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清真雅正是八股文衡文的特定要求
明清文学期末考点整理【菠萝】

明清诗文词走向收官的特征:1、作家多、作品多、流派多,但杰出的作家、著名的作品不多;2、文学创作与社会思潮密切相关;3、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高度繁荣;4、对文学的社会价值和本质特征认识不断深化;5、形成明确的朝野林立并行之势。
明代文学概况(绪论)社会:1、高度集权与高压政策(对功臣大肆杀戮,对读书人文化高压)→文气不振;2、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俗文化繁荣,读者群增大;3、王学(心学)(制约人性)→王学左派:反王学,尊重人性→理论上的性灵说;4、文化下移,儒商结合→人们对文学的认识变化了:(1)、高度重视文学的情感特征;(2)、清晰认识文学的“虚”“实”关系;(3)、开始关注人物的性格刻画;(4)、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通俗易懂。
明代前期小说第一章、《三国演义》与历史演义小说的繁荣一、故事来源:陈寿《三国志》(主);裴松之《三国志注》(次);《三国志平话》(框架);民间传说(丰富);作者创作。
二、思想:1、尊刘贬曹,千年正统观念的凝结:(1)、儒家正统观念的延续(孔子→朱熹);(2)、《三国志》和《三国志注》作者思想的发扬;(3)、普通百姓欣赏习惯的体现;(4)、作者正史思想的流露;(5)、各种讲唱文学和民间传说倾向的艺术再现。
2、君明臣贤的理想;3、德治、仁政观念;4、崇尚智勇,主张人才决定成败;5、一统江山、稳定社会的向往。
1、虚实结合:七分史实,三分虚构;2、非凡的叙事才能(人众事多、矛盾复杂,却组织得有条不紊、主次分明);3、全景式的战争描写(交代了战争的起因,对比了双方的实力,呈现了完整的谋划过程,再现了战争的场景,揭示了战争的影响和意义,比如:赤壁之战);4、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论《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塑造艺术:(1)、出场定型;(2)、反复皴染;(3)、多用传奇故事和生动的细节来突现人物的性格特征;(4)、善用对比、烘托等手法。
5、历史演义体语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浅近文言。
从《时文蠡测》看袁守定的八股文观

亲 自作 序 , 颁行 天下 , 令 此举 标志 着程 朱理学 被 正式
退休 的乡 宦 , 往往 身先 士卒 , 都 进行教 学 实践 。特别
是知 县 因同时 肩负 “ 督学 造 士 ” 责 , 之 更是 不 遗 余力
确定 为官方 的意识 形 态 。官方指 定 了八股 文 的考试 内容 , 由明 初 的兼 古 注 疏 转 为 专 宗 程 朱 。《明史 ・
Vo . 4 NO 4 11 .
7月
J1 u.
2 2 01
文 章 编 号 :17 5 9 (0 2 0 0 1 0 6 4— 04 2 1 )4— l2— 5 中 图分 类 号 :I0 . 262
文献 标 识 码 : A
从 《 文蠡测》 袁守定的八股文观 时 看
高 明 扬
地参 与其 中。袁守 定也 不例外 , 于任 上建 义学 , 兴教
收 稿 日期 : 0 2—0 0 21 1— 3
网 络 出版 时 间 : 0 2—0 2 21 6— 7
文 思想对 当时读 书 人及 为文风 气具 有相 当影 响 。本
山翁 , 丰城县 ( 江 西 丰城 市 ) , 代 经学 家 。能 今 人 清
为官 , 善断案, 素有“ 袁青天” 之誉。精于术数 , 当 是 时著 名 的风水大 师 。擅 写 诗 , 以五言律诗 见长 , 尤 题
材多 为 民疾 、 劳之 事 。著有 《 理 啖蔗 录》、读 易 勤 地 《 豹窥 》、图 民录》 《 云 诗钞 》 《 《 、说 、 雩上 诗 说 》 《 、 估毕 丛谈 》 附《 学卮 言》 、 时文蠡 测 》 。 ( 劝 )《 等
第一章 原始时期的教育

第一章原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原始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2.从教育意义上说,原始宗教活动中的巫师又是原始文化知识的保存者和传播者,是知识分子的前身。
3.传说是黄帝命令他的史官仓颉创造了文字。
4.据文献记载,五帝时期已有叫“成均”和“庠”的教育场所,它们被看成是萌芽状态的学校。
