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科举以八股文

合集下载

[八股文范文 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状元八股文

[八股文范文 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状元八股文

[八股文范文明朝优秀的状元八股文]状元八股文什么是八股文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治的工具,同进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

明末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

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

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八股文是什么八股文也称“时文”、“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是中国明、清两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

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

八股文就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

文体有固定格式,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

起源于宋元的经义,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卷一六《试文格式》谓其定型于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以后,至清光绪末年始废。

文章就四书五经取题。

开始先揭示题旨,为“破题”。

接着承上文而加以阐发,叫“承题”。

然后开始议论,称“起讲”。

再后为“入手”,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

以下再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四个段落,而每个段落中,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称八股文。

其所论内容,都要根据宋代朱熹《四书集注》等书“代圣人立说”。

参阅《明史·选举志二》,示例:清·阮元《四书文话》、梁章钜《制义丛话》。

《儒林外史》第一回:“此一条之后,便是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过: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效……新文化运动后,八股文的形式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因此也用以比喻空洞死板的文章或迂腐的言论。

郭沫若《洪波曲》第五章四:“要做出适合领导人们口胃的八股来,大家都已经感觉着头痛。

略谈科举制度与八股文

略谈科举制度与八股文
题、论言题、记事题、援引题、
比兴题、政辨题、咏物题等。文
题本来是用以考察作者对儒家经
典熟悉理解程度的
,但题目出得
花样多多
,千奇百怪
,成了为难
士子的文字游戏。
梅静
,贵州遵义道真玉溪中学教
师。
122
《四书》文字有限
,科举考试出
题用了五百多年
,几乎每句话都
被用过
,考官为了避免应试者抄
袭模仿
,便千方百计地出怪题、
难题
,如将上下两章、两节之间
互不相关的文句合为一题
,或各
取半句凑成一题
,于是就出现了
五花八门的八股文题
,如被称为
单句题
,虚冒题
,截上题、截下
文章
,其中头场要写两篇
,乡试
通常要写三篇
,所以又称这种科
举制度为
“八股取士
”。明清以
来,读书人为了应科举考试而必
须成年累月地学习写作八股文
,
这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在
中国文化发展史上
,产生了极大
的消极作用。
八股文是明清时期只用于科
举考试的一种文章体裁
,这个名
称来自这种文章的结构形式。由
于文章的主体部分是由四段对偶
排比的文字构成
,总计为八股
,
股是对偶的意思
,所以称为八股
文,八股文的内容要求必须以程
朱学派的注释为准
,考生作文时
必须就题阐发程朱见解
,叫作代
圣人立言
,甚至模拟圣人的语

八股文简介

八股文简介

八股文简介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

也称“时文”(相对于古文而言)、“时艺”、“制艺”、“制义”、“八比文”、“四书文”。

它要求文章必须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总共包括八股,所以称八股文。

“股”或“比”,都是对偶的意思。

八股文是明朝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

八股文专讲形式、没有内容,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人们只是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

八股文的基本特点,大致为以下几方面:1.题目一律用《五经》、《四书》中的原文。

2.内容必须以程朱学派的注释为准。

3.体裁结构有一套固定的格式。

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部分组成。

八股文的字数也有限定。

明初制度:乡试、会试,用《五经》义一道,500字。

《四书》义一道,300字。

清康熙时要求550字,乾隆以后一律以700字为准。

书写亦有格式。

明清两代,八股文是几乎所有官私学校的必修课。

从童试到乡试、会试都要用它。

不会写八股文,就无法通过科举考试,就难以做官。

而八股文的惟一用途,即在于应付科举,此外毫无实用价值。

明清时期许多有识之士,均对八股文深恶痛绝。

它最后终于被废弃,应该说是历史的必然.。

八股举业,士林标准

八股举业,士林标准

八股举业,士林标准作者:徐梓来源:《中国教师》2008年第21期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用于科举考试的一种特殊文体。

这种文体,有一个“敲门砖”的浑名。

因为它除了在殿试以外的童生试、乡试、会试中使用之外,任何公私文书和各种体裁的论著中,都不会采用,没有任何实用价值。

就像《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所说的那样:“这原非圣贤之制撰,焉能阐发圣贤之奥,不过后人饵名钓禄之阶。

”明清两朝的读书人,开蒙之后就学习它、钻研它,只是为了用它敲开科举考试的大门。

一旦考中,就将它弃如敝履,不复一顾,所谓“得第则舍之”。

很多人甚至在晚年编辑自己的著作时,往往剔除早年为应举而制作的八股文,活像我们现在为了备考而发行的“同步练习”,它广泛流行于社会,泛滥天下,但只对求取功名的人在特定的时期才有意义。

