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歌剧院流线分析.共27页文档
广州歌剧院作品分析 ppt课件

姓名:陈旋 学号:1041401068 10级土建三班
广州歌剧院
项目信息:
建筑师: 扎哈哈迪德建筑师 事务所
大小: 70000平方米
程序: 1800座的大剧院,入 口大堂及酒廊,多功能厅,其 他辅助设施和支持场所。
地址:珠江新城
与周边高楼林立的现代都 市形象构成鲜明的对比
1.概念与场地 2.功能流线 3.室内与室外的环境与交通 4.空间分析
1.概念与场地
“圆润双砾”
它隐喻由珠江河畔的流水冲来两块漂亮的石头, 这两块原始的、非几何形体的建筑物就像砾石 一般置于开敞的场地之上,极富后现代性的形 体寓意。
珠江
广州歌剧院
R&F中心
广州少年宫
双
子
周边环境及人流分析
塔
广州市图书馆
乐队排 练室
弧形体量在三层高度与观演区 脱开,与观众厅主体建筑共同 围合成一个连续室外空间,并 从广场引入台阶和绿化,加强 了这个空间与广场的视觉联系 。弧形体量三层平面主要布置 有艺术展廊、艺术商店、艺术 书店、表演艺术研究交流部和 空中咖啡廊等高品位的文化艺 术休闲设施,两侧庭院成为良 好的露天展示及交流活动的场 所。广场活动的民众可以自由 地拾级而上,直接通过两侧庭 院进入三层公共艺术主题区域 ,形成公共开放空间的延续和 高潮。
排练室 餐厅
办公
表
演
区
观众厅
入口大厅
排练室
表
演
区
排练室 录音室 设备室
多功 能厅
门厅 餐厅
3.室内外环境与交通
场地中的“水”,与珠江呼
应,形成“水落石出”
的效果。
广州歌剧院的交通空间处理
广州歌剧院简介及材料分析

广州歌剧院设计师:扎哈·哈迪德设计师简介:扎哈·哈迪德是唯一一位得到普里斯克奖的女建筑师。
由与她的设计大胆而令人难以捉摸,被称为建筑界的“解构主义大师”。
扎哈·哈迪德的建筑作品使她在学术界和公众中赢得了广泛声誉。
她所设计的注明日期的最优秀最著名的工程是:德国的维特拉消防站和位于莱茵河畔威尔城的州园艺展览, 英国伦敦格林威治千年穹隆上的头部环状带,法国斯特拉斯堡的电车站和停车场, 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的滑雪台,以及美国辛辛那提的当代艺术中心。
中国首都北京地标建筑银河SOHO的设计和广州歌剧院也是扎哈·哈迪德所创作。
扎哈·哈迪德的建筑作品使她在学术界和公中赢得了广泛声誉。
她不仅在建筑上的成就很高,而且在室内装饰和家具创造上也有出色的成绩。
场地简介广州大剧院是广州新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坐落于珠江新城花城广场旁,中轴线的东边是广州图书馆和广东省博物馆,北面是广州市第二少年宫,与南处的广州塔遥相呼应。
与广省博物馆之间的林荫大道和滨海绿化带为广州文化艺术广场,经常能引来很多人驻足欣赏建筑简介广州大剧院是目前华南地区最先进、最完善和最大的综合性表演艺术中心,其全新的运营管理模式也使之成为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前沿阵地。
外形犹如被珠江水冲刷的灵石,外形奇特,复杂多变,充满奇思妙想。
而广州大剧院的声学设计大师,全球顶级声学大师哈罗德·马歇尔博士,精心打造了广州大剧院的声学系统,使广州大剧院传递出近乎完美的视听效果。
广州大剧院在缔造世界级顶级听觉盛宴的同时,也将为观众们带来当代艺术的视觉佳肴。
与中国南方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美术馆广东美术馆的首度合作,正是一次迈向未来文化领域的深度探索,它将为国内文化艺术机构提供一种全新的运行模式,也为充满创造力与实践探索精神的当代文化提供全新的起点。
剧院由两部分组成,像是一个贝含珍珠的圆润造型。
一大一小,一黑一白。
它紧贴着南面的珠江,西边大贝含着的珍珠是演出大厅,而东面小贝含着的珍珠则是多功能厅。
广州歌剧院作品分析

