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歌形势下民通唱法修订本

合集下载

浅析民族唱法的科学性

浅析民族唱法的科学性
关键 词 : 演 唱 ; 民歌 呼吸 ; 字 ; 鸣 咬 共

中图分类号.6 31 文献标识码: J 1. A
文章编号 :0 5 5 1 ( 0 0 1 — 1 5 0 1 0 — 3 2 2 1 )5 0 0 — 2
这也是歌 唱呼吸的重要环节 , 关系到吸气与呼气能否得以 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广义地讲 ,主要包括传统 的戏 曲演 气 , 唱、 曲艺说唱和民间的民歌演 唱三大类 民族 演唱艺术 , 也包括 循环往复 , 系到 已经获得的呼吸支持能否继续保持。 关 决不能
经 过 咽 喉 、 管 、 气 管 到 肺 的 底 部 , 把 气 息 推 向 后腰 部 。 气 支 并 动
唱。 而作为民族声乐来讲它用 的混合声 比较广泛 , 这主要有歌 唱着 的先天条件来定 。 真混 的声音有些真声的色彩效果 , 但是
也 有 假 声 的位 置 和 感 觉 , 音 听 起 来 比较 结 识 、 亮 , 声 区 声 明 低 Nhomakorabea心应手。
根据真假声 的多少分为真混 、 假混 、 和真假各半 的混合声 。美 声本身是用全身 的共 鸣 ,要全身 唱 ,多用假声或 者假混来演
笔者认为 , 的呼吸可分三个 阶段 : 歌唱 吸气 、 呼气 、 换气 。 吸气时 , 自然 , 状态 吸得深 , 恰当 , 吸得 气息从 1、 同时吸人 , :鼻 3
作轻松 , 自然 , 不牵强 , 不僵硬 。 两肩 自然下垂 , 脖子放松 , 否则 各部肌肉紧张 ,其他发声器官就不能灵活地有规律地 活动。 呼气应当平稳 , 均匀 , 有控制 , 呼气的关键是要找到支持点 , 找 到呼吸器 官和发声器官有机配合的力量 。 呼气 时 , 横隔膜平稳
厚实, 适合演唱《 白毛女》 《 、小二黑结婚》 。 等 假混 , 这种声音色 彩 比较 圆润 、 和 , 柔 低音 区较弱 , 上下音区容易统一 , 适合演 唱 幅堵较大 的声乐作品 。真假各半 的混合声 ,运用起来 比较灵

论湖南花鼓戏唱法对民族唱法的影响

论湖南花鼓戏唱法对民族唱法的影响

论湖南花鼓戏唱法对民族唱法的影响吴静【摘要】我国许多著名民族唱法演员都有学习湖南花鼓戏的经历,其演唱婉转动人,轻松自然,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湖南花鼓戏对于民族唱法究竟有何影响?文章首先对广义和狭义的民族唱法作出相关界定,继而通过实例从呼吸、共鸣以及润腔三方面说明湖南花鼓戏唱法对民族唱法的借鉴作用,说明二者之间有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花鼓戏唱法对民族唱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年(卷),期】2015(000)012【总页数】2页(P79-80)【关键词】湖南花鼓戏;唱腔;李谷一;民族唱法【作者】吴静【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湖南长沙 410006【正文语种】中文在当今我国民族歌坛上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活跃在舞台上的许多湘籍民族唱法歌手,尤其是女歌手大多有学习湖南花鼓戏的经历,如李谷一、张也、雷佳、王丽达等,她们将花鼓戏独有的演唱方法运用到民族声乐演唱中,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其演唱行腔韵味十足,有许多灵活的小弯小窍,唱出来的歌声婉转动听,轻松自然。

由此引出一话题,缘何这么多有湖南花鼓戏演唱经历的演员在民族歌坛上取得成功。

我们常说民族唱法要吸取传统戏曲、曲艺唱法的精华,闪光之处,湖南花鼓戏作为地方小戏,有着广泛的影响,深受群众喜爱,花鼓戏唱法究竟有何特点和值得吸取之处,它与民族唱法“字、声、气、腔、情”究竟存在何种联系,这些都值得我们民族唱法演唱者深入研究和学习。

