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彭端淑)
《为学》

22.为学张旭康制《为学》简介•<为学>是清代彭端淑所作的一篇文章,主要是说人的成功在于努力,而不是在于聪愚。
作者资料•彭端淑(1699年-1779年),字乐斋,号仪一,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县人)。
生于清圣祖康熙三十八年,卒于清高宗乾隆四十四年。
清朝官员、文学家,与李调元、张问陶一起被后人并称为“清代四川三才子”。
端淑十岁能文,十二岁入县学,与兄彭端洪、弟彭肇洙、彭遵泗在丹棱萃龙山的紫云寺读书。
雍正四年(1726年),彭端淑考中举人;雍正十一年又考中进士,进入仕途,任吏部主事,迁本部员外郎、郎中。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译文】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去做,那么困难的也容易了;不去做,那么容易的也困难了。
人们做学问有难易之别吗?去学,那么困难的也容易了;不学,那么容易的也困难了。
【词解】为学:做学问。
乎:吗?恃:凭借,倚仗。
亦:也。
则:那么。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
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译文】•我天资昏昧,不及别人;我才能平庸,不及别人。
只要每天认真学习,长久坚持,等到成功了,也就不知道我是昏昧又平凡的了。
我天资聪明、才能敏捷,超过别人几倍。
如果摒弃不用,就与昏昧和平庸没有区别了。
孔子的思想言论,最终是靠天资迟钝的曾参传下来的。
既然这样,昏昧平庸与聪明灵敏的功用,难道是固定不变的吗?•【词解】•旦旦:天天。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译文】•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一个贫穷,一个富裕。
《为学》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租用
船
还
富者曰: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 沿着长江往下游走
“我几年来,想要雇条船往下游 走,直到现在还没去成。你靠什么 去啊! ”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把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其一贫 吾欲之南海 吾一瓶一钵足矣
其一富 吾数年来 ……未能也
自南海还
有惭色
为之则易
不为则难
“吾一瓶一钵足矣”的意义是什么?
两个“一”字表现贫者对物质 要求极低,一个“足”字体现了他 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表现了贫者 面对困难知难而进的勇气和实现远 大理想的坚定信念,以及无所畏惧 的坚强意志和敢于大胆实践的精神。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天天
懒惰,松懈
•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 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 最终 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 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 与庸无以异也。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迟钝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解
题
• 题目《为学》 • 为——做 • 学——学问。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此文的原题目是“为学一首示 子侄”是作者彭端淑写给子侄 们看的,是针对学习上容易产 生的畏难情绪而说的,目的在 于教育他们立定志向刻苦学习, 学有所成。我们学习这篇文章, 也是教育我们要克服学习上的 畏难情绪。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为学》小学语文六年级下

其一贫 吾欲之南海 吾一瓶一钵足矣
其一富 吾数年来 ……未能也
自南海还
有惭色
为之则易
不为则难
用蜀鄙二僧去南海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
为学的成败,不在天资的高低和客观条
件的好坏,而在于人们的主观上是否努 力。 勤奋努力,意志坚定,难事也能变容易; 反之,则一事无成。 (人贵立志,事在人为。)
(清)彭端淑
作者简介
彭端淑(生卒年不详)
清代文学家。字乐斋,四川人。雍正 年间进士,曾任吏部郎中、顺天乡试 同考官等职。辞官以后回到四川,在 锦江书院讲学。著有《白鹤堂集》。
解题
《为学》 本文原题是《为学一首示子侄》,可 见这篇文章是长辈对晚辈的指教与劝导。
题目《为学》 为——做 学——学问。
用原文回答:
从文中“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 话可以看出去南海是相当困难的,富者想 数年来买舟而下 ”,结果未能实现。贫者 “_____________ 一瓶一钵 只靠“__________ ”,实现了自己到南海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的愿望,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可 以看出作者希望子侄们立下志向,刻苦学 习。
做学问; 学习(动词)
为(wéi):做
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学”指学问(名词)
[译 ]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 别)吗?(只要)做它,那么困难 的事情也容易了;(如果)不做, 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困难了。人 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 只要学习,那么困难的也容易了; 不学习,那么容易的也困难了。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 (yù)告诉 的 (bĭ)边远的地方 其中 于富 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 往,到; “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shì )凭借,倚仗 (bō) 佛教徒盛饭的用具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沿着长江)往下游走 还,尚且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
6 为学

