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第一章专题三考点突破二文言断句

合集下载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6.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为”的意义和用法。
①为吾子之将行也 (《殽之战》) .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在”“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慎勿为妇死 (《孔雀东南飞》) .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介词,“被” ④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 《六国论》 )________________ .
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鸿门宴》) . 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 “然而”“可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 . 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为了”“为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 . 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称代词,可译为“你的” ⑧某所,而母立于兹 ( 《项脊轩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 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 人称代词,活用为“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国)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三 考点突破 一 给文言准确断句

(全国)2018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古诗文阅读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三 考点突破 一 给文言准确断句

精要点拨
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常有省略主语的情况,而动词统统当 句子的谓语,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可以借助动词和前后词语的关系 进行推断,提高断句的准确率。
3.找虚词,定句读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公孙龙,六国时辩士也。疾名实之散乱,假物取譬,谓白马为非马 也。孔穿,孔子之裔也。穿与龙会。穿谓龙曰:“臣居鲁侧闻下风高先 生之智说先生之行愿受益之日久矣乃今得见然所不取先生者独不取先生 之以白马为非马耳请去白马非马之学,穿请为弟子。”
D.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膎胰/以供滋膳参术 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
答案
参考译文
精要点拨
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位置和作用。 ①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等。常用于一句 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②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 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 岂非等。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③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 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在它们的后面 一般要断开。
2.借动词,定句读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答案 自沐英平云南,在镇十年,恩威著于蛮徼。沐氏亦皆能以功名世其 家。数传而西平①裔孙当袭侯守臣争之谓滇人知有黔国公不知西平侯② 也。孝宗以为然,许之。(节选自《明史·云南土司传》) 注 ①西平:地名。②黔国公、西平侯:皆沐英的封爵。 A.数传/而西平裔/孙当袭侯守臣/争之谓滇人知有黔国公不知西平侯 也/ B.数传而西平/裔孙当袭侯守臣争之/谓滇人知有黔国公/不知西平侯 也/ C.数传而西平裔孙/当袭侯守臣争之谓/滇人知有黔国/公不知西平侯 也/

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一章文言文阅读第2讲考点突破学案文言断句课件新人教版

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一章文言文阅读第2讲考点突破学案文言断句课件新人教版
6.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些固定结构,如:“……者,…… 也”“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为……所……”“受…… 于……”等,根据这些结构也可断句。
7.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文言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 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
附【参考译文】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朝太傅谢安的九世孙。父亲谢蔺,任正员外郎,
兼散骑常侍。谢贞幼年聪慧敏捷,性情纯厚。祖母阮氏起先苦于风眩病,每每发 作便一二天不能饮食。谢贞当时才七岁,祖母不食,他也不食,亲族都觉得他与众 不同。母亲王氏,给谢贞讲《论语》《孝经》,他读完便能背诵。八岁时,曾写 《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对他的诗赋有美好情趣感到惊奇,对亲近的 人说:“此儿将来可成大器,至于‘风定花犹落’一句,可以和谢惠连媲美了。” 十三岁时,(谢贞)略通《五经》大意,尤其熟悉《左氏传》,又擅长草书、隶书、 虫篆书。十四岁时,父亲离世,他顿首痛哭,数次哭得死去活来。父亲谢蔺遭逢
附【参考译文】 后世的学习,大概比先王那时候要更加兴盛。居处的安逸,饮食的丰盛,规矩约
束的严苛,先王那时候也不一定具备;但是学习就只为学习,施政者就只为施政。人 们聚集住在一起终年玩乐,有上进心的人只不过通晓经书,写写文章,以考取功名,已 经考取功名做了官,先前所学习的知识,很快就忘记并荒废了。一看文书记载的相 关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的事,就说:“我刚刚从政,哪里懂这些?”唉!后代说治理 国家的人常常赶不上先王的时代,就是治学与为政分开的缘故吧!
C.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 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提示】根据句意,“通经缉文”是一个整体,中间不应断开,且“既得之”“则 昔之所习者”各自独立,二者中间应断开,排除该选项。 D.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 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提示】根据句意,结合前面选项的分析,应是“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则昔 之所习者”,选项所断皆不准确,排除该选项。 答案:B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03:文言文断句技巧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题03:文言文断句技巧