4. 空间分析
在广州歌剧院的内部空间,
也同样使用混凝土,建筑 风格会变得多样而统一
精品
实与虚通过材质的 交替变换表现,也 体现内外的融合感。
精品
曲线的设计延伸到了大厅内部, 既是对整个外观造型的呼应,配 合材料又可起到反声和吸声作用。
精品
没有一个大灯,整个大厅 内都用的小灯照明,给人 一种漫天繁星的感觉。
1.概念与场地 2.功能流线 3.室内与室外的环境与交通 4.空间分析 精品
1.概念与场地
“圆润双砾”
它隐喻由珠江河畔的流水冲来两块漂亮的石头, 这两块原始的、非几何形体的建筑物就像砾石 一般置于开敞的场地之上,极富后现代性的形 体寓意。
精品
珠江
广州歌剧院
精品
R&F中心
广州少年宫
双
子
周边环境及人流分析
精品
演员休息室
乐队排 练室
弧形体量在三层高度与观演区 脱开,与观众厅主体建筑共同 围合成一个连续室外空间,并 从广场引入台阶和绿化,加强 了这个空间与广场的视觉联系 。弧形体量三层平面主要布置 有艺术展廊、艺术商店、艺术 书店、表演艺术研究交流部和 空中咖啡廊等高品位的文化艺 术休闲设施,两侧庭院成为良 好的露天展示及交流活动的场 所。广场活动的民众可以自由 地拾级而上,直接通过两侧庭 院进入三层公共艺术主题区域 ,形成公共开放空间的延续和 高潮。
广 州 歌 剧 院 作 品 分 析
姓名:陈旋 学号:1041401068 精品 班级:10级土建三班
广州歌剧院
项目信息: 建筑师: 扎哈哈迪德建筑师 事务所 大小: 70000平方米 程序: 1800座的大剧院,入 口大堂及酒廊,多功能厅,其 他辅助设施和支持场所。 地址:珠江新城
广州歌剧院案例分析

三 层
两侧庭院成为良好的露天展示及交流活动
的场所。广场活动的民众可以自由地拾级 而上,世界通过两侧庭院进图三层公共艺 术主题区域,形成公共开放空间的延续和 高潮。
C
材料选取
建筑表皮主要以花岗岩,清水 混凝土和钢化节能玻璃为材料,室内主 要用白色墙板来为何。室内大剧场和多功能厅的表面是用玻璃和石材安装, 大剧场的石材为黑色,多功能厅的石材为白色。两栋建筑上钢结构和龙骨 横竖交错,龙骨之上要安装玻璃和石材,镶嵌在龙骨上的主要是天然石材,
局部为采光节能所以采用玻璃。该种玻璃为双侧,以惰性气体填充玻璃层
广州歌剧院
姓名:周国旺 班级:13建筑学4班
2015
学号:1310641422
目 录 / contents
01
扎哈·哈迪德简介
02
设计特点及理念
03
外形设计分析
04
交通流线分析
05
内部空间分析
01
建筑联盟(AA,Architectural
扎哈·哈迪德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伊拉克裔英国女建筑师。2004年普 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1950年出生于巴格达,在黎巴嫩就读过数学系, 1972年进入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AA学习建筑学,1977年毕业获得伦敦 Association)硕士学位。此后加入大都会 Koolhaas)和埃利亚〃增西利斯 建筑事务所,与雷姆〃库哈斯(Rem 作室,直到1987年。
在楼梯的设计 与布置上,设计师 特意模糊了交通空 间与试用性空间之 间的界限,楼梯的 交通空间与使用性 空间之间的界限, 楼梯的交错与各类 链接平台形成了天 然的开放性场所, 与室外完美结合。
广州歌剧院先例分析

