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怎样唱歌 民族唱法篇
民族唱法的训练技巧与演唱要点探讨

民族唱法的训练技巧与演唱要点探讨民族唱法是指不同于西方音乐的传统民间音乐唱法,以自然、朴实、灵活的歌唱技巧为特点,代表了各民族的音乐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
在现代唱片、演出等音乐事业中,民族唱法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学习和掌握民族唱法的技巧和要领,对于音乐人和爱好者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训练技巧1.呼吸练习呼吸是歌唱技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民族唱法的基础技巧之一。
要想唱出自然、流畅、有力的声音,一定要掌握正确的呼吸技巧。
对于练习呼吸,可以采取下述方法:(1)深呼吸练习:呼吸时,用鼻子慢慢吸入空气,使腹部膨胀,然后用口吐气,让胸部和腹部缩小。
反复练习,增加肺活量和呼吸深度。
(2)连续呼吸练习:保持坐姿,鼻子和嘴巴交替呼吸,使氧气流进肺部。
在呼气时,用腹肌稍稍凸出,让气体畅通无阻。
2.咬字练习民族唱法中,讲究拼音准确、字音清晰。
对于不同的民族唱法,唱腔、语调、辞意等也都有所不同,因此在咬字方面的练习是十分必要的。
(1)字音练习:是对每个音节进行练习,以清晰、准确的发音为目标,逐渐掌握民族歌曲的口腔形态。
可以通过反复快速的读词、练唱来提高口齿清晰度。
(2)语调练习:不同民族唱法中语调各有不同,语调的掌握要求根据唱曲类型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
比如,有的民族唱法要求高声唱,这时可以使用哑铃等道具来帮助训练。
3.节奏掌握民族唱法的节奏拍子往往比较灵活,要确保练习者能够准确把握节奏的变化,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手拍练习:手拍是最简单直接的节奏训练方法之一。
可以利用CD等伴奏来帮助掌握节奏,并通过手拍让身体感受到唱曲中的音乐节奏变化。
(2)跳舞式唱法:这是民族唱法中常见的一种训练方法,可以使练习者更加贴近节奏的变化,让唱曲更加有节奏感。
二、演唱要点1.情感表达民族唱法往往是唱曲与情感的完美结合,良好的情感表达能够让听众更好的感受民族歌曲的魅力。
在演唱过程中,要注意动情、抒情、情感投入,生动地表达唱曲的情感内涵。
2.音色掌握民族唱法中,音色与唱腔的特点和情感表达密切相关。
民族唱法的训练技巧与演唱要点

民族唱法的训练技巧与演唱要点民族唱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民间歌谣、山歌、戏曲唱腔等多种形式。
民族唱法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民俗性,传承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情感色彩。
如何进行民族唱法的训练和演唱,需要掌握一些技巧和要点。
一、唱法训练技巧1、正确的呼吸方法:民族唱法需要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以保证歌曲的形体完整和声音质量。
要通过饱满的吸气和缓慢的呼气来实现良好的呼吸,不要过度用力或呼吸不顺畅。
同时,要注意腹肌的控制,让声音产生深厚的共鸣。
2、发声技巧:民族唱法通常需要用较高的声音唱出高亢的情感。
为了做到这一点,必须掌握一些发声技巧,如喉音、颤音、卷舌音等。
这些技巧需要获得适当的训练,以充分发挥声音的表现力。
3、音调训练:音调是民族唱法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
要做到精准的音调,需要经过严格的音调训练。
