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答案版)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

7 李清照词两首一、读准字音纱厨.(chú) 销.魂(xiāo) 东篱.(lí) 憔.悴(qiáo) 玉枕.(zhěn) 戚戚.(qī) 堆.积(duī) 二、一词多义急⎩⎨⎧怎敌他、晚来风急.(形容词,快,急速)大王必欲急.臣(《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逼迫)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兵车行》) (副词,迫切,紧急) 道⎩⎨⎧莫道.不销魂(动词,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名词,道理)于是废先王之道.(《过秦论》)(名词,学说,思想) 将⎩⎨⎧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动词,保养,调养)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名词,将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新序·杂事》)(副词,将要) 过⎩⎨⎧雁过.也,正伤心(动词,经过)愿枉车骑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动词,拜访)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名词,错误)裘马过.世家焉(《促织》)(动词,超过) 三、词类活用1.乍暖.还寒.时候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暗香盈.袖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变暖;变寒 2.形容词作动词 充满四、古今异义1.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古义:枯萎,凋零。
高中语文必修4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含答案)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第 7 课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课标定向】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把握其诗风的变化。
2.了解词的意象,体味词的意境,把握诗歌情感。
3..鉴赏诗歌关键词语,体会诗歌情感。
提示与建议:反复朗读词,理清思路,把握词人的思想情怀,感受李清照不同时期词风的变化。
【互动探究】§背景知识扫瞄关于李清照(前期)李清照出身名门世家,父亲李格非师从苏轼,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也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诗能文;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也聪明伶俐,善于音律,能诗作词。
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士赵明诚为妻。
两人情趣相投,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夫妻感情笃厚,家庭美满。
(后期)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1127年)北宋灭亡。
李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其夫赵在去赴官的途中不幸染病身亡,留下李孤苦伶仃,生活一直不如意,经历了珍藏多年的金石书画丢失事件、再婚离婚等不幸的遭遇。
中晚年的李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亡夫之痛和亡国之恨。
纵观李清照的一生: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李清照词前期多写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闺怨离愁;后期的词一改前期清新明快的词风而充满了哀婉凄凉,多写其悼亡之悲、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著有《漱玉集》。
§基础知识积累1.给下面加点的词注音薄.()雾重.()阳东篱.()把.()酒寻觅.()戚戚..()乍.()暖还.寒()将.()息堆.()积憔悴..()堪.()摘2.解释下列词语(1)暗香盈.袖(2)莫道不销魂..(3)凄凄惨惨戚戚..(4)乍暖还寒....时候(5)最难将息..(6)怎生..得黑(7)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3.名句默写(1)莫道不销魂,(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3) ,到黄昏、点点滴滴,,?§文本精要探究一、朗读两首词1.诵读指导:读《醉花阴》时语速要缓慢,要读出深沉忧郁的情感、叠字的节奏,表情感的词重音要读出,断句要注意,如“有暗香”放在一起读,不能断开,特别要注意读出“寻寻(阳平)/觅觅(去声),冷冷(上声)/清清(阴平),凄凄(阴平)/惨惨(上声)/戚戚(阴平)”音调的节奏,读出起伏跌宕。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答案

第三单元漫步宋词15. 李清照词二首参考答案:第一课时课堂研读作者之所以推崇桂花为第一流的花,是因为她十分注重桂花的内在美,十分欣赏桂花的色淡味香,体性温雅。
所谓“何须浅碧深红色”,言外之意是,只要味香性柔,无须浅碧深红;如果徒有“浅碧深红”便不能列为花中第一流。
为了推崇桂花,作者甚至让梅花生妒,使菊花含羞。
最后,作者更直接谈及咏桂与情思的关系,她批评屈原当年不收桂花入《离骚》是“情思”不够的缘故。
至此,作者既为桂花“正”了“名”,又抒发了自己的一怀幽情。
实际上,那“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花,正是作者傲视尘俗,乱世挺拔的正直性格的写照第二课时课堂研读1、了解词中抒情主人公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思。
