层次。

初中语文第1章教案

初中语文第1章教案

初中语文第1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作者通过人物描写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课文中所描述的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开展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友谊的美好情感。

(2)教育学生学会关爱他人,树立团结合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习生字词,提高语文素养。

3. 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人物形象的分析,主题思想的挖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草原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草原的美景。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草原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所描绘的草原风光。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学习心得。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2)分析课文结构,概括课文大意。

(3)详细讲解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阐述作者通过人物描写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邀请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草原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和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了解,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针对性辅导,以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生物第1章走近细胞第1节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学案1

高中生物第1章走近细胞第1节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学案1

第1节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课标要求核心素养1.分析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2。

简述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认同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1.生命观念—-运用生物学观点认识生物的统一性。

2.科学思维——归纳与概括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认同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知识导图新知预习·双基夯实一、细胞学说及其建立过程1.建立者:主要是德国科学家__施莱登__和__施旺__。

2.内容(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__细胞__发育而来,并由__细胞和细胞产物__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__相对独立__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新细胞是由老细胞__分裂__产生的。

3.意义(1)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__统一性__,从而阐明了__生物界__的统一性。

(2)对生物学发展的意义:①使生物学的研究进入__细胞__水平,并为后来进入__分子__水平打下基础。

②为__生物进化论__的确立埋下了伏笔。

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一)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1.生物体与细胞的关系(1)单细胞生物:依赖__单个细胞__就能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的生物。

(2)多细胞生物:依赖__各种分化的细胞__密切合作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的生物.2.生理活动与细胞的联系(1)生物与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基础:__细胞代谢__。

(2)生物生长发育的基础:__细胞增殖、分化__。

(3)生物遗传与变异的基础:__细胞内基因的传递和变化__。

(二)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1.写出图中各数字表示的生命系统结构层次名称①__细胞__;②__组织__;③__系统__;④__种群__;⑤__群落__;⑥__生物圈__。

2.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1)种群和群落: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__同种生物__的所有个体形成的一个整体是种群,__不同种群__相互作用形成的更大整体是群落。

(2)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__群落和无机环境__相互作用形成的整体。

2020-2021学年(2019)高中生物1学案第一章第一节 发现细胞含答案

2020-2021学年(2019)高中生物1学案第一章第一节  发现细胞含答案

2020-2021学年北师大版(2019)高中生物必修1学案:第一章第一节发现细胞含答案1.1 发现细胞一、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2、了解技术进步对细胞生物学发展的重要性3、理解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核心素养:生命观念:认同生命活动建立在细胞的基础上,认同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并列举实例。

科学探究:探究细胞学说的建立是个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

社会责任: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保护我们唯一的家园-—生物圈.【预习案】任务一、显微镜的发明支持细胞学说建立1、建立过程2、基本内容(1)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发育而来,并由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3)新细胞可以从中产生。

【答案】1.细胞施莱登细胞施旺细胞2.(1)细胞细胞和细胞产物(2)相对独立(3)老细胞任务二、技术的进步推动细胞生物学发展1、19世纪40年代,科学家将动物和植物细胞内的均匀、有弹性的胶状物质称为:2、方法和各种染色方法的发明,为各种细胞器的相继发现奠定了基础【答案】1、原生质2、石蜡切片法【探究案】探究点:细胞学说要点内容(1)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连线)科学家成就魏尔肖建立了细胞学说胡克发现并命名细胞施莱登和施旺观察和记录了活细胞列文虎克提出了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的观点(2)主要内容: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发育而来,并由和所构成;每个细胞作为一个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新细胞可以通过繁殖产生.(3)意义:揭示了和的统一性;揭示了生物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答案】(1)胡克发现并命名细胞;列文虎克观察和记录了活细胞;施莱登和施旺建立了细胞学说;魏尔肖提出了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的观点.(2)细胞细胞细胞产物相对独立的老细胞(3)细胞的统一性生物体结构亲缘【训练案】1.下列各组生物中,具备细胞结构的一组是()A.蓝细菌和噬菌体B.烟草花叶病毒和变形虫C.噬菌体与烟草花叶病毒D.结核杆菌和酵母菌2、下列属于原核生物的一组是()A.痢疾杆菌和衣藻B.酵母菌和疟原虫C.链球菌和乳酸菌D.病毒和蓝藻3、根据细胞学说,所有的细胞来源于()A.无机物B.有机物C.先前存在的细胞D.培养皿培养4.禽流感病毒和HIV的生存和复制繁殖的场所必须是()A.无机环境B.富含有机质的环境C.生物体的细胞间质内D.生物体的活细胞内5.下列结构中能体现出生命现象的是()A.脱氧核糖核酸(DNA)B.生物大分子C.独立的SARS病毒D.人体的心肌细胞【答案】1.D 2。

