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的情景交融指导》教案

合集下载

情景交融优秀教案模板范文

情景交融优秀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年级:五年级教材:《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会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交融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之美,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学习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1. 感悟生活之美,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2. 学会运用情景交融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生字词卡片3. 图片、音乐等辅助教学材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生活中美好的场景图片,如春天的花朵、夏天的海滩、秋天的落叶、冬天的雪景等,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场景的特点。

2. 提问:你们觉得生活中有哪些美好的事物?为什么?3. 引出课题:《情景交融,感悟生活之美》。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中的哪些情景让你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2. 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

三、合作探究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2. 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情景交融的例子,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情景交融是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它能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2. 学生分享自己通过情景交融的方式表达情感的经历。

五、作业布置1. 课后阅读一篇描写生活美好的文章,找出其中的情景交融之处,并进行分析。

2. 每日观察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谁能举例说明?2. 学生分享自己的例子。

二、精讲课文1. 教师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分析作者在文中是如何运用情景交融的方式表达对生活的热爱的。

2.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

三、拓展延伸1. 教师展示一组生活中的美好场景图片,引导学生运用情景交融的方式描述这些场景。

《记叙文的情景交融指导》教案(五篇)

《记叙文的情景交融指导》教案(五篇)

《记叙文的情景交融指导》教案(五篇)第一篇:《记叙文的情景交融指导》教案《记叙文的情景交融指导》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了解情景交融这种记叙文常用的写作手法。

2、通过范例式教学让学生学会在作文中运用情景交融这种手法。

教学重点:通过范例式教学让学生掌握情景交融这种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在作文中熟练运用情景交融这种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范例式教学教学过程:设计意图:现在的学生通常会把景色描写和情感的抒发看成是两个不同的部分,通过本节内容的讲解让学生能够把景物和情感融合在一起,以达到情景交融的写作效果,并教会学生几种行之有效的情景融合技巧。

设计依据:通常人的情不直接表露,而深藏于所描绘的景象之中。

读者也要通过联想去体会领悟形象生动的画面中所包含的情感,这种手法是中国古诗中最常用的一种手法,其优点是含蓄耐读,而且情意也想得格外深长、浓郁。

我们在日常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写法,为我们的文章添色增辉。

一、导入新课:近代评论家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意思很明白,所有写景的文字都在写情。

二、学习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几种关系:(一)景物描写可以起到渲染、烘托作用。

景物描写可以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

课本实例: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

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战。

路上一点声音也没有。

忽然,我听见有人在喊我的名字,我回过头……《羚羊木雕》反映出我因被逼对朋友反悔,心灵上承受巨大的痛苦,担心因此失去友谊的悲凉心境。

例2:山上的雪被风吹着,像要埋蔽这傍山的小房似的。

大树号叫,风雪向小房遮蒙下来。

一株山边斜歪着的大树,倒折下来。

寒月怕被一切声音扑碎似的,退缩到天边去了!烘托出人物失望和恐惧的心情。

(二)景物描写可以烘托人物形象人物周围的环境,包括室内外的装饰布置,能够展示一个人的身份、气质、个性等,因此我们要注意用景物来展示人物性格。

课本实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

记叙文梳理情节教案

记叙文梳理情节教案
梳理情节需要按照故事的起承转合逐步展开,要注意情节的合理安排和扣人心弦的转折点。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范例和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来培养学生的情节梳理能力。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小故事或者一段精彩的记叙文片段引入,让学生感受故事情节对文章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梳理情节的方法和技巧:通过教师讲解和互动讨论的形式,介绍情节的梳理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明白情节的合理安排对文章的重要性。
记叙文梳理情节教案
教案名称:梳理情节的重要性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记叙文梳理情节的作用和意义。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整合故事情节、提炼精华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培养他们对故事情节的敏感度和把握能力。
二、教学重点
1. 了解记叙文梳理情节的重要性。
2. 掌握梳理情节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梳理情节,使文章内容更加紧凑和有吸引力以决定文章的发展方向和情感表达,合理的情节安排可以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更容易吸引读者。而对于学生来说,掌握情节的梳理方法将有助于他们提高写作水平,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2. 梳理情节的方法和技巧
3. 练习:教师布置学生在课后以“我的一个周末”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特别关注情节的梳理。
4. 分享与点评:学生可以在下节课上互相交流自己的写作,老师展示一些学生作业,分析情节梳理的得失,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六、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对于记叙文梳理情节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且掌握了一定的梳理方法和技巧。希望学生能在今后的写作中多加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情节梳理能力,写出更加精彩的记叙文作品。