4.构件材料——清水混凝土
开放式架空层以一系列曲面,斜面,曲线 为主元素的立柱、天花、坡道、栏板、斜墙等 建筑构件组成流动、变幻的空间,具有极强亲 和力和环境艺术表现力,是联系主体建筑的纽 带和沟通城市空间的桥梁。所有构件采用清水 饰面混凝土浇筑成型,并延伸至室内。
5.室内材料——白色人造石
塑造如此飘逸灵动、充满梦幻意 境的室内空间。选用材料是关键。设计 先后选择了实体面材和GRG去做比例 为1:1的样板。实体面材是以纯亚克力 为原料制成的一种人造石材料,表面光 滑,强度、硬度较高,能热塑成各种大 小形状的构件。
GRG还是很好的声学材料, 且具有良好的声波反射性能, 经同济声学研究所测试: 30mm厚单片重量48kg的GRG 板, 声学反射系数R≥0.97,符合专业 声学反射要求,适用于大剧院、音 乐厅等声学原声厅。 如果做成穿孔还能作为吸声板。
四(2)、细部设计
橘黄的钢架像贵妇的面 纱一样,环笼着红色的核心 部分———舞台大厅。走进 大厅,偏红的色调、华丽的 布置让人联想起人民大会堂。 由于其整体的暖色调,让人 顿生温暖之感。
开始只是一些模糊的想法。然后在建筑与基地的关系、相互位置的 搭配和建筑形体的推敲上都有深入的讨论。最后达成一致,完成了一 个接触的作品
二(1)、项目概况
项目信息: 建筑师: 扎哈哈迪德建筑 师事务所 大小: 70000平方米 程序: 1800座的大剧院, 入口大堂及酒廊,多功能 厅,其他辅助设施和支持 场所。 地址:珠江新城
2.外部饰面材料——石材
外墙装饰石材为 天然花岗岩 ,来自四 川攀枝花市。 “大石头”的黑 色品种是“冰花蓝”
“小石头”的白 色品种是“白麻”
色彩清晰又不过于 凝重。
3.外部饰面材料——玻璃
广州歌剧院

外观设计
材料选取 建筑表皮主要以花岗岩, 清水混凝土和钢化节能玻 璃为材料,室内主要用白 色墙板来围合。室内大剧 场的石材为黑色,多功能 厅的石材。 建筑主要为白色色调主要 为黑白灰三种色调,简单 而又不失大气
基地分析
交通条件 建筑四面环路,交通便利, 地下车库入口设在北面和 东面。主入口处在地下, 从四面都有入口进入建筑, 地下用一个大的公共空间 连接“大石”和“小石。”
流线分析
大剧院主入口面向中心广 场,歌剧院的主要附属用 房和公共服务设施中布置 与环形体量相结合的弧形 体量 。并且在在三层高度与观 演区脱开,与观众厅主体 建筑共同合围成一个连续 室外空间。并从广场引入 台阶和绿化,加强这个空 间与广场的视觉联系
广州歌剧院
设计理念与理念 基地分析---- 自然条件
社会背景 交通条件 流线分析----人行,车行,主入 口 内部空间 外形设计----体块,结构,材料
室内设计 建筑一班 叶锦飘 20155480116
扎哈·哈迪德(英国)
• 广州歌剧院是由世界首位获得 普利兹克奖的女建筑师扎哈 哈迪的设计 她被称为建筑界 的女魔头 • 哈迪德的设计一向以大胆的造 型出名,被称为建筑界的“解 构主义大师”。这一光环主要 源于她独特的创作方式。她的 作品看似帄凡,却大胆运用空 间和几何结构,反映出都市建 筑繁复的特质。
室内设计
外部的流线与折线设计, 延伸到内部则是流动的曲 线,内外合一,形成有机 整体 与一般的矩形帄面,钟形 等帄面设计不同,广州歌 剧院的观众厅采用多边形, 产生独特的“行云流水” 般的艺术效果,为演员营 造了一种围合感和亲密感。
广州歌剧院案例分析讲述

