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K122017年春季七年级生物下册3.3.3物质运输的途径第2课时教案新版济南版
2024年春季七年级生物下册3.3.3物质运输的途径教案(新版)济南版

此外,在案例分析环节,虽然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但我发现他们对于物质运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没有太多的了解。因此,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引入更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物质运输的重要性。
10. 物质运输的调节:物质运输的调节主要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实现,包括血压调节、心跳调节等。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首先,在导入新课时,虽然我试图通过提问和展示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部分学生似乎对此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因此,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尝试使用更多生动有趣的实例和视频,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科学思维: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分 科学探究:鼓励学生参与实验和观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4. 社会责任:通过学习物质运输的相关知识,使学生能够关注人体健康,了解日常生活中与物质运输相关的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对生物学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进一步深入讲解细胞的功能,特别是物质运输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更为全面的生物学知识体系。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生命观念:通过学习物质运输的途径,使学生能够理解细胞内外物质交换的重要性,形成对生命体内物质运输过程的生命观念。
4. 血液循环的组成部分:血液循环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血管是血液流动的通道,血液是运输物质的载体。
-七年级生物下册 3.3.3 物质运输的途径优秀教案 (新版)济南版-(新版)济南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生

物质运输的途径第2课时教学目标:1、说出血压与脉搏的概念及正常值。
(重点)2、探究脉搏与运动的关系,体验体育锻炼对身体的影响,学会健康地生活。
(难点)教法及学法分析:对脉搏与血压学生有所了解,但对于脉搏与血压是如何产生的并不是很了解,因此对于这两个概念先加以解释,再通过学生自己活动来加深理解。
本节课还进行了一个探究活动:探究脉搏与运动的关系,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身体的影响,引导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康的意识和生活方式。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血压计、秒表等。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一组图片:并提出问题:你知道他们在干什么吗?教师小结:血压的高低和脉搏的强弱、快慢能够反映一个人的健康状况。
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学习血压和脉搏。
立刻对图片上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充分挖掘自身的课程资源并积极回答:他们分别在测量血压和“号脉”。
利用两幅相关的图片引入新课,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标展示2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已经板书在黑板左侧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读标,并板书本节课题:第三节生物质运输的途径(2)---血压与脉搏读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目标板书在黑板上可时刻提醒学生依照目标进行学习过渡:首先让我们一起学习血压的相关知识。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的55--56页,思考完成:1、什么是血压?血压是如何产生的?其测量部位在何处?2、什么是收缩压?什么是舒X压?正常人的血压值是多少?认真阅读课本中内容,在课本中标出思考题的答案,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回答,有不完整的由其他同学通过自学初步了解血压的基础知识,知道血压的自学探究(一)8分钟3、血压如何表示?单位又是什么?4、什么是高血压?什么是低血压?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测量血压的仪器以及部位:教师演示:给一位同学测血压,其他同学仔细观察并记录下这位同学的血压数值,并一起分析这位同学的血压数值是否正常。
试一试:医生分别给三个人测血压:李的血压数值是11/9千帕请你分析他们的血压值是否正常,不正常可能患什么病?走进生活: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济南初中生物七下《3第3节 物质运输的途径》word教案 (2)

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理解血压和脉搏的基础知识。
(重点)②通过实验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难点)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血压、脉搏,学会用血压计给同学测量血压及自己会测量脉搏,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2)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以及分工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小组测量血压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体验体育锻炼对身体的影响,学会健康的生活。
(3)通过对“切脉”诊病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情景教学模式是以收集的资料和情景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景,图文并茂,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寓教于乐,加快对血压和脉搏的理解,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直观的图片演示,通过问题衔接知识点,由学生归纳,教师引导,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活动结论,从中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交流、师生交流,学生学会在教师引导下归纳总结知识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于血压让学生先知道测量的部位,仪器、正常值及如何判断高血压与低血压,再通过演示让学生了解如何来测量血压。
关于脉搏,课上安排学生测量自己安静时的脉搏和下蹲运动后的脉搏,使学生学会脉搏的测量方法,通过不同人脉搏数据的比较,加深学生对脉搏的理解。
对于“切脉”还可以结合我国古代医生最早应用于诊断疾病,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从传统教辅工具的“静态学习到动态学习”的飞跃,让学生消除学习疲劳,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课前准备:1、秒表、电子血压计.台式血压计及听诊器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兴趣2 分钟出示图片:设疑:前一段时间卫生院的医护人员来学校图中他们在给同学们做什么?出示资料:.在人类漫长的生命周期中,疾病始终是影响生命的天敌人的一生除了要与大自然抗争外,还要和疾病抗争.根据现有资料预测,到2025年全球将有的人患有高血压,也就是说将有15.6亿的的人患上此病在威胁生命的疾病中高血压病的杀伤力仍位居榜首.中国每年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约有260万,平均每小时死亡约300人,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第一杀手”。
3.3.1物质运输的载体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件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蛋白质在物质运输中的作用的小论文。
2.作业评价:关注学生的论文质量,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结构合理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作业小结,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五、案例亮点
1.贴近生活:本节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血液中的血红蛋白运输氧气、载体蛋白运输葡萄糖等,让学生了解蛋白质在物质运输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感受到生物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自主总结蛋白质在物质运输中的作用,以及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以及收获等,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为后续教学提供有益的反馈。
1.介绍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如氨基酸的组成、肽链的盘曲折叠等。
2.讲解蛋白质在物质运输中的作用,如载体蛋白、血红蛋白等,阐述蛋白质如何实现物质的运输。
3.通过示例,介绍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原理,如载体蛋白的结构与葡萄糖结合的示意图。
4.强调蛋白质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性,如蛋白质缺乏或异常时,可能导致哪些疾病。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健康的情感态度,增强学生关爱生命的意识。
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敢于挑战的科学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4.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乐于助人的品质,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在设计教学案例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以生动、贴近生活的实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蛋白质在物质运输中的重要作用。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蛋白质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注健康的情感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整理)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2》精品教案