全词今与昔,人与我,对比鲜明;工致语、寻常语,自然融会,其思想艺术深感于后辈词家。
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
首先是今昔对比,即现在的元宵和“中州盛日”的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对比,这是贯穿全篇的。
与此同时,又用他人与“我”作对比,乐与悲作对比。
“中州盛日”的元宵乐,今年的元宵悲。
在今年的元宵中,别人欢乐,“我”伤悲。
在对比中含有反衬,这就把身世之悲和盛衰之慨这一主题思想更鲜明地突现了出来。
了解此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词的上片,“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染柳烟浓,吹梅笛怨”,“元宵佳节,融和天气”,写的都是乐景,但作者所要表达的却都是哀伤的情感。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这里就是用“以乐景写哀”的手法,来强化所要表达的哀情。
这首词在艺术上除了运用今昔对照与丽景哀情相映的手法外,还有意识地将浅显平易而富有表现力的口语与锤炼工致的书面语交错融合,造成一种雅俗相济、俗中见雅、雅不避俗的特殊语言风格。
2、前期:由于生活比较安定,词作的题材范围比较狭窄,多表现少女、少妇相思闺怨、离愁别恨等内容,也有描写对自然的喜爱等题材。
前期的代表作品有:《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等。
李清照导学案(答案)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答案自主学习1、【答案:(1)一种香料。
(2)我国传统节日,农历九月初九。
在这一天有登高的风俗。
(3)充满。
(4)寒冷萧条。
(5)刚觉得有点儿暖和却又冷了起来。
(6)光景,情形。
】2、【答案:词周邦彦姜夔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漱玉词》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3、【答案:易安南宋赵明诚诗词书画别是一家闺情相思孤寂凄凉】4、【答案】B(A.薄:bó;C.将:jiānɡ;D.枕:zhěn)5、【答案】A(次第:文中指光景,状况;今指次序,依次,一个接一个地)6、【答案】 D[课文鉴赏]词的开头,描写一系列美好的景物,美好的环境。
“薄雾浓云”是比喻香炉出来的香烟。
可是香雾迷朦反而使人发愁,觉得白天的时间是那样长。
这里已经点出她虽然处在舒适的环境中,但是心中仍有愁闷。
“佳节又重阳”三句,点出时间是凉爽的秋夜。
“纱厨”是室内的精致装置,在镂空的木隔断上糊以碧纱或彩绘。
下片开头两句写重阳对酒赏菊。
从开头到此,都是写好环境、好光景:有金兽焚香,有“玉枕纱厨”,并且对酒赏花,这正是他们青年夫妻在重阳佳节共度的好环境。
然而现在夫妻离别,因而这佳节美景反而勾引起人的离愁别恨。
全首词只是写美好环境中的愁闷心情,突出这些美好的景物的描写,目的是加强刻画她的离愁。
在末了三句里,“人比黄花瘦”一句是警句。
“瘦”字并且是词眼。
词眼犹人之眼目,它是全词精神集中表现的地方。
在诗词中,作为警句,一般是不轻易拿出来的。
这句“人比黄花瘦”之所以能给人深刻的印象,除了它本身运用比喻,描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之外,句子安排得妥当,也是其原因之一。
她在这个结句的前面,先用一句“莫道不消魂”带动宕语气的句子作引,再加一句写动态的“帘卷西风”,这以后,才拿出“人比黄花瘦”警句来。
人物到最后才出现。
这警句不是孤立的,三句联成一气,前面两句环绕后面一句,起到绿叶红花的作用。
经过作者的精心安排,好象电影中的一个特写镜头,形象性很强。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答案版)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2.过程与方法:(1)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3.情感与价值观:(1)理解《醉花阴》词中“愁”字的由来,在词的艺术境界中陶冶美好的情操。
(2)【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二.学法指导1.阅读策略:诵读法2.思考策略:背景解读法三、知识链接1.作者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宋代女词人,著名学者李格非之女,幼有才藻,十八岁嫁给金石家赵明诚,夫妻感情甚笃。
南渡后,赵明诚病故,她颠沛流离于江浙皖赣一带,在孤寂中度过晚年。
她工诗,能文,更擅长词。
李清照是宋代婉约派大家。
她的词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有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柔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作品有《漱玉词》。
前期多为闺情词,反映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清新明丽,意境优美。
有《如梦令》二首、《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
词后期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抒发悼亡之悲和怀旧之思,以寄寓家国之痛和故土之思。
如《菩萨蛮》《永遇乐》《武陵春》《声声慢》《清平乐》等。
2.李清照和“闺怨词”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感的。
但其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
男性代替妇女来表情达意,总归是隔着一层。
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闺怨词”是写自己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是说自己要说的话。
所以,她的出现使词坛放射出了一道新奇的光芒。
读李清照词的着眼点首先应放在这一点上。
3.写作背景李清照的创作生活始于北宋末,终于南宋初。
她既享受过安逸、宁静的生活,也遭遇了国破、家亡、夫死、形单影孤的灾难与不幸。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参考答案