二、判断题(×)1、原始社会的教育已经有了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三、简答1、如何认识教育的起源问题。
答: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教育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类自身身心发展的需要。
教育活动是一种交往活动,原始人的群居生活为成员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基本条件,有利于年长一代向年青一代传授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经验,使他们的身心获得发展。
原始社会的教育内容与原始生活的需要和生产技能是相应的。
原始人类的教育意识是一个逐步加强的过程。
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将知识传授给别人、向别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都很低,但随着人类的进化、社会的发展,知识的发现和积累,教育的意识性、目的性、计划性不断得到加强,最终摆脱教育与生活混同的状态。
2、氏族公社时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方面有哪些?答:(1)生产劳动教育(2)生活习俗的教育(3)原始宗教教育(4)原始艺术教育(5)体格和军事教育3、原始社会的教育有哪些特点?答:原始社会教育表现出与阶级社会教育迥然不同的一些特点:(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原始社会的集体生产与集体生活,决定了其教育也是集体的、公共的、社会性的活动,没有阶级的界限。
(2)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原始社会的教育尚未从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它的主要途径是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实践来进行。
(3)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观察模仿为主要手段,因为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出现,也没有专门的教学场所和教师,当时教育手段极为简陋,主要是口耳相传、观察模仿。
第二章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一、填空题1、夏代在王都设立的最典型的教育场所为“__序__”,堪称是一种武备学校。
清代八股文

清代八股文作者:邓云乡目录第一章:产生的基础第二章:源流和历史第三章:存废争议第四章:科举考试关系之一第五章:科举考试关系之二第六章:八股与私塾教育第七章:八股文教育特征第八章:举例说明第九章:选文六篇第十章:名家名作碎锦第十一章:谈谈作法第十二章:清代八股特征第十三章:八股与古文第十四章:八股与诗第十五章:八股与小说第一章:产生的基础八股文是在中国语言、文字、考试制度等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萌芽、产生、发展形成的。
没有特定的客观条件和历史因素,不可能有八股文。
世界上其他语言条件、文字条件的民族和国家,不可能产生八股文。
这种说法,好像是笑话,实际是一个很客观的事实。
如不去认识它,乍一听好像是说海话,但如仔细结合中国的语言文字特征,传统思维方法特征,历史制度特征等方面认真地思考一下,便会感到这不是说笑话、海话,而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了。
只有从实际上才能回顾历史上的种种客观事物,用今天的眼光认识它的本质,包括其产生、发展和作用,八股文自然也不例外。
语言、文字是民族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这是从远古汉族就形成的。
中国汉族语言的特征,是单音词组合的词语,如“我吃饭”、“你走路”,纵然南北各地方言语音有种种不同,差异很大,但语词分子、组合方式基本上是一样的。
音调也是单独的、而且都有音调上阴阳上去入五音的变化,而且口音的不同,并不影响阴阳上去人的音调的变化。
如诗韵中山西读平声的字,广东人也照样读平声;山西读入声的字,广东照样念入声,尽管声音差异很大,而调子却一样。
现在一般说普通话中没有入声,但严格讲:中原音韵还是有入声的。
北京音也有入声,京剧演员在韵白及唱腔中都要把入声读出来。