这包括练习各种唱调、唱宽度和音高等要素,以达到唱法的熟练程度。
4、节奏训练:民族唱法中的节奏感觉不仅包括唱腔的节拍,还需要对歌词中的重音和轻音进行强化。
要掌握好节奏感,需要多练习,可以听歌、打歌、跟唱等方式进行。
5、口腔调整:民族唱法要求唱法具有特殊的地域特色和民族色彩。
为了达到这个要求,需要调整口形,让唱腔更加饱满、富有力量和美感。
二、演唱要点1、清晰的发音:民族唱法通常需要表达深刻的情感,因此需要表达清晰的发音,以便观众更好地理解歌曲内容。
2、充分的情感表现:民族唱法的特点是情感饱满,表现力极强。
演唱时,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情感,让观众感受到歌曲所传达的情感。
3、掌握好速度:民族唱法的速度和尺度有时会很快,有时会很慢。
唱腔的速度要根据歌曲的整体风格和情感需要进行调整。
4、正确的姿势:演唱民族唱法的时候,要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避免过度张扬或不当的动作。
唱腔时眼神也很重要,要与观众建立良好的眼神交流。
5、感情投入:演唱民族唱法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感情投入,不要只顾技巧而忽略情感。
唱腔时要体现对歌曲情感的理解和领悟,以达到演唱的最佳效果。
教你怎样唱歌 民族唱法篇

虽然戏曲唱法和现在流行的这种民族唱法都是歌唱,但在行腔和用气上有很大不同,可以说是两种根本不同的唱法。
现在的民族唱法在行腔方式上更接近美声,只是在声音的造型和咬字上本土化一些,声音比较开放,不那么圆,但具体唱法上并无多少中国的东西,咬字不象戏曲那样“狠”,字要服从于声音。它的用气和美声很接近,在保持横膈膜支持的基础上,气息走向基本是横的,着力比较均匀,唱的基本就是乐谱上那些音符,最多根据四声在字头上带些滑音。有人称现在的这种民族唱法为假洋鬼子唱法,虽然不雅,却说明了它的实质。最别扭的是许多人在中国式的字音里配以比美声哆嗦得更厉害的大颤音,听来极不协调。它和郭兰英、王玉珍、才旦卓玛、郭颂等人为代表的那种民族唱法在咬字和用气上是根本不同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现在许多条件非常出色的演员学他们的曲目,却出不来他们那种味道,总觉得少了些什么的原因。
纠正的方法:加强锻炼,控制气息的能力,把劲下移两肋和腹肌,不要追求音量,可用小声闭口 哼唱寻找混合共鸣,避开紧张。
(三)呼吸量小而不积极
表现为声音虚弱、漂浮、过分单薄、细、没有共鸣等。喉部用力时则表现“咩咩声”。
纠正的方法:加强“吸气”的深度,控制“呼气”时(即加强收腹提气的力量与吸气控制力量的对抗,)体会气声结合,声音的结实变化,理解气息的作用,必要时,专门训练大音量的方法,锻炼“呼气”的力量。
F.民族唱法初探的问题
主要词汇:民族唱法 问题 风格 单一化 多元化
主要内容:本文对目前“民族唱法”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文章类别:人文 艺术 音乐 声乐
“民族唱法”作为声乐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来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拥有巨大的听众群体。它是抒发人类真挚的情感,宣扬人类生活中的真、善、美,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颂扬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进步,激励人民奋发向上的极为重要的音乐形式。
民族唱法的训练技巧与演唱要点

民族唱法的训练技巧与演唱要点民族唱法是指以民族音乐为基础,运用民族音乐特色的声乐唱法。
不同民族的唱法各具特点,如蒙古族的呼麦、彝族的花喉、藏族的共鸣唱法等,都需要通过训练技巧和演唱要点来掌握。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民族唱法的训练技巧和演唱要点。
