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试卷第1页,总14页绝密★启用前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试卷副标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林黛玉的母亲叫贾敏,于是黛玉要把“敏”字读成密,写“敏”字时要缺笔,这是避家讳。
古人不但要避帝王的名讳,也要避父母祖上的讳,不避就是不敬。
西洋人虽然没有“避讳”一说,但是儿子与父亲同名、孙子与祖父同名所在多有,这不仅表示尊敬与怀念,还很正常。
在中国则父子不能同名,甚至父子的名字不可以有一字相同,否则会被人误会为兄弟(似乎只有魏晋南北朝时例外,当时很多人以“之”字为名,父子同名“X 之”的不少,如王羲之与他的儿子王献之就是如此)。
( )。
而在中国,这样做却是一种侮辱。
但有意思的是,为表示敬意而以朋友之名为子女取名的习惯在中国古代也有过。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西洋人虽然没有”避讳”一说,但是儿子与父亲同名、孙子与祖父同名所在多有,这不仅很正常,还表示尊敬与怀念。
B .西洋人不但没有”避讳”一说,而且儿子与父亲同名、孙子与祖父同名所在多有,这不仅很正常,还表示尊敬与怀念。
C .西洋人不但没有”避讳”一说,而且儿子与父亲同名、孙子与祖父同名所在多有,这不仅表示尊敬与怀念,还很正常。
D .不但西洋人没有”避讳”一说,而且儿子与父亲同名、孙子与祖父同名所在多有,这不仅很正常,还表示尊敬与怀念。
2.下列各句中的括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括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试卷第2页,总14页A .他说得好:“未画之前,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
”(《板桥集·题画》)B .粗心的小明雨天让同学捎了张便条给妈妈:我没带命(伞),请帮我把命(伞)送来。
C .猴子跳到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他是船长的儿子)面前,把他的帽子摘下来……D .各县(市、区)要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通过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形成创新创业集聚区。
辽宁省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B卷

辽宁省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B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综合题 (共1题;共3分)1. (3分) (2019高三上·晋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早在1969年,用恩来总理地提出“要搞我们自己的气象卫星”,并于1970年2月亲自下达了研制气象卫星的任务,经过40多年,砥砺前行,()其中,我国已发射风云卫星16颗,接收和应用风云卫星资料的国家和地区达70多个,覆盖“一带一路”周边37个国家和地区,为全球气象预报、防灾减灾做出了卓越贡献。
与常规气象观测相比,气象卫星在空间、时间分辨率上都具有很大的优势。
中国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已从20世纪70年代约50%提高到目前的90%,风云卫星。
在有气气象卫星以前,我们依靠气象观测站来获取资料分析天气,由于观测站点少,地球上很大面积都是盲区,那里的天气情况我们无从知晓;有了气象卫星以后,我们不但能获取全球观测资料,而且观测时间和空间分辨率都在不断提高。
风云气象卫星已经达到了同类国外卫星的先进水平,世界气象组织列入国际气象业务卫星序列,为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提供卫星资料。
风云气象卫星资料在气象灾害中的应用是的,通过对云系发生发展的检测,以及提供的云顶亮温等产品资料,可以识别出冰雹、暴雨、大风等灾害;通过检测陆面温度,可以判断出高温的范围以及变化。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风云气象卫星已经达到了国外同类卫星的先进水平,世界气象组织将其列入国际气象业务卫星序列,为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提供卫星资料。
B . 风云气象卫星已经达到了国外同类卫星的先进水平,被世界气象组织列入国际气象业务卫星序列,为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提供卫星资料。
C . 风云气象卫星已经达到了同类国外卫星的先进水平,被世界气象组织列入国际气象业务卫星序列,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使用了卫星资料。
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24_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辽宁省沈阳市郊联体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总分:150分留意事项:本试卷由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组成。
