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两首》学案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李清照词两首》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词的类型特点。
2、了解《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
3、能够朗读和背诵《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
二、教学内容:1、导入:通过学生唱词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李清照的词创作是源于她的身世和心理.2、任务:了解《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
3、活动1:小组讨论,每组介绍一首词的词意、词曲、艺术价值。
4、整体讲解:教师就词的类型特点及其艺术价值作整体讲解,同时对比分析两首词的异同,引导学生思考并加深对李清照词的理解。
5、活动2:通过背诵和演唱《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方式,增强学生对两首词的了解和感受。
同时,通过临场评论的方式,增加两首词的欣赏程度。
6、总结:让学生自由讨论,表达对两首词的喜爱及感悟,并从中探讨中国文化的共同价值。
三、教学重点: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词的类型特点2、理解《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
3、背诵和演唱《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四、教学方法:1、活动性、情感性和体验性的教学方法。
2、合作、探究和启发式教学法。
3、听课及现场评论式教学法。
五、教学手段:PPT、录音机、黑板、水彩笔等六、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让学生唱词《如梦令》2、任务明确了解《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
3、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了解一首词的词意、词曲和艺术价值,并进行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充分理解。
4、齐堂讲解教师就文章的类型特点及其艺术价值作整体讲解,加深对李清照词的理解。
同时对比分析两首词的异同,引导学生思考并加深对李清照词的认识。
5、背诵和演唱教师带领学生背诵和演唱《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同时让学生从词曲和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深入讨论。
李清照词两首的学案

李清照词两首的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3、了解作品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4、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了解作品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2、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醉花阴教学过程一、关于作家作品李清照,号居士,代女词人。
早期生活优裕,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遂流寓南方,丈夫病死后,境遇孤苦。
前期词多写悠闲生活,词风清丽婉转,后期词多叹悲惨身世,沉哀凄苦,有时也流露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格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后人辑有。
二、创作背景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
李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
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
三、听课文的朗读录音,感受词人的情感。
四、赏析1、《醉花阴》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的是什么?2、赏析“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3、《醉花阴》的主旨是什么?声声慢教学过程一、创作背景《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
二、听课文的朗读录音,感受愁情三、赏析1、开头十四个叠字的运用,从哪几个方面抒写作者的凄惨心情?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2、这首词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渲染愁情?3、“过雁”引发了词人哪两件伤心事?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几句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哪几方面的情感内容?6、比较《醉花阴》、《声声慢》的情感和意境学案参考答案:1、上片写秋凉情景,由白天写到夜晚,愁苦孤独之情充满其中。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李清照词两首》优秀学案1一.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3.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4.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二.知识链接李清照乱世中的美神梁衡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记住的。
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快乐。
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
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
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
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
请看两首词: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开封)的琼楼玉苑,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
南渡第二年,急病而亡。
一个叫张汝舟的人走进她的生活。
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
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
无奈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李清照也随之入狱。
由于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
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
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犯愁呢?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
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
国运维艰,愁压心头。
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