手法
2.层叠与转换——垂直方向的空间组织
层叠是哈迪德实现垂直方向空间创造的主要手法。与拼贴的手法相似哈迪德将分 散的单元空间以层叠的方式组织在一起,并运用X-ray的绘图方法在二维平面上研究不 同层平面在空间中的层叠方式。这种绘图方法使得哈迪德可以在同一时刻看到所有平 面之间的关系。这就暗示了在层叠空间中一种潜在的透明性。为了使这种潜在的空间 透明性变为一种真实的透明性,哈迪德 将设计重心转向竖向交通体系。通过研究哈迪 德认为,“竖向的联系体没有必要设计成垂直方向的核,相反,可以将竖向的联系体 在层与层之间转换布置”。通过对竖向交通体系的开放,并将其置入到这种空间透明 性潜在的区域。空间便实现了真实的透明性。并且由于竖向交通体系体的联系,空间 的透明性与流动性在建筑的交通流线上融为一体。
广州歌剧院
姓名:周国旺 班级:13建筑学4班 学号:131064ntents
01
扎哈·哈迪德简介
02
设计特点及理念
03
外形设计分析
04
交通流线分析
05
内部空间分析
01
建筑联盟(AA,Architectural
扎哈·哈迪德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伊拉克裔英国女建筑师。2004年普 利兹克建筑奖获奖者。1950年出生于巴格达,在黎巴嫩就读过数学系, 1972年进入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AA学习建筑学,1977年毕业获得伦敦 Association)硕士学位。此后加入大都会 Koolhaas)和埃利亚·增西利斯 建筑事务所,与雷姆·库哈斯(Rem 作室,直到1987年。
手法
3.折叠——水平与垂直的空间交融
通过早期对层叠的研究与实践, 哈迪德意识到竖向交通体的开放对 空间创造的意义,进而将竖向交通 体由简单的连接功能转向了对空间 的直接组织,从而实现了空间组织 手法的转变:即从二维的平面组织 转向了三维的立体化空间组织—— 折叠。折叠顾名思义是折与叠的组 合,盘旋而上的楼梯可以说是折叠 的一种简单形式。在一些方案中, 哈迪德借用“盘旋楼梯”折叠原型, 并 使其成为建筑内部空间组织的 主体。这种折叠的交通体盘旋而上, 在不同的层面上发生着不同的功能。 在发生功能的地方,“盘旋楼梯” 被放大、变形,以容纳功能所需要 的空间。这时交通空间与使用空间 交织在一起,所有的使用空间好像 以一种串联的形式相互连接在一起, 建筑空间也因折叠而灵动起来。
广州歌剧院建筑解析

建筑三大观点
观点一:外形设计采用非几何形体 对此,广州歌剧院国际邀请 建筑设计竞赛的技术评审委员组组长、剧院设计专家、广州黄花岗剧 院设计者、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教授赵伯仁强调,模仿上世纪五六十 年代传统的三段式歌剧院如友谊剧院,肯定不行;而北京国家大剧院 已经采用规则的几何形体———“鹅蛋形”设计理念,因此采用非几 何形体、非规则的外形设计,不失为一个好思路,这次绝大多数方案 都体现了这一特征,2号、4号方案更是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观点二:要与周边环境协调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教授叶荣贵提 出,现在评价一个建筑虽然不能再沿用过去通用的“艺术法则”,但 两个方面的评价却是不可缺少的,首先建筑要有地域性,这是基础; 其次,建筑应该是时代的,要记录时代的轨迹。而“当两者不能兼备 的时候,我们则要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建筑”,这是国家大剧院的启示。 谈及 此次9个方案的共性时,叶荣贵指出,这次的方案都体现了从外到内 的设计理念,先确定歌剧院的外部形态,再探讨内部功能。“真正高 水平的设计师是完全有能力这样做的。”叶荣贵还提出,歌剧院建成 后,与周边建筑的协调也是一个大考验
功能布局
广州歌剧院总体布局将观演区设于歌剧院的东南侧,位于基地红 线的中心。观演区主要包括舞台、三层观众厅与通高的共享休息大厅。 三个空间形成斜贯基地的轴线序列,主入口面向中心广场,歌剧院的 主要附属用房和公共服务设施均布置于环形体量之中。地下车库与其 他设备用房布置在基地的地下一层并与东侧广场地下空间贯通。歌剧 院观众厅拥有1800个观众席,可满足世界一流水准的歌剧、芭蕾舞、 交响乐演出的要求。 弧形体量在三层高度与观演区脱开,与观众厅主体建筑共同围合 成一个连续室外空间,并从广场引入台阶和绿化,加强了这个空间与 广场的视觉联系。弧形体量三层平面主要布置有艺术展廊、艺术商店、 艺术书店、表演艺术研究交流部和空中咖啡廊等高品位的文化艺术休 闲设施,两侧庭院成为良好的露天展示及交流活动的场所。广场活动 的民众可以自由地拾级而上,直接通过两侧庭院进入三层公共艺术主 题区域,形成公共开放空间的延续和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