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两首经典高考题型复习学案

合集下载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李清照词两首》优秀学案1一.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与创作。

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3.了解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4.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二.知识链接李清照乱世中的美神梁衡李清照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声声慢》被人们所记住的。

那是一种凄冷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而对她的解读又“怎一个愁字了得”。

其实李清照在写这首词前,曾经有过太多太多的快乐。

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

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

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

蜜一样的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

请看两首词: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金人一锤砸烂了都城汴京(开封)的琼楼玉苑,李清照在山东青州的爱巢也树倒窝散,一家人开始过漂泊无定的生活。

南渡第二年,急病而亡。

一个叫张汝舟的人走进她的生活。

刚结婚之后张对她照顾得也还不错,但很快就露出原形,原来他是想占有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

这些东西李视之如命,而且《金石录》也还没有整理成书,当然不能失去。

无奈中,李清照走上一条绝路,鱼死网破,告发张汝舟的欺君之罪,李清照也随之入狱。

由于友人帮忙,李只坐了九天牢便被释放了。

但这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重重的一道伤痕。

一个女人心中爱的火花就这样永远地熄灭了,这怎么能不令她沮丧犯愁呢?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

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

国运维艰,愁压心头。

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

7 李清照词两首一、读准字音纱厨.(chú) 销.魂(xiāo) 东篱.(lí) 憔.悴(qiáo) 玉枕.(zhěn) 戚戚.(qī) 堆.积(duī) 二、一词多义急⎩⎨⎧怎敌他、晚来风急.(形容词,快,急速)大王必欲急.臣(《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逼迫)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兵车行》) (副词,迫切,紧急) 道⎩⎨⎧莫道.不销魂(动词,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名词,道理)于是废先王之道.(《过秦论》)(名词,学说,思想) 将⎩⎨⎧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动词,保养,调养)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名词,将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新序·杂事》)(副词,将要) 过⎩⎨⎧雁过.也,正伤心(动词,经过)愿枉车骑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动词,拜访)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名词,错误)裘马过.世家焉(《促织》)(动词,超过) 三、词类活用1.乍暖.还寒.时候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暗香盈.袖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变暖;变寒 2.形容词作动词 充满四、古今异义1.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古义:枯萎,凋零。

李清照词两首实用导学案教师版

李清照词两首实用导学案教师版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教师版高二语文备课组张响林第一课时预习案【预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并通过作品初步了解其创作主题及风格。

2、了解个人的生活遭遇和创作的密切关系。

3、初步感受婉约词的特点,能读出词的意境。

一、预习内容请阅读以下知识,用笔划出重点1.知人论世,作者介绍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李清照的生平可根据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

前期:其父亲是李格非,饱读诗书,精通儒家经典,进士出身,才学之士。

在北宋社会,大户人家选女婿,主要是重才,中了进士的男子都受到尊重。

中了进士后,曾做过山东郓州的教授(相当于教育局局长)。

后来升官,做过太学录、太学士、太学博士(相当于京师大学堂里担任教授)得到苏轼赏识,成为“苏后四学士”之一。

性格刚正不阿,嫉恶如仇。

在郓州时,很清贫,连当地知州都觉得他可怜,劝他私吞,但他不听;在江西上饶做官,当地有个专门妖言惑众危言耸听的道士,有一次,两个人的车碰见,李格非当即叫人把他拖出去,痛打一顿,驱逐出境。

最后进入宋史人物传记。

母亲是王氏。

王氏祖父是王拱辰,宋仁宗时的科举状元,先后担任过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国家人事部部长)、三司使(财务部部长),王氏从小在诗书世家里长大。

“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宋史》。

李清照: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比当时的女孩子有着更为宽松自由的环境。

古代女孩子应过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待字闺中,专攻女红的生活。

感受少年时代的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摊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丈夫:赵明诚。

为人品行端正,情趣高雅,从小喜欢收集金石字画文物,其父赵挺之,与李格非是同乡人,山东,政治上是变法派,与李格非刚好相对。

当时流传这么一个故事,赵明诚和父亲说,做了一个梦,请父亲解梦: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

