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导论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PPT143页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PPT143页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15、机会是不守纪律的。——雨果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近代中国政治思想述评

近代中国政治思想述评

近代中国政治思想述评【摘要】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曾今涌现出无数的思想家、政治家,他们用自己的思想丰富了整个人类社会。

本文从鸦片战争时期改良派康有为、梁启超的政治思想,从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李鸿章的思想以及维新派林则徐、龚自珍、魏源的政治思想论述并对对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做一个简单的评价。

【关键字】政治思想近代中国述评一、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叙述近代中国思想史包括政治哲学、政治伦理和政治思想三个组成部分,它包含地主阶级革新派、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派、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以及革命派的政治思想,五四运动时期的政治思想、国名党和其它党派的政治思想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思想。

在这里主要讲的是革新派、洋务派以及维新派的政治思想。

1.1维新派的政治思想(康有为、梁启超)关于维新思潮的代表人物主要有两派:一派是陈宝箴、黄遵宪等为代表的,另一派是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

在这里我们要谈论的是关于康、梁的维新派的政治思想。

康有为、梁启超目睹了甲午战争的失败,经历了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事件,于是康有为等联络了在北京应试的各省举人向都察院请愿上述,反对签订卖过条约,史称“公车上书”。

也许你听说过这么一句话:“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穷易之义”总是被改革家作为变革的依据,康有为也是这么认为的。

也许你也听说过“三世相演”这几个字眼,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康、梁的思想,通过他们的思想感受维新运动的那段岁月。

1.1.1 社会历史观康有为借助“公羊三世”说诠释历史发展。

他认为封建君主专制为“据乱世”,而资本主义君主立宪为“升平世”,资本主义共和制为“太平世”,以此说明人类社会是从低级走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因此“祖宗之法”也必须随时代的进步而改变,进而提出了“变者天下之公理”的论断。

梁启超在康有为的“公羊三世”学说上提出了人力社会是从专制走向民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1.1.2 民权理论康有为指出人性是自由的。

人的一切欲望都源于本能,属于自然属性。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第一章晚清地主阶级革新派的社会改革思想第一节清王朝的没落与经世致用之学的兴起一、清王朝的没落与资本主义的入侵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

它政治上,吏治腐败,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经济上,土地兼并之风与日俱增,嘉庆年间,江浙一带的良田,十之七八为官僚、地主和高利贷者所有。

道光当政之后,此风有增无减。

军事上,武备废弛,军队腐朽。

在思想文化方面,嘉庆、道光年间,继续厉行康乾时代就实行的文化专制政策;在对外关系上,顽固坚持闭关自守的政策,其要害是害怕人民与外国的接触会危及其统治。

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使国内的阶级矛盾日趋激化,秘密结社遍及各省,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正在迅速发展。

英国是当时世界的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它的巨大的商品生产能力和对外输出的欲望,驱使资产阶级不断地去寻求与扩大新的原料产地和新的商品市场。

同时,近代大工业的发展,势必使其陷入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也势必加剧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和冲突。

资产阶级为了争夺殖民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为了缓和国内矛盾,摆脱危机,加紧对外扩张、侵略。

鸦片贸易与鸦片战争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英国首先以罪恶的鸦片输出作为工具。

由于鸦片烟毒的泛滥,走私盛行,使得本来就已经腐败的清王朝统治机器更加败坏。

鸦片大量输入中国造成的另一个直接恶果,就是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银价飞涨。

清王朝迫于其统治的存亡所系,在人民群众强烈要求禁烟的压力下,被迫实行禁烟。

英国政府于1840年6月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这场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告终。

战后签定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二、经世致用之学的兴起鸦片战争之后,一部分封建士大夫在社会危机和民族危亡的刺激下,开始面对中国和世界的现实,寻求挽救封建末世厄运和御侮强国的途径。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主张务实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经世致用”之学逐渐兴起。

清王朝利用历代汉族统治阶级思想家的遗产实行专制主义统治清王朝大力尊崇儒学,倡导尊孔读经,把程朱理学定为统治思想。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复习提纲一、经世致用1、【兴起的背景】①清朝的没落和鸦片战争,使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动荡,中国的阶级结构和社会的主要矛盾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除了原有的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又增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②鸦片战争是剧烈的社会变动,阶级矛盾和民族危机的加深,引起中国社会思潮的变化。

一部分封建士大夫在社会危机和民族危亡的刺激下,开始面对中国和世界的现实,寻求挽救封建末世厄运和御辱强国的途径。

③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主张务实和解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经世致用”学说逐渐兴起。