高中生物第1章走近细胞第1节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学案1 (1)

高中生物第1章走近细胞第1节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学案1 (1)

第1节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知识点一细胞学说及其建立过程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A.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B.所有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细胞发育而来的C.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D.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答案A解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细胞学说告诉人们一切的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2.在细胞学说创立的过程中,许多科学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下列说法不符合事实的是()A.第一个命名细胞的科学家是虎克B.第一个发现细胞的科学家是魏尔肖C.细胞学说的主要创立者是施莱登、施旺D.提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的科学家是魏尔肖答案B解析英国的科学家虎克既是细胞的发现者,也是细胞的命名者,A正确,B错误;细胞学说的主要创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C正确;魏尔肖对细胞学说进行了补充完善,提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D正确。

3.下列关于细胞学说及归纳法的叙述,错误的是()A.施莱登和施旺通过科学观察和归纳概括的结合提出各自相应理论B.施莱登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植物细胞都有细胞核这一结论C.不完全归纳法得出的结论可能是可信的,可以用来预测和判断,但可能存在例外D.植物和动物都由细胞构成,反映了生物界的统一性答案B解析施莱登通过对植物花粉、胚珠、柱头组织的观察发现这些组织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而且细胞中都有细胞核,得出植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植物体的基本单位,新细胞从老细胞产生,为不完全归纳法,B错误。