在展开讨论之前,我们首先要知道何为民族唱法?民族唱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民族唱法包含了曲艺说唱、民间的民歌演唱以及戏曲演唱具有不同风格的三大类民族演唱艺术,也包含新歌剧、新民歌的演唱以及西洋风格唱法民族化的演唱等。

①狭义民族唱法是传承我国戏曲、民歌、曲艺民族传统唱法,并借鉴和学习西方尤其是意大利美声唱法精髓的一种唱法。

是目前我国高等音乐院校普遍使用的一种唱法,现在的民族唱法被称为它的“新”除了在演唱方法上“新”之外,在演唱体裁、演唱风格、演唱形式和传承方式上都有别于传统唱法。

民歌演唱艺术是属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中的一种

民歌演唱艺术是属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中的一种

民歌演唱艺术是属于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中的一种,民族声乐艺术从广义上来讲,它还包括戏曲、曲艺说唱、民间民俗演唱等等,形式繁多,十分丰富。

民歌演唱也就是现时我们通常称之为的民族唱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以来的十余年,我国每两年举办一届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分为三种唱法,民族唱法就是其中之一。

它是一门独立的声乐艺术形式,与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形式——戏曲、曲艺说唱、民间民俗歌舞演唱等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互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特点,而一切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最初都是起源于人民生活和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民歌,它们都是植根于深厚的民歌基础之上。

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

在数千年古老悠久而又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民歌作为人民大众广为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从远古时期一直流传发展至今。

依据考古发现,相传在五千年前的原始氏族社会就有了《候人猗兮》的情歌和狩猎的《弹歌》。

几千年来浩如烟海的民歌中,它的题材几乎包罗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现和反映了人民的性格、感情与理想、追求。

民歌甚至被认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编年史。

在千百年来的演唱实践中,民歌又逐渐形成了各种风格特色的音乐体裁,诸如:号子、山歌、小调、叙事歌、风俗歌、儿歌、宗教歌等等。

由于我国是一个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语言声调不同,地理环境不同,生活习俗、民间风尚不同,也使民歌的旋律调式、吐字行腔和韵味清调、感情表达的风格各有不同,形成各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色彩。

同是一首山歌,地处西北高原的民族则音调跌宕起伏、高亢宏亮,而在江南平川的鱼米之乡则音调多为悠扬宛转、清新秀丽。

同为一首表现少女追求爱情生活、寄情于为情人绣荷包的抒情小调《绣荷包》;云南的《绣荷包》是委婉清秀,四川的《绣荷包》是高亢活泼,而山西的《绣荷包》则是二者兼而有之,明快起伏、热情亮丽。

