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 中国财税史

合集下载

中国财政史2012

中国财政史2012

井田制:
私田
奴隶主城堡


性质: 奴隶社会国家土地公有制
纽带:土地 想一想
西周——彻
说法不一,占主流的说法:彻是贡、助两法 并行。畿内用夏朝贡法,无公田;畿外用商 之助法。
周代专款专用的九赋九式(红色的是田赋)
邦中之赋 四郊之赋 邦甸之赋 家削之赋 邦县之赋 邦都之赋 关市之赋 山泽之赋 币余支付 城郭 去国100里 去国200里 去国300里 去国400里 去国500里 宾客之式(招待) 刍秣之式(饲料) 工事之式(工程) 匪颁之式(分赐 ) 币帛之式(货币) 祭祀之式(祭祀) 羞服之式(膳服) 荒服之式(丧纪) 好用之式(赐予)
二、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收入
夏商西周
夏 商 西周


夏建立之前,是大同之世,天下为公。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 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 礼运》 夏建立之后,是小康之世,天下为家。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 ——《礼记· 礼运》 大约公元前2070年启建立夏开始,到桀灭亡,共约470年。
西周
周王
异 同 姓 姓 功 王 臣 室 贵 贵 族 族 | 姜 周 召 成 尚 公 王 (齐) 公 子 弟 伯 禽 (鲁)(燕)(晋) 先 代 帝 王 后 代 和 边 远 氏 族 部 落 首 领
《周朝诸侯分类示意表》
尧 舜 商 后 后 后 代 代 代 (蓟) (陈)(宋)

量入为出与建立储备。 五谷皆入,然后制国用。 思考: 现代社会,只坚持量入为出原则吗? 现代社会,有无财政收入储备?

中国财政史(第五版)第02章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

中国财政史(第五版)第02章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
5第 版
中国财政史
(第五版)
• 夏商西周时期的国家财政 • 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 • 秦汉时期的财政 •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财政 • 隋唐五代时期的财政 • 两宋时期的财政 • 辽、金、元时期的财政 • 明朝的财政 • 清朝的财政:前期和后期 • 北洋政府时期的财政 • 国民政府初期的财政:初期、抗战时期和崩溃时期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
内容提要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概况 ➢春期时期的财政改革 ➢战国时期的财政改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制度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概况
一、政治上的大动荡 二、经济的大发展 品的丰富,使统治者对物质 享受的贪欲急剧膨胀,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必然 要扩大对被统治者的剥削。增加剥削量最直接的办法是掠 夺更多的土地,而掠夺土地最便捷的途径就是战争,所以 这个时期战争次数愈来愈多,战争规模愈打愈大。
3.实行“平籴之法”
4.改革兵役制度,创立武卒制
二、楚国的财政改革
公元前401年楚悼王即位后,楚国在楚悼王的支持下, 任用吴起进行变革,使楚国再一次得到振兴。
1.精减官吏,废除世卿世禄制 2.整顿吏治,减汰冗官 3.徙贵族于边境,以实广虚之地
三、秦国的财政改革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他励精图治,广募贤能之 才,商鞅应召入秦,他建议秦孝公要顺应形势推进改革, 富国强兵,成就霸业。商鞅的变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秦很快富强起来,并奠定了统一中国的物质基础。
二、晋国的财政改革
1.土地制度与军事制度的改革
• (1)作爰田,实行土地私有 • (2)作州兵,废除按田征兵役之制
2.赋税制度的改革
3.俸禄制度的改革
三、鲁国的财政改革
1.初税亩 • 土地制度的改革 • 征税制度的改革 2.作丘甲

