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思想史 (明)
民国时期的财政研究及对当前财政改革的启示_刘京

经济学不同分支 学科的 细分 可以发 现, 财政 学著述 中以 日文 译 本的财政 学著作 在整个 财政学 译著中 仍然占主 要部分, 租 税理
本为多, 而经济学 原理和 货币 银行方 面则 以西文 译本 为多。 以 论和市政研究著作则主要译自美国。
下依据北京图书馆编 5民国时期总书目 1911) 19496对民国时期
刍议 6 (吴贯因编著, 内务部编 译处, 1918), 5中 国之预 算与财 务 (贾德怀编, 商 务印书馆, 1941)。
行政及监督 6 (吴贯因著, 建华 书局, 1932), 5中 国预算 制度与 财 政实况 6 (杨汝梅著, 中国计政 学会, 1934), 5五 权宪法 的预算 制 度 6 (王延超著, 博文书局, 1944), 5国地 财政划分问 题 6 (李权 时 著, 世界书局, 1929), 5中国财政收支系统论 6 (马大英著, 中国 财 政学会丛书, 1944) 。
要地位, 关于财政 制 度的 研究 专著 有 5中 国财 政 制度 与财 政 实 著作 5民国财政 史 6 (贾 士毅 著, 商务 印书 馆, 1917 ), 5民 国续 财
况 6 (杨汝梅 著, 中华书 局, 1935 ), 5公 库制析 述 6 (秦 汉平 著, 公 政史 6(贾士 毅著, 商务 印书 馆, 1932) , 5中 国财政 史 6 (胡 钧著 ,
比较财政学 财政政策论
2
1
1
0
2
2
0
0
析, 按照学科分类, 财政学、经济原理、货币 学位列前 三。已有 的
对民国时 期总书目 的整理发现 (见表 1), 这一时期 中国的
研究表明, /五四 0以后, 由于自 西方留学 返国 的经济 学家 增多, 财政学 体系 已经 比较 完善, 财 政学 著 作包 含财 政学、比 较财 政
中国财政思想史 共261页

东北财经大学 财税学院 孙文学
23
2019 大连
中国财政思想史 第一章 先秦财政思想
• 第二节 《禹贡》所体现的财政思想
三、赋役有常:在正常情况下,贡、赋的种 类、时间、数量固定,不随意变更。
四、职掌分定:主管官员分工有序,不乱指 派。
16.07.2019
东北财经大学 财税学院 孙文学
24
2019 大连
16.07.2019
东北财经大学 财税学院 孙文学
7
2019 大连
前言
• 原财政部长项怀诚在山东大学的讲话说: “大家知道, 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们在推行 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时候,都要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和教 训,从战国时代的商鞅变法,到汉武帝时代的桑弘羊 改制;从北宋时代的王安石变法,到明代万历年间的 张居正改制------这其中既有政治问题,又有经济问 题,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失败的教训。而所有这一 切,都需要我们有足够的历史知识和人文素养才能加 以批判地继承。”
• 均平负担不是指繁重程度,重不等于均平,轻也不等于均 平;
• 为什么均平? • 这里所说的均平负担,不是原文,而是后人分析出来的 ; • 也考虑到统治力量的牢固与否。
16.07.2019
东北财经大学 财税学院 孙文学
22
2019 大连
中国财政思想史 第一章 先秦财政思想
• 均平负担示意表
服制
甸 服 (五 百 里)
4、语言难理解 。
• 正确的方法
– 运用马克思列宁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 世界观和方法论,结合历史上的具体政治经济背景, 对各个时期的财政思想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
– “知古而不泥古”、“观往而鉴今”。
中国财税思想史与中国财税文化

中国财税思想史与中国财税文化东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齐海鹏如果把中国财税文化看做是精神成果的范畴,则中国财税思想史无疑是中国财税文化的一部分,而搞好中国财税思想史的研究和教学,则无疑是在传承和弘扬中国财税文化。
从这种认识出发,笔者试图说明中国财税思想史在财税文化中的地位,并试图对中国财税思想史中有特色的财税文化作一梳理,并进而对加强中国财政思想史研究与教学提出一些看法。
一、中国财税思想史与财税文化的关系由国谈中国财税思想史与财税文化的关系,主要是探讨中国财税思想史在财税文财税化中居于何种地位。