第I卷和第II卷选择题部分,一律用2B铅笔按题号依次填涂在答题卡上;第I卷和第II卷非选择题部分,按要求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宏大的转折》用镜头寻找红军战士的闪光踪迹,用艺术丈量惊心动魄的血色距离,力图通过一幕幕以少胜多的浴血搏战、一场场殊死战役的惨烈与凶险,叩问如今的人们:我们当年为什么动身的初心可还记得清?红军在长征路,上书写的壮烈史诗可还读得懂?《宏大的转折》选择深化植根史实,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尽量对长征的真实状态做历史和艺术的还原——艰难的选择、艰苦的跋涉、艰窘的生活和浴血的战斗。
作品讲解并描述的是红军长征最关键的一段时间,即湘江战役后,转战黔、滇、川等地的5个月发生的事情。
应当说,这是我党的一次思想解放,是我党带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走向成功与复兴的宏大转折和起点。
经过80多年的岁月淘洗、时空化合,长征精神已不仅仅属于一个军队、一个政党、一片地域,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人类战胜邪恶所表现的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宏大的转折》真实地再现历史,艺术地揭示历史阅历,这是为了坚守和传承留存在历史中的名贵英雄主义精神,以期其成为今日的思想烛照和精神钙质。
当然,这部剧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制作不够精致、特型演员的形似与神似拿捏得不够到位等。
长征有着说不尽的深厚历史内涵、思想内涵、人文内涵,它在历史长河中慢慢远去,但艺术创作的长征任重道远。
(摘编自李树声《让长征精神成为我们的精神之钙》,2024年11月5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80多年前,长征的成功促使当时大批进步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投身革命事业,这干脆促进了我们党和军队在抗日斗争中的大发展。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省六校协作体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
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
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
望文生义地来说,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意思。
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性质。
乡土社会可以说是个“无法”的社会,但“无法”并不影响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的社会。
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
譬如我们在旧小说里常读到杀人来祭旗,那是军礼。
礼的内容从现代看去,可能是很残酷的。
但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
礼是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
合于礼的就是对的,对是合适的意思。
如果单从行为规范来说,与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
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
法律是靠国家权力来推行的,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
衣食住行种种最基本的事务,我们并不要事事费心,那是因为我们托祖宗之福,有着可以遵守的成法。
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
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
不但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
在这种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
不必知之,只要照办,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办法,自然会随之发生一套价值。
依照着做就有福,不依照就会出毛病。
于是人们对于传统有了敬畏之感了,礼并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初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辽宁省六校协作体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初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中国对如何读书有过很多讨论,其中,朱熹的《朱子读书法》流传甚广,成为近世士子的读书指南,元代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即以此为基础,后又演化出徐与乔《五经读法》、周永年《先正读书诀》等等。
与现代社会的诸种事情一样,读书之法也存在古今之变,高下之分,应以扬弃的态度审慎对待。
这其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的是,在儒学主导下的传统中国,古人读书不完全如现代社会那般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如果仅仅从知识体量角度而言,那时候总量并不算大。
