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运输作用

合集下载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5节运输作用参考课件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5节运输作用参考课件
导管分子是死细胞。 输导无机物。
筛管由筛管分子组成, 筛管分子是活细胞。输导有 机物。
观察:木本植物茎的结构
树皮 形成层

木质部
结构名称 树 外侧部 皮 韧皮部
形成层 木质部

功能 保护作用 内有起输导作用的筛管 具有分裂能力,使茎逐年加粗 内有起输导作用的导管 贮藏营养
第5节 运输作用
你知道吗
树怕伤皮, 不怕伤心? 这株古杉高28米, 胸径2.19米,虽曾被焚 空树干,但至今依然 存活,被誉为“湖南 杉树王”。
你知道吗
世界上最高的树是澳洲的杏仁桉,高可达
156m。
世界上最粗的树是生长在西 西里岛的从一小棵资大料栗中树你,发树现干了的什周么问题?
长有5树5为m左什右么。能长得这样高大、粗壮? 世为界什上么体巨积杉最中大间的开树洞是,生树长却不会死亡?
4.位于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的结构叫什么?形成层
有什么特点? 具有分裂能力
是什么组织? 分生组织
5.形成层的细胞分裂,向内形成新的 木质,部向外
产生新的 ,韧其皮作部用是使茎
。 逐年加粗
6.草本植物茎不能像木本植物那样逐年加粗,我们
可以推断,它没有什么结构? 形成层
筛 管 运 送 有 机 物
1、描述切口上方和下方的形态变化 切口上方形成瘤状物下方没变化。
2、试解释切口上方形成瘤状物的原因。 环割树皮,有机物的输导被阻断。因此有机物 堆积在切口,使的切口处细胞生长旺盛,形成 瘤状。
3、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推断茎运输有机物的部位。 在树皮里。
小故事
明在明果的 树小 的表 主哥 干家 的有下一部片,苹适果当园地。剥秋去 天 一,圈他 树去 皮苹 ,果 当园 年玩 一的般时有候显发著现的了增一产个效 很 果。有这趣是的因现为象经。过苹环果割树的干果的树,皮由上于都 被 有切机了 养一 料刀 不( 能如 向右 根图部)运,输这,是而怎集么中回供 事 给?正明在明发去育问的小花表和哥果,实小所表致哥。说由了于一残 席 植 留真着话重 一,要 部明啊 分明! 形听你 成得知 层直道,点小它头表能,哥逐说是渐:怎形科样成学解新种 释 的的树吗 枝? ,第二年仍然可以正常生长, 而不会死亡。

5.5运输作用优秀教学案例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5.5运输作用优秀教学案例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和实验模拟,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植物体内的运输过程,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问题导向:本节课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运输作用的机制。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3.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反思与评价,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例如,在课堂的最后,我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思考自己掌握了哪些知识,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同时,我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及时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此外,我还组织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反思与评价,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提高学习效果。
5.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实践:本节课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和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运输作用的机制和意义。同时,将运输作用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途径和机制。
2.让学生了解运输作用在生物圈中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运输作用的机制和意义。在实验设计上,我精心准备了“水的运输”和“无机盐的运输”两个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观察植物体内的运输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实验后,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第4节 运输作用》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生物七年级上册北师大版(2024)

《第4节 运输作用》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生物七年级上册北师大版(2024)

《第4节运输作用》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生物七年级上册北师大版(2024)二、讲授新课(一)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实验,让学生了解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途径。

)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红墨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1)实验目的:观察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途径。

(2)实验材料:带叶的枝条、红墨水、放大镜等。

(3)实验步骤:①将带叶的枝条插入装有红墨水的烧杯中。

②一段时间后,观察枝条的变化。

③用放大镜观察枝条的横切面和纵切面。

(4)实验现象:枝条的叶脉变红,茎的木质部也变红。

(5)实验结论: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木质部中的导管自下而上运输的。

2. 教师通过图片、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展示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过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运输途径。

(二)有机物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设计意图:通过讲解和图片展示,让学生掌握有机物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1. 教师讲解有机物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是通过韧皮部中的筛管自上而下运输的。

2. 教师通过图片、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展示有机物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过程,让学生了解筛管的结构和功能。

(三)植物体内物质运输的重要性(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和分析,让学生理解植物体内物质运输的重要性。

)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植物体内物质运输有什么重要性?2.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植物体内物质运输的重要性:(1)保证植物各部分获得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水分,维持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2)将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运输到各个部位,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3)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维持生态平衡。

