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史完整版
合集下载
中国财政史2012

井田制:
私田
奴隶主城堡
私
田
性质: 奴隶社会国家土地公有制
纽带:土地 想一想
西周——彻
说法不一,占主流的说法:彻是贡、助两法 并行。畿内用夏朝贡法,无公田;畿外用商 之助法。
周代专款专用的九赋九式(红色的是田赋)
邦中之赋 四郊之赋 邦甸之赋 家削之赋 邦县之赋 邦都之赋 关市之赋 山泽之赋 币余支付 城郭 去国100里 去国200里 去国300里 去国400里 去国500里 宾客之式(招待) 刍秣之式(饲料) 工事之式(工程) 匪颁之式(分赐 ) 币帛之式(货币) 祭祀之式(祭祀) 羞服之式(膳服) 荒服之式(丧纪) 好用之式(赐予)
二、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收入
夏商西周
夏 商 西周
夏
朝
夏建立之前,是大同之世,天下为公。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 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 礼运》 夏建立之后,是小康之世,天下为家。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礼记· 礼运》 大约公元前2070年启建立夏开始,到桀灭亡,共约470年。
西周
周王
异 同 姓 姓 功 王 臣 室 贵 贵 族 族 | 姜 周 召 成 尚 公 王 (齐) 公 子 弟 伯 禽 (鲁)(燕)(晋) 先 代 帝 王 后 代 和 边 远 氏 族 部 落 首 领
《周朝诸侯分类示意表》
尧 舜 商 后 后 后 代 代 代 (蓟) (陈)(宋)
量入为出与建立储备。 五谷皆入,然后制国用。 思考: 现代社会,只坚持量入为出原则吗? 现代社会,有无财政收入储备?
中国财政史(第五版)第05章隋唐五代时期的财政

(7)凡税敛之数,书于县门、村坊,与众知之。
2.租庸调制较之租调制的完善之处
(1)唐初对均田制和户籍制定了更完备的规范,使租庸调制有更扎实、牢 靠的基础。 (2)租庸调制中有关租、调、庸等内容的规定更为完备、具体,特别是将 隋朝的“免役收庸”的临时措施加以制度化,成为经常性的办法,百姓服 役的天数不仅明确,而且可以输绢代役,这有利于减轻百姓的徭役负担。 (3)该法对减免范围做了详细的规定,使优抚减免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其中有关灾免和对少数民族的减免规定,具有稳定社会的重要意义。
二、财政管理体制
唐朝前期,天下财赋皆纳于左藏库,由太库寺按时向 上报告收支数额,同时,刑部的比部司则对出入数额进 行复核。上下相统,没有失漏。肃宗至德元年(756 年),京师豪将,求取无节,度支、盐铁使第五琦无法 禁抑,于是请求将租赋收入纳入皇帝私库即大盈库,以 中人主掌,达二十多年。结果“天下公赋,为人君私藏, 有司不得窥其多少,国用不能计其赢缩”,严重影响国 家财政职能的发挥。德宗时杨炎相,奏请归位,国库与 皇帝私库又分别开来。
五、其他收入
1.宣索、进俸、羡余 2.宫市 3.和籴
4.折籴和折税市草 5.屯田
6.卖官鬻爵
第五节 唐朝的财政支出
一、俸禄支出 二、军事支出 三、皇室支出 四、社会保障支出
一、俸禄支出
• 唐自玄宗开元以后,冗官、冗吏不断增加,官吏队伍急剧膨 胀,官俸支出逐渐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
• 德宗建中二年,官俸支出几乎占财政支出的50%。 • 唐朝的官俸支出规模大,不在于官吏俸禄过厚,关键是冗官
编制的机构由户部的度支郎中负责汇总,地方则由节度使、都督府、都护 府、州户曹(司户)参军主管,县则由县令及所属司户佐主管籍账事宜。
1.具体内容
2.租庸调制较之租调制的完善之处