蒙古族呼麦:1. 运用腹式呼吸:呼麦需要长时间维持呼出声,保持足够的气息支持十分重要,所以要掌握腹式呼吸。
2. 嘴唇的调整:呼麦时要保持嘴唇相对放松,呈半合状态,扩大嘴唇面积,使呼出的气流更加稳定。
3. 舌头和声带的协调:舌头尽量向下弯曲,牢牢贴合下颚,使空腔变小,增加共鸣,同时要控制好声带的振动,产生独特的颤音效果。
彝族花喉:1. 控制气息发声:花喉需要通过颤音技巧产生共鸣效果,所以要掌握气息的适度流动,避免过分用力或不够用力。
2. 嘴唇的调整:花喉唱法中嘴唇要呈半合状态,在齿龈之间形成一个小的缝隙,从而产生特殊的音色效果。
3. 舌头的位置:花喉需要保持舌头的弯曲,牢牢贴合下颚,形成一个狭窄的空腔,从而加强声音的共鸣。
藏族共鸣唱法:1. 呼吸控制:共鸣唱法需要对气息进行精准的控制,通过深腹式呼吸和注意气息的维持来保持持久的声音。
2. 嘴唇和腭的调整:共鸣唱法要求嘴唇微微张开,使口腔空腔气压增大,形成共鸣效果,同时调整软腭的位置,合理控制音色。
3. 声带的协调:共鸣唱法要求声带的振动和口腔空腔的共鸣协调一致,从而产生清晰、宽广的声音效果。
除了以上几种民族唱法,其他民族唱法也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训练技巧。
在进行民族唱法的训练时,需要有专业的教师指导,针对个人的声音特点和音域范围进行训练,逐步掌握唱法的要点和技巧。
要多听多模仿,通过模仿民族唱法的专业歌手,学习他们的发声技巧和表达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
还要注重身体的锻炼和健康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音乐素养和身体状态,以更好地演绎民族音乐。
民歌唱法练声方法

民歌唱法练声方法从开始练声起,就要同音乐结合起来,即练声也要有良好的乐感。
音程、音阶一方面是肌肉、音准、气息、共鸣等方面的技术练习,同时它们又都是乐曲的组成部分,要给它们以音乐的活力和生命。
下面小编整理了民歌唱法练声方法,供你阅读参考。
民歌唱法练声方法01 一气沉若想使高音唱得轻松而又明亮干净,气息支持当然是基础,关键是气息的位置,音越高,气息位置越低,以在腰部四周为最佳.很多人在唱高音的时候总有一个通病,气息浮至胸腔,所以气紧,不自觉的伸下巴,所以气不畅顺,唱罢喉咙不可避免的发炎.所以气沉,收下巴是唱高音的基本要求.而音质好坏则取决于自身的生理条件,对音乐的领悟以及正确方法的使用.二舌平口腔是气息流出人体的最后一个关卡,若舌卷或缩,自然会堵住气息的通道,不仅高音上不去,而且气息和舌的对抗会使你感到越唱越累.舌平以舌尖轻抵下牙齿为最佳.如果已经养成了这个坏习惯,介绍一种方法,在练声的时候含上一颗糖,舌自然不敢卷或动弹,而且能成一种比较自然的状态,一但习惯之后,不再用糖的帮助的时候,你会明显觉得收放自如.不过这个过程很苦,要坚持.三腰部力量学过声乐的人都知道,正确的歌唱方法并不是用嘴歌唱,而是气息,所谓气息,说得通俗点,就是腰部力量.有的人本身生理条件很好,高音亮而饱满,但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唱高音时总会觉得音站不稳,摇摇摆摆,老是不听指挥.就像一个物体能够稳当的摆放在一个地方,必然是因为它有一个支点.而我们的腰部力量就是歌唱的支点.当一个人打呵欠的时候,就是拥有歌唱最佳状态的时候,不仅喉咙完全放开,腰部也有一股力量在腰四周游走,有兴趣者可以多多体会.当然坚持练习仰卧起坐更是一个直接锻炼腰部力量的方法.四共鸣一次好的发声不仅需要口腔的本音,更需要颅腔和胸腔的共鸣.泛音产生于颅腔,使音色饱满,胸腔的共鸣则使音色浑厚.高音用得较多的是颅腔的共鸣,中低音则需要很好的胸腔共鸣.一般人都觉得唱歌最难的就是高音,其实不然.“你能够低到多少,你就能高到多少”,就像拉弹弓,你能够往后拉多少,你就有多少可以爆发的高音力量.当这三个腔体都能互相配合的时候,那就真是如鱼得水,天籁之声.