《记叙文的情景交融指导》教案

《记叙文的情景交融指导》教案

《记叙文的情景交融指导》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的概念,掌握其在记叙文中的重要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情景交融技巧描绘事物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3.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情景交融表达情感的方法,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情景交融的定义与作用2. 情景交融的类型及运用3. 情景交融在记叙文中的具体案例分析4. 如何在记叙文中创造情景交融的效果5. 练习与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情景交融的概念,掌握其在记叙文中的应用方法。

2. 难点:如何在写作中创造情景交融的效果,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情景交融的定义、类型及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记叙文中的情景交融实例,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3. 练习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创作具有情景交融效果的片段。

4. 评价法: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评价,给予反馈和建议。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讲解情景交融的定义与作用。

2. 分析不同类型的情景交融,举例说明其在记叙文中的应用。

3. 让学生阅读记叙文实例,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情景交融表达情感。

4. 讲解如何在记叙文中创造情景交融的效果,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实践。

5. 学生展示练习成果,进行互评和教师评价。

6.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策略1. 设计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情景交融在记叙文中的意义。

2. 提供丰富的实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情景交融的运用。

3.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创作经验。

4. 采用互动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参与度。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记叙文实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2. 准备练习纸张或电子设备,供学生创作练习使用。

3. 准备评价标准,以便对学生的练习进行量化评分。

八、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深度及合作表现。

2. 成果性评价:评价学生练习的质量,包括情景交融的运用是否恰当、表达是否准确等。

写作指导《如何做到情景交融》教案教学设计1

写作指导《如何做到情景交融》教案教学设计1

写作指导《如何做到情景交融》教案教学设计1语言建构与运用写景抒情、以情入景、以景言情。

思维发展与提升感悟散文情与景的关系。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散文优美的语言、意境和艺术手法的运用。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学会在散文中表现出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散文景与情关系,揣摩写景抒情散文的写作手法并加以运用。

教学过程一、诗词导入齐读下面的诗句,看它们分别描写什么季节的景色,变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夏)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秋)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冬)写景抒情散文的两个要素就是写景和抒情是,或由情而景,或由景而情。

或者先生发了某种独特的情感体验,然后在此基础上选择能寄予感情的景物;或者受到景物的触动,通过描写和分析提炼出深刻的感悟。

不论怎样,景物的描写,最终是为了表达情感、烘托情感。

二、方法点拨1.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⑴读下面的两段文字,找出里面所描写的景物并指出景物的特点。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荷塘月色》朱自清像花而又不是花的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故都的秋》郁达夫这两段景物描写,分别写了哪些景物呢?(荷叶,荷花,荷香,落蕊)这些景物,大家都不陌生,它们有什么特点呢?(荷叶的密、绿,荷花的柔美多姿,荷香的清淡,落蕊的多、细软)那么,除了作者所写的这些特点以外,生活中的这些景物还有哪些特点呢?(荷叶很大,像把伞,“荷叶水面撑洋伞”;荷花有各种颜色的,有粉色,白色;荷花高洁“出淤泥而不染”……)每个人看到事物不一样的特点,那么,作者为什么单单从众多特点中选择了一些来写呢?(在作者看来只有那些特征才是独特的)这种独特之处,即我们所说的“景物的特征”。