对此,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两点:文1匕价(一)中国财税思想史是中国财税文化的重要组威部分值研究虽然对“文化”的理解多种多样,但一般认为“文化”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又被划分为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态文化等多个层面,其中心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
狭义文化则专注于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的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指心态文化,它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毛泽东在阐述新民主主义文化时曾说:“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①。
这一表述应当是指狭义的文化。
由此引申开来,我们也可以把中国财税文化定义为广义的财税文化和狭义的财税文化。
广义的财税文化应当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家财税分配活动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94页。
第二部分财税思想篇一财富的总和,同样可以包括财税物态文化、财税制度文化、财税行为文化和财税心态文化等多个层面。
狭义的财税文化,则是指国家财税分配活动过程中,财税实践和财税意识活动所创造的精神成果,主要是指财税心态文化,包括财税的思想、理论、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代表人物,等等。
财政思想史

当代西方财政思想对当今中国有何借鉴意义西方财政学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看待财政问题,对我国是具有重要借鉴作用的:1.西方财政学从微观角度分析财政问题,是隐含着这么一种涵义的,即此时的政府参与社会资源配置,其地位如同企业和个人一样,都是身份相等的市场活动主体,即企业和个人是处于市场有效运行领域的活动主体,而政府则是处于市场失效领域的活动主体,它们进行的都是同等的资源配置活动。
这样,它们之间除了依法正常交往如照章征税纳税之外,只能是互相尊重,互不侵犯和干预,而不能是国家凌驾于企业和个人之上,可以随心所欲地干预它们的市场正常活动。
2.财政活动除了作用于宏观经济的内容之外,仅就其本身对于社会资源的配置来看,则应视为是一种微观行为。
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界定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
否则的话,将财政活动等同于宏观调控,而财政干预企业市场活动也就等于政府的宏观调控活动,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的宏观调控又是必要的,其结果实际上是为政府和财政随心所欲地干预企业的微观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这些年来,人们在财政经济工作中总会情不自禁地干预和插手企业的正常市场活动,其理论根源就在于此。
这点,在防止政府和财政随意干预企业问题上,是可资借鉴的。
3.在财政仅是一种宏观经济行为的思想指导下,我国迄今为止在税收和财政支出的具体分析上,即如何按效率原则来取得和配置归政府支配的资源方面,其研究是相当薄弱的。
这也是我国现实财政工作缺乏效率和严重浪费的关键原因之一。
这与西方财政学所进行的大量卓有成效的微观经济分析,是形成鲜明对比的。
为此,借鉴西方财政学的微观分析方法去研究我国的财政问题,也是我国财政研究亟须开展和加强的领域。
供给学派的财政思想对于当今中国有何借鉴意义。
(完整word版)西方财税思想史

1。
斯图亚特著作:《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1767)、《关于苏格兰阿格郡利息问题的思考》(1769)、《货币原理》(1772)。
斯图亚特的财税思想集中体现在《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的第四篇《信用与公债》以及第五篇《租税及其适当用途》中。
2.威廉·配第的著作:《赋税论》(1662)3.亚当·斯密的著作:《道德情操论》(1759)、《国富论》(1776)。
被誉为“财政学之父”。
4。
大卫·李嘉图的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5.弗朗斯瓦·魁奈的著作:《租地农场论》(1756)、《赋税论》6.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841)7。
马歇尔的著作:《经济学原理》(1890)8。
