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伦理思想与意义思索
儒家经典中的家庭伦理观念对家庭和谐的建设

儒家经典中的家庭伦理观念对家庭和谐的建设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对于社会的繁荣与发展至关重要。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经典中蕴含了丰富的家庭伦理观念,这些观念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家庭价值观和家庭建设。
本文将以儒家经典为基础,探讨儒家家庭伦理观念对于家庭和谐的建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一、尊老敬祖儒家经典中最重要的一条家庭伦理观念就是“尊老敬祖”。
尊老敬祖是尊重长辈、尊重家族传统的表现,通过尊老敬祖的行为实践,增强了家族成员之间的亲情和凝聚力。
在传统儒家文化中,儿孙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更应该尊敬祖父母和长辈,为他们尽孝尽责。
通过尊敬长辈,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更加和谐,家庭的凝聚力也得到了增强。
二、和睦相处儒家经典中还强调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
和睦相处是指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宽容,保持良好的亲情关系。
在家庭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和责任,要以和为贵,尊重家庭成员的个性和权利。
相互间的理解与信任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基石,而这一理念在儒家经典中有着明确的阐述。
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能够有效地减少争吵与冲突,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三、教育子女儒家经典中强调了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责任。
教育子女是每一个家长的重要使命,也是家庭和谐的重要保证。
儒家经典中强调了父母的责任和义务,父母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榜样,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子女积极向上的品德与道德修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这样的教育理念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的教育环境更加和谐,促进了家庭和谐的建设。
四、儒家家族伦理观念除了个体家庭的和谐,儒家文化中还强调了家族的伦理观念。
创建和谐的家庭需要依赖于良好的家族关系。
在儒家经典中,家族被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强调了家族成员之间的亲情和血脉相连的纽带。
家族中的成员有着共同的责任和义务,每个人应该依靠家族的力量共同进步,共同守望家族的荣誉。
传统文化中的家庭伦理及其传承

传统文化中的家庭伦理及其传承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场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伦理一直被视为至高无上的价值观,贯穿着中国人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
家庭伦理不仅包括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关系,还涵盖了夫妻、兄弟姐妹、祖孙等各种亲戚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从家庭伦理的意义、特点以及如何传承等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伦理的重要性。
一、家庭伦理的意义家庭伦理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伦理之一,其意义非常重大。
首先,家庭伦理是一种道德规范,是指引人们在家庭生活中行为的依据和准则。
其次,家庭伦理为家庭提供了一个稳定、和睦的生活环境。
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尊重、关爱、包容,能够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使得家庭的生活更加美好。
