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粉检测实验中的意外收获

合集下载

淀粉提取实验报告现象

淀粉提取实验报告现象

淀粉提取实验报告现象1. 引言淀粉是一种碳水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细胞中。

淀粉是植物的主要能量储存物质,同时也是人类的主要食物之一。

淀粉的提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淀粉的性质、特点和应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提取淀粉,观察和分析提取过程中的现象。

2. 实验材料和仪器- 材料:马铃薯、蒸馏水、气球- 仪器:搅拌棒、手套、容量瓶、滤纸、试管、显微镜3. 实验步骤步骤1:制备马铃薯糊1. 将适量马铃薯去皮,切成小块。

2. 将切好的马铃薯放入容量瓶中,加入足够的蒸馏水。

3. 用搅拌棒搅拌马铃薯和蒸馏水,直至形成较为浓稠的糊状物。

步骤2:提取淀粉1. 取一只气球,将其打开并套在实验者手掌上。

2. 将制备好的马铃薯糊倒入手掌中,并用手指后端搅拌。

3. 持续搅拌并加大压力,观察手掌中糊状物的变化。

步骤3:过滤及洗涤1. 取一只试管,将滤纸折叠到试管口,并用夹子固定。

2. 将手掌中的糊状物倒入试管中,让液体通过滤纸过滤。

3. 用蒸馏水洗涤过滤后的淀粉,直至洗涤液透明无浑浊。

步骤4:干燥淀粉1. 将过滤后的淀粉均匀铺放在滤纸上,待其自然晾干。

2. 使用显微镜观察干燥后的淀粉颗粒的形状和结构。

4. 实验结果与讨论在本次淀粉提取实验中,我们观察到以下现象和结果:1. 步骤2中,在加强搅拌和压力的同时,马铃薯糊逐渐变为流动性较差且较为粘稠的物质。

2. 步骤3中,经过滤纸过滤和洗涤后的淀粉溶液逐渐变得清澈透明,减少了杂质的存在。

3. 步骤4中,观察到干燥后的淀粉呈现出白色颗粒状,并通过显微镜发现其呈现规律的多边形结构。

这些现象可以解释为马铃薯糊中的淀粉颗粒在搅拌和压力的作用下,与蒸馏水分离,并通过过滤和洗涤去除杂质。

干燥后的淀粉颗粒呈现规律的多边形结构,是淀粉分子内部结构的特点。

5. 结论通过本次淀粉提取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淀粉经过适当的搅拌和压力可以从马铃薯糊中分离出来。

2. 经过过滤和洗涤后,淀粉溶液能够从杂质中净化。

直链淀粉含量测定心得体会

直链淀粉含量测定心得体会

直链淀粉含量测定心得体会作为一名食品科技实验室的技术人员,我在工作中接触到了直链淀粉含量测定。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这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对于直链淀粉含量测定,我们需要了解的是,直链淀粉是一种多糖,在食品中的存在量非常广泛,包括淀粉、粉丝、米粉等。

而测定直链淀粉含量的方法,主要是利用酶解反应,将直链淀粉酶解成葡萄糖,然后测定这些葡萄糖的含量。

其次,在测定直链淀粉含量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实验过程中各个步骤的控制。

例如,在样品制备的过程中,要保证样品的均匀性;在加入示踪剂和酶时,要保证加入的量精确;在反应过程中,要保证温度和时间的准确控制。

只有在每个环节都得到充分的控制和保证,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

另外,我们还需要注意直链淀粉的特性。

直链淀粉不像支链淀粉那样易于消化吸收,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

但是,在淀粉颗粒中,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比例不同,不同类型食品中直链淀粉的含量也不同。

因此,在测定直链淀粉含量时,需要根据不同食品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操作步骤,以得出更精确的结果。

最后,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研究。

食品的种类繁多,每个食品中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方法也可能不同。

而且,新的技术和方法也在不断涌现。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了解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总之,在测定直链淀粉含量时,需要细心认真,严格控制每个环节。

同时,也需要注重掌握相关知识,并不断地更新和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服务于食品生产和检验工作,为保障食品安全和健康而不断努力。