《论语》首章讲“学而时习之”,这里的“学”是自己体悟觉醒的意思,所以古人说“古之学者为己”,而不仅仅是获取外在知识。
所以,古人特别反对只把读书当成“辞章记诵”来猎取功名,认为那样背离了读书的本意。
朱子反复提倡读书要“涵泳”,读书应该做到使人“存心复性”“学以成人”,并能“经世致用”。
所以,在传统中国的儒学政教体系里,特别重视如何读书也就不奇怪了。
南宋人陈善在《扪虱新话》中曾对读书法有个精辟总结:“读书须知出入法。
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
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读书要“求所以入”,就如孟子所说的能够“知人论世”,熟悉作者的语境和个人品性,这样才能“见得亲切”,真实把握原作者的意图,知道古人的用心之处,以古人为师,矫正自己的言行,进行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的自我治理,这样才能把书读进去。
如果只是读进去,而不知运用,成为词句的奴隶,那只能落得个“两脚书橱”的称号,这不是善于读书的人。
要“用得透脱”,就是要能够立足于自己的时代和语境,把所读之书消化透彻,对自己所处的当下之世有仔细的考辨,认清时势,消化所读之书,这样读书才能达到经世致用的效果。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诗人的创作,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沈阳市2019-2020年度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B卷

沈阳市2019-2020年度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B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5题;共35分)1. (6分) (2020高一上·黄山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①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②,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
马克思还发明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和它所产生的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这里就了,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研究都只是在黑暗中。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③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④在数学领域,⑤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
⑥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光怪陆离大彻大悟研究浅尝辄止B . 光怪陆离豁然开朗摸索浮光掠影C . 繁芜丛杂大彻大悟研究浮光掠影D . 繁芜丛杂豁然开朗摸索浅尝辄止(2)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马克思还发明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B . 马克思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和它所产生的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C . 马克思还发明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D . 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3)下列各项中,填入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A . AB . BC . CD . D2. (2分)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六师,本指周天子直辖的六军,后指天子直接统领的军队。
辽宁省沈阳市城郊市重点联合体2019_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2019112002103

.辽宁省沈阳市城郊市重点联合体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命题范围:高考考试范围2、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总分:150分。
3、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70分)和第Ⅱ卷(表达题80分)两部分。
主、客观题按照题号在答题纸上完成,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手机文学蒋信伟手机文学还只是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自身也有一个不断发育、成熟的过程。
手机文学首先是手机短信,它必然要受到信息容量的限制。
一般来说,一条短信的内容被限定在70个字(包括标点)以内,这就要求手机文学具备内容精短、富于艺术张力的特点。
