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农村贫困人口可行能力问题

合集下载

贵州精准扶贫实施方案

贵州精准扶贫实施方案

贵州精准扶贫实施方案
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多山地、少平原的省份,自然条件
十分恶劣,贫困程度较深。

为了解决贵州省的贫困问题,实施精准
扶贫政策是当务之急。

本文将围绕贵州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展开讨论。

首先,精准识别贫困对象是实施扶贫工作的首要任务。

贵州省政府
通过调查摸底,建立贫困户台账,对贫困人口进行逐户核查,确保
扶贫对象的准确性。

其次,制定精准扶贫措施。

政府将根据不同贫
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扶贫政策,采取因地制宜的措施,
确保扶贫工作的有效性。

同时,加大资金投入,支持贫困地区的基
础设施建设,改善当地的生产生活条件。

另外,实施精准扶贫还需要加强产业扶贫。

贵州省政府将通过发展
特色产业、培育壮大农民合作社等方式,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改
善生活水平。

同时,加强教育和医疗扶贫工作,提高贫困地区居民
的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为他们脱贫致富打下坚实基础。

此外,政府还将加强对扶贫资金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扶贫资金的有
效利用,防止出现浪费和贪污现象。

同时,加强对扶贫工作的考核
评估,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激发各级政府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
责任感,确保扶贫工作的顺利推进。

综上所述,贵州精准扶贫实施方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贫困地区居民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制定科学的扶贫措施、加强产业扶贫和教育医疗扶贫工作、加强资金监督和管理,才能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目标。

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贵州省的扶贫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让贫困地区的居民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贵州千户苗寨的扶贫工作如何推进

贵州千户苗寨的扶贫工作如何推进

贵州千户苗寨的扶贫工作如何推进贵州千户苗寨,这片充满民族风情与历史底蕴的土地,曾经面临着贫困的困扰。

然而,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扶贫举措,如今正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要推进千户苗寨的扶贫工作,首先得深入了解当地的贫困现状和致贫原因。

千户苗寨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长期以来,当地居民主要依赖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发展滞后。

加之教育资源匮乏,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缺乏现代化的劳动技能和市场意识,这些都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因素。

为了改善交通状况,政府加大了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

修建了宽敞平坦的公路,不仅方便了居民的出行,也为农产品的运输和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道路通了,外面的物资能运进来,里面的特产也能运出去,大大促进了经济的流通。

在产业发展方面,千户苗寨充分发挥了自身的民族文化和生态资源优势。

一方面,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种植了高品质的特色农产品,如绿色有机蔬菜、优质水果等,并通过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另一方面,积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千户苗寨独特的苗族建筑、传统的风俗习惯、精美的手工艺品,都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体验。

当地政府和居民共同努力,打造了一系列具有苗族特色的旅游项目,如苗族歌舞表演、传统手工艺制作体验等。

同时,加强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住宿、餐饮等服务条件,提高了游客的满意度和回头率。

教育扶贫也是千户苗寨扶贫工作的重要一环。

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新建和改善了学校的教学设施,提高了教师的待遇,吸引了更多优秀的教师前来任教。

同时,开展了职业技能培训,让居民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就业能力。

一些年轻人通过培训,学会了电商运营、旅游服务等技能,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创业。

扶贫工作还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千户苗寨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青山绿水是宝贵的财富。

在发展过程中,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对森林、水源等生态资源的保护,推动生态旅游的发展。

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不仅让游客欣赏到了美丽的自然风光,也让当地居民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更加自觉地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

贵州精准扶贫实施方案

贵州精准扶贫实施方案

贵州精准扶贫实施方案贵州是我国扶贫工作的重点地区之一,也是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重点省份。

为了实施精准扶贫,贵州制定了一系列实施方案,以确保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能够真正受益,逐步摆脱贫困。

首先,贵州制定了精准识别方案。

通过深入调研和大量数据分析,贵州确定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分布情况,采取多种方式,如社会调查、大数据分析等,进行全面的贫困识别。