1.作者对“为学”是怎样看的,又是怎样提出看法的?
“人之为学……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
者亦难矣。”作者通过两问两答(设问句)提出看法。 为学难易的转化关键在于“为”。每一设问中都是先提 出问题,然后从正反两个方面作答。这样,对比鲜明, 突出了“为”对“学”的作用,说明了“难”与“易”
的辩证关系。
4.故事结尾说明了什么?它与说明作者的看法有什么
关系?
说明“事在人为”,这个故事是一个例证,作者 用它来生动形象地说明作者看法的正确性。 5.第4段得出了什么结论? 人贵有志,事在人为。
两个和尚面对着相同的困难,“僧富者不能至
而贫者至焉”,是何道理?
贫僧立志而行,在困难面前发挥 主观能动性,努力去为;而富僧 只强调客观条件,不立志而行。
为
学
学则易,不学则难 摆事实 立志为学 讲道理
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 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自此创造
出来。
——鲁迅
读课文
读——订正读音
不逮人 dài 迄乎成qì 蜀之鄙 bǐ 钵 bō 久而不怠焉 dài 屏弃而不用 bǐnɡ 子何恃而往 shì
读——读顺句子,读好停顿。 1.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2.蜀之鄙/有二僧
3.贫者语于富者/曰
4.子/何恃而往 5.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重点词语解释:
亦——也 怠——懒懈 屏——摒 语——告诉,对……说 逮——及,赶得上 迄——等到 常——常规,永远不变的 钵——和尚用的碗,底平,
2.本文说的主要是关于做学问的道理,为什么开头却 从“天下事”写起?
因为“为学 ”是“天下事”之一,这是从一般
到具体的说明事物道理的方法。
为学

题解
《为学》原题叫《为学一首示子侄》。 为:做。 学:学问。 示:表明,让人看。 子侄:儿子和侄儿辈。
写作背景
彭端淑同族子侄很多,仅其祖父直系就达 69人之众,但连一个举人都没有。按当时的标 准,绝大多数子侄的学习不成功。作者见状, 甚为忧心,于是写了这篇文章。
朗读课文
第一段:
读准字音、节奏
wéi wéi
第一段翻译: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 去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不 去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人 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去学, 那么难学的东西也变得容易了;不去学, 那么容易学的东西也变得困难了。
第二段(1):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 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 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能力平 庸,赶不上别人。每天不停地学习,长时 间不懈怠,等到学业成功了,也就不觉得 自己愚笨与平庸了。我天资聪明,加倍地 高于别人;我才能敏捷,加倍地高于别人。 如果舍弃不用,聪慧敏捷与愚笨平庸就没 有什么不同了。孔子的学说,最终由迟钝 的弟子传承下来。难么愚笨平庸和聪慧敏 捷,对于人所起的作用,难道有不变的规 律吗?
吾:我。 资:天资,与生俱来的资质。 之:取独,不译。 昏:糊涂,愚笨。 逮:及,赶上。 材:同“才”,能力。 庸:平庸,平常。 旦旦:天天。 而:连词,表修饰,不译。 怠:懈怠。 焉:语气词,不译。 迄:到。 乎:相当于“于”。 而:表承接,就。 其:自,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圣 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 哉?
第三段翻译: 四川的边远地区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 贫穷,一个富裕。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 想要到南海去,怎么样?”富和尚说:“您 倚仗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 水瓶一个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 多年来想要雇船顺流而下,尚且未能成行。 你倚仗什么去呢!”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 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事告诉富和尚, 富和尚露出了羞愧的脸色。西边的四川距离 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 可是穷和尚到了那里。人们树立志向,反而 不如四川边远地区的和尚吗?
为学

