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 五关注
专题五 古代诗歌鉴赏(超级讲义)——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学一站通关

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考点1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诗歌创作的目的是抒情,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借助诗中的形象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的。
因此,鉴赏古代诗歌,首先必须把握古代诗歌的形象。
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
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三种。
题型1 鉴赏人物形象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诗歌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1.鉴赏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古代诗歌是作者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带有作者的痕迹。
作者以此表达自己的爱憎、价值和人生追求,因此,抒情主人公形象往往实际上就是作者自己的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把我们在阅读这首诗歌时所感悟和想象的作者的形象用语言准确形象地描述出来。
2.鉴赏古代诗歌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在偏重叙事或作者隐身的古代诗歌作品中,作者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
方法突破一、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技巧1.审清题干,找准形象。
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看题干是要求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即作者自己)还是诗歌刻画的人物形象。
2.知人论世,总体把握。
根据诗歌标题、注释及平时积累的作者作品常识,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或与作者有关的其他方面的信息,如政治主张、所处时代特征、常见写作风格等,总体上把握抒情主人公形象的性格、心态、情感等。
3.抓住关键,深入分析。
概括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包括外貌仪表、性格品质等,要抓住诗歌中有关人物描写的诗(词)句(如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以及反映人物品格志趣的诗(词)句。
4.关注环境,理解形象。
关注环境描写,特别是人物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周围环境或者大的社会环境等,这些对人物形象、思想情感会有陪衬、烘托的作用。
5.结合形象,明确效果。
结合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人物形象的意义,理解人物形象所寄寓的情感,明确塑造该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鉴赏古代诗词的技巧和方法大全_方法

鉴赏古代诗词的技巧和方法大全_方法生活中的小技巧可以让我们减轻压力、节省时间和节省金钱。
学习这些简单而实用的技巧,可以让您更好地应对各种生活场景。
这里为大家整理了关于鉴赏古代诗词的技巧和方法大全,方便大家学习了解,希望对您有帮助!鉴赏古代诗词的技巧和方法大全(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三)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第1页共12页(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
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从五个方面入手,更好地鉴赏古代诗歌

从五个方面入手,更好地鉴赏古代诗歌下面从以下五个角度简析鉴赏古代诗歌的一般方法。
一、正面描写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登高》)【解说】正面描写晚秋落叶纷飞,江水滔滔东流的雄阔壮美之景。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解说】正面描写了山村幽雅宁静的田园生活氛围。
二、侧面描写(衬托)(间接)1.衬托分映衬和反衬。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就是用天台之高映衬天姥之高的,《琵琶行》中写江中之月“唯见江心秋月白”衬托琵琶声的引人入胜,“别时茫茫江浸月”衬托人物凄凉的心情。
2、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
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
中国古典诗歌追求含蓄,所以往往是间接抒情。
如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答案是D项: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作者是通过问答、责问慨叹绿肥红瘦,将怜花伤春之情,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是间接抒情,而不是直抒胸臆。