7.《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参考答案【导学过程】一、1、bóyínɡzhàcuìzhāi zhěn 2、A(次第:文中指光景,状况;今指次序,依次,一个接一个地) 3、李清照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易安《漱玉词》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4、李清照5、(略)二、2、“愁”(“薄雾浓云愁永昼”)感情基调:寂寞、忧郁。
这首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赵明诚分别之后所写,表达了重阳佳节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独的愁绪。
3、“永昼”“半夜”“黄昏”(夜以继日,无休止,写自己独自在家空虚、无聊的生活,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薄雾”“浓云”“香炉”“玉枕”“纱厨”“东篱”“酒”“西风”“黄花”(烘托寂寞孤独难耐的感受)“愁永昼”(独坐)、“玉枕纱厨”(孤眠)、“把酒”(自斟),渲染空虚无聊的心情 4、“永”——写出了时间的漫长。
点出了愁的长久。
透露出独处香闺、度日如年的心境。
“又”——表明与亲人离别已久,独过佳节已非一回。
“凉”——A表面上:重阳秋夜,天气转冷,玉枕纱厨,难御风寒。
B深层面:独居家中,没有家庭的温馨,内心感觉到孤独凄凉。
“透”——点出了秋寒心冷,辗转反侧。
5、东篱——藏头(“东篱”,语出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
后泛指赏菊之处。
隐去了“采菊”二字。
东篱:种有菊花的田圃。
)把酒——省略“菊花”二字,“把菊花酒”。
暗香——幽香,菊花香气。
黄花——菊花三、“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A结构上,和首句的“愁”字相呼应。
愁是原因,瘦是结果。
B手法上,运用夸张比喻,描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衣带渐宽,腰肢瘦损)。
C内容上,“瘦”字,归结全篇的情意。
四、2、“愁” 3、①A.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B.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②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总结:七组叠字,描绘了一个心神不宁、郁郁寡欢、孤苦无依、若有所失的愁妇形象。
③酒秋风雁黄花梧桐细雨 A、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高中语文必修四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

李清照词两首学习目标 1.了解词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2.体会新奇的比喻和叠词的表达效果。
3.通过反复诵读,体味词中营造的意境以及词中凝聚的感情。
1.字音辨识(1)玉枕.纱厨.()(2)堆.积()(3)暗香盈.袖() (4)寻觅.()(5)戚.戚() (6)乍.暖()答案(1)zhěn chú(2)duī(3)yínɡ(4)mì(5)qī(6)zhà2.词语解释(1)销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戚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将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憔悴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暗香盈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乍暖还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灵魂离开肉体,形容极度的悲伤、愁苦或极度的欢乐。
(2)悲愁、哀伤的样子。
(3)调养,保养。
(4)枯萎,凋零殆尽。
(5)清淡的香气充满衣袖。
(6)忽暖忽冷,气候变化无常。
3.古今异义(1)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李清照词二首》导学案

(二)赏析下阙
1.“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一句描绘出词人怎样的生活状态?(点拨:黄花即菊花,词人在《醉花阴》中曾用“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描写思念丈夫的闲愁,注意对比两首词的不同。)
二、合作探究
(一)赏析上片
1.具体说说词的上片的内容。(注意,学习诗词要借助联想和想象,不要像古文一样原文翻译,可以自由地发挥、补充。小组相互讨论交流)
2.赏析“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3.赏析“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4.上片小结:
(二)鉴赏下片
1.翻译下片的大意
2.“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一句写的是佳景还是愁景?何以见得?
伴着晨曦,越过千年,我走近了你……
我走过“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的寂寞,走过“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的青涩,走过“绣面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衬香腮”的风情万种,走过“寒日萧萧上琐窗,梧桐应恨夜来霜”的孤独惆怅,走过“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的清冷无奈……维纳斯因断臂而美丽,贝多芬因失聪而伟大,而你却因才气而孤独。你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却情无所托,学无所传,在那个年代,你无疑是枝头的一朵奇花,凛冽的秋风摧残着你,你却不甘落在地上,依然倔强地挺立枝头,尽情绽放,溢出特有的清香,不曾萎靡凋谢。你的才气、倔强铸就了你的孤独,你那绝世的孤独又成就了你冰冷凝绝的美丽!