这里先不专门讨论语言音韵问题,因为这是题外话。
但先明确这点,却是和八股文的产生大有关系的。
单音词语特征,又有阴阳上去入五音构成抑扬顿挫的音节,这样就使语言在读音上有鲜明的音乐节奏感,节奏的和谐、回荡,听起来好听、读起来有劲,这种语言特征,是产生中国各种诗歌韵文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产生八股文的主要因素之一。
高一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宁夏银川市唐徕回民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试题

银川唐徕回民中学2015~ 2016 学年度第一学期10 月月考高一历史试卷一、(每小 1 分,共 25 分)1.“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商王朝接受来的先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形和文化构,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
主要分封制()A. 稳固了西周的治B. 大了西周的领土C. 推了中原文明的展D. 促成了一民族的形成2.白寿彝先生主的《中国通史》古代某种政治制度是“从原始社会父系氏族展而来的宗族关系⋯⋯是奴隶主族治工具”。
制度( )A. 适原始社会生力展需要B. 以父系血政治次序C. 体了奴隶主奴隶残忍榨D. 成立起中央地方的有效管3.耕望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某一制度的特点写到“立子以嫡不以,立子以不以”。
一原的在于保障了 ( )A. 皇的定性B. 承确实定性C. 血的正性D. 分封的科学性4.刘玢:封建制下,分封侯悉心孝忠于王;其不善在于封国力展后,不不朝,争雄;郡制之善,在于无封建制下的尾大不掉之弊,其不善在于因为行流官制,官民不悉,官民如路人,民亦貌承于官。
所以,他主:“仍郡之制,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
”作者旨在明 ( )A. 封建制利于治内部的不利于中央集B.郡制利于中央集不利于治内部的C.中央集的郡制取代封建制是史展的必定D.封建郡均有益弊在中央集之下分于地方5.秦朝官有、爵、秩之。
官;爵主要用于励有功者,沿用国二十功爵;秩表示官俸禄等高低、以石算位。
一定()A. 保了族利益B. 范了官行C. 了官僚政治D. 大了地方力6.《史》:“始皇⋯⋯起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自古莫及己。
任吏,吏得幸。
博士七十人,特弗用。
丞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 表示( )A. 秦始皇帝,才能非凡B. 皇至上,大独C. 政系,尚不完D. 君相矛盾,尚不突出7. 《· 助》,武帝得助、朱臣等“并在左右”“朝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中外相理之文,大臣数”。
类文阅读:《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

第4课【本课篇目】《修辞立其诚》《怜悯是人的天性》【选题理由】第一道题选择了《反对党八股》《修辞立其诚》两篇文章,具体分析乙文第⑥段用《汉书》为论据证明观点论证是否充分;并结合材料说明甲文即乙文所倡导的“言行一致”的典范。
第二道题选择了《修辞立其诚》《论诚意》两篇文章,结合文章分析,两则材料对“诚”的主张有什么不同;并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第三道题选择了《说书人》,结合文章,分析《修辞立其诚》中“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这一观点。
第四道题选择了《怜悯是人的天性》等两篇文章,分析甲文第②段画线部分和乙文画线句在逻辑论证上的重要作用;并能结合文章你概括甲乙两文理论思想的相通之处。
1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甲]反对党八股(节选)毛泽东党八股的第二条罪状是:装腔作势,借以吓人。
有些党八股,不只是空话连篇,而且装样子故意吓人,这里面包含着很坏的毒素。
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还可以说是幼稚;装腔作势,借以吓人,则不但是幼稚,简直是无赖了。