(1)唐初对均田制和户籍制定了更完备的规范,使租庸调制有更扎实、牢 靠的基础。 (2)租庸调制中有关租、调、庸等内容的规定更为完备、具体,特别是将 隋朝的“免役收庸”的临时措施加以制度化,成为经常性的办法,百姓服 役的天数不仅明确,而且可以输绢代役,这有利于减轻百姓的徭役负担。 (3)该法对减免范围做了详细的规定,使优抚减免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其中有关灾免和对少数民族的减免规定,具有稳定社会的重要意义。
二、财政管理体制
唐朝前期,天下财赋皆纳于左藏库,由太库寺按时向 上报告收支数额,同时,刑部的比部司则对出入数额进 行复核。上下相统,没有失漏。肃宗至德元年(756 年),京师豪将,求取无节,度支、盐铁使第五琦无法 禁抑,于是请求将租赋收入纳入皇帝私库即大盈库,以 中人主掌,达二十多年。结果“天下公赋,为人君私藏, 有司不得窥其多少,国用不能计其赢缩”,严重影响国 家财政职能的发挥。德宗时杨炎相,奏请归位,国库与 皇帝私库又分别开来。
五、其他收入
1.宣索、进俸、羡余 2.宫市 3.和籴
4.折籴和折税市草 5.屯田
6.卖官鬻爵
第五节 唐朝的财政支出
一、俸禄支出 二、军事支出 三、皇室支出 四、社会保障支出
一、俸禄支出
• 唐自玄宗开元以后,冗官、冗吏不断增加,官吏队伍急剧膨 胀,官俸支出逐渐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
• 德宗建中二年,官俸支出几乎占财政支出的50%。 • 唐朝的官俸支出规模大,不在于官吏俸禄过厚,关键是冗官
编制的机构由户部的度支郎中负责汇总,地方则由节度使、都督府、都护 府、州户曹(司户)参军主管,县则由县令及所属司户佐主管籍账事宜。
1.具体内容
第12章 国民政府初期的财政《中国财政史》PPT课件

191 925 511 1 334 873 290 14.38
四、政务费支出
政务费包括国务、内务、外交、财务、司法、蒙藏、抚恤等费,其 中有一些是暴力镇压机关的开支,也有一些是一般行政管理、对外 事务管理和经济事业管理等机构的经费,见表12-4。
表12-4 国民政府初期政务费预算支出项目表 单位:元
1933 9 713 200 4 069 042 10 662 989 2 676 359 64 969 175 1 340 192 6 029 810 99 460 767
1934 15 606 408 6 998 306 10 051 231 3 511 494 69 420 713 3 761 665 3 761 665 113 111 482
-
31 258 819
1931 12 235 062 7 047 277 10 062 950 1 511 130 78 745 623
-
-
109 602 042
1932 13 642 051 6 207 422 11 060 166 2 493 228 76 688 180 1 815 639
-
111 906 686
表12-2 1927-1936年国民政府债务费实支情况 单位:百万元
年度 1927 1928 1929 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实支总额 150.8 412.6 539.0 714.4 683.0 644.8 769.1 1 203.6 1 336.9 1 894.0
债务费 1.6
121.3 159.0 241.0 238.8 169.5 202.6 455.8 358.6 834.6
第8章 明朝的财政《中国财政史》PPT课件

运仓等。 • 第二类是两京库藏,其中包括内府库、里库、外府库、太仓库等。 • 第三类为布政司、都司、直省府州县卫所仓库。
四、屯田管理
明前期的统治者都很重视屯田,这是因为屯田不仅能解决军需民食、减轻赋役, 同时也能安置流民、稳定社会、巩固边防。明朝的屯田,包括军屯、民屯和商 屯。
• 民屯,即“移民就宽乡,或召募或罪徙者为民屯,皆领之有司”,招募百姓移 民屯田,或犯官家属被发配边疆垦田,都称为民屯,由有关官府负责。
• 明朝实行贡舶制,即海外诸国来华贸易,必须向明朝廷进贡,进贡后则 准其贸易,如不进贡则不准贸易。所以,市舶又称贡舶,以通好、怀柔 为原则。