4.凭借句式断句 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以及一些固定句式
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
句式类型 如……何,况……乎,何(以)……为(固定句式) 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反问句) 为……所……,受……于……,见……于……(被动句)
……者,……也(判断句) 与其……,孰若…… 非惟……,抑亦…… 其……,其……也
随堂练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袁淑)迁太子左卫率。元凶将为弑逆,其夜淑在直,二更许,呼淑及萧斌等,望相与戮力。淑及斌并曰:“自古无
此,愿加善思。”劭怒变色,左右皆动。斌惧,乃曰:“臣昔忝伏事,常思效节,况忧迫如此,辄当竭身奉令。”淑叱之 曰:“卿便谓殿下真有是邪?殿下幼时尝患风,或是疾动耳。”劭愈怒因问曰事当克不淑曰居不疑之地何患不克但 既克之后为天地之所不容大祸亦旋至耳愿急息之劭左右引淑衣曰:“此是何事,而可言罢。”淑出还省,绕床行,至 四更乃寝。
3.凭借虚词断句 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介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该 断句的地方。一些议论性语段,不像记叙性语段那样可借助具体情境去猜测,因而显得棘 手、难度大,但是根据虚词就会使断句变得容易,使文段变得一目了然。
常见典型虚词
断句方法
夫 敬、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句首发语词——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
高考一轮复习
2023
03 文言文阅读
掌握文言断句的技巧与方法
文言文阅读
考பைடு நூலகம்突破
一、根据意思写成语
1.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2.比喻不问客观实际,不进行调查研究,单凭主观想象处理 问题。3.指文章或艺术等有独创风格,不落俗套。4.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含有轻 视意。5.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或文章,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或作品。 二、解释实词的意思:6.安 7.被 三、指出下列解说对应的文化常识 8.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秋季考试是( ),在京城举行的春季考试是 ( ),科举制级别最高的考试是( )。 四、解释固定结构的意思:9.如…何 10.比及 11.得无….乎 五、默写诗歌 12.《静女》 13.《游园》

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文言文突破(文言文断句)(含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专项复习-文言文突破(文言文断句)(含解析)

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文言文断句主观题专项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3分)昔者,陈成恒相齐简公,欲为乱,惮齐邦鲍、晏,故徙其兵而伐鲁。

鲁君忧也。

孔子患之,乃召门人弟子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

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颜渊辞出,孔子止之,子路辞出,孔子止之,子贡辞出,孔子遣之。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字母标号,填在下面的答题线上。

每填对一处给1分,超过三处不给分。

诸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FIK【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对于那些互相征讨的诸侯,我们尚且感到羞耻。

现在鲁国是我们的祖国。

“诸侯有相伐者”是定语后置,“有相伐者”是“诸侯”的后置定语,意思是“对于那些互相征讨的诸侯”,做下一句的状语,“者”后断开;“尚耻之”省略主语“我们”,“耻”是形容词意动,“以……为耻”“对……感到羞耻”,做谓语,宾语是“之”,结构完整,“之”后断开;“今鲁父母之邦也”是判断句,“鲁”是判断句的主语,符合“……,……也”的结构特点,“鲁”后断开。

故FIK三处断开。

【参考译文】从前,陈成恒担任齐简公的国相,他想作乱篡位自立,但心中惧怕齐国的世族鲍、晏两家,所以就调动他们两家的军队去进攻鲁国。

鲁哀公十分担心,孔子也非常忧虑,于是召集门生弟子,对他们说:“对于那些互相征讨的诸侯,我们尚且感到羞耻。

现在鲁国是我们的祖国,我的坟墓也要筑在这里。

现在齐国要讨伐它,我们难道不应该出去阻止一下吗?”颜渊请求出去阻止,孔子不同意,子路请求出去阻止,孔子也不同意,子贡请求出去阻止,孔子同意了。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3分)子昂上言:陛下方兴大化,而太学久废,堂皇埃芜,《诗》《书》不闻,明诏尚未及之,愚臣所以私恨也。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分点突破2掌握文言断句课件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文言文阅读分点突破2掌握文言断句课件