我国如此多姿多彩浩瀚的民歌演唱,数千年来一直在不断的流传发展、衍生变化。

第七章 多民族文学的民间精神标准版文档

第七章 多民族文学的民间精神标准版文档

三、文人根据民间文学的改编与创作。
第一节 进入汉语世界的多民族文学
舞剧的基本情节是,刘三姐以山歌为武器,揭 穿地主莫海仁企图霸占茶山的阴谋,地主派人说 媒,企图娶刘三姐为妾,被拒绝后便以逼债威胁 刘三姐的哥哥,刘三姐只好答应结亲,但结亲先 要摆歌台,唱不过她,则既不能娶亲,也不能霸 占茶山。地主雇了三个秀才,装满两船书来对歌, 被刘三姐驳得哑口无言,狼狈而去。于是设计加 害刘三姐,结果被爱慕刘三姐的小牛杀死。
地主雇了三个秀才,装满两船书来对歌,被刘三姐驳得哑口无言,狼狈而去。
历史叙事诗 歌》、《泪瀑》、魔童》等等,还有十几个 于是设计加害刘三姐,结果被爱慕刘三姐的小牛杀死。
于是设计加害刘三姐,结果被爱慕刘三姐的小牛杀死。
,如
《海陵王》、《敕勒人悲歌的一代》、《桐琴歌》等。
汉族作家也从民间文学中汲取创作的材料与灵感,如诗人艾青、闻捷、唐湜等。
式与潜藏其下的民间隐形结构。 地主雇了三个秀才,装满两船书来对歌,被刘三姐驳得哑口无言,狼狈而去。
所谓“新民歌”,其运作过程及基本精神显示出主流意识形态对民间形式的粗暴入侵。
三、文人根据民间文学的改编与创作。
三、文人根据民间文学的改编与创作。
在这个明显的意识形态化了的作品中,民间趣味、
于三是、设 文计人加根害据刘民三间姐文民,学结的间果改被编意爱与慕创识刘作三。、姐的民小牛间杀死的。声音不论在表层还是在深层都有充分
的保留,表层如刘三姐的带有浓厚民间鲜活生命的唱词, 地主雇了三个秀才,装满两船书来对歌,被刘三姐驳得哑口无言,狼狈而去。
于是设计加害刘三姐,结果被爱慕刘三姐的小牛杀死。
俗文艺形式与潜藏其下的民间隐形结构。
汉族作家也从民间文学中汲取创作的材料与灵感,如诗人 虽然在歌舞剧《刘三姐》的改编过程中,阶级斗争的意识形态不可避免地支配了改编程序,但促使其成功的因素,却是显形的现代通

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下册(简谱)第8课《山里的孩子心爱山》教学设计 (2)

人音版三年级音乐下册(简谱)第8课《山里的孩子心爱山》教学设计 (2)

山里的孩子心爱山一、课题:《山里的孩子心爱山》选自人音版音乐三年级下册第八课《家乡赞歌》。

二、教学内容:《山里的孩子心爱山》第一课时三、教材分析:这是一首赞美家乡的儿童抒情歌曲,它表达了山里的孩子热爱家乡真挚的情感。

歌曲的曲调较多地运用了切分节奏和旋律的三、四度跳进,使得曲调欢快流畅,具有浓郁的民歌风。

歌词以质朴的语言,不仅使人闻到了泥土的芬香,也让人感受到山里孩子对家乡日新月异的景象所表达的喜悦和热爱之情。

歌曲的第9、10两小节节奏略紧凑,使得曲调更为欢快跳跃,富于动感,与前面舒展流畅的旋律线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它既保持了旋律的流畅,又是欢乐情绪的真实表现。

紧接着音乐的情绪又转为热情而舒展,第12、13小节间的四度跳进把曲调推向高音区并形成高潮。

眼望家乡一片蒸蒸日上的景象,把山里的孩子爱家乡的欢乐喜悦的情感得以充分地抒发。

四、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小学生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

他们在接受别人的评价中能发现自身的价值,产生兴奋感、自豪感,对自己充满信心;三年级的学生有了一点音乐积累,同时音乐方面在小学是承上启下的学习状态,学生的共同特点是好奇、活泼、好动,用自然正确姿势来演唱本歌曲。

在教唱过程中内容上注重中年级学生的性格特点,突出趣味性、游戏性,注重过程与参与。

五、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唱歌曲,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2、过程与方法:根据学生特点,在多种音乐活动中激发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在实践体验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3、知识与技能:学习歌曲《山里的孩子心爱山》,学生能以赞美之情、自然甜美的声音表现歌曲。

准确掌握切分、附点节奏及一字多音、装饰音等唱法,初步体验民歌的音乐特点。

六、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以优美动听的歌声表现歌曲《山里的孩子心爱山》。

2、教学难点:歌曲中的切分节奏、附点节奏;一字多音、装饰音的唱法。

七、教学用具:钢琴、课件、打击乐器等八、教学方法:谈话法、欣赏法、模唱法九、教学过程:(一)课前律动:同学们好,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课前律动。

山西民歌的“小歌大唱”

山西民歌的“小歌大唱”