手机文学的创作要精心选择艺术视角,不能有“云山雾水”之感,而要有“寸铁杀人”之功。
手机文学的艺术视角最忌寻常化、模式化,循规蹈矩的创作思路是难以适应这种文学机制的。
手机文学的语言必须精彩,具有视觉爆发力。
这就如同演话剧一般,要求每句话都有挠到痒处或刺到痛处的艺术效果。
语言的精彩体现在形式上,往往是讲究音韵协调、句式齐整之美,凸现优美凝练的视觉表层效果,此外,戏谑、悖论、反讽、隐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也增强了艺术表达的内在张力,使得精短的语言如同利刃一般瞬时间穿透读者的心灵空间,刺激读者的心理空白。
其实;手机文学的艺术张力,既体现在“变化的文本”自身体制与功能之间的矛盾解决的平衡之中,也体现在受众的原初心理与阅读期待心理之间冲突达成的平衡之中。
这二者的张力结构之间又形成了互为引发、互为促进的互动效果。
也正是在这种双重的艺术张力的影响下,才满足了市场经济语境之下渐趋浮躁的阅读需求。
手机文学不是文学的大餐,而是文学的点心。
点心虽小,却别有风味。
手机文学不可能也不必要承载多厚的社会内容,获得多大的艺术感染力,只要取得“开心一笑”、“快意一笑”、“会心一笑”的艺术效果,或者说就是要达到幽默、讽刺、灵动的审美效果,就“心满意足”了。
辽宁省沈阳市城郊市重点联合体2019_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辽宁省沈阳市城郊市重点联合体2019-2020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50分。
主、客观题按照题号在答题纸上完成,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庙堂与山林之间晋宋时期,无论是当代和后世褒贬不一的谢灵运,还是身前身后均有盛名的王羲之,抑或死后方逐渐赢得“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大名的陶渊明,他们都曾在山林和庙堂之间徘徊。
王羲之曾经在给谢万的信中,自得于他异于古之辞世者的“坐而获逸”之乐:“古之辞世者,或被发佯狂,或污身秽迹,可谓艰矣。
今仆坐而获逸,遂其宿心。
”王羲之欣喜于自己的“坐而获逸”是“遂其宿心”,似乎退隐山林是他一直向往的生活。
但据史载,他的退隐始末大概是这样的:在王羲之出仕前,本也是一再推辞,但殷浩用“足下出处,正与隆替对”等语极力敦劝他,与谢安出仕前朝野上下所谓的“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如出一辙,足令王羲之对自己的出山充满期待。
不过事与愿违,王羲之的庙堂经历显然没有谢安那样顺利。
他在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后,与王述不和,后王述升为扬州刺史,会稽隶属扬州,王羲之不甘心成为王述辖下的地方官,派遣使者向朝廷提出将会稽从扬州分出来,独立为越州,结果“行人失辞,大为时贤所笑。
既而内怀愧叹”。
后来王述巡察会稽郡,“辩其刑政,主者疲于简对。
羲之深耻之,遂称病去郡,于父母墓前自誓”。
王羲之在辞官退隐前,我们无法否定他曾产生过立身庙堂,甚至如谢安般在庙堂里干出一番事业的念头,他之所以毅然在父母墓前发誓辞官,是因为耻做王述下辖的地方官,而并非是向慕山林,希求高远。
曾放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呢,也并非彻头彻尾的“羲皇上人”,这是自鲁迅以来的不少研究者已经指出的事实。
从陶渊明的文字作品来看,他不但少壮时有过“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度沈阳市郊联体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试题语文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个没有英雄的历史是寂寞的无声的历史,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孱弱的民族。
中国人的民族性格是在特定的经济生产方式和制度下的文化的凝结,而文化精华又与广大人民哺育了中国历史的和现实的杰出人物。
他们堪称民族的脊梁,国家的栋梁。
中华民族历史和现实中的人物,就是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人格化,也是中国人民的杰出的儿子。
他们既是文化和人民的产儿,又是具有文化传承和民族激励力量的样板。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轴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不能否认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糟粕需要批判,人民中受其影响而产生的落后的东西需要不断改进。
我们不能赞美三寸金莲,不能赞美纳妾和一切与近代文明相悖的东西。
但也应该相信没有永恒不变的中国人,没有永恒不变的民族性格。
在旧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下形成的中国人的某些缺点会发生变化。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阿Q是旧式农民形象,而不是中国农民永恒的形象。
没有天性丑陋的中国人。
任何对国民性和所谓民族劣根性的抨击,最终若不指向旧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只停留在文化层面,则是难中腠里的。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具有世代延续的价值。
可是如果没有高度发达的先进生产力,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先进的政治制度,传统文化是不能单独发生作用的。