淀粉检测实验中的意外收获

淀粉检测实验中的意外收获
第2 6卷第 5期
2 0钲 01
中学 生物学
Mi d e S h o o o y d l c o l Bi lg
Vo .6 No5 1 . 2
2 0 01
文 件 编 号 : 0 3 5 6 2 1 )5—0 3 10 —7 8 (0 0 0 0 8—0 3
淀粉检测实验中的意外收获
教师 引导学生再做实验验证 ,假如是碘参与反 应, 可以再加入足够的碘 , 将会再 出现蓝色。 验证的结 果是 再 次加入 碘 液后溶 液 重新 变会 蓝色 , 说 明加 入 这 NO a H后碘 发生 反应 , 以颜 色会褪 去 。 所 师 生 查 资料 得 知 原来 卤素 与 水 可 以发 生 歧 化 反 应 , 酸 性介 质 中歧 化反 应 很难 发生 , 在 而在 碱 性 溶 液

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 , 教师最主要的职能是“ 解答
学 生 的疑难 问题 ” 。教 师 的问题来 源 于 与学生 的对话
之中, 来源于教师对教材以及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思 考之 中 ,来 源于 对学 生学 习现状 的调查研 究 之 中 ; 学 生 的问题来 源 于学生 的生 活经验 中 , 建立 在 学生 原有 认知的基础之上 , 来源于与教师的对话过程 中。 作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新教师 , 应该努力学习
用新课程理论来指导 自己的教学, 唐代韩愈对“ 教师 ” 的职能作了解说 : 所谓教师 , 就是 ‘ 新课程的理论知识 , f 用来) 传授道理 、 授予专业知识 、 解答疑难 问题的人 。 为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作 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什么 ?什 么物质 发生 了反 应 ?
印刷性 。
检验是否由淀粉引起是利用酶 的专一性 , 淀粉酶

淀粉实验小作文

淀粉实验小作文

淀粉实验小作文
今天,我们上科学课,老师拿出去了一瓶透明的液体,说是淀粉。

淀粉?我闻了闻,一点味道也没有,感觉起来硬硬的滑滑的,捏起来像果冻一样。

老师让我们把淀粉和水混合在一起,再用勺子均匀搅拌。

水变得混浊不清了,像牛奶一样。

老师说,这就是粉浆。

我想,这有什么神奇的呢?
就在我心不在焉的时候,老师摸出一根木棍,轻轻地戳了一下粉浆。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木棍戳进粉浆,看上去像戳进泥土一样,留下了深深的洞。

但当我们停止用力时,洞口慢慢地缓缓掉落下来了,看起来好像像一个会呼吸的怪物。

老师还让我们用手指轻轻地触碰粉浆,我的手指沉浸在糊糊里,但那个感觉却真够奇怪的。

它不像水这样柔软,也不像泥土那样硬,像有一层薄薄的膜包裹着我的手指。

老师说,这只不过是淀粉糊是一种非牛顿流体,它会根据压力发生变化。

压力越大,它就越硬;压力越小,它就越软。

哇,好奇妙无比呀!
下课后,我迫不及待地想把那个有趣的实验告诉爸爸妈妈,让他们也体验一下粉浆的神奇。

我一定要和他们好好地做研究,看看它还能改变成什么有趣的东西。

淀粉的实验的实验报告

淀粉的实验的实验报告

淀粉的实验的实验报告淀粉的实验报告淀粉是一种常见的碳水化合物,广泛存在于植物中,尤其是谷物、蔬菜和水果中。

它是人类主要的能量来源之一,同时也是植物的能量储存形式。

为了更好地了解淀粉的特性和性质,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实验一:淀粉的化学性质为了探究淀粉的化学性质,我们进行了一项简单的实验。

首先,我们取一小部分淀粉粉末,加入适量的水中搅拌,观察其溶解情况。

结果显示,淀粉在水中不易溶解,形成了一种浑浊的悬浮液。

接着,我们取另一部分淀粉粉末,加入碘溶液。

惊奇的是,淀粉与碘溶液发生了反应,溶液的颜色由无色变为蓝黑色。

这表明淀粉与碘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化学反应,这种反应被称为碘化淀粉试验,常用于检测淀粉的存在。

实验二:淀粉的生物性质淀粉在生物体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也对其生物性质进行了一些实验研究。