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分吗?只要肯做,那么难的事情也会变得简单 了;不肯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会变得困难了。人们学习有困难和容易的区 别吗?去学,难的题就会变得容易了;不肯学,容易的题就会变得困难了。 我的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的才能平庸,赶不上 别人。只要每天认真 学习,长久坚持毫不松懈,等到成功了,也就不知自己我是愚笨而又平凡的 人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几倍。我才能敏捷,超过别人几倍。如果摒弃 而不用,就与平用于愚笨没有区别了。孔子的学说,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 曾参传下来的。既然这样吗么,愚笨平庸与聪明敏捷的功用,难道有常规吗?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富和尚 说:“我将要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什么去呢?” 穷和尚说: “我只需要一个瓶子一个饭碗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租个船 顺江而下,还没有成功。你凭什么去!” 到了明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 把去南海的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色。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而穷和尚却到达了。 人之立志,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天资聪明和敏锐, 可以凭借也不可以凭借的;自己自己说自己聪明与敏锐而不努力学习的人,那 就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与平庸,可以限制也不可以限制;不管自己愚笨平庸 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的努力学成的。
课下注释
பைடு நூலகம்
为学:做学问。 乎:吗? 之:代词,代指天下事。 之:无义,取消句子独立性。 之:代词,它,指知识。 旦旦:天天 亦:也。 则:那么。 者:…的事情。 蜀:四川。 之:助词,的。 鄙:读(bǐ)音,边远的地方。 语:读(yù )音,告诉,对…说。 于:对。 欲:想要,要。 之:到…去,往,到。 何如:如何,怎样,怎么样?
为学 (详细)

成 败
回答问题:
为什么两个和尚都想去南海,一个去成了,一个没有去 成?“贫者”前往南海靠的是什么? 贫僧到达南海凭借的显然不光是一瓶一钵,而是志 气。富僧不能到南海就是因为他没有志气。
结论:有志者事竟成
当堂训练
1、由一、二段的内容,尤其是第二段 的内容,你得到什么结论?试谈谈你 受到启发。
事在人为,要想成功关键在于 是不是要立下志向,努力进取。
9)鄙:边境 偏远的地方 10)其:其中 11)语:告诉 14)之:去、往 15)何如:怎么样
17)何恃:即“恃何”,凭 借什么。恃,凭借、倚仗 21)下:(沿着长江)往下 游走
22)犹:还,尚且 23)明年:第二年 24)自:从 25)还:回来 26)以:把
19)欲:想要20)买:租、雇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c
课堂小结
这篇短文从论述事之难易引申到人之为 学,用生动的故事论述了一个道理:事在人 为,学习贵在立志,贵在实践。
课后作业
文章中蜀鄙二僧的故事其实并未结束,请根 据文中二僧的性格特点,给二僧的故事补上 结尾,重点突出富者的神态,语言和行动。
问题引导下的再学习
1)疏通文意
2)内容分析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 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 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注释:
1)乎:吗 3) 之:天下事 2)为:做 4)者:…的事情
5)亦:也
6)矣:语末语气词,“了”
7)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独立性,无义
为学
彭端淑
解题
题目《为学》
为——做、求 学——
学问
预习检测
彭端淑,字乐斋 清 代著名文学 家,
彭端淑《为学》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彭端淑《为学》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为学彭端淑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译文: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
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学,那么困难的学问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那么容易的学问也变得困难了。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
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很久都不放纵懈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
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能力也超过别人,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
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
如此看来聪明愚笨,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
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
你凭借着什么去!”过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
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
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
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学》
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为学》译文
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肯做,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变得困难了。
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学习,那么困难的也变得容易了;如果不学习,那么容易的变得也困难了。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
我每天不停的学习,长时间不懈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是真的愚笨还是真的平庸了。
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我才思敏捷,超过别人,如果摒弃而不用,那跟愚笨和平庸的人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
既然这样,那么愚笨平庸,聪明敏捷的功用,难道是永远不变的吗?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一个贫穷,一个富裕。
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水瓶一个饭碗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多年来想要雇船顺江而下,尚且没有成功。
你凭借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
富和尚露出了惭愧的神色。
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
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
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