• 商舶的发展是在明后期万历年间。征税的原则,有水饷、陆饷、加增饷 之分。
七、明后期商、民反抗矿监、税监的斗争
明后期,统治者追求财富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他们不择手段地搜刮工商业者和 广大消费者,致使工商税制日趋紊乱,对人民的扰害也越来越大。尤其是矿税 和商税,更成为商、民的沉重负担,严重阻滞了工商业的发展。
明朝末年反矿监、税监的斗争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参加斗争的主要力量是 城市手工业工人、小商人和城市贫民,一些工商业主如中产以上的商人、作坊 主、窑主也参加了这一行列。这次斗争是以手工业工人、贫民为主的反封建税 收压迫的一次斗争,在中国财政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四节 明朝的财政支出
一、官俸支出 二、军事支出 三、皇室支出 四、水利、航海等事业支出 五、社会保障支出
四、酒醋课
明初实行禁酒政策,直到后期,酒的生产也没有 多大发展。由于酒的生产没有发展起来,所以酒 课不占重要位置。
醋在明朝已不属禁榷之物,征税亦甚轻。
五、商税
明初,实行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所以商税课征,颇为简约。 明中期后,商税不仅税目不断增加,税率也时有提高。明朝新增的商税
四、屯田管理
明前期的统治者都很重视屯田,这是因为屯田不仅能解决军需民食、减轻赋役, 同时也能安置流民、稳定社会、巩固边防。明朝的屯田,包括军屯、民屯和商 屯。
• 民屯,即“移民就宽乡,或召募或罪徙者为民屯,皆领之有司”,招募百姓移 民屯田,或犯官家属被发配边疆垦田,都称为民屯,由有关官府负责。
• 明朝实行贡舶制,即海外诸国来华贸易,必须向明朝廷进贡,进贡后则 准其贸易,如不进贡则不准贸易。所以,市舶又称贡舶,以通好、怀柔 为原则。
• 商舶的发展是在明后期万历年间。征税的原则,有水饷、陆饷、加增饷 之分。
七、明后期商、民反抗矿监、税监的斗争
明后期,统治者追求财富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他们不择手段地搜刮工商业者和 广大消费者,致使工商税制日趋紊乱,对人民的扰害也越来越大。尤其是矿税 和商税,更成为商、民的沉重负担,严重阻滞了工商业的发展。
明朝末年反矿监、税监的斗争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参加斗争的主要力量是 城市手工业工人、小商人和城市贫民,一些工商业主如中产以上的商人、作坊 主、窑主也参加了这一行列。这次斗争是以手工业工人、贫民为主的反封建税 收压迫的一次斗争,在中国财政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四节 明朝的财政支出
一、官俸支出 二、军事支出 三、皇室支出 四、水利、航海等事业支出 五、社会保障支出
四、酒醋课
明初实行禁酒政策,直到后期,酒的生产也没有 多大发展。由于酒的生产没有发展起来,所以酒 课不占重要位置。
醋在明朝已不属禁榷之物,征税亦甚轻。
五、商税
明初,实行鼓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所以商税课征,颇为简约。 明中期后,商税不仅税目不断增加,税率也时有提高。明朝新增的商税
中国财政史(第五版)第07章辽、金、元时期的财政

二、田赋
元代的田赋,有税粮,有科差。税粮行之于江北地区 叫做丁税、地税,行之于江南叫夏税、秋税;科差在江 北有丝料、包银、俸钞,在江南有包银和户钞。 1.丁税、地税
2.夏税、秋税
3.科差
二、田赋(续一)
4.田赋的附加、预征、豁免及输纳 • 元朝田赋在正税之外,有附加,有额外苛敛,也有预征。 • 田赋的豁免,包括税粮的豁免和科差的豁免。 • 元盛行包税制,田粮的输纳多由富户、势要之家包揽,贫民
第七章 辽、金、元时期的财政