4.下列关于细胞学说的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学说揭示了动植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B.细胞学说在思想观念上打破了在植物学和动物学之间的壁垒,使解剖学、生理学、胚胎学等学科获得了共同的基础,催生了生物学的问世C.细胞学中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的结论,不仅解释了个体发育,也为后来生物进化论的确立埋下了伏笔D.细胞学中关于细胞是生命活动基本单位的观点,为生物学的研究进入分子水平打下基础答案A解析细胞学揭示了动物和植物的统一性,并未揭示其多样性,A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1静电现象与电荷守恒[学习目标定位]1.知道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2.知道使物体带电的三种方式.3.掌握电荷守恒定律及元电荷的概念.一、物体起电的原因1.摩擦起电: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在两个不同物体相互摩擦的过程中,两个物体中都有一些电子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转移到对方,在通常情况下,两个不同材料的物体彼此向对方转移的电子数不相等.失去电子的物体就显示出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就显示出带负电.2.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或电量.在国际单位制中,它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用C表示.正电荷的电荷量用正值表示,负电荷的电荷量用负值表示.3.感应起电:一个带电的物体靠近一个导体时,导体的电荷分布会发生变化,显示出带电现象,物理学中把这种现象叫做静电感应.利用静电感应使物体带电叫做感应起电.二、电荷守恒1.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个部分转移到另一个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不变.这个结论叫做电荷守恒定律.2.元电荷:“元电荷”就是电子所带的电荷,一般用e表示,元电荷值通常取e=1.6×10-19_C.一、物体起电的原因[问题设计]1.在干燥的实验室里,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玻璃棒和橡胶棒带电原因是什么呢?是否产生了电荷呢?答案2.取一对用绝缘柱支持的导体A和B,使它们彼此接触,如图1所示.起初它们不带电,贴在下部的金属箔是闭合的.图1(1)把带正电荷的物体C移近导体A,金属箔有什么变化?(2)这时把A和B分开,然后移去C,金属箔又有什么变化?(3)再让A和B接触,又会看到什么现象?(4)再把带正电物体C和A接触,金属箔又有什么变化?[要点提炼]1.摩擦起电的原因: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一些束缚不紧的电子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于是原来呈电中性的物体由于得到电子而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则带正电.2.感应起电的原因: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之间相互吸引或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子便会趋向或远离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种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同种电荷.3.三种起电方式的实质都是电子的转移.二、电荷守恒定律[问题设计]1.电荷会不会像煤和石油一样总有一天会被用完呢?2.前面学习了三种不同的起电方式,其本质都是电子的得失.那么,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电荷的总量能增多或减少吗? [要点提炼]1.电荷守恒定律的关键词是“转移”和“总量不变”.2.导体接触带电时电荷量的分配与导体的形状、大小有关.若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小球的带电量分别为Q 1和Q 2,两小球接触后再分开,将平分电荷,两小球带电量都为Q =Q 1+Q 22(式中电量Q 1和Q 2均包含它们的正、负号). [延伸思考]1.怎样理解电荷守恒定律中“电荷的总量”?2.“电荷的中和”,是电荷消失了吗?“中和”过程中电荷守恒定律还成立吗? 三、元电荷 [问题设计]1.物体的带电荷量可以是任意的吗?带电荷量可以是4×10-19C 吗? 2.