济南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2)》精品教案1、学习目标:1、理解血压和脉搏的基础知识。
2、通过实验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2、学习重点难点:重点:1、血压和脉搏的的概念 2、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难点:1、血压、脉搏的形成。
2、探究运动与脉搏的关系。
3、学习的内容及方法(认真阅读教材,完成下面问题)1、血压是。
2、收缩压是指,舒张压是指。
3、收缩压的正常值是,舒张压的正常值是。
4、脉搏是指。
5、测血压是在处,测脉搏是在。
6、中医通过“切脉”可推知心脏和其他器官的健康情况,这是因为。
学习疑问?视野拓展:1、主动脉和肺动脉哪个血压较高,为什么?2、讨论造成高血压的因素有哪些?达标检测1、某人的血压为18.5/13.5千帕,则该人的血压为A、正常B、高血压C、低血压D、表示法不对2、下列血管中血压最高的是A、上腔静脉B、肺静脉C、主动脉D、肺静脉3、中医“切脉”的位置是在A、肱动脉B、肱静脉C、桡动脉D、桡静脉4、通常测定血压的部位是在A、主动脉B、肺动脉C、肱动脉D、桡动脉5、高血压是指,低血压是指。
我的收获:参考答案自学内容:1、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
主要是由心脏的泵血作用产生的。
2、心脏收缩时,动脉血压最高,心脏舒张时,动脉血压最低。
3、12~18.7千帕,8~12千帕。
4、动脉的搏动。
5、上肢肱动脉处,左手腕部外侧的桡动脉处。
6、脉搏的次数与心跳的次数是一致的。
人体某些器官患病,常会使心跳发生快慢、强弱的变化,并在脉搏上表现出来。
视野拓展:1、主动脉高。
主动脉内的血是由左心室压出的,而左心室是体循环的起点,需要将血液压向全身。
2、遗传、肥胖、嗜酒、摄盐过多等。
达标检测1、B2、C3、C4、C5、血压经常超过18.7/12千帕,血压经常低于12/6.7千帕。
初中生物《物质运输的途径(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环节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师:有位同学不小心扁桃体发炎了(图片展示扁桃体的位置),同学们如何帮帮他呢?生:吃药、输液。
(图片展示吃药、输液图片)。
师:药物是如何从手背部静脉到达病灶的呢?生:血液循环师:上节课我们学过心脏由发达的肌肉组织组成,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心脏图片)而血液沿着血管流动(血管图片)那么流动方向是怎样的呢?生:思考师:这就是今天我们一起探究的物质循环的途径(图)欢迎进入今天的生物课堂(图)希望大家学完以后,能够解决这个疑问。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打点滴”作为情境线索,启发学生思考:药物是怎样到达病灶的?既有利于引出人体内的物质运输途径这一课题,又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师:(课件展示)血液在心脏的推动下,日夜不停的在心脏和血管所组成的管道里沿一定的方向流动,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血液循环。
我们体内的物质是由血液运输的,血液循环的途径也就是物质运输的途径。
血液循环的动力来自心脏收缩与舒张。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血管是血液流经的管道。
【设计意图】血液的流动携带物质进行运输,血液循环的途径就是物质运输的途径,使课中物质运输的途径与教学内容中血液循环的途径在学生心中形成统一的认知。
环节二出示目标,目标引领师:出声速读学习目标,了解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图)生:(出声齐读)【过渡语】:为了完成学习目标,我们先观看一段视频(体循环视频)环节三自主学习,完成任务一,板前展讲,习题巩固师:借助视频提示请同学们按照自学指导一完成学习任务(读清自主学习五明确:内容、自学方法、检查方式、自学时间、自学纪律要求)【设计意图】血液循环本身就是十分抽象的生物知识,所以借助视频降低学生学习难度,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习目标。
视频直观地体现了入体内血液是按一定的方循环流动的,从而提出血液循环的概念。
先借助视频让学生对体循环有一个大体认知,然后依据课本内容和图自主完成体循环的学习。
自主学习五明确使学生学有所依。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3-3-3 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 (2)