内容提要 ➢辽、金、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概况 ➢辽、金时期的财政 ➢元朝的赋役 ➢元朝的工商杂税 ➢元朝的财政支出 ➢元朝的财政管理
第一节 辽、金、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概况
一、辽国的政治经济概况 二、金国的政治经济概况 三、元朝的政治经济概况
一、辽国的政治经济概况及财政特点
与其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形态相联系,辽代财政呈现如下特 点:
一是财政管理上,由于政治制度上的“因俗而治”,因此实 施南北两面官的管理机构,北面官治宫帐、部族和属国,南 面官治汉人,征收赋税,汉人从事农业和工商业,是赋税的 主要承担者。辽实行五京制,都因当地的实际情况,设有管 理财政的机构:上京有盐铁司,东京有户部使司,中京有度 支司,南京有三司及转运司,西京有计司。
二是在财政收入中,其主要来源是占有奴隶的剩余劳动和胁 迫邻国所上缴的贡纳,税收不占有主要地位。
一、辽国的政治经济概况及财政特点
三是在税收收入中,仍以田赋为辽代税收的主要形式,约占 80%,次以盐、酒、矿等工商税收,约占20%。
四是辽代在实行高度集中的财政体制的同时,存在着投下军 州或投下县这种奴隶制残余,它属于契丹贵族的私产,凡市 井之赋,各归头下,惟酒税赴纳上京,形成分权型财政。
中国财政史

(一)原始农业
在漫长的征服自然过程中,人们选择了农业。 中国的农业,大约出现于距今一万多年前。古人之所以选 择农业,既有其自然环境,也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 当人类发明了农耕器具,转向农业种植和作物栽培后,人 类的生产、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不仅自给自足而且开始 有了剩余。 • 首先,它开发了生产和生活空间,人类不再完全受自然条 件制约; • 其次,农业种植业和栽培业的发展,收获量大增,为人类 定居奠定了物质基础; • 再次,家庭饲养业的发展,为人们的饮食及其他副产品开 辟了新的源泉;
(二)私有制和权力集团的形成
•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和细密,产 品极大丰富,剩余产品越来越多,私有制也发展 起来。 • 贫富向两极分化,产生了阶级。 • 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也为了在掠夺或反掠 夺战争中加强各军事首领的权力,一个强有力的 统治集团逐渐形成。
二、国家与财政的萌芽
• 国家,是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当阶级矛盾发展到 不可调和时的产物。但是,中国的历史表明,阶 级的形成经过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国家权力的 出现,也经过相当长的演变过程。中国古代传说, 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 平者去之”。至“尧舜作,立群臣”。至尧之时,“天下犹 未平”,加以“洪水横流,汜滥于天下”,致“五谷不登, 禽兽逼人”可能是人因天灾饥饿而死者甚多。于是,尧举舜 治理,舜以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驱走禽兽,播种五谷, 恢复农业;使疏九河,安定民居,一个强有力的领导集体, 在中原大地形成。据传说,直至禹之时,部落联盟领袖虽仍 由氏族成员选举产生,但是已有传子的意向。在选举的背后, 争夺十分激烈,不免刀光剑影。《韩非子.说疑》说:“舜 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把尧、舜、禹、汤之 事并列;而禹传子,有扈氏不服,启伐之,遂灭有扈氏。可 见,在国家出现以前,禅让制逐渐被世袭制取代。 一旦氏族公仆成了氏族主宰后,为部落服务的公共事务机 构也演变成统治氏族成员的专政工具。这时,氏族社会已处 于国家产生的前夜。