这些数据将作为扶贫工作的依据,确保帮助的对象真正需要帮助。

其次,贵州制定了精准帮扶方案。

根据精准识别结果,贵州确定了贫困人口的特点和所需帮助的方向,并制定了一整套的帮扶政策和项目。

在教育扶贫方面,贵州实施了“五个一批”项目,包括“一人一技能、一人一岗位”等,帮助贫困人口提升技能,增加就业机会。

在产业扶贫方面,贵州推动了“灵活就地发展、因地制宜”的扶贫产业,鼓励贫困人口自主创业,增加收入。

在医疗扶贫方面,贵州实行了“建立健全的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为贫困人口提供基本医疗保障。

再次,贵州制定了精准监控方案。

为了确保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贵州设立了扶贫工作考核制度,对各级政府和扶贫机构进行定期考核,确保扶贫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此外,贵州还加强了对扶贫资金的监管,严厉打击贫困人口被骗取扶贫资金的行为,确保扶贫资金的合理使用。

最后,贵州制定了社会参与方案。

贵州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扶贫工作,成立了扶贫基金会,吸引社会爱心企业和个人捐款,用于扶贫项目的资金支持。

此外,贵州还积极宣传扶贫政策,增强全社会对扶贫工作的认知和支持,形成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奋斗的良好氛围。

贵州省的精准扶贫实施方案,从贫困识别、帮扶政策、监控制度和社会参与四个方面展开,确保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能够真正受益,逐步走出贫困,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贵州省农村贫困人口状况与脱贫路径分析

贵州省农村贫困人口状况与脱贫路径分析

贵州省农村贫困人口状况与脱贫路径分析作者:夏龙龙来源:《价值工程》2018年第33期摘要:贵州省属于2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省份之一,同时也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问题最为复杂、少数民族贫困人口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

本文以六枝、水城、西秀、普安、金沙、播州和印江七个县的1061户贫困户为研究对象,基于人地关系理论,从贫困县、贫困村和贫困人口三个不同尺度对农村贫困现状进行分析。

分析发现,贵州省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多、收入低、贫困程度深;农村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低,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农村医疗卫生水平低,社会保障机制体制不健全;同时,因病致贫目前是农村贫困人口贫困的主要因素。

因此,建议农村地区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和“五个一批”脱贫措施;继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投入;继续提高医疗卫生水平,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体制。

Abstract: Guizhou province is one of the 22 key provinces in na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work, and it is also one of the provinces with the largest number of impoverished population, the most complicated poverty problem and the largest number of impoverished population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this paper, 1,061 poor households in the seven counties of Liuzhi, Shuicheng, Xixiu, Puan, Jinsha, Bozhou and Yinjiang were studie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human-land relation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poverty was analyzed from three different scales: poor county, poor village and poor population. The analysis found that Guizhou has a large number of rural poor, a low income and a deep poverty level; Rural poor people suffer from low education level and lack of impetus for their own development; Rural medical and health level is low, social security mechanism system is not perfect; At the same time, poverty caused by disease is now the main factor of poverty of rural poor population. Therefore, it is suggested to implement th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y and "five one one batch" measures to alleviate poverty in rural areas. We will continue to increase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invest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 will continue to improve medical and health care and improve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关键词:贫困人口;人地关系;精准扶贫;脱贫Key words: poverty stricken population;human-land relations;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out of poverty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33-0075-050 引言贫困是当今世界普遍面临的问题之一,不仅阻碍经济发展而且对区域的环境保护、社会稳定均会产生负面效应[1]。

贵州扶贫实施方案农村

贵州扶贫实施方案农村

贵州扶贫实施方案农村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多山地区,地处亚热带,气候湿润,水资源丰富。

然而,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贵州的农村地区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贫困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贵州省制定了一系列扶贫实施方案,旨在帮助农村地区脱贫致富,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首先,贵州省实施了产业扶贫计划。

通过发展农业产业,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省政府投入资金支持农村地区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推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同时,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种植、养殖技能,增强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

其次,贵州省实施了教育扶贫计划。

教育是扶贫工作的重要一环,贵州省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改善教学条件,提高师资水平。

同时,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学生的关爱和帮扶,确保他们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有机会改变自己的命运。

另外,贵州省还实施了健康扶贫计划。

通过加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健康意识和卫生习惯,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建设,加强对贫困人口的医疗保障,提高农民的医疗水平和健康素质。