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3-3-3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概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关系,了解冠脉循环的途径和意义。
2.学生能够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引导学生举例说出流经不同器官后血液成分的变化3.能够解释血液循环的意义,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4.引导学生尝试测量血压和脉搏,理解运动对健康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准确描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难点:说出心脏跳动一次的过程和血液在循环过程中成分的变化。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概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关系,了解冠脉循环的途径和意义。
2.学生能够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引导学生举例说出流经不同器官后血液成分的变化。
3.能够解释血液循环的意义,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难点】重点:准确描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
难点:运用循环路径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2分钟)(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导入语:血液在血管和心脏中不停地流动着,那它们是按照怎样的路径流动的呢?接下来,我一起来探讨物质运输的途径。
(二)出示学习目标过渡语:请同学们大声齐读学习目标。
1.概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其关系,了解冠脉循环的途径和意义。
2.能够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举例说出流经不同器官后血液成分的变化。
3. 能够解释血液循环的意义,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二、先学环节(15分钟)(一)出示自学指导过渡语:明确目标后,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进行自主学习。
要求学生注意勾画知识点,边读边思考边记忆。
导学问题如下:1.体循环的途径是什么?有何意义?在体循环的过程中,血液的成分有哪些变化?2.肺循环的途径是什么?有何意义?在肺循环的过程中,血液的成分有哪些变化?3.冠脉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分别是什么?冠脉循环有何意义?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先独立自学课本相关的内容,勾画并记忆重要的知识点,提醒学生自学过程中不能为了找后面检测题中的答案而提前做题,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七年级生物(下册)-3.3.3-物质运输的途径教(学)案-(新版-)济南版

物质运输的途径(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由于这节课非常抽象,集本章的重点、难点——体循环、肺循环于一体,既是对前面所学的消化、吸收,血液,血管、心脏等知识的深化,又是后面学习排泄等章节的前提和关键。
因此,根据七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以及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我确定目标如下:知识目标:1、通过识图,说出血液循环的概念。
2、能识别血液循环模式图,概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以及两者血液成分的变化。
3、通过学习体循环与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说明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作用与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讨论血液循环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生命的奥秘,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自身,热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血液循环的途径,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及其意义。
(2)教学难点: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
三、课时划分根据本节教学容及课程标准的要求,将本节课设计为两课时,血液循环为第一课时,血压和脉搏为第二课时,此部分容为第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这节课以体循环和肺循环途径为中心展开,通过探究血液在人体中的流动方向,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的理解;而通过学习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使学生领悟血液即物质运输的载体,血液循环的途径就是人体物质运输的途径,血液循环的意义就在于人体物质的运输。
这节课非常抽象,集本章的重点、难点于一体,既是对吸收、呼吸知识的深化,又是学习尿液的形成知识的前提。
因此,学习过程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合作探究的空间。
让学生学会如何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自学能力。
初中生具有好奇、好动、思维活跃的特征,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和如何思考。
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及flash动画,使抽象的文字变为直观的图像,并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启发诱导层层深入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观察、讨论、分析、总结等活动中,体验知识的生成、发展和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运输的途径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血压和脉搏的概念、形成、数值、测量部位等基础知识。
(重难点)
②探究脉搏与运动的关系。
2.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测量脉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体育锻炼对身体的影响,增强保护心脏,强身健体意识,学会健康地生活。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激趣导学”和“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和探究能力。
【课前准备】
1、血压计、听诊器、秒表,课前培训两名学生学会测量血压。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动,这根能搏动的血管是。
A.桡动脉
B.腕动脉
C.桡静脉
D.腕静脉
(感知血压的存在和部位 )
4、脉搏是由于( )
A.心脏射出的血液冲击动脉管壁形成
B.
C.主动脉的搏动沿动脉壁传播形成
D.
(知道脉搏的形成)
5、成年人的收缩压的正常值是( )。
A.14千帕
B.10.7千帕
C.9千帕
D.8千帕
(知道血压的正常范围)
【板书设计】第三节物质运输的途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