鲁迅曾经批评过这种人,他说:“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
”⑺科学的东西,随便什么时候都是不怕人家批评的,因为科学是真理,决不怕人家驳。
主观主义和宗派主义的东西,表现在党八股式的文章和演说里面,却生怕人家驳,非常胆怯,于是就靠装样子吓人;以为这一吓,人家就会闭口,自己就可以“得胜回朝”了。
这种装腔作势的东西,不能反映真理,而是妨害真理的。
凡真理都不装样子吓人,它只是老老实实地说下去和做下去。
从前许多同志的文章和演说里面,常常有两个名词:一个叫做“残酷斗争”,一个叫做“无情打击”。
这种手段,用了对付敌人或敌对思想是完全必要的,用了对付自己的同志则是错误的。
党内也常常有敌人和敌对思想混进来,如《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要读本》结束语第四条所说的那样。
对于这种人,毫无疑义地是应该采用残酷斗争或无情打击的手段的,因为那些坏人正在利用这种手段对付党,我们如果还对他们宽容,那就会正中坏人的奸计。
江西高二高中历史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江西高二高中历史期中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秦代焚书禁学和汉代独尊儒术采用的手段大相径庭,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但两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其本质是( )A.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为消沉B.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C.为不同思想留下适度发展空间D.文化内容由宽容转向专制2.平灭六国后,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书同文字”。
其中“书同文字”是指把以下哪种字体作为全国统一的官方书体( )3.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
这表明( )A.佛教和道教挑战儒学正统地位B.为了发展和完善儒家思想的需要C.唐朝中外思想文化的广泛交流D.统治者要加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4.据《文献通考》记载,北宋赋税来源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从下表中不能获取的有效信息是()A.商税收入成为政府重要财政来源B.宋代经商的环境相对宽松C.宋代商品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D.农业的重要地位发生根本转变5.南北朝时期,陶弘景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其中吸收了()A.儒家思想B.佛教教义C.墨子学说D.法家思想6.“如果以为选择原理是近代的发现,那未免和事实相差太远。
远在1300多年前,在一部中国的古代(农业)百科全书中,就已经有关于选择原理的明确记述。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所赞誉的这部中国古代著名著作是()A.《齐民要术》B.《梦溪笔谈》C.《天工开物》D.《农政全书》7.明代陈献章在学术上“舍彼之繁,求吾之约”,追求“自然,自得”,被誉为“真儒复出”。
其主要针对()A.道教思想B.佛教思想C.程朱理学D.陆王心学8.明朝中后期,“安平乐道”已经不再成为士人的人格理念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弃儒就贾,成为当时商业发展中的一支生力军。
这表明()A.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B.宋明理学的影响减弱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9.一位前往洛阳经商的潞州商人,住在洛阳城中一处专供潞州人居住的建筑物里,接洽商务、汇兑、装卸货物,均极便利。
蒲松龄的八股文研究 - 北京市东城区第一图书馆

·蒲松龄生平思想研究·文章编号:1002-3712(2012)03-0005-09蒲松龄的八股文研究胡海义(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摘要:蒲松龄现存有23篇八股文,其中有多篇是他的考场制艺,对于蒲松龄研究如此重要的材料,学界却极少关注。