三、巩固练习(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

)1.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2. 学生练习后,教师进行讲解和点评。

四、课堂小结(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途径、有机物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以及植物体内物质运输的重要性。

3.4.4 运输作用-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北师大版2024)

3.4.4 运输作用-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北师大版2024)
3、导管:位于木质部里,运输水分和无机 盐的结构。
尊重生命
二、有机物在韧皮部中运输
1.有机物的运输
枝瘤的形成原因。 有机物在韧皮部由上向下运输。
2.筛管:位于树皮的韧皮部里,运输有机物的结构。 3.导管和筛管的比较。
尊重生命
咱们爱咱们的民族,这 是咱们自信心的源泉。
——周恩来
尊重生命
感谢聆听
尊重生命
这株古杉高 28米,胸径2.19 米,虽曾被焚空 树干,但至今 依然存活,被 誉为“湖南杉 树王”。
俗话说,树“不
怕空心,就怕剥皮”, 分析一下其中的道理。
尊重生命
第3单元 绿色植物的生活
第四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
第4节 运输作用
XX学校 XX科组 XX教师
尊重生命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树 皮
筛管
筛管位于树皮内,由筛管分子连 接而成,筛管分子是长形的活细 胞,两个筛管分子之间横壁形成 筛板,上面有筛孔,用于由上往 下运输有机物。
筛孔
尊重生命
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在韧皮部中运输
二、有机物在韧皮部中运输






叶制造的有机物通

过茎向下运输到植物体
的其他器官。
尊重生命
导管和筛管构成植物体的运输通道
2、试解释切囗上方形成瘤状物的原因。
环割树皮,有机物的输导被阻断。因此有机物堆积 在切口,使切口处细胞生长旺盛,形成瘤状。
3、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推断茎运输有机物的部位。
在树皮里。
4、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推断茎运输有机物的的方向如何?
由上往下。
尊重生命
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在韧皮部中运输

七年级生物上册《运输作用》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上册《运输作用》教案、教学设计
-设想: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4.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设想:尊重学生的提问,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
-设想: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辅导计划,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内容: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运输作用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过程:教师展示一幅植物生长的图片,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植物需要这么多的水分?”引导学生思考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过程。接着,教师拿出一个装有红细胞的滴管,提问:“红细胞在人体内有什么作用?”从而引出运输作用的概念。
2.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教师提出与运输作用相关的生活问题,如“为什么运动员在剧烈运动后心跳加快?”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四)课堂练习
1.教学内容:设计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过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不同类型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期间,教师巡回指导,为学生解答疑问。
2.强化实验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
-设想:开展运输作用相关实验,如红细胞的渗透实验、植物的水分运输观察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Hale Waihona Puke 想:引导学生运用实验结果,验证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将生物学教学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设想: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运输作用在环境保护、健康生活等方面的意义,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2.教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

运输作用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生物

运输作用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生物

总结
树皮(韧皮部)
1、木本植物茎的结构 形成层
木质部

2、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通过茎的木质部由下而上运输。
3、导管:位于木质部,运输水分和无机盐。死细胞 枝瘤的形成原因
4、有机物的运输 有机物在韧皮部由上向下运输
5、筛管:位于树皮的韧皮部里,运输有机物。活细胞
运输作用
2、把生长在土壤中的细嫩植物茎切断,切口下方的
有机物的运输
联系生活 果农为了增产,常将枝条 适当剥去一圈树皮,称为 环剥,这是为什么? 限制有机物向下运输, 使更多有机物运向果实, 从而增加产量
有机物的运输
联系生活
树不怕空心,就怕剥皮? 树皮受伤,切断向下运 输有机物的筛管 ,使根 得不到有机物而死。 “不怕空心”是因为树干 中心与运输没有关系,若 空心到只有树皮仍然会死。
断面上溢出的汁液主要是( C )
A、细胞质和细胞液 B、细胞液和细胞间的水分 C、根从土壤中吸取的水分和无机盐 D、叶制造的有机物
运输作用
下课!
正常枝条
叶脉变红
枝条树皮被剥
叶脉变红
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剥皮相当于除去哪个结构?
除去韧皮部,保留木质部
正常枝条
树皮被剥
水和无机盐的运输部位: 木质部导管
水分从瓶中到达叶片的运 输途径: 瓶—茎的木质部—叶片
水和无机盐的运输方向: 自下而上
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联系生活
给植物打点滴(挂吊瓶) 时,针头应该插在什么管 道?
导入
植物吸取作用吸取的水和无机 盐是如何运输到植物全身各处 去的?
根的生长需不需要有机物?又 是如何运输到根的呢?
第五节
运输作用
茎的结构