此外,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家庭伦理还是延续家族血脉、强化族群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二、家庭伦理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家庭伦理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 尊敬长辈:家庭中,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尊重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长辈的话语有权威性,晚辈要尊重长辈的决定。
同时,长辈也要尊重晚辈的意见。
2. 务实节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节俭的思想是非常深远的。
家庭成员应该精打细算,减少浪费。
同时,也要注重人情世故,不要过分苛求他人,要多为别人考虑。
3. 和睦相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睦融洽的。
家庭成员要保持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的态度,共同维护家庭和谐。
三、家庭伦理的传承传统文化中的家庭伦理需要通过传承来保持其价值。
传承家庭伦理,必须要培养家庭成员的家国情怀,加强道德教育,强化孝道感化,树立社会责任感。
同时,还应通过亲手实践的方式,让一家人真正理解并体会家庭伦理所体现的价值,从而能够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下去。
1. 强化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对于家庭伦理的传承至关重要。
现代社会中,价值观不断发生变化,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家庭伦理也面临了严峻的考验,强化道德教育,帮助家庭成员了解传统文化的深层意义,才能更好地传承家庭伦理。
2. 注重孝道教育: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道德观念,也是家庭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庭观念与伦理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的家庭观念与伦理价值中国传统文化自古以来一直注重家庭观念与伦理价值的传承与弘扬。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承载着世代相传的家族道德和家训,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和孝道、家族观念以及家庭关系的特点三个方面来论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观念与伦理价值。
1. 儒家思想与孝道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是儒家思想,特别是孝道观念的倡导。
孝道作为一种传统伦理美德,强调对父母的敬爱和尊重。
儒家经典《论语》中有“有父母,善则吾不孝”之说,表达了孝顺父母的重要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被视为满足家庭观念和伦理价值的核心。
子女应尽力照顾年迈的父母,为父母分忧解难。
这种孝敬父母的观念贯穿于中国家庭的各个方面,不论是生活照料还是心理关怀,都体现了一个人的家庭责任和价值观念。
2. 家族观念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族观念也占据了重要地位。
家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大的社会集体,承载了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家族文化的传统。
在中国的传统家庭中,家族观念通过世代相传的家训和家谱体现出来,家族成员共同努力保持家族的荣誉和尊严。
家族观念的重要性体现在家族成员之间的互助和支持上。
在传统的中国家庭中,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关系非常密切,互相携手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家族成员之间的合作和互相照顾不仅体现了血缘关系,也强化了家庭的凝聚力和团结性。
3. 家庭关系的特点中国传统家庭的伦理价值还体现在家庭关系的特点上。
传统中国家庭中,父权至上的家庭结构是家庭关系的主要特点之一。
家庭成员的地位和角色是有明确划分的,父亲作为家庭的主要决策者和养家糊口的责任人,母亲负责家庭的日常生活和照顾。
而子女则要遵循长幼有序的原则,尊重父母的意愿和决策。