五情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发音技巧中怎么会有情?对所有作品的演绎如果没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情的投入,纵使有再高的技巧也是枉然.因为,歌唱,本来就发源于人对自身情感的表达和释放.从现在的国际歌坛可以看出,最出名的不是音色最好,技巧最高的,而是能够用情用心歌唱的歌手.当然,这也是我们演唱中的致命弱点.一个人如果没有情,怎么能够演绎出作品的真谛.要想唱好,首先得热爱歌唱.歌唱中气息状态,呼吸问题胸腹联合呼吸法吸气后两肋扩大,横膈膜下降,小腹微收。
民族唱法的技巧

民族唱法的技巧民族唱法的技巧民族唱法是按照特有的民族演唱习惯、审美来进行演唱,主要语言以民族语言为基础,有着别致的韵味,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民族唱法的技巧,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民族唱法气息的运用中国民族唱法有吸气深,存气多,运气足,用气活等特点。
在中国古代音乐典籍上早有“气动则声发”、“气沉丹田”、“善歌者必先调其气”等记载。
在气息的运用上强调下述4点:1、讲究气口气口是中国民族唱法中用来说明吸气点和吸气方式的术语。
中国民族声乐的曲调结构复杂,有时一字数音,一腔数板,必须在正常的气口外,补充一些气口。
如有时为了美化唱腔,常在附点音符和切分音的长音之后加进临时气口;或者为了渲染音乐气氛和感情的高潮,在适当的地方加上临时的感情气口等等。
使用气口的方式除一般歌唱吸气的方法外,还需采用偷气(不让人察觉的吸气)、抢气(在短时间内的急速吸气)、快吸气、慢吸气、浅吸气和深吸气等。
2、气息的支持中国民族唱法在声带使用上张力较强,共鸣比较集中,采用以腹式呼吸为主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其呼吸对抗力量的集中点(支撑点)在脐上至腰间,这样便于贮存气息,控制呼气,以灵活地支持发声。
3、气息的控制在呼气发音时,气流外围的肌肉(吸气肌肉群)始终做与气流相反方向的下沉运动,以此形成与呼气动作明显对抗的力量,起到节制呼气,保护声带,发挥充分共鸣和变化音色的作用。
4、气息的灵活运用除经常使用的基本呼气方法之外,还要做和灵活变化的呼气训练,以便在声带和共鸣的配合下,完成各种不同的润腔发声。
如润腔中的“嗽音”是一股较粗散的气流,刹那间冲破声门的阻力弹发出来;“顿音”是呼气在支点处做半顿半连的弹性的对抗运动形成的;其他如:“截音”、“颤音”、“沉音”等的呼气使用方法也都各不相同。
二、民族唱法声带的运用中国民族唱法对声带的使用较重,要求声带的功能强,音质坚实、脆亮,有利于咬字和唱词。
1、声门积极靠拢闭合,主动向下挡气,使呼出的气流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声波,使发音集中明亮。
声乐教程之民族唱法小技巧

声乐教程之民族唱法小技巧声乐教程之民族唱法小技巧声乐中的民族唱法有什么技巧吗?下面是小编整理提供的声乐教学中的民族唱法技巧,欢迎阅读参考!首先,要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被当前学术界普遍认可的符合生理科学、我国民族声乐教学和近代欧洲声乐教学所普遍采用的一种呼吸方法就是“胸腹式联合呼吸法”。
这种呼吸方法是运用胸肋肌肉、腹部肌肉(特别是腹直肌)、横膈膜共同来控制气息的,是全面调动人体呼吸器官的综合能动作用,通过训练,能自如地控制歌声的强、弱、高、低。
具体可以用快吸慢呼、慢吸慢呼、快吸快呼、慢吸快呼的方法来练习。
歌唱发声的吸气最好采用鼻子和嘴同时缓慢地吸气,感觉到把气息吸在腹部和腰周围,然后保持吸气状态缓慢而均匀地呼气,呼气时发子音“S”,以检验气息是否均匀。
在吸气的一霎那整个身体有松一下的感觉,意在放松打开吸气的道路,这样就会吸得很深。