中国财政史(第五版)第04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财政

三、南朝时期的工商杂税
南朝的杂税名目繁多,其中大多是从东晋沿袭下来的, 也有新创者,所以较之东晋更杂、更滥。
1.关税 2.牛埭税 3.塘丁税 4.市税 5.盐、酒专卖
四、南朝时期的其他收入
1.捐献及借贷收入 2.口钱 3.卖官收入
4.赎罪收入
五、南朝的财政支出
1.皇室支出 2.俸禄支出 3.军费支出 4.封建迷信支出
二、南朝时期的徭役
南朝的徭役制度大都沿袭东晋的徭役制度,开始实行“民年十三半役, 十六全役”。
南朝宋太祖文帝元嘉六年(429年),接受王弘的建议,改行为十五至十 六岁半课,十七岁成丁全课。
南齐在正式的法令中,规定以前朝所定法令为准,即“男女年十六岁已 上至六十,为丁”。
南梁的徭役更为繁重,甚至征及女丁。
3.北魏的租调制(续一)
• 据《魏书志·食货》载,具体办法是:
• (1)以一对夫妇为单位,出帛1匹,粟2石。
• (2)民年15以上未娶者4人,或奴婢从事耕织者8人,或耕牛20 头,出一对夫妇的租调。
• (3)出麻布的地方,一对夫妇除出粟2石外,出布1匹,民年15 以上未娶者、奴婢从事耕织者、耕牛等仍按上述比例交纳。
六、南朝的财政管理
1.财政管理机构
2.户籍管理制度 • (1)土断制度:整理侨置郡县制度 • (2)户口检籍制度:清查户口 3.包税制的雏形
关键概念 • 户调 占田制 课田制 均田制 租调制
复习思考题
• 1.曹操的屯田有何特点?简述其与租调 制的关系。
• 2.简述西晋时占田、课田制实行的背 景、内容、意义。
一、北朝田制、三长制与租调制
1.北魏的均田制 • 太和九年(485年)十月,在冯太后的支持下,孝文帝采纳李安世
第4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财政 《中国财政史》PPT课件

曹操在屯田的基础之上,废除了口赋、算赋,而将临时性的征发制度化, 实行了按田征租、按户征调的制度。曹操的这项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 有利于减轻和均平赋税负担 • 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 弱化了对人的束缚,加强了对户的管理 • 具有适应性并奠定了收益课税向财产课税转变的基础 • 体现了很强的法制约束
魏晋南北朝的近400年之间,始终贯穿着国家的分裂、战乱的纷扰 与民族的融合,这是这个时期的突出的政治特点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在国体上仍然是地主阶级专政的封建 国家,政体上仍然是君主制,行政上,在中央实行三省制,地方实 行州郡县三级制,各级官员为皇帝负责。不过,这一时期居于权力 核心的是门阀士族地主。
一、北朝田制、三长制与租调制
1.北魏的均田制 太和九年(485年)十月,在冯太后的支持下,孝文帝采纳李安世的
建议,下诏实行均田制,具体内容包括: • (1)授给农民露田 • (2)授给农民桑田或麻田 • (3)新定居的农民给予少量的宅地和菜地 • (4)官吏依职位高低,授给公田 • (5)授田和还田,都在每年正月举行
南梁的徭役更为繁重,甚至征及女丁。
三、南朝时期的工商杂税
南朝的杂税名目繁多,其中大多是从东晋沿袭下来的,也有新创者, 所以较之东晋更杂、更滥。
1.关税
2.牛埭税
3.塘丁税
4.市税
5.盐、酒专卖
四、南朝时期的其他收入
1.捐献及借贷收入 2.口钱 3.卖官收入
4.赎罪收入
五、南朝的财政支出
1.皇室支出 2.俸禄支出 3.军费支出 4.封建迷信支出
• (4)所纳绢布,大率十匹为公调,二匹为调外费, 三匹为内外百官俸。此外,还有随时征收的杂调。
• (5)减免规定。民年八十已上,听一子不从役。孤 独癃老笃疾贫穷不能自存者,三长内迭养食之。
