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认识有没有历史的局限性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马克思主义是世界上一种影响深远的思想体系,其理论基础之一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社会变革的动力源泉。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并通过对相关概念的解释和阐述,展现其独特魅力。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定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它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从而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走向。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的发展是客观存在的,人类的社会实践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1.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

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即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这种矛盾在社会历史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形式,从而产生了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2.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经济基础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了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革。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和影响。

3. 阶级斗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变革的动力。

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是通过阶级斗争而实现的。

阶级斗争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激化的结果,是推动社会变革和演进的重要力量。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1. 解析社会历史: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理解社会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

通过历史唯物主义,我们能够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变革的动力,从而更好地解析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

2. 指导现实实践:历史唯物主义对于指导现实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历史的认识和总结,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社会矛盾和问题的本质,为社会变革提供科学依据和行动方向。

3. 培养正确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能够培养人们正确的世界观。

马克思成为千年伟人的原因

马克思成为千年伟人的原因

马克思一生最伟大的贡献,是他发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列宁称之为"人类思想中的伟大成果",赖有它,社会科学才真正变成科学。

众所周知,马克思是在19世纪40年代的德国开始自己的理论活动的。

当时,继黑格尔之后,费尔巴哈的哲学深深地影响着德国思想界。

因此,在马克思思想形成的一定阶段上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萌芽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观点相交错。

但是,马克思通过自己的理论探索,终于找到了摆脱这种理论困境的出路。

这就是,他把研究的基点放在探讨"人的世界",揭露"市民社会"的秘密上,通过对人的活动、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探讨,逐步过渡到唯物主义历史观,而其中的关键是生产关系思想的形成,以及由此而揭示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社会生产关系的思想,是马克思同以往一切哲学家对人和社会认识的根本分水岭。

生产关系概念的形成,不仅对生产力诸因素结合的方式和性质有了科学的认识,而且有可能揭示生产过程本身内在的结构,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我们知道,生产力概念,在马克思以前的古典经济学家那里就已经提出和研究了。

他们之所以重视生产力的问题,是由于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需要。

但生产关系问题始终是他们无力逾越的界限。

因此,古典经济学家不能真正理解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构成的生产过程,不懂得物质生产对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

这里,不仅有历史的局限性,也有阶级的局限性。

正如马克思所说,一旦触及到生产关系的领域,他们研究的丧钟便敲响了。

所以,即便是当今有成就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即使对社会关系作出一定的分析,但也回避或掩饰最实质的问题,即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正是发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运动的规律,把整个社会的发展看成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形成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从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不再把各种经济关系看成"人的本质"的体现,不再根据"人的本质"实现的程度来判断经济形式,而着眼于经济过程本身的分析,在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相互联系中来考察各种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认识论(2008-12-01 17:30:46)转载▼。

一、基本观点(一)实践观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⑴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

人的认识活动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为解决和完成实践提出的问题和任务而产生的。

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的。

⑵实践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

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

主体用以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想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

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思想模式,如逻辑格式等等。

列宁说:“人的实践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人的意识中以逻辑的式固定下来。

这些式正是由于亿万次的重复才有先人之见的巩固性和公理的性质”。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⑴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⑵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一方面,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客观世界的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另一方面,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

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人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在头脑中重建客体模型,并根据这个客体模型推导出应当具有的未知性质,然后再用实践加以检验,当理论预言与对客体的实践结果一致时,就证明头脑中精神地重建的客体模型与客体自身相一致。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局限性分析

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局限性分析

朋友的论文被一度封杀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局限性分析摘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衍生出的正确方法论不应是无产阶级专政,而应是国有企业和宏观调控。

马克思主义中合理的部分本身就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本身就是对当时自由散漫的资本主义生产的进一步完善。

关键字: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局限性无产阶级专政阶级斗争生产关系生产力内部矛盾客观无论我国现阶段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多么巨大,国家体制运行中所出现的林林总总的问题与矛盾始终是我们所无法回避的。