首先,我们取一片马铃薯切片,用研钵和研钉将其研磨成糊状。

然后,将糊状物加入一些温水中,用滤纸过滤。

过滤液呈现出一种浑浊的白色液体,这是淀粉颗粒悬浮在水中的结果。

接着,我们取一些麦芽粉,加入适量的水中搅拌,然后加热至沸腾。

我们观察到,随着加热的进行,麦芽粉逐渐变稠,最终形成了一种黏稠的糊状物。

这是因为加热使麦芽粉中的淀粉分子发生了凝聚,形成了类似于糊状的结构。

实验三:淀粉的物理性质除了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淀粉还具有一些独特的物理性质。

我们进行了一项实验来研究淀粉的凝胶化特性。

首先,我们取一些淀粉粉末,加入适量的水中搅拌,然后将其加热至沸腾。

我们观察到,随着加热的进行,淀粉溶液逐渐变稠,最终形成了一种黏稠的凝胶状物质。

接着,我们将凝胶状的淀粉溶液放置在冷水中冷却。

我们惊奇地发现,随着冷却的进行,淀粉凝胶逐渐变得更加坚实。

这是因为冷却使淀粉分子重新排列,形成了一种类似于胶状的结构。

结论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我们对淀粉的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淀粉在化学性质方面与碘溶液发生特殊的反应,可通过碘化淀粉试验来检测其存在。

在生物性质方面,淀粉是植物体内的主要能量储存形式,通过马铃薯和麦芽粉的实验我们观察到了淀粉的存在和特性。

食品化学淀粉实验报告

食品化学淀粉实验报告

食品化学淀粉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实验研究淀粉的化学性质,了解淀粉的结构特点和鉴别方法。

实验原理淀粉是一种多糖类化合物,由α-葡聚糖分子构成。

淀粉溶解于水后,可形成胶体溶液,并具有旋光性。

在碘的作用下,淀粉溶液能形成蓝紫色络合物。

实验材料- 淀粉- 碘酒- 玻璃杯- 酒精灯- 滤纸实验步骤1. 将适量淀粉加入玻璃杯中;2. 加入适量水,搅拌均匀,形成淀粉溶液;3. 将碘酒滴加到淀粉溶液中,记录出现的颜色变化;4. 将淀粉溶液加热煮沸,观察变化,并记录;5. 用滤纸过滤淀粉溶液,观察过滤液的颜色。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加入碘酒后,淀粉溶液由淡黄色变为蓝紫色,说明淀粉与碘形成了络合物。

这是因为碘能与淀粉中葡聚糖分子中的羟基结合,形成蓝紫色络合物,这是淀粉特有的反应。

在加热煮沸后,淀粉溶液变得浑浊,并逐渐分解,形成淀粉颗粒沉淀。

这是因为淀粉的高温处理会导致淀粉分子间的氢键断裂,从而失去溶解性,形成不溶于水的颗粒状物质。

在滤纸过滤后,过滤液呈澄清状态,没有颜色。

这表明过滤液中的碘已经被滤掉,滤液中不含有淀粉颗粒。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通过碘酒的加入,我们可以鉴别淀粉溶液,因为淀粉与碘酒形成蓝紫色络合物;2. 高温处理会导致淀粉分解,形成不溶于水的颗粒状物质;3. 滤纸过滤可以将淀粉颗粒滤掉,获得澄清的滤液。

实验注意事项1. 操作时要小心用火,以免发生火灾;2. 加热时要注意温度控制,避免溶液溢出;3. 实验结束后要将玻璃杯等实验器材清洗干净。

参考文献。

大学淀粉鉴定实验报告(3篇)

大学淀粉鉴定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淀粉的结构和性质。

2. 掌握淀粉的鉴定方法,包括碘液显色法、酸水解法等。

3. 通过实验,加深对生物大分子化学性质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淀粉是一种重要的多糖,广泛存在于植物种子、根、茎等部位。

淀粉分子由大量葡萄糖单元通过α-1,4-糖苷键和α-1,6-糖苷键连接而成。

淀粉在酸或酶的作用下可以水解为麦芽糖和葡萄糖。

本实验采用碘液显色法和酸水解法对淀粉进行鉴定。

碘液与淀粉结合后,会形成蓝色复合物,从而实现对淀粉的定性检测。

酸水解法则是将淀粉水解为单糖,然后通过化学试剂检测单糖的存在。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玉米淀粉- 麦芽糖- 水果(如苹果、梨等)- 乙醇- 碘液- 10% 盐酸- 0.1% 氢氧化钠溶液- 0.1% 硫酸铜溶液- 0.1% 酚酞指示剂2. 实验仪器:- 电子天平- 烧杯- 试管- 烧瓶- 玻璃棒- 滴管- 碘液瓶- 酸碱滴定仪四、实验步骤1. 碘液显色法鉴定淀粉:(1)取少量玉米淀粉置于试管中,加入适量蒸馏水溶解。