2、【兴起】①“经世致用”之学是作为清朝统治者所推崇的儒学、程朱理学的对立面兴起的。

②“经世致用”之学的兴起,是这个时期中国社会思潮变相的主要标志。

③其代表人物:龚自珍、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一部分开明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们勇敢的举起了“经世致用”的旗帜,向占据统治地位的汉学和理学发起挑战。

代表思想: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④主要的主张:他们提出,应当注意社会现实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治学的目的是“经世致用”,还揭露清王朝的腐败,提出变更法度,实行社会改革的主张。

他们还主张抵抗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反对闭关锁国,主张学习西方技术。

二、龚自珍的更法改制主张1、【龚自珍】:字璱人,号定庵。

后人将其著作编纂为《龚定庵文集》《龚自珍全集》2、【龚自珍的思想】:一是对清王朝面临“末世”的揭露和批判;二是提出了更法、改制的社会改革思想。

①对封建“末世”的揭露和批判龚自珍大胆的指出,当时的社会已是“日之将夕”的衰世。

龚自珍对清朝吏治的腐败和黑暗进行了揭露和批判,他认为以皇权为绝对权威的封建专制制度,必然滋生腐败的、麻木不仁的官僚制度。

他对并没有停留在对封建官僚制度的揭露和抨击上,他认为造成封建官僚制度腐败的原因在于帝王专权和僵化的科举取士制度。

龚自珍从封建末世的黑暗和吏治的腐败中,预感到社会动荡和变乱为期不远了。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一、社会思潮含义:社会思潮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心理基础之上,具备某种相应的理论形态并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带有某种倾向性的思想趋势。

三大构成因素为:社会心理因素、思想体系因素、思想运动因素。

特点:历史性、区域性、群体性、功利性、变异性、症候性。

二、乾嘉学派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逐渐发展成熟的以考据为主要治学方式的学术流派。

该学派文风朴实简洁,注重证据,也叫汉学、考据学,以惠栋为首的“吴派”和以戴震为首的“皖派”影响最大。

清末随着社会危机的加深乾嘉学派也没落了。

三、经世致用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

又称经世致用之学。

其特点是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明末清初,经世致用之学大兴,形成了一股有影响的社会思潮。

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他们以社会问题为中心,在救世济时的思想指导下,提出了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各种方案:①政治上,猛烈地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揭露封建专制君主的罪恶,并提出了一些带有初步民主启蒙因素的主张,如黄宗羲"公其是非于学校"、顾炎武"庶民干政"的主张。

②经济上,针对封建的土地兼并,提出了各种解决土地问题的办法。

这些办法都贯串着"均田"的精神。

他们提出的"均田"虽与农民起义提出的"均田"有根本不同,但表现出对农民问题的关心和同情。

③教育上,他们激烈地批判束缚思想的科学制和八股时文,注重学校教育,要求培养出真正有学问有实际能力的有用人才。

④哲学上,他们各有所宗,各有所创,呈现出思想活跃的局面。

清末,封建的清政府腐败无能,帝国主义的侵略日益加深,国家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重局面。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的演进逻辑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的演进逻辑

交流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的演进逻辑马俊飞 山东大学(威海)法学院摘要:中国近现代社会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决定了中国近现代反帝反封建的时代主题,使我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打上了“焦虑史”的烙印。

近现代政治思想在民族危机加深以及中西文化碰撞中发展、不断深化,反思、继承、超越传统,具有中国特色。

推动实践,又为实践所检验,政治思想与现实社会、党派政治斗争相联,其每一个脚印的迈出都历经坎坷,最终政治思想和实践实际上都向构建现代民族—民主国家这一方向曲折前行。

关键词:演进逻辑;民族危机;时代碰撞;民族—民主国家政治思想是属于上层建筑领域意识形态的范畴,它反映一定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意志和利益。

演进逻辑即是政治思想发展的前后联系,发展原因,最终向何方向发展等。

构建现代民族-民主国家包括现代民族国家与现代民主国家,这二者是具有统一性的,主要体现在民族国家要求民族独立、国家主权神圣而不可侵犯是民主国家所要求的人民主权、人民当家作主的现实基础。

民族国家体现国家的整体与部分、国家与国家间的关系;而民主国家则是指一国政治统治权力的获得与行使是否建立在人民意志的基础上。

一、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在焦虑中发展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使先进的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日夜忧思、探索着救国救民的方法,他们之所以焦虑,是因为晚一步,可能就面临亡国灭种的灾难。

二、从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的发展脉络看演进逻辑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是一个有联系的整体。

