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物体》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认识物体小学数学教案

认识物体小学数学教案

认识物体小学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能够认识不同形状的物体;
2. 让学生了解物体的颜色、大小及其他特征;
3.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分类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
1. 让学生认识不同形状的物体;
2. 让学生能够描述物体的颜色、大小和其他特征;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类能力。

教学难点:
1. 让学生学会正确描述物体的颜色、大小和其他特征;
2. 帮助学生发现有关物体的规律性和共同点。

教学准备:
1. 不同形状的物体(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等);
2. 各种颜色的卡片;
3. 让学生观察、比较和分类的练习题;
4. 学生实验表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
老师向学生展示不同形状的物体,并让学生观察、比较和描述这些物体。

二、学习新知识(15分钟)
1. 让学生认识不同形状的物体,并学习如何描述它们的颜色、大小和其他特征;
2. 让学生观察、比较和分类不同形状的物体。

三、训练能力(15分钟)
1. 让学生参与观察、比较和分类的练习;
2. 让学生根据实验表格的要求,描述不同形状的物体,并填写相应的信息。

四、检查巩固(5分钟)
老师提问学生有关物体的问题,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五、作业(5分钟)
让学生完成关于认识物体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不同形状的物体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观察、比较和分类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适当增加类似的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认识物体 2 教学设计

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认识物体 2 教学设计
5.摸一摸,感知特征。
学生动手摸这几种物体,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集体交流。
6.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你见到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
三、组织练习,完善认知。(预设10分)
1.找一找,连一连。
“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练习,把实物与所对应的立体图形相连。
2.数一数,填一填。
教学内容
认识物体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辨认实物,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与特征,能识别这些形体。
2.结合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感性认识,知道它们的特征,能识别它们的形状。
“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引导学生认真仔细的观察。
3.“想想做做”第3题。
(1)学生顺次说说画的各是什么图形,一共有几个?
(2)第(1)小题,学生填一填,再指明回答。第(2)小题,学生说说球的左边和右边各是什么图形,学生再顺着这一思路提出其他一些问题。
【版块一】
1.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小礼物,大家想看看吗?
2.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些物体。
【版块二】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说说图意。
2.仔细观察,你能把相同形状的物体放在一起吗?
3.教师板书名称并粘贴其中物体的图,反复让学生熟悉物体名称。
4.动手操作,分一分。
通过动手分一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
5.摸一摸,感知特征。
让学生经历整个验证过程,使孩子在获得结论的同时,了解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物体-西师大版秋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物体-西师大版秋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物体-西师大版秋一、教学目标1.认识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物体。

2.学习用简单的方式来描述物体的形状和颜色。

3.培养观察事物的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认识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物体,并能够用简单的方式来描述它们。

2.教学难点:启发学生观察物体并用适当的语言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物体的名称,例如“球、车、书、杯子、苹果”等,要求学生看一看,然后询问他们物体的颜色和形状。

2. 观察老师拿出一个球,要求学生用手摸,看看球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然后询问球是什么颜色的。

接着,老师拿出一本书,要求学生用手摸,看看书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然后询问书是什么颜色的。

3. 讨论老师根据所拿的不同物体询问学生颜色和形状,引导学生讨论物体的不同特点。

4. 描述老师从物品中抽选一些让学生来描述,例如“这个球是圆形的,它是蓝色的”,“这本书是长方形的,它是红色的”等等。

5. 小结老师对学生的所描述的物体做一个小结,并询问学生是否还有其他形状和颜色的物品。

6. 练习老师给每个学生发一个纸条,让他们描述一个物品的颜色和形状,其他学生要猜出他描述的是什么物品。

7. 作业让学生回家观察身边的物品,并写下它们的颜色和形状,每个学生列出五个。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认识物品这一环节,让学生能够认识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物品,并通过观察和描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语言表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提问、讨论、对比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互动,使得教学过程中十分活跃。

同时,通过难度逐渐加强、形式不同的多种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

经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的表述能力得到了提高,能够比较清晰、简洁地表述物品的颜色和形状,同时也更强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认识物体》数学教案设计

《认识物体》数学教案设计

《认识物体》數學教案設計标题:《认识物体》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几何形状,包括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等,并能正确识别这些形状。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实践,培养学生对物体形状的认知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1. 认识基本的几何形状,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

2. 通过实物和图形,让学生理解各种形状的特点。

3. 通过游戏和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些实物(如篮球、书本、椅子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物品的形状。

2. 新授环节:(1)介绍基本的几何形状: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

(2)展示相应的图形卡片,让学生辨认和记忆这些形状。

(3)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不同形状的特点。

例如,让学生用手指在空中画出这些形状,或者使用橡皮泥制作这些形状。

3. 巩固练习:(1)“找形状”游戏:教师出示一些包含基本几何形状的图片,让学生找出其中的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