除此之外,中国传统家庭中还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和相互尊重。
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角色和责任,需要相互支持和帮助。
这种亲情和相互尊重的价值观念使得家庭成员之间形成了密切的联系,也是传统家庭观念的重要体现。
家庭伦理道德

家庭伦理道德家庭伦理道德是指人们在家庭环境中所遵循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它是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也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支撑。
在家庭中,每个人都有责任遵守家庭伦理道德,促进家庭的和谐和发展。
首先,家庭伦理道德要求家庭成员之间保持亲情和爱心。
家庭是一个温暖的避风港,是每个人的精神寄托和依靠。
家庭成员应该相互关心、相互爱护,互相扶持,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携手共进。
父母要尽力为子女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
兄弟姐妹之间也应该友爱相待,互相包容理解,不要因为个人利益而产生纷争和冲突。
其次,家庭伦理道德要求家庭成员之间保持诚实守信。
诚实是家庭中的基本准则,家庭成员相互之间应该坦诚相待,不撒谎、不隐瞒。
共同维护家庭的尊严和荣誉,不做违背伦理道德的事情。
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守信,言行一致,以建立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和亲密关系。
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诚实守信是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再次,家庭伦理道德要求家庭成员之间保持尊重和理解。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自己的思想和个性。
家庭成员应该尊重彼此的意见和决定,不批评、不指责,通过理性的交流和沟通解决问题。
尊重和理解是家庭和睦相处的前提,也是培养孩子良好品质的基础。
最后,家庭伦理道德要求家庭成员之间保持公平和公正。
家庭是一个小社会,在家庭中培养公平和公正的守则,有利于每个人的成长和健康发展。
家庭成员应该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彼此,不偏袒、不歧视,家庭资源要公平分配,让每个人都有发展的机会。
家庭成员要以公正的标准要求自己,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困扰和伤害。
在现代社会,家庭伦理道德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考验。
我们应该始终坚守家庭伦理道德,注重家庭关系的培养和维护。
只有形成良好的家庭伦理道德,才能够构建和谐稳定的家庭,为社会和家庭成员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家庭伦理和婚姻家庭的价值和意义

家庭伦理和婚姻家庭的价值和意义家庭伦理是指道德规范和社会规则在家庭关系中的具体表现,是家庭成员之间互相尊重、关爱、支持和帮助的基本准则。
而婚姻家庭是指男女之间通过合法途径结成的亲密关系,是社会基本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伦理和婚姻家庭对于个人、家庭和社会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家庭伦理和婚姻家庭对个人的意义很大。
在家庭中,个人可以得到从生理、心理、道德等多个方面的满足和支持。
父母可以为子女提供生活、学习、成长所需的物质和精神支持,使其受到全面的照顾和教育。
夫妻之间则能够建立情感联系,相互尊重和谅解,形成互相支持、共同成长的关系。
而有了良好的家庭伦理和婚姻家庭,个人的凝聚力也会增强,自我认同感也会更加明确,有助于形成健康的个性和稳定的情感。
其次,在家庭中,人们不仅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更能够为家庭作出贡献。
家庭成员之间应遵循互相尊重和关爱的准则,彼此协作,共同承担起家庭中的各项职责和义务。
例如,父母应该为子女提供长期生活上和精神上的支持,让他们健康成长;而子女也应该为家庭分担家务、尊重父母、认真学习等。
有了这样的关系,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够在心灵上得到慰藉和满足,同时也为家庭的发展增添了积极的力量。
再次,家庭伦理和婚姻家庭对社会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人际关系网络的最基层。