吸气讲究“深”而“适度”,不在于“多”,歌唱发声时“吸着唱”,多带点吸气的感觉唱,或者想“不断地加气”、“加强打哈欠”的感觉,即想着用吸气的感觉来唱,用上呼与吸的对抗,这样就有利于呼吸的支持,长期坚持练习就可以解决气息浅的问题了。
其次,要有正确的发声,也就是歌唱状态的发声在众多的歌唱学习者当中,平时练唱往往容易忽视呼吸和共鸣,缺乏“换声”、“混合声区”、“混合共鸣”等概念,只注重声音,用其固有的发声习惯和观念,片面追求声音效果,不调整共鸣状态,声音苍白无力,缺乏泛音光泽,音质疏散,甚至有“卡壳”的情况。
要解决整体协调的歌唱状态,首先要强调深呼吸和深的气息支持点。
其次,要求自然打开喉咙、稳定喉头,比如用u、e、o母音作为稳定喉头的练习是较为理想的选择,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坚固的共鸣管道,为声区统一创造有利条件。
最后,要在(真)低声区、(混)中声区、(假)高声区内的每个音上都用“混合声”的科学方法来进行训练。
比如用闭口哼唱练习是获取头腔共鸣、丰富声音共鸣色彩的有效方法。
无论男女声,练习时要注意最好是中声区稳定后再进入高声区,形成一条让人感觉不出分有段节的音线。
民族唱法的基础技巧

民族唱法的基础技巧一、音域的扩展音域是指一个人能够发出的声音的范围。
在民族唱法中,要求演唱者有较宽广的音域。
因为民族唱曲的曲调多样,要求音域宽广,演唱者要有较强的音高和音低的能力。
为了扩展音域,演唱者可以通过练习发声来增加声线的柔韧性和弹性。
同时,还可以通过变声训练来帮助自己获得更广阔的音域。
二、音准的掌握音准是指音高的准确性。
在民族唱法中,要求演唱者能够准确地发出每个音符。
因为民族唱曲的旋律通常比较复杂,要求演唱者在演唱时能够精准地掌握每个音符的音高。
为了提高音准,演唱者可以通过练习音程、音阶等基本乐理知识,使自己对音符的高低有更敏锐的感觉。
同时,还可以多听多模仿优秀的唱曲,通过模仿学习来提高自己的音准水平。
三、音色的塑造音色是指声音的独特质感。
在民族唱法中,要求演唱者能够根据不同的曲调创造出不同的音色。
因为民族唱曲的音乐风格多种多样,一首曲目可能需要演唱者灵活地使用不同的音色来表现不同的情感。
为了塑造音色,演唱者可以通过练习发声技巧,加强声音的调节能力。
同时,还可以多听多学,通过模仿学习来获得更多的音色表达方式。
四、气息的控制气息是声音的源泉,是声乐演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在民族唱法中,要求演唱者能够掌握合理的气息控制技巧。
因为民族唱曲的演唱通常需要较长的音节持续时间,要求演唱者能够有一定的气息储备和控制能力。
为了提高气息控制能力,演唱者可以通过练习呼吸操等方法来增强肺活量和调节呼吸方式。
同时,还可以通过练习唱法来提高声音的持久力和表现力。
五、表演技巧的培养在民族唱法中,除了声乐技巧以外,演唱者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表演技巧。
因为民族唱曲的表演形式多样,要求演唱者能够在演唱时灵活运用舞台表现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为了提高表演技巧,演唱者可以通过参加各种舞台演出,积极参与戏曲演唱等方式来不断锻炼和积累经验。
同时,还可以通过学习舞台演出技巧和情感表达技巧来提升自己的表演水平。
以上就是民族唱法的基础技巧,希望对学习民族唱法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常见的呼吸问题及纠正方法(一)漏气吸气后,控制气息的能力较差,往往在出声前气漏掉,或气声同时呼出,造成“沙音”或气不够用。
纠正的方法:加强气息控制,加强咬字,避免漏气。
(二)用通常说话的呼吸唱歌这是“白声”、“喊声”、“憋唱”的根。
这种唱法,遇到困难的乐句或高音区,喉部、咽部及颈部肌肉就会用力帮忙,而出现脖粗脸红的紧张状态。
纠正的方法:加强锻炼,控制气息的能力,把劲下移两肋和腹肌,不要追求音量,可用小声闭口哼唱寻找混合共鸣,避开紧张。