1126年:北宋末日,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答案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2.过程与方法:(1)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3.情感与价值观:(1)理解《醉花阴》词中“愁”字的由来,在词的艺术境界中陶冶美好的情操。
(2)【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二.学法指导1.阅读策略:诵读法2.思考策略:背景解读法三、知识链接1.作者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宋代女词人,著名学者李格非之女,幼有才藻,十八岁嫁给金石家赵明诚,夫妻感情甚笃。
南渡后,赵明诚病故,她颠沛流离于江浙皖赣一带,在孤寂中度过晚年。
她工诗,能文,更擅长词。
李清照是宋代婉约派大家。
她的词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有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柔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作品有《漱玉词》。
前期多为闺情词,反映大家闺秀的生活情趣,清新明丽,意境优美。
有《如梦令》二首、《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
词后期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抒发悼亡之悲和怀旧之思,以寄寓家国之痛和故土之思。
如《菩萨蛮》《永遇乐》《武陵春》《声声慢》《清平乐》等。
2.李清照和“闺怨词”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感的。
但其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
男性代替妇女来表情达意,总归是隔着一层。
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闺怨词”是写自己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是说自己要说的话。
所以,她的出现使词坛放射出了一道新奇的光芒。
读李清照词的着眼点首先应放在这一点上。
3.写作背景李清照的创作生活始于北宋末,终于南宋初。
她既享受过安逸、宁静的生活,也遭遇了国破、家亡、夫死、形单影孤的灾难与不幸。
这里所选的两首词分别为李清照前后两个时期的作品,它们反映着李清照不同时期的生活与心态,呈现出不同的韵味、格调。
4.《醉花阴》写于词人生活的前期。
当时赵明诚在山东莱州做官,李清照留在老家青州居住。
李清照形单影只,居室寂静,再不闻评诗论文、查书赌茶、鉴赏碑刻的欢声笑语。
李清照写了这首词给明诚,以寄相思。
四.自测题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D )A. 薄雾(báo)永昼(zhòu)重阳(chóng)纱厨(shā chú)B. 东篱(lí)盈袖(yín)销魂(hún)瑞脑(ruì nǎo)C. 凄惨(qī)还寒(hái)将息(jiāng)杯盏(bēi zhǎn)D. 憔悴(cuì)堪摘(kān)了得(liǎo)梧桐(wú tóng)2. 解释下列词语(1)永昼:(2)戚戚:(3)将息:(4)次第:(5)怎生得黑:3. 宋代词风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等,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
豪放派以苏、辛为代表,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五.当堂训练1.《醉花阴》这首词写出了词人的哪些愁绪?请概括一下。
2、这首词哪几句为全词最精彩之笔?请作简要分析。
3、古人常常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而李清照却说“人比黄花瘦”。
赵明诚的朋友也认为“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绝佳。
请分析一下这个比喻的妙处。
点拨:分析词人与“黄花”的相似之处,明确词人的情感。
六、知识清单薄雾浓云愁永.昼()怎敌他、晚来风急(..).乐郊乐郊,谁之永.号()大王必欲急.臣()永.为仪则()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思维导图】愁永昼:薄雾加浓云,瑞脑销金兽——孤独寂寞醉花阴思行人:佳节又重阳,半夜凉初透——思念难免闺愁人更瘦:东篱黄昏酒,暗香销魂后——自怜愁闷《李清照词两首》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2.过程与方法:(1)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3.情感与价值观:(1)理解《声声慢》词中“愁”字的由来,在词的艺术境界中陶冶美好的情操。
(2)【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二.学法指导1.阅读策略:诵读法2.思考策略:背景解读法三、知识链接《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
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丧失丈夫的灾祸,并且,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
她晚年的处境极其凄惨,心境极其恶劣。
她用这一曲抒情长调,艺术地表现了自己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词的开头用七组叠字构成了三句话。
“寻寻觅觅”表达的是作者经历过许多突发事件的刺激之后,所产生的一种精神恍惚、因若有所失而到处寻觅的状态。
“冷冷清清”四字描写了她寄身异地、无人为伴、很少交往的孤独寂寞的处境。
“凄凄惨惨戚戚”则总括地说明了自己命运的凄惨和心情的悲痛。