蒲松龄把乡试屡次不中的原因归于“盲眼”考官与科场腐败。
其实,他的八股文才是一个主要原因。
我们从清代八股取士的衡文标准来研究聊斋制艺,对理解蒲松龄的科举观、文学思想与《聊斋》“孤愤”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蒲松龄;八股文;科举;衡文标准中图分类号:I207.419文献标识码:A蒲松龄把乡试屡次不中的原因归于“盲眼”考官与科场腐败。
其实,他的八股文才是一个主要原因。
《聊斋全集》(盛伟编校,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卷十《聊斋制艺》收有23篇八股文,其中有多篇是他的考场制艺,对于蒲松龄研究如此重要的材料,学界却极少关注。
从清代八股取士的衡文标准来研究聊斋制艺,对理解蒲松龄的科举观、文学思想与《聊斋》“孤愤”的形成有重要意义。
我们首先来看看清代八股取士的衡文标准。
清人刘熙载《经义概》总结八股文写作的基本要求说:“文不外理、法、辞、气。
理取收稿日期:2011-10-19作者简介:胡海义(1980-),男,湖南邵阳人,文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本文为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项目(编号:1011245B)的阶段性成果。
正而精,法取密而通,辞取雅而切,气取清而厚。
”[1](P182)这是为文的至高境界。
以下是康熙年间的考官对两份会试硃卷的批语:1、康熙丁丑科第六十名李继修河南归德府大总裁熊批:观其落笔,命意不屑纤尘,春山秀濯,晴霞郁蒸,似此文境。
本房加批:(书一):爽秀恬雅,词理醇畅,规矩准绳中,一往清灏之气,溢于毫楮,姿分固优,学力亦到。
(书二):洗尽铅华,独标清新,卓莹顿宕,处处逼取,莫不字神理,非深于先辈者不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一卷,曰 《 钦定四书 文》 , 颁为 程式. ( 4 9 ] [ J I 3 阔
何为 “ 清真雅正” ? 方苞说; “ 唐臣韩愈有言:‘ 文无难易, 惟其是耳’ ;李翱又云:‘ 创 意、 造言, 各不相师而其归则一’ ,即愈所谓是也。 文之清真者, 惟其理之是而己,即 翱之 所谓创意也: 文之古雅者, 惟其辞之是而己, 即翱之所谓造言也。 而依于理而达其词者, 则 存乎气。 气也者, 各称其资材而视所学之浅深以为充歉者也。 欲理之明, 必溯源六经而切究 乎宋元诸儒之说; 欲辞之当, 必贴合题义而取材于三代两汉之书; 欲气之昌, 必以 义理洒灌 其心, 而沉潜反复于周秦盛汉唐宋大家之古文。 兼是三者, 然后能 清真古雅而言皆 有物。 故 凡用意险仄纤巧而于大义无所开通, 敷辞割裂卤 莽而于本文不相切。 比 及驱驾气势而无真气
史・ 选举志一》云:
万历十五年才 L 部言:“ 唐文初尚 靡丽而士趋浮薄, 宋文初尚 钓棘而 人习 险谕.国 初
举 业 有 用 六 经 语 者, 其 后 引《 左 传 .《 } 国 语 》 矣 , 又 引《 史 记 》 、 《 汉 书 》 矣 . 《 史 记 》
穷而用六子, 六子穷而用百家, 甚至 佛经、 《 道藏》 摘而用之, 流井安穷,弘治、 正德、
①《 清圣祖实录》卷一百一十四。页2 6 3 ,
。王凯符 《 八股文概说》 ,页5 6 . m邓云乡 《 消代八股文》 ,页2 0 4 . ④张之洞 a 奏定学堂章程》 , 页2 x 2 .
型 似 乎 成了自 高 考 制 度 改 革以 来 , 经 过2 0 多 年 探 索 而 找 到 的 一 种 较 好的 作 文 考 试 题 型, 并
嘉靖初年,中 式文字 纯正 典稚.宜 选其尤者, 刊 布学宫, 伴知 趋向。 ”因 取中 式文字一
百十余篇, 奏请刊布, 以为准则。 时方崇尚新奇, 厌薄先民矩镬, 以士子所好为 趋, 不 遵上指也。 启、 祯之问, 文体益变, 以出 入经史百氏为高, 而悉轶者亦多矣.虽 数申 诡 异险僻之禁, 势重难返, 卒不能从。 论者以明举业文字比唐人之诗,国 初比初唐, 成、 弘、正、嘉比盛唐,隆、万比中 唐,启祯比晚唐云.1 7 4 1 W i s e s ] 「 八股文在明 朝末年已 经很是衰败和颓靡, 士子们追求文字的华丽, 以出 奇而求售, 却忽 视作文的根本目 的 , 一一 义 理思想的 研究。 这种明 末遗留下来的 过分追求文辞、 以 辞害 义的不 良 风气贻害无穷,清统治阶级对这种八股文风有比 较清醒的 认识, 且极力反对。顺治六年殿 试, 明 令取消明末以来对策使用四六骄文的陋习, 目 的是推行质朴的文风, 这对八股很有影
身份的言辞来诊释儒家正统思想。
①方 苞《 钦定四书 文・ 凡例》 , 载景印 文 渊阁 《 四 库全书》第1 4 5 1 册.页4 下.