同时,推广健康知识,加强疾病防控,减少因病致贫的风险,保障农民的身体健康。

最后,贵州省还实施了生态扶贫计划。

贵州是中国的生态文明试验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一直备受重视。

省政府通过生态补偿政策,鼓励农民参与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保护好自己的生态环境,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地区的生态经济发展。

总的来说,贵州省的扶贫实施方案在农村地区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贫困人口大大减少,农村地区的面貌焕然一新。

未来,贵州省将继续坚持扶贫攻坚不动摇,不断完善扶贫政策,推动农村地区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贵州农村开发式扶贫路径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贵州农村开发式扶贫路径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贵州农村开发式扶贫路径研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贵州省的农村扶贫工作变得更加重要。

同时,贵州省扶贫工作的特殊性也需要农村开发式扶贫路径的探讨和研究。

本文将从贵州省的扶贫现状、乡村振兴战略的特点和贵州农村开发式扶贫的路径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贵州省的扶贫现状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部,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省份之一。

目前,贵州省的贫困人口约占全省人口的10%,其中大部分是农村贫困人口。

贫困地区集中在山区、高寒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截至2019年底,贵州省贫困人口已经全部脱贫,贫困县退出贫困。

但是,贵州省的贫困地区与相对富裕地区之间的差距依然较大,贫困人口易返贫风险较高。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特点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政府推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旨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施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农业农村现代化;二是农村产业和农民收入增长;三是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

乡村振兴战略的特点是以农业农村为主,打造多业态的乡村经济,让城乡之间的发展更为平衡。

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产业升级转型,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农村。

另外,乡村振兴战略还重视发展农业文化旅游,提升农民收入和乡村环境。

贵州农村开发式扶贫是指以扶贫为主要目标,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改善乡村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路径。

具体做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贵州省自然资源丰富,农村资源禀赋优势明显。

因此,开发特色农业产业是促进贵州农村发展的重中之重。

贵州省通过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民”的模式,成立农业公司,在农民中招募会员,希望通过市场资本运作,实现贵州农村的产业振兴。

同时,选取当地特色农产品,努力把它们变成行业领域的“大品牌”。

(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贵州省在落实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注重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这些新型经营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

农民合作社已成为贵州省特别重要的组织形式。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扶持人口数量较少民族贫困村整体脱贫实施方案》的通知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扶持人口数量较少民族贫困村整体脱贫实施方案》的通知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扶持人口数量较少民族贫困村整体脱贫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6.12.13•【字号】黔府办函〔2016〕252号•【施行日期】2016.12.1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扶贫、救灾、慈善正文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扶持人口数量较少民族贫困村整体脱贫实施方案》的通知黔府办函〔2016〕252号黔东南自治州、黔南自治州、黔西南自治州、铜仁市人民政府,凯里市、黎平县、榕江县、从江县、麻江县、荔波县、独山县、平塘县、望谟县、江口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将《贵州省扶持人口数量较少民族贫困村整体脱贫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6年12月13日贵州省扶持人口数量较少民族贫困村整体脱贫实施方案为切实加强对人口数量较少民族贫困村的政策扶持,实现整体脱贫,根据《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少数民族特困地区和人口数量较少民族发展推进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黔党办发〔2015〕40号)精神,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人口数量较少民族贫困村的确定人口数量较少民族是指我省人口总数在5万人及以下的世居少数民族,有瑶族、壮族、畲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满族和羌族等8个民族。

人口数量较少民族贫困村是指在全省9000个贫困村中,人口数量较少民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30%以上的贫困村。

全省人口数量较少民族贫困村共有65个,其中一类贫困村33个,二类贫困村15个,三类贫困村17个,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自治州凯里市、黎平县、榕江县、从江县、麻江县,黔南自治州荔波县、独山县、平塘县,黔西南自治州望谟县和铜仁市江口县等10个县(市),总人口10万余人,其中贫困人口2.8万余人。

二、总体要求按照“省级扶持、市级统筹、县负总责、乡抓落实、整村推进”的原则,坚持输血与造血、外部给力与自我发力、整体脱贫与提前小康、树立典型与示范带动相结合,通过完善机制,整合资源,优先扶持,全力推进人口数量较少民族贫困村脱贫攻坚。