七年级运输作用知识点

七年级运输作用知识点

七年级运输作用知识点在生命科学的学习中,运输作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从整体上介绍七年级生命科学中的运输作用知识点,包括植物和动物的运输作用。

一、植物的运输作用植物的运输作用主要表现在根茎、叶、果实等部位,而植物的运输途径主要有三种:根、茎、叶。

具体而言,植物的运输作用包括以下方面:1.水分和矿物质的吸收:植物根系通过根毛吸收土壤中的水和矿物质,并通过根的内部运输系统运输到茎、叶等营养部位。

2.光合产物的分配:植物通过叶片的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质,通过茎部向各个部位进行分配。

例如,葡萄糖是植物的主要产物之一,通过茎部运输到果实中进行储存。

3.植物信号物质的运输:植物通过茎部运输植物信号物质,如激素、花粉等,完成植物的感应和繁殖过程。

二、动物的运输作用与植物相比,动物的运输作用更为多样化和复杂,包括了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如血液循环、神经运输、呼吸和内分泌运输等。

1.血液循环: 心脏和血管系统是动物血液循环的主要载体,从心脏流向身体各个部位,以供应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从各个部位收集二氧化碳和废物,再通过静脉返回心脏。

2.神经运输:动物神经系统起到接受外界信息和传递指令的重要作用。

神经细胞利用电脉冲信号以及化学信息传输,通达身体各个部位,使得动物可以做出快速而准确的反应。

3.呼吸运输:呼吸系统是动物体内传递氧气到身体各个部位,同时清除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的主要途径。

氧气从外界进入肺部,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身体各部位,呼出的二氧化碳也通过血液流回肺部进行排除。

4.内分泌运输:内分泌系统是动物体内物质平衡和调节的主要途径。

通过分泌激素,内分泌系统通常会将化学信息沿着血液或淋巴系统传输到身体各个部位,在调节体内代谢和生长发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总体来说,运输作用是生命科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了解其中原理和机制,对于进一步的生命科学研究和应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5.5《运输作用》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上册5.5《运输作用》教学设计
4.讲解与分析: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解释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意义和作用。
5.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植物如何应对干旱环境,分析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调节机制。
6.总结与归纳: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概括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基本规律。
7.课后作业:布置与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相关的思考题和实践任务,巩固所学知识。
8.情感教育:结合教学内容,教育学生关爱植物、保护环境,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
接着,我会展示一些植物图片,特别是那些在干旱环境中依然能够生存的植物,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植物对水分的需求以及它们在水分运输方面的独特适应性。通过这样的导入,学生将对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积极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阶段,我会从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基本过程入手,详细讲解根部吸水、水分通过茎的导管上升、叶片蒸腾等重要环节。我会使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导管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在水分运输中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兴趣较为浓厚,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在学习本章节《运输作用》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植物的生长发育等基础知识,为本章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然而,学生对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具体过程及其调节机制可能还较为陌生,需要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在练习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我会适时给予提示和指导,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完成练习,增强自信心。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课堂的最后,我会带领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概括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关键点。我会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等问题,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强化记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输作用(附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植物茎中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及运输方向,说出茎中运输有机物的部位及运输方向;(2)在实验设计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在分析与讨论中发展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设计“茎对水分和无机盐运输”的实验,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2)在以讨论为主的学习过程中,穿插学生实验、教师演示及讲授等教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实验和观察过程中,使学生树立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2)通过了解茎的运输作用,使学生懂得保护树皮的重要意义,并使之产生爱护树木、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

〖设计思路〗探究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发现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进一步培养科学精神和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能够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

本节课是“运输作用”一节的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是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在“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实验方案的设计中,通过自主选材、合作设计方案,拓宽了探究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想像力。

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注重保护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尽情展现其新思路、新方法,把学生培养成创造性人才。

通过对“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实验现象和枝瘤的形成过程的观察,意在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讨论的过程中,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多向交流、研究和评价,加强学生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的能力。

为了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迁移思维,学以致用,在掌握茎的运输作用的基础上,通过演示树木被伤害和破坏的现象,意在激发学生爱护树木、保卫家园的深切感情,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学生具有基本的科学常识,并对生物学科有强烈的求知欲,本学期学过有关“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导管和筛管的输导作用、根吸收水分、植物体的构成”等知识,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做了前提和铺垫,学生可以用已有知识通过分析、讨论来完成此课。