(2)向试管中加入2滴碘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3)重复步骤(1)和(2)对麦芽糖和水果进行检测。

2. 酸水解法鉴定淀粉:(1)取少量玉米淀粉置于烧杯中,加入10% 盐酸溶液,煮沸5分钟。

(2)用玻璃棒搅拌,待溶液冷却后,用滴管滴加0.1% 氢氧化钠溶液至溶液呈碱性。

(3)向溶液中加入0.1% 硫酸铜溶液和0.1% 酚酞指示剂,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4)重复步骤(1)至(3)对麦芽糖和水果进行检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碘液显色法鉴定淀粉:(1)玉米淀粉遇碘液后,溶液呈现蓝色。

(2)麦芽糖遇碘液后,溶液无明显颜色变化。

(3)水果遇碘液后,溶液呈现蓝色。

2. 酸水解法鉴定淀粉:(1)玉米淀粉经酸水解后,加入硫酸铜和酚酞指示剂,溶液呈现蓝色。

(2)麦芽糖经酸水解后,加入硫酸铜和酚酞指示剂,溶液无明显颜色变化。

(3)水果经酸水解后,加入硫酸铜和酚酞指示剂,溶液呈现蓝色。

淀粉的实验报告心得

淀粉的实验报告心得

淀粉的实验报告心得引言淀粉是一种由植物细胞合成的多聚糖,是人类和动物的重要能量来源之一。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观察淀粉的特性和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进一步了解淀粉的性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实验目的1. 掌握检测淀粉的方法;2. 观察淀粉在不同物理条件下的特性变化;3. 了解淀粉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实验步骤和结果1. 检测淀粉的方法:我们采用了碘液来检测淀粉的存在。

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样品,滴加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实验结果显示,加入碘液后,样品从无色变为蓝紫色,证明样品中含有淀粉。

2. 淀粉在水中的溶解性:我们取一小量淀粉加入到一杯水中,用木棒搅拌。

结果显示,淀粉并不容易溶解于水中,形成了一些悬浮物质。

这是因为淀粉颗粒之间存在一定的分子间作用力,阻碍了其溶解。

3. 淀粉的煮沸变性:在一锅开水中加入淀粉,煮沸一段时间后,取出观察。

实验结果显示,经过煮沸,淀粉发生了结构变化,使其变得透明而黏稠,失去了原有的粉状特性。

这是因为煮沸过程中,淀粉颗粒被加热破坏,使其分子链断裂,形成了更紧密的网状结构。

4. 淀粉在不同温度下的凝固性:我们将淀粉溶液分装到几个试管中,分别置于冷水、室温和热水中,并进行观察。

实验结果显示,淀粉溶液在较低温度下凝固成为胶状,而在较高温度下则变为稀释的液体。

这是因为温度的变化影响了淀粉分子的热运动和互相之间的作用力,从而导致淀粉颗粒的结构发生改变。

5. 淀粉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淀粉在食品工业中广泛应用于增稠剂、胶凝剂和稳定剂等方面。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到淀粉的凝胶性质,因此能够更好地理解为什么使用淀粉能够使食品具有更好的口感和质感。

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对淀粉的性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淀粉的特性在食品加工和工业领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了解其特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淀粉。

实验的每一个步骤都让我更加亲近淀粉这一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也进一步培养了我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