清王朝政治腐败、资本主义入侵,可谓内外交困,这时龚自珍等一批士大夫阶层,研究国家切实问题,提倡限制君权、理顺君臣关系、重建农村宗法秩序来解决现实困境。

如林则徐主张开眼看世界,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政治主张。

这批士大夫的政治思想,迈出了构建民族—民主国家的第一步。

然而,封建力量仍过于强大,清政府仍未作出实质性的转变,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农民阶级从他们的角度回答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但农民阶级固有的局限性注定了其政治思想带有乌托邦色彩。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几个重要思想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几个重要思想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几个重要思想一、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1844 年,魏源编纂了《海国图志》一书,这本书在当时的中国和西方都是划时代的世界史地巨著,成为东方各国了解西方的经典,堪称“创榛辟莽,先驱先路”。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要反映在这部著作中:魏源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根由在内不在外,具体地说,一是没有“严修武备”;二是不懂得联合与英国有矛盾的国家共同对付英国。

为此,他主张:1.“以夷攻夷”通过“悉夷情”,魏源认为英国侵略成性,“仇衅四结”,他主张“调夷之仇国以攻夷”,“以守为战”。

2.“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源认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

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总结了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超凡地看到了“夷之所长不徒船炮”, 认为“夷之长技三: 一战舰, 二火器, 三养兵、练兵之法。

”他强调,“制敌者,必使敌失其所长”。

他主张要向西方学习,开办造船厂和火器局,生产制造西洋武器;设铸造局,聘请外国技术人员,“工匠习其铸造, 精兵习其驾驶、攻击”,以“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淘汰旧的军队体制,编制新式水师;仿西洋“养兵练兵之法”, 整饬水师,建立水师训练章程,增设水师科,培养水师教官。

他还主张,“沿海商民有自愿仿设厂局以造船械,或自用,或出售者,听之。

”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开创了近现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风气,给先进的中国人启示了新的方向。

此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成为一条历史主线,贯穿中国100多年。

尤其对洋务运动的影响比较明显,它成为洋务运动的总方向。

二、从《天朝田亩制度》到《资政新篇》(一)《天朝田亩制度》的基本内容《天朝田亩制度》是天平天国思想的总纲。

其基本内容如下:1.经济方面⑴土地财产平均分配,实行圣库制度,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 有衣同穿, 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 无人不饱暖”理想社会。

⑵废除私营工商业,设立诸匠营、百工营。

2.政治军事方面实行军政合一、农兵合一,建立工、农、兵、政、教合一的村社结构;民以《十款天条》为准则。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32 学时2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 学时1.课程教学目的本课程是一门专业选修课,它是以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政治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主要揭示各种政治思想的时代背景、社会作用、发展规律、思想联系、价值蕴涵和历史局限等问题。

了解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主题与特征;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的主要政治思潮;学会辩证分析、客观评价各阶级、阶层和政治集团的政治主张;充分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领导中国革命最终走向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2.课程教学要求1.以中国梦视野揭示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想的波澜壮阔和跌宕起伏,中国梦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

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无数志士仁人提出了种种政治救国方案,形成了诸如戊戌变革、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新文化运动、无政府主义、乡村建设等政治思潮,历史的思考和合理的批判这些政治思潮,从而为今天的人们提供历史反思的材料基础;2.对近现代重要历史人物的政治思想进行深入的个案研究,以期管中窥豹,揭示近现代中国社会的政治变革和思想文化转型中数代中国人的孜孜探索,同时表现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中西政治思想碰撞交汇的壮阔图景,以及中国精英分子接触、学习外来政治思想经历的逐步中国化过程,从而厘清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想的主要特征和基本走向;3.呈现国家/社会/个体/思想的全面互动,深入思考历史/政治、过去/现实之间的关系;4.要求学生广泛阅读政治思想史类著作和近现代重要政治参与者的原著,并完成至少一份读书笔记或相关论文。