但学生属于“五-四”制,在初一年级学习七年级的教材过程中,有些知识尚不能表述得很清楚,需要教师的点拨和补充。

生活在城市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没有看到过枝瘤的现象,不太明白其形成原因。

本校具有必要的硬件设施,能够提供多媒体辅助教学,如“演示枝瘤的形成过程”。

新建的实验室宽敞明亮,设备完善。

另外,在实验材料采集方面,本地木本植物的枝条很好选取,只是季节原因,没有带叶片的枝条,但用这样的枝条进行实验,现象仍然很明显,只是实验需要较长时间。

〖教学过程〗上课伊始,我提出:“夏季的树林里,空气非常湿润是什么原因呢?”“这是由于植物的叶片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的结果。

”学生回答。

“土壤中的水分又是怎样到达叶片的呢?”我追问道。

“应该是根吸收水分,由茎运输到叶的。

”“我们学习过根有吸收的作用,但是茎真的有运输水分的作用吗?又是用什么部位来运输的呢?我们能不能设计实验来找到问题的答案呢!”伴随着我的问题,同学们的兴趣很高并开始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了。

课前已经布置了学生采集实验材料,可以自主选择木本植物的枝条,此时,我发现学生收集的材料有杨、柳、榆、丁香、糖槭等常见的种类。

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各组基本上有了一些设计思路。

最先要表达看法的是小组1:“将一株植物放在水中,一段时间后,剪断茎的上部就有水分流出来,说明茎有运输作用!”我还没来得及说话,一位学生立即反驳道:“这样的方法并不能证明茎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在哪里?”这时,同学们集思广益,马上想到使水溶液具有颜色,再观察植物的变化。

组1同学接受了同学们的建议,完善了自己的设计方案。

小组2:“在实验法中常用对照组使实验更有说服力,于是我们参考了教材的做法,将木本植物的两个枝条,一个完整,另一个剥掉树皮作对照组,同时放入染色的水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横、纵切面的变化。

”对于这种做法,同学们认为“简便,易行,也具说服力!”小组3急切地说:“我们和组2的实验设置一样,但选取对照组的方法恰好相反,我们想将树皮留下,去掉中间部分。

但是,因为剪断的方法会伤到树皮,于是我们小组研究用胶类的物质粘住茎底部的中央部分,但还没有最后确定用什么物质。

”“看看大家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我启发性地问。

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说用万能胶,还有的说用油漆,有些同学想到了不溶于水的油脂类,有的想到了凡士林油等等。

我也参与了讨论中,介绍了蜡封的方法,同时对学生的思维给予了鼓励,也建议大家对其他物质可以试一试,并及时地向学生渗透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小组4:“我们组的想法是用一个木本植物的枝条,将底部纵向劈切一段,分别插入不同颜色的水溶液中,过一段时间后,观察茎的上部横、纵切面的颜色变化。

不仅可以知道茎是否有运输的作用,还可以观察茎有没有横向运输。

”同学们对组4的新奇想法给予了热烈的掌声,还有的同学说,可以给组4发“创意奖”了。

我也对他们进行了鼓励和赞赏。

此时,我发现学生设计中的实验材料都是木本植物,于是提示说:“我们可不可以选择草本植物来进行实验呢?”小组5立即表示有相同的想法:“我们想就地取材,选取天竺葵的带叶枝条(因光合作用实验需要,实验室中有很多的天竺葵)放入染色的水溶液中,观察叶的颜色变化。

不知道是否可以!”其他组同学都表示可以试一试。

有同学向组5提出了更好的建议,“可以将两株草本植物在不同时间放入染色的水溶液中,然后观察液体在茎内的上升情况,这样是不是使本实验更具说服力呢?”另一位同学质疑:“怎样能观察到液体在茎内的运输位置呢?”我根据学生们的交流结果,为大家推荐了玻璃翠等茎透明度比较高的草本植物。

在生生、师生的共同交流中,各组完善了自己的设计方案,自主选择材料并进行实验操作。

我强调了实验应在温暖且光照充足的地方进行,以及定量实验的问题,因本实验需要较长时间,在本节课观察不到实验结果,于是,我叮嘱学生课后定期观察并撰写实验报告。

这时由兴趣小组将课前按照教材的做法准备好的已染红的实物标本(杨树茎的横、纵切面,天竺葵)展示出来,使学生提前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观察。

在学生分组观察的时候,“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经过分析和推理,学生判断“我们组观察的天竺葵的叶脉变成了红色,说明茎将红色的水溶液运输到了叶。