电子和质子就是元电荷吗? [要点提炼]1.所有带电体的带电荷量或者等于e ,或者是e 的整数倍.2.质子和电子所带电荷量与元电荷相等,但不能说电子和质子是元电荷.一、对三种带电方式的理解例1 关于摩擦起电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摩擦起电现象使本来没有电子和质子的物体中产生了电子和质子B .两种不同材料的绝缘体相互摩擦后,同时带上等量异号电荷C .摩擦起电,可能是因为摩擦导致质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了另一个物体而造成的D .丝绸摩擦玻璃棒时,电子从玻璃棒上转移到丝绸上,玻璃棒因质子数多于电子数而显正电例2 如图2所示,不带电的枕形导体的A 、B 两端各贴有一对金箔.当枕形导体的A 端靠近一带电导体C 时( ) 图2 A .A 端金箔张开,B 端金箔闭合B .用手触摸枕形导体后,A 端金箔仍张开,B 端金箔闭合C .用手触摸枕形导体后,将手和C 都移走,两对金箔均张开D .选项A 中两对金箔分别带异号电荷,选项C 中两对金箔带同号电荷二、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例3原来甲、乙、丙三物体都不带电,今使甲、乙两物体相互摩擦后,乙物体再与丙物体接触,最后,得知甲物体带正电荷1.6×10-15 C,丙物体带电荷量的大小为8×10-16 C.则对于最后乙、丙两物体的带电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乙物体一定带有负电荷8×10-16 CB.乙物体可能带有负电荷2.4×10-15 CC.丙物体一定带有正电荷8×10-16 CD.丙物体一定带有负电荷8×10-16 C三、对元电荷的理解例4下列关于元电荷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元电荷实质上是指电子和质子本身B.一个带电体的带电荷量可以为205.5倍的元电荷C.元电荷没有正负之分D.元电荷e的值最早是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实验测定的1.(对三种起电方式的理解)当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后,金属箔片张开.此时,金属箔片所带电荷的电性和起电方式是()A.正电荷B.负电荷C.接触起电D.感应起电2.(对元电荷的理解)保护知识产权,抵制盗版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与义务.盗版书籍不但影响我们的学习效率,甚至会给我们的学习带来隐患.某同学有一次购买了盗版的物理参考书,做练习时,发现有一个带电质点的电荷量数据看不清,只能看清是9.________×10-18 C,拿去问老师.如果你是老师,你认为该带电质点的电荷量可能是下列数据中的哪一个()A.9.2×10-18 C B.9.4×10-18 CC.9.6×10-18 C D.9.8×10-18 C3.(对三种起电方式的理解)用金属箔做成一个不带电的圆环,放在干燥的绝缘桌面上.小明同学用绝缘材料做的笔套与头发摩擦后,将笔套自上而下慢慢靠近圆环,当距离约为0.5 cm时圆环被吸引到笔套上,如图3所示.对上述现象的判断与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3A.摩擦使笔套带电B.笔套靠近圆环时,圆环上、下部感应出异号电荷C.圆环被吸引到笔套上的过程中,圆环所受静电力的合力大于圆环的重力D.笔套碰到圆环后,笔套所带的电荷立刻被全部中和4.(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金属小球A、B,分别带有电荷量为Q A=6.4×10-9 C、Q B=-3.2 ×10-9 C,让两个绝缘金属小球接触,在接触过程中,电子如何转移,转移了多少个电子?题组一对三种起电方式的理解1.下列关于电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玻璃棒无论与什么物体摩擦都带正电,橡胶棒无论与什么物体摩擦都带负电B.摩擦可以起电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总同时带等量的异号电荷C.摩擦起电现象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呈电中性的物体得到电子就一定显负电性,失去电子的物体就一定显正电性D.摩擦起电的过程,是通过摩擦创造等量异号电荷的过程2.如图1所示,将带正电的球C移近不带电的枕形金属导体时,枕形导体上电荷的移动情况是()图1A.枕形导体中的正电荷向B端移动,负电荷不移动B.枕形导体中电子向A端移动,正电荷不移动C.枕形导体中的正、负电荷同时分别向B端和A端移动D.枕形导体中的正、负电荷同时分别向A端和B端移动3.如果天气干燥,晚上脱毛衣时,会听到”噼啪”的响声,还会看到电火花,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人身体上产生电流B.接触起电造成的C.摩擦起电造成的D.感应起电造成的题组二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4.