《记叙文的情景交融指导》教案

《记叙文的情景交融指导》教案

《记叙文的情景交融指导》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情景交融技巧写作的兴趣和能力。

3. 提高学生记叙文的写作水平,使之情景交融,更具吸引力。

二、教学内容1. 情景交融的定义与作用2. 情景交融的技巧与方法3. 记叙文中的情景交融实例分析4. 学生习作展示与评价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精彩的记叙文片段,引发学生对情景交融的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介绍情景交融的定义、作用以及如何在记叙文中运用。

3. 实例分析:分析优秀记叙文中的情景交融实例,引导学生感受情景交融的魅力。

4. 实践练习:让学生动手实践,运用情景交融技巧创作一个段落。

5. 学生习作展示: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互相评价,教师点评指导。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情景交融的概念、作用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优秀记叙文中的情景交融实例。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实践,运用情景交融技巧写作。

4. 互动教学法:学生习作展示、评价,教师点评指导。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

2. 学生习作:评价学生在实践练习中运用情景交融技巧的程度。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巩固情况。

六、教学准备1. 准备优秀记叙文片段用于导入和实例分析。

2. 准备学生习作评价的标准和反馈意见。

3. 准备课后作业,包括练习题和拓展任务。

七、教学资源1. 相关书籍和文章,关于情景交融理论和实例分析。

2. 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文本和图像。

3. 学生作文样本,用于分析和讨论。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精彩的记叙文片段,引发学生对情景交融的思考。

2. 知识讲解:详细介绍情景交融的定义、作用以及如何在记叙文中运用。

3. 实例分析:分析几个优秀记叙文中的情景交融实例,引导学生感受情景交融的魅力。

4. 实践练习:让学生动手实践,运用情景交融技巧创作一个段落。

《记叙文的情景交融指导》教案

《记叙文的情景交融指导》教案

《记叙文的情景交融指导》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的概念和作用。

2. 培养学生运用情景交融技巧写作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记叙文的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情景交融的定义和类型2. 情景交融的作用和意义3. 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和方法4. 欣赏和分析优秀记叙文中情景交融的运用5. 实践练习和修改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情景交融的概念和作用,掌握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2. 难点:如何巧妙地运用情景交融,使记叙文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情景交融的概念、类型和作用。

2. 案例分析法:欣赏和分析优秀记叙文中的情景交融运用。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修改和完善。

4.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写作心得和经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记叙文的基本概念和写作技巧。

2. 新课导入:讲解情景交融的定义、类型和作用。

3. 案例分析:欣赏和分析优秀记叙文中的情景交融运用。

4. 写作技巧讲解:讲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5. 实践练习:让学生进行记叙文写作,尝试运用情景交融技巧。

6. 互动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写作心得和经验。

7. 修改和完善: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他们改进写作技巧。

8. 总结和反思: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标准:是否理解情景交融的概念和作用。

是否能在记叙文中恰当运用情景交融技巧。

记叙文是否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2. 评价方法:学生自评: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反思运用情景交融的技巧。

同伴评价:互相交换作品,进行评价和互相学习。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提供改进建议。

七、课后作业1. 写作练习:根据所学情景交融技巧,修改和完善课后作业。

2. 阅读推荐:推荐阅读一些运用情景交融技巧出色的记叙文,以拓宽视野。

八、拓展学习1. 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进一步研究情景交融在其他文学体裁中的运用,如诗歌、小说等。

第一课情景交融教学设计

第一课情景交融教学设计

第一课情景交融教学设计引言:情景交融教学是一种融合了现实生活情境和语言教学的教学方法。

通过情景交融教学,学生能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本文将以第一课情景交融教学设计为题,探讨如何利用情景交融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效果。

一、教学背景针对本节课所教授的主题和学生的年级特点,我们选择了适合学生年龄的情景交融教学法。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帮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语言,提高交际能力。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喜好和不喜好。

2. 学生能够在情境中使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流。

3. 学生能够理解和回答关于喜好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喜好与不喜好”为主题,通过情景交融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交流。

