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色域背光方案及量子点技术简介

合集下载

量子点LED 专题报告

量子点LED 专题报告

量子点LED专题报告2016-11-03一、什么是量子点LED?量子点LED是把有机材料或者LED芯片和高效发光无机纳米晶体结合在一起而产生的具有新型结构的量子点有机发光器件。

相对于传统的有机荧光粉,量子点具有发光波长可调(可覆盖可见和近红外波段)、荧光量子效率高(可大于90%)、颗粒尺寸小、色彩饱和度高、可低价溶液加工、稳定性高等优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高色纯度的发光使得其色域已经可以超过HDTV标准色三角。

因此基于量子点的发光二极管,有望应用于下一代平板显示和照明。

表征量子点的光电参数:1、光致发光谱(PL谱):光致发光谱反映的是发射光波长与发光强度的关系。

从PL谱上可以得到发光颜色的单色性、复合发光的机制、量子点的颗粒尺寸大小及分布均匀性、本征发射峰波长等基本光学信息。

量子点光致发光谱的半高宽越窄,说明量子点的发光单色性越好,器件的缺陷和杂质复合发光越少。

2、紫外可见吸收谱:量子点的紫外可见吸收谱反映的是量子点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程度,从谱中吸收峰的位置可计算出量子点的禁带宽度。

量子点吸收谱的第一吸收峰与光致发光谱的发射峰的偏移是斯托克斯位移,斯托克斯位移越大,量子点的自吸收越弱,量子点的荧光强度越高。

3、光致发光量子产率:量子点溶液的光致发光量子产率是通过与标准荧光物质(一般用罗丹明6G)的荧光强度对比而测出。

量子点高的量子产率能有效提升器件的发光效率,但纯核量子点沉积成薄膜后量子产率将比在溶液中的量子产率下降1到2个数量级。

量子点也存在荧光自淬灭现象,这是由存在于不均匀尺寸分布的量子点中的激子通过福斯特能量转移到非发光点进行非辐射复合所引起。

二、量子点LED在照明显示中的应用方案量子点的发射峰窄、发光波长可调、荧光效率高、色彩饱和度好,非常适合用于显示器件的发光材料。

量子点LED在照明显示领域中的应用方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a、基于量子点光致发光特性的量子点背光源技术(QD-BLU,即光致量子点白光LED);b、基于量子点电致发光特性的量子点发光二极管技术(QLED)。

qled技术原理

qled技术原理

qled技术原理QLED技术原理QLED技术(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是一种新型的发光材料,它可以在不同波长的光线下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这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电视、显示器等领域,它可以提供更高的亮度、更广的色域和更好的对比度。

一、量子点技术1.1 量子点概述量子点是一种纳米级别的半导体材料,其尺寸通常在1-10纳米之间。

由于其尺寸非常小,因此它们表现出了许多独特的物理和化学特性。

其中最重要的特性就是量子限制效应,即当尺寸小到一定程度时,电子和空穴只能在量子点内运动。

1.2 量子点制备目前制备量子点主要有两种方法:溶液法和气相法。

溶液法通过控制反应条件来合成具有所需尺寸和形状的量子点;气相法则利用高温高压条件下沉积半导体材料来制备量子点。

二、QLED技术原理2.1 QLED结构QLED由四个部分组成:阳极、阴极、量子点层和电子传输层。

阳极和阴极分别是两个导电的金属电极,它们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量子点层是由量子点组成的薄膜,可以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电子传输层则是一种帮助电子在阳极和量子点之间传输的材料。