一旦离开这个环境,就毫无价值,甚至失去了立身之所。

藏书家不取,目录学不讲,图书馆不收,覆瓿烧薪,是其最终的命运。

八股文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制义”或“制艺”,因为这是国家规定的考试文体,“制”有制度或规定的意思。

八股文又叫做“时文”或“时艺”。

“时”是当前、现在的意思,“时文”是与古文相对而言的,说明这种文体,不同于以前的文章。

“艺”是指礼、乐、射、御、术、数“六艺”,“制艺”和“时艺”,是指当时学会八股文的写作,和古代掌握礼、乐、射、御、术、数的技能,具有同样的意义。

这一独特的文体起于何时,始于何世,人言人殊,众说纷纭。

最早的甚至追溯到唐朝的“帖括”或“帖经”。

更多人说它始于北宋的经义,尤其是南宋后期的经义,已经有了比较固定的格式;元朝王克耘的《书义矜式》,最先称这种文体为“八比”,八股文就滥觞于这时。

《明史•选举制》说它是“太祖(朱元璋)与刘基所定。

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

”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说它始于明朝成化年间。

八股文不是一种刻意创造的文体,不成于一时,更不会出自一人之手。

宋朝的经义确定了其大致内容,南宋的格式奠定了其基本体式,元朝出现了“八比”的名目,明初被最高统治者认可并规范,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提倡,形成了比较严格的程式。

明清科举制度和八股文取士教学课件

明清科举制度和八股文取士教学课件

• 八股文的形式有严格规定,对内容的要求则更加苛刻。 作者不能随意发表自己的见解,文章必须要“代圣贤立 言”。所谓“代圣贤立言”,通常有两方面的意思。一 是文章内容要体现儒家的思想风范,要用儒家的观点解 说“四书”中的“义理”。譬如孔子说:“父母在,不 远游。”(《论语·里仁》)如果以此为题作文,作者 必须在儒家提倡的“养亲”、“慎终”等方面讲解儒家 “孝道”,唱反调不行,离开儒家孝道任意发挥也不行。 文章中对“四书”的理解也有一定的标准,就是要以朱 熹的《四书集注》为准绳。例如朱熹对上边孔子的话的 解释是:“远游则去亲远而为日久,定省旷而音问疏, 不惟己之思亲不置,亦恐亲之念我不忘也。”写文章时 必须要在朱熹划定的圈子里跳舞,出了圈子就违背了要 求。二是行文要“入口气”,就是要模仿古人的口吻,。 例如本书“八股文选读”中韩菼的《子谓颜渊曰》一篇, 作者用的就是孔子对颜渊(孔子弟子)谈话的口吻。写 文章模仿古人口吻并非易事,没有一定的想象能力和艺 术修养,很难写好。
八股文取士
明太祖首创八股取士,要求 阐述经义的文章必须采用八股文 形式,并且只能从四书五经中命 题,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 准答案。
八股文也称“时文”或“制艺”,每篇由破题、 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 分组成。破题是用两句话将题目的意思破开,承题 是承接破题的意思进行说明,起讲是议论的开始, 入手是起讲后入手之处;自“起股”至“束股”才 是正式议论,中股是全篇的重心。八股文讲究章法 和格调,是一种新的文体,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但从教育角度看,它不仅使士人的思想受到严 格束缚,而且败坏学风。因为在内容上它要求作者 代圣贤立言,在形式上必须按固定格式和字数填写, 毫无自由发挥余地。故八股文自产生之日起便遭到 人们的非议。

明清八股文范文精选

明清八股文范文精选

明清八股文范文精选明清两代,八股文成为科举考试的必备技能,其格式严谨、结构固定,却也孕育了一批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

本文精选明清时期的八股文范文,带您领略这一特殊文体的韵味。

明清八股文范文精选:一、《论语》——孔子论仁【范文】孔子曰:“仁者,爱人。

”盖仁者之心,慈悲为怀,无论亲疏,悉皆关爱。

是以君子行仁,民胞物与,而国家安宁。

观夫天下,乱臣贼子,皆因不仁。

故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此仁者之功效也。

二、《孟子》——孟子论性善【范文】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

”是以婴儿坠地,无不慕义而恶不义。

夫人之性善,犹水之就下,而木之向阳。

苟能扩而充之,足以保四海;而不能扩而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是故君子求放心,以反身而诚,然后能尽其性。

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而与天地参矣。

三、《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范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四、《中庸》——中庸之道【范文】中庸之道,民鲜久矣。

盖中者,不偏之谓也;庸者,不易之谓也。

君子之中庸,以其不偏不易,故能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则天地各安其位,万物各遂其生。

