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品控部检验规范
品控部管理制度

品控部管理制度1. 管理目的品控部门是企业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职责是对生产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从而保障产品质量并提高客户满意度。
本管理制度的目的是明确品控部门的管理职责、规范管理流程,确保生产过程符合国家质量标准和企业质量标准,并持续不断地提高产品质量。
2. 组织架构品控部门的组织架构如下: - 部门主管:负责品控部门的整体管理和组织协调工作,制定品控管理制度并进行监督检查。
- 技术人员:主要负责产品质量的检验测试和技术支持。
- 检验员:主要负责产品质量检验和记录,对不合格产品进行处理。
- 统计人员:主要负责生产过程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处理,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
- 记录员:主要负责品控记录的管理和归档。
3. 工作流程品控部门的工作流程如下: ### 3.1 生产前质量计划:品控部门主管根据客户需求、标准要求和生产情况编制质量计划,明确产品质量目标、质量方案和控制要点。
物料检验:品控部门与采购部门协作,对进货到货物料进行检验,确定入库标准和放行标准。
生产准备:品控部门与生产部门协作,确定生产工艺和生产流程,并进行打样验证。
3.2 生产过程原材料检验:检验员在原材料到货时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方可放行。
生产过程控制:统计人员对生产过程中的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
检验测试:技术人员对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和成品进行检验测试,确保质量符合要求。
3.3 生产后产品验收:品控部门组织验收人员对成品进行全面检验,合格后方可发货。
售后服务:品控部门组织售后服务人员对客户反馈问题及时进行分析和反馈,对问题进行深入调查,并确定和落实改进措施。
4. 工作标准工作标准既是品控部门的基础性文件,也是品控部门工作的重要依据。
品控部门应当根据国家质量标准和企业质量标准,制定相应的工作标准,并加以实施。
工作标准包括但不限于: - 检验标准:包括原材料检验标准、半成品检验标准、成品检验标准等。
- 测量标准:包括测量方法、测量仪器等。
产品检验规章制度

产品检验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产品检验工作,保障产品质量,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本规章。
第二条本规章适用于本企业的产品检验工作。
第三条产品检验是指通过对产品的外观、结构、性能等方面的测量、检验,确认产品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和企业要求的过程。
第二章产品检验的责任第四条产品检验属于生产部门的职责,生产部门必须配备足够的检验设备和检验人员,确保产品检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五条经过培训合格的检验人员才能参与产品检验,检验人员必须遵守公司的相关规章制度,认真履行检验工作。
第六条进行产品检验的检验人员必须对产品的检验方法和标准有充分的了解,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第三章产品检验的程序第七条产品检验按照公司的相关规章制度进行,主要包括以下程序:(一)接收产品:产品到达时,需要经过接收检验,检验接收产品的完整性和数量是否与送货单相符;(二)首检:首检是对产品进行外观、结构等方面的初步检验,确保产品的基本质量;(三)过程检验: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对产品进行定期检验,确保产品符合生产要求;(四)成品检验:对生产完成的产品进行全面检验,确保产品质量合格;(五)出厂检验:最终对产品进行出厂检验,确保产品符合国家标准和客户要求。
第八条对于不合格品,需要进行返工或销毁处理,确保不合格品不流入市场。
第四章产品检验的记录和报告第九条每次产品检验都需要进行记录,包括产品的检验时间、检验结果、检验人员等信息。
第十条检验报告需要详细记录产品的各项检验结果,同时标明产品的批次和生产日期,以便产品追溯。
第五章产品检验的监督第十一条公司管理层有责任对产品检验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产品检验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第十二条内部审计部门有责任对产品检验工作进行定期审计,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第十三条对于发现的违规行为,必须进行严肃处理,确保产品检验工作的纪律性和严肃性。
第六章附则第十四条本规章自颁布之日起生效,经过公司管理层审批。
第十五条对于本规章的解释权归公司管理层所有。