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词汇:学生将学习与喜好和不喜好相关的词汇,如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

2. 句型:学生将学习与表达喜好和不喜好相关的句型,如“I like...”,“I don't like...”,“I prefer...”等。

3. 对话练习:学生将通过对话练习来培养听说能力和交际能力,学会在情境中运用所学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喜好和不喜好。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主题“喜好与不喜好”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可以通过展示图片和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2. 词汇学习:教师将通过游戏、看图猜词等方式来教授与喜好和不喜好相关的词汇。

学生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活动,通过比赛的方式来加深对词汇的记忆。

3. 句型学习:教师将通过示范和讲解的方式教授与表达喜好和不喜好相关的句型。

学生可以进行口头练习,加深对句型的理解和掌握。

4. 对话练习:教师将给学生准备一些关于喜好和不喜好的对话情景,学生将分成小组进行对话练习。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问题和提示,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对话。

5. 表演展示:学生将在小组内准备一段对话并进行表演展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的情景交融指导》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了解情景交融这种记叙文常用的写作手法。

2、通过范例式教学让学生学会在作文中运用情景交融这种手法。

教学重点:通过范例式教学让学生掌握情景交融这种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在作文中熟练运用情景交融这种写作手法。

教学方法:范例式教学教学过程:设计意图:现在的学生通常会把景色描写和情感的抒发看成是两个不同的部分,通过本节内容的讲解让学生能够把景物和情感融合在一起,以达到情景交融的写作效果,并教会学生几种行之有效的情景融合技巧。

设计依据:通常人的情不直接表露,而深藏于所描绘的景象之中。

读者也要通过联想去体会领悟形象生动的画面中所包含的情感,这种手法是中国古诗中最常用的一种手法,其优点是含蓄耐读,而且情意也想得格外深长、浓郁。

我们在日常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种写法,为我们的文章添色增辉。

一、导入新课:近代评论家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意思很明白,所有写景的文字都在写情。

二、学习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几种关系:(一)景物描写可以起到渲染、烘托作用。

景物描写可以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

课本实例: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

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战。

路上一点声音也没有。

忽然,我听见有人在喊我的名字,我回过头……《羚羊木雕》反映出我因被逼对朋友反悔,心灵上承受巨大的痛苦,担心因此失去友谊的悲凉心境。

例2:山上的雪被风吹着,像要埋蔽这傍山的小房似的。

大树号叫,风雪向小房遮蒙下来。

一株山边斜歪着的大树,倒折下来。

寒月怕被一切声音扑碎似的,退缩到天边去了!烘托出人物失望和恐惧的心情。

(二)景物描写可以烘托人物形象人物周围的环境,包括室内外的装饰布置,能够展示一个人的身份、气质、个性等,因此我们要注意用景物来展示人物性格。

课本实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表明陋室主人清高,品质高尚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

例2:人也需要一场白雪来洗涤心灵上的污垢,让污垢随着雪的融化也随之而去,从而开始一个全新的人生。

而这场雪正是人们想要的白雪,既洗去了污垢,又带来了新年美好的祝福!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性格。

(三)景物描写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有时景物描写能够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课本实例: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散步》这段景物描写为下文一家人的悠闲散步做了铺垫,提供了环境,也推动了文章的**部分。

三、教授情景交融的技法:(1)借不同的景色展示不同的心情描绘同样季节的景色,但字面表达不一样,内含的情也不一样了。

白朴的《天净沙。

秋》:“孤村落日残霞,青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百草红叶黄花。

”曲中描绘的虽然是夕照下的秋色,加上有“老树寒鸦”略有悲凉意味,但后几句“飞鸿”落下,一个动态,加上青、绿、白、红、黄的艳丽色彩,秋色可人,表达的是诗人欢愉的心情和旷达高远的志向。

而马致远同样的《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表达的都是长期飘落在外的羁旅之人孤苦、哀愁的心情。