家庭内部的团结、和谐和稳定,对于整个社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家庭成员之间不遵守伦理和道德规范,不尊重和支持彼此,便会出现互相排斥和敌对的局面。
这样的家庭很容易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和矛盾的加剧。
而遵守良好的家庭伦理和婚姻家庭,是一个人在社会中作为一个成年人生存的基础。
只有经历了家庭的试验,在其中获得了相应的经验和成长,才能够在社会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最后,家庭伦理和婚姻家庭对于家庭的未来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家庭是人类文明的历史遗产,是人类的衣食父母,是一个基本的核心组织形式。
然而,在现代社会,许多家庭都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夫妻之间缺乏沟通和理解,父母过于繁忙,无法充分陪伴孩子,孩子缺乏爱和关注等。
古代家庭伦理中的德育思想及现代反思

古代家庭伦理中的德育思想及现代反思古代家庭伦理中的德育思想及现代反思在古代家庭伦理的概念中,德育思想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到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养育、管理等方面,进而影响着子女的品德和健康成长。
古代家庭伦理德育思想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文化,都有着各自的德育思想,其中也包含着大量深刻的思想和精神内涵,可以说是一部完整的德育体系。
一、古代家庭伦理中的德育思想(一)中国传统德育思想中国传统的德育思想,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礼记》,它的主旨是“仁义、礼智、信诚”,强调“父母教子,子孝父母”,也就是说,在家庭中,父母要给子女讲授道德知识,教育他们行善孝顺,让他们具有良好的品行。
另外,《礼记》也强调“父子不疑,兄弟无怨”,也就是“父母要信任子女,兄弟要和睦相处”的内涵。
此外,中国传统的德育思想还包括《论语》中的“父母有道,子女孝”,以及儒家的“礼仪之邦”,即“父母有仁、子女有义”的思想。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的德育思想注重“孝”,强调子女应当尊敬父母,服从父母的教导,从而获得良好的品德教育。
(二)西方传统德育思想西方传统的德育思想源于希腊和罗马文化,其中最重要的思想就是“恩德”,即“父母之恩,子女之德”,强调父母对子女的爱护和关怀,子女应当谦虚谨慎,让父母骄傲自豪。
此外,西方传统的德育思想还有基督教的“仁慈”,即“父母仁慈,子女效忠”,强调孩子应该感谢父母的仁慈,遵守父母的教诲,为父母尽心尽力。
二、现代反思古代家庭伦理中的德育思想,虽然是以古人的观念和思想为根基,但其本质是一脉相承的,无论是中国传统的“仁义、礼智、信诚”,还是西方传统的“恩德”和“仁慈”,其实都在强调“父母有仁,子女有义”,强调子女应当尊敬父母,服从父母的教导,从而获得良好的品德教育。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发生改变,“父母有仁,子女有义”的德育思想,在现代社会中也受到了质疑,有人认为这种思想过于极端,不适应当今时代,孩子们应当自由发展,不受束缚。
有关家庭伦理的思考

有关家庭伦理的思考最近听了几篇有关家庭伦理的有声小说,引发我对家庭关系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我觉得许多常见的思想方式中的‘理所当然’,都属于误区,都是造成家庭矛盾的根源。
误区一、父母养育了儿女,儿女理所当然应该服从父母。
父母养育子女是自己的责任,在子女的成长道路中,父母应该让子女在身体和心智上不断成长,直至长大成人。
但是子女人生道路的选择,却应该让子女自己决定。
父母将子女养大成人,得到的回报是享受子女的成长过程,而不是让子女回报养育之恩而变成自己的从属品,执行自己的意志。
父母要子女服从自己,结果可能是:1.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不断矛盾,各自生活在痛苦之中;2.子女对父母阳奉阴违,相互感情隔膜;3.子女成为没有独立意志的木偶人,成为性格和智力上的残疾人。
凡此种种,全都是家庭矛盾的根源。
误区二、媳妇女婿理所当然应该孝顺和尊敬公婆和丈人丈母。
公婆和丈人丈母是长辈,媳妇女婿确实应该孝敬长辈。
但是长辈若不付出爱心去疼爱小辈,只凭自己的地位就认为理所当然应该得到孝敬,那是不可能的。
就算小辈表面上装装样子,心中却会不以为然,长此以往就酝酿出家庭矛盾。
按传统的礼教说法‘上慈下孝’,也是要长辈先付出慈爱,才能得到小辈的孝心。
孝顺和尊敬,是一个人发自内心深处的感情,感情需要相互的心灵付出才可能产生。
有些公婆和丈人丈母甚至想掌控小辈的家庭经济,或者以养育之恩挟制住自己的子女进而掌控小辈家庭的主权,这都是造成小辈家庭矛盾的行为,是自私骄横,为老不尊。
这样的公婆和丈人丈母绝不可能到媳妇女婿的孝敬。