导体A带5q的正电荷,另一完全相同的导体B带-q的负电荷,将两导体接触一会后再分开,则导体B的带电荷量是()A.-q B.q C.2q D.4q5.如图2所示,左边是一个原先不带电的导体,右边C是后来靠近的带正电的导体球.若用绝缘工具沿图示某条虚线将导体切开,分导体为A、B两部分,这两部分所带电荷量的数值分别为Q A、Q B,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有() 图2A.沿虚线d切开,A带负电,B带正电,且Q A>Q BB.只有沿虚线b切开,才有A带正电,B带负电,且Q A=Q BC.沿虚线a切开,A带正电,B带负电,且Q A<Q BD.沿任意一条虚线切开,都有A带正电,B带负电,而Q A、Q B的值与所切的位置有关6.A和B都是不带电的物体,它们互相摩擦后A带正电荷1.6×10-10C,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A.在摩擦前A和B的内部没有任何电荷B.摩擦的过程中电子从A转移到了BC.A在摩擦后一定得到了1×109个电子D.A在摩擦过程中一定失去了1.6×10-19 C电子7.有三个相同的金属小球A、B、C,其中小球A带有2.0×10-5C的正电荷,小球B、C 不带电,现在让小球C先与球A接触后取走,再让小球B与球A接触后分开,最后让小球B与小球C接触后分开,最终三球的带电荷量分别为q A=________ C,q B=________ C,q C =________ C.题组三对元电荷的理解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元电荷是电子所带的电荷量B.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一定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C.物体所带电荷量可以是任意值D.元电荷的值通常取e=1.6×10-19 C9.带电微粒所带的电荷量不可能...是下列值中的()A.2.4×10-19 C B.-6.4×10-19 CC.-1.6×10-18 C D.4.0×10-17 C题组四验电器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10.使带电的金属球靠近不带电的验电器,验电器的箔片张开.下列四个图表示验电器上感应电荷的分布情况,其中正确的是()11.绝缘细线上端固定,下端悬挂一轻质小球a,a的表面镀有铝膜,在a的近旁有一绝缘金属球b,开始时a、b不带电,如图3所示,现使b球带电,则() 图3A.a、b之间不发生相互作用B.b将吸引a,吸在一起不分开C.b立即把a排斥开D.b先吸引a,接触后又把a排斥开12.挂在绝缘细线下的两个轻质小球,表面镀有金属薄膜,由于电荷的相互作用而靠近或远离,分别如图4甲、乙所示,则()图4A.甲图中两球一定带异种电荷B.乙图中两球一定带同种电荷C.甲图中两球至少有一个带电D.乙图中两球只有一个带电一、物体起电的原因[问题设计]1.答案原因是玻璃棒上的负电荷向丝绸上转移,橡胶棒上的正电荷向毛皮上转移.不是.2答案(1)C移近导体A,两侧金属箔片都张开;(2)箔片仍张开,但张角变小;(3)再让A、B接触,箔片都闭合.(4)两侧金属箔片都张开.二、电荷守恒定律[问题设计]1.答案不会.2.答案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延伸思考]1.答案“电荷的总量”可理解为正、负电荷的代数和.2.答案不是.“电荷的中和”是指两个带等量异种电荷的物体,其带电数量达到等量、异号,这时正、负电荷的代数和为零,这样两物体相互接触时,由于正、负电荷间的吸引作用,电荷发生转移,最后都达到电中性状态的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电荷仍然守恒.三、元电荷[问题设计]1.答案物体的带电荷量不是任意的,它只能是1.6×10-19C的整数倍.由于4×10-19C是1.6×10-19C的2.5倍,所以带电荷量不能是4×10-19C.2.答案元电荷是电荷量的单位,不是物质;电子和质子是实实在在的粒子.一、对三种带电方式的理解例1解析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由于两个物体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相同,因而电子可以在物体间转移.若一个物体失去电子,其质子数就会比电子数多,我们说它带正电;若一个物体得到电子,其质子数就会比电子数少,我们说它带负电.答案BD例2解析根据静电感应现象,带正电的导体C放在枕形导体附近,在A端出现了负电荷,在B端出现了正电荷,这样的带电并不是导体中有新的电荷,只是电荷的重新分布.金箔上带电相斥而张开.选项A错误.用手触摸枕形导体后,B端不再是最远端,人是导体,人脚下的地球是最远端,这样B端不再有电荷,金箔闭合.选项B正确.用手触摸枕形导体后,只有A端带负电,将手和C都移走,不再有静电感应,A端所带负电便会分布在整个枕形导体上,A、B端均带有负电,两对金箔张开.选项C正确.从以上分析看出,选项D正确.