同时,在实验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测量淀粉在不同温度下的凝固性时,没有严格控制温度,可能导致实验结果的不准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复眭强,但是有时也会出现意外的现象。比如在淀
粉检测实验教学中的意外现象,虽没有获得弗莱明那 样伟大的发现,却让教师和学生学习了更多的知识。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 类、脂肪、和蛋白质。课前教师布置了一项作业,预习
褪去。实验时选择最容易获得的淀粉酶一唾液淀粉
酶。检测的结果是加入唾液淀粉酶后紫红色褪去了, 这就证明了糯米确实含有淀粉。而用马铃薯匀浆做实 验是蓝色,同样是淀粉为什么与碘产生的颜色不同 呢?这两种材料所含有的淀粉有什么差异呢? 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原来天然淀粉一般含有两种 组分: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某些谷物中如蜡质玉米 和糯米等几乎只含有支链淀粉。直链淀粉遇碘形成深 蓝色淀粉一碘络合物,支链淀粉遇碘呈紫色到紫红色, 所以说淀粉遇碘不一定就呈蓝色。 师生还查到一个相关知识就是与碘反应呈典型 蓝色的不一定就是淀粉,木葡聚糖广泛地存在于罗望 子(也称酸豆)等豆科植物的种子中,这些多糖中很多 种可与碘反应呈现出蓝色,并因此被称为类淀粉,但 是这些多糖和淀粉并无结构上的关系。动物多糖糖原 结构与支链淀粉类似与碘反应呈现紫红色或者红色。 关于淀粉检测实验还有一个意外的发现,有个学 生演示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一支洁净的试管中加马 铃薯匀浆,加碘液,呈现蓝色。学生说再加几滴0.1 gmL NaOH蓝色会很快褪去,溶液会变成无色。学生问:为
在此产生,这对于学生和教师双方来说都是宝贵的精 神财富;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除了传授给学生知识
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最主要的职能是“解答 学生的疑难问题”。教师的问题来源于与学生的对话 之中,来源于教师对教材以及各种教学参考资料的思 考之中,来源于对学生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之中;学 生的问题来源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建立在学生原有 认知的基础之上,来源于与教师的对话过程中。 作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新教师,应该努力学习 新课程的理论知识,用新课程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 为新课程改革的进~步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实验内容,请学生回家寻找一种材料并预测其有机物
的种类和含母,而后在实验课上进行验证,实验结束
后集体讨论f¨比较各种实验材料的有机物的种类和
含量。 实验时有一位学生说实验现象与教材中的叙述 不相符,他所做的实验是验证糯米中是否含有淀粉。 实验原理:淀粉遇碘变蓝 这个实验不难,学生严格按照实验要求操作,似 乎不会出现意外,然而糯米组织样液加碘产生的不是 预期的蓝色而是紫红色,为什么不是蓝色呢?是淀粉 产生的颜色反应吗? 首先教师要求学生确定遇碘变成紫红色是否是 由淀粉引起的。 检验是否由淀粉引起是利用酶的专一性,淀粉酶
淀粉分子的空间结构)。 小组四的一位学生用碘液在白纸上写字不小心 打翻水杯将开水洒到白纸上,惊奇地发现用碘液写的 字褪去了,由此发现了一种简便的方法除去字迹。学 生通过实验得出在65℃以上时褪色较为明显,开水 中褪色最快。白纸上的字迹还可以用熨斗除去,且在 熨的时候在白纸上加一层较湿的布,因为有水时字迹 才能除干净,但布太湿了白纸又不容易干,要根据白 纸的质量和字迹的深浅确定布的湿度。 附加组:任务是探究加热使淀粉一碘溶液褪色的 原因。由于在实验过程中偶遇加热使淀粉一碘溶液褪 色这一现象,临时组建附加小组探究其原因。有学生 联想到预习“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