子女成家后,他们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他们的小家庭是独立自主的。
父母应该有清醒的概念,孩子都成家后,父母的家庭就回归二人世界,子女都不再是他们的家庭成员。
子女的家庭与父母的家庭具有同等的地位,应该手拉手并联成一个大家庭,而不是一个由父母统领的大家庭。
具有这种清醒认识的公婆和丈人丈母才能得到媳妇女婿的孝敬。
误区三、配偶理所当然应该孝敬我的父母。
浅谈儒家家庭伦理思想

浅谈儒家家庭伦理思想自古以来,在中国人眼中,家都显得至为重要。
中国古代“家国天下”并举,而家居于首位,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国与天下只是家的放大,社会关系也不过是家庭关系的延伸。
因此,家庭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占有中心地位,与这一现实相适应,儒家对于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从妥善处理家庭关系开始的。
《中庸》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这句话是说,仁就是爱人,但首先是爱自己的亲人,也就是首先要处理好家庭关系。
家庭关系主要包括父子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相应的儒家家庭伦理也就包括“夫义妇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内容。
父子关系是古代中国家庭中最重要的伦理关系,“父慈子孝”是儒家处理父子关系的基本要求。
“父慈”与“子孝”是相对的,一方面,父亲要爱护自己的子女;另一方面,子女要孝敬自己的父母。
孔子说“父父,子子”,就是要求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儿子要有儿子的样子,就是要求“父慈子孝”,反映了父子间相互的道德责任与义务。
父母亲应当养育子女,子女则应孝敬父母。
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中,儒家更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道。
在儒家看来,对父母尽孝是天经地义的。
父母不辞艰辛养育了儿女,对儿女那份浓浓的亲爱之情,使得儿女自然而然地依恋父母、敬爱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克尽孝道是作为子女应尽的义务。
儒家专门有一本讲述孝道、孝治思想的经典—《孝经》,汉代列人“七经”。
从汉代开始,历代统治者都提倡“以孝治天下”,汉代举孝廉的官吏选拔制度甚至把孝作为选拔官吏的最基本标准,足见孝道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地位。
所谓孝,是指赡养和敬爱父母。
儒家认为,作为子女,应当竭尽全力使父母在生活上有良好的照顾,“事父母,能竭其力”;子女应尽可能地承担一切事务,有酒肉美食要让给父母享用,“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
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职责。
儒家还认为,对父母的孝不仅在于养,还在于以合适的礼节、礼仪侍奉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父母在世的时候,应当按照礼节侍奉他们;父母去世以后,应当按照规定的礼节埋葬,死后还应按时以礼祭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庭伦理思想与意义思索严复是近代中国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
在中国正处于积贫积弱、遭受列强瓜分的民族危亡时刻,严复通过翻译西方著作和讲学等形式,宣传民主、科学和进化论的思想,积极主张维新变法,批判腐朽落后的封建思想,以求中华民族的革新图强,体现了一位爱国知识分子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他的家庭伦理思想也体现了这一变革时代的特征,既具有批判、启蒙和开新的特点,又留下了封建残余思想的深刻印记。
一、总的说来,他的家庭伦理思想是建立在比较基础上的中西兼容,以新式思想为主。
具体而言,可以把他的家庭伦理思想中的积极方面概括如下。
(一)提倡婚姻自由首先,严复主张一夫一妻制。
他说:“匹合之制所以最善者,以其最便家庭教育之故,故吾国多妻之制,往往为新学家所深垢。
”批判中国当时有钱人和贵族的一夫多妻现象。
其次,反对早婚,主张晚婚。
他在给熊纯如的信中曾说:“吾国前者,以宗法社会,又以男女交际不同西国之故,遂有早婚之俗,而末流或至病国,诚有然者。
”把早婚提到导致国家落后的高度,虽有夸张的成分,或者说严复还没有认识到国家落后的真正原因在于封建经济和封建君主专制政治体制,但他的确指出了早婚的危害性。
并且,严复还讲了反对早婚的理由。
“男不知所以为父,女未识所以为母,虽有儿女,犹禽犊耳。