明清八股文虽然形式固定,但其中蕴含的哲理和智慧仍值得我们学习。

八股文的千秋功过

八股文的千秋功过

八股文的千秋功过科举的考试内容涉及经、史、文学等方面,至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主要文体是八股文。

到我们现在只要一提到科举,人们就会自然而言地想到了八股文,毛泽东在批评党的文件程式化时也用了“党八股”一词,八股文成了生搬硬套和刻板文章的代名词。

(一)八股文究竟是什么样的文体?八股文是明清时期最主要的考试文体。

又称制艺、制义、时艺、时文、八比文,因其题目来源于《四书》《五经》,又分别被称为《四书》文和《五经》文。

八股文的渊源可追溯到唐代的试帖诗和宋代的经义。

北宋王安石改革科举时所出现的经义程文是八股文的真正源头。

南宋后期,经义科考试所用的文章也出现了论头、破题、承题、小讲、缴结等等结构。

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杨万里、汪立信等人所作的经义程文已经有四、六、八股的形式了。

元代已经采用类似的文体,当时称“八比”。

八股文真正形成是在明代。

朱元璋用科举取士之后,将八股文为考试文体,一般认为,八股文发展成一种固定的考试文体是在明代成化年间。

此后,明清科举都将八股文作为主要考试文体。

如果单纯从文学或者语言学的角度而言,八股文应当是具有较高价值的。

现代著名文学家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附录中对八股文有相当高的评价:“八股文是中国文学史上承先启后的一大关键。

八股文不但是集合古今骈散的菁华,凡是从汉字的特别性质演变出的一切微妙的游艺,都包括在内,所以我们说它是中国文学的结晶。

” 著名学者张中行先生也说:“由技巧的讲究方面看,至少我认为,在我们国产的诸文体中,高踞第一位的应该是八股文,其次才是诗的七律之类。

”那到底什么是它的固定格式又是怎样的呢?每篇八股文的结构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出题、后股、束股、落下10个部分组成。