品控部管理制度(3篇)

品控部管理制度____集团品控部管理规章制度一、目的为了规范检验、试验秩序和行为,实现生产分析检验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提供质量数据,达到质量体系符合性的要求,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范围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品控部一切检验和试验全过程。
三、管理要求1、化验员必须遵守公司保密制度和相关的规定。
2、检验程序2.1按规定要求采取样品,并做好登记和标识。
2.2采样后,按规定的标准和试验方法进行检验和试验。
然后按要求备好保留样品,并做好标识。
2.3检验过程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对那些影响检验结果准确度的因素诸如尘埃、温湿度、振动、噪声等要密切注意,并严加控制。
杜绝主观随意性,注意样品处理的安全性和操作安全性以及仪器的灵敏性和稳定性。
操作时,不得擅自离开工作岗位。
2.4检测过程中,要按照方法规定进行测定,其结果应符合方法精密度要求。
数据处理与结果计算要遵循数字修约规则,有效数字不得随意舍弃。
2.5若发现检测结果异常或试验偏差与方法规定有偏离时,检验人员不要轻易下结论,应认真检查记录、查计算、查操作、查试剂、查方法、查样品,找出原因后有针对性的进行复检。
2.6要认真及时填好质量记录。
所有原始记录必须使用专用表格,书写工整、清楚、真实、准确、完整。
不准用铅笔记录,不得随意涂改、乱写、乱画和折叠。
2.7质量记录分为分析检验原始记录、分析检验报告单、质量监督日报表三种。
化验室涉及到原始记录和报告单两种。
____分析数据应该及时填入原始记录,需计算的分析结果应在确认无误后填写,分析检验原始记录必须由分析者本人填写,在岗其它分析人员复核(两检制),确认无误后,报告给主管。
分析者应对原始记录的真实性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负责,复核人员对计算公式以及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负责。
2.9主管接到分析数据,经审核确认无误,加盖审核章后,由化验员将检验报告单报给有关部门相关负责人。
主管对数据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责。
3、执行国家关于质量记录和文件管理规定,妥善保管质量记录,中控记录一般保存一年,原料和产品分析原始记录、分析检验报告单、一般保存____年。
品控部工作规章制度范本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确保公司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标准,保障消费者权益,规范品控部工作流程,特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品控部是公司质量管理的核心部门,负责对公司产品质量进行全过程监控,确保产品质量达到规定标准。
第三条品控部工作应遵循科学、严谨、公正、高效的原则。
第二章组织架构与职责第四条品控部设部长一名,负责全面领导品控部工作,对总经理负责。
第五条品控部下设以下岗位:1. 质量检验员:负责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检验,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
2. 质量工程师:负责产品质量改进、技术攻关、工艺优化等工作。
3. 质量统计员:负责产品质量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为质量改进提供依据。
4. 质量管理员:负责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制定、修订、实施与监督。
第三章工作流程第六条产品生产前,品控部应参与产品设计、工艺评审,确保产品设计合理、工艺可行。
第七条生产过程中,质量检验员应按照检验标准进行抽样检验,及时发现质量问题,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
第八条质量工程师应定期对生产设备、工艺流程进行检查,确保生产过程稳定,产品质量符合标准。
第九条质量统计员应定期对产品质量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为质量改进提供依据。
第十条质量管理员应定期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进行修订,确保体系文件符合国家标准和公司要求。
第四章质量改进与纠正措施第十一条品控部应定期组织质量改进活动,提高产品质量。
第十二条发现质量问题时,品控部应立即启动纠正措施,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第十三条质量改进与纠正措施应形成文件,并报总经理审批。
第五章培训与考核第十四条品控部应定期对员工进行质量意识、技能等方面的培训。
第十五条品控部应对员工进行定期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