(2)“做形状”活动: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如纸张、积木等,创造出他们所学的基本几何形状。

4. 小结与作业: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每个形状的特点。

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这些基本几何形状。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观察和练习反馈,评估学生对基本几何形状的认识程度,以及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观察和思考,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同时,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认识物体》教学设计

《认识物体》教学设计

一年级数学《认识物体》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和特征,能识别这些形体。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发展初步的实践能力,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3、通过学生的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感知每类形体的特征,再抽象出相应的立体图形,知道各自的名称。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加深对各形体特征的认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出示课前搭建好的物体让学生欣赏,师讲述:这些物体都有哪些立体图形搭成的呢?学完今天的课就知道了。

揭示:认识物体二、动手探索,体会领悟1、讲述:取出你们带来的牙膏盒、魔方、球、茶叶盒等学具,小组合作搭一搭。

注意哪些容易搭牢,哪些不容易搭牢。

小组完成后推荐一个展示作品,并说说用了怎样的学具拼搭的。

2、(1)讲述:我们的小设计师真棒!接下来老师请你们帮这些学具“找朋友”。

(我事先在讲台上摆四张桌子,分别放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教具。

)要求每个学生把自己带来的牙膏盒、魔方、球、茶叶盒等学具摆放在它的“朋友”的旁边。

(2)学生活动。

3、认物体。

引导:我们来看一看这一堆,(一起感知长方体)我们把这一类形体叫做“长方体”,(出示立体图形)。

学生认识长方体的名称和图形,取出相应的学具。

并让学生说说它们的特征。

引导:你想给另外的几类分别取个名称吗?学生大胆猜想并认识“正方体”、“圆柱”、“球”。

讲述:闭上眼睛在脑子里画一画这四个图形。

4 、小结。

三、巩固认识,应用拓展完成“想想做做”第1~3题。

四、总结评价学了今天这的课,小朋友们又知道了什么新知识,增加了什么新本领?学生交流懂得的知识和自己的心得。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物体(10)-西师大版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物体(10)-西师大版

一年级上数学教案-认识物体(10)-西师大版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地说出课文中物体的名称、颜色和形状。

2.能正确使用“在上面”、“在下面”、“在左边”、“在右边”等基本空间位置词汇描述物体。

3.能结合教材中的图形,简单地说明其特点。

二、教学内容
1.课文《有趣的小物件》。

2.图形的认识与描述。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掌握课文中物体的名称、颜色和形状,并能够描述其空间位置。

2.难点:理解并使用基本空间位置词汇。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在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后,出示有趣的小物件,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说出这些物品的名称、颜色和形状,并简单描述其空间位置。

2. 学习新课
阅读课文《有趣的小物件》,帮助学生弄清文中物体的名称、颜色和形状,并询问学生物体在文中的位置。

3. 图形的认识与描述
出示教材中的图形,让学生边观察边讨论,简单描述图形的形状和特点,并使用基本空间位置词汇说明图形的位置。

4. 拓展训练
出示更多物品或图形,让学生分组进行描述,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学习。

5. 总结复习
回顾课堂所学知识,相关知识进行复习,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

五、教学反思
针对本次课堂教学,我认为学生在听课时已经掌握了课文中物体的名称、颜色和形状,并且能够描述空间位置。

但是学生在使用空间位置词汇时还容易出现混淆,需要进一步加强练习。

对于图形的描述,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对图形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不同,下一步需要针对个别学生进行差异化教学。

小学数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设计(5篇)

小学数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设计(5篇)

小学数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设计(5篇)《认得物体和图形》教案篇一教学内容:教科书P32~33页做一做及练习五第2题教学要求:1、通过察看和操作,使同学初步认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育同学动手操作﹑察看本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同学活动,激发学习爱好,培育同学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1、初步认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及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1.6袋各种形状的物体。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质疑激情:(1)同学们,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见到形状各种各样的物体,今日老师带来了几样。

(牙膏盒﹑肥皂盒﹑牛奶盒、易拉罐、铅笔、乒乓球、魔方、笔筒、茶叶筒、弹球……)你们认得它们吗?(一一说出物体原来的名字)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同学边说老师边摆。

问:同学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呢?(同学可能会说:分成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正正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2)揭示概念:同学们说的特别对。

A:老师拿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长方体:它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像这些物体它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叫"长方体"。

B:直接出示形状是正方本的物体,它是正正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它们叫"正方体"C:出示形状是圆柱的物体:它们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有平平的面。

它们叫"圆柱"。

D:出示球状物体,它们是圆圆的。

活动1:1.请你高高举起球,相互看看拿对了吗?放回学具篮中,依次显现:圆柱、正方体、长方体(长方体不放回篮中)2.摸感知"长方体"。

(1)请同学们认真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和同学们说一说。

(2)汇报:师:谁能用最大的声音告知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你是怎么感觉到的?生1: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认识物体》幼儿园教案