7 李清照词两首一、读准字音纱厨.(chú) 销.魂(xiāo) 东篱.(lí) 憔.悴(qiáo) 玉枕.(zhěn) 戚戚.(qī) 堆.积(duī) 二、一词多义急⎩⎨⎧怎敌他、晚来风急.(形容词,快,急速)大王必欲急.臣(《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逼迫)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兵车行》) (副词,迫切,紧急) 道⎩⎨⎧莫道.不销魂(动词,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名词,道理)于是废先王之道.(《过秦论》)(名词,学说,思想) 将⎩⎨⎧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动词,保养,调养)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名词,将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新序·杂事》)(副词,将要) 过⎩⎨⎧雁过.也,正伤心(动词,经过)愿枉车骑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动词,拜访)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名词,错误)裘马过.世家焉(《促织》)(动词,超过) 三、词类活用1.乍暖.还寒.时候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暗香盈.袖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变暖;变寒 2.形容词作动词 充满四、古今异义1.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古义:枯萎,凋零。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教师版)

《李清照词两首》【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和其前后期词风的变化。
2.反复诵读两首词,比较鉴赏两首词中意象、意境、情感的异同。
3.比较鉴赏两首词中运用的表现手法的异同。
【学习重点难点】1.比较鉴赏两首词中意象、意境、情感的异同。
2.比较鉴赏两首词中运用的表现手法的异同。
【学习课时】1课时【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人。
她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擅长书画,通晓金石,尤精诗词。
她的词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
前期多写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和自然景物,韵调优美。
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
前期的李清照: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从小接受良好的文化教养,工书,能文,精通音律。
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生赵明诚为妻,婚后的生活相当美满,二人志趣相投,常在一起读书,品诗论文,收集和鉴赏古籍、器物和金石刻等。
赵明诚有一段时间出外游学、出仕为官,李清照便常常以诗词排遣寂寞,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后期的李清照: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北宋灭亡,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
他们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即1129年赵明诚在赴官途中染病身亡,留下李清照孤苦伶仃一个人。
这期间她不但承受着政治上的压力,而且大量书画、研墨被盗,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况极其凄惨,尝尽了丧夫之痛、亡国之恨、孀居之苦、流离之悲。
2.了解背景(1)《醉花阴》: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
当时赵明诚在山东莱州做官,李清照留在老家青州居住。
爱情深笃的夫妻暂时分别,编写考订的书斋生活暂时中断。
李清照形单影只,居室寂静,于是写了这首词给丈夫。
(2)《声声慢》: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名作。
当时,她不仅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丧失丈夫的苦难,并且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
她晚年的处境极其凄惨。
她用这一曲抒情长调,艺术地表现了自己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初中初一语文下册《李清照词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1.撰写一篇关于《李清照词二首》的鉴赏短文,要求不少于500字。学生需要从词作的韵律、意象、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力求深入挖掘李清照词作的艺术魅力。
2.选取李清照的其他词作,进行阅读鉴赏,并记录下自己的感悟。在下一节课上,与同学们分享你的阅读心得,共同交流成长。
3.以李清照词作为灵感,创作一首现代诗。要求体现李清照词作的情感特色,同时融入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对于诗词的背景、作者生平等方面已有一定了解,但对于李清照这位女性词人的创作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认识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对词作内涵的挖掘,引导学生关注李清照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情感表达。
此外,学生在情感体验方面,正处于青春期,对美好事物充满向往,容易产生共鸣。通过对李清照词作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其审美素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感悟词作之美的同时,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李清照词作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2.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关注词的韵律、意象、情感等方面,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3.提醒学生课后进行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并鼓励他们多读李清照的词作,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
4.布置课后作业,如撰写词作鉴赏、创作以李清照词作为灵感的现代诗等,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4.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组学生进行补充,共同提高。
(四)课堂练习
1.教师出示练习题目,如:“分析《如梦令》中的意象,并说明其作用。”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共同提高。
李清照词两首优秀教案

李清照词两首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及创作背景。
