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1课时 认识三角形课堂作业设计
2020年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全套教案

2020年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全套教案第七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第 1 课时认识三角形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的特点,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定义。
2.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理解并掌握三角形高和底的含义,能在三角形内画出对应边上的高。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画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1.课件出示教材第75页例题1情境图。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认识过三角形,仔细观察情境图,你能在图上找出三角形吗?学生先说说哪里有三角形,再让学生在图上描出来。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上也有三角形呢?师生交流后说一说。
2.导入新课。
三角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有什么特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探究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板书课题)二、交流共享1.画三角形。
师:大家找了这么多三角形,能想办法画一个三角形吗?学生用三角板在练习本上画出一个三角形。
2.观察三角形的特点。
(1)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观察画出的三角形,想一想:三角形有什么特点?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
(2)组织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得出三角形的以下特点:①三角形有3条边,3个角。
②三角形的3条边都是线段。
③这3条线段要首尾相接地围起来。
3.认识三角形的定义。
教师指出: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三角形,引导学生观察这个三角形,说一说:三角形有几个顶点?分别指出三角形的3个顶点、3条边和3个角。
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在三角形上标出“顶点”“角”“边”。
4.完成教材第75页“试一试”。
(1)出示题目,学生读题,说说各自对题目的理解。
(2)学生独立在教材的方格纸上画一画后,教师展示学生的画法。
(3)观察比较。
提问:观察图形,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发现: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都能画出一个三角形。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认识三角形及其特性。
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三角形的定义、特性以及分类,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分类以及三角形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对平面几何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三角形的特点和性质,他们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化对三角形特性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性质,学会分类三角形。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合作意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三角形的定义,掌握三角形的性质,学会分类三角形。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深化对三角形特性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操作法: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加深对三角形特性的理解。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合作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激励评价法:教师及时给予学生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形模型、图片、卡片等。
2.学具:学生作业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三角形模型、图片等教具,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你认为它们是什么图形?从而引出三角形的概念。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让学生初步认识三角形的特性。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加深对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3. 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卡片,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
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7单元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课堂作业设计(9课时)