贫富的分化、政府信用的缺失、人民极低的政治参与热情、腐败、官僚、食品安全、矿难……一切在马克思理论中本不应当发生的现象使得“和谐社会”等官方口号在公众的质疑与调侃中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之前我们对此的解释往往着眼于相关负责人的主观素质,而往往忽略那些客观因素。

就好比我们痛批贪污腐败分子们庸俗的人生理想与脆弱的自我约束力,而对现阶段中国官僚制度本身就是培养腐败官风的温床这一事实或视而不见或退避三舍。

马克思当年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在研究国家生活现象时,很容易走入歧途,即忽视各种关系的客观本性,而用当事人的意志来解释一切。

”可见,为了对上述现象加以解释,进从主观角度出发所得到的结论必然是片面的,我们必须结合实际,对当今中国的社会体制、指导思想加以客观的分析才行。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所高举的思想旗帜,是中国当今所有指导思想的原点。

从原点出发,往往可以解答我们的很多困惑。

而在对这一19世纪中期所形成的革命性理论加以细致研读后,笔者发现,在资产阶级掌权不到200年,工业革命方兴未艾之际诞生的这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可避免地存在其历史局限性。

其中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毕竟,资本主义刚刚蓬勃发展了一百多年,制度本身尚且不完善,各种社会要素尚处于磨合期,留给当时的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素材(也就是研究对象)还很不成熟。

综合考虑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及其理论本身所存在的局限性,笔者并不认为这一理论足以引导人类今后几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吗

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吗

有一种很流行的观点认为“马克思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这个时代已经不是马克思那个烟囱林立,工人阶级苦不堪言的世界,资本主义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权宜之计”也完成了历史任务。

王公龙:马克思生于1818年,1883年去世。

恩格斯1820年生,1895年去世。

他们生活的时代距今的确已经超过百年,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也有164年了。

在这过去的100多年中,资本主义世界的确发生了太多的变化,比如资本主义生产力在一次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的所有制形式从原来的个人资本发展到集体资本、垄断资本,甚至出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管理形式也在调整、改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出现分离,出现了股份制、参与制、联合制、合同制,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在战后总体上不像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那个时代尖锐,等等,但应该看到,一些涉及资本主义性质的本质规定性至今尚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换句话说,资本主义至今仍是量变,不是质变。

比如: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度没有改变,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劳动与资本的对立、工人的雇佣劳动地位都没有改变。

最根本的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没有改变。

这是事关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过时的关键。

其实,这些马克思赖以做出理论判断的基本经济事实,在资本主义国家平稳发展的时候容易被人们淡忘、忽视,但每一次经济危机到来时,人们又会重新想念马克思。

毕竟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后,世界历史上尚未出现对资本主义认识如此深刻、对未来人类社会发展思考如此深邃的思想巨匠。

马克思生活的时代过去了,但马克思思想产生影响的时代没有过去。

谁敢肯定马克思的思想在未来的影响不会比过去更大、更持久呢?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从来没有将马克思主义看成夺取政权、巩固执政地位、获取政治利益的“权宜之计”,尽管世界上一些社会主义者在实践中经历了挫折,走了弯路,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是令人尊敬的。

就当代世界而言,马克思主义远没有完成自己的历史任务。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辨析题示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辨析题示例

1.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正确。

体现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所谓“天行有常”就是说自然界与社会都有其各自的运动规律,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尧”这样贤明的君主和“桀”这样邪恶的君主都不可以改变这些规律。

这个认识符合唯物辩证法2.存在即被感知错误。

这种观点是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他说明物质只不过是我们经验到的感觉材料的累积,习惯的力量使它们在我们的心中联结起来。

但根据辨证唯物论的观点,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反对孤立,静止地看问题。

也就是说,万事万物,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人感知不到的,未必不存在。

物质决定意识,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是本原,意识是派生的,所以“存在即被感知”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3.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正确。

“哲学家”是指马克思主义产生前的那些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

这句话的核心是哲学的根本目的不是解析世界,而在于改造世界,并且通过行动及正确的理论做指导,才能让世界想更好的方向发展.4.心无外物。

错。

这句话意思是心与物同体,它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客观的事物没有被心知觉,就处于虚寂的状态,这种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违背了唯物论。