2.领悟《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3.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分析《如梦令》和《声声慢》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
2.学习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理解李清照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领悟李清照词中所表现的人生哲理。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如梦令》(一)导入1.介绍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如梦令》的创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如梦令》,感知词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点评。
(三)课堂讲解1.讲解《如梦令》的意境和情感。
2.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如梦令》的意境和情感。
2.各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五)课堂小结2.强调《如梦令》的艺术特色。
第二课时:《声声慢》(一)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声声慢》的创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声声慢》,感知词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点评。
(三)课堂讲解1.讲解《声声慢》的意境和情感。
2.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声声慢》的意境和情感。
2.各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五)课堂小结2.强调《声声慢》的艺术特色。
第三课时:比较阅读(一)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两首词的异同。
(二)课堂讲解1.讲解两首词的意境和情感异同。
2.分析两首词的艺术特色。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两首词的异同。
2.各组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四)课堂小结2.强调两首词的艺术价值和人生哲理。
五、作业布置1.背诵《如梦令》和《声声慢》。
2.写一篇关于李清照词的鉴赏文章。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2.学生对李清照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3.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通过本教案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李清照的词,领悟其意境和情感,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7李清照词两首学案

7李清照词两首学案
高一语文优秀学案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
主备人王玉莲审核人高一语文备课组
学习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及其前后期词风的变化。
3、探讨这两首词中共同的意象“酒”、“风”、“黄昏”、“黄花”的象征意义,并把握两首词共有的情感“愁”。
重点难点
探讨这两首词中共同的意象“酒”、“风”、“黄昏”、“黄花”的
象征意义,并把握两首词共有的情感“愁”。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方法:讨论法、诵读法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及词
2、整体感知二词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课前导学】1填空:李清照,号居士,代女词人。
早期生活优裕,致力于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遂流寓南方,丈夫病死后,境遇孤苦。
前期词多写生活,词风,后期词多,沉哀凄苦,有时也流露对中原的怀念。
形式上善用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崇尚,提出“ ”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后人辑有《》。
(易安宋金石书画悠闲清丽婉转叹悲惨身世白描格律典雅情致“词别是一家” 《漱玉词》。
)问答:课文所选的两首词写作时代是否相同?解答:醉花阴写于前期,是写给丈夫赵名诚的,声声慢是后期的作品。
2醉花阴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的是什么,他的主旨是什么?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
上片寥寥数句,把一个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描摹出来。
下片写重阳节这天赏菊饮酒的情景。
,它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的寂寞与相思情怀。
作者使用了比喻、烘托、设问等手法。
3读《声声慢》,整体把握全词的内容和写法。
全词透过残秋景象层层的描述,以表现作者悼亡之悲、怀旧之哀、家国之痛。
通篇纯用白描,层层铺写,满纸呜咽。
【易错辨析·强化能力】1有人说:李清照的愁是因人瘦而愁,你同意这说法吗?分析:单从字面上可能同意这个看法,但联系全词,看作者的深层的思想却不是这样。
解答:因为“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这两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节傍晚于东篱下菊圃前把酒独酌的情景,衬托出词人无语独酌的离愁别绪。
重阳佳节,把酒赏菊,本来极富情趣,然而丈夫远游,词人孤寂冷清,离愁别恨涌上心头,即便“借酒销愁”,亦是“愁更愁”了。
结尾“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
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
“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
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
可以说,全篇画龙,结句点睛,创设出了“情深深,愁浓浓” 的情境。
瘦因愁而生,愁因丈夫流落在外而生,可见全词抒写的是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2.《声声慢》下片“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写的“憔悴”指菊花憔悴还是人憔悴,或者是两者兼而有之?解答:下片这几句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
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
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
“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
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
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深远。
【疑难点津·探究拓展】1你从哪些信息知道作者在《醉花阴》中写的是思念丈夫?“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这三句写出了词人在重阳佳节孤眠独寝、夜半相思的凄苦之情。
“玉枕”,瓷枕。