李清照词二首复习导学案答案

李清照词二首复习导学案答案

李清照词二首复习导学案答案
1、提示:本题不是简单的记忆背诵,而是要求把理解和记忆结合,在记忆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答案:1.略
2、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4、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5、D
二、问题探究:
1.“薄雾”“浓云”,意境凄凉,借景抒发孤寂的愁情。

“永昼” 点出愁的长久。

“瑞脑销金兽”,看着龙脑香在金色兽形的香炉里慢慢地烧尽。

既写出了时间的漫长,烘托出了环境的凄寂,更写出了词人的百无聊赖的愁情。

2、(1)写出了菊花的形态,传达出了秋菊的神。

(2)描写思妇因思念而面容清减的形象,写出了思念之深之苦。

(3)以花喻人,花面相映,人如花,花如人,营造了婉曲优美的艺术情境
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个字:愁!
4、“寻寻觅觅”叙写精神恍恍惚惚,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冷冷清清”叙写外在环境的寂寞,“凄凄惨惨戚戚”转写内在的心理状态,这样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将历经丧乱、家破、夫亡的身世,漂零、孤寂、悲伤、不幸的遭遇细致表出。

5.、雁、黄花、梧桐、雨等意象,表现了孤寂、凄凉、悲伤、哀愁的心境。

6、《醉》主要写伤春悲秋,伤离怨别。

《声》中不是生离之短暂,而是死别之永恒;不是暂时的空虚,而是长久的寂寞。

而且,丧夫之痛与国家残破、故土难回的深切哀愁凝聚交织,沉痛无比。

高中语文必修四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四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二)【学习目标】1、诵读全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读赏析,学习本词寓情于景,层层渲染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点】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学习难点】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情感。

【学法指导】诵读品悟展示点拨探讨【知识链接】(一)时间李清照大事记: 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北宋末日,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0年:李清照为赵明诚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漂泊。

1131年:卜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

被判刑两年。

1134年: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5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

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由亡国到丧失亲人,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人生的苦难恣意吞噬着李清照的人生。

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孤孓柔弱的女子晚年是何等凄凉。

了解了这些史实后,李清照的愁应该可以理解了。

(二)本词写作背景:《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

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

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

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7李清照词两首学案

7李清照词两首学案

《李清照词两首》学案主备人王玉莲审核人高一语文备课组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及其前后期词风的变化。

2、反复诵读《醉花阴》和《声声慢》两首词,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探讨这两首词中共同的意象“酒”、“风”、“黄昏”、“黄花”的象征意义,并把握两首词共有的情感“愁”。

重点难点探讨这两首词中共同的意象“酒”、“风”、“黄昏”、“黄花”的象征意义,并把握两首词共有的情感“愁”。

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方法:讨论法、诵读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李清照及词2、整体感知二词的内容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介绍李清照其人其词1、前期的李清照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师从苏轼,是著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出身名门,也知书善文。

李清照从小接受良好的文化教养,工书,能文,精通音律。

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生赵明诚为妻,婚后的生活相当美满,二人志趣相投,能在一起读书,品诗论文,收集和鉴赏古籍、器物和金石刻等。

赵明诚有一段时间出外游学、出仕为官,李清照便常常以诗词排遣寂寞,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2、后期的李清照1125年金入侵宋朝,两年后北宋灭亡,从此,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随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

他们一家被迫南迁避难,两年后即1129年赵明诚在赴官途中染病身亡,留下李清照孤苦伶仃一个人。

这期间她不但承受着政治上的压力,而且大量书画、研墨被盗,孤独一身,各地漂泊,境况极其凄惨,尝尽了丧夫之痛、流离之苦和亡国之恨。

3、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同前期的词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虽多是描写寂寞的生活,抒发忧郁的感情,但从中往往可以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坦率地表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

南渡后,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种种悲惨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词作一变早年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