贵州省扶贫成效、贫困现状及脱贫时间预测

贵州省扶贫成效、贫困现状及脱贫时间预测

贵州省扶贫成效、贫困现状及脱贫时间预测作者:唐幸子洪名勇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7年第21期摘要:贵州省经过30余年的扶贫开发历程,减贫成效显著,但目前仍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

文章从总结贵州省扶贫成效入手,分析了贵州省贫困现状,并对贵州省农村贫困发生率进行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回归,预测出贵州省总体上能够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同时建议加大对榕江县等特困地区的扶贫开发力度,提出了贵州省新阶段扶贫工作的关键点与侧重点等。

关键词:扶贫;贫困现状;脱贫预测;贵州省一、引言自20世纪70年代末期扶贫工作开展以来,贵州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并探索符合本省省情的减贫举措,在扶贫工作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独特的“贵州经验”,为我国减贫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随着扶贫面持续收窄,贫困不断向纵深推进,扶贫形势及方式日趋复杂,扶贫任务异常艰巨。

2015年,贵州省作为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为实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共同迈入小康社会的目标,立下了扶贫“军令状”。

贵州省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在实现全面小康的最后冲刺阶段充分总结扶贫成效、认识贫困现状并对脱贫时间作出预测十分必要,充分认识新阶段减贫重点和关键点等不仅能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还能提高减贫效率,这亦是本文研究意义所在。

二、贵州省扶贫开发主要成效(一)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扶贫开发初期,1985~1993年,贵州省贫困发生率下降非常显著,高达23%。

1994年,我国贫困标准线设为440元,此时贵州省农村贫困人口有860万,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12%。

1994~2000年,这是贵州省减贫成绩最辉煌的时期,贫困率下降一度高达25%。

2000~2007年,贵州贫困率下降速度趋缓,但2007年贫困率减少到了6.5%,扶贫工作重点县贫困率则达到最低值8.1%。

2008年,国家贫困标准线提高到1196元,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增至4007万人,而贵州农村贫困人口占比则高达1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场现代化》2012年9月(下旬刊)总第696期一、引言贫困的概念最早由朗特里提出,此后,国内外学者关于贫困和反贫困问题的研究日益深化,领域和内容逐步扩展,收入贫困理论已经不再适应当前反贫困实际的需要,消除能力贫困才是反贫困的正确选择。

贵州省是我国西南喀斯特高原丘陵区,反贫困难度大。

贵州省农村地区反贫困的效果如何,不仅影响着贫困人口生活状况的改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贵州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中央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国发2012(2)号文件的制定,贵州省提出了加速发展、加速转型、推动跨越,反贫困问题凸显其重要性。

二、相关理论概述朗特里(Rowntree ,1901),给贫困下了一个迄今为止仍被认为最经典的定义:如果一个家庭的总收入不足以支付仅仅维持家庭成员生存需要的最低生活必需品开支,这个家庭就基本陷入了贫困之中。

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不仅仅是在收入上相对比别人穷,而是可行能力的被剥夺。

他所说的“能力”是指一个人可以获得的各种功能性活动的不同选择组合。

因此,能力是一种自由即个人拥有的决定过何种生活的可选择的范围。

对贫困人口的界定,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

中国贫困监测抽样调查中的贫困人口是指年家庭收入低于贫困线的农户。

国家为农村地区的扶贫工作制定了贫困线———最低生活水平。

贫困线是国家统计局、国务院扶贫办根据贫困监测报告、农村住户抽样调查、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和购买力平价水平等综合指标测算出来的动态指标。

以此贫困线为标准,本文界定的贫困人口是指收入水平在贫困线以下的有劳动能力的人。

但是,它不仅仅局限于经济上的贫困和落后,而是一个涵盖了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匮乏等的广泛概念。