素除去后,变性后的淀粉分子又可以重新恢复到天然
构象,称之为淀粉的复性。 从高等生物教材中得知,同样作为大分子的蛋白 质和核酸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发生变性,而且变性因 素除去后也都可以复性,不过有些蛋白质变性后就很 难复性了,如煮熟的鸡蛋。 小组四:利用以E发现进行知识应用和艺术创作。 (1)用碘液制作水笔、墨水。 大多数白纸中都含有淀粉,用碘液制作的水笔和 墨水在白纸上写出的字应该是蓝色的。用碘液写字的 优点:字迹很容易除去(用NaOH或者加热),用加热 的方式(熨斗或者开水)可以将自纸中的字完全除去, 晾干后又是一张白纸,可以反复利用提高纸张的利用 率,节约用纸,减少树木砍伐,保护森林,减少造纸污 染,保护环境。还希望有人能用碘液制作墨盒,那么打 印用纸也可反复利用了。 (2)同样的笔同样的墨写出不一样的字。 预先处理i张滤纸或白布或酸水解后的白纸,一 张用糯米溶液浸泡后晾干,一张用大米溶液浸泡后晾 干,一张用两支毛笔分别蘸糯米溶液和大米溶液在纸 上画相间的条带,条带的宽度1 cm左右也可以根据 自己的需要设计不同宽度。每次蘸取少量溶液,多画 几次。 用毛笔或者钢笔蘸碘液在处理过的纸上写字,第 一张纸上的字迹是紫红色的,第二张纸上的字迹是蓝 色的,第三张纸上的字迹是蓝色和紫红色相间的。用 加热的方式可以将字迹除去,三张纸可以重复利用并 且用碘液再写时字迹的颜色和第一次一致。 (3)字和画消失与重现。
万方数据
什么?什么物质发生了反应? 教师引导学生再做实验验证,假如是碘参与反 应,可以再加入足够的碘,将会再出现蓝色。验证的结 果是再次加入碘液后溶液重新变会蓝色,这说明加入 NaOH后碘发生反应,所以颜色会褪去。 师生查资料得知原来卤素与水可以发生歧化反
印刷性。 (3)在涂布加工纸中粘胶剂是涂料制备中最重 要的化学品之一,淀粉在粘胶剂中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淀粉在涂料中的应用始于1900年苏格兰,到1930年 才普遍推广,淀粉在我国涂布纸中大量应用大约是 20世纪80年代。涂料中淀粉含量是6.0%~10.0%。 小组二:水解淀粉常用两种方法,一是酶水解:用 淀粉酶水解淀粉。水解淀粉时,用质量分数为2%的淀 粉酶溶液,温度40—50摄氏度,水解20 min。二是酸水 解:质量分数为2%盐酸沸水浴4 h以上(根据纸张的 特点适当延长水解时间)。注意事项:白纸在溶液中浸 泡时间太长会变得容易损坏,所以在水解之前要将报 纸固定在硬质材料上,如塑料板、塑料瓶、木板、铁板
万方数据
热、尿素、浓的醇溶液主要是破坏蛋白质分子中的氢键。 如果开始做的推测是正确的,那么在淀粉一碘溶 液中加入尿素或浓的醇溶液,淀粉的空间结构也会被 破坏,而使淀粉—碘溶液颜色褪去。因此学生设计实验进 行证明。尿素浓度为8 mol/L即质量分数为0.48
g/mL。
用毛笔或者钢笔蘸糯米溶液或者大米溶液在滤 纸或白布上写字,用喷雾或涂布的方式加碘液字迹和 画会出现,加热或加NaOH字迹和画会消失,在加碘 液字迹和画又可以再次出现,可反复多次。 一位学生说如果用淀粉溶液写信,看完信后就可 以加热将字隐藏起来,等要再看时加碘液就行了,就 不怕别人偷看了。还有如果用这种神奇的实验导入新 课将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感受科学知识的神奇。 最后教师总结这次探究实验中学到的知识。 (1)淀粉遇碘变蓝但并不是所有淀粉遇碘都变 蓝,支链淀粉遇碘变紫红色。并不是所有遇碘变蓝的 都是淀粉,木葡聚糖与碘反应呈现出蓝色,并因此被 称为类淀粉,但是这些多糖和淀粉并无结构上的关 系。糖原遇碘变红。 (2)淀粉酶可以专一性水解淀粉,酸也可以水解 淀粉。 (3)碱性条件下碘分子发生歧化反应,使淀粉一 碘络合物褪色。 (4)大多数白纸中都含有淀粉,但滤纸中含量较少。 (5)加热和加入变性剂(尿素或浓的醇溶液可以 使淀粉分子空间结构改变)可以使淀粉—碘络合物褪色。 实验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意外,对于正确处理实验 中的意外,有以下建议。 (1)教师善于利用学生富有个性的思维方法,不 仅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而且能拓宽其他学生的思