中国鸦片战争以后百多年的民族屈辱史已证明了这一点。
当时的孔子只是孔庙中的圣人,当时的经典只能是藏书楼里的典籍。
当年黑格尔十分轻视孔子的思想,说《论语》“里面所讲的是一种常识道德,这种常识道德我们在哪里都找得到,在哪一个民族都找得到,可能还要好些,这是些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
而当今世界对孔子则是一片赞扬,与黑格尔时代相比不可同日而语。
这种变化是当代中国在世界上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的结果。
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不能画等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也不能画等号。
我们应该深入经典,走出经典,面对现代,放眼世界;要由我们的时代和实践来决定继承什么遗产和拒绝什么遗产,以及如何继承我们的文化遗产,而不应以当代作为传统的注脚。
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应该着重它的基本精神,通过过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使之当代化、科学化,而且要在实践中贯彻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
这样才能培育出既具有传统美德又具有时代精神的中国人,孕育出具有社会主义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新的杰出人物——社会主义时代“双百”式的英雄人物。
(摘编自陈先达《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无论是历史的还是现实中的中国人,都是中国人民的产儿,是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具体体现。
B. 作为旧式农民形象,阿Q是特定社会关系的产物,这说明中国人的天性是美好的。
C. 《论语》和孔子在近代遭遇冷落,是与鸦片战争以后百多年的民族屈辱史联系在一起的。
D. 文化继承要去粗取精、面向当代、面向世界,这样才能培育出新时代的杰出人物。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紧扣文化、人以及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分析指出了民族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
B. 对中国文化的相关论述,体现了辩证、联系、发展的科学思维,有说服力和启发性。
C. 把黑格尔对《论语》的评价与当今世界对孔子的赞扬作对比,突出了黑格尔的错误。
D. 最后一段针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主要论述继承什么、如何继承以及重要意义等内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粹,也有糟粕,它和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B. 如果构成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那么国民的性格形象也会发生变化。
C. 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在国际上的地位越髙,这个国家的文化就会被世界普遍接受。
D. 对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有鉴别,有扬弃,使之成为涵养时代英雄人物的源泉。
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山西汾阳贾家庄首届吕梁文学季,聚焦“从乡村出发的写作”主题,力求通过“返乡”和“书写”的互动,为现实实践提供思想资源与启示。
随着乡村变革日益走向城乡交融发展阶段,乡村世界在新时代重焕生机和活力。
与当前的火热现实生活相比,一些“返乡体”作品显得单薄和狭窄,仅仅沦为无力的“一声叹息”,或流于“空山”“留守”模式的套路化、标签式描摹,缺乏处理新经验、呼应新时代的能力。
如果不能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考量乡土经验,作家很容易就在转型期失去最佳的观察和创作视角。
(摘编自文汇网) 材料二:(数据来源:光明网) 被称为“返乡体”的知识分子返乡主题文章在各大媒体获得居高不下的关注度。
这一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与其用“真实”形容这些文章内容,不妨说“返乡体”涉及的话题让公众的参与感更强——农村人和农村出身的学生都是农村问题的利益相关人,农村也是很多定居城市的人的乡愁。
农村社会通常被当作中国的缩影,所以对农村、农民的讨论常作为对中国问题讨论的替代。
学者孔德继认为部分文章存在闭门创作、立场先行、将乡村问题化和缺乏历史感等问题。
他将“返乡体”置于社会变迁的背景下进行分析,从知识分子处境转变的角度探讨“返乡体”文章的生成逻輯。
作者认为,近年来的社会阶层国化加速,通过知识和学历改变命运越来越难,恰是返乡知识分子的共同遭遇和重要的社会背景,既塑造着乡村,也催生了被边缘化的返乡知识精英们的写作实践。
(摘编自孔德继《“知识精英”的处境与“返乡体”的生成》) 材料三:“返乡体”的创作主体是青年学者、媒体从业者、大学生,他们回到阔别许久的家乡,生发近乡情怯的乡愁,再自然不过。
调查和访谈当然有技巧,但首先还是一个融入的姿态问题。
如果没有一定时间的共同生活经历,即便是土生土长的“土著”,也未必能够得到乡里乡亲“掏心窝子”的对待。