山西民歌的“小歌大唱”在北京的舞台上独唱音乐会很多,而演唱山西風格的民族声乐专场独唱音乐会却不多见。

这是“乡音、乡情、乡韵——权高明音乐会”的最大看点。

演唱方法之“大”:土洋方法的融合民歌是农耕时代的民间俚曲,口耳相传,千百年来传承朴实的口语化真声歌唱方法。

尤其是男声,歌者凭借较好的嗓音条件歌唱,以情动人。

但这种歌唱音域有限,声带也很容易疲劳。

“民歌小唱”就是在此基础上,引入美声歌唱中真假声结合,多腔体共鸣的方法,拓展民歌演唱的音域,美化音色、保护嗓音。

权高明受过正规的声乐教育,有着扎实的美声发声的功底,气息深厚、贯通,各声区音色统一、音量宏大、咬字清晰。

关中带开的高音关闭技巧,高音演唱的亮、松、透,接连演唱十几首具有较高技巧难度的作品而没有声音疲劳的感觉,是难得的男高音。

作品之“大”:形式、题材的拓展音乐会对“小歌”之“大唱”的追求,体现在对民歌版本的选择和处理上。

《想亲亲》,在四四拍“咱二人想好”前补充了八小节的四二拍“咱二人想好”,歌词的强调,旋律、节奏的递进,将情绪推向高潮,使这首情歌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樱桃好吃树难栽》将具有地方特色的迂回音调应用于大反复的间奏,这种处理如同歌剧中的过场音乐,烘托音乐情绪,增加音乐的戏剧性。

《黄河唢呐》彰显山西晋南蒲州梆子粗犷豪放、深沉凝重的特点。

作品跨12度,高音在小字二组的b迂回,对男高音是很大的挑战。

特别是高潮部分的:“吹呀吹呀吹呀吹呀”,歌词相同,但演唱不能简单重复,既要把握语气、力度、情感上的递进和变化,又要在高音区一气呵成。

《山西牧歌》《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大槐树》等也是声乐比赛中男高音常选用的作品。

音乐会突出了对这些大题材、大作品的选择,显示出民歌之“大”的另一个特征。

演唱风格之“大”——大俗中大雅权高明出生在山西晋南降州,从小受蒲剧、眉户的熏陶,在山西运城文工团、省歌舞剧院和武警军乐团多年的演唱实践,更锻炼和丰富了他的艺术修养。

所以,他的“小歌大唱”还体现在对各类山西民歌演唱风格的把握。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之比较研究