(三)呼吸量小而不积极表现为声音虚弱、漂浮、过分单薄、细、没有共鸣等。
喉部用力时则表现“咩咩声”。
纠正的方法:加强“吸气”的深度,控制“呼气”时(即加强收腹提气的力量与吸气控制力量的对抗,)体会气声结合,声音的结实变化,理解气息的作用,必要时,专门训练大音量的方法,锻炼“呼气”的力量。
(四)呼吸“僵”原因是控制呼吸的力量和动作死板,如:控制呼吸力量过大,肌肉失去弹性,不能灵活的适应歌曲旋律的变化,通常表现为只能延长音程跳动不大的连贯性曲调,不能唱节奏性强,速度轻快,音程跳动较大的旋律,或虽然能唱,但不能突出,常把一首朝气蓬勃的歌曲唱得死气沉沉,无精打采。
纠正的方法:加强跳音,华彩乐句和速度快、节奏性强的歌曲练习加以解决。
总之,气息不正确的原因,往往是呼吸器官不积极工作,造成其他器官的用力帮忙,使下颚僵硬,颈部紧张,或控制不适当,使气息失去灵活弹性,都是不利于唱歌的。
因此,无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之下,只要是歌曲,就不能漫不经心地随便唱,就是发一个简单的音,也要作到情绪饱满,有目的地体会歌曲与呼吸的关系,和气息的御用。
流畅、自如、圆滑、优美的歌声来自正确的呼吸方法和对呼吸的控制作用,正确的呼吸是自然、舒畅、均匀、不紧张、不僵硬的。
B.究竟什么是民族唱法吕远(著名作曲家):民族唱法这个提法,历来就有各种解释,甚至还存在观点上的分歧。
当前全国各地的声乐比赛大都仅有三种分类: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我认为仅三种分类不够科学与规范,声乐界还需就此展开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
有人认为民族唱法只有一种,是指彭丽媛式的民族唱法,我认为也可以规范为“民族美声唱法”。
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无形当中就排除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京剧、河北梆子、评剧等作为民族唱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中国的民族唱法局限在一种不全面的范畴之内。
蒋大为(著名歌唱家):民族唱法有“艺术的民族唱法”,还有民族民间唱法,即所谓的“原生态唱法”。
从广义讲,这两类唱法都应包括在民族唱法之内。
“艺术的民族唱法”尽管采用的是民族民间素材,但实际唱的不是民间小调,而是经过二度创作的艺术歌曲,是在原生态基础上发展了的民族唱法,是进化、改良、发展了的科学唱法。
从艺术的角度来讲,发展了的艺术歌曲演唱有一定的难度,有高潮,有低谷,有叙述,表现力更加丰富。
田青(著名音乐理论家):民族唱法的提法不够准确,当时的命名没有经过专家慎重的考虑和研究。
但是现在已经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叫法。
中国有56个民族,民族唱法究竟代表的是哪个民族?现在所说的民族唱法实际是指借鉴西洋的美声唱法,在这个基础上来唱中国歌曲。
比较准确地说应该叫做“民族美声唱法”。
也就是说,老百姓创造性的命名——“民美”,是走在了专家的前头。
我觉得要把学院派的、现在主流的唱法叫做“民美”。
C.民族唱法与戏曲唱法的不同之处虽然戏曲唱法和现在流行的这种民族唱法都是歌唱,但在行腔和用气上有很大不同,可以说是两种根本不同的唱法。
现在的民族唱法在行腔方式上更接近美声,只是在声音的造型和咬字上本土化一些,声音比较开放,不那么圆,但具体唱法上并无多少中国的东西,咬字不象戏曲那样“狠”,字要服从于声音。
它的用气和美声很接近,在保持横膈膜支持的基础上,气息走向基本是横的,着力比较均匀,唱的基本就是乐谱上那些音符,最多根据四声在字头上带些滑音。
有人称现在的这种民族唱法为假洋鬼子唱法,虽然不雅,却说明了它的实质。
最别扭的是许多人在中国式的字音里配以比美声哆嗦得更厉害的大颤音,听来极不协调。