• 有利于减轻和均平赋税负担 • 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 弱化了对人的束缚,加强了对户的管理 • 具有适应性并奠定了收益课税向财产课税转变的基础 • 体现了很强的法制约束
魏晋南北朝的近400年之间,始终贯穿着国家的分裂、战乱的纷扰 与民族的融合,这是这个时期的突出的政治特点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在国体上仍然是地主阶级专政的封建 国家,政体上仍然是君主制,行政上,在中央实行三省制,地方实 行州郡县三级制,各级官员为皇帝负责。不过,这一时期居于权力 核心的是门阀士族地主。
一、北朝田制、三长制与租调制
1.北魏的均田制 太和九年(485年)十月,在冯太后的支持下,孝文帝采纳李安世的
建议,下诏实行均田制,具体内容包括: • (1)授给农民露田 • (2)授给农民桑田或麻田 • (3)新定居的农民给予少量的宅地和菜地 • (4)官吏依职位高低,授给公田 • (5)授田和还田,都在每年正月举行
南梁的徭役更为繁重,甚至征及女丁。
三、南朝时期的工商杂税
南朝的杂税名目繁多,其中大多是从东晋沿袭下来的,也有新创者, 所以较之东晋更杂、更滥。
1.关税
2.牛埭税
3.塘丁税
4.市税
5.盐、酒专卖
四、南朝时期的其他收入
1.捐献及借贷收入 2.口钱 3.卖官收入
4.赎罪收入
五、南朝的财政支出
1.皇室支出 2.俸禄支出 3.军费支出 4.封建迷信支出
• (4)所纳绢布,大率十匹为公调,二匹为调外费, 三匹为内外百官俸。此外,还有随时征收的杂调。
• (5)减免规定。民年八十已上,听一子不从役。孤 独癃老笃疾贫穷不能自存者,三长内迭养食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夏代经济(1)
一、夏代简史(约2000BC-1500BC)夏代共14世,17 帝,约400年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破坏了民主推选的禅让惯例,自己继承 父亲的职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出现了“天下 为家”的局面。从公元前21世纪开始,中国进入了奴隶社会,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了。 夏朝奴隶主贵族为了维护他们的利益,镇压奴隶和平民的反抗, 设置了军队,制定了刑法,修造了监狱,建筑了城墙,建立了 奴隶制国家机器。夏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奴隶主依靠国家 政权对奴隶和平民实行专政。 夏朝已经使用铜器,但因当时铜很珍贵,没有用于农业生产。 夏朝人用木制的鹭耒耜等种地翻土,用石刀、蚌镰收割庄稼。 那时,已经有原始的水利灌溉技术。 公元前16世纪,夏朝最后一个王夏桀暴虐无道,奴隶们不断反 抗他的统治。居住在黄河下游的商部落,在首领汤的率领下乘 机起兵,向夏进攻,打败了桀,夏朝灭亡了。
第二节 西周财政思想
一、租赋概念:
1、“贮”具有地租、赋税的双重涵义。这是由于土地制度实 行“封建领主所有制”的结果。 2、“租”为劳役地租,体现地租剥削制度;“赋”从武从贝, 意为军事战争而征课的税收,一般为谷米税。“税”的含义 更深刻“以禾兑(换)(自由?)”。 量入为出;国家预算;重视谷物之储蓄。
第一节 夏代经济(2)
二、夏文化的社会生产:农业
生产工具:石、木器、骨器、蚌铲 水利浇灌、造酒;天文历法 手工业:青铜铸造、制陶、玉器制造 治水与土地公有制(欧洲奴隶制是土地私有制): 井田制:含义
思考讨论题:中西方 土地所有制差异的根 源是什么。
三、土地制度
第二节 财政(传说)思想
二、财政的基本原则:
三、赋税课征思想
“彻田为粮”;“任土所宜”;平均负担(按土地面积大小、 距离王城远近、资产或盈利的多少、年龄之长幼等标准)
思考题:如何正确认识古代中国的财政 平均负担观点?