三、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1.《梦游天姥吟留别》(唐•李白)正面描写是:天姥连天向天横【解说】直接说天目山很高,直插云霄,侧面描写是: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解说】天姥山的高度超过了五岳和赤城。
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也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五岳、赤城、天台都从侧面衬托天目山的高大。
2、动静结合《归园田居》诗中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句运用了“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的手法,用狗的吠叫声衬托巷子里的宁静,用鸡的鸣叫声衬托环境的幽静,表现出田园生活的安逸、宁静,不似官场生活的喧嚣、嘈杂,表达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诗中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抓住田园生活的特点,自然环境的特点,按照从近到远、从低到高的顺序,对诗人生活的环境进行描写。
语文选修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

语文选修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做阅读题要弄清题干中的话和命题者的话。
题目中出现的语句,一般是学生要理解和分析的对象,而命题者的话一般起到引导学生明确解答重点的作用。
下面是我整理的语文选修古代诗歌鉴赏学问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关怀到大家。
语文选修古代诗歌鉴赏学问点一、人物形象的鉴赏技巧1.关注背景,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有关资料是鉴赏诗歌形象的前提。
诗人的有关资料主要包括生平经受、代表作、所处时代特征、的政治主见、诗歌具体的创作背景等。
吟咏物象的诗更需关注诗人的生平经受。
如赏析陶渊明的诗歌,就必需了解他的一生,抓住“隐者”、宠爱菊花、向往自然、厌倦官场生活等关键点。
2.聚焦关键词语,分析人物特点一般来说在塑造人物时往往综合运用一些描写手法,如语言、动作、详情描写等。
所以鉴赏形象时要结合对人物的描写,概括人物的特点。
而抓住描绘人物言行情态的关键词语,揣摩诗人心理,概括形象特点更是一条捷径。
如赏析《最爱东山晴后雪》,抓住“逐胜”“忘寒”“最爱”等对人物的描写,就能概括出诗人的形象特点。
再如鉴赏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第三句的“问”含蓄而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应试前向主考官打听状况时忐忑担忧的心理。
3.区分人物形象,挖掘典型意义要区分诗中人物形象是抒情主人公还是诗人之外的形象。
如《怀天经、智老,因访之》中的人物形象就是诗人自己。
还要留意分析塑造人物的典型意义。
二、人物形象的鉴赏思路首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形象(意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然后以此为“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独特特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论证。
(1)答题步骤找——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析——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联——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描绘这一形象;明——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
(2)答题模板这首诗塑造了一个()的形象,这可以从()句中看出,这句通过()的描写展示出来;(这个形象)是()的代表,在(他)身上集中表达了()的社会现实,传达出诗人()的情感。
古代诗歌鉴赏“五看法”

阅读古诗程式——读懂“五必看” • • • • • 一、看题目,抓题眼; 二、看作者,知人论世; 三、看注释,抓暗示信息; 四、看词句,把握“情感关键词句”; 五、看典型意象,把握特定含意。
一、看标题,抓题眼,明信息。
09年《月》
10年《望江东》 12年《余杭四月》表明对象表明事件 表明 Nhomakorabea点、时间
• 月:常用以抒发思乡、思亲之情。
• • 于长安归还扬州,九月九日薇山亭赋韵 • 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 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江总
• 注:江总,南朝陈人。陈亡,入长安,仕于隋,后辞官 南归,这首诗写于南归途中。 3、介绍作者并交代写 作背景。
四、看词句,把握“情感关键词句”
1、情感词:情感词直接表露情感,如“悲”、 “愁”、“孤”、“喜”、“闲”、“思”之类。
—屈 原 —陶渊明 —王 维 —李 白 —杜 甫 —白居易 —李商隐
三、看注释,抓暗示信息。
• 月 杜 甫 •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1、交代了地点、写作背景。 •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 2、帮助理解诗句含义。 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 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表明对象表明事件表明地点时间表明题材类别14年望江怨送别09年月10年望江东12年余杭四月05年春日登楼怀归表明时间地点情感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如何境况如何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如何朝政如何
古代诗歌鉴赏“五看”法
课后反馈