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之比较研究
个 民 族 和 地 区 的 民 歌在 历 史 的 长河 中传 承 、交 流 与融 合 。这 五 千 年 光 辉 灿烂 的历 史文 化 ,衍 生 出 中华 民族 干 姿 百 态 的 艺
我 国音乐 院校 的建立和声乐系的设立 ,引进 了许 多外 国声乐
专 家 担 任 教 学 ,使 美 声 唱 法 得 到 了较 大 发 展 , 并开 始 受 到 人 们 的喜 爱 和 重 视 。到 了五 十 年 代 ,保 加利 亚声 乐 教 授 契 尔 金
王雪敏 《 民族 唱 法 与 美 声 唱法 之 比较 研 究 》
民 族噜 ; 与 美声 唱法 之I 较 研 究 去 = 七
王 雪敏
摘 要 :本 文从 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历 史渊源与发展 、文化 定位 、审美情感表达方式及唱法的技巧运用等 多方面就声 乐课 中 的 民族 唱 法 与 美声 唱 法作 个 比较 , 以便 更 好 地 推 进 我 国 民族 声 乐的 传 承 和 发展 。 关键 词 : 民族 唱 法 ; 美 声唱 法 ; 比较 研 究
术 形 式 。 其 中 , 表演 艺术 中带 有 演 唱形 式 的就 有 三 百余 种 , 而 且每 一种 形式 的 唱法 及 表 现 手 段 都 各 具 特 色 。 如 今 随着 我 国政 治生 活 、文 化 生 活 的不பைடு நூலகம்断 提 高和 发 展 ,
对 其 他 姊 妹 艺 术 的 长 处 进 行 不 断 的 取 舍 和 融 入 而 形 成 这 种 动 作 用 。七 十 年 ,斯 义 桂 来 华讲 学掀 起 一 股 向美 声 唱 法 学 习 唱法 正 是在 传 统 的声 乐 基 础 上 发 展 起 来 的 。本 世 纪 三 十 年 代 的热 潮 。在 他 长 达 五 个 月 的 讲 学和 授 课 中 ,为 国人 带 来 了科 秧 歌 剧 演 唱 方 法 ,可 以说 就 是 民族 声 乐 艺 术 的雏 形 ,之 后 歌 学 的 教 学 观 念 ,新 鲜 的 教 学 手段 和 丰 富 的 声乐 教 材 。八 十 年 剧 《 白毛 女 》演 出的 巨大 成 功 ,标 志 着 我 国 民族 声 乐 的 真 正 代 ,特 别 是 改 革 开 放 以来 ,对 外 交 流 日益 加 强 ,18 9 2年 美 国 开 始 ,是 中 国 民族 声 乐 艺 术 发 展 的 一 个 新 纪 元 。 同时 期 和 五 朱 利 业 音 乐 学 院 声 乐 系 主任 佛洛 教授 来 华 ,在 上 海 音 乐 学 院 六 十 年 代 又 陆 续 创 作 和 编 演 了大 量 新 歌 剧 、 新 民歌 。 如 歌 剧 讲 学 谈 到 了用 轻 机 能 训 练法 :先 假 后 混 、气 击 双 唇 、 打 哈 欠 《 湖 水浪打浪》《 姐 》 洪 江 ,歌 曲 《 恋 花 ・ 李淑 一 》 ( 蝶 答 赵 和 叹 气 状 态 、 朗诵 歌 词 等 多个 教 学 手 段 使 师 生 们 在 一 个 轻 松 开 生 编 曲) 三 杯 美 酒 敬 亲 人 》 ( 河 、程 茹 莘 编 曲) , 这 ,《 晓 等 愉 快 的 气 氛 中 获 得 松 弛 、 贯 通 的音 域 、 宽 广 的 歌 唱 嗓 音 。 些 表 达 人 民新 的 生 活 、 新 的 思 想 感 情 、 新 的精 神 风 貌 的 新 的 18  ̄ 1 8 吉 诺 ・ 吉 三 次 来 华 ,他 的 讲 学 热情 严 谨 ,清 9 1 9 3年 贝 音 乐 风 格 和 新 的演 唱 方 法 和 形 式 使 我 国 的 音 乐 舞 台 上 增 添 楚 易 懂 ,论 点 可 信 ,明确 了一 些 概 念 ,纠 正 了一 些 混 乱 认 识 , 了奇 异 的 光 彩 。事 实 上 ,“ 时 的 民 族 声 乐 已经 是 一 个 与 西 这 对 我 国 声 乐工 作 者 起 了重 要 作 用 。使 我 国声 乐 教 育 事 业得 到 洋 声 乐 相 对 比较 而独 立存 在 的 ,受 到音 乐 界认 真 关注 的 强大 了很 大 的 发展 ,有 一 大 批 年 轻 歌 唱 家 如 张 建 一 、 胡 晓 平 、詹 的 歌 唱 流 派 。 ” 曼华 等 在 国 际 声乐 舞 台上 崭 露 头 角 ,大 赛 中连 连 夺 冠 获 奖 , 新 中 国成 立 后 ,音 乐 教 育 界 开 始 了对 民族 声 乐 的教 学 研 表 现 了我 国美 声 唱法 教 育 进 入 了一 个 新 的 发 展 阶 段 。 究 , 立 了 民 间演 唱 班 , 族 歌 剧 班 及 本 科 的 民族 声 乐 专 业 。 成 民 就 从这 个 时候 起 ,我 国 民族 声 乐 艺 术 走 进 了 高等 音 乐 学 府 , 二 、 文 化 的定 位 及 内涵

原生态唱法与学院派唱法之我见

原生态唱法与学院派唱法之我见

原生态唱法与学院派唱法之我见作者:刘利华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综合(上旬)》2014年第14期摘要:在我国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全面发展的今天,“原生态民歌”在国内渐成潮流,成为备受大家关注的一个文化现象。