”认为比较适宜的结婚年龄是男子三十岁和女子二十岁。
再次,严复主张满汉通婚。
他认识到满、汉两族各有优点,通婚则可以取长补短。
如果继续实行满汉禁婚,则对满人最为不利。
最后,严复反对封建婚姻中的门户观念。
他说:“故无论复之嫁女娶妇,固不论财。
”可见,严复在子女的婚姻上没有传统的门当户对、嫌穷爱富的思想。
这对于上流社会比较普遍的“政治联姻”、“经济联姻”是一大挑战。
另外,严复还主张婚姻自主。
他说:“昏嫁之事,宜用自由,使自择对。
”这是对中国几千年“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婚姻模式的叛逆,具有启蒙意义。
严复还认识到青年人经济上的独立对婚姻自主的重要作用。
他说:“甚且舍祖父余荫,食税衣租而外,毫无能事足以自存。
如此而日自由结婚,不待父母之命,庸有当乎?庸有当乎?”(二)主张男女平等,倡导妇女解放运动严复形象深刻地描述了封建社会里妇女受压迫的悲惨遭遇。
他说:“压制妇人,待之以奴隶,防之以盗贼,责之以圣贤。
”控诉了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对妇女的残酷迫害,并认为女子缠足和吸食鸦片是中国礼俗中对民力贻害最深的两件事。
他认为男尊女卑的观念是人为设置,并非天然形成的。
“中国妇人,每不及男子者,非其天不及,人不及也。
”他还指出了妇女自立的途径。
“禁缠足、立学堂固矣,然媒灼之道不变,买妾之例不除,则妇女仍无自立之日也。
”并且,他特别强调读书和参与社会实践对妇女解放的重要作用。
“盖读书者,阅古人之世;阅世者,即读今人之书。
”严复认为,妇女自强有利于国家强盛。
“故使国中之妇女自强,为国政至深之根本。
”这一认识可谓很有远见。
严复不仅指出男女的不平等、妇女受压迫和束缚,而且,还认识到经济上不平等,女子经济上不能独立是根本原因。
他说:“支那妇人,又凡事仰给于人,除倚市门外,别无生财之术。
”女子在经济上依附于男子,则她们在人身、人格等方面不可能真正独立,必然处于依附和被支配的地位。
这一见解是相当深刻的。
所以女子参与劳动,取得经济收人不仅有利于妇女解放,而且有利于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他说:“一家无坐食之人,则家累轻。
”他还从经济角度分析了他家乡30年前盛行的溺女之风,并大声疾呼:“呜呼!骨肉之爱,人道最高尚者也,及杂以私,则用情之诚,不若禽兽,是不可以憬然耶?”可见,严复一方面强调亲子之情,另一方面反对重男轻女,女孩应该同男孩一样受到父母的疼爱和呵护。
更难能可贵的是严复还较早地认识到了妇女参政的重要性。
他说:“吾国近十余年来,始有男女平权之说,浸假言自由婚姻矣,至于今则言女子参政权矣,此其为是为否,哲家不敢轻下断言,但就事实上之实验,科学上之研究,有可言者,请为诸公更一及之。
”最后,严复认为妇女地位的提高、经济和人格上的独立符合社会进化的法则。
“既言男女婚配之进化,则女子地位关于社会进化者亦有可得而言。
”(三)提倡孝亲敬长、慈爱子女,重视父子亲情他指出:“孝亲敬长固矣,而不宜使髦奎之人,沮子孙之发达。
”严复的家教思想中重“孝”。
在他写给夫人朱明丽的一封家书中说:“普贤乃不肯以一字慰问其母,此儿真不孝也。
”在写给女儿严殡和严谬的信中夸奖她们能勤学写信,鼓励她们经常写信给他。
由此可见,严复非常注重与子女间的沟通和了解,注重亲情的培养。
他不仅深爱着自己的亲生儿女,而且怜爱亲属中的其他晚辈。
这一点从他写给外甥女何纫兰的信中可见一斑。
“吾年日老,姊妹所出只汝一人,故于汝身更加怜爱,较之子女有过无逊。
吾甥当善体此意,以慰老人,切切!”另外,严复还教导子女要赡养父母,使父母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子女有所成就,父母也引以为荣。
尽管世界进化、前进,但“孝”的思想不可丢弃。
“故世界天演,虽极离奇,而不孝、不慈、负君、卖友一切无义男子之所为,终为复载所不容,神人所共疾,此则百世不惑者也。
”严复认为子“孝’,并不是片面的,他还高度赞扬母慈的伟大。
“慈母之于子也,幼劳顾恤,若忘其身,母苦而子乐也。
至得其所求,母且即苦以为乐,不见苦也。
”(四)阐述了兄弟姐妹相处的原则,要求儿女之间要重视姊妹亲情首先,兄姐要关心、疼爱弟妹。
在写给次女严谬的信中他说:“小弟弟不赖学否?不好哭吵要东西吃否?汝是姐姐,须得疼他,他自然不同你淘气了。
”其次,长子拥有严父一般的权威,弟妹要敬重长兄。
他是这样说的:“吾儿当知,迷信事小,而我诸子中,有以幼弟伤长兄感情,却是极大关系。
谚云:‘长兄为父嫂为母’;又云:‘父有长子,称曰家督’,况大哥年将知命,可为汝父有余,乃以嫡母忌日,叫汝代劳拜佛,汝缘不信宗教,或他见解,虽露不豫之色,兼有无谓语言,使大哥伤心,岂非该死?惟是大哥本身,亦有不对之处,因他当下见汝曹如此,便应呼到面前,扎实教训一番,劈面大骂,才是做家督正理。
而乃容忍不言,骨肉之中过于世故如此,亦是不合也。
”严复在这里所强调的长兄的权威是建立在亲情互爱基础之上的,不同于封建宗法社会嫡长子继承制中的长子所拥有的那份权威和独尊地位。
另外,严复还强调在姻埋姑嫂的关系中,长嫂应贤淑大度,发挥表率作用。
“人家有大小,有灿理,有姑嫂,甚至婆媳,但凡相处,皆有难言,惟有打头者系贤淑大度之人,处处将私心争心与为己心除去,然后旁人见而服之,不致互相倾轧。