运用“五看”法,赏析本诗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新坐标》P162 余杭四月 [元]白珽 •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 朱樱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 诗歌通过描写四月余杭清新明丽的景象, 抒发了诗人愉悦闲适之情。
古诗鉴赏要求

古诗鉴赏要求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古诗鉴赏作为一种古文化传承和审美活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欣赏古诗,我们可以品味到优美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
本文将探讨古诗鉴赏的要求,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作品。
一、细读原诗,捕捉核心意境在进行古诗鉴赏时,首先要仔细阅读原诗,全面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要注意把握核心意境,即诗人想要通过诗歌表达给读者的主题或情感。
这需要我们准确把握作者的笔触和表达技巧,从而更好地领略古人的才情和创造力。
二、注重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古诗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是诗人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段。
在鉴赏古诗时,我们要注意诗歌的韵律和格律,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等,以及押韵的形式和排列顺序。
同时还要关注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仗、反复等,这些手法有助于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三、理解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中融入了丰富的历史、人文和哲理。
在鉴赏古诗时,我们要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历史事件和文人名士等。
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领略到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情感。
四、把握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联想古诗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联想是诗歌的灵魂所在。
在读诗时,我们要用心感受诗歌所传递的情感,如悲、喜、思、怨等,诗人通过表达自己的情感来引发读者的共鸣。
同时要善于进行意境联想,尝试从诗歌中引发思考,与作者一同感悟人生的真谛。
五、多角度对比鉴赏,培养独特的审美眼光古诗鉴赏需要多角度的对比和比较,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古诗的艺术魅力和风格特点。
可以对比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古诗,比较不同诗人的创作技巧和表现方式,从而培养自己独特的审美眼光和鉴赏能力。
综上所述,古诗鉴赏要求我们在细读原诗、注重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理解文化内涵、把握情感表达和意境联想、多角度对比鉴赏等方面下功夫。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我们才能更好地欣赏古代诗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诗歌鉴赏的五个角度

都 有 美 妙 的 意 境 ,鉴 赏 时 要 特 别 关 注 。 院栽 ,蕊 寒香 冷 蝶 难 来 。他 年 我 若 为 青
古 典 诗歌 中 的形 象往 往 蕴 涵 着 丰 富 的意 以黄 巢 的 《 菊 花》 题 为例 : “ 飒 西 风 满 飒
哲 理 ,承 载 着 诗人 强烈 的 人 文 关怀 。教 帝 ,报 与 桃 花 一 处 开 。 ”诗 的前 两 句 写 学 中 ,我 们 应 鼓励 学 生 联 系个 人 的生 活 的是 秋 菊 傲立 西 风 的 形 象 ,诗 人 触 景 生
“ 词 ”居 多 ,此 种 例 子 比 比 皆是 , 如 可 能 一 一悟 透 , 因此 ,要 抓 住 几 种 常 见 动 孟 浩 然 的 “ 蒸 云 梦 泽 , 波 撼 岳 阳 城 ” 的 技法 。 气 中的 “ ”与 “ ” 蒸 撼 ;再 如 杜 甫 的 远 有 一 首 被 . 称 作 “ 籁 ” 的 小 令 《 净 沙 ・ 思》 天 天 秋 。
贾 岛苦 吟诗 句 的 故事 便 是 一 个 例 证 ,一 小 的景 物 , 却 反 映 了 一 个 深 刻 的 主 旨 : 句 “ 敲 月 下 门 ” 让 他 名 垂 千 古 ; 宋 封 建权 贵只 是 一 时之 势 , 终 究 逃 不 脱 衰 僧 , 代 大 诗 人 王 安 石 为 “ 风 又 绿 江 南 岸 ” 亡 的命 运 。 春
还 不 如 “ 枝 ” 好 ; 齐 已 听 后 十 分 佩 一
服。
乌 衣 巷 口夕 阳斜 。 旧 时王 谢 堂 前 燕 , 飞 入 寻 常 百 姓 家 。 全 诗 落 笔 于 眼 前 的 ”
四 、炼 字
古 代 诗 人 特 别 讲 究 “ 字 ” 唐 代 “ 草 花 ” “ 阳 ” “ 前 燕 ” 等 细 炼 。 野 、 夕 、 堂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考纲点击]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E级。
鉴赏诗歌语言一、鉴赏诗歌语言可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 理解关键词语。
要抓住诗中的关键动词、形容词、名词。
动词,往往能够使全诗的语言生动形象,它往往是一首诗歌的诗眼。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