3.先修课程《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史》4.课程教学重、难点1.了解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的主题与特征;2.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的主要政治思潮;3.辩证分析、客观评价各阶级、阶层和政治集团的政治主张;4.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领导中国革命最终走向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就专制王权国家之间的关系来看 第三, 王朝国家领土的来源,以及国家主权归君主个人所有 的事实,还导致了一个严重的结果,那就是国家形态的极 度不稳定。这种国家形态的极不稳定,直接导致了,在专 制的王权国家,主权的边界是非常模糊的,没有现代意义 上的“边界”这样一个精确的、极具操作性的概念。
现代国家的第二个特征——民主国家。 现代国家的第二个特征——民主国家。 民主国家 如果说民族国家建构的核心是主权原则,那么, 如果说民族国家建构的核心是主权原则,那么,民主国 家的构建则是人权原则。人的权利是天赋的, 家的构建则是人权原则。人的权利是天赋的,国家存在的 理由正是为了更好地确认和保护人的权利。建构民主国家 的目的就在于能以法律制度的方式确认其本国国民为享受 法定权利的公民。因此,现代民主国家应该是立宪国家, 法定权利的公民。因此,现代民主国家应该是立宪国家,现 代政府应该是立宪政府。所以,从根本上来说,传统国家 与现代国家的合法性基础是不同的。
三、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的主题及内涵 三、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的主题及内涵
★以政治思想的核心概念“国家观”的来对这一主题 进行分析,则在百余年的思想进程中,政治思想的发展和 变化经历了三个重大的主题: 重建中华帝国秩序的企盼,追求资产阶级民族国家 重建中华帝国秩序的企盼, 的探索,创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奋斗,以上 的探索,创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奋斗,以上 三者构成了以国家观变革为核心的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的 主要轨迹。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导论 §1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导论
政治思想的核心与研究对象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的主线与分期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的主题及内涵 政治思想的生成与构成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在中国的学术命运
一、政治思想的核心与研究对象
政治思想的核心——以“政治”含义为基础的分析 政治思想的核心——以“政治”含义为基础的分析 Ⅰ、 “作为政府艺术的政治、作为公共事务的政治、作为 作为政府艺术的政治、作为公共事务的政治、 协和共识的政治、 妥 协和共识的政治、作为权力和资源分配的政治 ”
民族国家突出的是主权范围, 民族国家突出的是主权范围,主要反映的是国家内部 的整体与部分和国家外部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的整体与部分和国家外部的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而民 主国家强调的是按照主权在民的原则构造国家制度, 主国家强调的是按照主权在民的原则构造国家制度,主要 反映的是国家内部统治者与人民、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反映的是国家内部统治者与人民、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现代国家是民族国家和民主国家的统一体。也恰恰是 在这两点上,前现代的传统国家与现代国家存在着巨大的 差异。
政治思想的构成——以晚清为案例的分析 政治思想的构成——以晚清为案例的分析 按照社会学对社会结构的层次分析,以物质生产的基 础与相互作用与联系划分,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社会的表 层是权力结构,社会中层分布着由各种利益群体结合而成 的职能团体,社会基层是基于血缘和地缘形成的社会集团。 与这种社会结构相对应,近现代政治思想结构,在总 与这种社会结构相对应,近现代政治思想结构, 体上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体上也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上层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 想文化;中层是资产阶级的政治、 想文化;中层是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集团所传播 的在当时是先进的资本主义思想文化; 的在当时是先进的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基层是根植与乡里 社会,既表现劳动人民的智慧之光、民族特色, 社会,既表现劳动人民的智慧之光、民族特色,又浸润着 封建观念的农民思想文化。 封建观念的农民思想文化。
Ⅱ、按照政治思想的时代主题划分:
随着时代主导意识的变化和发展,中国近现代政治 思想先后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1 思想先后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1、从鸦片战争到中日甲 午战争,是多种改革思潮的萌动时期;2 午战争,是多种改革思潮的萌动时期;2、从甲午战争到 辛亥革命,是对传统思想的否定时期;3、从“五四” 辛亥革命,是对传统思想的否定时期;3、从“五四”运 动前后到本世纪30年代中期,是思想界重新调整思考方向 动前后到本世纪30年代中期,是思想界重新调整思考方向 和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4、从30年代中期到新中国成立, 和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4、从30年代中期到新中国成立, 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开花结果的 时期。 ——彭明、程歗主编《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 ——彭明、程歗主编《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6 12。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6-12。
★作为对政治观念的系统化和理论化,政治 作为对政治观念的系统化和理论化, 思想的核心和灵魂就是——国家观 思想的核心和灵魂就是——国家观。 国家观。
Ⅰ、政治思想就是适应一定时代需要,反映一定阶 级、阶层或利益集团的政治理想、政治态度和 政治要求,包括为其设计夺取、建立和维护政 权的方案和为实现其统治的各种方略和政策。 Ⅱ、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是政治学理论学科的重要 内容之一,是以中国近现代以来的政治思想为主要 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主要揭示中国近现代政治思 想的时代背景、社会作用、发展规律、思想联系、 价值蕴涵和历史局限等问题。
社会环境的变化——自近代以来,传统政治思想的外 社会环境的变化——自近代以来,传统政治思想的外 在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中西文明的碰撞 在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中西文明的碰撞,使得中国传统 中西文明的碰撞, 的政治文化有了一个明确的参照体系,在内忧外患的困扰 的政治文化有了一个明确的参照体系,在内忧外患的困扰 下,在救亡与启蒙的重压下,传统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开始 发生了转型,从而也揭开了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历 程。
政治思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其发展进程同样经 历了由政治心理到政治思潮再到政治意识形态— 历了由政治心理到政治思潮再到政治意识形态—即政治思想 的发展脉络。 ☆政治心理与政治思潮作为政治思想的前期发展阶 与系统化理论化的政治思想构成了理解政治思想产生、 段,与系统化理论化的政治思想构成了理解政治思想产生、 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对政治思想的深刻把握, 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对政治思想的深刻把握,必然无法割 裂对政治心理与政治思潮的认知。 裂对政治心理与政治思潮的认知。
二、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主线与分期 二、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主线与分期 主线: 主线:
思想变革的起点与特质—— 思想变革的起点与特质——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在理论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在理论 发展上的起点, 发展上的起点,首先是对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遗 产的继承。 产的继承。 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最大的特征就在于:在上千年的历史 发展进程中,其基本的政治话语系统只有量的增删,而无质 的改变。究其原因,是由于中国文化长期以来在一个自足的 体系中生长,在没有外来文化的强有力的冲击下,尽管有相 当的变化,但其话语的母体一直没有受到质的损伤。