2.2 QLED工作原理当外加电压施加在阳极和阴极之间时,电子从阴极流向阳极,并通过电子传输层进入量子点层。

在量子点层中,这些电子会与量子点相互作用,并激发出能量。

这些激发态能够衰减并释放出光,产生所需颜色的光。

2.3 QLED优势QLED技术相比于其他发光材料具有以下优势:(1)更高的亮度:QLED可以提供更高的亮度,因为它们可以更有效地将能量转换为光。

(2)更广的色域:QLED可以产生更多种颜色的光,因此可以提供更广泛的色域。

(3)更好的对比度:由于QLED可以产生更深沉、鲜艳、清晰的颜色,因此可以提供更好的对比度。

三、QLED技术应用3.1 电视QLED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电视领域。

它可以提供更高的亮度、更广的色域和更好的对比度,从而提高了观看体验。

3.2 显示器QLED技术也被应用于显示器领域。

量子点技术

量子点技术
量子点技术
光信息51
金诚挚
量子点介绍 量子点原理 量子点应用 几种显示技术的对比
量子点技术的简要介绍
量子点是指半径小于或接近于激子玻尔半径的半导体纳米 晶粒,一般是由数百到数万个原子组成的原子簇。
量子点最广泛的定义就是零维量子系统, 即在所有三个空 间维度上都受到限制的系统.量子点可视为电子物质波的 共振腔,电子在量子点内会有类似电磁波在一般共振腔中 的共振现象。这个限制导致最直接以及最重要的结果就是 分立的能级, 即量子点中电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
第一代量子点显示:光制发光技术
蓝色LED光源作为 背光源,照射直径 不同的红色和绿色 量子点,发出RGB 三原色
红色量子点 绿色量子点
蓝色LED
红色光 绿色光 蓝色光
第二代量子点显示:电制发光技术
所谓“电致发光”是说在这种材料通上电流就可 以直接发光,应用在液晶显示设备上的话就不需 要背光源和彩色滤光片。由于量子点是无机材料, 它不仅稳定性更好,也可以实现柔性显示甚至印 刷显示,拥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这项技 术还处于实验室阶段,预计3-5年时间就可以开始 逐步走出实验室开始商业化应用的尝试。
红色量子点 电场 绿色量子点
红色光
绿色光
蓝色光
蓝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量子点
几种显示技术的对比
显示器 材质 CRT 显示器
高对比度 高响应速度 使用寿命长 色域宽 颜色响应准确
LCD 显示器
工作电压低、功耗小 可视面积大 抗干扰能力强 画面稳定不闪烁 可以制成各种大小和 形状
量子点 显示器
单色光纯度高 色彩艳丽 发光效率高,节能 黑暗画面显示细节的 能力强 无机发光材料,寿命 长 成本高昂,价格贵 含有致癌物质可能危 害健康

愿与OLED一较高下 详解ULED技术那些事

愿与OLED一较高下 详解ULED技术那些事

愿与OLED一较高下详解ULED技术那些事背光的原理一直是限制液晶电视画质提升的瓶颈,由于液晶面板本身不发光,图像的显示都需要依靠光线的照射,这使得液晶电视相比于自发光的显示设备在黑场表现、对比度、运动画面流畅性、色彩等方面一直很难提升。

虽然液晶电视画质提升的技术层出不穷,但多是从图像的运算、调色等软件方面进行调整,可谓是治标不治本,难以突破液晶电视自身的瓶颈。

不过近几年突破液晶电视壁垒的技术终于出现了,ULED多分区动态背光控制技术通过对背光的灵活控制,实现了媲美自发光技术的对比度和画面流畅度;量子点技术通过替换传统的荧光粉LED背光光源,色彩的纯度和丰富程度大幅度提升,打破了液晶电视色域覆盖范围的极限。

从2013年开始,关于OLED与液晶技术之间的争论就异常激烈。

虽然有机自发光的OLED 在显像原理上有一定优势,但经过几年的发展,OLED良品率低、寿命短等的问题至今没有解决,加之投资成本高,OLED一直没有推广开来。

相较OLED电视,基于液晶原理的ULED提供了优于其4倍的白场、2倍对比度,同时提供了两倍的亮度可视范围,画面细节层次更高。

在高色域的指标上,ULED电视采用纳米级量子点技术,比OLED提升10%的色彩表现范围。

ULED技术最为核心的是多分区动态背光控制,对高峰值亮度、黑色表现、对比度和层次感等方面提升明显。

ULED电视将背光划分为很多独立的可控制的单元,通过精细的运算和控制,让每区域的背光会根据画面的的亮度和层次进行调节,明亮通透的部分增强该区域背光亮度,而黑场和暗部区域减弱或者关闭该部分的背光,从而能够有很高的峰值亮度、纯净的黑色表现以及更高的对比度和层次感。