二、整体感知1、《醉花阴》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的是什么,他的主旨是什么?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2、在理解字句的基础上读词,概括《声声慢》写的内容。

高三语文复习:李清照词二首.doc

高三语文复习:李清照词二首.doc

学习目标1、熟读文本,梳理并积累重要的词句2、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词作写作的时代背景,学会“知人论世”的词作鉴赏方法3、复习已经学过的李清照的作品第一学时1、初读课文,完成《非常学案》“基础梳理”部分文本字词方面,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写在下面2、结合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熟读文本3、借助《非常学案》“作者名片”和“背景资料”,加深对作者一生的认识。

对于作者的一生,你还有哪些认识,写在下面。

4、温故知新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回顾一下上面提到的四首词,和同学交流学过的知识,选择其中的一首或名句加以赏析,写在下面第二学时一学习目标1、完成对《声声慢》的赏析,品味词中传达出的“愁情”;2、学习词人描绘“愁情”的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探究交流1、本词的“词眼”是什么?为什么?2、词中直接描写“愁”的词句是什么?请加以赏析。

3、词中哪些句子是间接描写“愁”的?请结合词中意象加以赏析。

4、结合词作背景,说说你是怎样理解“愁情”的?整理在下面第三学时二学习目标1、完成对《永遇乐》的赏析,品味词中传达出的沉痛之情;2、鉴赏词作的艺术手法。

探究交流1、你能从词中读出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加以赏析。

2、词中主要使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请结合词句加以赏析。

3、请从下面的词句中任选一个,加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改写成一段散文。

(1)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2)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第四、五学时三学习目标自学《渔家傲》《一剪梅》《醉花阴》《武陵春》四首词,初步了解李清照前后期词作的不同特点探究交流1、从《声声慢》《永遇乐》中任选一首,默写在下面2、自学《一剪梅》《醉花阴》,说说李清照前期词作的特点,简要总结在下面3、自学《武陵春》《渔家傲》,说说李清照词作的不同风格,简要总结在下面补1、李清照大事记: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高二下册《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

高二下册《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

《李清照词两首》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李清照的生平经历,感受其词作的艺术魅力。

2.分析《如梦令》和《声声慢》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3.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

2.《如梦令》和《声声慢》的情感分析和意象解读。

三、教学难点1.李清照词的审美价值。

2.古典诗词鉴赏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如梦令》一、导入1.介绍李清照的生平经历,让学生了解这位才女的一生。

2.引导学生关注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二、课文解析1.让学生自读《如梦令》,体会词的意境和情感。

2.分析词中的意象,如“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引导学生感受李清照词的细腻情感。

3.讨论李清照词的语言特点,如“浓淡相宜”“含蓄委婉”等。

三、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查阅资料,了解李清照的其他词作。

第二课时:《声声慢》一、复习导入1.复习《如梦令》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李清照的词风。

2.介绍《声声慢》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这首词的背景。

二、课文解析1.让学生自读《声声慢》,体会词的意境和情感。

2.分析词中的意象,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梧桐更兼细雨”等,引导学生感受李清照词的深沉情感。

3.讨论李清照词的语言特点,如“字字锤炼”“意境悠远”等。

三、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比较《如梦令》和《声声慢》的异同,加深对李清照词的理解。

第三课时:综合探究一、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享自己查阅到的李清照的其他词作,感受其词风。

2.讨论李清照词的艺术价值,如“婉约派代表人物”“千古绝艳”等。

3.分析李清照词对后世的影响,如“影响了一代词人”“成为古代文学经典”等。

二、课堂小结2.强调古典诗词鉴赏的方法,如“关注背景、品味语言、感受情感”等。

三、课后作业1.写一篇关于李清照词的鉴赏文章,题目自拟。

2.收集其他古代词人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句默写:
1、《醉花阴》词中的“佳节又重阳,玉林纱厨,半夜凉初透”这三句既点明时令,也暗示出心绪不好、心事重重的原因。