皮古的著作:《福利经济学》(1920),他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
9.萨缪尔森的著作:《经济学》(1948)10.理性预期学派的代表人物:罗伯特·卢卡斯、罗伯特·巴罗11.供给学派代表人物:阿瑟·拉弗12。
新凯恩斯主义代表人物:斯蒂格利茨(著作:《经济学》1993)13.公共选择学派代表人物:布坎南14.罗纳德·科斯的著作:《企业的性质》(1937)、《社会成本问题》(1960)15。
道格拉斯·诺思的著作:《经济史的结构与变迁》16.马斯格雷夫的著作:《公共财政理论》、《财政理论和实践》17。
重商主义代表人物:托马斯·曼、霍布斯、斯图亚特;尤斯蒂、宋能菲尔斯18.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造成有利或有害的影响但该经济主体却不能获得相应的报酬或承担相应的损失。
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措施:凡是边际私人成本超过边际社会成本的东西,予以补助金,凡是边际社会成本超过边际私人成本课以捐税。
即通过征税和补贴引导私人的资源配置活动符合社会利益。
(庇古)19。
萨缪尔森对政府职能的看法:认为除了亚当·斯密所说的三大职能外,还有稳定、效率和分配职能。
中外政治思想史答案

《中外政治思想史》期末复习综合练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西方政治思想从古代一直到近代,始终重视如何( D ),管理国家的问题直到19世纪末期才引起思想家们的突出的关注。
A.国之道 B.为政、从政的方法C.君臣关系、君民关系 D.认识国家、组织国家的问题2.在西方,最早的国家形式是( A )。
A.城邦 B.帝国 C.部落 D.村社3.古希腊城邦最显著的特征是( B )。
A.中央集权 B.小国寡民 C.政治中心 D.分权而立4 .在古希腊城邦中,享有政治权利的是( D )。
A.奴隶 B.自由人 C.妇女 D.自由公民5.( C )是希腊政治思想萌芽的代表。
A.《理想国》 B.《政治学》 C.《荷马史诗》 D.《法律篇》6.( A )的平等思想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它超越了城邦时代政治学在人与奴隶、公民与没有公民权的人、本邦人与外邦人之间设立的界限,开始以一种平等的、没有根本差别的眼光来看待所有的人。
A.西塞罗B.苏格拉底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7.奥古斯丁的传世作( B )从理论上总结了基督教的政治价值观,对人们的政治观念,对教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A.《世人之城》(或称《地上之城》)B.《上帝之城》C.《政治学》D.《理想国》8.在中世纪时期,西方政治思想从古代自然政治观发展转变为( A ),开始了一个新时期。
A.神学政治观 B.人文主义 C.权利政治观 D.自由主义9.西欧中世纪社会突出的特征是( C )。
A.村社自治 B.公民平等 C.人的等级身份和公开的不平等 D.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10.( D )是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
A.自然政治观 B.共和制 C.民族国家和个人精神 D.教会与国家的关系11.但丁的文学名著《神曲》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开山之作,他最著名的政治著作是( B )。
A.《神学大全》B.《论世界帝国》C.《和平的保卫者》D.《君主论》12.(A )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与理论指南,同时,它也是文艺复兴运动中最伟大的贡献。
财政思想史

1.世卿世禄制:即西周时期,天子通过宗法关系以及分封制、等级制,实行严密的政治统治。
所分封的土地、人民、奴隶,都是世代承袭的一种制度。
2.量入为出:这一思想是指国家在已经取得的收入的基础上,逐一安排支出,根据收入的数量来确定支出的规模。
这是“三代”时期就有的财政思想。
3.封土建国:即分封诸侯,根据爵位的高低给予不同的土地分封以作为其俸禄待遇的区别,建立诸侯国。
这是“三代”时期实行的一项制度。
4.政在养民:所谓“政在养民”,是说制定政策特别是财税政策时,要多考虑老百姓的承受能力。
这是“三代”时期提出的。
5.分等征税:是指政府为了落实均平征收的政策,根据不同的植物,运输距离的远近,规定不同的税率,实行分等征税。
这是“三代”(周朝)时期实行的一项政策。
6.赋役有常:这是三代时期所实行的一种赋役制度,是指要正常情况下,贡、赋、役的种类、时间、数量相对固定,不随意变更。
7.赋役并重:是指赋与役都与天子的生存息息相关,所以,统治者既重视赋税,也重视徭役。