【我的作答】 ________ 【答案】 B 【参考译文】 唉!事情的利与害,计谋的得与失,天下有才能的人都能知道。但 仅仅知道这个,不能根据人的特点来斟酌使用,所以魏武帝有时胜有时 败,争雄一生,却没有看到他统一天下。
考向(四) 抓句式,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判断句、被动句、变式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 的切入点。判断句,如“……者,……也”“……也”等;反问句,如 “ 不 亦 …… 乎 ”“ 孰 与 …… 乎 ”“ 其 …… 乎 ”“ 安 …… 哉 ”“ 何 …… 为 ” 等 ; 被 动 句 式 , 如 “ 为 …… 所 ……”“ 受 …… 于 ……”“ 见 …… 于……”等;固定句式,如“如……何”“况……乎”“何……为” 等。但是,文言文中常常会出现省略的情况,阻碍学生正确断句,因此 学生必须依据语境补出省略的内容,才能做出正确判断。如教材示例:
C.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 能一也
D.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 能一也
【我的分析】 参照文本内容,对断句进行多角度分析,判断正 误。
________(“权之以人”是介词结构后置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则”一般用于句首,其前断开,排除C;“而”可用于句首,其前 断开,排除D。)
【我的分析】 参照文本内容,对断句进行多角度分析,判断正 误。
____________(解答此题,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然后 重点注意三个“曰”,就能较容易判断。)
【我的作答】 ________
【答案】 A 【参考译文】 方信孺说:“交还战俘、交纳岁币是可以的,绑送主谋,自古没有 这样做的,自称藩国、割让土地,则不是臣子忍心谈论的事。”纥石烈 子仁发怒说:“你不想活着回去了吗?”方信孺说:“我接受命令走出 国家大门时,就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了。”方信孺来到汴京,会见金国 左丞相、都元帅完颜宗浩,完颜宗浩大声叱骂他说:“从前发动战事, 今天前来求和,为什么呢?”

2020年高考复习——文言文断句专项模拟讲义总复习

2020年高考复习——文言文断句专项模拟讲义总复习
“也、矣、欤、哉、耶、 焉、 耳、 哉、乎、兮、而 已”等后面可断句;
④疑问语气词: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
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一般可构 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⑤对话标志的词语:
曰、云、言等。在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⑥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 ⑦常在句首的时间词 :
翻译:诸葛亮再次帅大军到达渭水的边上,整个 关中民心不稳,魏明帝很害怕司马懿会出战, 所以派遣辛毗做军队的司马(官位,等于监军)。
即时巩固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
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
Hale Waihona Puke 光 映 书 而 读 之。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 壁引其光/以光映书而读之。 (凿壁偷光)
翻译: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 明)。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 匡衡就(在墙上打洞)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 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
▪ 曾有一个故事,有一个富翁生性吝啬,聘请教 书先生时,讲明膳食很微薄。当时,这位教书 先生一口应允了。但借口恐怕口说无凭,写了 一张没有加标点符号的合约:“无鸡鸭亦可无 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根据自己主观 愿望。理解为 “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欣
然签字。那知吃第一顿饭时,教书先生就大喊 大叫:“怎么尽是素菜,没有荤菜?我们不是 约定无了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的么?”弄得这个富翁哭笑不得。
2020年高考复习——文言文断句专项模拟讲义总复习
第一章 文言文阅读
专题三 考点突破 考点二 文言断句
——通文意,抓标志,当“断”则“断”
古代诗文阅读
命题分析 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功底的一个重要标志,文

高考语文 一轮复习 文言文断句

高考语文 一轮复习 文言文断句
雨天,留客?天留 我不留! 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 天留 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三、断句,总结方法 断句 总结方法
齐景公谓子贡曰: 子谁师? ○齐景公谓子贡曰:“子谁师?”曰:“臣师仲 公曰: 尼。”公曰:“仲尼贤乎?”对曰:“贤。”公曰: 公曰: 仲尼贤乎? 对曰: 其贤何若? 对曰: 不知也。 公曰: “其贤何若?”对曰:“不知也。”公曰:“子知其 贤而不知其奚若,可乎?”对曰:“今谓天高无少长 贤而不知其奚若,可乎? 对曰: 愚智皆知高高几何皆曰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 其奚若。 其奚若。” 答案:(2 答案:(2分)今谓天高,无少长愚智皆知高,高几何? :( 今谓天高,无少长愚智皆知高,高几何? 皆曰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 皆曰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 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
四、检查断句是否合理
可以用翻译和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来检验断句是否 正确合理。例如: 正确合理。例如:
1、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 (《 十则)。 语》十则)。 字在这里是疑问副词, (“焉”字在这里是疑问副词,当“如 应属下。 何”讲,应属下。误以为它是句末语气词而 属上,就断错了) 属上,就断错了)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垓下之 2、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垓下之 战》)。 辟易”是连绵词,当退避讲, (“辟易”是连绵词,当退避讲,不能 拆开。这里却误为单音词, 拆开。这里却误为单音词,将其理解为受惊 逃避的意思,并把“ 字属下就错了) 逃避的意思,并把“易”字属下就错了)
断句步骤总结
1、通读,凭语感断,先易后难 通读,凭语感断, 抓词语. 虚词: 夫 2、抓词语. ① 虚词:“夫、惟、盖、凡、窃、请、敬” 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在句首; 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在句首; “乎、哉、也、 等语气词在句尾; 矣、欤、焉”等语气词在句尾; “以、于、为、 等连词在句中。 对话、引文标志: 而、则”等连词在句中。②对话、引文标志: “曰” 语句核心,一般是谓语 谓语. “言” “云” ③语句核心,一般是谓语. 观句式:对偶句、对举句、排比句, 3、观句式:对偶句、对举句、排比句,骈文中的四 六句等 利用上下文内容的关连 的关连、 4、利用上下文内容的关连、呼应断句 检查:利用翻译 语法分析或语感来检验 翻译、 5、检查:利用翻译、语法分析或语感来检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突破二文言断句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的末了用小圆圈(“。