2、《醉花阴》中直抒胸臆,亦以景见情,以物拟人,委婉曲折地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的诗句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3、《声声慢》一词中从动作、环境到心理感受多层次地表现出寡居老人闷坐无聊、茫然若失而四顾寻觅的恍惚悲凉心态的句子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4、《声声慢》中突出的直抒胸臆的句子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词人化繁为简,化多为少,把所有的凄苦,所有的孤独,所有的无奈,所有纷繁的说不尽的思绪,全部抒发出来了。

二、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①。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注]①瑞脑:一种香料;金兽:铸有兽形的香炉。

1.对这首宋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词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词人对亲人的思念情怀。

B.前两句写出词人从白天到夜晚难以排遣的孤独寂寞。

C.“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的“凉”表现秋季清凉。

D.全词温婉蕴藉,意趣高雅,切合词人的身份和情致。

2.最后一句“人比黄花瘦”广泛传诵,分析本句好在哪里。

(4分)
答案:
1.(3分)c(“凉”更含孤寂凄凉意味)
2.(4分)“人比黄花瘦”以花喻人(或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既清新秀美,又使词人为相思而憔悴的形象跃然而出(2分),更象征着一种高雅的情操,衬托出词人不同凡俗的高标逸韵(2分)。

3.“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渲染了怎样的环境氛围?作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3.天空浓云密布又有薄雾笼罩,瑞脑香的烟雾从兽形的香炉上袅袅升起。

“薄雾浓云”:渲染了一种阴沉忧郁的氛围。

“愁永昼”极言白昼漫长没有尽头——这是因为孤单寂寞,内心忧愁,所以才会觉得时间特别的漫长。

“瑞脑销金兽”作者静静地看着袅袅烟雾从金兽炉上慢慢升起——百无聊赖。

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4.“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两句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词人的何种感情?情与景是怎样融为一体的?
4.这两句词描写了秋日的沉雾、浓云,和静静焚燃的瑞脑新香。

抒发了词人在“叶叶梧桐坠”的深秋,居寂寞孤独之中的对丈夫明诚的思念和闺中寂寞无助的忧伤。

以景生情,在如此清幽的环境之中,词人既感触纤敏,又想到良人外游,故情生;又移情入景,两相融合。

三、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
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词艺术地表现了作者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失落、孤单、凄凉、悲哀的心灵世界。

B.词的上片写秋天里气候多变、酒难御寒和北雁南飞等,是对开头的阐释与补充。

C.词的下片写菊花“如今有谁堪摘”,表现作者因郁闷已不再为花凋谢感到惋惜。

D.作者的生活遭遇,能让人产生深深的理解与同情,这是本词动人的重要的原因。

2、对李清照《声声慢》一词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三句用一连串叠词,写出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是词人血和泪的吞吐,也是向苍天的悲惨呼告,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B.上阕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最后“雁过也”三句在内容上承上,在结构上启下,自然地把抬头仰望过渡到低头俯视。

C.“梧桐更兼细雨”两句写桐叶簌簌,秋雨滴滴,像鬼语戚戚、幽灵啜泣,这就更加令人难堪了。

这里是从正面渲染作者的悲苦心情。

D.最后用一个“愁”字来概括,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

全词用象征手法,把国破家亡的身世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表现了词作者忧国忧民的心理。

3.请赏析词的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6分)
4.这首词的主旨句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请概括这“愁”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作者是怎样抒发这愁情的?(4分)
答案:
1、C(“已不再为花凋谢感到惋惜”错,应是情景交融)
2、D项“表现了词作者忧国忧民的心理”错误。

3.①妙用叠词,有韵律美,增加了音乐性,增强了抒情性。

(2分)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字,从行动到环境再到内心感受,表达了作者身体和心灵遭受的摧残。

(1分)
4.(1)①内容:丧夫之痛,亡国之恨,流离之苦,孀居之悲(情愁,家愁,国愁)(2分)②直接写愁,直接抒情。

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分)间接写愁,借景抒情。

如:借“淡酒”“晚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营造了冷清、凄惨、哀怨的意境,抒发了自己的家愁国恨。

(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