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而非意识决定物质,即“心无外物”,所以该观点错误。

(心外无物,是心学一派的主要观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否认了世界的客观性,否认了物质的决定作用,夸大了精神的作用。

)5.白马非马错。

它认为白马不是马,因为白马与马不是同一个层次的事物,所以不能说谁是谁,它是一个典型的诡辩论观点,没有正确认识矛盾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关系,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是寓于特殊性之中的,它们是相互连结的。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初步认识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初步认识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初步认识、学习打算、和建议国际商务英语翻译2班-郭颖欣一、初步认识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学说。

包括科学世界观、社会历史发展学说、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理论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工人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

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

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

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特别是细胞学说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进化论的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科学体系,它包含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这三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割裂的,它们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它的主要特征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是在同各国工人运动和革命斗争实践的结合中发展的;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发展的;是在对时代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进行创造性研究过程中不断发展的。

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帝国主义理论。

在中国,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历史、社会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作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会对我们产生深远的影响,它的力量无法估量。

从个人来讲。

人无志而不立,大学生的美好年华理应在激情中实现自己的。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对我们的形为具有导向作用。

我们提倡先进文化和道德,只有发挥它们的导向作用,才能使我们知荣辱,才能使我们在大学中有努力的样子,才能发挥在大学生中的示范作用。

我们大学生是一个非常不独立的群体,这主要体现在经济上的不独立。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错误的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错误的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错误的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与老师的每一次精彩的讲解,我更加深刻的了解了马克思主义,我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错误的。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完美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局限性也是客观存在的。

但是,如果说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的发展的潮流中已经过时了,我认为这是错误的,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马克思主义尤其自身的缺陷与不足,但远远不是过时。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它是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的科学体系。

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留给我们的大量精神财富,连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继承和发展的实践中创造的理论成果,构成了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思想宝库。

它涉及的众多学科门类所形成的知识海洋,无论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还是在人类文明继续发展进步的新时代,都当之无愧地称得上博大精深。

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指引各国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进行了艰苦卓越的斗争,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为亿万人民群众的实践,人类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

但是在上个世纪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失败,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马克思主义不但没有灭亡,没有过时,而且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获得了新生,对马克思学说感兴趣的人也越来越多。

如参加马克思主义论坛的人逐渐增加,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它并没有像过时论所说的那样而过时。

而且在时代中不断发展,到现代依然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向前发展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的认识有没有历史的局限性?
2006-11-26
任何历史人物,都有其认识事物的局限性。

他们不能超越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去认知事物。

马克思根据当时文化最新成果和当时的社会条件,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

探索出一些事物符合客观规律真知灼见,对促进社会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

但现在的许多事物,如信息工程、机因工程,知识也可以成为资本,知识分子依靠创新,可以成为大资本家(如比尔盖次)等等。

这些东西,他就不知道。

他也没有计算机帮助他思考。

因此他的认识,他说的话,不可能都是正确的。

我们只能用他发现的符合规律性的理论,作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工具,这样学习马克思的学说,才是有益的。

如果盲从他的一字一句,看成句句是真理,那就不但无益,反而有害。

世界上没有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神仙。

也没有什么理论,可以称为绝对真理。

人类的历史实践已经证明,人类认识客观事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向绝对真理接近的过程,是相对真理。

当然相对真理中也含有绝对真理成份,所谓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因此,古往今来,世界上也不存在,一贯正确,句句是真理的圣人。

马克思主义是否是真理,也需要用实践来检验。

过去150多年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学说中许多观点,被证实了,也有许多观点被否定了。

这是必然的,是符合人类的认识规律的。

几千年来,许多先圣先贤,都在发现客观真理方面,作出过许多重大贡献。

我们都要继承,都要吸取其精华为社会发展服务。

但没有一个人可以称他的学说达到了绝对真理。

对马克思的学说也不能例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