调查重要,但是调查的时候也要动脑子,不能听风就是雨。
找到一个对村里各人和事都了如指掌的“明白人”,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
即便如此,也不能完全依赖于“明白人”。
陈云同志的“十五字诀”很值得参考: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交换、比较、反复。
必须反复求证、多方印证,完成一张拼图、一盘大棋。
如果我们只是把“返乡体”当作一种文以载道、抒发乡愁的文休,那么任由情绪的宣泄和流淌,大可见怪不怪。
如果我们要把它认真地当作反映乡村社会现实的文体,那么它除了情怀之外,还需要有更多的数据支撑、更科学的调查设计和更广泛的代表性。
唯有如此,我们方能在田野村落中,脚踩乡间泥土,读懂真实中国。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材料四:光明智库:“返乡体”文章里,对农村婚丧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社会风气多有反映。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指出:“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孝道式微、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
”相关文件精神应该怎么落实?贺雪峰:农村出现婚丧陋习、天价彩礼等不良风气,与乡土道德规范弱化有关。
这些不良风俗让农民深受其苦。
要落实文件精神除了政府倡导之外,关键还要加强村民自治建设,引导农民成立村庄理事会一类的社会组织,由农民自己制定村规民约,通过社会輿论制约不良风气,避免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
陈文胜:伦理道德是引导社会风气、凝聚社会人心的重要力量,也是乡村治理的灵魂。
对许多农民来说,婚丧节庆是头等大事,关乎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的荣誉和面子。
因此,乡风文明建设重在引导,不能简单粗暴地用行政手段过度干预。
移风易俗要发挥乡村社会组织,如红白喜事理事会等机构的自治劝导作用,乡风文明建设需要循序渐进,不能一蹴而就。
(摘编自《光明日报》)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山西汾阳贾家庄首届吕梁文学季,聚焦“从乡村出发的写作”主题,通过互动,或许可以为一些存在缺点的”返乡体”作品提供思想资源与启示B. 大学生青年学者媒体从业者从外地回到家乡,因久别家乡而引发乡愁,他们是“返乡体”的创作主体,但他们普遍缺乏乡土经验C. 当前农村中存在的与乡土道德规范弱化有关的诸如婚丧陋习天价彩礼等让农民备感痛苦的不良社会风气,在“返乡体”文章中多有反映D. 网上对”返乡体”的看法并不一致,四分之一左右的人肯定其对乡村的关注,但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则认为其对乡村面貌的反映并不完全真实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因为“返乡体”让公众有较强的参与感,所以农村人和农村出身的学生都是农村问题的利益相关人,农村也是很多定居城市的人的乡愁。
B. 孔德继从社会变迁角度分析“返乡体”认为这类文章中的一部分存在着闭门创作,立场先行、将乡村问题化和缺乏历史感等问题。
C. “返乡体”的创作者即使是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如果没有一定时间的共同生活经历,很难得到乡亲的真心话,也不能完全依靠乡村的明白人”。
D. 乡风文明建设不能用行政手段过度干预,而要发挥乡村社会组织的自治劝导作用,从而引导人们制约社会不良风气凝聚社会人心,自觉有序推进。
6. “返乡体”文章要有价值,应有哪些特点?请根据以上材料简要分析。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变脸范小青我和我老婆,老夫老妻。
好多夫妻,有了第三代,互相间就不再以名字相称,而是按着孙辈的叫法来称呼对方,我喊她奶奶,她喊我爷爷。
好多人家都这样。
既老又不太老嘛,是个尴尬的年纪。
还年轻时那样喊名宇,甚至是爱称、昵称之类,感觉就有点儿异怪了。
现在年轻人好像有个什么“么么哒”,也不知道啥意思,反正上了年纪的,都不这么喊,别说心呀肝的,连原先好好的名字,喊起来都觉得怪不自然了,干脆就扯着嗓子连名带姓一起喊。
但是如果真这么喊,人家又会觉得你们家生分了,像外人了,也不够文明礼貌呀。
所以我们的婚姻生活中有么一段时间,互相间的称呼有些奇怪,经常没来由地就变了,一会儿喊小名,一会儿是大名,又或者是连名带姓,一会儿又是“喂”“哎”,总之怎么喊都觉得不顺,拗口。
还好,这样的尴尬时间并不长。
我老婆在小区门口的超市做收银员,大家都认得地,喊她曾阿姨,我听到了,觉得称呼不错,就跟着喊,时间一长,她就是曾阿姨,再也不是我当初穷追到手的曾优美了,差不多同时,曾阿姨也找到了我的新称呼,她喊我艾老师。
艾老师,水开了。
曾阿姨,青菜威了。
真是一个潇洒自在的时代。
后来我们也要与时俱进了,我的手机被偷了,得换新手机。
手机就像是我身上的一个器官,它有温度、有脉动,所以对刚被偷,我就发现了,我一发现手机没了,顿时心脏要停跳了。
那还了得。
我以最快度到了家附近的营业厅,先挂失,再用老号码办新手机。
你们懂的,问题来了。
要我的脸和身份证照片匹配。
只有匹配了,才能办理手机业务。
我坐到机器面前,让机器检查我是谁。
你们猜得到,我不是我。
怎么办?我一着急,打电话让我弟弟来帮我解决困难,我弟弟比我横,说不定他有办法。
我弟弟闻迅赶来,因为我电话里口气比较着急,他以为谁欺负我了,见了我就问,人呢,狗日的人呢?一边还抻拳撸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