作为今年电视行业比较新鲜的话题,量子点技术被很多品牌应用在自己最新的旗舰产品中。

所谓量子点其实是一种纳米级的微粒,当有能量照射时,能够发出单一而纯净的光。

miniled简介介绍

miniled简介介绍

迷你LED技术的亮度可以轻松达到数百尼特 甚至上千尼特,使得在强光环境下也能清 晰地看到屏幕内容。
高色域
高清晰度
迷你LED技术可以实现更广的色域覆盖,使 得色彩更加鲜艳、逼真。
由于迷你LED技术的背光源可以精确控制, 因此可以实现更加细腻的画质和更加出色 的色彩表现。
02
miniled应用场景与 优势
05
miniled未来发展趋 势及影响
miniled未来发展趋势
1 2 3
市场规模持续扩大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Mini LED显示器的制造成 本不断降低,预计未来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
技术创新不断涌现
随着研发技术的不断提升,Mini LED显示器的应 用领域将进一步拓展,例如在车载显示、电视、 电脑等领域的应用。
高端商业照明
miniled作为商业照明的高端产品,具有高亮度、长寿命、低能耗等优点,为 商业场所提供了优质的照明环境。
家用照明
miniled作为家用照明的新型产品,具有小巧玲珑、节能环保、舒适护眼等优点 ,逐渐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THANKS感谢观看miniled应用场景与优势
• Mini LED,即次毫米发光二极管,是介于LED显示器与Micro LED显示器之间的一种小间距LED产品。近年来,随着技术的 进步,Mini LED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将对Mini LED的应用场景和优势进行详细介绍。
03
miniled市场现状与 趋势
miniled简介介绍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miniled技术简介 • miniled应用场景与优势 • miniled市场现状与趋势 • miniled技术发展面临的瓶颈及解决方案 • miniled未来发展趋势及影响 • miniled成功案例分享

显示领域新选择:量子点

显示领域新选择:量子点

显示领域新选择:量子点作者:熊艳云来源:《信息化视听》2015年第04期相比其他几种背光技术,采用量子点背光技术带来的显示效果更出色更纯粹,色域更广,进一步提高7色彩的还原能力,带来一场色彩科技革新。

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D-LED)还因其使用寿命长、可由溶液法制备等独特的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显示领域新的研究热点浅谈技术原理量子点是一种纳米材料,是一种极小的化合物半导体晶体颗粒,大小约在几纳米到几十纳米之间,仅由少数原子构成,所以其活动局限于有限范围之内,而丧失原有的半导体特性。

也正因为其只能活动于狭小的空间,因此影响其能量状态就容易促使其发光。

科学家实验的结果是,量子点的属性和性能是由它的尺寸和/或组成来决定的。

量子点依据其内部结构与大小的不同,可以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量子点尺寸越大越偏向光谱中的紫色域,越小则越偏向红色。