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色、光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的感情。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的“直”和“圆”字,名词在古代诗歌中主要表现为一些典型的意象。
在抓名词的时候,尤其要注意那些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及多个意象叠加的现象,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了秋风大散关”一句用六个意象描绘了两幅气势磅礴的抗金斗争图。
此外,有些诗歌还应注意数词和副词的使用。
数词不仅可以写出事物的数量,而且它在诗歌中的巧妙使用常能收到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如齐己的《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中的“一”字就显示出此梅先于众梅,不同寻常。
而“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中的副词“尽”字,写出了戌边将士无一例外的思乡之情。
2. 鉴赏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性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
它对于我们鉴赏诗歌有着不小的帮助。
风格就大处而言,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分。
从诗、词、曲的总体风格讲,有诗庄、词媚、曲谐之说,而词又有豪放和婉约之别。
(相关链接)古代诗歌鉴赏常用词语清新平淡绚丽明快含蓄自然工丽直率清幽雄奇奔放悲慨质朴简洁洗炼沉郁(1)许多作家有自己的独特风格豪放:苏轼、辛弃疾婉约:柳永、李清照、姜夔隽永:李煜、刘禹锡自然:谢眺、谢灵运清新飘逸:李白沉郁顿挫:杜甫雄浑悲壮:屈原雄健高峻:王安石、王昌龄淡远闲静:陶渊明恬淡优美:王维(2)不同类的诗的风格不同宫廷诗:缠绵婉转田园诗:恬淡宁谧山水诗:清新优美边塞诗:悲凉慷慨讽喻诗:沉郁激愤咏史诗:雄浑壮阔值得注意的是,某一风格的诗人的特例又往往是命题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鉴赏“五关注”从学生历次做高考模拟卷的情况看,得分率最低的要算诗歌鉴赏题。
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大多数诗歌本身难以读懂,二是因为学生缺乏“五关注”意识,缺乏相关的阅读鉴赏技巧。
那么,何谓“五关注”?诗歌鉴赏为什么要“五关注”?怎样培养“五关注”意识,掌握“五关注”技巧?本文试图解决这些问题。
一、关注题目无论是诗还是词、曲,题目都与内容有关:或者规定了所写内容,或者暗示了所写内容……因而诗歌鉴赏要关注题目(有的词曲只有词牌曲牌而没有题目,有的诗歌在题目位置只标明体式“五律”“五绝”或“七律”“七绝”而没有题目,这另当别论)。
例:观书有感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题:这首诗表达了什么内容?你是怎样知道的?参考答案:读书能为思想增加“源头活水”。
从题目“观书有感”得知。
而如果不关注题目,就难以准确把握全诗内容,也许会以为这是一首写景诗……二、关注注释在高考试卷的诗歌鉴赏中,为降低鉴赏难度,命题人往往会对影响理解鉴赏的疑难问题作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的注明生僻字词的读音、意义,有的介绍写作背景的相关情况……被注释之处往往是理解鉴赏的拦路虎,不注释将妨碍一般考生对诗歌的理解鉴赏;而注释往往是理解鉴赏的一把钥匙,关注注释有助于准确理解鉴赏诗歌。
故诗歌鉴赏要关注注释,对注释切不可等闲视之。
例2007年宁夏海南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斋即事刘一止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逆秦桧”而被罢官。
②局:指棋盘。
问题⑵: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参考答案: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
他以琴棋二物之“品”来抒写自己方直不变之“志”。
“怜琴”因为“弦直”(无关“宫商”),“爱棋”因为“局方”(不因“得失”),“直”乃正直,“方”乃方正(有棱角、有原则),“正直”“方正”正是作者人品、志向之写照。
自己正直方正之品始终不变,哪怕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独处小斋!作者借琴棋抒发了高洁自守,方直不变的情怀,也对混浊世事进行嘲讽。
而如果不关注注释,不了解相关情况,就不能作出正确解答,也许会认为作者表达的是自我满足,自我陶醉的隐逸情怀……三、关注意象意象是倾注作者情感、表达内容主旨的诗歌形象,鉴赏诗歌通常要通过把握意象去把握意境,把握思想情感或内容主旨。
因此,诗歌鉴赏要高度关注整首诗所描绘的意象,在感知全诗意象的基础上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或全诗的内容主旨。
应该熟悉复习资料中列举的各类意象的意义。
诗歌所描绘的意象与所表达的情感或内容主旨的关系,通常有如下几种情况:1.“以乐写乐”,用“好意象”表达“好情感”“好内容”,即用清新优美等意向表达愉悦乐观等情感或内容主旨。
如朱熹的《观书有感》(见上)——问题: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特点?这些意象有何寓意,表达了怎样的内容主旨?参考答案:意象:半亩方塘、天光云影、清澈渠水、源头活水。
特点:意象阔大(前两个)、明丽优美。
寓意及内容主旨:这些意象蕴含“书本知识无穷,书中别有洞天,读书能为思想增添源头活水,使人情趣高雅、精神愉悦、境界崇高”等寓意,勉励人们努力读书。
2.“以哀写哀”,用“坏意象”表达“坏情感”“坏内容”,即用凄凉荒寂等意象表达感伤悲凉等情感或内容主旨。
如杜甫的《对雪》:“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问题: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参考答案:描绘了薄暮时分乱云低垂、风雪狂舞、战鬼哭嚎、老翁愁吟等凄凉意象,表达了作者因战乱不停、生活穷困的感伤悲愁之情。