三、可行能力现状分析(1)经济条件由于贵州省是我国西南喀斯特高原丘陵区,农业资源拥有量不足;生产能力低,生产方式落后,其生产性固定资产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贫困人口在外出务工方面,务工领域集中在建筑业和服务业,比全国水平相比,务工行业结构严重不合理;在外出务工收入方面,在低收入水平阶段的比例要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在高收入阶段的比例却比全国水平低,导致平均务工收入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文化程度与务工地点和务工收入有很大的相关关系:农村贫困人口的文化程度低于全国水平,导致了在县内乡外务工、县外省内务工和低收入水平的比例要高于全国水平,而高收入阶段的比例却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社会机会社会机会是可行能力重要内容之一,它的满足对于获得和提高可行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贫困人口社会机会方面的可行能力主要体现在医疗卫生和教育方面。

2010年,贵州省农村地区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14年;文盲或半文盲所占比例为12.32%,小学程度比例为35.7%,初中程度为42.56%,高中及以上比重仅为9.42%。

贵州省农村贫困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远远低于全国贫困农户和全国农户的水平;其在文盲和半文盲、小学文化程度中的比重最大,远远高于了全国的平均水平;在初中文化程度,特别是高中及以上的文化程度的比例很少,远远少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贵州省农村贫困人口的居住地点的医疗基础设施水平仍然比较差,经济收入低是了贵州省农村贫困人口不能及时就医的最主要原因,比全国平均水平比例大。

(3)透明性保证一般认为,当代社会资本的研究是从简·雅各布斯(Jacobs)、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让—克劳德·帕瑟仑(Jean-Claude Passeron)、格伦·劳瑞(GlermLoury)等人的研究开始的。

在詹姆斯·科尔曼(James Coleman)、罗纳德·伯特(Ronald SBurt)、罗伯特·普特南(Robert Putnam)、亚历山德罗·波茨(Aleiandro Portes)、弗朗西斯·福山(Fakuyana)、托马斯·福特·布朗(Thomas Fort Brown)等学者那里,这个概念和分析方法得到进一步完善,把它作为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有利于以共同收益为目的的集体行动的规范和网络。

从现有文献看,中央编译局的杨雪冬在总结西方学者众多关于社会资本议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综合的概括,即:“社会资本是处于一个共同体之内的个人、组织(广义上的)通过与内部、外部的对象的长期交往合作互利形成的一系列认同关系,以及在这些关系背后积淀来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信仰和行为范式。

”贫困人口大多数以血缘或者地缘的形式居住。

以亲缘结成的网络,亲友之间都处于贫困或者低收入阶段,导致血缘形式的居住对缓解彼此的贫困状态作用甚微。

以地缘结成的社会关系十分脆弱,邻里之间相互交往较少,即便是交流较多,也无法及时交流对改变贫困状态有用的信息。

交通的不便导致他们难以接受外界的知识和文化,个体通过动用关系网络而获得嵌入到关系网络中的资源很少。

关系型社会资本的缺乏,使得贫困人口获取外界的救助和扶持很少,脱贫减贫十分困难。

(4)防护性保障贵州省农村贫困人口中外出务工人员受到的社会保障很有限,务工单位为其购买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和失业保险的水平都要比全国农民工的平水低得多;而且维权意识贵州省农村贫困人口可行能力问题探析■郎贵飞夏莹贵州大学经济学院[摘要]贫困作为一个难以攻克的世界难题,阿玛蒂亚·森首创的可行能力理论开创了研究贫困的新热点。

本文以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为基础,从经济条件、社会机会、透明性保证和防护性保障四个方面来说明贵州省农村贫困人口可行能力现状,进而深入探析其可行能力缺失的原因,最后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贫困人口可行能力探析251《商场现代化》2012年9月(下旬刊)总第696期差,导致权益受到侵犯情况下,无法通过正常渠道维护自身的权益。

综上结果不难发现:贵州省农村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低、人力资本有限、享有医疗资源有限、社会资本缺乏、社会保障水平低,可行能力严重缺失,导致其贫困程度深。

而以经济条件和社会机会方面的可行能力最差,也是导致贫困人口常年贫困、脱贫困难最主要的原因。

四、可行能力缺失的原因分析经济条件的可行能力缺失的原因既与我国长期二元结构的经济体制有关,还与农村本来脆弱的自然环境、落后的基础设施相关。

在二元结构下,国家发展经济的重心偏向城市,导致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严重落后,农民享有的政策资源和发展机会少。