如果计算足够精确,就可以借助量子点发出能谱集中,非常纯正且鲜艳的红绿蓝单原色光,正好可以用作显示器的RGB原色光源。

因此,量子点可以像背光源中的荧光体那样使用,并且拥有比传统荧光体更加陡峭的发光峰值,有望扩大显示器的色域并降低功耗,所以备受期待。

利用量子点作为光源的想法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

早期的应用包括成像用QD红外探测器,发光二极管和单色发光器,从2000年初开始,科学家们开始意识到开发量子点光源和显示器的潜力。

量子的形态分为点状、棒状等多种几何形状。

诱发量子点发光有两种方法:目前一般通过电子激发量子点,称“电致发光”,或通过光子激发量子点,称“光致发光”,来产生带色彩的光子。

量子点的这种光活性和电活性双重属性促使其很容易地被应用于采用新发射或反射背光技术的显示器架构当中。

量子点的可由溶液法制备特性使其具备两大制造技术,被称为“相位分离”和“接触印刷”。

由于“相位分离”不能创建一个多色的QD-LED,因此其不适合于显示装置应用。

而“接触印刷”不但可以产生纯粹的RGB图案,而且简单成本高效。

高色域背光方案及量子点技术简介

高色域背光方案及量子点技术简介

方案描述:在现 有侧入式方案的 LED灯条与导光板 之间加入玻璃管 (管内注入量子 点材料),增加 成本约30-50美元。
蓝光芯片灯条,配上 量子点膜片(3MQDEF)方式实现,相 对容易实现,成本增 加约100美元(55寸 为例)
将现有LED封装中 的荧光粉更换为量 子点材料,可实现 类似OLED方案,
2、封装内温升对量子点影响 较大,需要较高的热设计;
五. 量子点技术方案简介
基本原理: 量子点(下图)是粒径小于或接近激子波尔半径的半导体纳米晶体。量子点三个维度的 尺寸通常在10nm以下,内部的电子和空穴在各个方向上的运动均受到限制,量子限域效应 (quantum confinement effect)十分明显。由于电子和空穴被量子限域,量子点具有分立的能级结 构。这种分立的能级结构使得量子点具有独特的光学性质。
一.基本概念标准简介
各种标准在彩色空间图中分布情况如下:
二.LED电视高色域实现方式
LED电视 高色域
实现方

OPENCELL 提升色域
LED背光 提升色域
采用多原色 彩色滤光片
部分厂家在原有的R、G、B滤 光片基础上,增加了Y黄色、C 青色滤光片,使用5色滤光片; 其彩色表现范围可达
115%NTSC范围
高色域背光技术简介
一.基本概念及标准简介 二. LED电视高色域实现方式 三.LED背光高色域各种方案比较 四. 后续广色域计划 五. 量子点技术方案简介
一.基本概念标准简介
色域:又称为色彩空间,在液晶显示系统中能够产生的颜色的总和,在CIE色域空间图中通常定义 为三基色构成三角形面积;
色域覆盖率:表现显示系统色彩还原能力;在CIE 1976 UCS 均匀色空间 u′v′坐标系色度图上,三 基色(R、G、B)色度点组成的三角形色域面积,或多元色显示器各元色色度点组成的多边形色域 面积,占( u′v′ )色度空间全部光谱(从380nm~780nm)面积(0.1952)的百分比。

量子点(qd)与 micro-led 集成的方法

量子点(qd)与 micro-led 集成的方法

量子点(Quantum Dots,QDs)是一种新型的半导体纳米材料,具有尺寸量子效应、宽带特性和优异的光电性能。

由于其在显示技术、光电器件、生物成像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量子点技术一直备受关注。

而Micro LED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显示技术,具有高亮度、高对比度、高刷新率等优点,被认为是未来显示技术的发展方向。