3.“以哀写乐”,用“坏意象”表达“好情感”“好内容”,即用凄凉荒寂等意象表达愉悦乐观等情感或内容主旨。
如曾巩的《西楼》:“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起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问题: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参考答案:全诗描绘了海浪翻滚、风起云涌、急雨将至的险恶意象,表达了作者不畏风雨并喜迎风雨的豪迈喜悦之情。
类似的如齐己的《早梅》及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都通过描绘冰封雪飘、奇寒难耐的“环意象”来烘托梅花的耐寒、艳丽、高洁等,表达作者对“梅花”的喜爱、赞美之情。
4.“以乐写哀”,用“好意象”表达“坏情感”“坏内容”,即用清新优美等意向表达感伤悲凉等情感或内容主旨。
如苏轼的《东栏梨花》:“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分明。
”——问题: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参考答案:全诗描绘了梨花淡白、柳叶青青、柳絮飘飞、百花盛开的明丽意象,表达了春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惆怅之情。
类似的如欧阳修《蝶恋花》中的“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四、关注技巧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可能是最难以进行的,因为它涉及的面太宽,往往不知从哪个角度切入。
关键是对表达技巧涉及的范围要了解,最好能在头脑中“画”一棵表达技巧的“知识树”,将“主干”“枝丫”“果叶”都画出。
表达技巧“这棵树”主要有三棵“枝丫”:第一棵是修辞手法,第二棵是表现手法,第三棵是结构手法。
修辞手法所结的“果子”有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对比、夸张、衬托、反复、用典、化用、互文等。
表现手法又有三棵“枝丫”,分别是抒情手法、描写手法、其他手法。
其中:抒情手法所结的“果子”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用典抒情、托物言志等;描写手法所结的“果子”有渲染烘托、白描工笔、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细节描写、听觉描写、视觉描写、嗅觉描写、角度变化等;其他手法所结的“果子”有象征、联想、想象、抑扬、铺陈等。
结构手法所结的“果子”有开门见山、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铺垫、前后对比、起承转合等。
仅就这些,已经让人眼花缭乱的啦,但这些还远不是表达技巧的全部!这正是表达技巧题难以回答的原因。
可以这样说,凡是表达形式方面的东西大都是表达技巧的范畴(当然,有的“形式”还谈不上“技巧”)。
因此,表达技巧题只要从“形式”着眼,从一个角度切入,讲出一些道理并言之成理就行。
如朱熹《观书有感》的表达技巧,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切入可分析其比喻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切入可分析其描写手法和抒情手法;从结构手法的角度切入可分析其前两句比喻写景,后两句议论抒情。
或许正因为表达技巧涉及面宽,这类题通常会从一个比较具体的角度提出问题,而不会笼统地问某首诗有何表达技巧有何表达特点。
然而,即便如此,学生做模拟卷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自己的答案与“参考答案”相去甚远,甚至全然不同。
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生欠缺相关知识,头脑中没“生长”相关知识的“知识树”,答案不准确甚至不正确;二是“参考答案”太机械,命题人考虑的面不广,“参考答案”没有弹性空间,变成了“标准答案”。
比较规范的试卷,命题人常常会给出尽可能多的“参考答案”,或者说明言之成理即可给分。
这符合诗歌乃至其他文学作品的鉴赏实际与特点,也符合新课改鼓励创新的精神。
五、关注风格诗歌风格有的豪放(如“苏辛”词),有的婉约(如“柳李”词);有的绮丽(如李商隐诗),有的朴实(如陶渊明诗);有的含蓄(如李商隐诗),有的直白(如陶渊明诗)……鉴赏诗歌往往会涉及诗歌风格,欠缺相关知识会影响对诗歌题目的解答。
应该熟悉复习资料中各重要作家的诗歌风格。
还需注意,同一作家会有不同的诗歌风格:如苏轼以豪放词为主,也有婉约词;李清照以婉约词为主,也有豪放词……鉴赏答题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如苏轼的两首《江城子》: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注:“乙卯正月二十日夜”,作者梦见已去世10年、安埋在四川的妻子王弗,此词为悼念亡妻而作;乙卯:公元1075年,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
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里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问题:两首词的语言风格是否相同?请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前一首缠绵凄切,风格婉约;后一首粗犷激昂,风格豪放。
(提示:关注各类风格的抒情特点)总之,关注题目、关注注释、关注意象、关注技巧及关注风格的“五关注”是诗歌鉴赏的重要技巧。
因而我们要增强“五关注”意识,养成“五关注”习惯,掌握“五关注”技巧。
这样,有助于我们准确理解鉴赏诗歌。
当然,诗歌鉴赏还重在积累,积累得多,越容易理解诗歌;因而,在掌握一些诗歌常识和鉴赏技巧的同时,还应力所能及地多读诗歌,增加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