无论怎样定义政治这一概念,公共权力、 无论怎样定义政治这一概念,公共权力、资源的权威 性分配成为政治这一概念中应有的最重要内涵 成为政治这一概念中应有的最重要内涵。 性分配成为政治这一概念中应有的最重要内涵。 在人类有史以来的社会发展形态中,国家成为了公共 在人类有史以来的社会发展形态中, 权力的代言人和资源分配的最终裁决者。 权力的代言人和资源分配的最终裁决者。在人类发展迄今 的社会形态中,国家问题“ 的社会形态中,国家问题“是关系全部政治的主要和根本 的问题” 的问题” 。
现代民族国家必须是民主国家,因为现代主权理论是 建立在人权基础之上的,只有真正的民主与宪政制度,才 能保证每一个公民的权力,进而也保障了这个民族的每一 个成员通过宪政制度的途径,将个人的权力与国家的主权 沟通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事实上民族国家的内涵中已 经包含着民主的原则。 所以,前近代的专制王权国家与现代国家的另一个重 所以, 要区别就在于其合法性基础的不同, 要区别就在于其合法性基础的不同,而后者必须是通过某 种民主与宪政的制度,在保障人权的基础上构建其主权, 种民主与宪政的制度,在保障人权的基础上构建其主权, 人民的同意是国家真正的合法性基石。 人民的同意是国家真正的合法性基石。
现代国家的第一个特征——民族国家。 现代国家的第一个特征——民族国家。 民族国家 民族国家与传统的专制王权国家的不同。这一点可以 从个人与国家,地方与中央,国家与国家三个层次来分析。
首先,从“主权”归属与“国家”认同来看。 首先, 主权”归属与“国家”认同来看。 封建专制的王权国家不应被列为民族国家,原因在于 国家主权是属于专制君主及其王室私人所有,而他们事实 上并不具有民族性,或者说并没有民族归属感。
——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
1995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府运用公共 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过程 ”。
——杨光斌主编《政治学导论》(第二版), 杨光斌主编《政治学导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第5页
★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是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基 点上,以西方政治文化价值观为目标的发生的变革, 点上,以西方政治文化价值观为目标的发生的变革,这也 构成了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的发展线索。 构成了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的发展线索。 近现代政治思想相对于传统政治思想的转型,不仅表 现在语言、概念、学术术语的西化,更重要的是内在价值 观的深刻变革。
——[英]安德鲁·海伍德著《政治学》,张立鹏译, [英]安德鲁·海伍德著《政治学》
欧阳景根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页 欧阳景根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
Ⅱ、“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特定利益,借助于社 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特定利益, 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 ”
就国家观变革的内涵而言,无论是资产阶级民族国家 还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都是将中国从 一个前近代的传统国家转变为现代国家 一个前近代的传统国家转变为现代国家。而现代国家建构 传统国家转变为现代国家。而现代国家建构 则是近代以来中国的政治发展主轴。 如果从主权与合法性这两个关键词来界定现代国家, 如果从主权与合法性这两个关键词来界定现代国家, 就可以由此引申出现代国家的两个最重要特性: 就可以由此引申出现代国家的两个最重要特性:民族国家 (nationstate)与民主国家(democracystate)。 与民主国家(democracystate) (nationstate)与民主国家(democracystat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