因为赋和役不仅是天子(国家)赖以生存的经济源泉,而且是控制诸侯的重要手段。
8.民有经产:这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提出来的民富思想,即国家稳定需要让老百姓有稳定的财产(即经产),只有“民有经产”才能使民富国也富。
9.均地分力:所谓“均地”是指根据不同的土质,地理状况,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折合,以做“均”的目的,而“分力”是指对获得均地的人所取得的收入,国家再按一定的比例分得一部分。
这是春秋时期齐国所实施一项政策。
10.官山海:即由国家管理盐、铁,实行盐铁专卖,将盐铁之利从商人手中夺回到国家手中,这样既可以避免百姓受到商人盘剥,又可以使国家得利,从而减少对百姓征税。
这是中国专卖制度的滥觞。
最早在春秋时期的齐国推出实施。
11.节用以礼:是指按照“礼”的准则,规范士以上的大小官吏和有知识的人;以法律武器,约束普通百姓。
这是由战国时期的荀子提出来的。
12.平政爱民:“平政”就是要采取一系列符合“礼”的规范,不超越“法”的界限,实行公平的政策和措施,治理好官吏与百姓。
财政思想史

三.历史意义
孙中山在深人的学习和考察了当时被认为是先 进的西方经济之后,发现了一些西方经济的缺陷。 他接受西方资本主义,但不是一味被动地接收。他 在深人了解中国国情和西方经济思想之后,提出了 适合中国的经济思想。 孙中山的财政思想尽管均未超越资本主义范畴, 但的确是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一种精神。他没有较系 统的财政论述,作为一个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也不必 要有系统的财政理论的论述,但他所提到一些财政 观点,均具重要的理论价值。
①该照价值征税, 贵地纳税多,而贱地则应少纳 税。因为贵地多在富饶的地方, 为富人所有,而贱地多在穷乡 僻壤,为穷人所有。同时他设 想地价税负担应相当于地价的 百分之一 。
② 照价征税
③ 照价收买
孙中山提出增价归公的思想,主 张渐进实现平均地权,并设想以 土地增值税作为制度依托来解决 中国近代的土地问题。增价归公 被孙中山用于实现地方自治,设 想“地价之增益,皆为地方政府 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 事业,及应育幼,养老、济贫、 救灾、卫生等各种公共之需要”。
4.吸引外资, 充实财政力 量
孙中山认为,中国要充分利用一战后列强进行 恢复生产,形成工业生产力与金融资本过剩的情 况 这次机会,实行开放主义。对于中国应该兴办的事 业,没有资本,就借用外国资本,没有人才,借用 外国人才,本国所用方法不对,就用外国方法。他 认为中国应借用外国已形成的资本来发展本国经济, 而不是等有了自己的资本再去发展实业。这样才能 事半功倍。但是同时他也提出,利用外资外债的一 个重要前提是不伤害国家主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主,不能任由他国摆布。另一个重要前提是所借外 债必须是用于发展经济,不能用于生产有害的事, 也不能拿来挥霍。
①节制私 人资本
孙中山认为,要改良社会事业 就应增加政府财政收人,而当 时的实际情况是资本家收人高, 却只享受权利,不尽义务。国 家的财源主要来自于平民大众, 这样极不公平。所以他认为应 该实行累进税率,向资本家们 征收累进税和遗产税,这样可 以使国家的财政收人直接来自 于资本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经济政治概论〃后期
经济
政治
军备废弛、民穷财竭 封建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着生产力的发 展 土地兼并空前严重
地主与农民矛盾激化 国家加强了对工商业者的掠夺,宦 官充当矿监、税监,巧立税目,横 征暴敛,激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有手工业工人、工商业主参加的反 矿监、税监的斗争
明朝各时期财政思想代表人物
明朝经济政治概论〃中期
经济
政治
农具制作和生产技术都有新的发展 经济作物品种增多,产量也相应提高 出现了较大的手工业作坊产生了新型 的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土地兼并日趋激烈,土地急剧集中 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也日益尖锐,官 宦专权,官僚结党营私 边患不断,北有蒙古瓦刺、鞑鞳, 南部沿海倭寇侵扰,东北女真族的 威胁
所谓立政养民就是要求天子修生养德,实行符合百姓利益的善政,保证 百姓正常生活 蕃民之生,就是使百姓繁养生息 制民之产,就是给百姓一定的产业,保证百姓正常生活 重民之事,就是重视农业生产 宽民之力,就是减轻百姓的徭役负担 愍民之穷,即对鳏、寡、孤、独、废、疾者,人之穷无亲属依倚、不能 自存者,国家给以衣粮或收养 恤民之患,即灾害到来之前有所准备,灾害出现之后要进行救助 除民之害,就是去掉危害百姓生活的祸患 择民之长,即建立基层行政组织,建立各级官吏的选择、奖惩制度 分民之牧,即划分州、道,建立州牧、方伯制度 询民之瘼,即派遣官吏巡行天下,“下乡慰问”