原生态唱法带来了许多地方少数民族的歌曲演唱形式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让人了解歌曲的本质。

在我国民歌歌坛,一直占据主要地位的是新的民歌唱法,也就是在全国音乐院校中,声乐专家、声乐教育家广泛采用的教育学生的唱法,被人们称为“学院派”。

原生态唱法”和“学院派民族唱法”都是源于我们五十六个民族,是息息相关的。

学院派民族唱法应该借鉴原生态唱法,合理地运用、结合,将中国民族声乐发展推向又一个高峰。

关键词:民族声乐原生态唱法学院派唱法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我们的先辈在不断地生活与劳动中逐渐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中国音乐文化体系,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西方的音乐元素充斥了中国音乐市场。

从“新民歌”“新民谣”“新民乐”的出现,冯晓泉、曾格格夫妇新民乐及“女子十二乐坊”在日本的窜红……无疑,民族民间音乐已经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

直至谭盾多年民间采风音乐专题的出现,一个新的名词“原生态音乐”逐渐浮出水面,彻底打破了中国音乐文化几十年来的沉静,而在声乐的领域故出现了“原生态唱法”。

从李琼、索拉旺姆的出现到阿宝的迅速走红,直至第十二届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增设了原生态唱法组,什么是原生态唱法?什么是学院派民族唱法?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

一、关于原生态唱法(一)原生态唱法的基本含义“原生态唱法”是一个新出现的名词,所以专家们都在给它寻找一个合理的定义。

单就“原生态”这一词是从自然科学领域借鉴而来的“生态是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

原生态是一切在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是老百姓很自然表达出来的东西”。

(二)原生态唱法的评判准则首先,要看对各种唱法共同的要求,主要是音律、音准、节奏、音色、韵律感、音乐表现力,这是表现一首作品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夏处处有新声新曲新音中国红——简析新民歌形势下的民通唱法摘要:本文由新民歌发展的流变,尝试概括了民族新唱法的一些特征及其各个时期不同流派民歌演唱风格及其代表人物,并列举了大量事实说明关于“民族新唱法”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提出当今所谓的“民通唱法”只是民族新唱法的一个派别,并不能称作是民族唱法的一种。

并结合以上观点对民通唱法的走向做了一些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新民歌;民族新唱法;民通唱法Analysis Of The New Situation Of Public FolkSinging QualcommAbstract:This paper by the new development in the evolution of folk songs, try to summarize thenew national singing som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fferent periods of different schools andfolk vocal style and its representative, and lists a large number of facts show that on the "new national singing" the accuracy and science, put forward in today's so-called "people pass singing" is just singing a new ethnic factions, and should not known as a national singing. Combined with the views of the people pass over the direction of singing briefly to do some analysis.Key words:new folk songs; national new singing; people pass Singing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创新和引领时尚已成为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和观念。

在音乐领域里,很多人也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创作出许多具有时代感和视听性较强的新的音乐作品,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具有时代气息的新音乐人、新歌手。

当前,在民歌唱法领域里出现了一个新的现象,部分歌者在原有民歌唱法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流行元素,把歌曲演绎的时尚化,迎合了大众的听觉审美习惯,而被大众所接受,于是,我们便把这种演唱方法冠之为“民族新唱法”,“民通唱法”则是其唱法中典型的一种。

一、我们现在所称的“新民歌”是什么?一、“新民歌”的概念民歌,简单地说,就是民间流行的、富于民族色彩的歌曲。

因为表现的是一个民族的感情与习尚,因此各有其独特的音阶与情调风格。

“新民歌”中“新”有一个相对的概念。

“新民歌”产生于二十世纪末,是一种以“民”为主,主要采用“民通”的演唱方法;创作上在立足民族风格基础上加进流行、时尚的现代音乐元素;演出形式上强调商业包装的全方位视听体验的新型歌曲演绎和创作。

体现我们现代的“新民歌”是什么呢?我们现在所称呼的“新民歌”又可以叫“民通唱法”、“民美唱法”,它不同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新民歌运动”中的那种唱法。