醇溶液用的是分析纯乙醇和分析纯甲醇。实验结果是 加入足够量的尿素会使淀粉一碘溶液褪色。而且稀释 后,加碘可以重新产生颜色反应,这说明尿素浓度大 的时候可以使淀粉分子的空间结构改变,而浓度降低 后淀粉的空间结构可以恢复。在淀粉溶液中加入浓的 醇溶液,淀粉溶液会变得混浊,当醇溶液足够多时加 碘不会形成蓝色或紫红色。在淀粉一碘溶液中加入足 够量的醇溶液会使溶液颜色褪去,这说明浓的醇溶液 也能改变淀粉分子的空间结构。将淀粉在某些物理和 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改变的现象称 为淀粉的变性(在此需要强调的是所说的淀粉的变性 与变性淀粉没有关系,仅指空间结构改变)。当变性因
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改变, 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这种 现象称为蛋白质变性。引起蛋白质变性的原因可分为 物理和化学因素两类。物理因素可以是加热、加压、脱 水、搅拌、振荡、紫外线照射、超声波的作用等;化学因 素有强酸、强碱、尿素、重金属盐、浓的醇溶液等。加
一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9—
等,但酸水解时不能用铁质材料固定。还有酸水解的
效果比酶水解效果好,原因可能是酶分子不容易与白
纸中的淀粉分子接触。
小组三:除去淀粉一碘络合物的颜色方法主要有 四种:①淀粉酶(专一性水解淀粉);②NaOH(使碘
分子发生歧化反应);③加热(使淀粉分子的空间结 构改变);④加入变性剂如尿素或浓的醇溶液(改变
摘要叙述了在淀粉检测实验中的意外现象。以及教师针对意外现象开展继续探究的实验过程。 关键词 直链淀粉 支链淀粉 类淀粉淀粉一碘络合物 生物学实验 文献标识码B 可以专一地催化淀粉水解。如果遇碘变成紫红色是由 淀粉引起,加入淀粉酶后随淀粉的水解紫红色会逐渐 中图分类号Q一33 弗莱明在实验室里获得两次意外的发现,一次因 为感冒发现了溶菌酶,一次因为没清洗的培养皿发现 了青霉素。高中生物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操作简单,
应,在酸l生介质中歧化反应很难发生,而在碱性溶液
中可以快速发生化学反应式是:
312+6NaOH=5NaI+Nal03+3H20。
通过这个实验的意外现象,得出一个结论,淀粉 遇碘变蓝色或紫红色,这里的碘是指碘单质或者称为 碘分子,其他形式的碘与淀粉不呈现蓝色。 最后有个学美术的学生建议说:“老师,糯米溶液 和碘呈现紫红色,土豆溶液和碘呈现蓝色,可以用这 两种溶液在白纸上作画,画一开始是隐形的,然后用 喷雾或者涂布的方式加碘液,这样画面就会呈现,如 果再喷NaOH画面又会消失,多么神奇。” 但做这个实验遇到一个难题,碘液和白纸本身就 能形成蓝色。为什么白纸会变蓝呢?难道白纸中本来 就有淀粉?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探究:第一小组的任务是寻找 不含淀粉的白纸或者替代材料,并查找资料解答白纸 中为什么含有淀粉;第--11,组的任务是寻找合适的方 法除去白纸中的淀粉;第三小组的任务是使淀粉一碘 络合物的颜色除去;第四小组的任务是思考如何应用 知识并进行艺术创作。 交流实验结果: 小组一:在常见的纸(作业本、书、A4、16K、卫生 纸、面巾纸等)都含有淀粉,但是滤纸中淀粉含量非常 少,还可以用白布为替代材料。 实验证明木材中不含有淀粉,学生查阅资料得知 在造纸的过程中要加入淀粉。 淀粉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可以追溯到造纸技术 发明的初期。当时,其主要作用是提高书写纸的强度 和平滑度。在含有矿物填料的纸张中,淀粉是除水、纤 维和填料之外的用量最大的原料。 淀粉在造纸中的各个阶段的应用情况: (1)造纸的最初阶段是打浆,人们根据纸张的不 同要求在其内加入填料、增强剂、柔软剂等,增强剂种 类很多,应用最多的是变性淀粉。阴离子、阳离子和两 性变性淀粉均可在制浆中应用,两性淀粉在理论上是 比较理想的产品,添加量为1.0%~2.5%。 (2)在纸或纸板的不同要求中,在抄纸过程可选 择表面施胶和层面增强,施胶剂的种类也很多,使用 淀粉进行表面施胶除可提高强度外,还可以减少纸面 掉毛,掉粉现象,提高平滑度,使纸面更加细腻,改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