第六章奖惩与激励第十六条对在质量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员工,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十七条对违反质量规定、造成质量事故的员工,给予相应的处罚。
第七章附则第十八条本规章制度由品控部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本规章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成品出厂检验规范

成品出厂检验规范
1. 目的
对成品出厂检验进行有效的管理,确保出厂产品的合格,防止不合格产品流出工厂。
2. 适用范围
适用本公司所有产品的出厂检验。
3. 定义
成品检验:对产成品的检验检测规定。
4. 主要职责
4.1 品控部负责产品成品出厂检验情况的综合判定工作。
4.2 实验室负责产品成品微生物、理化指标的检验。
4.3 品控员负责产品成品的感官及包装标识的检验。
5. 内容
5.1 成品出厂检验应根据产品标准对产品进行逐项检验,并记录各项检验项目的原始检验过程情况。
5.2 根据产品标准对检验检测结果进行判级,并出具出厂检验报告。
5.3 如有不合格,根据不合格品制度进行相应的处理,并做好处置记录。
5.4 记录应完整、准确、清晰,不得随意涂改,以保证记录真实有效,并妥善保存,以备查询。
5.5 应建立和保存出厂食品的原始检验数据和检验报告记录,包括检
验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执行标准、检验结论、检验人员等记录内容;
5.6、出厂检验项目应与食品安全标准及有关规定的项目应保持一致(详见出厂检验标准);
5.7、应具备必备的检验设备,计量器具应依法经检验合格或校准,相关辅助设备及化学试剂应完好齐备并在有效使用期内
5.8、自行进行产品出厂检验的,应按规定进行实验室测量比对,建立并保存比对记录;
5.9、按规定保存出厂检验留存样品。
产品保质期少于1 年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产品的保质期;产品保质期超过1 年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1 年。
6. 相关文件
1.《原始检验记录》
2.《出厂检验报告》。
品控部管理制度模板

品控部管理制度模板一、总则1. 本制度旨在规范品控部门的各项工作流程,确保产品质量符合公司及客户的标准。
2. 品控部门负责产品的质量检验、监控和管理,对产品质量问题负有最终责任。
3. 所有品控部员工必须遵守本制度,严格执行各项质量管理规定。
二、组织结构与职责1. 品控部门由质量经理领导,下设检验组、测试组和质量改进组。
2. 质量经理负责制定质量目标、策略和计划,并对部门整体工作进行监督。
3. 检验组负责原材料、半成品和成品的检验工作。
4. 测试组负责产品性能测试和稳定性测试。
5. 质量改进组负责分析质量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跟踪改进效果。
三、工作流程1. 原材料检验:所有进厂原材料必须经过检验组的严格检验,合格后方可入库。
2. 生产过程监控:品控部门需定期对生产线进行巡查,确保生产过程符合质量要求。
3. 成品检验:成品在出厂前需经过检验组的全面检验,确保产品无质量问题。
4. 质量记录:所有检验和测试结果必须详细记录,并定期整理归档。
四、质量标准与检验规范1. 品控部门需根据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公司内部的质量标准和检验规范。
2. 质量标准和检验规范应定期评审和更新,以适应市场和技术的变化。
五、质量改进1. 品控部门应定期收集和分析质量问题,识别质量风险。
2. 针对质量问题,质量改进组需制定改进计划,并跟踪实施效果。
六、员工培训与发展1. 品控部门应定期对员工进行质量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2. 鼓励员工参与质量管理的学习和研究,提升个人和团队的专业能力。
七、质量事故处理1. 一旦发现质量问题,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措施防止问题扩大。
2. 对质量问题的原因进行调查,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
八、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由品控部门负责解释。
2. 对本制度的修改和补充,需经过质量经理审核,总经理批准后实施。
请注意,这只是一个模板,具体内容需要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品控部管理制度

品控部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品控部的管理,提高品控工作效率和质量,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品控部是企业质量管理的重要部门,负责产品质量控制、检验和监控、质量问题分析和处理等工作。