答案BCD二、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例3解析由于甲、乙、丙原来都不带电,甲、乙相互摩擦导致甲失去电子而带1.6×10-15 C的正电荷,乙物体得到电子而带1.6×10-15 C的负电荷;乙物体与不带电的丙物体相接触,从而使一部分负电荷转移到丙物体上,故可知乙、丙两物体都带负电荷,由电荷守恒可知乙最终所带负电荷1.6×10-15 C-8×10-16 C=8×10-16 C,故A、D正确.答案AD 三、对元电荷的理解例4解析元电荷是指电子或质子所带电荷量的大小,但元电荷不是带电粒子,也没有电性之说,A项错误,C项正确;元电荷是最小的带电单位,所有带电体的带电荷量一定等于元电荷的整数倍,B项错误;元电荷的电荷量e的值最早是由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通过实验测定的,D项正确.答案CD1.答案AC2.答案 C3.答案ABC解析笔套与头发摩擦后,能够吸引圆环,说明笔套上带了电荷,即摩擦使笔套带电,选项A正确;笔套靠近圆环时,由于静电感应,会使圆环上、下部感应出异号电荷,选项B正确;圆环被吸引到笔套上的过程中,是由于圆环所受静电力的合力大于圆环所受的重力,故选项C正确;笔套接触到圆环后,笔套上的部分电荷转移到圆环上,使圆环带上相同性质的电荷,选项D 错误.4.答案 电子由球B 转移到球A 3.0×1010个解析 在接触过程中,由于B 球带负电,其上多余的电子转移到A 球,中和A 球上的一部分正电荷直至B 球为中性不带电,同时,由于A 球上有净正电荷,B 球上的电子会继续转移到A 球,直至两球带上等量的正电荷. 在接触过程中,电子由球B 转移到球A .接触后两小球各自的带电荷量Q A ′=Q B ′=Q A +Q B2=6.4×10-9-3.2×10-92C =1.6×10-9 C共转移的电子电荷量为ΔQ =-Q B +Q B ′=3.2×10-9 C +1.6×10-9 C =4.8×10-9 C转移的电子数为n =ΔQ e =4.8×10-9C1.6×10-19 C=3.0×1010个题组一 对三种起电方式的理解1.答案 BC 解析 物体间通过摩擦做功,使电子获得能量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而发生转移,哪个物体会失去电子决定于其原子核对电子束缚能力的大小.因此,对同一物体用不同的物体摩擦,该物体可能带正电,也可能带负电,故A 错误;但两物体间摩擦时,一个物体得到多少电子,另一物体必定失去多少电子,故B 正确;呈电中性的物体得到电子必定带负电,反之带正电,故C 正确;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电荷的转移,故D 错误. 2.答案 B 解析 导体中自由电子可以自由移动,带正电荷的是原子核,不能移动. 3.答案 C题组二 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 4答案 C5.答案 D 解析 静电感应使得A 带正电,B 带负电.导体原来不带电,只是在带正电的导体球C 静电感应的作用下,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向B 部分转移,使B 部分带了多余的电子而带负电,A部分少了电子而带正电.根据电荷守恒定律,A部分移走的电子数目和B部分多余的电子数目是相同的,因此无论从哪一条虚线切开,A、B两部分的电荷量总是相等的,但由于电子在导体上的分布不均匀,越靠近右端负电荷密度越大,越靠近左端正电荷密度越大,所以从不同位置切开时左右两部分所带电荷量的值Q A、Q B是不同的,故只有D正确.6.答案 B7.答案5×10-67.5×10-67.5×10-6题组三对元电荷的理解8.答案BD解析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或者等于e,或者是e的整数倍,这就是说,电荷量是不能连续变化的物理量.由以上分析可知正确选项为B、D.9.答案 A解析任何带电体所带的电荷量都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元电荷为e=1.6×10-19C,选项A中电荷量为32e,B中电荷量为-4e,C中电荷量为-10e,D中电荷量为250e.B、C、D 选项中的电荷量数值均是元电荷的整数倍,所以只有选项A是不可能的.题组四验电器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10.答案 B解析由于验电器原来不带电,因此,验电器的金属球和箔片带等量异号电荷,A、C两项错误.验电器靠近带电金属球的一端感应出与带电金属球异号的电荷,D项错误.11.答案 D解析b球带电就能吸引轻质小球a,接触后电荷量重新分配,那么a、b球带同种电荷,然后就要相互排斥.题中“近旁”表示能吸引并能接触.D对.12.答案BC解析题目中的小球都是镀有金属薄膜的轻质小球,带电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所以可以判断出题图甲的现象可以是两个带异种电荷的小球,也可以是一个小球带电而另一个小球不带电;两个小球由于相互排斥而出现题图乙中的现象,则必须都带电且是同种电荷.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