这十四个字使李清照在词史上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人们称赞她连用十四个叠字是“造句新警”,是“创意出奇”,是“超然笔墨蹊径之外”。
这十四个字为全词奠定了基调,以下作者便一层层地展示出她生活的凄惨和心情的哀痛。
天气忽暖忽寒,几杯淡酒哪里能抵挡住冷风的袭击,更不能消除心中的忧愁。
正在她凄苦无奈时,又看到了空中飞过的大雁,它们是来自北方的旧时相识。
作者想到大雁能够按时南来北往,而自己却飘流困顿,寄寓异乡,这正是引起她伤心的原因。
词的上片从秋天里气候多变,酒难御寒和北雁南飞等几个角度,写自己滞留南方的孤独生活和悲苦心情。
这也可以说是对开头几句的阐释和补充。
在词的下片又进一步推进,更具体地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
黄花满地,当初盛开时可以插在头上,而如今花已枯萎,再也无人摘取。
这是明写花,而暗喻岁月流逝,人已衰老、憔悴!最后,又从时间和天气上来写:白日漫长,她独自一人要苦熬苦等才能到天黑,但是到了黄昏时候,又有秋雨点滴作响,这种景象,这时的情绪,哪里是一个简单的“愁”字所能概括得尽的!全词展现出的是作者那种失落、孤单、凄凉、悲哀的心灵世界。
在了解作者生活遭遇的基础上来读这首词时,使人不能不对她产生深深的理解与同情。
这也正是李清照这首抒情词动人的力量之所在。
四、自测题品读全文,要求读准字音,看准字形戚戚..()乍.暖还.寒()()有谁堪.摘()五、当堂训练1、“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句。
词人为什么强调是“旧时相识”表现的是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几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几句包含几层意思有什么作用这几句在用语上有什么特点六、知识清单【思维导图】冷清:黄花堆积,黄昏细雨,点点滴滴颠沛之苦声声慢凄惨:乍暖还寒,最难将息,憔悴不堪丧夫之痛忧戚:雁过伤心,怎敌风急,怎生得黑亡国之恨【整体感知】李清照的创作生活始于北宋末,终于南宋初。
她既享受过安逸、宁静的生活,也遭遇了国破、家亡、夫死的灾难与不幸。
本课所选的两首词反映了李清照不同时期的生活与心态,呈现出不同的韵味、格调。
请比较两首词的异同。
第一课时答案自测题: 1. D ,A 薄雾 bò、B 盈袖(yíng)、C 还寒(huán)2. (1)永昼:漫长的白天;(2)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3)将息:调养、保养;(4)次第:光景、状况;(5)怎生得黑:怎样挨到天黑。
怎生,怎么、怎样。
3. 宋代词风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主要词人有柳永、周邦彦、李清照等,他们认为"词为艳科"、"诗庄而词媚",多写情愁别绪、个人遭遇,特别讲究音律格律,风格清丽婉媚。
豪放派以苏、辛为代表,主张"以诗为词"、"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不肯损害意思以迁就音律,"故为豪放不羁之语",格调高昂、取材广泛。
当堂训练:1、《醉花阴》这首词写出了词人的哪些愁绪?请概括一下。
重阳无阳,有高难登,诗兴难发,此一愁也;丈夫不在,夜晚难眠,独饮闷酒,此二愁也;秋风飒飒,菊残人老,此三愁也。
2、这首词哪几句为全词最精彩之笔?请作简要分析。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为全词最精彩之笔。
“莫道”一句直接对“东篱把酒”而言,使“人比黄花瘦”的比喻与全词的整体形象结合得十分紧密,而且极有情思;“帘卷西风”更直接为“人比黄花瘦”句做环境气氛的渲染,使人想象到一幅西风瘦菊,佳节冷落,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的图画。
3、古人常常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而李清照却说“人比黄花瘦”。
赵明诚的朋友也认为“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绝佳。
请分析一下这个比喻的妙处。
点拨:分析词人与“黄花”的相似之处,明确词人的情感。
菊花不止外形上雅淡、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而且在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上,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这样的比喻比较确切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离开丈夫而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
表达是时摒绝浮花浪蕊,而选择不求浓丽、自甘素淡的菊花加以自比也反衬出作者不同凡俗的逸韵。
第二课时答案:自测题:戚戚..(qī)乍.暖还.寒(zhà)(huán )有谁堪.摘(kān)当堂训练:1、“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句。
此人为什么强调是“旧时相识”表现的是坐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作者正在酒后感到寒气袭人之时,最让她伤心的是又见到了飞过的鸿雁,而这南来的大雁,却是当年在北方的旧相识!作者这时是感叹:大雁可以南来北往,而自己却只滞留在南方不能北归!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和一种沦落异地的流浪之感。
2、“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几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这几句是环境描写,用以烘托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点点滴滴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可在凄苦的作者听来却像打在自己心上,是那么强烈的敲击着、震撼着作者的心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