第三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品控部全体员工。
第四条品控部应遵循企业质量方针和目标,积极推动质量管理的改进和创新。
第五条品控部应与各相关部门保持紧密合作,共同推动产品的质量提升。
第二章组织结构第六条品控部的组织结构包括部门领导、质量控制员和检验员等。
第七条品控部部门领导由公司任命,负责品控部的日常工作,领导部门员工开展工作。
第八条品控部质量控制员负责制定并执行品控标准和流程,监督产品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
第九条品控部检验员负责对产品进行检验、测试和分析,发现质量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
第十条品控部可根据工作需要,设立相应的质量管理岗位和职责。
第三章岗位职责第十一条品控部领导具体负责以下工作:(一)制定和执行品控部工作计划和目标。
(二)协调品控部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工作。
(三)监督品控工作的进展和质量指标的达成。
(四)组织和领导品控部会议和培训。
(五)处理品控部的日常事务和工作纠纷。
第十二条品控部质量控制员具体负责以下工作:(一)制定和修订产品的质量标准和控制点。
(二)建立产品质量控制流程和品控指标。
(三)监督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问题解决。
(四)组织和实施内部质量审核。
(五)协助其他部门进行质量管理培训和指导。
第十三条品控部检验员具体负责以下工作:(一)对产品进行检验、测试和分析。
(二)发现产品质量问题,并及时提出改进方案。
(三)监控产品的质量指标和指标达成情况。
(四)组织和实施外部质量审核和抽检工作。
(五)协助品控部质量控制员进行质量管理工作。
第四章工作流程第十四条品控部应建立健全的工作流程,确保质量控制的有序进行。
第十五条品控部质量控制员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工作:(一)制定产品质量标准和控制点。
(二)建立和优化质量控制流程。
(三)监督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品控与检验管理制度

品控与检验管理制度第1条总则为了规范企业的产品品质管理和质量检验工作,提升产品品控水平,保障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订立本制度。
第2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内全部生产环节和产品出库前的质量检验工作。
第3条品控部门职责品控部门是负责品质管理和质量检验工作的特地部门,其职责如下:1.订立和完善企业品质管理制度;2.订立品质标准和质量检验方法;3.建立和维护质量管理档案;4.对产品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和改进;5.开展质量培训和技术支持;6.监督各部门的品质工作。
第4条品质标准和质量检验方法为确保产品的质量符合标准要求,品控部门应订立相应的品质标准和质量检验方法,并将其通知各生产部门和相关人员。
品质标准和质量检验方法应针对不同产品进行细分,保证准确和全面。
第5条生产工艺掌控为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和可靠,各生产部门在生产过程中应严格依照工艺流程进行操作。
品控部门将对工艺流程进行抽样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并进行记录。
第6条原材料子采购管理为保证产品质量的可控性,各生产部门在原材料子采购过程中应严格依照供应商的品质要求进行选择和采购。
品控部门将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对不合格的供应商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或停止合作。
第7条质量检验与抽检为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和符合标准要求,品控部门将对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检验和抽检。
具体流程如下:1.入厂检验:对原材料子进行检验,确保其质量符合要求;2.初检:对生产过程的关键环节进行检验,确保产品质量稳定;3.中检:对生产过程的中心产品进行检验,发现问题及时整改;4.末检:对最终产品进行全面检验,确保产品质量符合标准要求;5.出货检验:对出库产品进行检验,确保产品质量实现客户要求。
第8条不合格品处理一旦发现不合格品,应立刻从生产中短时间隔离,品控部门将组织相关人员进行问题分析和改进,并订立具体的整改措施。
同时,将不合格品进行记录和追溯,确保问题的溯源和解决。
第9条报废品处理对于无法修复或不符合使用要求的产品,应及时进行报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椰果公司品控部检验规范一、感官检验1、色泽、外观形态及杂质取混合均匀的果酱50ml于100ml洁净透明的烧杯中,置于明亮处,用肉眼观看其色泽、外观形态,杂质检测须用蒸馏水稀释至原浆浓度。