”)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顿号(“、”)断开,叫“读”。

句读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不会断句,就难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而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高考考查断句的省份和试题在增多,北大、清华、复旦等名校的自主招生考试试卷也纷纷采用这种题型。

高考考查的断句远不像古人断句那么难,它所选的材料篇幅不长,较浅易;考查形式只是要求用斜线(“/”)标出停顿的地方即可,不需要标上具体的标点。

但是,它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常识。

断句的基础在于对文意的领会,而真正的基础在于平时加强对文言文的诵读,增强语感,提高能力。

此外,须掌握一定的断句方法。

Ⅰ掌握断句的基本要求1.字句必须能讲通。

例史可法,明臣也,其不屈正也。

(《两般秋雨庵随笔·史阁部书》)例子中的“其不屈正也”令人费解,中间应点断,成为“其不屈,正也”。

意思是他的英勇不屈是正义的。

2.内容符合情理及作者的原意。

例太祖在江州,遣诸将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

(《明通览》) 按以上标点,“陈德华、高费聚”成了两个人,与下文所说“三路兵”相矛盾,而查《明史》并无此二人,倒是有“陈德、华高、费聚”三人,他们都是作为早年从朱元璋起兵的名将,分别在卷130、131立有专传。

所以此句应标点为:……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

3.顾及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音韵、修辞以及古代文化知识。

例(1) 夫唯禽兽无礼。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

使人有礼,自知别于禽兽。

(《礼记》)“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令人费解,这是把两个相邻的意义不同的单音词当作双音词或词组,致使该断的地方没有断开。

本应断为“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

“作”在这里是“兴起、出现”的意思。

例(2) 古今英才贵位,其所生往往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而愈形其母之贵。

(金埴《不下带编》卷三)标点者把“非第”与“卑贱”并列连读,显然是理解为名词成分,意为“不是高贵的门第”;其实,“非第”是两个副词连用,“非第”即“非但”,也就是“不仅”的意思,与下句“而愈”相呼应,因此应标点为:……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而愈形其母之贵。

即时巩固请根据断句的要求,指出下列句子中的标点错误。

1.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论语·宪问》)答:答案需断为: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意思是,子路问应该怎样对待国君,孔子告诉他:“不应该欺骗国君,而应该直言不讳地指出国君的错误。

”这里关键是要懂得两个词的意思,一是“事”,动词,侍候、对待的意思,不能理解为名词“事情”;一是“犯”,是犯颜直谏,也就是直言不讳地指出国君的错误,而不能理解为“冒犯”。

2.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论语·述而》)答:答案“甚矣”是“吾衰也”的谓语,“久矣”是“吾不复梦见周公”的谓语,谓语提前有强调的作用。

标点者误解语法关系,造成标点错误。

正确的标点是:“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意思是:“我已经老得很厉害了,我已经很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3.兴元中,有僧曰法钦,以其道高,居径山。

时人谓之径山长者。

(《唐语林》卷一) 答:答案应把“径山”后的句号改为逗号。

因为原来标的违背情理。

不是因为法钦“道高”,就“居径山”,而且后面的“时人谓之径山长者”成了与上文没有关涉的独立句子。

Ⅱ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1.标名代,定句读(2014·四川)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限画9处)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选自《史记·太史公自序》) 答案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参考译文周王室已经衰落,诸侯任意而行。