高校电子课件:中国财政史

高校电子课件:中国财政史
• 一、财政收入 1. 田税 2. 军赋 3. 其他收入
• 二、财政支出 1. 军事支出 2. 祭祀支出 3. 王室支出 4. 俸禄支出 5. 其他支出 • 三、财政管理
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财政
• 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概况 • 秦汉时期的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 • 秦汉时期的赋役 • 秦汉时期的工商税收 • 秦汉时期的官营事业及卖官鬻爵 • 秦汉时期的财政支出 • 秦汉时期的财政管理
2. 严格重农抑商政策,重点打击富商巨贾 3. 大肆开疆扩土 4. 对外友好交往的格局初步形成 5. 重视农业技术,发展农田水利
• 四、昭帝宣帝中兴 • 五、王莽错位的改革 • 六、建武永平的经济恢复 • 七、永元以后经济的衰落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土地制度 与户口制度
• 一、秦汉时期的土地制度 • 二、秦汉时期的户口制度
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概况
• 一、秦朝地主经济与政治的确立 • 二、汉初的休养生息 1. 调整阶级关系,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地主
阶级统治 2. “约法省禁”、“与民休息”,促进经济
的恢复和发展 3. 发展农田水利事业,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
• 三、汉武帝的开疆扩土
1. 强化封建的中央集权制,削弱和打击地方 势力
• 一、唐朝的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 1. 唐朝的土地制度 2. 唐朝的户籍制度 • 二、唐初的租庸调制 ✓ 唐朝主要实行过两种赋役制度:租庸调制
度和两税法。
• 三、唐中后期的两税法 1. 租庸调制向两税法过渡时期的赋税 2. 两税法的实施 • 四、田赋的预征 • 五、唐朝的徭役制度 1. 唐朝的兵役 2. 唐朝的力役与资课
• 三、三国时期的财政支出制度 • 四、三国时期的财政管理制度 1. 财政管理机构 2. 工商税收及漕运的管理制度

夏商周时期的财政思想

夏商周时期的财政思想
把全国的土地、土地出产及附着在土地上的奴隶平民都看作是他的私有财富,也决 定了奴隶制国家财政与王室财政不分的特点。

由于在政治上实行分封制,在经济上必然导致地方分权。天子与诸侯、诸侯与卿大
夫,各有各的财源,既没有全国统一的中央财政,也没有集中统一的地方财政。诸 侯王除履行向国王缴纳贡赋和派兵打仗的义务外,其余的政事由自己设官管理,收 入归自己安排。卿大夫同诸侯王的关系也是如此。这种分权的财政体制是国家财政 与王室财政合而为一、国——君、宫——府不分体制的客观基础。
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思想
第一节 国家的建立及其发展
• 一、我国早期财政的形成 • (一)夏代财政


在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度的过程中,充满了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的变革。
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始农业逐渐向锄耕农业过渡。生产工 具的更新和改进,专用工具的出现和推广,水利灌溉等农业技术的运用,使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社会不仅有了剩余产品,而且日渐积累。私有财产与个人财富的急剧
军赋征发制度:是与井田制密切相关的另一项财政分配制度。三代实行兵农合一制,
军队所需车马兵甲,全部按井田征发,由受田的农民承担,即军费同官俸一样,同 出于井田。对奴隶制国家财政来说,它们是支出,同时也是收入,收支合而为一, 不表现在财政的账面上。
四、公私不分

公私不分:指奴隶制国家财政与王室财政不分。三代实行的土地王田制,决定了国王
• 西周:同样如此,全国土地的所有权属于周天子。周天子把王 畿之内的土地作为自己直辖的范围——“王畿千里”,王畿之外 的土地通过分封制分封给臣下。臣属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 不得买卖和转让.
一、土地王有
• 三代实行的土地王有制,实质上是奴隶制国家所有制,从周王、诸侯、卿 大夫到士,各级奴隶主层层占有土地,形成奴隶主土地占有的等级结构。

夏商西周财政

夏商西周财政

• 夏部落联盟经征伐而得天下,经治水而为天下拥戴。禹死 后,禹的儿子启夺取了王位,所谓大禹传子,标志着“禅 让制”的结束和王位世袭制的确立,宣告了国家的诞生
• 夏王朝把天下划分为九州,分置九牧进行管理,国家又设 置了“三正”等融政治、军事、经济为一体的混合性官员, 同时又创设我国历史上最早刑法即“禹刑”和最早的监狱 即“夏台”。
第二章 夏商西周财政
一、我国的奴隶制财政 二、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收入 三、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支出 四、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管理
第一节 奴隶制财政
一、我国早期财政的形成
• 在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过程中,充满了惊心动魄、跌 宕起伏的变革。
• 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始 农业逐渐向锄耕农业过渡。生产工具的更新和改进,专用工 具的出现和推广,水利灌溉等农业技术的运用,使耕地面积 不断扩大,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社会不仅有了剩余产品, 而且日渐积聚。私有财产与个人财富的急剧膨胀,促使社会 出现两极分化。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导致了第一次社会分裂, 社会开始分为两大对抗阶级,即主人与奴隶,剥削者与被剥 削者。在前一阶段上刚刚产生并且是零散的奴隶制现象,现 在成为整个社会制度的本质组成部分。
• 其四,夏代的田赋、盐贡、人头税,首创我国古代三大直 接税。夏代因田制赋,任土作贡,为我国田赋起源,夏代 的盐贡即为后世盐税的源头,夏代的力役之征为人头税的 初级形态。
(二)商代财政
• 商代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奴隶制度经过夏代500余年的发展, 到商代已基本成熟,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确立,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 展。社会经济日趋繁荣,政治影响空前扩大,殷商成了世界古代史上 令人瞩目的文明大国之一。
统治的措施,又是财政分配的基础,贡赋是以土地作为主要课征依据的,