(1)国家扶贫政策的“偏位”我国实行以国家参与为主导的开发式扶贫模式强调通过开发贫困地区的资源。

过多的关注贫困人口短期收入的增长,而与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有关的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的关注与投入甚少,缺乏长期创收和脱贫的手段和技能,一场突如其来的风险使得已经脱贫的人们又回到了贫困状态。

(2)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贵州省农村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山高、谷深、坡陡,耕地稀少且分布不均,大部分农户的农地都分布在半山腰中,平原中农地面积很少。

使得大规模的农业机械无法使用和推广,无疑会降低农户的农业生产能力。

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阻碍了农业生产,同时,给贫困人口的生活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贫困地区农业基础设施脆弱。

水利设施建设陈旧落后,蓄水工程设施少,丰水时节不能蓄水,干旱时节没水灌溉,农田水利设施不能保证正常农业生产的浇灌和防洪抗旱的需要。

交通条件差依然是制约着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贫困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很多村仍然没有公路,人们居住分散,离自家农地距离遥远,严重影响人们出行和农产品的销售。

(3)受教育水平低,人力资本不足人力资本存量是表示一个社会所有劳动者所具有劳动能力的综合量度,指经投资形成的,凝结于劳动者身上的知识和技能。

对于贫困人口而言,受教育程度有限,一方面使得只能依靠传统方法进行农业生产,导致农业收入低下;另一方面,知识、技能的匮乏,在外出务工时,就业面窄,务工收入低。

可以说,造成贫困人口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人力资本的不足。

知识贫困体现在贫困人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它与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相叠加,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隔断了贫困人口与外界的联系,弱化了外面先进的理念、文化对农村的冲击,强化了贫困农村的社会封闭性。

(4)社会资本匮乏贫困人口的社会资本还表现在以血缘和地缘结成的团体网络中。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在都集中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以地缘结成的社会网络十分脆弱,贫困人口之间的相互交往交流程度低。

而以亲缘结成的网络,当贫困人口的亲戚大多都跟他们差不多的境地时,尽管彼此之间往来较多、联系紧密,但是这种交往对于获得最新信息、依靠彼此获得帮助、改变彼此命运的作用是甚微的。

五、消除能力贫困的对策建议(1)转移扶贫战略重心,注重“能力”建设顺应当前大规模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形势,将国家扶贫政策的重心转移到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上来。

增加扶贫资金投入的同时,改变扶贫资金的使用方向:增加扶贫资金对劳动力知识和技能培训的投入力度,提高贫困人口的文化水平,培养其一技之长,改变当前外出务工领域不合理的现状。

同时,加强对扶贫资金使用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扶贫资金真正使用在发展型扶贫项目中,提高贫困人口的受益水平。

(2)生态移民、基础建设、城镇化互动贵州属于西南喀斯特高原丘陵区,其特点是石灰岩广布,岩溶化程度高,地表水渗透严重,山高地少,耕地零碎,土层瘠薄,石漠化严重。

在人口居住分散的条件下,建设“村村通”、“乡乡通”等项目,客观上是线路长、建设成本高、终端用户少,再加上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更增加了交通通信线路的保养和维护成本。

因此,根据《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白皮书》,国家鼓励和支持生存条件极其恶劣地区的贫困农户通过移民搬迁、异地开发的方式,开辟反贫困的新途径。

(3)改革医疗、教育制度加大财政对农村医疗、教育的投入力度。

改善现有卫生院和卫生室的条件和服务水平,吸引一批高医术、高水平的医务人员到基层工作;规范村里私人诊所,确保其运作规范。

加大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继续巩固和完善农村九年义务制教育,对当前个别地区学校乱收费现象进行严格监督和管理。

(4)培育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分三个层面,宏观层面即社会制度,中观层面即社团单元,组群单元和微观层面即面对面相互作用的交往。

在宏观层面上,加快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对贵州省农村贫困人口的立法与司法保护;在中观层面上,加强就业信息中心的建设;建立和完善职业介绍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和健全多层次的贵州省农村贫困人口培训体系;在微观层面上,维持并适当加强贫困人口亲友、邻里之间的联系与交流,扩大自身的交际圈,提高关系型组织和网络的凝聚力,互帮互助,共同摆脱贫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