第四章 三代财政的收支管
第一节 三代土地制度
二、会计的传说
三、鼓励粮食储备
第二章 商代财政
第一节 商代经济 第二节 商代财政思想
第一节 商代经济
汤灭夏以后建立了商朝。商朝势力最大的时候,东到大海,西达陕西西 部,东北到辽宁,南到长江流域,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大国。商朝前期, 屡次迁都,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从此稳定下来。 因此商朝又称为殷朝。 农业是商朝生产的主要部门,种植的作物有黍、稷、麦、稻、桑、麻等。 商朝的手工业也很发达,青铜器制造是手工业的重要部门。把铜、锡、 铅放在一起,用高温冶炼出青铜器溶液,再铸出青铜器。商朝后期制造 的司母戊大方鼎,是现今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另一件四羊方尊, 造型雄奇,工艺高超,是商朝青铜器中的精品。 商代文明在古代世界有特殊的地位: 1,商朝所拥有的辽阔疆域,在当时世界是独一无二的; 2,商朝的青铜器制造和青铜器艺术具有独特的风格,铸造技术达到当 时世界的先进水平; 3,商朝的文字在当时世界是进步的,而且后来发展成为世界上使用时 间最长和 空间最广的一种文字。 4,商朝天文历法也具有世界水平。
经过周文王时期的准备,周武王推翻了商朝,建立了 西周王朝。西周初,周公平定了东方叛乱,推行了分 封制和宗法制等重要制度。西周确立了天子之下的文 臣、武官体制;其刑罚制度更加完备;保持了“西六 师”和“东八师”两支军队。西周中叶后,各种矛盾 激化,出现“国人暴动”和“共和行政”。宣王时虽 一度号称“中兴”,但到公元前771年,幽王终于亡国。 次年,平王东迁,西周历史结束。 西周的农业较前代有所进步,工具改良,耕作技术提 高。其土地制度为奴隶主阶级国有的井田制。西周时 期,手工业在门类和技术上都有所扩大和进步尤其表 现在青铜铸造、制陶以及纺织业上。其商业仍主要服 务于贵族,即“工商食官”,但民间以物易物的贸易 也初步发展。西周在前代的基础上,文化继续发展, 文化典籍、诗歌及音乐取得较大成就,天文、历法和 医学等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财政的征课—贡
1、远古社会无君无臣:“身无在公之役,家无输调之费” 2、“夏后氏五十而贡”、“自虞夏时,贡赋备矣” 3、“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史记•夏本纪》;“禹平洪水,定九 州,制土田,各因所生远近,赋入贡裴。” “禹会诸侯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 “天有四殃,水旱饥荒。其到无时,非务积聚,何以备之”
中国财税史
第一篇 概述
第一章 第二章
关于财政史的相关说明 历史知识
第一章 关于学习财政史的相关说明
一、教材: 关于课时: 关于作业: 关于考试: 关于平时成绩: 关于课堂纪律。 二、教学内容
1、学习的目的 2、学习的方法、手段 3、学习的主动性
第二章 历史知识
同步论:公共权力与财政主体
一般经济分配与财政起源:强制性 原始财政特点
第二编 奴隶制财政史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夏代财政 商代财政 西周财政 三代财政的收支管
夏:兽面铜牌饰
商:郑州铜方鼎
周:□簋
第一章 夏代财政 第一节 夏代经济 第二节 财政(传说)思想
夏:兽面铜牌饰
第二节 商代财政思想
“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巨桥之粟”: 实物税为主,出现货币课征。 “重赋伤民,敛聚怨雠”:反对重税。 “富以其邻”:对外掠夺财富。 “因其地势所有而献”。
第三章 西周财政
第一节 西周(约前11世纪初─前771年)
回顾历史:中国历史大事记略 教学参考资料
胡寄窗 谈敏:中国财政思想史 中国财政史编写组:中国财政史 孙健:中国经济通史(上卷) 余也非:中国古代经济史 翁礼华:财政、赋税、官吏、俸禄 叶振鹏主编:中国历代财政改革研究
关于原始财政
关于财政起源的争论
国家分配论\社会共同需要论\经济条件论\剩 余产品论 财政起源与公共极力 财政起源与财政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