中国财税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财税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财税史知识点总结中国财税史是指中国古代财政和税收制度的发展历史。

在中国古代,财政和税收制度一直是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将对中国财税史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梳理。

一、夏商周时期的财政制度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财政制度发展的起始阶段。

在这个时期,国家的财政主要依靠贡赋制度来进行征税。

贡赋制度是指国家依靠对各个部落、王国进行征收金银、丝绸、米粮等物品的税赋来进行财政收入,这主要是通过各个部落和王国向中央政府交纳税赋来实现的。

这种财政制度的特点是依附于封建制度,以及以物品支付税赋为主要形式。

在夏商周时期,国家的财政主要用于进行国家建设、军事活动和公共事务。

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各个部落和王国向中央政府交纳的税赋,同时还有一些国家经营的行业和开采资源所得的收入。

二、秦汉时期的财政制度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财政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国家的财政制度明显有所改革和发展。

在秦汉时期,财政的收入主要依靠国家实行的赋税制度和统一的货币制度。

在秦朝时期,实行的是均田制和农田赋税制度,即按照土地的面积大小和等级来确定赋税额度,这种制度是以物品支付税赋为主要形式。

在汉朝时期,推行的是中央集权的赋税制度,即由中央政府直接对百姓征收赋税,这种制度是以货币支付税赋为主要形式。

同时,汉代还采取了一定程度的赋役并举政策,即在对百姓征收赋税的同时还要求他们参加一定数量的军役。

在秦汉时期,国家的财政主要用于进行国家建设、大规模的军事活动和对外扩张,以及地方官僚的俸禄等开支。

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对百姓的赋税,同时还有一些国有企业和军国工业所得的收入。

三、隋唐时期的财政制度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财政制度发展的繁荣时期,这个时期国家的财政制度明显有所改革和发展,同时国家的财政收入也有了一定的增长。

隋唐时期实行的是均田制和赋税制度,即按照土地的面积大小和等级来确定赋税额度,这种制度是以物品支付税赋为主要形式。

中国财税史 整理

中国财税史 整理

第一章中国奴隶社会的国家财政本章要点:国家财政萌芽的出现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特征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收入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支出第一节国家财政萌芽的出现一、国家萌芽的出现1、部落联盟(国家雏形):(1)原始人群(170万年前):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2)母系氏族社会(五万年前):1)“只知其母,不知其父”2)一切生产资料都归氏族成员所有,贫富与共,没有剩余产品。

(3)父系氏族社会(5000年以前):黄帝、尧、舜、禹时期1)农、牧业分工2)剩余产品出现3)展开神事、军事、民事工作二、中国财政制度的形成1、黄帝、尧、舜时期:随机性的贡、献贡宝玉、贡弓箭;献白环玉块2、禹时期:开始形成贡赋等财政制度第二节奴隶社会的财政特征与财政收入一、奴隶社会经济与政治特征1、夏、商、西周三代,约1299年夏启,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创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2、实行奴隶制度3、以农立国:农业、畜牧业二、夏、商、西周时期财政特征1、土地王有(1)天子:土地所有权(2)诸侯、卿大夫、士等奴隶主:土地使用权,不能买卖和转让(3)奴隶主受封土地后,承担各种义务定期朝觐、缴纳贡赋、奉命出征“一不朝,贬其爵;再不朝,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2、制定贡赋(1)贡赋:“禹别九州岛,量远近,制五服,任土作贡,分田定税,十一而赋”(2)助、彻:对劳动者征收的田税和力役3、分田制禄以分田赐奴作为贵族和各级官吏的俸禄,不再另拨经费4、公私不分:国家财政与王室财政不分三、夏、商、西周的财政收入制度(一)夏朝:两种田赋一是按土地征收定额田赋以相邻几年的收获量取平均值,什一而税缴纳方式:五服制。