2、香气及味道:取混合均匀用蒸馏水稀释到原果可溶性固形物(或规定)的果酱50ml 于100ml洁净的烧杯中,在室温下(20℃)立即用嗅觉认真鉴不其气味,用味觉品尝其味道,检查有无异味。
注:果酱可溶性固形物不足规定要求时以原果酱检测;品尝第二个样品前须用清水漱口。
原浆或原果是指最低固形物含量的果酱.二、理化检测1、可溶性固形物标准:GB/T10203仪器:A、手持糖量仪分析步骤:a.测定前用蒸馏水校准折射仪。
b.分开折射仪两面棱镜,用脱脂棉蘸乙醚或乙醇擦净。
c.用末端熔圆的玻璃棒蘸取试液2-3滴,•滴于折射仪棱镜面中央(注意勿使玻璃棒触及镜面)。
d.迅速闭合棱镜,静置1min,使试液均匀无气泡,并充满视野。
e.对准光源,通过目镜观看接物镜,旋转调节手轮,选择和样液可溶性固形物相适宜的范围,观看视野中明暗分界线处读数。
f.从目镜百分数标尺读出可溶性固形物的百分含量。
B、数显阿贝折射仪:分析步骤:a.测定前用蒸馏水或标准试样校对折射仪。
b.打开折射仪两面棱镜,用脱脂棉蘸乙醇擦净。
c.将被测样放在折射棱镜的工作面上,盖上棱镜盖,对准光源通过目镜观看视均,旋转调节手轮,使明暗分界线落在交叉线视场中,调节色散校正手轮和聚光镜的位置,使明暗分界线对准交叉线的交点。
d.按“READ”显示键,显示窗内“00000”消逝,显示“—”数秒后“—”消逝,显示被测样品的折射率,再按“BX”键即显示被测样品未经温度修正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或按“BX—TC”键即显示被测样品经温度修正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e.同意误差:同一样品两次测定值之差,不应大于0.5%,取二次测定的平均值作为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
2、可滴定酸度:按GB/T 12456规定的方法。
电位滴定法(1)仪器:自动电位滴定计、PH计(2)试剂:0.1mol/L氢氧化钠标准溶液。
(3)被测样液的制备:用100ml烧杯精确称取果酱1~5 g,加50ml蒸馏水,充分摇匀供测定用。
(4)测定步骤a.将自动电位滴定计接通电源,预热30min后,用pH6.86、pH9.18的缓冲溶液校正。
b.设定滴定终点为pH8.20。
c.加好氢氧化钠标准溶液,并调整滴定仪液位显示器为“00.00”。
将搅拌棒放入烧杯中,然后将烧杯置于电磁搅拦器上,电极插入烧杯内试样中适当位置(使玻璃电极泡浸入试样且不接触搅拌棒),e.开动电磁搅拌器,然后按下“滴定鼠标”按钮,滴定开始;滴液快速滴下,在接近终点时,滴速减慢,当试样pH值到达终点13秒数值不变化,滴定即行告终。
f.滴定结束后记录消耗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毫升数。
(5)计算:X可滴定酸% =(V×M×K/ m)×100式中:X——可滴定酸 g/l00gV——滴定耗用0.1mol/l氢氧化钠毫升数M——氢氧化钠溶液的摩尔浓度K——苹果酸的系数 0.067,柠檬酸的系数0.064,酒石酸的系数0.075m——被测样品克数(6)连续滴定两次,误差不超过0.5%,取平均值,报告结果取小数点后两位。
3、PH值(1)仪器:pH计、磁力搅拌器(2)样品处理:取样品少许,用蒸馏水稀释至规定要求的可溶性固形物。
(3)测定:将样品放入磁力搅拌器,将pH计电极插入样品溶液中,待数据稳定,读出pH值,结果取小数点后两位。
果酱浓度不足规定要求的可溶性固形物时以实数值检测。
4、透光率(1)分光光度计(2)样品处理:取样品少许,用蒸馏水稀释至规定要求的可溶性固形物。
(3)测定:用1cm比色皿,以蒸馏水调100%,在625nm波长处测定其透光度。
果酱浓度不足规定要求的可溶性固形物时以实数值检测。
5、色值(1)分光光度计(2)样品处理:取样品少许,用蒸馏水稀释至规定要求的可溶性固形物。
(3)用1cm比色皿,以蒸馏水调100%,在440nm波长处测定其色值,结果取小数点后一位。
果酱浓度不足规定要求的可溶性固形物时以实数值检测。
6、浊度(1)仪器浊度仪用2100N型浊度仪:(2)样品处理:将果酱用蒸馏水稀释至可溶性固形物为规定要求的可溶性固形物。
(3)测量步骤:将试样倒入浊度仪测量杯,放入浊度仪,待数据稳定后读数。
(4)结果取三位有效数字7、果胶(1)试剂: 乙醇95%(加1%的浓盐酸)(2)分析步骤:将果酱用蒸馏水稀释至可溶性固形物为规定要求的可溶性固形物后,取果酱与95%乙醇按1:1之比例混合,轻微摇动,以免破坏胶体的形成,如在15~30min内有絮状物出现,则果酱有果胶;没有絮状物出现,则果酱中不含果胶。
8、灰分的检测(1)取大小适宜瓷坩埚置马弗炉中,在600℃下灼烧0.5h,冷却至200℃以后,取出放入干燥器中冷至室温,周密称量,并重复灼烧至恒重。
(2)取试样约10g(准确至0.1mg)于坩锅中(W0),称重(W1),然后先在沸水浴上蒸干,再放在电炉上加热,直至碳化。
将坩锅移至马弗炉中,在525±25℃下灼烧灰化至碳微粒消逝,样品呈灰白色为止,冷却至200℃后,用坩锅钳取出坩锅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精确称重(W2),并重复灼烧至恒重(两次之差不超过0.5mg),按下式计算灰分含量:灰分%=(W2-W0/W1-W0)×100%式中:W0——坩锅重量(g)W1——样品重量和坩锅重量之和W2——灰分重量和坩锅重量之和11、铜按GB5009.13规定的方法,二乙胺基二硫代甲酸钠法。