“纱厨”,即碧纱厨,以木架罩以绿色轻纱,内可置榻,用以避蚊。
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今日里“佳节又重阳”,词人又怎能不更加思念远方的丈夫呢?一个“又”字,便充满了寂寞、怨恨、愁苦之感,更何况,玉枕、纱厨往昔是与丈夫与共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
显然,这里的“凉”不只是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
2.《声声慢》中“寻寻觅觅”以下七组叠字分别写出了怎样复杂的感情?这七组叠字可分三个层次:「寻寻觅觅」,叙写恍恍惚惚,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这是第一个层次。
这个遗失的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太平生活,也可能是与赵明诚间的幸福与爱情,更有可能是钟爱一生的书画金石;总之,是她十分喜爱的东西,如今不复存在,所以她要「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叙写外在环境的寂寞;「凄凄惨惨戚戚」,转写内在的心理状态分别为第二、第三个层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将历经丧乱、家破、夫亡之身世,飘零、孤寂、不幸的遭遇,细致表达出来。
3.《声声慢》一词作于秋天,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对“乍寒还暖”应该怎样理解?分析:“乍暖还寒时候”是此词的难点之一。
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只有早春天气才能用得上“乍暖还寒”。
所以,这首词是写一日之晨,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
至于“时候”二字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
“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
【基础知识·基础技能】课内阅读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1.醉花阴一词中刻画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试简要分析。
词里出现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多愁善感、弱不禁风的闺阁美人形象。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这两句借助室内外秋天的景物描写,表现了词人白日孤独寂寞的愁怀。
从清晨稀薄的雾气到傍晚浓厚的云层,这漫长的白昼,阴沉沉的天气真使人愁闷。
那雕着兽形的铜香炉里,龙脑香已渐渐烧完了,可心中的愁思为何总缕缕不绝呢?可见,这两句虽为景语,却句句含情,构成一种凄清惨淡的氛围,有力地衬托出思妇百无聊赖的闲愁。
结尾“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直接抒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
2.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用的是什么抒情方法?这是一种乐景写哀的方法。
词的开头,描写一系列美好的景物,美好的环境。
“薄雾浓云”是比喻香炉出来的香烟。
可是香雾迷朦反而使人发愁,觉得白天的时间是那样长。
这里已经点出她虽然处在舒适的环境中,但是心中仍有愁闷。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残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3简析下片是怎样写出自己的愁情的?作者是采用铺叙日常生活的方法来写自己的愁的。
看到院子里满地堆积的菊花,由于有愁而无心去摘取,挨到黄昏时分,忽又下起细雨,雨滴从梧桐树叶缝隙间不断的落下,观景的她心绪的哀愁悲凉透过雨景跃然纸上。
最后用一个反问句收束全篇,含无穷之意于言外,更显愁之深重。
4.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结尾有什么作用?这是对前文的概括,概括了“乍暖还寒、晚来风急、旧时雁过、满地黄花、梧桐秋雨”等情景,这些情景,浸满了作者凄苦的哀愁,然而作者的哀愁又何止这些呢?作者的愁太多太多了。
身世之痛,家国之痛,孤独之病等等,仅用一个“愁”字又如何包括得尽,概括得了。
正如她的词作《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中所写:“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创新思维·突破难点】课外阅读1.山东济南市趵突泉公园里,建有李清照纪念堂,郭沫若题有一副楹联:下面写有上联:“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请你补出下联:答: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2.“梧桐”两句借用了唐代哪位名家的哪几句诗,有什么作用?答:借用唐代温庭筠《更漏子》的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直情切。
“点点滴滴”又与开头的“凄凄惨惨戚戚”照应,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
一字一泪,着意渲染愁情,缠绵哀怨,如泣如诉,极富艺术感染力。
3.阅读李清照的《渔家傲》,回答问题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情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词还是后期词,与她的婉约风格是否一致?答:这首词是李清照后期的词,她的后期词虽然以写悲哀的婉约词为主,但也有不同于婉约风格的,这首词便是一例。
此词又题为“记梦”,应该是南渡遭遇变乱后所坐,作者处在前途无望的环境里,幻想着精神上有一条可以寄托的道路,表现的是一种健举的气概。
【高考试题·实力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7分)(2005年北京卷)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游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
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释: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①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雪晓清笳乱起”句突出了边地风光特色,也渲染了战争气氛。
B.“想关河”中的“想”是“推测”、“猜想”的意思。
C.“雁门西,青海际”两句,代指宋金对峙的前线地区。
D.“漏声断”中“断”,是断断续续的意思。
答:[ ]②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铁骑无声望似水”句,形象地描绘了军队阵容的整肃与声势的浩大。
B.词的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情境和感想,衔接自然,结构紧凑。
C.“清笳乱起”和“铁骑无声”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手法巧妙。
D.作者通过“雪晓”、“寒灯”“漏断”、“月斜”等意象,写出了清冷的意境。
答:[ ]③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3分)相同点:不同点:答案:(7分)①D②C③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之志和壮志未酬、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 a 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墓年壮心不已的心境。
b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