”“运输的方向又是怎样的?”我追问道。

“茎运输水分的方向是由下而上的。

”学生立即回答。

另一位学生:“我们组观察到两株杨树枝条的现象相同,切面上都可以看到被染红了,不仅说明茎有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而且说明树皮不具有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我及时地将新知识渗透进去,“被染色的部位就是茎的木质部,也就是说木质部有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作用。

”学生用肉眼只能观察到木本植物的木质部,于是我展示了草本植物的横切面模式图,使学生对木质部的位置有全面的认识。

随即,我又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杨树枝条被染色的是木质部而不是树皮呢?”对这个问题学生表述不太清楚。

我提示:“输导组织中什么结构可以运输水分和无机盐呢?”学生顿时醒悟,“导管可以输导水分和无机盐,那么木质部被染色,说明导管在木质部中!”这时学生的兴致很高,我又问道:“都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是由下而上的呢?”这次学生很快地回答:“是蒸腾作用的结果!”我对学生能够结合已有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而高兴。

小结:根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是在茎木质部的导管里自下而上运输的。

“我们食用的甘薯是植物的根,这个根看起来很特别,”我在根的横切面上滴了碘酒,顿时变蓝了,“说明里面含有什么物质呢?”“淀粉。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

“甘薯的根是不是能制造淀粉呢?”我试探性地问道。

“根在地下,没有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产生淀粉!”在对光合作用知识掌握的基础上,一个学生肯定地回答。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部位主要是叶,根里含有的淀粉可能是由于茎的运输作用实现的。

”另一位同学补充道。

我对这两位同学的分析给予了赞赏,接着我用多媒体演示了枝瘤的形成过程,请学生分析其形成原因,并回答问题:(1)为什么环割的上方出现瘤状物,而下方没有?(2)出现瘤状物说明了什么?因为学生已有分析“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实验的基础,经长时间讨论,师生共同交流,学生能分析出:(1)有机物在茎中的运输是由上而下的。

(2)枝瘤是有机物在树皮中运输受阻聚积的结果。

我进行补充:“营养物质多的部位细胞生长、分裂旺盛,所以会出现瘤状物。

”根据导管位于木质部中,学生可推出筛管位于树皮中。

小结:叶制造的有机物是在茎树皮内的筛管中运输的,大部分有机物被运输的方向是自上而下的。

“…树怕伤皮,不怕空心‟这句话怎样解释?”经过思考,一位同学很好地解释了前半句,而对于后半句,学生也有自己的看法:“要看空心的程度,如果只有树皮而空心的树木,不能运输水分和无机盐,也不能维持生存!”我很高兴学生分析问题这样透彻,并能学以致用。

接着,我用多媒体表现出实际生活中破坏树木的现象(家畜啃食树皮,人为地在树木上牵拉铁丝、绳子等不文明现象),并通过拟人化的动画形式反映树木的感受。

“看了这些,你们有什么感悟吗?”此时,学生不仅同情树木,更立志保护他们,表示要对不文明现象进行制止,“如果我看见这样的现象,我会告诉人们树皮对树木的重要性,并阻止这样的行为!”有的同学还发出感人的呼吁与倡议:“树皮不仅是树木的外衣,还是树木的血管,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每一株树木!”“我们可以组成…植物保护小分队‟对人们宣传树木的有关知识,使人们增强保护树木的意识!”〖教学反思〗在“茎对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探究性实验中,本节课不能完成完整的探究过程,而是比较侧重在实验方案的设计过程中对学生思维的开发,如选材的多样性,草本植物有天竺葵、玻璃翠等,木本植物有学生课前采集的杨、柳、榆、丁香、糖槭等;在水溶液的颜色选择上有红色、蓝色、黑色等。

学生在分组实验设计中更是大胆创新,在参考教材的基础上,突破了教材原有的设计,出现了多种崭新的方案。

可见,通过这样的探究学习,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有同学提出,“植物主要通过叶片蒸腾作用促进水分吸收,没有叶片的杨树枝条为什么还能不断地吸收水分?除了叶片还有哪些部位能进行蒸腾作用?没有蒸腾作用植物会不会吸收水分?”对于这一连串的问题,我首先对他较强的推理能力和积极的学习态度进行了肯定,然后给他提供了一些途径,建议他自己寻找答案。

同时我内心非常高兴,本节课的探究内容虽然结束了,但学生从中又发现了新的探究课题,使探究学习得到了延续。

本节课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在思维的碰撞中,更增强了对生物科学探究的兴趣,对此我感到无比的欣慰与自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