12、铅:按GB 5009.12规定的方法测定双硫腙比色法。
13、砷:GB5009.11规定的方法测定砷斑法三、微生物检测1、细菌总数按GB4789.2规定的方法测定菌落总数是指食品检样通过处理,在一定条件培养后,所得1g或1ml 检样中所含细菌菌落的总数。
菌落总数要紧作为判定食品被污染程度的标志,•也能够应用这一方法观看细菌在食品中生殖的动态,•以便对被检样品进行卫生学评价时提供依据。
每种细菌都有它一定的生理特性。
•培养时,应用不同的营养条件及其他生理条件•(如温度、培养时刻、pH、需氧性质等)去满足其要求,才能分不将各种细菌都培养出来。
但在实际工作中,•一般都只用一种常用的方法去作细菌菌落总的测定,所得结果,只包括一群能在营养琼脂上发育的嗜中温性需氧菌的菌落总数。
(1)设备和材料·温箱:36箱±1℃。
·冰箱:0~4℃。
·恒温水浴:46±1℃。
·天平。
·电炉:可调式。
·吸管:容量为1ml和10ml,标有0.1ml单位的刻度。
·三角烧瓶:容量为500ml。
·玻璃珠:直径为5mm·平皿:皿底直径为9cm。
·试管:18×200mm。
·酒精灯。
·均质器或乳钵。
·试管架。
·灭菌刀或剪刀。
·灭菌镊子。
·酒精棉球。
·登记簿。
·玻璃蜡笔。
(2)培养基和试剂·营养琼脂培养基:•GB 4789.28-84《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染色法、培养基和试剂》3.7条。
·75%乙醇。
·生理盐水稀释液:定量分装于试管内,灭菌。
(3)检验过程菌落总数的检验程序如下:48±2 h36±1℃(4)操作步骤1)检样稀释及培养a.以无菌操作,将检样10ml放于含有90ml灭菌生理盐水稀释液的灭菌玻璃瓶内(瓶内预置适当数量的玻璃珠),经充分振摇作成1:10的均匀稀释液。
用1ml灭菌吸管吸取1:10稀释液1ml,•沿管壁缓缓注入含有9ml灭菌生理盐水稀释液的试管内•(注意吸管尖端不要触及管内稀释液),振摇试管混合均匀,作成1:100的稀释液。
b.另取1ml灭菌吸管,按上项操作顺序,作10倍递增稀释液,如此每递增稀释一次,即换用1支1ml灭菌吸管。
c.依照食品卫生标准要求或对标本污染情况的可能,选择2~3个适宜稀释度,分不在作10倍递增稀释的同时,即以吸取该稀释度的吸管移1ml 稀释液于灭菌平皿内,每个稀释度作两个平皿。
稀释液移入平皿后,•应及时将凉至46℃营养琼脂培养基(可放置于46±1℃水浴保温)注入平皿约15ml,并转动平皿使混合均匀。
同时将营养琼脂培养基倾入加有1ml稀释液•(不含样品)的灭菌平皿内作空白对比。
d.待琼脂凝固后,翻转平板,置36±1℃温箱内培养48±2h•取出,计算平板内菌落数目,乘以稀释倍数,即得毫升样品所含菌落总数。
2)菌落计数方法作平板菌落计数时,•可肉眼观看,必要时用放大镜检查,以防遗漏。
在记下各平板的菌落数后,求出同稀释度的各平板平均菌落数。
3)菌落计数报告a.平板菌落数的选择选取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平板作为菌落总数测定标准。
一个稀释度使用两个平板,•应采纳两个平板平均数,其中一个平板有较大片状菌落生长时,•则不宜采纳,而应以无片状菌落生长的平板作为该稀释度的菌落数,•若片状菌落不到平板的一半,而其余一半中菌落分布又专门匀匀,即可计算半个平板后乘2代表全皿菌落数。
b.稀释度的选择·应选择平均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稀释度,乘以稀释倍数报告之(见表例1)。
·若有两个稀释度,其生长的菌落数均在30~300之间,则视二者之比如何来决定,•若其比值小于2,应报告其平均数;若大于2则报告其中较小的数字(见表例2及3)。
·若所有稀释度的平均产菌落数均大于300,则应按稀释度最高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之(见表例4)。
·若所有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均小于30,•则应按稀释度最低的平均菌落乘以稀释倍数报告之(见表例5)。
·若所有稀释度均无菌落生长,则以小于(<) 1乘以最低稀释倍数报告之(见表例6)。
·若所有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均在30~300之间,其中一部分大于300或小于30时,•则以最接近30或300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之(见表例7)。
c.菌落数的报告菌落数在100以内时按事实上有数报告;大于100时,采纳二位有效数字,在二位有效数字后面的数值,以四舍五入方法计算。
为了缩短数字后面的零数,也可用10的指数来表示•(见表“报告方式”栏).稀释度选择及菌落数报告方式2、大肠菌群GB4789.3大肠菌群系指一群在37℃24小时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杆菌。
•该菌要紧来源于人畜粪便,•故以此为粪便污染指标来评价食品的卫生质量,具有广泛的卫生学意义。
食品中大肠菌群数系以每100ml(g)•检样内大肠菌群最可能数(MPN)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