将量子点与Micro LED集成,可以实现量子点薄膜式显示器的制备,具有色彩饱和度高、能效高、色温范围广等优势。

量子点与Micro LED集成的方法备受关注,并且在技术研究和产业化方面有重要意义。

一、量子点与Micro LED技术概述1. 量子点技术1.1 量子点的定义和特性1.2 量子点的制备方法1.3 量子点在显示技术、光电器件中的应用2. Micro LED技术2.1 Micro LED的定义和特性2.2 Micro LED的制备方法2.3 Micro LED在显示技术中的应用二、量子点与Micro LED集成的意义和应用1. 实现高质量的色彩显示1.1 量子点技术提升显示色域1.2 Micro LED技术提升显示亮度和对比度1.3 量子点与Micro LED集成的优势2. 提升显示器能效和色彩品质2.1 量子点与Micro LED集成的能效优势2.2 量子点与Micro LED集成的色彩品质优势2.3 量子点与Micro LED集成在显示器中的应用前景三、量子点与Micro LED集成的方法1. 量子点薄膜的制备1.1 量子点薄膜的材料选择1.2 量子点薄膜的制备工艺2. Micro LED的制备2.1 Micro LED芯片的制备工艺2.2 Micro LED芯片的结构设计3. 量子点与Micro LED的集成3.1 量子点薄膜和Micro LED芯片的组装3.2 量子点与Micro LED集成显示器的封装工艺四、量子点与Micro LED集成的研究进展1.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1.1 国内量子点与Micro LED集成技术研究1.2 国外量子点与Micro LED集成技术研究2. 技术发展趋势2.1 量子点与Micro LED集成技术的发展方向2.2 量子点与Micro LED集成技术在显示行业中的应用前景五、结论量子点与Micro LED集成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于推动显示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红粉方案86%色 域,已有灯条样品 且已经摸底测试
后续广色域 计划 量子点方案100% 色域
蓝光芯片+量子管
蓝光芯片+量子膜
四.后续广色域计划
量子点方案情况 业内情况:目 前隆达已有量 产方案,国内 TCL等国内企业 也在研发此方 案
方案描述:在现 有侧入式方案的 LED灯条与导光板 之间加入玻璃管 (管内注入量子 点材料),增加 成本约30-50美元。 蓝光芯片灯条,配上 量子点膜片(3MQDEF)方式实现,相 对容易实现,成本增 加约100美元(55寸为 例) 技术难点:1、量子管 的机械强度需求对整机 结构设计要求较高; 2、蓝光漏光问题容易 导致画面不良; 3、光效太低,对整机 亮度、能效设计要求较 高;
R、G、B芯片 G、B芯片+R粉 UV芯片+RGB荧光粉 蓝光芯片+量子点
110% 102% 84% 105%
45%50% 45%50% 70% 40%50%
高色域 高色域
高色域
1、光效差
三.LED背光各种提升色域方案比较
高色域荧光粉方案---常规RG粉84%色域方案
光谱
NTSC
* 采用新型荧光粉,色域可达到84%以上,光通量低30%左右。
LED背光 提升色域
调整三基色坐标,提升色域,因LED背光目前 已经广泛采用蓝光芯片,所以提升色域主要 通过提升R、G的色坐标完成,其可通过多种 方式达到此目的
三.LED背光各种提升色域方案比较
目前所有LED背光提升色域的方式几乎都是通过调整R、G这两种基色的峰值波长及其强度达到提 升色域的目的。
量子管 方案
量子膜 方案 量子点 封装
业内情况:2年 前已经量产方案, 相对较为容易实 现
1、光效低,对亮度、能 效设计要求较高; 2、目前量子膜片的可靠 性,对整机结构设计、散 热设计具有较高要求;
1、荧光粉粒径较大,且在封 装胶中分布不均匀,导致无 法得到RG光 2、封装内温升对量子点影响 较大,需要较高的热设计;
各种标准下的三基色坐标及其基于CIE1976彩色空间的色域覆盖率见下表:
一.基本概念标准简介
各种标准在彩色空间图中分布情况如下:
二.LED电视高色域实现方式
LED电视 高色域 实现方 式
OPENCELL 提升色域
采用多原色 彩色滤光片
部分厂家在原有的R、G、B滤 光片基础上,增加了Y黄色、C 青色滤光片,使用5色滤光片; 其彩色表现范围可达 115%NTSC范围
论证在现有背光基础上成本 增加约20元,结构设计全兼 容72%状态
目前LED供应商资源较多,前期光 学组已经打样进行摸底实测;部 分LED厂家已经具备量产状态
以异步项目方案跟进, 加紧预研进度,目前 国产方案预计增加成 本200RMB,进口方案 300RMB 实现相对容易,但是 成本高;预计12初刻 装配样机进行画质评 估
高色域背光技术简介
一.基本概念及标准简介
二. LED电视高色域实现方式
三.LED背光高色域各种方案比较 四. 后续广色域计划 五. 量子点技术方案简介
一.基本概念标准简介
色域:又称为色彩空间,在液晶显示系统中能够产生的颜色的总和,在CIE色域空间图中通常定义 为三基色构成三角形面积; 色域覆盖率:表现显示系统色彩还原能力;在CIE 1976 UCS 均匀色空间 u′v′坐标系色度图上,三 基色(R、G、B)色度点组成的三角形色域面积,或多元色显示器各元色色度点组成的多边形色域 面积,占( u′v′ )色度空间全部光谱(从380nm~780nm)面积(0.1952)的百分比。