(2)巧用修辞展现景物例如《在烈日和暴雨下》: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

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白光。

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跟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

(3)善于捕捉景物的颜色和姿态的自然界的颜色是多姿多彩的,自然界的万物是各具形态的。

我们在观察时要善于捕捉景物的颜色和姿态。

比如《火烧云》一课,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4 )抓住景物特点有序描写树我们在描写景物中,要运用电影摄影师的技巧,合理安排描写的顺序,像我们通常所见的写景文章,要有先后顺序,有远景,有近景,有主次之分,上下之分,先总写再分写。

先写静态,再写动态,或动静结合;先写形状,再写颜色,声音,气味……总之,观察要仔细,描写要有一定的顺序,一定的角度。

例如课文《春》中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四、借鉴范例:注意划线的句子,细心的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范例一春山早行高远洁净的天空里,片片白云轻轻飘着像湛蓝的大海里浮动的白帆。

我们这群队伍骑着踏车向山前进发。

“呼~终于到了!”我在心里默默乐开了花,骑了怎么久,可到了。

眼前是一座不高的山,山腰上的松树,像威武的战士坚守着自己的岗位。

小路随着山势,迂回曲折。

向前望去,好像一条有生命的巨蟒。

而“巨蟒”两边,荒草从生,有枯草,也有才长出不久的青草,多多少少显露出了一些生的气息。

(运用修辞)因为来得太早的缘故,所以山上没有别人,只有我们这一行人。

虽说已是春天了,春的气息也只能从风中感觉到。

遍地都是枯草,横七竖八地倒着,我猜想,这些草如果立起来,也足足有一米高吧!向前走一段路后,这里才呈现出春色来,草坪上星星点点地散布着一些蓝色和紫色的小花,漂亮极了!前面,野生山楂树的树枝伸在路上,各种树木掩映成荫,又有花儿映射,把这里打扮得是分外俊俏。

(借景抒情)从山上往下看,山下的李花像落在树上的雪花,纯洁得一尘不染,不受世俗的打扰,在幽静的山里显得分外神圣美丽。

都说“阳春三月”,却没有多少春的气息。

草,枯黄枯黄的,也许土地里正在努力地要探出头来呢!也许明天早晨再来,春就在树芳草茵茵地地上,在绿意流淌地枝头向我们微笑了吧!范例二桃花泪无痕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是的,桃花片片飘落,就融入清香的泥土里,一代代地滋润着。