他的理财强调在征收正常赋税的 前提下,如何避免苛敛百姓,保 证国家需要的前提下使百姓富裕, 只有民富国才能富。
兴农安民思想
宽赋役、与民休息、藏富于民 的思想
兴修水利 释放奴婢,“驱丁归农” 鼓励垦荒,计民授田 行养老之政 大兴屯田,以屯养兵 发展农业生产,“勿夺其时”, 及时赈济。
朱元璋
邱濬
张居正
明朝初期财政思想
朱元璋,明朝的创立者, 1368~1398年在位。幼 名重八,又名兴宗,字 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 凤阳东)人。出身贫农, 少时在皇觉寺为僧。元 至正十二年(1352年)参 加郭子兴部红巾军,韩 林儿称帝时任左副元帅。 1368年建都南京,国号 明,年号洪武。
• • • • •
中国财政思想史
——明朝财政思想简介
明朝经济政治概论〃初期
经济
政治
鼓励移民垦荒,发展农业生产。 大兴屯田,减轻人民负担。 发展经济作物生产,为手工业提供 了更多的原料。 大力兴修水利工程。利于农业发展, 也促进了交通和商业发展 发展工商业。
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有了进一步 发展 对人民的控制进一步加强 大批奴隶得到解放
权豪势要之家占有良田万顷却不 依法纳税 豪强兼并 投靠与优免
从严考课思想
推行“一条鞭法”
严格考核吏治的“考成法”
“因地”、“宜民”的务实精神 循序渐进的改革思想 “田产税”思想 白银为税的思想 减轻百姓负担的思想
•
“仁政”思想 “生财、裕国、阜民” 的理财思 想 兴农安民思想 宽赋役、与民休息、藏富于民的 思想 “通商惠工”思想 节俭思想
“仁政”思想
“生财、裕国、阜民” 的理 财思想
施仁政就要给百姓带来实惠,进 而实现民丰物阜。所讲的实惠, 就是要百姓富裕起来,要减省徭 役。 要讲究务实,注重实效。 就是写 史、做文章也要讲究务实真实, 而不能失实和富华。
• • • • •
农商相资 均赋役 节用思想 从严考课思想 推行“一条鞭法”
农商相资
均赋役
商业和商人起着货物流通的作用, 农业和农民起着种植农产品的作 用,如果商品流通不畅,无法保 障农业和农民的需要,农业和农 民就要受到伤害;如果农民不全 力以赴发展农业,就会影响商业 的发展和商人利益。
继续保护封建特权 加剧了土地兼并 役重于赋与定额课征使赋役不均, 民困未除
明朝中期财政思想
• •
邱濬(1420一1495)字仲 深,广东琼山人,幼孤, • 家贫。进士,官至礼部 • 尚书、文理论认识 财政收入理论 财政支出理论 行政财务理论 节俭思想
立政养民的财政思想
朱元璋告诫中书省臣:“夫善政 在于养民,养民在于宽赋。” “自今如军民嫁娶丧祭之物,舟 车丝布之类,皆免税。” 下令免除贵州百姓历年欠税
“通商惠工”思想
节俭思想
认为四民存在,各安其分,各有 其责,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不能禁抑。 主张对商贾的经营活动给予宽仁 轻税,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严 加管禁,防止非法经营
对理财的理论认识
强调理财的重要性 对理民之财与理国之财的区分 不能以聚敛为借口反对理财,讳言财利 认为理民之财不是改变贫富不均的现状 对于理国之财要做到节用、先做预算,量入为出和去掉 害财之费
财政收入理论
轻税论 增户论,认为增加财政收入的根本在于增加民户 税率、税种适中论 以田为税论,主张以土地为课税对象的赋税制度 痛斥重复征税 主张征收实物,反对征收货币 反对摊逃、预借 反对官营事业 主张互市通商征税 平籴论
财政支出理论
行政财务理论
主张量入为出,实行节用,反对 官吏低俸制,主张高新养廉
主张公私财务要分开 预算论 认为国家应依古制设立计相统管 会计工作 漕运论
明朝后期财政思想
张居正(1525-1582), 字叔大,号太岳,湖广 江陵人。明代著名政治 家、改革家,历任礼部 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 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 士、礼部尚书兼武英殿 大学士、加柱国、太子 太傅、少傅、吏部尚书、 建极殿大学士、加太子 太师,后入阁为首辅, 居相位。
朱元璋深知:“自古王者之兴, 未有不由于勤俭。其败亡,未有 不由于奢侈。前代得失,可为明 鉴。后世昏庸之主,纵欲败度, 不知警戒,卒濒于危亡。此深可 慨叹。”所以,他“身先节俭, 以训于下”。
朱元璋思想评述
先进性
局限性
不主张讲究财利的功利主义,反对 增加赋税式的理财 从实际出发的务实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