量子点的体积非常的小
五. 量子点技术方案简介
基本原理:量子点是由锌、镉、硒、和硫原子组合而成。每当受到光或电的刺激,量子点便会发出 有色光线,光线的颜色由量子点的组成材料和大小形状决定,这一特性使得量子点能够改变光源发 出的光线颜色。量子点的发光峰窄、发光颜色随自身尺寸可调、发光效率高,非常适合用作显示器 件的发光材料。
三.LED背光各种提升色域方案比较
新型高色域荧光粉方案
新红粉90%色域方案
* 采用新型荧光粉,色域可达到86%以上,光通量低10-%15%左右。
三.LED背光各种提升色域方案比较
量子点方案 100%色域方案
此方案是和灯条模组配合,NTSC可达到100%,光通量降低约30-50%。
四.后续广色域计划
三.LED背光各种提升色域方案比较
序号 名称 NTSC 色域 亮度比/ 方案一 优点 缺点 备注
各种高色域背光方案对比,目前具有较高性价比的高色域方案为:新红粉方案;量子点技术方案见后。
方案 一
方案 二
目前量产方Leabharlann 蓝光芯片 +Yag(黄)荧光粉方式
蓝光芯片+RG粉(红绿 粉)
72%
84%
100
70%
量子点的大小与发出光线光谱的关系
3M-QDEF膜片中量子点发光对应关系
五. 量子点技术方案简介
量子点在显示技术领域的应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基于量子点电致发光特性的量子点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Quantum Dots light Emitting Diode Displays,即QLED); 2、基于量子点光致发光特性的量子点背光源技术(Quantum Dots-Backlight Unit,即QD-BLU.)
业内情况:目前 主要在LED封装 厂验证,未有样 品
将现有LED封装中 的荧光粉更换为量 子点材料,可实现 类似OLED方案, 驱动更加简单
五. 量子点技术方案简介
基本原理: 量子点(下图)是粒径小于或接近激子波尔半径的半导体纳米晶体。量子点三个维度的 尺寸通常在10nm以下,内部的电子和空穴在各个方向上的运动均受到限制,量子限域效应 (quantum confinement effect)十分明显。由于电子和空穴被量子限域,量子点具有分立的能级结 构。这种分立的能级结构使得量子点具有独特的光学性质。
成熟应用
价格低,技 术成熟
色域稍低
光效低、色域提升有瓶颈
该方案为目前所有常规LED电 视采用方案
B449nm chip New G533nm+ R650 nm; 海信前期ULED电视使用此方案
方案 三
方案 四 方案 五 方案 六 方案 七
蓝光芯片+新红粉
86%
90%
性价比高
存在17mS红色拖尾,在3 D扫描 等脉冲驱动下可能存在一定影响
1、光效低 2、R芯片工作不稳定 光效低 紫外光芯片、蓝色荧光粉可靠性 差,光效低
B449nm chip New Red(631nm) + G533nm; 目前LED厂家主推的色域方案
B449nm/G517nm /R 650nm ; 专业级显示器中有使用该方案 B(449nm)/G(517nm) chip +Red 650nm 紫外光激发RGB荧光粉 调整量子点的尺寸可调整色域 值
使用3M-QDEF膜片的光学系统架构
五. 量子点技术方案简介
3M-QDEF膜片光谱与传统背光比较: 3M-QDEF膜片结构图
五. 量子点技术方案简介
在量子点未来应用方面,多家机构均表达出较乐观的态度。据NPD Display Search的数据显示, 2015年,量子点显示在智能手机液晶面板中的渗透率将达3%,到2020年将增至26%;在平板电脑 用液晶面板中的渗透率,将从2015年的2%增至2020年的15%;在液晶电视用面板方面,2015年其 渗透率将小于1%,而到2020年有望增至9%。 另据AlliedMarket Research报告显示,2013年全球量子点显示市场达31600万美元,预计2020 年将达到504亿美元,2014-202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29.9%。 Displaybank预估,背光源采量子点技术的显示产品产值,可望从2013年的千万美元,成长至 2020年的2亿美元,年平均增长110%。Displaybank推算,量子点显示产品出货量,将从2013年的 50万台,扩充至2023年的8700万台,年平均增长率达109%。 量子点技术,无论是做为背光,还是直接做为显示屏,都有待于继续完善,如何提升其产能、 无镉化、延长寿命等多方面均需各方的努力。未来十年,或将迎来量子点显示的时代。
CIE1931 非均匀色度空间图
CIE1976 均匀色度空间图
一.基本概念标准简介
TV领域色域、色域覆盖率常用标准
NTSC标准:1953年,美国国家电视标准委员会(简称NTSC),基于CIE1931色度图制定的标准
sRGB标准: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制定的数字影像的色域标准; DCI标准:数字电影倡导联盟(DCI)制定的数字电影标准。 Adobe RGB标准:由Adobe公司提出,主要用于印刷出版、图片处理等 通常所说的某某系统的色域为72%NTSC,实际为色域空间中色域面积与NTSC标准色域的比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