菜花像一块块黄金镶在山脚,桃花象绚丽的彩霞,染红了条条小沟。

(巧用修辞展景物)细看那桃枝,有的虬曲多姿,有的修长细柔,有的粗短茁壮。

桃花的形状也各具风韵,有的羞涩地打着骨朵儿,有的正迎风怒放;桃花的香味更是各显千秋。

或浓,或淡;清谈的使人如沐春风,浓郁的沁人肺腑。

花丛中,蜜蜂吟唱,彩蝶起舞,是在赞扬桃花的色彩呢?(抓住景物特点,颜色,形态)还是陶醉于它的香味呢?如梦如幻,如痴如醉……“桃花嫣然出篱笑,似笑非笑更有情。

”看着那一片粉红,看着那一片蓝,闻着那清新的土香,我仿佛置身于地层之间,洗着滚烫的岩浆澡,融化于美的核心。

范例三外婆的帆布鞋微风拂过床前,轻柔地去了,只留下窗外的纸风铃,悠悠地回响,如外婆绵长的细语,虽不悦耳,但也语重心长。

(渲染气氛,烘托心情)灶前的炉火,升腾起氤氲的热气,暮霭一样散开。

火光映射在我的手臂上,像溅开的麦芒。

炉内的水气顶起炉盖,发出“扑扑”的声响。

我闭上双眼,细细地谛听,那是外婆的帆布鞋摩挲地面时柔柔的足音。

(推动情节发展)外婆,我已忆不起我咿呀学语时您教我的歌谣,我也无法遥想我酣然入梦时您喃喃的细语。

我只能倾听,您编织的纸风铃摇摆时的回响,您烧水的锅炉中水起的余音。

拨弄纸风铃,抚平每一处皱褶,仿佛触摸您多茧的双手。

每一只铃铎都留下您指间的纹路,每一次翻折都留下您掌心的裂痕。

我仿佛看到,您安详地坐在床头,双手折叠着纸风铃,老花眼镜后,是慈爱的目光。

我仿佛听到,一根根针正缓缓穿过铃身,摩擦出吱呀的声响,又串起一只只风铃,在微风中摇摆、歌唱。

朦胧的晨曦中,我耳旁似在萦绕,灶前锅碗盆勺所演奏出的奇异的交响。

睁开迷蒙的睡眼,侧耳倾听,那是您早起后,为我做饭的声音。

我于是披衣起床,只看到炉火前的你,正向灶里添柴,身前的炉子里,蒸腾出扑扑的水气。

您的帆布鞋伴随着身体,微微颤动,单薄的身影下,又传来鞋底细切的声响。

火光中,我的泪与灶中的柴,一起消融。

如今,您已离我而去,但每当我闭眼倾听时,那窗外的纸风铃和炉内的水气却告诉我,您的帆布鞋又出现在床头和灶旁。

五、学以致用:练一练:期末考又很糟糕,我又难过又无奈,不知道怎样向妈妈交代,挣扎的走在回家的路上!(依据:景物描写可以起到渲染、烘托作用)教师评讲,展示例子:这次的月考失败了,得到成绩后,我独自一人走在荒凉的小街上,两旁树上的鸟儿唧唧咋咋的叫声使我感到十分的烦躁,但是仔细的听,这些鸟儿像我的知己一般,似乎听懂了我的悲伤,陪着我一起哭。

书包的肩带在肩上勒出两道细细的痕迹,很痛,很沉重。

看着那垂坠的夕阳橘艳地近在咫尺,像是要融化了般要滴下泪来。

你是在为我哭泣吗?练一练:通过景物描写来刻画出一个悲伤,抑郁和绝望的人物形象。

(依据:景物描写可以烘托人物形象)教师评讲,展示例子:他看到天空是一片黑暗,预示着大风暴的来临,风在驱赶着疾驰的云雾,时而露出一颗闪烁的星星,在他的前面,是一片无边无际,阴沉可怕的海面,浪头吐着白沫,吼叫着,象是预示一次风暴的到来。

在他的后面,耸立着一座比海更黑,比天更黑,象一个巨魔似的花岗岩上,它那凸出的飞岩象是伸出来捕人的手臂。

六、课后作业: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春,绿色的翅膀,托举着绿色的梦想。

夏,生命在炽热的火焰中燃烧,大地也曾在这热情中战栗。

秋,一切仿佛都已成熟,在林中,在草地,在山岗,在一切有生命呼吸的地方。

冬,无情的冰雪沉重地压在身上的时候,难道听到的只是他痛苦的呻吟;当最后一片枯叶离开枝头,你看到的将是一个甜美的笑容。

一年四节各有不同,各有特色。

同时也带给你各自不同的感受。

要求:请你以“,我的最爱”为题写一篇文章。

(一年四季任选其一)文体自选,不少于500字。

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

”这活脱脱是烈日下祥子们慢腾腾、昏沉沉在街上拉车的形象。

“路旁的柳枝,的确是微微地动了两下。

……风忽然大起来,那半天没动的柳条像猛地得到什么可喜的事,飘散地摇摆,枝条都像长出一截儿来。

”“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

”这活脱脱是烈日下祥子们慢腾腾、昏沉沉在街上拉车的形象。

“路旁的柳枝,的确是微微地动了两下。

……风忽然大起来,那半天没动的柳条像猛地得到什么可喜的事,飘散地摇摆,枝条都像长出一截儿来。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