即按各地诸侯的土地距离王城的远近,划分为“甸、侯、绥、要、荒”五服,如:甸服:距王城五百里内,侯服:甸服以外五百里甸服二是贡:即以下献上。

中国税收的胚胎阶段。

任土作贡:以本地所出产的土特产品贡献给天子。

以技术之生产物纳税,而与广义之农产物相对照之别种税。

夏商西周财政

夏商西周财政

• 夏部落联盟经征伐而得天下,经治水而为天下拥戴。禹死 后,禹的儿子启夺取了王位,所谓大禹传子,标志着“禅 让制”的结束和王位世袭制的确立,宣告了国家的诞生
• 夏王朝把天下划分为九州,分置九牧进行管理,国家又设 置了“三正”等融政治、军事、经济为一体的混合性官员, 同时又创设我国历史上最早刑法即“禹刑”和最早的监狱 即“夏台”。
•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黄河泛滥成灾,大范围的治水 要求统一指挥、统一领导。大禹联合了共工氏及伯益、后 稷等部落,总结了其父鲧治水失败的教训,开沟凿渠、疏 通河川、引流入海、整治土场、安定居民,化水害为水利, 造就了黄河两岸的沃土良田,农业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 夏部落联盟在治水中脱颖而出,日渐强大起来。
第二章 夏商西周财政
一、我国的奴隶制财政 二、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收入 三、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支出 四、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管理
第一节 奴隶制财政
一、我国早期财政的形成
• 在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过程中,充满了惊心动魄、跌 宕起伏的变革。
• 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大分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原始 农业逐渐向锄耕农业过渡。生产工具的更新和改进,专用工 具的出现和推广,水利灌溉等农业技术的运用,使耕地面积 不断扩大,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社会不仅有了剩余产品, 而且日渐积聚。私有财产与个人财富的急剧膨胀,促使社会 出现两极分化。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导致了第一次社会分裂, 社会开始分为两大对抗阶级,即主人与奴隶,剥削者与被剥 削者。在前一阶段上刚刚产生并且是零散的奴隶制现象,现 在成为整个社会制度的本质组成部分。
• 中国奴隶社会的等级划分十分严格,它不仅是政治的划分 同时也是经济的划分,其概貌大略如下:最高一级是王, 或称天子。王下为公,公包括公候伯子男王等诸侯。公下 为卿,卿下为大夫,大夫下为士,卿、大夫和士又各有上 中下,这些人称为君子,构成了统治阶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财政体制
西周的财权划分是通过对土地的分配(分 封)来进行的。各级政权的财权,是按血 缘关系规定等级,按等级分封土地,即不 是按各级收支划分的。而当各地国君(诸 侯)一旦得到周天子的封地,就得到了这 块土地上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政等权 力。这就是说,既有封地,就取得了独立 的财政收入。这就出现了亲者必贵者,贵 者必富者的现象。这种财政体制,也意味 着地方财政的最初表现。
(七)其他
除上述几大支出外,还有下列支出内容: 都邑城建支出 宫殿园囿建设 道路交通建筑 教育支出 宾客聘问
第四节 财政管理
一、管理机构 二、财政体制 三、预算、决算制度
一、管理机构
据《周礼》所记载,西周主管财政财务的机构, 归属两个系统,一是天官冢宰系统,二是地官司 徒系统。天官系统属宏观调控机关,主抓中央 (王室)财政,如大宰、小宰主抓九职(社会分 工)、九赋、九贡、九式,总司国家财政收支; 大府、玉府、内府、外府等四府掌国家财货收、 支、保藏;甸师掌王之藉田,供王祭祀;司会、 司书、职内、职岁、职币五职主掌财政的收入、 支出并进行稽核,以保国家收支的准确、有效。 地官系统从宏观和微观上主掌全国生产和分配。
三、预算、决算制度
中国的预算、决算制度,最早可能肇源于 中央对各级官吏的政绩的考核。相传尧舜 时,“三岁一考功,三考绌陟”,这种考 绩,包括人口增殖、农业生产、财政收入 等方面。到西周时,已有比较详细的规定。 1.量入为出原则。 2、专税专用原则。