显然, “ 清真雅正”是在为文之法 “ 理、法、 辞、 气” 一般基础之上的特定要求。 清王 朝为什么要特别强调 “ 清真雅正”呢?这跟明末科举考试中文风浮靡有关。《 明
( 四) 有关气 ( 文气、气势)的批语
、气则熊茂渊醇,其度则 、濒气盘空;2 、大气盘旋,魄力沉厚,有辟易千人之概;3
深沉宽博, 浑含元识; 4 、 元气浑沦, 具披一品衣、 抱九仙骨气概; 5 、 气疏以 达, 声大而宏; 6 , 清空一气, 独来独往: 7 、 气静神恬; 8 、 文气婉转, 关生确合亚圣口 吻; 9 、 首艺一气舒 卷:1 0 、 气盛言宜;1 1 、 气盎春云;1 2 、 气度深沉:1 3 、 气体清华:1 4 、 一种英迈之气, 尤 足辟易于人;1 5 、 气宇光昌;1 6 、 气清词腆;1 7 、 行气则走云行风;1 8 、 理实气空:1 9 、 秀 气成采:2 0 、 气息深稳, 清气往来; 然入妙; 2 4 , 精理颧气: 2 5 、 气蔼春云: 2 6 、 气足神完: 2 7 、 气体高华;2 8 、 气疏以 达,
且有将话 题作文一直进行的 趋势。 八股文之所以 被定为科举取仕的规定文体, 笔者认为当 初 它肯定是很优秀、 很经典的, 但长期固定下来, 使之成为一种固定的模式, 就变成了 有“ 八 大罪状”的令人望而生厌的文体,由 此看来, 今天的话题作文也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大, 起衰式靡。 康熙后益轨于正, 李光地、 韩芙为之宗。 桐城方苞以 古文为时文, 允称极则。 雍、乾间, 作者辈出, 律日 精而法益备。 “ 清正雅正” 要求八股文严格地以朱注 《 四书》为
准 绳, 阐 发 程 朱 之 道, 其 要 害 是 要 符 合 封 建 统 治 要 求 的 一 个“ 正 ” 字。 。 到了 晚 清, “ 清 真 雅
响。 康熙认为 “ 文章贵于简要。 章辞取于达意。以 确切明晰为尚” 。 。 乾隆令方苞选编 《 钦
定四书文》 让士子学习。 朝廷的这些干预, 对转变明末的八股文风起了 一定的作用, 一批八
股大 家 写了 一 些较 好的 八 股文 章 W清 开国 之 初, 象 刘子 壮、 熊 伯龙、 张 玉书 等为 文 雄 浑博
者, 虽旧 号名篇, 概置不录。 ” 。 在这里, “ 清真” 主要 针对理而言, 理要是宋元朱熹等大儒
阐发的 义理, 不能是别的, 否则, 就显得不 “ 真” 。 “ 雅正” 主要针对辞而言. 辞要是先秦两
汉先贤著作中的话语, 否则就不 “ 正” 。 本文认为, “ 清真雅正” 就是用恰如其分的符合先贤
《 清史稿 ・ 选举志三》云:
世宗屡以清真雅正谙诫试官.乾隆元年,高宗诏曰:“ 国家以经义 取士。 将以视士子
学 力 之 浅 深 , 器 识 之 浮 薄 . 风 会 所 趋, 有 关 气 运 . 人 心 士 习 之 端 倪, 呈 寡 者 甚 微, 而 徽 应 者
甚巨 。当 明示以准的, 使士子晓然知所别 择. ”于 是学士方芭 奉救选录明、清诸大家时文四
声达而宏, 有垂绅委佩之容,无剑拔弩张之态。
二、清真雅正是八股文衡文的特定要求
理、法、辞、 气是各种文体包括八股文在内的 基本的写作要求。俞撇和刘熙载说的八 股文的 写作实际上跟今天的作文思路没什么两样,无非是主题思想、写作技巧、炼词锻句、 文气意境等内容。 不过, 对八股文的 衡文, 在清代还有一个比较明 确具体的要求: 清真雅正.
正”一直被视作考官衡文选士的基本准绳,即便 1 9 0 2 年八股文在科举考试中被废除了,但 对师范生作文的规定也不例外: “ 题目 大小、 篇幅长短不拘,当以 清真雅正为主: 一忌用偏
怪字, 二忌 用涩口 句, 三忌发 狂妄议 论,四 忌 袭用 报馆陈言, 五忌以 空 言敷衍成篇. ” 。
八股文作为一种考试文体, 从历史的角度看。 它是科举考试制度长期实行后逐渐演变而 成的标准化作文考试文体, 是一种通过考察经学知识和文字水平来测验考生智能的文体。 评 卷客 观化、 控制评卷误差是大规模考试发展的内 在要求, 它在科举考试发展的内 在动力的驱 使下 应运而生。 然而, 我们从它作为一种考试文体的角度来讲, 它的消亡也给我们今天的作 文考试和作文评判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 在教育界, 纵观近些年稳定下来的国内高考话题作 文题型, 受到中学师生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社会舆论和主流媒体给人这样一个感觉, 这种题