孔子伤感礼乐崩废,因而追研经术,以重建王道,匡正乱世,使之返于正道,观其著述,为天下制定礼仪法度。

为后世留下“六艺”纲纪。

作《孔子世家》第十七。

精要点拨在文言文阅读中,随时标出篇段中的名词。

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

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名词(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常见的代词有:吾、余、予(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彼、此、其、之等。

2.借动词,定句读(2015·湖北)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限断6处)王慎中为文,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久乃变而从之。

(选自《四库全书总目》)答案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首先,通读文段,大致了解整个文段的内容。

然后再据意断句,抓住“初”“已而”等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根据“王慎中”“唐顺之”等主语的改变以及“高谈”“谓”“悟”“焚”“师仿”“得力”“不服”等谓语动词的变化来断句。

参考译文王慎中写文章,起初也高谈秦汉时期的文章,认为汉代以后的文章没有可取之处。

不久领悟欧阳修、曾巩写文章的方法,于是全部烧毁了以前的作品,一门心思地学习效仿,尤其致力于向曾巩学习。

唐顺之起初并不信服他的学说观点,时间久了就改变自己的想法而跟从他学习。

精要点拨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常有省略主语的情况,而动词统统当句子的谓语,构成句子的核心。

我们可以借助动词和前后词语的关系进行推断,提高断句的准确率。

3.找虚词,定句读(2013·北京)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世之治也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及其乱也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不得祸变数也智者不以变数疑常道故循福之所自来防祸之所由至也遇不遇非我也守其所志而已矣。

(取材于《中论·修本》) 答案世之治也/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及其乱也/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不得祸/变数也/智者不以变数疑常道/故循福之所自来/防祸之所由至也/遇不遇非我也/守其所志而已矣。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通读文段,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其中的某些标志词,如“故”应在句首,“也”应在句末,“行善者”“为恶者”作为叙述对象应在句子开头。

还要利用本语段句式比较整齐的特点,如“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不得祸”“循福之所自来,防祸之所由至”等。

当然,必要时可以直接凭意思和修辞等断句。

参考译文社会安定的时候,行善的人获福,为恶的人得祸;等到社会动乱的时候,行善的人不能获福,为恶的人不会得祸,这只是不合常规的现象。

聪明的人不因为不合常规的现象怀疑正常的法则,所以遵循致福的道路,防止祸患到来的途径。

得福还是不得福,不是自己能决定的,君子只要坚守自己的志向就行了。

精要点拨文言文中的虚词往往有它们固定的位置和作用。

①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等。

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②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等。

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③句尾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

在它们的后面一般断开。

④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

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⑤对话标志的词语:曰、谓、云、言等。

在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⑥其他:以、于、为、则、而等。

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句。

(“而”表转折并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4.察对话,定句读(2012·北京)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取材于《战国策·秦策》)答案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通读文段,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其中的某些标志词,如“也”“则”等,必要时可以直接凭意思和修辞等断句。

精要点拨对话是古文断句的一个重要依据。

其标志性的词语有:曰、谓、云、言等。

一般情况下要在其后断开。

如果是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回答时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等为标志,而把主语省略,因而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和答者,准确断句。

5.辨句式,定句读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晋原轸①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

奉不可失,敌不可纵。

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②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③,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

(选自《左传·殽之战》)注①原轸:晋军统帅。

②死君:忘记晋文公。

③伐吾同姓:秦伐郑灭滑。

答案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参考译文晋国的原轸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心而使百姓辛劳,(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好机会。

送上门的好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能轻易放过。

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就会不吉利,一定要讨伐秦军!”栾枝说:“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而去攻打它的军队,这不是忘记了先君的遗命吗?”原轸说:“秦国不为我们的新丧举哀却讨伐我们的同姓之国,秦国就是无礼,我们还报什么恩呢?我听说:‘一旦放走了敌人,会给后世几代人留下祸患。

’为长远利益考虑,也可说是为了已死的国君吧!”精要点拨根据特殊句式,如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判断句等可进行断句。

“……者……也”,或含有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是典型的判断句式;“不亦……乎”“何……为”“安……哉(也)”“孰与……乎”“岂……哉”等,是典型的反问句式;“为……所……”“受……于……”等,是典型的被动句式。

根据固定结构,如“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等也可进行断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