它是汲取了美声和流行音乐的元素,加上我国本身的民族特点发展而来的。

这种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或与美声唱法结合的形式,既能够充分体现中西合璧的效果,也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符合了现代人对艺术的审美,成了一种流行元素。

二、“新民歌”在唱法上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传统的民族唱法以真声为主,大多采用腹式吸气法,其特点是气吸得深,但量少,而形成的吸气管道比较长,不利于高、中、低声音的统一。

共鸣以头、鼻腔共鸣为主,辅以喉、咽、口腔,加上少量的胸腔。

相对来说,民族唱法由于咬字和润腔等技法的运用,在共鸣腔管的使用上,比美声唱法要细一些和短一些,以求突出民族性。

喉咙打开适度,喉咽腔不要求开得太宽,喉结相对稳定。

放松下颚,抬高上颚。

这样获得的共鸣集中在头鼻腔。

民族新唱法则借用了美声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方法,吸气量足,易于控制,高音区主要以头控共鸣为主,增加了真假声的混合,发出来的声音亮丽、集中、穿透力强。

歌唱表现更为生动、灵活、风格色彩和风格更为鲜明。

“新民歌”的唱法,要求以作品风格来定唱法,即作品决定唱法,不是什么作品只用一种声音和一种方法,而是演唱者唱什么样的歌,就用什么样的唱法。

但不管什么唱法,首先一点是要人产生愉悦的感觉。

近年来学院派歌手的最大弊端就是只重视声音的共鸣,藐视观众的共鸣。

其性质是形而上学的。

究其根源,与我国声乐教育体制有关。

延用四五十年代的老古董,已经与时代不同步了。

传统固然必不可少,创新也势当必行。

音乐教育家应该解放思想,不能固步自封。

然而在新民歌影响下则诞生了许多新一代的歌唱家如丽媛、宋祖英、吴碧霞(美、民兼具)、汤灿、也、思思、阎维文、斌、王宏伟等,无论在演唱方法的科学性、艺术性、时代性和民族性,还是声音的色泽、光彩、弹性、力、技巧、美感,以及驾驭各种不同时代、地域、风格音乐作品的能力、表现力、吐字、行腔、韵味,乃至形象、气质、台风等方面都具有民族性和世界性。

在这种新风格的影响下,民歌的演唱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出现了于文华、周冰倩、汤灿、谭晶等少数能在民族唱法发声基础上结合通俗方法来演唱的“标新立异”的人物,他们的演唱风格既有传统的民族韵味,又有现代感,更适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

中西合壁,土洋结合,本身就是“现代唱法”的集中体现。

胡松华在《艺术人生》中说施洋“肥”,开民族花,一语道破了现代唱法的精髓。

既然是中国歌曲,就应该立足与本土,根据本土的土性,选择适于本土生长的洋肥,这样,“民族之花”才开的鲜艳长久。

三、“新民歌”的发展和演变我国的民歌历史悠久,浩如烟海,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场“新民歌运动”把我国的民歌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那么,我们现代的“新民歌”是怎样发展和演变呢?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劳动人民才真正得到尊重,中国民歌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反映人民新生活的民歌如春笋般的大量涌现出来,不但题材新颖,而旦音乐格调更加活发、热烈、开朗、明快,充满了向上的激情合乐观主义精神,由于各个民族以往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有不少民族甚至尚无文字,民歌仍然是他们的主要艺术形式,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大都保留着“诗、歌、舞”相结合的形式。

相比之下,汉族由于戏曲、说唱的迅猛发展,民歌演唱活动不如兄弟民族活跃,沿海不如陆地区传唱的民歌多。

这也是新的历史时期民歌的一个显著特征。

然而“新民歌”不仅得到了中国观众的喜爱,而且还走出了国门。

宋祖英等一些歌唱家把我国的“新民歌”推向了世界,有的还成功地举办了个人音乐会,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我国的“新民歌”站在了新世纪的起点上,既回首过去又展望未来,并与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接轨。

从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走出来的青年歌手丽丽也演唱了很多的“新民歌”,她在对待不同风格作品的时候所用的唱法就不同。