进一步阅读的文献
1. 刘秉麟:《中国财政小史》,商务印书 馆1933年版。
第一节 政权更替和经济发展
一、夏王朝的建立和经济发展 二、商王朝的建立和经济发展 三、周王朝的建立和发展
一、夏王朝的建立和经济发展
禹死后,打破了传统的“禅让”制度,相传“至 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子”。启得帝位, 灭除反对者有扈氏,建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 家政权,开始了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家”天 下的时代。相传夏朝从禹开始,到桀灭亡,共传 十四世,十七王,历时400多年(公元前2080—前 1600年)。
2.商代的助法。据《孟子》所说:“殷人七十而助”。什么叫“助”? 就是说,把定量土地(一“井”)分成九块,将周围的八块分给八家 作“私田”(份地),由八家自己耕种,收入归各家,国家不收税; 中间一块为“公田”,由八家共同耕种,公田收入全部上交国家。
3.周代的彻法。什么叫“彻”法?史学界没有一个标准说法。归纳起来, 大致有如下几种解释:(1)彻是通的意思。(3)通力合作之意。 (4)贡、助并行税。实行彻法,即对百亩之田所收之物,按什一税 率征税。
由于贡在三代财政中具有特殊地位,所以商汤伐夏以后, 即与伊尹讨论确定贡献的原则:以地势所有为贡。
周有九赋、九贡制度。史称夏之八州之贡,为诸侯岁之常 贡,而西周的贡为九赋之外的九贡,即夏代的九州贡赋, 有一部分已转化为税,即关市之赋、山泽之赋和币余之赋。 西周规定,以九贡致邦国之用,即祀贡(祭祀用牺牲、包 茅之类)、嫔贡(供嫔妇用丝、枲等物)、器贡(宗庙祭 器)、币贡(玉、马、皮帛之类)、材贡(木材之类)、 货贡(金、玉、龟贝之类)、服贡(絺纻之类)、斿贡 (羽毛之类)和物贡(鱼、盐、橘、柚等)。
农业是商代的主要生产部门。商代的手工业,首推青铜冶 铸。此外,商代的漆器、制骨和琢玉等,工艺技术也达到 很高水平。
三、周王朝的建立和发展
自武王灭商至平王继立,是为西周;平王元年(前770年) 东迁洛邑后,史称东周。
西周的主体经济仍是农业,周的始租弃曾作过夏的农官。 周灭商后,承继了商代的先进文明,迅速发展起来。农具 虽多为石器、骨器和蚌器,青铜农具很少,但耕作技术有 很大提高。在西周,畜牧和狩猎仍有一定的经济地位。
第二章 夏、商、西周时期的财政
第一节 政权更替和经济发展 第二节 夏商西周的财政收入 第三节 夏、商、西周的财政支出 第四节 财政管理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理解随着“禅让” 制度的终结,阶级社会产生。掌握三代取 得财政收入的途径和基本内容、土地占有 和分配制度同赋税的关系、早期财政原则 的确立及其历史意义。
(一)土地占有制度 (二)田赋制度 (三)徭役制度
(一)土地占有制度
据古文献记载,夏、商、周三代实行井田制度。
在土地国有制下,将土地按井划分,在分封或授 民时,“井”是计数单位,同时又是考核依据, 便于对劳动者进行管理。三代对土地的分配,按 《孟子》所说:夏代每夫50亩,殷代每夫70亩, 西周每夫100亩。家有余夫也同样分田。同时,根 据土地可供使用情况,又有耕地和宅基地、常耕 田和休耕田之分。
从舜到禹,财政分配只是处于萌芽状态,
夏王朝建立后,国家财政分配形态仍处于
原始状况,他同经济分配有相似、相混或
相同的地方。从夏至西周,取得财政收入 的途径主要为下面几方面:(1)公田收入; (2)诸侯国和周边部落的贡献;(3)平民 交纳;(4)关市之赋、山泽之赋;(5)战 争缴获(人和财物)。
一、田赋
(二)田赋制度
三代的农民负担,表现在财政上主要是两部分,一是贡赋,二是徭役。 西周后期,又有关市之赋和山泽之赋。按照《孟子》的记叙:夏代实 行贡法,商代实行助法,周代实行彻法。
1.夏代的贡(赋)。按《广雅》的解释,“贡”是指居民向上进奉土 地所出产的物品。按照贡法规定,税率为十分税一。征收原则是: (1)必须是各地的土地出产物品;(2)以实物交纳;(3)必须照 顾各地的运输条件和距离远近。
三、山泽之赋、关市之赋
西周以前,山林薮泽均为公有,未有赋税。直到西周后期,由于管理 和财政的需要,开始对山泽产品征税。此时课征的物品范围较广。纳 税人主要是采樵者、猎户、放牧者、捕鱼者和园户等。这里既有专业 户,又有农业副业。所以说,山泽之赋,主要是对农民从事副业的产 品的征收。山泽产品的税率,没有统一规定。载于史籍者:场圃收入 为二十税一,漆林之税为二十税五。