《认识物体》幼儿园教案

认识物体
教学目标
1.让幼儿了解什么是物体。

2.让幼儿分类别物体。

3.让幼儿探索不同物体的特点和功能。

教学内容
1.什么是物体?
2.如何分类别物体?
3.不同物体的特点和功能。

教学过程
导入新知识
让幼儿带来自己感兴趣的玩具,并让他们展示并且解释这些玩具是什么以及它们怎样使用。

探索物体
老师放置几个不同的物体在桌上,并让幼儿逐个观察并且描述它们的特点和功能。

物体分类
在黑板上画出三个大方框,分别标注成类别A,类别B和类别C。

老师拿出不同种类的小玩具,让幼儿一个一个的逐个摆放。

在完成摆放之后,让幼儿自己思考并说明自己放置的原因,并让老师对幼儿的回答进行逐一的解答。

活动总结
老师让幼儿自己思考总结本次的活动,并让幼儿归纳总结出学习到的知识。

教学评估
1.老师观察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的发现和描述。

2.老师观察幼儿在分类活动中的分类方法和原因。

3.幼儿的课堂行为表现和参与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物体》教学设计
赣县城关第三小学温天林设计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交往互动成长的过程。

”“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本着对这些理念解读与实践,我在《认识物体》这一内容的教学预设中,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自的活动中感受、体验、交流,进而形成对立体图形的表象感悟。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一上数学第32-33页。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并知道它们的名称。

2.学生在看一看、分一分、玩一玩、摸一摸的实践活动中,经历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认识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游戏,增强参与意识,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在看一看、分一分、玩一玩、摸一摸的实践活动中,经历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认识过程,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教学准备
准备颜色、大小不一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和模型若干,
五、教学过程。

(一)观察实物,初步认识物体。

1、介绍物体-看一看。

师:你们在课前收集了很多各种形状的物体,举起来给大家看看,谁愿意把你带来的物体介绍一下:你带来的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学生用自己的话介绍)
2、进行分类。

师:通过同学们的介绍,我们发现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物体,都有着各种各样的形状。

你们能根据刚才观察物体的方法,把“形状相同的”分到一起吗?
下面小组合作,把你们带来的物品分成几堆,看看哪一组的同学分得最好,保持的最安静(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
3、汇报交流,出示名称。

师:哪组来说一说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把它们分到一起?
学生阐述理由。

师:每类形状的物体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你们知道吗?教师举起学生所分的物品(按照球、圆柱、长方体、正方体的顺序来说)
引导:这类物体叫什么名字?为什么叫球体呢?像弹力球、乒乓球这样的物体我们就叫做球体。

(你们看这样的物体像什么?我们叫它们什么?剩下的物体每个面有什么特点,叫什么名字呢?)
4、动手实践,感受特征。

师:我们知道了它们的名称,现在你把这些物体在桌面上滚一滚,比较一下,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边做边在组内说一说你的发现。

师:谁愿意大声的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球和圆柱可以滚动,长方体和起码方体不能滚动,只能推动。


5、抽象图形,二次分类。

(1)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发现这四类形状的物体,都有着各自的特点。

现在我们脱去它们的花外衣,你还能认出它们吗?谁来给它们找找自己的家。

(小黑板出示实物与相应图形的连线题,抽象出图形。


(2)特别比较正方体和长方体,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两种物体有什么不同与相同(在学生意识中应该形成长方体的外形应更长一些,而正方体的每个面大小是一样的,显得比较方正。


(二)结合生活,再认物体。

师:闭上眼睛,想一想这四种形状。

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呢?看谁找得多、说得准?
师小结:生活中这些形状的物体随处可见,用处可大了。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师:同学们找的多说的准,说明你们学的特别快,下面我们做一组练习,检验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

1、说出下面物品的形状。

(教师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实物)
2、数一数。

练习五第2题
师:这道题是什么意思?现在同学们数一数,然后填上后再想一想你是怎么数的?
师:轻松一下,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怎样?
(四)摸物体游戏,感受乐趣。

按要求摸物:1、按形式名称摸物体;2、摸出物体后说出形状名称。

(五)扩展延伸,培养创新。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四种物体,它们也叫做立体图形(板书认识物体),你们看这四种图形的积木搭配在一起怎么样?其实生活中像这样的物体很多,你们也可以像老师这样把它们搭在一起,看看谁最有创新,做的最漂亮。

明天我们一起交流好吗?
板书设计:
认识物体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教后反思:
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合理的增删重组,彩活动课的方式,紧紧围绕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四种形体,精心设计了“玩一玩”、“分一分”、“认一认”“摸一摸”、“做一做”等一系列的活动,力求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对简单几何体的认识过程,从而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感性认识,学生的兴趣是比较高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