如在演唱歌曲《红旗颂》时,为了顺应作品的要求,就在民族唱法的基础上,融入了一些美声唱法,这样就产生了大气磅礴的效果。

此外,还有很多歌唱家,她们的演唱都各具特色,唱法与作品风格也都结合得很紧密,体现出了“新民歌”在唱法上多样性的特点。

凭一首《祝福祖国》走红,被称为中国“新民歌”第一人的汤灿,她演唱过《开门红》《万家灯火》《好梦成真》《红红的日子》等歌曲。

在《幸福万年长》的演唱中,她借鉴通俗的新演唱方法,将民歌演绎出时尚感、现代感的新表现形式,被业界誉为新民歌、新探索、新奉献的佳作。

“新民歌”也从此成为民歌界争鸣的对象和一大音乐潮流。

以民族歌唱为专业的王丽达,声音高亢洪亮,韵味十足,擅长演唱主旋律作品,她的气质形象和演唱风格与民歌大姐大丽媛颇为相似。

气势恢宏的《亲吻祖国》是其成名作,其他代表作品有《沂蒙山我的娘亲亲》《红红的中国结》《越走路越宽》《爱无眠》《团圆酒》《相聚中华》《人民父母》等。

在自己的专辑《五百里》里,王丽达大胆地做出了一次尝试,在流行、民族、交响甚至弗拉门戈等不同风格的音乐之间,以明显区别于传统民歌手的混合型唱法,来了一次“无界音乐”的快乐之旅。

汤灿、祖海、王丽达她们大胆的尝试,大胆的创新,充满活力的演唱、新鲜亮丽的服装、化装等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无疑是增添了一道美丽的色彩。

其实在新民歌形势下她们所谓的新演唱方法追根到底是离不开民族唱法本身,实质还是在民族唱法的发声基础上,再结合通俗唱法,加上流行音乐元素和语言,简单的讲也就是今天大家所说的民通唱法,它既增强了时尚性、娱乐性、可听性,又迎合了大众的审美需求。

二、“民通唱法”的特点及展望一、立足在民族唱法上的“民通唱法”我们所知道传统的民族唱法讲究以情带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十分强调吐字咬字的功力,以字领腔(音),字正腔圆,感情饱满、动人,以情带声,并注重相应的形体表演。

音色明亮、纯正,讲究脆、甜、水、圆、润、立。

行腔委腕、动听,韵味浓郁,讲究民族的风格、韵腔。

唱演均重,神情兼备,真切动人。

这就是我们讲的民族声乐的广义概念,换句话说,“唱情”是民族声乐的一个本质特点。

“民通”是一种音乐风格,是一种不同歌唱形式形成的风格各异的歌唱种类。

具有民族风韵的通俗歌曲就是“民通”。

“民通唱法”在强调“唱情”这一传统特点的同时,借鉴了通俗歌曲的演唱方法,合理地安排了真假声的比例,形成了一整套不断完善、自成体系的演唱方法,这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混声”唱法,即民通唱法。

我们都知道混合声使高音明亮,低音结实,由于它具有真声色彩,比较接近我们民族的语言,容易做到吐字清楚,声音上下贯通又比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民族唱法必将展示在世人面前。

较方便,也符合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

随着人们对声乐艺术的不断认识,混合声已被越来越多的民族唱法歌唱者所采用,如娜、于文华、周冰倩、汤灿、谭晶、晓泉等,形成了新的民族唱法,即我所说的“民通唱法”。

其实,在我国传统戏曲、曲艺、民歌中混合声早已有应用,如京剧演员浩亮的行腔就很好的运用了混合声。

只不过由于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剧种风格、语言和地方欣赏习惯,因而不广为人知罢了。

二、“民通唱法”的发展及代表人物创新是艺术的灵魂,民歌创作既要继承传统又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创新,我国民歌从“五四”时期起,就尝试把传统民歌技法与西洋音乐唱法有机融合,逐步形成了现代新民歌,有人称之为“民美”,开创了民歌创作的新纪元。

而近年来以民族民间音乐为基调创作的通俗歌曲被称之为“民通”,更是深受群众喜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