它和郭兰英、王玉珍、才旦卓玛、郭颂等人为代表的那种民族唱法在咬字和用气上是根本不同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现在许多条件非常出色的演员学他们的曲目,却出不来他们那种味道,总觉得少了些什么的原因。
戏曲唱法虽然多种多样,但总体上多强调“字重腔轻”,反对西洋味儿的大颤音,咬字采取“切音”的方式,即把字分为头、腹、尾三部分(也有只分头、尾或干脆只有字腹的)逐一唱出(但三部分之间要平滑过渡,不可截然分开),字音比生活中更夸张些,以使远处的观众能够听清。
有句歌诀说道:“咬字千斤重,听者自动容”,显然这是不适合美声唱法一路的。
它的用气也与其咬字、行腔相适应。
戏曲经常使用哦、嗽、擞等我国特有的装饰音和音断意不断、音断气连的艺术处理方法,另外经常在各种不适合歌唱的高难体位下演唱,这样就使得它在用气上不能仅限于横膈膜的使用,而多以丹田为支点;特别是在擞音等明显的转折处,小腹往往要有快速收缩一下,把声音弹出来,感觉上气的走向是“竖”的。
许多人学戏曲歌唱以为这种效果是用嗓子“做”出来的,就用喉咙去挤,结果唱坏了嗓子的不在少数,文革里就有一大批。
另外戏曲在声音的行进中往往不把每个经过音唱满,而经常在转折处的音上一带而过,棱角明显,更符合汉语的语言特征,使唱腔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艺术风貌,从而更好地表达中华民族的情感。
这样就产生一个奇怪的现象,按乐谱唱出来的不象戏,因为太多的装饰音是五线谱和简谱所无法标出的,这与美声和现在的民族唱法明显不同。
总体上,感觉美声和现在的民族唱法是工笔画,而戏曲等民族传统唱法是泼墨写意。
以郭兰英为例,她的演唱非常符合传统戏曲中“高音轻过,低音重煞”的艺术处理方式,她著名的《我的祖国》就是一例。
“一条大河波浪宽”,前三字如唱似念,轻轻送出,亲切如说话;“河”字是个略高的音,音不放足,前面略为收敛,在字尾即将转如下一字前才稍为加强——需要注意的是,“河”字在她最里不象一般人唱的那样是简单两个音符,而是字头部分稍带下倚音,符合四声,字的末尾稍向下带,这两个地方不能没有(缺乏民族味道),更不能过头(会非常滑稽),这个尺度很难掌握,也正是以戏曲为代表的传统民族唱法的精微之处;“波浪”二字,前字轻柔,“浪”字是高音,唱得挺拔舒展,音量稍有增强,与“波”字形成对比,但并不过分;“宽”字平出,似乎平实无奇,实际上大有讲究——一般的歌唱在字尾都是渐弱收音,但戏曲包括郭兰英的演唱却不是这样,在一个乐句完成之前如果没有什么花腔,则尾音多是“煞”住的,而不是渐弱结束。
象本例中每一句的末字(多是中低音)就是,如第一段头句的末字“宽”、第四句的末字“帆”,力度和音量自始至终都很均匀,舒展大方,使整句唱能够立得住,托得起;个别字如“香两岸”、“岸上住”的末字,甚至是字头轻起,从字腹开始力度和音量渐强的,与下一句一气呵成,气势的衔接非常出色。
她的其他歌曲也大多保持了类似的特点。
戏曲唱段大多是符合这种“高音轻过,低音重煞”的风格的,当然也不排除某些地方需要特别效果而采取破格的艺术处理。
有人说郭兰英的唱法太老了,那是因为她的字音保持了太多的山西地方色彩——奇怪的是,地方色彩越浓郁,唱出来越有味儿,现在的所谓民族唱法倒是打破了地域性,能够演唱范围更广的曲目,可就是少了民族语言应有的韵味——而其吐字行腔之考究,那种浓郁的味道却是需要慢慢品味的。
中国唱法本来就是一杯浓茶,不能唱出可乐的味道来。
D.什么叫民族唱法什么叫民族唱法?民族唱法是指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演唱方法,它包括我国各地区各种不同的戏曲、曲艺、民歌的传统唱法。
民族唱法十分强调语言的音乐的关系,讲究根据演唱语言的发音规律来处理发声、共鸣、行腔,讲究字音的五音、四呼、出声、归韵、收声。
民族唱法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气质、个性、风格。
自元、明、清以来,不断有一些系统的唱法论著问世,如:[元]燕南芝庵的《唱论》,[明]魏良辅的《曲律》,[明]沈宠绥的《度曲须知》,[清]徐大椿的《乐府传声》,[清]李渔的《闲情偶寄》等。