第7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第1课时认识三角形1、画一个三角形,并标出它的顶点和边。
从上面所画的三角形中可以知道:每个三角形有()个顶点、()条边、()个角和()条高。
2、如图的人字梁是一个三角形,()是这个三角形的高,因为三角形的高是从三角形()到()的垂直线段。
3、量出下面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的长度。
底:()毫米底:()毫米高:()毫米高:()毫米4、分别画出下面各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
5、在点子图上画两个高是2厘米的三角形。
6、下图中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是2厘米。
(1)以AB为底边,画出两个不同的三角形。
要求画出的三角形的顶点(除A、B外)都在另一条直线上。
(2)画出的三角形AB边上的高都是()厘米。
7、下面图形中各有多少个三角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第2课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1、有10厘米和5厘米的小棒各一根,和下面哪种长度的小棒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在正确答案后的方框里画“√”。
(1)10厘米能□不能□(2)9厘米能□不能□(3)15厘米能□不能□(4)4厘米能□不能□2、用长24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每边长度都是整厘米的三角形(没有剩余)。
(1)如果其中两条边的长分别是7厘米和8厘米,那么第三条边长是()厘米。
(2)如果其中一条边长是6厘米,那么另外两条边长的和是()厘米。
(3)如果围成的三角形的三条边长都相等,那么每条边的长是()厘米。
(4)在围成的三角形中,最长的一条边的长要小于()厘米。
3、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都是整厘米数,且其中的两条边分别长5厘米和8厘米,另外一条边的长可能是多少厘米?4、朝晖小学和少年宫中间隔着一条小河,河上有A、B、C三点。
在哪里建桥可以使朝晖小学到少年宫的路最近?5、把一根12厘米长的吸管剪成3段(每段长度都是整厘米数),用线串成一个三角形。
可以怎么剪?6、判断题。
(1)张昊把一根长18厘米的电线,先剪下10厘米,再将余下的电线剪成两段,最后围成了一个三角形。
()(2)因为三角形有三个顶点,所以一定有三条高。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三角形》教案区级公开课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三角形》教案区级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定义、特性以及分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操作的能力。
此内容为后续学习三角形面积、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对平面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学生对三角形的特性及分类理解程度参差不齐,需通过实例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掌握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了解三角形的定义、特性,学会分类三角形。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合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角形的定义、特性和分类。
2.难点: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实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操作实践法等,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掌握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三角形的图片、实物模型、PPT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学习用品。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物品,如三角板、自行车三角架等,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你们在哪里见过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特点?”2. 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展示三角形的定义和特性,让学生初步了解三角形。
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明白三角形的三条边和三个角的关系。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用剪刀剪出三角形,并用胶水将三角形拼成不同的形状。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三角形?请举例说明。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学生举例说明,如建筑设计、自行车三角架等。
北京东路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北京东路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北京东路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三角形》是小学数学课程中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认识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的特性,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拓展,为学生以后学习三角形分类、三角形的计算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思考能力,对于平面图形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可能对三角形的概念和特性理解不够深入,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给予个别指导。
此外,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三角形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性的认识,需要老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认识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的特性。
2.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等活动,认识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的特性。
2.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特性,能够运用三角形的特性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特性。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三角形特性的理解。
3.小组合作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共同完成任务,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形模型、图片、卡片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些三角形图形,如三角板、三角形纸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三角形实例,如自行车的三角架、三角形的风筝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是三角形。
通过学生的举例和教师的引导,引出三角形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三角形的特性,如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区公开课)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区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三角形》是小学数学课程中几何部分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认识三角形的概念,了解三角形的特性,能正确识别各种三角形,并能够运用三角形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语言表达能力,但对于三角形的特点和性质还不够了解。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认识,对一些基本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了解,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但三角形的特点和性质较为抽象,需要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思考来逐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特性,能正确识别各种三角形。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中,培养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特性,能正确识别各种三角形。
2.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特点,能够运用三角形知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思考三角形的性质,加深对三角形特性的理解。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形的图片、实物模型、PPT等。
2.学具:学生每人准备一套三角形模具,彩色笔、笔记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图片,如自行车的三角形车架、三角形的屋顶等,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向学生介绍三角形的定义和特性,如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三角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三角形》是小学数学课程中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认识三角形及其性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三角形的定义、分类和特性,以及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三角形的定义、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分类和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面图形的认识,对图形的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角形的特点和性质,学生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式,逐步掌握三角形的特征和性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识别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能够运用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识别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直观教学法:通过实物演示、图形操作等直观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性质。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三角形的模型、图片、卡片等。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三角形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三角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提问:“你们在生活中在哪里见过三角形?”让学生思考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者黑板,呈现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同时,教师解释三角形的概念,让学生初步认识三角形。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对于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苏教新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认识》第一课时优秀获奖公开课教学设计

3、提高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三角形的特性。
2、在三角形内画高。
教学难点
在三角形内画高。
信息化环境
利用课件引入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寻找三角形,进而使用多媒体开展信息化教学。
学生经过以往学习已经具备一些关于三角形的认识,为理解、探索图形的性质打下了基础。为有效地开展有效的教学,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本课设计时概念的形成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提供丰富的动手实践的素材,设计思考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获得。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和观察比较认识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底、高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
这堂课,以“活动”来组织和设计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两次画三角形的环节。第一次放手让学生画三角形,然后暴露学生的错误,并以之为教学的有效资源,造成认知的矛盾冲突,在思维的碰撞中激起学生的思考,逐步理解“围成”的意思。第二次画三角形,在第一次的基础上都能正确画出,但正确画出三角形不是教师的主要用意,教师的主要用意是让学生通过画三角形的活动,讨论“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逐渐形成对三角形正确的认识。这种探究性的“活动”,变教师单纯的“教数学”为学生创造性地“做数学”。
理念与方法
1、关注学生已有经验,强化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儿童探索知识经验是在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为使儿童以积极心态调动原有知识经验,认识新问题,建构新知识,本课的设计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丰富多彩的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和动手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数学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时认识三角形
1、画一个三角形,并标出它的顶点和边。
从上面所画的三角形中可以知道:每个三角形有()个顶点、()条边、()个角和()条高。
2、如图的人字梁是一个三角形,()是这个三角形的高,因为三角形的高是从三角形()到()的垂直线段。
3、量出下面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的长度。
底:()毫米底:()毫米
高:()毫米高:()毫米
4、分别画出下面各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
5、在点子图上画两个高是2厘米的三角形。
6、下图中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是2厘米。
(1)以AB为底边,画出两个不同的三角形。
要求画出的三角形的顶点(除A、B外)都在另一条直线上。
(2)画出的三角形AB边上的高都是()厘米。
7、下面图形中各有多少个三角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