(二)军事支出
三代的战争频繁,夏、商两代尤多。战争 目的,大多是掠夺土地、财富和奴隶,或 是抵御外族的侵犯。三代的军事费用,据 载是以“井”为单位征调的。被征调的平 民、贵族要自带粮食、自备战马、牛车和 武器诸物。由于战争所需的人、物、财都 由出征者负担,所以在国家财政支出中没 有军事支出项目。
(三)徭役制度
古代徭役,并非单指力役,应该包括兵役在内,因不论力役和兵役, 均由人民负担。
夏代徭役征派情况,史书无记载,但不是说夏代无徭役之征,从其征 战及工事情况看,居民是有徭役负担的。如夏禹多年治理洪水,几乎 调动了被灾区域的所有劳动力。
商代徭役征派情况,甲骨文多有记载。(1)力役。(2)兵役。 到西周,徭役的征发已构成国家财政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周礼》中
其相互关系是什么? 5.如何理解“量入为出”和“均节财用”
原则的确立及其意义。
三代的市场管理十分严格。此外,战利品收入、赎罪收入以及狩猎收 入等虽不属经常收入项目,但亦是国家重要财源之一。
第三节 夏、商、西周的财政支出
一、支出原则——以九式均节财用 二、财政支出
一、支出原则——以九式均节财用
古代政论家、史学家对财税问题的关注较 多,要求轻税、“薄赋敛”。但只涉及财 政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 即王室费用、国家行政所需经费等如得不 到有效控制,那么,所谓“薄赋敛”也只 是一句空话。所以,轻税的另一面是节支, 两者相辅相成。古代通过九种用财制度, 来实现均和节的原则,以达到政权稳固, 民不伤而财用足的目的。
关市税是指对通过国家所设关卡的商货和在市场出售的货物所征的税。 始征于西周后期。在西周,对关税的征收有严格规定,即征收货物过 境税与货栈租金。凶年饥荒疾疫死亡,出入关门“无征”。关于市税, 即对商铺征收货物税(一说为屋税),对掌斗斛铨衡者之收入征牙税 (一说为货物税),对交易契约收规费,对违反市令的行为进行罚款, 对租用官房收租赁费。
夏代农业技术提高和农产品产量增加。夏代手工 业也颇具规模,而且技术提高,特别是出现了青 铜冶铸等生产部门。商业交通也有新的发展,车 的出现,为人类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二、商王朝的建立和经济发展
商部落原是黄河中下游的一个古老部落,其始祖为契。传 说有娀氏之女简狄,吞玄鸟(燕子)卵因孕而生契。故商 部落以玄鸟为图腾。契在舜时因佐禹治水成功,被封于商。 在成汤以前,商人可能一直臣属于夏,只是到夏桀统治时, 由于夏桀无道而失去民心,汤趁夏乱而翦灭夏的许多属国、 部落。商灭夏后,最初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北),以后 经过五次迁徙,盘庚时方最后定都于殷(今河南安阳)。 盘庚迁殷后,政治、经济各方面都有较大发展。至帝辛残 暴,被周所灭。按《史记》记载,自汤建国到商朝灭亡, 共传17代,31王。《竹书纪年》说历时496年,《左传》 则称有600余年。
西周的手工业,以青铜冶铸业占最重要地位。与农业相适 应,纺织工业发展很快,缫丝、织帛、染色、刺绣等手工 技术已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产品品种、数量均超出贵族自 身的需要,于是,市场交换扩大,商人势力及影响力也随 之增大。
第二节 夏商西周的财政收入
一、田赋 二、贡税 三、山泽之赋、关市之赋
(三)王和王室支出
史家称,三代国王即国家,所以,王及王 室支出,同国家财政支出多有混同之处。
(四)百官俸禄
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官职官数,说法不一,有一点是统 一的,即越到后世官吏越多。官吏的俸禄, 史称三代的一大特色是财政支出制度上没 有俸禄的支出。但这不能说三代国家对所 属诸侯邦国、各级官员没有俸禄支出。三 代从中央到地方都安置有官员,并按职位 高低授爵,按官职官爵分给一定的土地和 臣民。即“分田制禄”制度。
二、财政支出
(一)祭祀支出 (二)军事支出 (三)王和王室支出 (四)百官俸禄 (五)水利(灌溉)事业支出 (六)居民生活保障和抚恤支出 (七)其他
(一)祭祀支出
三代统治者把祭祀作为国家的头等大事,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支出,古 记为国用的十分之一。“祭用数之仂。原 则是丰年不奢,凶年不俭。”祭祀用品, 多用牲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