”(五)重视教育,提倡科学的生育观他在谈到中国传统的生育观时指出:“故最要莫急于奉生,教育子孙次之。
”说明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重视生育,但不重视教育。
严复认为父母当用“善”来教育子女。
“此犹庄周以非指喻指,非马喻马,而齐桓公亦云仲文教我以所善,不若教我以所不善。
其为特色,天下父母当自知之。
”严复还认识到教育是提高女子地位,改善女子生活,解决女性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他说:“姑(故)女子教育,所不可不巫者,一曰妃(配)偶关系,二日遗传关系,而最后则有生计关系。
”严复主张优生,用遗传学和进化论思想来解释优生的道理,希望以此来改进国民的素质。
他说:“饮食养生之事,医学所详,日以精审,此其事不仅施之男子已也,乃至妇女亦莫不然。
盖母健而后儿肥,培其先天而种乃进也。
”并且,严复还从经济的角度分析了中国人只重视生育的数量,而不重视生育的质量。
“设使娶妻一人,生子四、五人,而均须仰食于不足自给之一男子,则所生之子女,饮食粗弊,居住秽恶,教养失宜,生长于疾病愁苦之中,其身必弱,其智必昏,他日长成,亦必有嗜欲而无远虑,又莫不巫巫于嫁娶。
于是谬种流传,代复一代。
虽半途夭折之数极多,然所死之数,必少于所生之数。
”由此可见,经济贫困与生育质量低下已进人恶性循环的矛盾状况,深刻揭示了中国极度贫穷和人民意识不觉醒的社会现实。
(六)对西方家庭伦理思想应采取谨慎的态度,倡导有取舍的吸收他说:“即在西洋诸国大抵莫不行匹合矣,而自由结婚之余,亦未尽离苦趣。
夫妇道苦,由是而二弊生焉,一曰不事嫁娶,一曰轻为离异。
”可见严复看到了西方社会婚姻自由的一些负面影响,对独身主义和轻易离婚持否定态度。
另外,对盲目崇外、心醉欧风的不良社会风气严复提出了批评。
对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中可取之处严复持肯定态度,提倡继承。
而对只注重感官肉欲的不负责任的爱情婚姻观提出批评。
他如此说道:“又睹东西之俗,通脱逾闲,由是怨旷既多,而夫妇之道亦苦,不知中国数千年,敬重女贞,男子娶妻,于旧法有至重之名义,乃所以承祭祀,事二亲,而延嗣续。
而用今人之义,则舍爱情肉欲而外,羌无目的之存,今试问二者之中,何法为近于禽兽,则将惊然而知古礼之不可轻议矣。
”二、正和其他任何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不可能超越时代的局限一样,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传统家庭伦理思想仍占主导地位,再加上严复自小熟读典籍,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所以他的家庭伦理思想又有着保守性和批判不彻底的特点。
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对女性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上存在片面之处如严复认为,为人太太的天职是:“家中照管门户、教束儿女,系做太太人天职,非不得已不要常出门也。
”他认为在新式人物中这种美德已荡然无存。
“承先持门户教子孙为第一要义,此之美德,岂是新人物中可求?”他还认为“世间惟妇女最难对付。
”与孔子的“惟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并且他认识到,男女因生理方面的区别,因此分工有所不同。
“故女子以生生为天职,其力以储能为多;而男子之力见于事功,固多效实。
”认为女子的天职就是生育,对女子在参与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活动中所起作用认识不足。
毛泽东曾说:“妇女能顶半边天。
”显然,严复是看不到这一点的。
(二)在爱情婚姻观上尽管与前人相比有较大突破,但受传统影响依然存在在他晚年所作的《读经当积极提倡》演讲稿中倡导隆古教化、纲纪不变。
他说:“治制虽变,纲纪则同,今之中国,已成所谓共和,然而隆古教化,所谓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敬,夫义妇贞,国人以信诸成训,岂遂可以违反,而有他道之从?”他还说:“今日吾国所谓女权,无非与男子争权。
既与男子争权,则不得不过于智育,过于智育,则女性必衰。
女性之衰非他,一曰不事嫁娶,二日不愿生育,此欧、美之已事。
”把争取女权仅仅看作与男子争权,反映出严复的矛盾心理。
女权解放运动主要是指让女子从男尊女卑、受歧视、受压迫的不合理的社会体制中解脱出来。
与不事嫁娶、不愿生育并无必然联系。
严复在对待自己子女的婚姻问题时,这一保守心理表现得尤为明显。
他说:“吾俗向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对于洛生提出先与他的女儿相处,看彼此是否情投意合,然后再决定是否婚约。
严复的回答是:“告以不能。
”而且把青年男女为婚姻自由而私自出走视为一大罪过。
他说:“故务弱其民,男秉义程,女守洁清,而寄毅逃嫁,皆大罪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