F.民族唱法初探的问题主要词汇:民族唱法问题风格单一化多元化主要内容:本文对目前“民族唱法”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文章类别:人文艺术音乐声乐“民族唱法”作为声乐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历来被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拥有巨大的听众群体。
它是抒发人类真挚的情感,宣扬人类生活中的真、善、美,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颂扬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进步,激励人民奋发向上的极为重要的音乐形式。
“民族唱法”是中国声乐舞台上历史最久远,影响力最广泛的音乐品种。
“民族唱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有人类活动的那一刻,有了人类的生产劳动,就有了原始的“民族唱法”。
从原始的,无意识的“民族唱法”发展到今天的,科学的系统的“民族唱法”,可以说,它是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不断进化、演变而来的。
无论从表演形式、发声技巧、艺术风格及科学理论上,都由最初处于混沌状态的劳动口号,逐渐演化成为今天这种风格多样、形式各异、技巧丰富、理论充实的“民族唱法”。
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艺术界全体同仁的大力支持下。
“民族唱法”这朵艺苑奇葩更是绽放出了新的生命。
数次大型的全国民歌调演,无数次的有声乐众多专家参与的民族声乐研讨会。
都在曲目上、技术上、人才上、风格上提供了大量的新鲜血液,为“民族唱法”提高了的档次,扩展了空间,增添了活力。
进而涌现出了如:才旦卓玛、黄虹、拉苏荣、何纪光、郭颂等一大批,风格各异、艺术精湛的优秀民族唱法的歌唱家。
真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使“民族唱法”的强大艺术生命力得以充分展现。
“民族唱法”发展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虽然,依旧是红红火火、热热闹闹,但是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也日益明显的暴露出来,愈来愈引起人们的关注。
特别是“民族唱法”风格单一化。
这里笔者将就“民族唱法”风格的单一化和多元化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
众所周知,艺术需要风格,“风格即人”只有风格迥异的艺术品种,才会色彩缤纷引人注目,而风格单一,色彩单调只会使人感到枯燥乏味,使我们失去大量的听众。
记得前一段,某令人关注的声乐“大奖赛”过后,某著名音乐人讲了这样一件事。
他说他很偏爱一位民族唱法歌唱家的演唱,自以为对她的声音十分熟悉,可却常常闹张冠李戴的笑话,这位音乐人困惑了。
也许专家的困惑同样是老百姓的困惑。
怎么那么多民歌演员上得台来,都是同一个腔调、同一种声音、同一种处理都是同一种风格呢?似乎全国唱民歌的只有彭丽媛、宋祖英、阎维文了。
的确,这几位歌唱家确实唱得非常好,可如果大多数演员都那样唱,恐怕就让人有些乏味了。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奇怪的现象呢?笔者认为,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有着其多层面的因素,从主观到客观,从个人到社会都有一定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