破题往往是一篇八股文成功的关键,因为阅卷的同考官工作量极大,他们首先最关注的破题是否有创意。

承题,是承接破题,进一步阐明破题的意旨,起到补充阐发主题的作用。

起讲,又称小讲、原起。

需要开始模仿圣人的口气进行议论,进一步发挥题意。

制艺之辨

制艺之辨

八股文属于命题作文,其基本特点大致有四。其一,题目一律用《四书》《五经》原文。其二,要代圣人立言。若题目摘孔子一言,则文章主人公便是孔子,士子须以孔子口吻;若摘孟子之言,则相应变为孟子口吻。其三,对经典之理解,皆有所依而不可自由发挥。《四书》主朱子《四书集注》;《易》主程《传》、朱子《本义》,《书》主蔡氏(即蔡沈,笔者注)《传》及古注疏,《诗》主朱子《集传》,《春秋》主左氏、公羊、谷梁三传及胡安国、张洽《传》,《礼记》主古注疏。永乐间,颁《四书五经大全》,废注疏不用。其后,《春秋》亦不用张洽《传》,《礼记》止用陈浩《集说》。其四,文章体裁结构有一套严格而固定的格式,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部分组成。破题是用两句话将题目意义破开,承题是承接破题意义而说明之。起讲为议论的开始,首二字用“意谓”“若曰”“以为”“且夫”“尝思”等词,作为开端。入手为起讲后过渡之文。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以中股为全篇重心。此四股中,每股又都有两股排比对偶文字,合共八股,故名八股文。此外,八股文字数也有限定。明初定为乡试、会试,用《五经》义一道,约500字。《四书》义一道,300字。清康熙时,要求550字,乾隆以后,一律以700字为准。书写亦有一定格式,不可随心所欲。古来文章,本无定式,但因其用途在于考试,就必须要有划一之标准,以辨优劣。久之则难免生机阙如,呆板枯涩。
再次,士人可从研习八股文的过程中获得儒家伦理道德之熏陶。考察人类信仰现象不难发现,儿时之单向强力灌输,往往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儒家思想理念,主要集中在《四书》《五经》等经典之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理论,一直是国人的言行准则。且由于士为四民之首,其价值取向在塑造国人的心理素质的过程中一直发挥着中坚与引领作用。以明代为例,作为八股文的黄金时代,士人气节亦颇显壮烈。尽管朝廷对臣下以严酷著称,而士人仍前仆后继,至死初衷不改者不可胜计。越是正途出身之官员,气节往往越盛。如方孝孺、于谦、海瑞等,即是典型代表。清廷入主中原,实行民族压迫政策,而晚明士子标榜气节者多有,如顾炎武不事二姓,归玄恭野服终身,王夫之厝身瑶洞,方以智削发为僧等等,儒家经典熏陶与激励之作用断不可否认。考虑到任何人都难以摆脱时代的局限,作为后人,我们应带着温情与理解来盘点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不然则难免伤害诸多前辈拳拳之心于地下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洪武元年(1368),诏开科举,对制度、文体都有 了明确要求。成化年间,经王鏊、谢迁、章懋等人提倡,八 股文更为兴盛,并逐渐形成比较严格的程式。 八股文每篇文章均按一定的格式、字数由破题、承题、 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破题是 用两句话将题目的意义破开,承题是承接破题的意义而说明 之。起讲为议论的开始,首二字用“意谓”、“若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以为”、“且夫”、“尝思”等开端。“入手”为起讲后 入手之处。起股、中股、后股、束股才是正式议论,以中股 为全篇重心。在这四股中,每股又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 合共八股,故名八股文。题目主要摘自四书、五经,所论内 容主要据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不得自由发挥、越雷池一 步。
“八股”二字,现在已几乎成为“陈 腐旧套”、“滥调子”的代称。其实 “八股”是一种文章形式的名称,它本 身并无善恶之可言。只是被明清统治者 用它来做为约束士子思想的工具,同时 他们又在这种文章形式中加上些繁琐而 苛刻的要求。由积弊而引起了这种文体 的不适,以致为时人、后人所不耻。
新文化运动兴起,八股作为封建旧文化象征之 一,受到猛烈打击,此后可以说是"臭名远扬"…… 时值今日,我们这一代,恍惚中还有"八股"这样一 个名称,在脑中晃了晃,大致知道"八股"是贬义的 东西,很坏的东西。但确切地要说出"八股"是什么 东西,恐怕我们十有八九不知。只因五四后,很少 有人,甚至几乎没人再谈八股,这是原因之一;另 外,据说自清废科举后以后,八股文再也不曾出现, 并且明清两代五百年间所有八股文选本以及八股文 参考书忽然间都销声匿迹(《四库全书》只收录明 朝的八股文一集作为标本),事实上,我们这一代 见过八股文的确实屈指可数。
八股文从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以后, 中国历朝统治者都想方设法加强这种制度。到了明 朝,统治者已经不满足于统治经济、政治、军事、 连人们的思想也要加以严格控制。八股文就产生在 这样的历史条件之下。 明清两代,八股文是几乎所有官私学校的必修 课。从童试到乡试、会试都要用它。不会写八股文, 就无法通过科举考试,就难以做官。而八股文的惟 一用途,即在于应付科举,此外毫无实用价值。明 清时期许多有识之士,均对八股文深恶痛绝。它最 后终于被废弃,应该说是历史的必然。 此后,一直 沿用下来,直到戊戌变法后,1905年才随着科举考 试的停止而废除。
一篇八股文的字数,顺治时定为550字,康熙 时增为650字,后又改为700字。八股文注意章法与 格调,本来是说理的古体散文,而能与骈体辞赋合 流,构成一种新的文体,在文学史上自有其地位。 但从教育的角度而言,作为考试的文体,八股文从 内容到形式都很死板,无自由发挥的余地。不仅使 士人的思想受到极大的束缚,而且败坏学风。 自采用八股文考试后,学校教育的重心就是教 学生读八股、写八股,史学、算学、天文学等科根 本无人问津。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曾说,八股的 害处等于秦始皇焚书,而它对人才的摧残比坑儒还 要严重。从而阻挡了中国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使中 国近代科学落后于西方。
顾炎武:“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 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馀人也。”(《日知录·拟题》) 《儒林外史》第一回,“不数年间,吴王削平祸乱,定鼎 应天,天下一统,建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洪武四年……礼 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 王冕指与秦老看,到:‘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 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 《红楼梦》第七十三回,“更有时文 一道,因平素深误 此道,原非圣贤之制撰,焉能阐发圣贤之微奥,不过作后人 饵名钓禄之阶。”(贾宝玉)
八股文与科举
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时所采用的一种专门文体。 又叫制义、制艺、时艺、时文(相对古文而言)、八 比文等。因为它要求文章中必须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 字,一共八部分,所以叫八股文。“股”是对偶的意 思。 八股文的渊源,一般认为八股文滥觞于北宋,王 安石变法,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浮华不切实用,乃 改试经义,从《五经》和《论语》《孟子》中出题, 文体与议论文相仿,原为提倡严正,以纠时弊,结构 并无定式,不强求对仗排偶,不完全禁止引证比喻。 元代科举,多从《四书》中出题,内容以朱熹集注为 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